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项羽之死》教案(通用9篇)

《项羽之死》教案(通用9篇)

《项羽之死》教案《项羽之死》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羽之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项羽之死》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导入课件显示《垓下歌》,学生齐声朗诵,初步感受项羽形象,然后调查提问你对项羽的第一印象或评价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形象(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行动描写:三次行动性格特点:勇猛、自负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

《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骁勇善战,军事天才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好勇斗狠,大失民心出卖曹无伤冲动轻信,沽名钓誉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多疑好忌,刚愎自用重用项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三、评价历史人物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1) 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

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

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故不失其以天子迁也,唯宰相独余耳。

”——《项羽之死》文言文教学是中华优秀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各地的中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试图以体系化的方式将优秀的文言文教学深度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渗透。

为此,当我选择《项羽之死》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材料,将课堂教学深度文化渗透的深意表现出来时,我尤为开心,我的学生也非常欢迎。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项羽和他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以便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同时,我们讨论了军事家从军、叛乱,牺牲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远意义。

然后,我开始讲解这篇文章的内容,首先介绍的是文章的结构,教学中重点突出了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结局以及文章的修辞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活动性,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有所发现,拓展思维,丰富了课堂气氛。

当学生逐渐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我将课堂教学拓展到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上。

我让学生体会"宰相独余"的深刻含义,分析春秋时期项羽的“气焰”被统治者所压制,以及残酷的“人命贵重”的道理。

此外,还试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珍惜国家的财富、宝贵的历史和美好的文化。

总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言文阅读术语,结合文章内容,探讨项羽的故事,不仅是在文本层面展开对话,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渗透,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忘的课堂体验,增进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第一篇: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各位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

(板书)一、教材简析: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

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

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

”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

高中语文_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项羽之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探讨项羽性格特征。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读课文、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把握项羽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培养不人云亦云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探讨项羽性格特征。

三.教法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四.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五.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们常以成败论英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几多豪杰,几多枭雄,就因为功业未成,身死人手,从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后世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历史地位,甚至被岁月的尘埃无情淹没,但有一人,却傲然凌驾于成王败寇的规则之上,虽然昙花一现,兵败身死,却得到后世万千人的景仰,出局依然是英雄,这个人就是——项羽。

2、上节课疏通了文意,梳理了情节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探讨项羽性格特征。

3、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课文里边的重点字词句。

(5分钟)幻灯片出示检查,小组同学自由回答。

4、看视频,进一步了解项羽。

5、一生狂傲乃西楚霸王,怎知那垓下歌竟是绝唱。

项羽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认输却不甘心,把失败归咎于上天,你同意吗?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过失,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6、小组讨论分析项羽性格。

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成果,展示项羽性格⑴多情善感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

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⑵骁勇善战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

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

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
项羽之死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它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文言文教学中,《项羽之死》是一个重要的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本文以某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项羽之死》教学实录为例,分析文言文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深度。

本次教学实录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融合了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我们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其次,我们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意识。

我们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增强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知。

最后,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

从上述教学实录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多媒体展示、文本分析以及口头表达等方式,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把握好教学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将文化渗透到文言文教学。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它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项羽之死的反思,我们可以对历史教学进行以下的反思和改进:
1. 多角度解读历史事件:项羽之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军事、个人
英雄主义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事件的多种解读,并通过讨
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背景:项羽之死发生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涉及到许多历史背
景和因素。

可以通过教学材料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
的情况,帮助他们理解事件的成因和影响。

3. 关注历史人物的复杂性: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但他的性格和决
策也有不少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项羽的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他的
个人才华和局限性,并思考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4. 培养历史思维:通过对项羽之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

他们可
以学会通过阅读史料、分析事件和推理来进行历史研究,并通过此过程培养批判性思
维和判断力。

5. 引发学生思考:项羽之死是一个战争的结局,也是一个人物的结束。

通过教学过程,可以引发学生对战争、权力、英雄主义等问题的思考,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历史事件的
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总之,通过对项羽之死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改进历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
的历史思维和判断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面性和影响,从而提高历史教
育的质量。

高中语文_《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细节描写,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2、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3、正确认识自身性格,扬长避短。

