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书育人的点滴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书育人的点滴体会
(河海大学赵振兴)
作者简介:赵振兴,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从教近三十多年的经历使我深深的懂得,做一名教师是光荣的,从事教育工作是幸福的。也真正明白为什么人们经常把教师比作“红烛”的道理。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需要用心血去浇灌,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引领他们日有所进,学有所长,使人人成长、成才。让学生成长,教师必须潜心教学,博采众长,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做教育的开拓人。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把教书育人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教书育人也是一项极其崇高、极为复杂的人才培养工程。教书育人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一项神圣使命。一句话,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每一位教师,无论他承认与否,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自觉地做,育人的效果会更大、更好、更显著;被动地做,育人的效果就会打折扣。教师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辅导答疑,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面对的都是学生,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循序善诱的作用。这就是说,在教书育人问题上,教师要自觉地、主动地有心为之,并且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引导来实现的。而教师的劳动方式主要是教学,教师不是用工具去影响劳动对象,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去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劳动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言行上,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课堂上仪表要端庄大方,给学生留下一美好的形象(特别是开始的几节课)。在讲课中,要尽量减少一切影响教学效果的附加动作和口头语。加强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能够使学生在听课中得到收获,增添乐趣。教师只有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和生动形象性等艺术要求,才能使授课语言体现出逻辑严谨、抑扬适当、幽默生动、通俗易懂的鲜明艺术特色,从而保证课堂气氛处于既严肃认真,又活泼生动的良好境界。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求知欲最强的场所。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其前提就是: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备课就是向大纲和教材输入血液,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丰富多彩的求知生活。在讲课之前,备课一定要充分。对要讲的内容一定要非常熟悉,通常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对全书内容都要融会贯通。事前要了解本次课的难点和重点,对要讲的内容,要引证哪些例子,来帮助解释你的难点和重点,课前都要考虑好。当然,有些是临场发挥的。
在课堂上,教师使用恰当的课堂语言,鼓励学生善于深思、敢于质疑、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教学互动。教师语言应技术采用委婉、温和的语气,而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祈使句。并且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平淡和激情的转换,(即借用水力学的专业术语就是不能总是“均匀流”),注重“喜怒哀乐”表情的更替。课中教学还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机智性,面对实际中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要启发同学的思维,搞好互动式教学。但要注意,此处的互动,不是简单的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回答,“而是与学生心灵上的互动,老师可以从学生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捕获相关的信息,并以恰当的言行予以回应。”对课上要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要多设计一些深入浅出的实例来加以说明。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又可活跃课堂的气氛。决不能在讲课时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模糊化。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时时刻刻掌握学生听课的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授课节奏。
尽管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黑版加粉笔仍然是主流,这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板书的布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好在黑板上准备写哪些内容,并且还要配合与多媒体的相互衔接。总之,板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板书要书写清楚,布设合理。
现代教学不同以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多媒体教学课件(助学型、助教型)、网络课件、流媒体等。但不管这些眼花缭乱的课件多么好。都不能代替教师这样的主流媒体。教师讲课仍然是主要的。多媒体只能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即使是辅助的教学手段,也要运用合理。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作为教师,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领学生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远进步的源泉。创新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创新,创新教育呼唤着教育创新,正确处理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关系,才能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真正担负起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一代创造型人才的使命。创新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授课过程中,要经常提出创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创新问题,指导学生解决创新问题。要多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决不能都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创新。此处的创新,决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发明几个新实验仪器,由学生来做。而是更多的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允许学生在实践中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教”、“学”并重的原则,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划一性,增强选择性和开放性,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教”、“学”并重对教师的创新教育品质和创新教育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自身全面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品质,与学生共同探索、学习的态度,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形象成为学生的楷模。并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和把握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实施科学的创新教育方法。正如叶圣陶所强调:“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之谓也”。“教”、“学”并重也赋予学生的学习以新的涵义,新型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觉求变,侧重发现,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和探求兴趣,最大限度的营造创新能力培养训练的自由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氛围。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反馈的控制过程,教师与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不存在卑尊关系,创设民主气氛,与学生平等相处;同时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获取信息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兴趣,通过双方平等交往,互动中筑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
鼓励个性,因材施教。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积极开动脑筋,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