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最新小学数学简单的教学技巧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简单的教学技巧

小学数学简单的教学技巧

小学数学简单的教学技巧教师要把好备课关,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无事一身轻,袖手旁观。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好备课关,在启和结上下功夫。

精心设计启这一环节,进行巧妙导课,在最短的时间内用简洁、准确、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其思维活动的火花,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景之中,如教平方差公式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出示一组动脑与思考练习题,让同学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待学生们做完后,可继续引导说这几道题我们虽然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出结果,但很费时,课本上有一个重要公式可以帮我们的忙,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请认真自学以下内容,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这时同学们带着急切求解的心情去看书,从而激发了同学们自学教材的动机和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就要从阅读抓起,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明确阅读的三读,即粗读、细读、精读,强调阅读必须三到,即眼到、手到、脑到。

由教师制定阅读提纲,学生自己阅读,题纲要紧扣教材,突出重难点,按知识点编拟,体现阶段性,最后就是独立阅读阶段,通过领读和导读训练,学生初步形成自学能力,就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

这样由领到扶,最后放,学生自学的翅膀终于可以翱翔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从严抓起,教师不该讲的坚决不能讲,学生学不会的坚决要学会,一遍不行,两遍、三遍,直到读懂学会,这样才能顺利地渡过阅读关。

练和知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练是知识的运用,是检验读的结果。

知即自检,是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法配合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帮助学生练和知。

要做到认真审题,选择方法,制定解题步骤,明确解题格式,精心计算和论证。

自检中要求做到查格式,包括图形,解题要求及关键步骤;查依据,即运算或论证的依据是否正确;查答案,包括数据和单位。

要注意:最少做完一道大题后再自检;对题和错题应有个标记;错题应及时纠正,并在旁边加记错误原因和教训。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简谈6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简谈6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简谈6篇第1篇示例: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其中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步。

如何有效地教授小学生数学计算,让他们轻松掌握基本计算技能,是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方法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希望对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计算时提供一些参考。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注重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教授加减乘除等基本计算技能,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扎实。

还应注重数学计算技巧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掌握快速计算的方法,提高计算效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要注重启发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探索数学计算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计算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要注重巩固与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巩固学生对基本计算的掌握外,还应该适时地拓展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更高级的数学计算知识,充实他们的数学知识体系。

通过巩固和拓展的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思维框架,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基础、启发思维、巩固拓展、趣味实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数学计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希望本文简要的探讨能对教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有所帮助。

第2篇示例:小学数学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他们建立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阶段。

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计算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是每位数学老师都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将就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进行简要的讨论。

数学计算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在进行计算教学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从整体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竖式除法》教案(精选3篇)

小学数学《竖式除法》教案(精选3篇)