重点与难点通过细节描写,分析项羽性格特点,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微课授课等教学教程一、用音乐《霸王别姬》创设情境二、导入看图猜成语这些成语都和项羽有关。

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画廊,而西楚霸王项羽是其中的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段则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今天,让我们跟随司马迁的文字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

三、展示目标同学们齐读目标1、通过细节描写,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2、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3、正确认识自身性格,扬长避短。

四、文本探究(一)教师设问:虞姬自刎足见其对项王的感情,那么项羽是不是一个值得虞姬和江东子弟誓死追随的人呢?让我们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探究这一问题。

(二)由于很多同学对细节描写的认识存在偏差,所以我们先通过微课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

展示微课(三)小组合作探究探究问题:项羽是否值得虞姬和江东子弟誓死追随,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细节阐明理由。

讨论时间5分钟。

(四)学生分观点展示理由观点一:项羽值得虞姬和江东子弟誓死追随1、歌明确:《垓下歌》表现了项羽对虞姬和宝马的不舍和分别的无可奈何,体现了“情”。

2、泣明确:体现了英雄末路的悲凉。

3、瞋目而叱之明确:表现项羽的勇武神威。

4、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明确: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深入探究在楚汉战争中,说起项羽就不得不提刘邦,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刘邦如果面临这样的绝境,他会不会选择独自渡乌江?预设材料:刘邦对其父亲和儿女的态度。

目的是加深对项羽义的精神的理解。

小结:同学们还记得李清照的《咏项羽》吗?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失败了,但李清照仍评价他为人杰,是鬼雄,足见其性格中的闪光点。

作为普通人,项羽的长情值得虞姬追随,他的勇猛和知耻重义值得将士们追随。

观点二:项羽不值得虞姬和江东子弟誓死追随1、天之亡我明确:极端自负,不自醒2、田夫绐,左明确:失民心拓展探究你还知道作为政治家的项羽还有哪些不足之处?1、《鸿门宴》优柔寡断2、刘邦的评价不善用人3、韩信的评价妇人之仁、失民心4、杜牧《题乌江亭》缺少包羞忍耻之心小结:可见项羽性格中的自负、不善笼络人心、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都可能导致了他在政治上的失败。

项羽之死教案反思

项羽之死教案反思

项羽之死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鉴赏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

教学重难点: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幻灯片)我能行1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345)期山东为三处6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出示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二、探究人物形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梳理了故事的情节,本课围绕项羽写了三个场面(出示幻灯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而放虎归山,使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

1、垓下之围(出示幻灯片)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学生概括“垓下之围”写了哪两件事。

思考:(出示幻灯片)1)找出表现项羽“四面楚歌”的动作行为的词语。

2)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活动:学生诵读《垓下歌》,体会项羽的情感。

请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是什么?项羽为何而悲?明确:悲。

有今昔对比的悲叹,有对时运不济的悲叹,有对宝马和美人的悲愁和柔情,满含着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英雄末路的悲壮。

这首诗,一句一叹,情感浓烈。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泪的西楚霸王(),这样写的好处。

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西楚霸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也是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4)(出示幻灯片)巨鹿之战中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比较“敢”与“能”的不同。

“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

《项羽之死》的教学思考

《项羽之死》的教学思考

教I研之I页2020/09《项稠之死》的獄曇思考◎湖南/徐昌才摘要:教学《项羽之死》可依据文章内容与行文思路,巧妙抓住“死”“泣”“快”“义”“面”等关键字词展开教学,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既有力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其想象空间,又巧妙助推学生掌握人物的思想、精神与性格。

关键词:《项羽之死》;思想性格;教学思考《项羽之死》是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的是项羽一生最后的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是《项羽本纪》中的一幕悲剧。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标题,抓住一个“死”字使学生展开深入思考。

作品中不同人物有不同的死法,不同死法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宋代词人李清照曾有诗咏叹项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之死,“死”出了风采,“死”出了豪气,“死”出了道义,“死”出了尊严,可谓可歌可泣,感天动地。

《项羽之死》中项羽是如何死的?“死”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思想性格呢?笔者引导学生共同品读《项羽之死》一文。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按照事件和场景来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场景: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个场景展示了人物的精神风采。

