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细菌性痢疾 病情说明指导书
![细菌性痢疾 病情说明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8e87749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62.png)
细菌性痢疾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细菌性痢疾概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英文名称:bacillary dysentery其它名称:菌痢相关中医疾病:痢疾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肠常见症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主要病因:因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X 线检查重要提醒: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且部分患者病情危急,甚至出现败血症、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细菌性痢疾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可以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和中毒性菌痢。
2、慢性细菌性痢疾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医生者,即为慢性菌痢。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二、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特点三、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病因总述:细菌性痢疾主要是因志贺菌感染引起。
志贺菌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
疲劳、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可能会增加本病的发病风险。
基本病因: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荚膜及鞭毛,多数有菌毛,属兼性厌氧菌。
1、抗原结构根据生化反应和 O 抗原的不同,可将志贺菌属分为4个群,包括痢疾志贺菌(A 群)、福氏志贺菌(B 群)、鲍氏志贺菌(C 群)、宋内志贺菌(D 群)。
消化系统疾病—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诊疗
![消化系统疾病—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诊疗](https://img.taocdn.com/s3/m/8c92298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2.png)
(三)慢性菌痢的治疗
1.去除诱因 2.抗生素的应用 3.局部灌肠疗法 4.肠道紊乱的处理 5.肠道菌群失调的处理
七、预 防
1.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直至粪便培养隔日 一次,连续 2~3 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对于托幼、饮食 行业、供水等单位人员,定期进行查体、作粪便培养等, 以便及时发现带菌者。对于慢性菌痢带菌者,应调离工作 岗位,彻底治愈后方可恢复原工作。
➢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 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 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
(二)流行病学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有无良 好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 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
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重复感染或再感 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细菌性痢疾
一、概述
(一)概念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指由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 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直肠及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 要病变。
主要表现: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 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二)流行病学
➢ 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典型 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3-6天后可自愈,少数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
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 起病急骤,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
主要临床表现; 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时无腹痛及腹泻等症状,可于
数小时后方出现痢疾样大便。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表现为感染性休克。主要表现为皮肤花斑,四 肢厥冷,脉搏细速及口唇青紫,血压明显下降或测 不出,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少尿或无尿。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制订)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制订)](https://img.taocdn.com/s3/m/35ca1689de80d4d8d05a4f23.png)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细菌性痢疾”“痢疾”“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5年2月,以“bacterial dysentery”“diagn osis”“Chinese medicine”“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 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 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主要检索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中西医儿科教材、专著,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基于文献研究确定调查问卷,调查获得最终结果后,以问卷结果确定的方剂、中成药及其他疗法名称,再进行一次检索,以防止漏检,并获得高质量的证据。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632篇。
1.2 文献评价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1]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4 指南工作组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成员名单如下。
细菌性痢疾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细菌性痢疾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b03b578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16.png)
细菌性痢疾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亦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好发于夏秋季节。
主要病变为直肠、乙状结肠的黏膜呈现溃疡性炎症,多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便等,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痢疾杆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低下,可反复感染。
本病多为急性发作,少数慢性化。
该病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早有记载,称为“肠澼”。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代医家严用和所著的《济生方·痢疾论治》。