小学数学《竖式除法》教案(精选3篇)小学数学《竖式除法》篇1详细介绍: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义.2.使学生初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能用竖式正确计算乘、除法.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竖式的计算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教学难点计算结果积、商的对位及除法每步的含义.教具、学具准备直尺、例7挂图、学生用直尺.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表内乘、除法口算:7385204729873663246379643426562.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过程和应注意什么.二、探究新知.1.导入:加、减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样乘、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竖式计算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竖式2.教学例6.【演示竖式】(1)出示例6横式:59=(2)教师启发:乘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有相同的地方,被乘数与乘数上下对齐数位写,乘号也与加、减法书写位置相同,下面也用直尺画一横线,横线下写积,一定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最后向横式报告计算结果.(3)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巡视.学生可互相讨论.(4)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计算,然后订正.请学生口述书写及计算过程.①先写被乘数5;②再写乘数9,注意相同数位对齐;③在乘数左边空一个字的位置写乘号;④在乘号和乘数下画一横线,两边稍长一点,要用直尺画;⑤5乘以9的积是45,写在横线下面,注意把积的十位上的4写在十位的位置上,积的个位5要与9对齐;⑥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积45.(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竖式计算的六个步骤,重点强调积的数位的写法,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其关键是积的个位与被乘数和乘数的个位对齐.(6)学生修正做错的题.(7)反馈练习(101页做一做):①独立完成;②集体订正:竖式中各部分名称,写积时注意什么?3.教学例7.【继续演示课件竖式】(1)出示例7挂图①引导学生观察挂图,理解题意:把8个苹果按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②明确属于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用除法计算.列式82=(2)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师讲解: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乘法的竖式不一样.哪不一样呢?①先写,表示是除法计算,被除数写在里,除数写在的左边,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照写.②8除以2商是4,把4对着被除数8写在的上面.同时注明4是商.教师讲明,每2个是一份,可以分成4份,共分掉了(24=8)8个,就把24的积写在被除数8的下面,表示从原来的8里分掉8个,8-8=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用0表示,竖式中这样写:在24=8,即分掉的8下面用直尺画一条横线,用被除数8减去24的积8,等于0,写在横线下面,写时注意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逐步写.板书:③引导学生总结写除法竖式的步骤,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数乘积的写法.4.教学例8.【继续演示课件竖式】(1)出示例8:,这个算式表示直接让我们求商.(2)被除数是63,除数9,商应是几?(7),商应写在什么置?因为(7)是7个1,所以要把7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3)下一步该怎样计算?把9和7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最后一步怎样算?用减法,63-63=0,画横线,在横线下把0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得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4)反馈练习.(101页例8下面的做一做)教师指导做对重点步骤要强调.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后订正.教师要加强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必须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三、巩固发展.1.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步骤及写法.强调积、商的对位.65=84=279=2.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方法、书写格式、特别防止积、商数位对错现象的发生.四、全课小结.1.让学生观看板书,总结今天学的新知识,再次强调重点、难点.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五、布置作业.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4563967892.食堂运来24袋米,平均分8天吃,每天吃几袋?(写出横式和竖式)六、板书设计.乘、除法竖式小学数学《竖式除法》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精选5篇)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教学难点: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

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制作调查表,想一想,怎样设计调查表?2、班内交流。

谈话: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调查。

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谈话:比一比两张调查表,看看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引导学生体会看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谈话:原始的调查表太乱,怎么样整理这些数据才能便于比较呢?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说说。

小学数学中的图形教学技巧

小学数学中的图形教学技巧

小学数学中的图形教学技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形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中的图形教学技巧,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图形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如书本、桌子、文具盒、硬币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动手制作几何图形,或是在课堂上进行拼图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注重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图形教学中,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等,并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特征。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拼图游戏、折纸游戏等,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图形教学中也不例外。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几何图形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动态的几何图形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图形的变化和特征;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复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结构和性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几何图形的课件或视频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在图形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一些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多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和帮助;对于一些空间想象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更高层次的探索和实践。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精选2024)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精选2024)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精选202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跳绳》。

本节课主要学习跳绳的相关知识,包括跳绳的种类、跳绳的方法和跳绳的乐趣。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跳绳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跳绳水平,培养学生对跳绳运动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跳绳的种类和跳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跳绳技巧。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跳绳运动,体验跳绳的乐趣。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跳绳的基本技巧和跳绳的方法。

难点:跳绳的节奏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跳绳、教学课件学具:跳绳、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跳绳热身活动,让学生熟悉跳绳的基本技巧,提醒学生注意跳绳的安全。

2.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跳绳,引发学生对跳绳的兴趣。

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跳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学习跳绳打下基础。

3. 课堂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跳绳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示范。

讲解内容包括:单脚跳、双脚跳、交叉跳、绕圈跳等。

示范结束后,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进行示范,以加深学生对跳绳技巧的理解。

4. 实践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跳绳实践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帮助学生掌握跳绳技巧。

6.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练习跳绳,并填写练习情况。

六、板书设计跳绳技巧:1. 单脚跳2. 双脚跳3. 交叉跳4. 绕圈跳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的方法跳绳,并记录自己跳绳的次数和时间。

答案: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记录。

2. 邀请家长参与跳绳活动,共同体验跳绳的乐趣。

答案: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跳绳活动,并填写活动反馈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跳绳技巧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团队协作方面仍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跳绳水平。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单的(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单的(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单的(优秀8篇)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单的篇1“分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40页练习六1~3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1.感知分类。

