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培训目的:本次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 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原因、症状、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3. 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指在正常用药剂量和途径下,药物引起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现象。
包括药物过敏、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
4.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度不良反应。
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早发性不良反应和迟发性不良反应。
5. 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药理学因素、个体差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6. 药品不良反应的症状:不同药品不良反应的症状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包括皮疹、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腹泻等。
7. 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停用或减量药物;对于中度不良反应,应适当调整用药方案;对于重度不良反应,需立即停药,并进行紧急处理。
8. 注意事项:医务人员在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时,应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病情进展,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综上所述,本次培训对医务人员的药品不良反应认识和处理能力进行了全面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水平。
第 1 页共 1 页。
药理学不良反应总结
药理学不良反应总结药物治疗是目前常见的医疗手段之一,但是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良反应。
药理学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对机体产生的不良效应。
药理学不良反应的种类繁多,严重程度不一,有些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临床实践中,及时识别和处理药理学不良反应至关重要,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药理学不良反应可分为两类:预测性不良反应和非预测性不良反应。
预测性不良反应是在临床试验和药物研究中能够预见到的反应,通常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导致的,如利尿药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等。
而非预测性不良反应则是在药物上市后才能发现的反应,有时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药理学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药物过敏反应、药物中毒、药物相互作用等。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
药物中毒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过高,导致药物的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昏迷等,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可能增强或减弱药物的疗效,甚至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了减少药理学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医生应当在用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药史、过敏史等,准确评估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药物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药物的用药指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定期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和药效,及时调整药物的用药方案,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同时,应关注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的来说,药理学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临床医生应当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有充分的了解,提高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在药物应用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保障。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用药范围内,由于特殊生理机制、身体状况或不可预测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导致的药物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预防和处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即药物的治疗期间或停药后使用遵循相关国家和地区标准的某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1. 药理性不良反应:即由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抗生素引起的肠胃不适。
2. 过敏反应:某些药物在人体内引起的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
3. 中毒反应:由于药物的剂量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中毒反应,如药物过量引起的中毒症状。
4. 交叉过敏反应:某些药物与已使用的药物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如某些抗生素与青霉素过敏者使用引起的过敏反应。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1. 合理用药: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使用,并避免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2. 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的告知:患者在就医时应详细告知自己的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以便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避免使用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3. 个体差异的考虑: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都可能存在差异,患者在初次使用药物时应关注身体的反应,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1. 及时停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所出现的不良症状。
2. 对症处理: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对症处理,如药物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缓解。
3. 转换药物:对于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他具有相同效果但不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进行替代治疗。
总结:药品不良反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及时告知医生有关病史和过敏史,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医疗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概述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药物是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导致另一些疾病。
能够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很多,按其来源分类,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抗生素、生物制品、人工合成药、中成药等;如果按照药理作用分类,其几乎可以包括迄今为止临床应用中所有类别的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可侵及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等等,以及致突变、癌变和畸形等。
药品不良反应具有自限性特点,发现早,处理及时,大部分患者都可以自行恢复。
如果已经出现了严重反应甚至影响到人体的组织器官功能,除停药外,还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和治疗。
了解和学习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监控意识,是保证安全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药品不良反应基本概念(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主要是指合格的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无关的有害反应。
这些反应不同程度地损害着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严格地讲,ADR主要是指常规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而广义的药品不良反应还应包括超剂量给药、意外给药、蓄意给药、药物治疗错误、药物滥用、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
据此,药品不良反应的判定必须具有以下三点:第一、药品必须是合格的。
所谓合格药品,指的是符合我国《药品经管法》和国家药品规范并经药品监督经管部门批准生产的药品。
假药、劣药产生的不良后果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范畴。
第二、患者使用药品和医师指导用药必须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规定或没有违反药品的配伍禁忌以及用法用量。
误用、滥用药物所造成的后果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
第三、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出乎事先预料。
以上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才可鉴定为ADR,这与由人为过失造成的药品纠纷不同。
药品不良反应及报告填写
降低血脂
横纹肌溶解 肾功能不全
2001年
修改说明书 撤市
基础知识
(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药 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注意选用比较安全的品种, 避免配伍禁忌,从而提高了合理有效用药水平 .