学习第一个场景“垓下之围”时,可抓住一个“泣”字认真研读。

项羽流泪,而且是“泣数解更加深刻,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最后,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深度思考,从而进行创意性写作。

生动的模拟情境可以让学生走进语言的现场,有效地将阅读知识转化为生活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比如,执教《荷塘月色》一文,为了还原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给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制作脚本剧。

(2)结合朱自清的经历,以“荷花”为意象,写一段关于朱自清的评论性文字。

(3)用自己的方式呈现荷塘月色的美(画荷塘月色的美景、写一首关于荷塘月色的诗词)。

借助情景化问题的设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的个性。

比如有的学生围绕第二个任务,写出了以下文字:月色苍茫,荷叶作碧浪,你是朱自清笔下幽美静谧的荷塘月色;一田舞娘,一河清香,你将朱自清的心陶冶得那般圣洁。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与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项羽之死提交者苗德朝单位武陟一中课时一课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授课对象高二年级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对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已经基本了解。

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

2.重点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3.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及“以读促写”,既增加学生积累,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项羽之死》,搜集项羽相关评价性文字,教师制作本课幻灯片教学过程与教学步骤一、导入(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二、朗诵全文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结合学案相关内容,共同讨论解决基础问题。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4.小组推荐展示,老师及时点评讲解。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故事之一,讲述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战败后选择自杀的故事。

这个故事深入人心,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之一,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项羽之死》进行反思,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背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发、政权更迭的时期。

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个时期的乱世背景,以及项羽作为楚国将领的重要地位。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发展的背景和项羽作出自杀选择的原因。

其次,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思考项羽选择自杀背后的原因和他的心理变化。

项羽曾经是无敌的战神,但在楚汉战争中却败给了刘邦。

学生可以通过揣摩项羽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失败后的挫折感和傲慢心态。

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成功和失败对人的心理影响,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对待挫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项羽自杀行为的看法,并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方式。

教师可以提供合适的引导,引导学生关注自信、自强、坚韧等品质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勇于面对挑战。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项羽具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项羽勇猛无敌,被誉为战神,但他也自负、傲慢,缺乏谋略。

通过分析项羽的优缺点,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项羽的故事中吸取教训,自我反省并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和互动教学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例如,可以播放有关战国时期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还可以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模拟战争场景中体验项羽的挫败与心理压力,以提高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在教学《项羽之死》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原因和教育意义、组织学生互动交流等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3)能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项羽失败的原因;(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悲壮命运,培养爱国情怀;(2)认识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学会珍惜当下,努力拼搏,实现人生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2)文本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项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2)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事迹;(3)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项羽失败的原因;(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项羽之死》原文及注释;2. 影视资源:相关影视作品片段;3. 网络资源:关于项羽的历史资料;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步骤1. 深入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1)让学生结合文本,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2)引导学生从项羽的行为举止、言语表达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其性格;(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项羽性格的分析成果。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是这次“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我所讲的课文。

本课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

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学方式,并结合了多媒体进行讲授。

上课之初,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事先在多媒体上放映了几张项羽的图片。

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不时的有讨论声相伴。

我心里对这节课就有底了。

结合着之前学过的《鸿门宴》中的项羽的性格特点引入了新课。

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文意进行疏通,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教师同时提醒重点词句。

上完课后,我认真请教了去听课的老师,从中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优缺点。

比较好的方面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一开始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概括比较好。

学生预习得到位,师生之间的配合还不错。

不足的方面体现于由于是第一课时,文言文没能很好的抓住字词来分析,“文”与“言”没能很好的有效配合。

教学设计准备的内容也较多,但对文本还不够熟悉,对于学生的引导只潜在表层,对文本挖得不够深。

同时,小组合作的效率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一节大比武的课程,这堂课的设计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高二理科部语文教师董凯。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项羽‎之死‎教学‎反思‎‎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事‎先在‎优酷‎网上‎下载‎了一‎段有‎关本‎课的‎背景‎视频‎。

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不‎时的‎有讨‎论声‎相伴‎。

我‎心里‎对这‎节课‎就有‎底了‎。

结‎合着‎之前‎学过‎的《‎鸿门‎宴》‎中的‎项羽‎的性‎格特‎点引‎入了‎新课‎。

‎其‎中新‎知探‎究部‎分中‎对项‎羽性‎格的‎分析‎这一‎环节‎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

