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
底框结构
、抗震设计规范7.1.8条(强条):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何谓基本对齐?《工程抗震》杂志沙安解答:每单元有不超过2道砌体墙不落在下面的框架梁或抗震墙上,可认为是基本对齐,这里是指建筑单元还是结构单元?该2道砌体墙的长度有无限制?普遍认为这个标准不好掌握,成都市《建筑抗震审查要点》说:);6、7度5层可用砌体抗震墙(应符合7.5.6条的要求);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9规范为3),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如小于1.0,地震时第二层可能先于底层破坏,更危险);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2、抗震设计规范7.1.5条:抗震墙的间距:6、7、8度时分别不应大于21、18、15m。
3、抗震设计规范7.1.10条:7度时底部框架及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为二级(89规范为三级)。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一、一般规定1、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 6,7度 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上部得砌体抗震墙与底部得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得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得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得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得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得附加轴力与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 ,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框架与抗震墙得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得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与第二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底层或底部两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得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底框设计程序要点总结解读
底框设计程序要点总结一、结构布置1、平面布置宜对称,尽量避免L形等凸凹墙体,避免困难时,应满足t/d小于等于0.3否则应设防震缝。
使底层纵横向刚心尽可能与整栋房屋的质心重合。
2、7度设防时,允许7层且高度小于21m,对教学楼等横墙少的6层19m,对砖抗震墙为5层16m。
3、上面砖墙应按轴线上下对齐或基本对齐(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砼抗震墙上,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
托墙的次梁应按3.4.3条考虑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
次梁的重力和弯矩应作为主梁的集中力和集中扭矩,并应传递到主梁两端的竖向支承构件,形成附加的地震作用效应;北京市的结构设计技术细则中要求:“允许有1/3道墙体可以不与下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
同时,不对齐的墙不能连续超过两道。
有些地方规定墙总长度是75%~80%要对齐等等)。
落在托梁或抗震墙上,纵横墙应竖向连续。
4、底层应布置纵、横向尽量连成一体的抗震墙,横墙间距应小于18m。
抗震墙布置原则:均匀、分散、对称、周边。
其他的一些细节诸如:最好在上部砖墙下布墙、宜布在楼梯间周围等。
总层数不超过5层的底层,可以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当采用砖时应先砌墙后浇梁柱(要防止底层商铺随意打墙)。
纵横向抗震墙宜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布置在外围或靠近外墙处,并应尽量避免出现一字形墙体。
为防止角柱的破坏最好在转角处布置混凝土抗震墙,如不能布置则应在该处嵌砌砖围护墙,而且该墙不宜开设门窗洞口;抗震墙基础应应与框架柱基础联合考虑成一体。
5、二层楼盖应现浇且不小于120厚,当150厚时,应配双层筋,以承担部分水平剪力。
6、梁高跨比应在1/4-1/8之间,梁宽应300以上,b/h >0.3,柱宜采用方形截面对称配筋。
二、底框计算方法1、满载法:把梁作为单独的受弯构件,上部墙等全荷均作用梁上(结果偏大)。
只有胆小的人采用。
2、三板两墙法:即只算三层楼板两层墙体的重量,其余层不算(柱和基础算)虽未出过问题,但缺乏科学依据。
对底部框架结构的规范理解和应用
对底部框架结构的规范理解和应用提要:底框抗震墙合理布置方法,开洞抗震墙在PKPM中正确的输入方法,低矮抗震墙的处理,关键词:底框抗震墙 PKPM一,抗震墙的布置应符合“均匀,对称,周边,分散”的布置原则。
1,在满足抗震墙间距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均匀分散的布置抗震墙:《抗震规范》7.1.5对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有明确规定,如:7度区不应超过18米,6度区不不应超过21米。