教师出示书柜,把手中的书本非常整齐的摆放在书柜中.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2.明确分类。

揭示概念:像老师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教师再出示一个书柜,比较乱,书和练习本放在一起了,让学生谈一谈观看这样的书柜的感受.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意义.[通过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分类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时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就有数学。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书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出示很多水果和蔬菜,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汇报交流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西红柿的分法,及时纠正错误.3.练习,练习六1—3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7种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1.讲授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使用口语来描述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则和澄清规则。

5.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

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数学学习技巧技巧一:注意专有名词注意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专有名词,要把专有名词和定义等描述的文字符号化。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奇数?准确说偶数是2的倍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

不错,但这还不是最佳答案。

请注意,“2的倍数”是文字描述,不是符号。

真正的数学定义必须是符号化。

如果P代表偶数,那么P=2K,(K是整数);如果P代表奇数,那么P=2K+1(K是整数),就是最好的偶数和奇数的定义,这就是数学符号化。

技巧二:注意定理定律注意定理定律的,数学学习中碰到的定理或者定律,也要把它们符号化归纳整理。

比如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这些定律文字描述都是很具体,不要死记硬背文字,要灵活转化为符号,比如乘法结合律:a×b×c=a×(b×c)。

技巧三:公式推导的过程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公式,要明白它们的推导过程。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来的,这个推导的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裁剪移位后即可拼得一个面积完全相等的完好长方形,在学习这些类似的知识点的时候都要整理成符号化了的笔记。

技巧四:基本例题解题策略数学学习中,基本例题的解题策略很重要,任何学习都是一种已知知识吸收未知知识的过程,学数学也要懂得举一反三,课本里基本例题的解题策略都是常见简单的知识,往往练习、作业还有考试中复杂的题目都是要由这些例题来一步一步地解答推理出来的。

技巧五:理解题目技巧六:学会用数线解决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从小学开始就要学会用数线的方法来解答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案例一:数的比较与排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较和排序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和排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比较:介绍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

2. 排序:介绍排序的规则,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物品。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出示不同大小物品,引导学生发现比较和排序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比较和排序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比较和排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整理书包、排列队伍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比较和排序知识的掌握程度。

---案例二: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加法:介绍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加法。

2. 减法:介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减法。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出示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物品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掌握程度。

---案例三: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几何图形。

2. 学生能够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教学内容:1. 基本几何图形:介绍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

2. 几何图形的性质:讲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如边长、角度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图形的存在。

2. 讲解:讲解基本几何图形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呢?来一起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启发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又十分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教师要想有效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必须按下面的要求去做。

首先,应该全面细致地掌握所教学生的数学水平及学生的思维特点。

因为,数学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展现出来的,学生想要增长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与之相符的道德品质,其主要来源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有效发挥。

为此,数学教师就必须掌握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及数学思维特点。

例如,学习分数的加减法,就必须掌握分数的通分及约分方法;学习圆的周长,就必须掌握圆周率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其次,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寻数学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结合数学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寻找突破口,设计合理有效且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的回答具有预见性。

最后,数学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数学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究和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这样就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讲解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又比较适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解式教学法。

但是,这种数学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探究能力,只有这样,讲解式教学法的使用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运用讲解式教学法的时候,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与逻辑性。

我们数学教师都知道,数学教学语言必须严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别,必须准确到位,精准度必须高。

比如学习数的平方时,千万区别2的平方与2×2的不同所在,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见到数的平方就误认为是这个数与2相乘的错误想法。

其次,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体态语言进行数学教学,比如:大与小,高与低,前与后,上与下等等,教师就可以结合自己及学生的体态语言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做一些简简单单的讲解动作,就可以给我们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好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最新5篇)

最好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最新5篇)

最好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最新5篇)小学数学学习方法1数学的学法指导应首先指导学生从“听、读、写、思”入手,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一、指导“听“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其次,要指导学生会听,主要应注意听老师每一节课开始所讲的教学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注意听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注意听教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连,注意听教师每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的提示。