头孢曲松钠
含钙溶液/药物
肺、肾中出
合用
现钙-头孢曲ຫໍສະໝຸດ 基础知识药品为什么会产生不良反应
药品因素:是药三分毒 个体差异: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
基础知识
哪些人容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过敏性体质的人、老年人、孕妇、儿童和有 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人,容易发生药品不良 反应。孕妇、哺乳期妇女服用某些药物还可能影 响胎儿、乳儿的健康。
基础知识
药品不良反应的自我判定
C aged)
E
目的单纯 (Too restricted)
D 用药条件控制较严
(Too homogeneous )
基础知识
(一)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为上市后再评价提供服务
由于药品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使得一些意外的、未知的、发 生率低的不良反应只有在上市后的大面积推广使用中才能显现
拜斯亭
1997年上市
市后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促进新药的研制开发 ➢ 及时发现重大药害事件,防止药害事件的蔓延
和扩大,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基础知识
(一)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为上市后再评价提供服务
药品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
研究时间短(Too short)
B
病例少(Too few)
A
上市前 研究局 限性
试验对象年龄范围窄 (Too medium-
药品不良反应及其监测的一些基础知识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涉及配体-受 体结合、信号转导等多个环节, 这些环节的异常可能导致不良反 应的发生。
03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
自愿报告系统
01 定义
自愿报告系统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由医生和 患者自愿提交,不受法律义务的约束。
02 优点
自愿报告系统可以快速地收集到药品不良反应信 息,覆盖面广,能够发现罕见的不良反应。
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是指与药物剂量无关,通常是由于个体差异、遗传 因素、过敏反应等因素引起的。这类不良反应难以预测,需要加强监测 和及时处理。
02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过程,包括药物与靶点分子的结合、信号转导和 生理效应等。
药物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机 制也具有多样性,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不 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也可能不同。
03 缺点
由于只在特定医院或医疗机构内进行监测,可能 导致收集到的数据具有局限性,难以全面评估药 品不良反应的情况。
重点药物监测系统
定义
缺点
重点药物监测系统是指对特定药物或 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报告 的系统。
重点药物监测系统的覆盖面较窄,可能无法 全面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同时,对于 新药或未上市药物的监测可能存在困难。
信息共享与公开
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将 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向社会 公布,促进信息共享和公 众用药安全意识的提高。
05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心脏毒性
处理措施:药品撤市、召回,并 启动相关调查和赔偿程序
药品名称:某新药
发生情况:上市后不久即出现多 例因心脏毒性导致死亡的病例
药品不良反应既包括药物的副作用,也包括药物的毒性 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其他任何非预期的药物 效应。
ADR基础知识
Ø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Ø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
(一) 药物方面:•
•
(二) 用药方面
•
45.0%
•Ø
Ø
•
Ø
Ø
保泰松、苯妥英钠置换双香豆等抗凝
Ø
醛磷酰Ø
(三) 机体方面:•
•
••
ADR报告分析评价的目标•
•
ADR报告分析评价的步骤•
•
个例评价的概念•
•
•
1.开始用药的时间与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有无合理
2.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不良反应
3.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减轻或消失?