底框结构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不仅横墙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而且楼盖须具有传递地震力给横墙的水平刚度,本条规定就是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力所需的刚度要求。
在满足抗震墙间距要求的前提下均匀分散的布置抗震墙会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
2,纵横两方向尽量对称布置:《抗震规范》7.1.8第2条: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一般情况下,沿横向比较容易实现对称布置,而纵向不容易满足,主要因为底框底层一般为车库或是商场,其正立面一般会开大洞口或落地通窗,从而造成沿建筑外纵墙只有一侧布置有抗震墙,这种布置方法虽然在计算时能通过,但其实是违背抗震墙的布置原则的,其结果使房屋的刚心与质心严重不重合,加大在地震作用下的整个结构扭转效应。
3,抗震墙应尽量沿建筑物的周边布置:周边就是指建筑物的外墙。
具体的说就是纵向指外纵墙,而横向指山墙和端开间内纵墙。
抗震墙沿建筑物的周边布置会使结构具有尽量大的抗扭刚度。
二,开洞抗震墙在PKPM中正确的输入方法:PKPM是一种常用的结构计算辅助软件,但它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使用时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其对不同构件计算的使用条件。
现版本PKPM对大开洞抗震墙是不能辨别的,即其对带洞口的抗震墙均按小洞口抗震墙处理。
而我们知道小洞口和大洞口的抗震墙的抗侧移刚度计算是不一样的。
小开洞抗震墙抗侧移刚度等于洞口影响系数α乘以无洞口抗震墙抗侧移刚度,α=洞口面积除以墙体面积后开根号当α≤0.4时为小开口抗震墙当α≧0.6或洞口高度≧0.8倍层高时:抗侧移刚度等于洞口两侧抗震墙抗侧移刚度之和所以当抗震墙上开大洞口和开高度很高的洞口时,应该将洞口两侧的墙体按独立墙体输入。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砖混结构设计总结一、分析建筑条件,准备初步工作:1.底框部分:(1)根据建筑条件图布置框架柱轴网,由抗震概念设计,尽量不要出现单根柱而不能形成一榀框架的情况,柱距一般为6米;(2)柱截面初步设计;单层商铺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设为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设为400X400;(3)根据柱轴网确定剪力墙的分布(长度和距离);(4)剪力墙一般分布在楼梯间处,与电信专业协调,预留电表箱位置;(5)剪力墙往往矮而长,变形能力差,多为剪切破坏,宜开竖缝保证高宽比大于1.5;(6)根据底层店面部分的墙厚确定框架梁、柱偏心;(7)根据框架柱的设置和柱距,确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墙的框架梁宽度不小于350,其它墙梁宽度不小于300,高度不小于净跨的1/5);(框架结构梁截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8)其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2.砖混部分:(1)根据纵横墙的布置及可能会有的屋面构架,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种类,(最外围的构造柱直接升到女儿墙,门窗洞口处的构造柱尺寸最好与门洞处的短墙吻合)(2)根据户型布置设置梁,包括其宽度和高度(其位置应把楼板分成规则的矩形,在阳台较大窗洞处或门窗连续设置处应设置过梁,且其高度加上门窗的高度应等于楼层高度);(3)根据户型布置确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1/35,但是最好不要小于100,客厅不小于120,否则影响使用;阳台、厨卫一般为90,屋面板厚120,楼梯梯板厚度为板跨的1/28,且平台梁高度与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于建筑标高;(4)根据墙体外立面的腰线做法,确定外围圈梁的高度和做法;(5)根据总体要求,设置不同的结构标准层与荷载标准层;(6)阳台处的挑梁高度为挑出长度的1/3-1/6;二、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程序计算:1.底框部分:(1)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
底框结构设计注意事项解读
底框结构设计注意事项解读底框结构设计注意事项底框结构▲ 底框结构上部砖混荷载?● 底框结构里程序自动会把上部砖混荷载传至底框 , 不用自己再加● 用 STAWE 算底框是 , 砌体方面有一个选项 :1. 按 PM 主菜单 8算法 ;2.有限元整体算法 .此处应该选 1 有限元整体算法对底框不太准 , 只供参考 (PKPM 技术人员说的▲ sat-8计算底框时,结构体系选什么?● 引用《 pkpm 新天地》 2004年第 5期咨询台的信息:计算砖混底框时, satwe 第一项中的结构体系参数已经失效。
所以在计算底框时, satwe 第一项中的结构体系参数无论选框架还是框剪结构都是无用的。
▲ 底框建模问题:(1建模时在底层砼抗震墙处我同时输入砼抗震墙和框架梁是否正确?有开洞的墙处我将洞口直接开到框架梁底,这样对吗?● 可以同时输入抗震墙和框架梁, 框架梁作为边框梁。
若是底部二层框架时, 中间一层可以不用输入抗震墙。
洞口可以直接开到框梁底。
(2在 PM 楼层组装里面的设计参数里,总信息里结构主材应填什么?材料信息里主要墙体材料又该怎样填?● 在 PM 地设计参数应当填“ 底框” ,结构主材可以填混凝土。
在SATWE-8中的材料信息中应当填砌体。
