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
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
(2分)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1分)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分)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分)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题库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问题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1)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2)是阶级根源,保守、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3)是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张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也将通向唯心主义。
在这三个根源中,认识根源的作用是最为持久,因而反对唯心主义将是个长期的任务。
3,简述辩证否定法的基本内容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以下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6,简述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当然也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意识形态,是信仰,而不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非意识形态化”。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又一曲解。
任何哲学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这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鼓吹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实质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和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决定并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性。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战斗性、革命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斗性、革命性又是其科学性的体现。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
掩饰自己的阶级性,过去、现在仍然是一切剥削阶级哲学的伎俩。
2 如何发挥人的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失误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 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哲学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矛盾斗争的统一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历史。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完全发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劳动创造和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主张人类应当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体人的自由和平等。
4.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历史的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趋势。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论述题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
主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形态的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改变和发展生产力,人类可以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考试小抄)
(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6.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答:(1)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简答题(每小题10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
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
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开始使用“机器人”,并且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有些人就认为,“机器人”也可以创造剩余价值,请分析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机器人”仍是一种机器,属于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去,而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3)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并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 简答题 试题集
附试题集锦●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生产方式。
●马克思把商品转化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通过a .“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b.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c.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原创性主要是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b.提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把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a.唯物史观、b.剩余价值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因为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是a.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c.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由此证明a.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b.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狐狸请鹤喝汤”的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b.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c.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a.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b.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c.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最完整版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也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7.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因为:(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0.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简答题
一、哲学部分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以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3.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简答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简答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核心,是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基本方面。
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意识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唯物论对人的思维和认识能力进行了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解释,坚持认识的源泉在于社会实践,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2.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是处理事物矛盾和发展变化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对矛盾进行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指导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面向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请分别解释。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范畴:1.矛盾: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指事物内部的对立和斗争。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源泉,可以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次要矛盾则是对主要矛盾的补充和制约。
2.质量和量变:质量是事物的内在属性,量变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数量变化。
质量和量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物通过量变的积累逐渐达到质变的阶段。
质量和量变之间相互转化,既有渐进性也有突变性。
3.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它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被否定,但在新的条件下通过改造和创新重新肯定自己,达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否定之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和进化性质。
4.联系和联通: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通过联系可以形成系统和整体。
联通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是保证事物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辩证法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有哪些?请分别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答: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可以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来回答。
2、[无]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此题可从四个方面分析:①从研究对象上分析②从哲学史上分析③从哲学理论本身来分析④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分析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答:先简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①物质运动是永恒、无条件、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相对的。
②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③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意义:要求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物质的运动,反对形而上学地理解它们。
5、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重要意义?答: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6、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答:①“联系”这个哲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③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每一事物通过其自身体现其他与之相联系的事物。
7、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及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这三大思潮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求索时代课题的尝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的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他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四)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阿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成员眼光和战略定力。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详细答案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列宁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3)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
1)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马哲简答题-成考专升本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相互区别的。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哲学与具体的科学又是相互联系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给哲学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素材,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在内容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统一性的问题,即世界可否而知,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怎样正确认识客观现实问题,3.唯物主义发展唯物主义的发展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2)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这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显著特征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显著特征4)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个显著特征第二章物质和意识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6.物质和静止的关系所谓静止是指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平衡和稳定。
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其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又是辩证的统一。
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势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承认世界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否认世界可以认识的是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三中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两中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1)对立主要表现在: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②唯物辩证法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③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2)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24题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24题全)1、简述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特征,以及哲学回答关于世界观的什么问题?产生了哪些对立的观点和看法?特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即物质与意识谁者第一性的问题和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也就是哲学上的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问题。
产生的对立观和看法: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时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的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含义、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概念: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存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内容:1)物质与意识谁者第一性的问题。
2)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也就是哲学上的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问题。
理论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3、简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概念、内容、存在形态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之一,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存在形态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中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派别,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存在形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意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分别形成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唯物论和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答题及答案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每题7分,43、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7分)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7分)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6分)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
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
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6、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7、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简答题答案(共26分)1、[参考答案](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分)2、[参考答案](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分)3、[参考答案]4、[参考答案](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分)(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
(2分)(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1. 什么是马克思基本原理?马克思基本原理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实在的基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并通过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以及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包括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有计划的经济管理。
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建立无阶级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
5. 马克思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具有什么指导意义?马克思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供了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引着人们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矛盾。
马克思基本原理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鼓励人们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来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基本原理还倡导了社会公正、平等和人类解放的理念,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提供了思想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会的物质性)P33答::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答:(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p45 )答: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答:(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认得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P57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答:(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0,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答: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1,社会意识以理论,客观,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的存在。
社会意识有独立相对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2,社会形态的内涵?答: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1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的意思?答:(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的空间。
(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130答: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5,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123-126答: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革命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首先,对生存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6,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P147-148答: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17,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是产生的消极后果?答:(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8,劳动力称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答:(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19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P14-18 )答:(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20,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P55 )答 : 两者只见爱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P77答: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2,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P207-210答: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1)资本主义的内在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3,经济全球化的消极的后果是什么? P197答: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这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2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P229答:(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完善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多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火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
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25,共产主义的特征是什么? P258-260答:(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二、材料分析题(一) 1 、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 p183答: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窜在这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 、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P64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时间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时间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
第四,时间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这巨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