二、指导“读”这里所讲的读是指阅读数学课本,主要是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本内容。

①读标题。

要求学生细细体会标题,能提纲挈领地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②读例题。

在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例题,并初步领会解题方法;③读插图。

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插图,使学生更具体、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内容;④读算式。

应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算式,弄清算式的意义;⑤读结语。

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结语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以便准确地把握。

三、指导“写”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一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做学习笔记;二是要指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简洁美观,而且便于记忆和使用;三是熟练掌握数学中常用的书写格式;四是会作图,作图包括根据条件作图,解题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

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四点:一是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二是善于变式思考。

变式是数学的一大特点,对于某一个问题,改变结论,结论将如何,改变结论,条件又将如何,在变中求活,在变中找方法;三是比较归纳,将数学知识系统化;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

”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达到启思悟理,融会贯通。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1. 数的排序教学案例目标:教授小学生如何对一组数字进行排序。

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一组无序的数字,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进行排序。

教师可以使用比较符号、数轴或其他可视化工具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1. 引入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排序的概念,并提供简单的示例。

2. 练习比较:教师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两两比较数字的大小。

3. 排序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比较结果将数字进行排序。

4. 巩固练习:教师提供更多的排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排序任务。

2. 分数的比较教学案例目标:教授小学生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分数的概念,并教授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师可以使用图形表示、数轴或其他可视化工具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1. 引入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分数的概念,并提供简单的示例。

2. 练习比较:教师给出一组分数,要求学生两两比较分数的大小。

3. 排序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比较结果将分数进行排序。

4. 巩固练习:教师提供更多的分数比较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比较任务。

3. 二维几何图形的辨认教学案例目标:教授小学生如何辨认常见的二维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二维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教授如何辨认它们。

教学步骤:1. 引入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各种二维几何图形的特点,并提供简单的示例。

2. 辨认练习:教师给出一组图形,要求学生辨认并命名每个图形。

3. 绘制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描述或示例绘制指定的二维几何图形。

4. 巩固练习:教师提供更多的图形辨认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辨认任务。

4. 时间的认知教学案例目标:教授小学生如何认知时间的概念和基本单位。

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时间的概念和常见的时间单位,如秒、分钟和小时,并教授如何读写时间。

教学步骤:1. 引入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时间的概念和常见的时间单位,并提供简单的示例。

2. 读写练习:教师给出一些时间,要求学生读出并写下对应的时间。

7个详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7个详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7个详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 教学案例一:数的认识与比较目标: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认识数的概念,并学会进行简单的数比较。

案例描述:老师给每个学生两个不同颜色的小球,让学生将小球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并记录每种颜色的数量。

学生们将小球按照颜色分类,并用数字记录下来。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比较,例如比较两种颜色小球的数量,哪种颜色的小球多一些或少一些。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和数的比较。

教学方法:实物操作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数的认识和比较的能力,并给予适当的反馈。

2. 教学案例二:数的排序目标:通过实践中的排序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的排序规则。

案例描述:老师给每个学生一组数字卡片,要求学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卡片上的数字。

学生们根据数字的大小进行排序,并将卡片排列好。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排序问题,例如根据给定的数字,找到数字卡片中的位置。

教学重点:数的排序规则和数的位置。

教学方法:实物操作和小组合作。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数的排序规则和位置的理解,并给予适当的反馈。

3. 教学案例三:加法与减法的初步认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案例描述: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些小球,让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操作。

学生们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加法和减法操作,并记录下结果。

例如,老师问学生手中有3个小球,再加上2个小球一共是多少个?或者问学生手中有5个小球,减去2个小球还剩下几个?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方法:实物操作和个别指导。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加法和减法概念的理解,并给予适当的反馈。

4. 教学案例四:形状与几何图形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

案例描述: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的形状进行分类。

学生们根据形状的特征将卡片分类,并用语言描述每个图形的特点。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问题,例如将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等。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是一门高深而奥妙无穷的学科,良好的教学方法使我们更好的发挥才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用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启发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5、课堂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法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启发法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