(3 SATWE-8算完后,发现连梁超筋,而在墙洞上方有框梁,这是怎么回事?● 底框主梁直接可按规范要求计算,应考虑荷载直接作用在梁上,超筋就调整梁断面尺寸。
(4平法绘图时,应该将框架柱旁的墙肢与柱一起画配筋吗?● 既然柱与墙肢接在一起,那柱是构造边缘构件,应当查计算结果中抗震墙中的计算结果,按边缘构件配筋并画在一起。
▲ 新规范中第 7.1.8条 1款要求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结构布置中,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在定量上如何把握?● 底框房屋是一种不利于抗震的结构类型。
为提高其抗震能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 7.1.8条 1款要求,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的轴线对齐或基本对齐, 即大部分砌体抗震墙由下部的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支承, 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一、一般规定1、根据《抗规》7、1、2 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6, 7度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 、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上部得砌体抗震墙与底部得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得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得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 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得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得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得附加轴力与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5,8 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框架与抗震墙得抗震等级,6、7、8 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 2 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得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与第二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底层或底部两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得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
做底框血一样的教训!希望对做底框新人的一点建议!为什么会有底部框架这种结构!强烈建议取消这种抗震及其不利的混合结构形式!路还的走!工程还得做!下面我希望通过我的亲身体验与一点小小的经验希望给那些做底框的新人一些忠告!如果您已经有十年的结构经验,那么请您离开!1、底框计算到底用那一种程序,怎么计算!PKPM有三个模块可以做!是什么顺序怎么做,论坛上很多,不知道可以搜一搜!我的答案是PK,用SATWE复核,复核内容主要是吊筋和附加箍筋,论坛有一贴漏掉吊筋的,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很多人说PK偏大,的确是这样的,我感觉SATWE偏小。
2、SATWE看起来比较简单适合新手用,属于傻瓜型,PK不是很直观,需要一些技术含量!底框是需要靠电脑,但是手算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PK麻烦要一榀一榀的抽,不要怕麻烦,其实没有几根梁,如果截面尺寸不是反复的调整,不是很慢!因为SATWE的结果很多需要你自己去判断它的准确性!这是新手最缺乏的!我们不是想刻意做大,因为我们这些新手还没有做小的能力!3、怎么使用PK来做底框,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1)PM建模,这个是基础,活载输入没什么好说,按照规范走,我的老师告诉我楼梯按照疏散消防楼梯3.5走,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恒载:大家可以问一下自己院里老人儿是怎么输的,空心板+双面粉刷+楼面做法,我大概输3~3.5,现浇板100mm我输3.5~4。
(2)抗震验算通过,侧向刚度比要满足规范。
(3)我要提醒大家重要的东西来了:开始选项有几个重要参数大家需要重视1、墙体材料自重:一般按照实心粘土砖为22,这个是加双面粉的,没有特殊要求不要动他。
如果确实要动,多孔砖密度较小KP1型资料显示为16.63KN/M3加双面粉,19~20左右。
2、按照经验考虑墙梁作用上部荷载折减:这个选项一般不选。
原因无经验即不选。
3、按照规范方法确定托梁上部荷载:一般不按照墙梁计算,不选。
4、剪力墙侧移刚度考虑边框柱作用:与剪力墙多少有关,不选偏安全。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摘要: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上部和底部抗震性能差异较大,结构布置、底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构造措施等方面要引起重视,才能保障结构安全。