金元时期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称之为“时疫痢”。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病原学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菌体小,无鞭毛、荚膜和芽孢,有菌毛,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宋氏志贺菌抵抗力最强,福氏志贺菌次之,痢疾志贺菌最弱。
对紫外线、酸和常用消毒剂敏感,加热60 ℃10分钟即可杀灭。
按照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分为4群(A、B、C、D)和40个血清型(不包括亚型)(表1)。
表1志贺菌属的分型菌名群别血清型和亚型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氏志贺菌ABCD1~151~6(15个亚型)1~181目前我国流行的优势菌群为福氏志贺菌和宋氏志贺菌,城市以宋氏志贺菌为主,农村以福氏志贺菌为主。
所有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等。
外毒素亦称志贺毒素,具有肠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氏志贺菌感染多为不典型发作,痢疾志贺菌毒力最强,临床症状较严重。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包括急、慢性菌痢患者及带菌者。
由于症状不典型,非典型患者、慢性患者及带菌者常被误诊或漏诊,易造成菌痢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26 急性细菌性痢疾
![26 急性细菌性痢疾](https://img.taocdn.com/s3/m/46ffa7a9d0d233d4b14e6989.png)
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县级医疗机构版)一、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ICD-10:A03.901)(二)诊断依据。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急性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患者有不洁饮食或者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者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3.实验室检查:a、粪便常规检查到白细胞或者脓细胞大于或者等于每高倍镜视野15个,可见红细胞。
b、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找到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
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norfloxacin),成人0.2~0.4g,每日4次口服,小儿20~40mg/kg/d,分3~4次,疗程5~7日。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
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3.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4.中医中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03.901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的疾病的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大便培养+药敏+鉴定。
(2)肝肾功+电解质(3)腹部平片、胸片及腹部超声、心电图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血培养、头颅CT、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药敏+鉴定、脑电图(七)药物选择1.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等,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696245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c.png)
附件4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是欠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儿童感染性腹泻致死的主要病种,发展中国家的罹患水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菌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菌痢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菌体短小,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
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志贺菌属分为4种血清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A群)、福氏志贺菌(S.flexneri,B群)、鲍氏志贺菌(S.boydii,C群)、宋内志贺菌(S.sonnei,D群)。
不同血清群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痢疾志贺菌最为严重,可引起中毒型痢疾,而宋内志贺菌与鲍氏志贺菌感染致泻的症状则较轻。
福氏志贺菌感染后较易转为慢性。
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
志贺菌可以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等。
外毒素又称志贺毒素,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
志贺菌生存能力较强,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 为7.2~7.4,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弱,对紫外线、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通过手、食物和水等经口摄入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为高发人群。
儿童、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较易出现重症和死亡。
部分成人感染后可无症状。
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
不同血清群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
三、发病机制志贺菌进入下消化道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进而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固有层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炎症细胞浸润,血浆渗出,进而导致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https://img.taocdn.com/s3/m/9a72902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3.png)
三、结论
中医内科和西医临床在细菌性痢疾的认识和治疗上各有所长。采用中西医结 合的方法治疗细菌性痢疾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辨证论治和西 医抗生素治疗相辅相成,可以更好地缓解病情,减少复发和耐药现象的发生。加 强卫生宣传教育和预防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降低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风险。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和西医临床在治疗细菌性痢疾过程中应密切结合与协作, 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运 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 好的医疗服务。
感谢观看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 痢疾
目录
01 引言
03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 南
02
细菌性痢疾的定义和 症状
04 参考内容
引言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儿童群体。由于儿童的免疫系 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患上细菌性痢疾的风险较高。在中医儿科临床诊疗中,中 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1)湿热痢:发病急,病程短,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等症状。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化湿止痢为主,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