5.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
的临床状态或其他疗法的影响来解释?(是/否)
SFDA推荐——ADR因果关系评价
(推理法)原则
ADR因果关系评价原则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
ADR因果关系评价原则
ADR因果关系评价原则
+-/?-/?--/?可能无关
现有资料无法进行评价,需进一步补充资料待评价现有资料无法进行评价,且补充资料无法获得无法评价
+-/?-/?-/?+可能--/?+++很可能
-++++肯定
54321
Ø•••••
Ø•••••
Ø•••••
Ø•••。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基础知识
六、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原则 (一)毒副反应(A 类反应) 1.与用药单位时间剂量(给药速度)密切相关。 2.血药浓度监测(TDM)有助诊断和救治。 3.降低剂量,停药或促使药物消除可使大多数的 A 类反应减轻或消失。 4.严重中毒反应或后遗症则分别情况用解毒药、拮抗药或对症治疗。
五、过敏反应的预防(具体措施) (一)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治疗剂量无关(与过敏原的用量相关)。一般不能用降低剂量防止。 (二)问清过敏史很重要
如过去没有发生过敏反应则可用。但不能认为完全保险,有可能前次不发生反应,但本次使用 发生反应,也有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反应。 (三)交叉过敏反应常见:如青霉素族与头孢类抗生素即有部分交叉过敏反应。 (四)皮试的价值
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培训系列教材
第一篇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基础知识
第一章 药品不良反应基本概念及其防治原则
一、概述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1.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上市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 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 性遗传素质等。 2.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是指因药品不良反应致使机体某(几)个器官或局 部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即程度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机体器 官、功能发生障碍则称为药源性疾病。它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所发生的 ADR,而且包 括超量、误服、错用及不正常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3.不良事件/不良经历(adverse event/adverse experience,AE)是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 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医疗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概述
医疗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概述医疗药品的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可能出现的与药物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剂量过量、剂量不足、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有些可能甚至具有致命性。
以下是医疗药品不良反应的一些基础知识概述。
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本身的质量问题:药物制造、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因为受到各种影响可能会造成药物本身的质量问题,例如药物的纯度、稳定性以及酸碱度等方面的问题。
2.个人差异: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差异,可能会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不同的不良反应。
3.药物的剂量:药物剂量可能是导致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剂量过大或过小都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4.药物的互动作用:不同的药物之间会发生互动作用,这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药物之间相互影响导致药物的代谢加速或者减缓等问题。
5.药物的使用方式:药物使用方式也可能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口服药物可能会被胃酸破坏,而注射方式可能会导致药物的快速吸收和毒性的升高等问题。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通常分为类型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
1.按照类型分类* A型不良反应:通常是因为药物对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直接作用引起的,例如肝脏毒性、过敏反应等。
*B型不良反应:与药物的代谢、致癌、遗传毒性、影响免疫功能等因素相关,例如骨髓抑制等。
2.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不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
*中度:会对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不会危及生命。
*重度:危及生命健康。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医疗人员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在发生的风险,可能会对个体是否需要使用药物进行决策。
2.选择正确的药物:医疗人员应该仔细评估病人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培训
谢谢观看
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药品说明书的指导 使用药品,不随意增减剂量或改变用药方 式。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提高安全意识
在使用药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自己是否 出现任何不适症状,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提高对药 品安全使用的认识和意识。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系统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体 系,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控制
探讨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如合理用药、加强监测等,以及不良 反应发生后的应对措施,如紧急处理、停药观察等。
培训方法
实践操作
组织参训者进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模拟 填写、提交等操作,提高参训者的实际操
作能力。
理论授课
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 系统讲解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相关 知识,使参训者全面了解培训内容。
详细记录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时间 以及所使用的药品名称、剂量、用药 途径等信息。
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向医生或药品监管部门报告药品不良 反应,以便进一步调查和采取措施。
配合调查与治疗
积极配合药品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的 调查与治疗,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信息。
药品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按医嘱用药
在使用药品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了解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 等信息。
加强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促 使医生在用药过程中更加谨慎,降低 患者用药风险。
促进合理用药
提高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使其在开具处方时更加审 慎,避免不必要的药品使用。
通过培训,使医生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机制和预防措施,从 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如何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
如何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对药品使用者或其他人产生不利影响的不良反应。
了解和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对于安全和有效地使用药品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良反应的概念、分类、发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
首先,我们来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和分类。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品后出现的与药物治疗无关的、预期外的有害反应。
不良反应可表现为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如药物过量导致中毒;也可表现为药物的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还有一些不良反应可能是由于药物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
根据表现时间和严重程度,不良反应可以分为立即型和迟发型不良反应,比如过敏反应多数属于迟发型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可以有多种,主要包括药品本身的性质、剂量和途径、患者个体差异、药物代谢等因素。
一些药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毒性,剂量过大或使用途径不当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个体差异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有些人可能对其中一种药物过敏,而其他人则可能没有不良反应。
要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首先要强调的是,药品不良反应并不等于药品的无效或是安全问题。
药物的功效和不良反应是相对的,即使是常用的退烧药也可能会导致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