本文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设计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关键词:底部框架抗震墙抗震设计Abstract: The bottom frame aseismic wall housing upper and bottom seismic performance difference is bigger, the arrangement of structure, the adjustment of earthquake action effects, structural measures and other aspects should be caused take seriously,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structure. The bottom frame aseismic wall housing design was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bottom frame aseismic wall building aseismic structural measures.Key words: bottom frame aseismic wall; seismic; design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的底框一抗震墙结构房屋,底层为商业,上部为住宅的多层房屋。
底层商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平面布置上满足了灵活的要求,上部住宅一般为多孔砖砖混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既满足了商业要求,又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另外该结构形式还比较经济。
但是,历次震害表明,该结构在震害时底部发生变形集中,因出现大的侧移而严重破坏,甚至坍塌。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砖混结构设计总结一、分析建筑条件,准备初步工作:1.底框部分:(1)根据建筑条件图布置框架柱轴网,由抗震概念设计,尽量不要出现单根柱而不能形成一榀框架的情况,柱距一般为6米;(2)柱截面初步设计;单层商铺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设为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设为400X400;(3)根据柱轴网确定剪力墙的分布(长度和距离);(4)剪力墙一般分布在楼梯间处,与电信专业协调,预留电表箱位置;(5)剪力墙往往矮而长,变形能力差,多为剪切破坏,宜开竖缝保证高宽比大于1.5;(6)根据底层店面部分的墙厚确定框架梁、柱偏心;(7)根据框架柱的设置和柱距,确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墙的框架梁宽度不小于350,其它墙梁宽度不小于300,高度不小于净跨的1/5);(框架结构梁截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8)其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2.砖混部分:(1)根据纵横墙的布置及可能会有的屋面构架,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种类,(最外围的构造柱直接升到女儿墙,门窗洞口处的构造柱尺寸最好与门洞处的短墙吻合)(2)根据户型布置设置梁,包括其宽度和高度(其位置应把楼板分成规则的矩形,在阳台较大窗洞处或门窗连续设置处应设置过梁,且其高度加上门窗的高度应等于楼层高度);(3)根据户型布置确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1/35,但是最好不要小于100,客厅不小于120,否则影响使用;阳台、厨卫一般为90,屋面板厚120,楼梯梯板厚度为板跨的1/28,且平台梁高度与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于建筑标高;(4)根据墙体外立面的腰线做法,确定外围圈梁的高度和做法;(5)根据总体要求,设置不同的结构标准层与荷载标准层;(6)阳台处的挑梁高度为挑出长度的1/3-1/6;二、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程序计算:1.底框部分:(1)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底框结构设计规范一.一般规定1.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 6,7度 22m 7层;8度 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 ,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底框结构1
底框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底框结构的震害特点:未经抗震设防的底框房屋,其底层的纵横墙数量较少且平面布置不对称,而上部砖房则纵横墙的间距较密,上部砖房的侧移刚度较底层大得多,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由于底层的抗侧力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相对于第二层薄弱,结构将在底层率先屈服、进入弹塑性状态,并将产生变形集中的现象。
底层的率先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
这类房屋的震害特点是:1.震害多数发生在底层,表现为“上轻下重”;2.底层的震害规律是:底层的墙体比框架柱重,框架柱又比梁重;3.房屋上部几层的破坏状况与多层砖房相类似,但破坏的程度比房屋的底层轻得多。