(2)寒湿痢:发病较慢,病程较长,伴有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应以温中散寒、化湿止痢为主,可选用理中丸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3)虚寒痢:病程较长,伴有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治疗 应以健脾温中、止痢为主,可选用理中丸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1、望闻问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病史和切脉等方法,了解患 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
细菌性痢疾防治规范
![细菌性痢疾防治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f5031f57fd5360cbb1adb73.png)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一)定义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二)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史患者有不洁饮食和(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1)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次~20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
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2)临床分型(1)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豁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2)急性轻型(非典型)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急性中毒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发给、脉细速、血压下降等,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常伴有腹痛、腹泻。
脑型(呼衰竭型)脑水肿甚至脑庙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呼吸衰竭,可伴有ARDS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
(4)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三)实验室检查1.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妻≥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02、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
(四)鉴别诊断1、急性细菌性痢疾应同其它病因所致的急性腹泻相鉴别。
(1)阿米巴痢疾(又称肠阿米巴病)起病一般缓慢,少有毒血症症状,里急后重感较轻,大便次数亦较少,腹痛多在右侧,典型者粪便呈果酱样,有腐臭。
镜检仅见少许白细胞、红细胞凝集成团,常有夏科一雷登氏结晶体,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乙状结肠镜检查,见粘膜大多正常,有散在溃疡。
本病易并发肝脓肿。
(2)沙门菌肠炎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等常为其病原,其胃肠型主要临床症状同急性非典型型菌痢相似,但粪便多样化,一般抗菌药物疗效差,粪便培养可分离出沙门菌,或从该病的败血症型患者血中培养出致病菌。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c65085aa1c7aa00b52acbb5.png)
轻型
➢ 全身毒血症状轻微,无发热或仅低热 ➢ 急性腹泻,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 ➢ 轻微腹痛,里急后重轻或缺如 ➢ 左下腹压痛 ➢ 大便培养志贺菌生长可确诊 ➢ 几天至1周可自愈,亦可转为慢性
重型:
➢ 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 ➢ 急起发热 ➢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水脓血便,偶排出片
状假膜 , >30次/天, 甚至大便失禁,常伴呕吐 ➢ 后期: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严重失水致外
➢ 中毒性菌痢:结肠局部病变轻,全身病变重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天,最短数小时,长则可达7天 潜伏期长短,临床症状轻重取决于 ➢ 患者年龄、抵抗力 ➢ 细菌数量、毒力及菌型等
细菌性菌痢
急性菌痢
慢性菌痢
普通型
轻型
重型
中毒型
休克型
脑型
混合型
急性菌痢
普通型:
➢ 起病急 ➢高热、畏寒,全身中毒症状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解粘液脓血便 ➢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自然病程为1-2周 ➢早期治疗1周左右恢复,少数转慢性
循环、呼吸衰竭,而胃肠道症状轻微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支持细菌感染,粪便镜检有多数
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红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
急性阿米巴痢疾: 见表2 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其它病原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 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及肠套叠
鉴别要点
表2: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点
脓细胞或白细胞及红细胞(WBC>15/Hp) 有巨噬细胞有助诊断
• 病原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注
意送检标本的要点:新鲜标本、脓血部分、早期多次 )
• 免疫学检测及志贺菌核酸的检测
并发症及后遗症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1a2442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65.png)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性休克防范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 等,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补充血容量
对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症状的患者,应立即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心 输出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以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
03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液体补充与电解质平衡
1 2 3
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和中度脱水患者,可通过口服含有适量 电解质的溶液来补充液体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静脉补液
对于严重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患者,应立即通 过静脉给予含有电解质的溶液,以迅速补充血容 量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监测电解质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 如钠、钾、氯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 方案。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3-19
CONTENTS
• 细菌性痢疾概述 • 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管理与教育 • 总结与展望
01
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 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 传染病。
在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期间,患者应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 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B族维生 素、钾、钙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注意蛋白质摄入