因此,不良反应并不能简单地认为药物存在问题或是不好的体现。
在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的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患者在使用药物前应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和其他病史,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
其次,在使用药物过程中,患者应监测自己的身体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此外,监测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剂量,并及时调整也是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之一总之,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对于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至关重要。
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1. 引言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患者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
2. 不良反应的定义不良反应是指在给予正常剂量下,药物在预期用途和说明书所描述的正常条件下使用时,产生的有害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不良反应可发生在用药的任何阶段,包括给药前、给药期间和给药后。
3. 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不良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3.1 常见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是指在临床使用中较为普遍发生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3.2 严重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发生率较低但危险性较高的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反应、药物毒性反应等。
3.3 预防和治疗困难的不良反应预防和治疗困难的不良反应是指由于药物特殊的作用机制或个体差异等原因,对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较为困难的情况,如药物依赖性反应、药物滥用等。
4. 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药物因素药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等都会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一些药物本身具有较高的毒副作用,或者剂量过高、给药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4.2 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遗传背景、患病情况等都会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产生影响。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某些疾病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4.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也可能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些药物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中容易发生分解或变质,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4.4 药物相互作用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用量和途径下,对人体产生的非预期的不良效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和认识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原因和管理方法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即预测性和非预测性不良反应。
预测性不良反应通常是药物作用的可预测的结果,主要包括剂量依赖性和可预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是指随着药物剂量增加而增加的不良反应,例如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
可预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我们已经知道某些药物特定的不良反应,可以在使用药物之前通过详细了解药品说明书或咨询医生来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
非预测性不良反应是无法预测的药物不良反应,通常是由于个体差异造成的。
这种类型的不良反应是因为人体在代谢、排泄、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一些人在使用相同剂量的药物时会出现不良反应,而另一些人则没有。
这类不良反应难以预测,但可以通过监测和积极管理来降低其影响。
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药物自身的特性、个体因素和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自身的特性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功效,某些药物具有特定的不良反应,这是由药物作用机制决定的。
例如,某些药物在与特定酶相互作用时会产生毒性代谢产物,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个体因素是指人体在药物代谢和药物敏感性方面的差异。
人体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均可能会影响药物代谢和药物敏感性,进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身体生理活动的变化,对药物反应较为敏感,容易出现副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当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这些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性或减弱其疗效,引发不良反应。
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主要包括预防、监测和治疗。
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关键是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在按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
二、药品的不良反应分类型不良反应是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特点是可以预测,与常规的药理作用有关,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1%),死亡率低。
主要表现包括过度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后遗效应。
型不良反应是与药品的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
特点是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1%=,死亡率高。
进一步分类为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和变态反应。
型不良反应有些不良反应难以简单地归于A型或B型,有学者提出为C型不良反应。
C型不良反应的特点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或不全,非特异性(指药品),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潜伏期较长。
有些发生机制尚在探讨中。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四个前提1、必须是合格药品。
2、必须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
3、必须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反应。
4、必须是有害的反应。
五、表现及分类作用于机体,除了发挥治疗的功效外,有时还会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某些与药品治疗目的无关而对人体有损害的反应,这就是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四大类。
不良反应有大小和强弱的差异,它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使病情恶化、引发新的疾病,甚至置人于死地。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这是临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或用药量较大时,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
严格地讲,几乎所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但是,只要合理使用药物,就能避免或使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这就要求人们在用药前全面地了解该药的药理性质,严格掌握药品的适应症,选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明确药品的禁忌。
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报告制度范本
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报告制度范本一、背景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是指在合理使用药品过程中,患者或使用者因药品使用引起的有害反应或意外事件。
为了及时发现和评估药品的安全性,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报告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制度范本旨在规范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的报告程序,提高药品安全监管的效能。
二、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的定义1. 药品不良反应:指在正常剂量和正确使用情况下,由于药物本身特性导致的不良的不可预测的生理或药效作用。
2. 药害:指由于药品生产、销售、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不符合规定或存在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有害事件。
三、报告范围和对象1. 报告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市场上已上市、销售和使用的药品,包括西药、中药、保健品等。
2. 报告对象:本制度要求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分销企业、药师、临床试验机构等所有与药品相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遵守本制度。