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梳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梳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1.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这里所指的充分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

7篇小学数学教学实例

7篇小学数学教学实例

7篇小学数学教学实例实例1:加法和减法的应用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应用技巧。

实施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和解决。

例如,让学生计算购买文具的总价格,或者计算一周内某个地方的温度变化等。

教学效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学生也能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例2:分数的比较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大小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比较。

实施教师可以使用分数条或图片等教具,让学生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练题,让学生进行分数的比较。

教学效果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提高分数的比较能力,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分数的大小关系。

实例3:几何图形的认识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和区分不同的几何图形,并能够描述其特征。

实施教师可以使用实物、图片或幻灯片等教具,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练题,让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辨认。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描述几何图形,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区分不同的几何图形,并能够描述其特征,提高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

实例4:时间的计算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时间进行简单的问题解决。

实施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时间问题,让学生进行时间的计算和解决。

例如,计算两个时间之间的时间差,或者计算某个活动的持续时间等。

教学效果通过解决时间问题,学生能够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提高时间概念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时间进行简单的问题解决。

实例5:二维图形的面积计算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二维图形的面积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实施教师可以使用实物、图片或幻灯片等教具,向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二维图形,并介绍其面积计算公式。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练题,让学生进行二维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效果通过了解和计算二维图形的面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面积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提高面积计算的能力。

小学数学认识简单的数学能力和技巧

小学数学认识简单的数学能力和技巧

小学数学认识简单的数学能力和技巧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数学能力和技巧,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

一、数的认识数的认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小学生在数的认识上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1. 数字的认知:通过数数和练习数字的书写,让学生熟悉数的表示方式,并且能够正确地读和写数字。

2. 数量的概念:通过比较和分类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数量的意义,并能够判断大小和顺序。

3. 数的拆分与组合:通过将数字进行分解和组合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且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二、数的运算数的运算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小学生在数的运算上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1. 加法与减法: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包括进位与退位的概念。

2. 乘法与除法:通过物体的分组和计数等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培养他们的乘除计算能力。

3. 运算顺序的掌握:学生需要明白数学运算的顺序,即先做括号里的运算,再做乘除法运算,最后做加减法运算。

三、数的应用数的应用是数学学习的延伸,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用途和意义。

以下是数的应用方面的能力和技巧:1. 变量的引入:学生需要通过代数式和方程等概念的学习,培养他们理解和运用变量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 图表的解读:学生需要学会阅读和理解各种图表,包括柱状图、折线图和饼状图等,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

3. 几何图形的认识:学生需要认识和辨别各种几何图形,包括点、线、面和体等,并学会测量和绘制简单几何图形。

四、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需要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1. 问题分析:学生需要学会分析问题的要素和条件,理清思路,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讲解小学数学课堂讲解的方法与技巧

课堂讲解小学数学课堂讲解的方法与技巧

课堂讲解小学数学课堂讲解的方法与技巧数学是一门重要且广泛应用的学科,它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尤为重要。

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讲解数学课程,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教师们提高数学课堂讲解的效果。

一、注重提前准备在课堂讲解数学内容之前,教师应提前准备充分。

首先,熟悉教材内容,理解重点和难点。

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案例,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和方法。

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视觉辅助工具,如教学PPT、图表、实物模型等,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

二、分步讲解,循序渐进数学概念的学习通常需要分步骤进行。

教师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讲解中,教师应注意使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难以理解的符号,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重视互动与合作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注重实际应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和场景,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应用能力。

五、及时给予反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定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

这可以通过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纠正他们的错误、鼓励他们的努力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教师还可以不定期进行小测验或作业,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讲解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探究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增加学习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1、才能目的: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开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才能。

2、知识目的: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纯熟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的: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生可以纯熟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老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以下分数乘法运算题。

3/11×39/16×1221×5/14老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答复以下问题。

老师提问学生答复以下问题。

(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老师出示课本例题:一张长方形的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剪去剩余局部的1/2。