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食物,有助 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促进身体恢复。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50dd6e908a1284ac950430d.png)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shigellosis,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Genus shigellae,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或/和中毒性脑病。
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能自愈,重者可导致死亡。
全年均有发生,夏季为高峰季节。
各年龄组儿童均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
细菌性痢疾分为急性(包括轻型、普通型、中毒型)、慢性菌痢。
中毒型菌痢(毒痢)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极为凶险,主要发生在2~7岁儿童,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早期诊断、及时准确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病史要点】1.不洁饮食史,腹泻病人接触史。
2.热型、热度(常为突起高热)。
有无寒颤、抽搐及其次数、意识改变。
3.肠道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发热的关系。
腹痛的性质、程度、部位;腹泻次数,大便性状、颜色,有无脓血,有无里急后重。
中毒型病初可无腹泻及脓血便。
4.精神、食欲、尿量。
【体检要点】1.有无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其程度。
2.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包括面色、皮肤有无大理石样花纹、肢端循环、甲床颜色、血压、心率、呼吸次数。
3.有无神志改变,意识障碍程度,脑膜刺激征;有无呼吸浅快、节律不齐、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
【辅助检查】1.血常规血象高,以中性为主,严重时可下降。
2.大便常规WBC ≥(++)/HP,少量RBC和不同程度吞噬细胞诊断即确定。
3.大便培养大便培养阳性可证实诊断,并可作药敏指导抗菌选药,但阴性不能排除。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 诊断要点1)普通型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失水轻,循环好。
个别病例在发病24~48小时内转变为中毒型。
2)中毒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为主要表现,病初肠道症状轻甚至缺乏。
按临床表现又分为:①休克型:最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中医内科痢疾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痢疾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e8630c7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d.png)
痢疾本病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床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和阿米巴痢疾两类。
前者系由感染痢疾杆菌而引起;后者由于感染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所引起。
中医学也称痢疾。
其病因病理是外受湿热疫毒,饮食不洁,贪食生冷、肥腻而致脾胃不调,大肠传导失常所形成;如病人正气不足,加以治疗不当,病情迁延不愈,可成慢性久痢或休息痢。
如感受的湿热疫毒深重,可以迅速传入营血,而致昏迷痉厥;严重的由于毒邪内陷,正气不支,可以出现内闭外脱的危象。
【诊断】1.病前有饮食不洁史,或与痢疾病人接触史。
2 .主要症状突然发热或无热,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数十次,粪便量少,含有黏液或脓血,并有里急后重(统指下腹部和肛门坠痛,时有大便感觉,大便次数多而量少,感觉排解不畅等一类症状)。
3 .检查腹部压痛点及化验大便有助于鉴别两类痢疾。
4 .在流行季节,如见突然高热、呕吐、嗜睡或昏迷、抽搐、面色青灰的,即使尚无腹泻或脓血便,应考虑中毒性菌痢(小儿尤为多见),须密切注意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及时进行灌肠或用手指由肛门内取出大便作化验检查,以迅速明确诊断。
5 .本病迁延至2个月以上,腹痛腹泻、脓血便等时发时止,反复不愈,或大便次数增多,有黏液而脓血便不明显者均属慢性痢疾,需与慢性肠炎、血吸虫病等作鉴别。
6 .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的鉴别见表。
表: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鉴别表【治疗】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和某些单味中药对急性痢疾,尤其菌痢的治疗,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
由于病情有轻重和急慢性的不同,有时还需根据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辨证论治急性暴痢,多属实证。
一般为湿热痢,治当清热化湿人调气导泄,重证为疫毒痢,则需加用大剂清热解毒药。
慢性久痢,多属虚证,当以调补脾胃为主,分别阳虚或阴伤处理,并酌情配合固涩之药;如见虚中夹实证的,可参以清肠化湿导滞法。
1.湿热痢除前述主症外,并见胸脱痞闷,口干苦而黏,小便短赤,或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细菌性痢疾诊治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诊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08cb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9.png)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中毒 性休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与预防
治疗细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预防方 面,应注重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临床实践中应用举例
病例分析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加深对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的理解。
加强饮食管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和刺 激性食物。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脱水处理
电解质紊乱处理
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静 脉补液,同时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如钾、钠等。
中毒性休克处理
注意事项
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等。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 群应谨慎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
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的易消化食物,增强患者体质。
降温处理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减轻患者不适感。
预防并发症措施
观察病情
电解质紊乱
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抽搐 等。
中毒性休克
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 压下降等。