四、报告流程1. 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的单位或个人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患者或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2. 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后,应填写事故报告表,并向所在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监测与管理机构报告。
3. 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监测与管理机构收到报告后,立即进行初步评估,并进行必要的调查和采样。
4. 如果初步评估结果确认为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监测与管理机构将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
5. 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监测与管理机构应将有效信息及时通报给相关单位,包括药品生产企业、药品分销企业、医疗机构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6. 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监测与管理机构应定期汇总和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的报告信息,形成年度报告,及时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五、报告的要求和内容1. 报告的要求:报告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时间内向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监测与管理机构报告。
2. 报告的内容: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药品的基本信息,包括通用名、商品名、剂型、规格等;(2) 不良反应或药害的具体情况,包括症状、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等;(3) 使用者或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等;(4) 使用药品的时间、剂量、给药途径等使用信息;(5) 如果是临床试验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药害,还需提供临床试验受试者和临床试验编号等信息。
医疗药品管理不良反应基础知识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介绍
(医疗药品管理)不良反应基础知识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介绍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介绍壹、药品不良反应(ADR)1、定义:合格药品于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和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简称ADR(Adversedrugreactions)。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首剂效应、停药综合症等。
药品风险,所有药品,不论是化学药品、中成药、生物制品、诊药品风险包括天然风险和药品人为风险,断试剂等,均存于药品风险。
药品风险药品天然风险是指科学意义上的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人为风险包括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如非适应症用药、联合用药或混合用药、特殊人群用药)、质量问题和科学局限性。
2、ADR概念所表达的涵义(1)合格药品(合法生产、运营、储存,符合法定质量标准)(2)正常使用(符合说明书)(3)壹般剂量(常规剂量)(4)和治疗目的无关(非预期的疗效)(5)意外的有害反应(上市前未被发现)3、方案时限:《药品不良反应方案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药品生产、运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生产、运营、使用药品的不良反应方案和监测工作,发现可能和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方案表》,每季度集中向所于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方案,其中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方案,死亡病例须及时方案。
第十七条药品生产、运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群体不良反应,应立即向所于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厅(局)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方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立即会同同级卫生厅(局)组织调查核实,且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方案。
4、几个概念(1)副作用是指治疗剂量下出现的和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____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一、引言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在正常剂量和使用条件下,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和安全性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任务。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本次培训将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分类、识别、上报和处理等相关内容。
二、药品不良反应概述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对患者不利的反应。
根据其发生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可分为即时反应和迟发性反应,轻微反应和重度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有遗传因素、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因此应当重视药物的选择、剂量的控制、患者的特殊情况等。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药品不良反应可分为A、B、C、D、E五类。
其中A类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属于预测性反应,主要由药物的预期药理作用引起。
B类是严重的、很少发生但是又无法预测的不良反应。
C 类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疑似反应,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D类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延迟反应,通常在停药后出现。
E类是药物不良反应的撞车反应,由于超剂量或不当使用药物引起。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和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是关键环节。
医护人员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用药情况和过敏史等,及时发现和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良反应的上报至关重要,可以帮助监管机构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医护人员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规定,将重要的不良反应上报至相关部门。
五、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轻微的不良反应通常可以通过减少剂量、给予支持治疗等方式进行处理。
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需要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医护人员应当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案,并保证患者的安全。
六、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性反应
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它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一般是药理作用的增强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具有的耳毒性 过度作用( ):指使用推荐剂量时出现过强的药理作用,在定义上与毒性作用相符。
后遗效应
•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 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停药综合征
• 一些药物在长期应用后,机体对这些药物产生 了适应性,若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易使机体的 调节机能失调而发生功能紊乱,导致病情或临 床症状上的一系列反跳、回升现象和疾病加重 等
•
变态反应的分型
• I型:速发型(, ),()
•
例如:青霉素的过敏性反应
• Ⅱ型:细胞毒型( ),(, )
•
例如:甲级多巴的溶血性贫血
•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 (, )
•
例如:普鲁卡因胺引起的狼疮
• 而Ⅳ型-迟发型( ),超敏反应(T )
•
例如:接触性皮炎
特异质反应
• 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病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 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 ➢ 导致死亡; ➢ 威胁生命; ➢ 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 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严重不良事件/反应
• 严重不良反应指在任何剂量下出现并造成下列 后果之一的反应(我国):
➢ 导致死亡; ➢ 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 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
著的伤残; ➢ 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 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不良事件/不良经历 ,
• 不良事件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医学 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
a a.