此时,剩下的局部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假如第三次再剪去剩余局部的1/2,那么剩下的局部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老师让学生考虑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展提问。

1/2×1/2?分析^p 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1/2,那就是1/2的1/2。

也就是1/2×1/2老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1/4,让学生从1/2×1/2=1/4中考虑,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那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老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那么。

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

老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那么: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验证法那么:让学生折纸验证3/4×1/4?,并让学生分析^p 为什么?课堂讨论:让学生可以根据课本7页中的插图,说一说,红色局部占斜线局部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初步理解求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三、稳固练习做课本8页试一试,1/4×2/3;3/5×2/9;7/8×5/14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那么来进展计算。

十个常见的小学数学技巧

十个常见的小学数学技巧

十个常见的小学数学技巧小学数学是孩子们入门数学的重要阶段,通过培养孩子的基本数学能力,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常见的数学技巧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十个常见的小学数学技巧,帮助孩子们提高数学能力。

一、估算法估算是数学中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对数值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得近似值。

例如,当计算某个数的乘积时,我们可以先将其调整至一个容易计算的数再进行计算,然后再根据调整的结果对最终的数进行适当的修正。

二、拆分法拆分法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进行处理的方法。

例如,对于大数字的加减法运算,可以将其拆分成若干个位数的加减法运算,然后逐个部分进行计算,最后再将结果进行合并得到最终的答案。

三、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是通过考虑问题的逆过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对于解决逆向问题,可以先求出问题的逆问题的解答,再通过对逆问题的解答进行变换得到原问题的解答。

四、奇偶性判断法奇偶性判断法是通过判断数字的末位来判断其奇偶性的方法。

如果一个数字的末位是0、2、4、6、8中的任意一个,那么它就是偶数;如果末位是1、3、5、7、9中的任意一个,那么它就是奇数。

五、倍数判断法倍数判断法是通过数字的特性来快速判断其是否是某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例如,一个数字如果末位是0,并且倒数第二位是0,那么它就是10的倍数;一个数字如果末位是0,并且它前面的数是2的倍数,那么它就是20的倍数。

六、进位借位法进位借位法是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通过进位和借位来解决进位和借位的问题。

例如,在加法中,当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大于9时,可以将进位的数加到更高位上。

七、分数化简法分数化简法是将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进行约分,使得分数的表示更加简单和规范化的方法。

例如,将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可以先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再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最大公约数。

八、整数除法整数除法是进行除法运算时,将除数分解成若干个近似的因数相乘,然后将被除数分解成与除数相同形式的因数相乘,最后得到除法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把好备课关,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无事一身轻,袖手旁观。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好备课关,在“启”和“结”上下功夫。

精心设计“启”这一环节,进行巧妙导课,在最短的时间内用简洁、准确、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其思维活动的火花,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景之中,如教“平方差公式”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出示一组动脑与思考练习题,让同学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待学生们做完后,可继续引导说“这几道题我们虽然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出结果,但很费时,课本上有一个重要公式可以帮我们的忙,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请认真自学以下内容,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这时同学们带着急切求解的心情去看书,从而激发了同学们自学教材的动机和兴趣。

”“结”是数学自学辅导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纠正偏差,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系统。

初始阶段可用于教师精讲,待学生掌握方法后,这一环节可由师生共同完成,也可由学生独立完成,按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可以采用单课小结、联系小结、章节小结、监测小结等。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就要从阅读抓起,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明确阅读的“三读”,即粗读、细读、精读,强调阅读必须“三到”,即眼到、手到、脑到。

由教师制定阅读提纲,学生自己阅读,题纲要紧扣教材,突出重难点,按知识点编拟,体现阶段性,最后就是独立阅读阶段,通过领读和导读训练,学生初步形成自学能力,就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

这样由“领”到“扶”,最后“放”,学生自学的翅膀终于可以翱翔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从严抓起,教师不该讲的坚决不能讲,学生学不会的坚决要学会,一遍不行,两遍、三遍,直到读懂学会,这样才能顺利地渡过阅读关。