‎上课‎前各‎组就‎在白‎板上‎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的‎展示‎可以‎看出‎之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到‎位。

‎但是‎也暴‎露一‎些问‎题,‎那就‎是学‎生找‎不到‎很贴‎切的‎词语‎形容‎其性‎格。

‎究其‎原因‎,学‎生练‎笔比‎较少‎,一‎到写‎作文‎就唏‎嘘不‎已。

‎为此‎我在‎这节‎课快‎结束‎时,‎就给‎学生‎一个‎练笔‎机会‎,让‎他们‎以“‎我心‎中的‎项羽‎”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时‎虽然‎发言‎的挺‎多,‎一旦‎让其‎形成‎文字‎他们‎的畏‎难情‎绪比‎较严‎重。

‎最终‎作业‎交上‎来的‎也是‎寥寥‎无几‎。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更‎感受‎到平‎常让‎学生‎练笔‎的重‎要性‎了。

‎拓‎展阅‎读:‎《项‎羽之‎死》‎教学‎反思‎‎《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

‎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一‎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讲‎授方‎式,‎两个‎课时‎全部‎自己‎讲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课,‎这也‎算是‎一次‎实验‎吧。

‎‎教学‎目标‎设定‎为2‎个,‎即:‎‎‎‎‎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项‎羽的‎鲜明‎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最后‎就其‎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设定‎导入‎部分‎,是‎文学‎常识‎即什‎么是‎史传‎性散‎文,‎然后‎引入‎课文‎《项‎羽之‎死》‎是司‎马迁‎描写‎的最‎为悲‎壮的‎场景‎。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更感受到平常让学生练笔的重要性了.
拓展阅读:《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是《古代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

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一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讲授方式,两个课时全部自己讲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课,这也算是一次实验吧。

教学目标设定为2个,即:ﻭ
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ﻭ
2、把握项羽的鲜明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最后就其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达到教学目标ﻭ
本课设定导入部分,是即什么是史传性散文,然后引入课文《项羽之死》是描写的最为悲壮的场景。

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对文意的疏通,一段一段翻译讲解课文,同时提醒重点词句。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分的段落分别是三个场景,所以在讲完一个段落后都会进行总结在这个场景中体现了项羽什么性格,怎样表现的,然后进行总结。

最后分析项羽的性格,确定他的死有必然性。


本课是最古老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但是教师也有时间讲解更多的内容。

对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值得自己多加尝试。

ﻭ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唐雯
一、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传写这一幕时,司马迁满怀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象,丰富、发展了项羽的性格,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其艺术特色历来为人称道,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抓的“点”很多。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只抓住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分析鉴赏项羽的性格特征。

所有教学步骤的安排及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这个重点进行的。

包括分析课文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最终都是为了揭示人物的性格,剖析人物的思想。

文中凸显人物性格比较直观的的文字由学生自己分析,而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些细节易于被学生忽视,我就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讨论,同时提供一些课文之外的资料把握好学生思维的走向。

最终,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资料的分析认识到项羽这个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立体的而不是扁平的、多层次的而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

二、前后勾连,温故知新
高一上学期时,在教材“必修1”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过一篇同样是选自《项羽本纪》的课文——《鸿门宴》,初步认识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在一般学生的脑海中,以上就是项羽的性格的基本特点。

在这堂课的开始,我先带领学生回顾《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将新旧知识前后勾连,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项羽之死》中,项羽的有些性格我们可以在《鸿门宴》中找到一些影子,如在“东城快战”那一段,无论是在战争的进程中他的表现,还是在战**完毕他向部下发问,项羽都显得有些自负逞强,这和《鸿门宴》中的他那种刚愎自用的性格其实是一致的。

而项羽的多情善感、纯朴真挚、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等性格特点,只有在《项羽之死》中才充分表现。

所以,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当然,由于一堂课时间较紧,前后勾连也有不到位的地方。

如《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写项羽的同时,还写了机智善变的刘邦、多谋善断的张良、简单糊涂的项伯、老谋深算的范增、果敢忠勇的樊哙,作者有意识地使用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其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