概念的实际意义
• 是使用药品产生的伤害(药物导致的和药物引 起的)
• 与用药的因果关联性常不能马上确立。 • 对”可疑即报”最大限度降低人群用药风险。 • 包括了伪劣药、过量、医疗差错造成的损害,
可揭示不合理用药及医疗系统存在的缺陷,是 药物警戒关注的对象。
药品不良反应的辨析
不良事件() 药品不良事件() 药品不良反应()
药物警戒 ()
• 药物警戒指的是有关药物不良作用或任何其 他药物相关问题的发现、评估、理解及预防 的科学与活动。
• ,,
.
药物警戒 ()
• 1974年,法国首先创造了“药物警戒”的概念。 •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物警戒的主要内容,但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基本 概念与基础知识
药品不良反应 () ,
• 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 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 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 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的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 () ,
•A a ,
,, , .
•
—— . 498 (1972)
副作用 ( )
• 是指药品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所出现的与药 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 用。
良反应”是指怀疑而未确定的不良反应,与信号的概念 相近。
卡托普利引起的咳嗽 (17 )
信号的发布
的种类和临床表现形式
• 副作用 ( ) • 毒性反应 ( ) • 后遗效应 ( ) • 首剂效应( ) • 继发反应 ( ) • 变态反应 ( )
的种类和临床表现形式
• 特异质反应 ( ) • 药物依赖性() • 撤药综合症( ) • 致癌作用 () • 致突变 () • 致畸作用 ()
• 精神依赖性:凡能引起令人愉快意识状态的任何药物即可引起精 神依赖性,精神依赖者为得到欣快感而不得不定期或连续使用某 种药物。
• 身体倚赖性:用药者反复应用某种药物造成一种适应状态,停药 后产生戒断症状,使人非常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 阿片类和催眠镇静药在反复用药过程中,先产生精神依赖性,后 产生身体依赖性
• 该反应和遗传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 • 大多是由于肌体缺乏某种酶,是药物在体内代谢受阻
所致反应 • 假胆碱脂酶缺乏者,用琥珀胆碱后,由于延长了肌肉
松弛作用而常出现呼吸暂停反应。
药物依赖性
• 药物依赖性是反复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上 或生理上或兼有两者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 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
止给药反应消失 • 如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可改变正常肠道菌群的关系,
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 •
变态反应
• 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刺激机 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
• 这种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 治疗量或极小量都可发生。
•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 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
•a
.
非预期不良反应
• 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与国内药品说明书 或上市文件的内容不一致,或不能从药品特性 预知的不良反应。
•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术语“新的药 品不良反应” 是指药品使用说明书中未载明的 不良反应。
严重不良事件/反应
• 严重不良反应指在任何剂量下出现并造成下列 后果之一的反应():
• 遗留时间可长可短、危害轻重不一 • 例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的宿醉现象
首剂效应
• 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 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 例如:哌唑嗪等按常规剂量开始治疗常可致血 压骤降。
继发反应
• 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 盾。
• 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而是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结果 • 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初次接触时需要诱导期,停
副作用
• 是指药品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 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 一般都较轻微,多为一过性可逆性机能变化; • 伴随治疗作用同时出现; • 例如:例如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给药抑制腺体分泌,则
术后肠胀气,尿潴留为副作用,而当阿托品用于解除 胆道痉挛时,心悸、口干成为副作用。
不仅是传统的监测,还包括了所有其他提供用 药安全保障的工作。如药物滥用、超量误用、 伪劣药品、医疗差错等。
•
信号()
• 信号:是指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 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 未证实的。
• 形成假说供一步研究,并使得到早期预警 • 产生信号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 •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中采用的术语“可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