“练和知”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练是知识的运用,是检验读的结果。

知即“自检”,是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法配合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帮助学生练和知。

要做到认真审题,选择方法,制定解题步骤,明确解题格式,精心计算和论证。

“自检”中要求做到查格式,包括图形,解题要求及关键步骤;查依据,即运算或论证的依据是否正确;查答案,包括数据和单位。

要注意:最少做完一道大题后再自检;对题和错题应有个标记;错题应及时纠正,并在旁边加记错误原因和教训。

经过这样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强化了自学习惯,培养了自学能力,也带来了学习数学的高效率。

数学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

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

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

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

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

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前瞻后望,体现系统性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浅至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遵循教材反映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服从内容的编排“思路”,对教材内容、要求、教法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和把握,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置课堂提问。

不要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样会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

?因此,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大纲、章节和课时要求,以及重点、难点,理清知识脉络,站在本课、本节、本章,甚至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系统地把握教材,并根据不同内容、类型和特点的教材恰到好处地设计问题,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提问环环相扣,切中要害,能提能放,使学生既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严、细、准的学风,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课堂提问时应通观全局,高屋建瓴,既具有现代数学的战略眼光,又具有灵活的战术策略。

同时注意前后问题彼此联系紧密,连成一体,孰前孰后,排列有序,且各施其责,所有问题如同念珠个个串连,又象粗细协调的根根琴弦。

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自己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结论。

再通过操作感知,让学生分小组画平行四边形,画完后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有什么相比,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几方面去研究?”依赖于前面对三角形的学习经验,学生讨论后,提出测量平行四边形的边、角以及对角线。

测量后,填写测量结果。

此时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问:“你们从测量的结果想到了什么?”, “谁能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其他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表格所填数据,会猜测平行四边形具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的特点,接着提问:“那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最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证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

(根据课堂情况决定是否提示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知识来得到线段、角的相等”)学生通过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线段的相等、角的相等。

这样,将整个知识点连成一体,同时也为后续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埋下了伏笔。

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经验,尤其是操作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感知、讨论探索、最后验证,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既使学生获得了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又达到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目的。

提问必须具有开放性,激发创造力和想像力开放性提问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景中,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获得发展的有效方式。

成功的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新的知识点的探究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灵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商不变规律,与72÷24的商相同的算式有哪些?学生刚开始的答案都是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的算式,经过老师启发,才想到扩大2倍3倍5倍缩小2倍3倍5倍等都行,这道练习的答案有无数个。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学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后,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怎样移动两个因数的小数,使42×23的积缩小100倍?一般学生只想到把其中一个因数缩小100倍,经老师启发后,有些学生就能想出答案有无数个。

这种提问设计,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因素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创意,具有开发性,激励学生展开想象,能从多角度、多途径来探索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不断去探索、思考,不断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习惯性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教师应对学生策略引导,使自主学习顺利进行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要交给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合作时间、探究学习的方法。

古人说得好:“善教者能使人得其法。

”十八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劣等教师传授真理,优等教师是传授真理的方法。

”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掌握了点石成金之术,终生受用不尽。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授受和掌握,冷落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际中导致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中要给学生的质疑问难提供时间和空间,并启发诱导学生多思多问,同时积极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包括“自我监视”和“自我调控”,前者是指随时随地监视自己的学习是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的意识;后者始终使自己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的调控策略。

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习惯不好等现象。

出现这些现象时,学生要立刻意识到是不对的、有害的,然后强制自己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控制自己,调整自己,使学习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又能控制自己的学习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学生必然会取得好成绩。

教师应寻找可行的教学结构,使教学过程走向自主新课程要求建立开放的,灵活的课堂教学结构。

体现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施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采取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式学习,把数学教学变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因此,在自主教学的全过程中,更要有注意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要为学生的质疑创造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为中心。

“思考,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努力实现探索,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能动地建构数学的认知结构,把落实双基和培养能力有机统一起来。

”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我以“观察邮票上的图案中小方格的个数”作为情境创设,让学生发现什么,激发探究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