底框结构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底框结构的底层框架抗震墙和上部砖房部分均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但这两部分不同承重和抗侧力体系之间的抗震性能是有差异的,而且其过渡楼层的受力也比较复杂。
为了使这类房屋的抗震设计满足“小震”不坏,设防烈度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房屋体型宜简单、对称,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布置也应尽量对称,这样可以减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
二、房屋的高度要限制、高宽比要适当房屋较为规则且沿竖向较为均匀和满足增强过渡搂层及房屋整体抗震能力要求的,其房屋总层数和总高度可适当放宽。
三、底框结构的侧移刚度比要控制底框结构的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宜控制在1.2~2.0之间。
根据不同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强弱和既安全又经济的抗震设防原则,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值在6度时不应大于2.5,在7度时不宜大于2.0,在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四、抗震墙的最大间距限值在相同变形限制条件下,底框结构底层抗震墙的间距要比框架--抗震墙的间距要小一些。
底框结构的底层框架抗震墙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变形、耗能能力,而上部砖房部分的,变形和耗能能力相对比较差。
五、底层钢筋砼抗震墙的高宽比高宽比小于1.0的低矮钢筋砼墙是以受剪为主,由剪力引起的斜裂缝控制其受力性能,其破坏状态为剪切破坏。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抗震规范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7.1 一般规定7.1.1本章适用于烧结普通粘土砖、烧结多孔粘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和多层的多排柱内框架砖砌体房屋。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
注:1本章中“普通砖、多孔砖、小砌块”即“烧结普通粘土砖、烧结多孔粘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简称。
采用其它烧结砖、蒸压砖的砌体房屋,块体的材料性能应有可靠的试验数据;当砌体抗剪强度不低于粘土砖砌体时,可按本章粘土砖房屋的相应规定执行;2 6、7度时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砌体的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不低于粘土砖砌体的70%时,房屋的层数应比粘土砖房屋减少一层,高度应减少3m,且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应按增加一层的层数所对应的粘土砖房屋设置,其它要求可按粘土砖房屋的相应规定执行。
7.1.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
注:1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3 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空心小型砌块砌体房屋。
2 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1.2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注: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0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
3 横墙较少的多层砖砌体住宅楼,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
7.1.3 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和内框架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4.5m。
底部框架结构设计问题的防治对策
底部框架结构设计问题的防治对策一、底框结构的构件布置及计算方法1.1结构布置(1)平面布置宜对称,尽量避免L形等凸凹墙体。
使底层纵横向刚心尽可能与整栋建筑的质心重合。
(2)7度设防时,允许7层且高度小于21m,对教学楼等横墙少的6层19m,对砖抗震墙为5层16m。
(3)上面砖墙应按轴线上下对齐或基本对齐。
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砼抗震墙上,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
托墙的次梁应按3.4.3条考虑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
次梁的重力和弯附加的地震作用效应。
同时不对齐的墙不能连续超过两道。
有些地方规定墙总长度是75%~80%要对齐等等。
落在托梁或抗震墙上,纵横墙应竖向连续。
(4)底层应布置纵、横向尽量连成一体的抗震墙,横墙间距应小于18m。
抗震墙布置原则:均匀、分散、对称、周边。
(5)二层楼盖应现浇且不小于120mm厚,当150mm厚时,应配双层筋,以承担部分水平剪力。
(6)梁高跨比应在1/4-1/8之间,梁宽应300mm以上,柱宜采用方形截面对称配筋。
1.2底框结构的计算方法(1)满载法:把梁作为单独的受弯构件,上部墙等全荷均作用梁上(结果偏大)。
(2)三板两墙法:即只算三层楼板两层墙体的重量,其余层不算(柱和基础算)虽未出过问题,但缺乏科学依据。
(3)弹性地基梁法:把墙体视为半无限弹性体,将托梁视为倒过来的弹性地基梁,按三角形竖向荷载计算托梁。
(4)墙梁组合规范算法:考虑墙梁大拱效应规范算法,按墙梁组合计算,虽经济合理,但条件太多:第一、梁宽不小于300mm,净跨不小于梁高的4倍,梁高在1/6-1/8跨度;第二、梁底筋应通长,伸入支座不小于锚固长度,接头焊接;第三、托梁通长腰筋2φ14,间距不大于200mm。
托梁支承长不小于350mm,上部建筑应符合刚性方案要求;第四、墙总高小于18m,靠支座1/3跨内开洞时,支座处应设上下贯通的构造柱落地等,详见GB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10 BD31-01地下框架结构设计规范
道路与桥梁设计手册第2卷高速公路结构设计:(下部结构、特殊结构与材料)第2节特殊结构第12部分BD 31/01埋式混凝土箱型结构与门架结构设计概要本文件主要针对桥台与桥台之间长度达15m以及顶板上方填料达11m的预制和现浇施工埋式混凝土箱型结构与门架结构设计,设定标准要求并提供建议。
此外,标准还涵盖此类结构的施工、安装及采购要求。
使用说明本修订版标准将并入本手册。
1. 本文件取代目前已经撤销的BD 31/87和SB 3/88。
2. 删除第2卷现有目录页,插入日期为2001年11月的第2卷新目录页。
3. 删除已被BD31/01取代的BD 31/87和SB 3/88,并酌情存档。
4. 在第2卷第2节第12部分插入BD 31/01。
5. 酌情将本页(sheet)存档。
注:含全套卷目录页的季度指标可单独从Stationery Office Ltd.公司获取。
道路与桥梁设计手册BD 31/01高速公路局苏格兰行政院开发署威尔士国民议会北爱尔兰地区发展部埋式混凝土箱型结构与门架结构设计第2卷第2节第12部分BD 31/01修订登记表修订登记表修订登记表第2卷第2节第12部分BD 31/01 修订登记表道路与桥梁设计手册第2卷高速公路结构设计:(下部结构、特殊结构与材料)第2节特殊结构第12部分BD 31/01埋式混凝土箱型结构与门架结构设计目录符号与定义章节1. 简介2. 设计原则3. 荷载4. 设计5. 材料与施工6. 参考文献7. 咨询附录附录A 拟考虑的荷载工况图附录B 根据BS8002计算回填压力附录C 计算差温效应引起的力矩和剪力附录D 开口力矩转角设计附录E 技术要求和设计检查清单第2卷第2节第12部分BD 31/01符号与定义符号与定义符号本标准中所用符号的定义如下:A s (mm²) 受拉钢筋面积b (mm) 截面宽度C (m) 地上单轮的接触宽度d (mm) 受拉钢筋的有效深度d cnr (mm) 角筋的有效深度D (m) 地平面至所述桥台墙上点的深度E D (m) 自端墙内表面的轮中心距离E T (m) 自结构或纵缝较近边缘的牵引力中心距离F R (kN) 基础底的摩擦阻力F R1, F R2 (kN) 门架左右基础底的摩擦阻力h (mm) 顶板厚度h na (m) 顶面顶部至顶面中性轴的深度h w (mm) 墙厚H (m) 从顶面上表面到地平面的保护层高度K 设计中,规定荷载拟用的土压力系数K a主动土压力系数K min最小可信平衡土压力系数K p被动土压力系数K r抗摇摆和滑动的分项被动土压力系数K o“静态”侧向土压力系数K t牵引系数L j (m) 预制节段的长度(与墙平行)现浇施工中纵缝之间的距离无缝时,结构(=L t)的横向总长度(或宽度)符号与定义第2卷第2节第12部分BD 31/01 LL L (m) 与墙垂直的结构的总长度L t (m) 与墙平行的结构的横向总长度(或宽度)L1至L5 (m) 轮或轴的散布宽度M max (kNm/m) 仅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因竖向活载在结构顶面产生的最大“自由跨”力矩/米M f (kNm/m) 固端顶面的差温力矩M roof顶面内的“松弛”差温力矩M base底座内的“松弛”差温力矩n 轮数量Q* 设计荷载(参见BS5400:第1部)p sc (kN/m2) 水平活载附加压力R1, R2 (kN) 门架左右底座上的水平反作用力R* 设计阻力(参见BS5400:第1部分)S (m) 轮子横向中心线距离S* 设计荷载效应T max (°C) 顶面最高有效温度T min (°C) 顶面最低有效温度T q (kNm) 作用在基础上的平面扭矩T R (kNm) 基础底的旋转抗滑阻力V (kN) 轮载v sc (kN/m2) 竖向活载附加压力V tot (kN) 施加的竖向荷载X clear (m) 单跨结构的净跨多跨结构的最大净跨X (m) 墙中心之间测得的顶面有效方形跨度Y (m) 顶板和底板中心之间测得的箱侧壁有效高度第2卷第2节第12部分BD 31/01符号与定义Z (m) 水平面以下深度α (per °C)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Β附加恒载系数γ (kN/m3) 夯实填土和道路施工材料的平均单位毛重γfL分项安全系数(考虑了荷载不利偏离标称值的概率以及一起作用的所有各类荷载同时达到标称值的折算概率)γf3分项安全系数(考虑了荷载效应不准确评估、结构内未预见应力分布、施工中完成的各种尺寸精度变更)γm分项安全系数(考虑了材料强度可变性以及构件强度评估不确定性)δ设计壁面摩擦角δb设计底座摩擦角∆ (m) 顶面中跨挠度η差温折减系数θ倾斜角:结构边缘与桥台墙垂直方向形成的锐角。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一.一般规定1.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 6,7度 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 ,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框架结构设计规范(2)
考虑强度与刚度的需要,取值如下:
框架梁高h=1/8~1/14 l, l为梁跨;通常取1/10 l; 框架梁宽b=1/2~1/3h;一般不小于300mm。
柱截面尺寸
构造要求
柱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300mm
➢小于300mm时,其承载力折减20%。
在纵横两个方向上不宜相差过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矩形柱边长比不宜超过1.5,一般采用方形柱。
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小于4,变形能力要求较高,因为短柱刚度大易剪坏, 需设全长加密箍筋。
层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大于15
➢经验数值,大于15时不易满足水平侧移要求。
柱截面尺寸
柱的截面尺寸估算(按轴压比)
NGwSn12 cNfcbchc
μc:允许轴压比,三级0.9,二级0.8,一级0.7。 竖向荷载与地震作用组合的最大轴力设计值N。 rG:分项系数,取为1.2; w:单位面积重量,取为12~14kN/m2; S:柱承载楼面面积;n:柱设计截面以上楼层数; 1:一、二级抗震设计角柱为1.3,其余为1.0 2:由于水平力使轴力增大的系数,7度1.05,8度1.1,9
等跨式柱网
进深常为6m、7.5m、9 m、12m,从经济考虑不宜 超过9m。
开间方向的柱距常为6~9m。 适用于厂房、仓库等。
框架梁截面尺寸
梁宽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柱宽的1/2
(节点要求,联结紧密);
梁截面的高宽比小于4
(抗剪要求,避免形成薄腹梁降低其抗剪性能);
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宜大于4
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第二水准 中震可修 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
底框砖房的结构设计
底框砖房的结构设计发表时间:2013-01-09T16:10:11.8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11月Under供稿作者:宋鑫[导读] 在6、7度抗震设防区,当为一层底框时,上下层刚度比在1~2.5之间。
宋鑫新疆凯盛建材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介绍了底框砖房的结构设计方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底框砖房;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底框砖房结构,也称“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经常遇到的结构形式。
底框砖房结构是由上部砌体结构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两部分组成。
由于该类结构属上刚下柔类型,所以底部剪力墙的布置就特别重要。
1 底层剪力墙的布置原则剪力墙的布置必须符合剪力墙的布置原则,即“均匀、对称、周边、分散”。
在6、7度抗震设防区,六层及六层以上的底框砖房结构,《抗震规范》明确规定:“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只有五层及以下才可以“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
”在平面上除应符合上述原则外,还应注意到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不应将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作用在次梁或悬挑梁上。
底部抗震墙的布置,除上述原则外还需考虑上面几层的质心位置,使底层纵向和横向的刚心尽可能的与整幢房屋的质心相重合。
在设计过程中,发现有如下几种错误做法:1.1 剪力墙布置在一条纵轴线上。
当底层为车库或商业网点时,由于业主的使用要求,沿外纵墙均开大洞口,若按使用要求,此时沿外纵墙无法再设剪力墙,设计者往往在一条内纵墙轴线上布置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计算时当然可以通过,但不符合剪力墙的布置原则,对抵抗扭转是极其不利的。
结构产生扭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房屋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重合时,在X或Y方向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房屋将产生扭转。
其二是在地震过程中,地震本身具有扭转分量。
1.2 剪力墙的间距不符合规范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一. 一般规定
1. 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6,7度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 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 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 2.5 ,8 度时不应大于 2.0 ,且均不应小于 1.0 。
4)底部两层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 2.0 ,8度时不应大于 1.5 ,且均不应小于 1.0 。
5)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
二、一级采用。
5. 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 计算方法及要点
1. 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
效应。
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 )对底层框架- 抗震墙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 1.2〜1.5范
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
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 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3.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中,底部框架的地震作用效应宜采用下列方法确定:
1 ) 底部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和轴向力,宜按下列规定调整:
a. 框架柱承担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可按各抗侧力构件有效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确定;有效侧向刚度的取值,框架不折减,混凝土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30,砖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20 。
b. 框架柱的轴力应计入地震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上部砖房可视为刚体,底部各轴线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可近似按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侧向刚度的比例分配确定。
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计算地震组合内力时,应采用合适的计算简图。
若考虑上部墙体与托墙梁的组合作用,应计入地震时墙体开
裂对组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可调整有关的弯矩系数、轴力系数等计算参数。
4. 如底框中抗震墙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普通砖抗震墙,符合《抗规》第7.
5.6 条的构造要求时,其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底层框架柱的轴向力和剪力,应计入砖抗震墙引起的附加轴向力和附加剪力,其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Vw墙体承担的剪力设计值,柱两侧有墙时可取二者的较大值;
Nf——框架柱的附加轴压力设计值;
Vf——框架柱的附加剪力设计值;
Hf、l ——分别为框架的层高和跨度。
2) 2 嵌砌于框架之间的普通砖抗震墙及两端框架柱,其抗震受剪承载力
应按下式验算:
式中V——嵌砌普通砖抗震墙及两端框架柱剪力设计值;
Aw ——砖墙水平截面的计算面积,无洞口时取实际截面的1.25倍,有洞口时取截面净面积,但不计入宽度小于洞口高度1/4 的墙肢截面面积;
M yc、M y――分别为底层框架柱上下端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非抗震设
计的有关公式取等号计算;
H0——底层框架柱的计算高度,两侧均有砖墙时取柱净高的2/3 ,其余情况取柱净高;
丫RE 底层框架柱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采用0.8 ;
丫RE ■—嵌砌普通砖抗震墙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采用0.9。
三. 底框房屋的抗震措施。
1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上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应根据房屋的总层数按本章第7.3.1 条的规定设置。
过渡层尚应在底部框架柱对应位置处设置构造柱。
2)构造柱的截面,不宜小于240mr K 240mm
3)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 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4)过渡层构造柱的纵向钢筋,7度时不宜少于4© 16,8度时不宜少于6© 16。
一般情况下,纵向钢筋应锚入下部的框架柱内;当纵向钢筋锚固在框架梁内时,框架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
5)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或与现浇楼板可靠拉结。
2 上部抗震墙的中心线宜同底部的框架梁、抗震墙的轴线相重合;构造柱宜与框架柱上下贯通。
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楼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过渡层的底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不应小于120mm并应少开洞、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
2)其他楼层,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均应设现浇圈梁,采用现浇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