并发症预防措施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细菌性痢疾,应立即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保持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等。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2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2](https://img.taocdn.com/s3/m/7707b42e83c4bb4cf7ecd1c2.png)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前言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参加起草单位:北医大一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素芳、路文彬、车文玺、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57e53d18856a561253d36fb6.png)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路径、细菌性痢疾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GB16002-1995 )二)诊断依据:GB 4789.4 —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 —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 —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1、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 )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患者有不洁饮食或者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a、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b 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者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c、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现亚种的毒血症状,小儿起病是可无明显的腹泻症状,常需要灌肠或者肛拭做粪检才能发现菌痢。
根据临床表现可有以下的类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者昏迷、瞳孔改变,甚至脑疝、呼吸衰竭等表现。
混合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候,是最凶险的一型。
d、慢性菌痢:急行菌痢的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3)实验室检查:a、粪便常规检查到白细胞或者脓细胞大于或者等于每高倍镜视野15个,可见红细胞。
b、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找到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
三)治疗原则1 、急性菌痢(1 )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 2 次阴性。
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norfloxacin),成人0.2 〜0.4g,每日4 次口服,小儿20〜40mg/kg/d,分3〜4次,疗程5〜7日。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
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3)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fdede8240c844769eaeed1.png)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诊断要点】流行病学:全年均有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临床表现:潜伏期1~2日(数小时~7日)。
(1)急性细菌性痢疾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可伴寒战,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多次至数十次,量少,为粘液脓血便。
有左下腹痛,肠鸣音亢进。
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2)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里急后重。
病程3~7日,也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小儿。
起病急、病情重。
高热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腹泻症状。
①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早期全身微血管痉挛,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绀、脉细速甚至测不到、血压低,亦可正常而脉压小。
也可有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
②脑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严重者可发生脑疝,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也可出现呼吸异常及呼吸衰竭。
1)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
可伴有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可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有炎症溃疡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血象:急性期可有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慢性期可有贫血。
粪便检查外观多为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
如有巨噬细胞更有助诊断。
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应常规作药物敏感试验。
(3)免疫学检查:有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菌球法、免疫染色法等,快速简便,敏感性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4)乙状结肠镜检查和X线钡剂灌肠检查。
细菌性痢疾中医适宜技术
![细菌性痢疾中医适宜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86d69d676eeaeaad1f33090.png)
细菌性痢疾中医适宜技术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
本病属中医学的“肠癖”、“下利赤白”等范畴。
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内伤饮食生冷不洁之物,湿热积滞交结蕴阻脾胃而致。
邪停中焦,阻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搏结气血,熏蒸脂膜,肠道脉络损伤,则痢下脓血。
若疫毒炽盛,侵入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则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痉厥的疫毒痢;若湿热疫毒上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不能进食,则形成噤口痢。
辨证论治1.湿热痢: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便次频数,日行数十次,解而不畅,小便短赤,发热较高,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方药] 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芍药汤加减。
2.疫毒痢:发病急剧,高热口渴,呕恶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抽搐不已或面白肢冷,呼吸急促不匀,腹痛剧烈,下痢脓血,肛门灼痛,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沉细而数。
[治法方药] 清热凉血,解毒辟秽。
白头翁汤加减。
3.寒湿痢:恶寒肢冷,痢下脓血,赤少白多,或纯为黏液白胨,胸脘胀闷,腹部隐痛,里急后重,日行数次,身重倦怠,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方药] 温化寒湿,行气和血。
胃苓汤加减。
4.虚热痢:久痢脓血、赤白相兼、腹痛绵绵,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形体消瘦,午后低热,虚烦口干,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 滋阴清热,和血止痢。
驻车丸合黄芩汤加减。
5.虚寒痢:下痢日久,便下稀薄,多为白色黏冻,甚则滑脱失禁下,下腹隐痛,喜暖喜按,四肢不温,腰酸怕冷,乏力倦怠,食欲缺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方药] 温补脾肾,涩肠止痢。
真人养脏汤加减。
6.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经久不愈,发作时便下稀溏,混杂紫血黏液伴有恶臭,日行3~5次,腹痛,里急后重;休止期无明显的肠道症状,舌淡苔腻,脉细弱。
[治法方药] 发作期清肠化浊,和络止痛。
休止期益气健脾,补血扶正。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细菌性痢疾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细菌性痢疾](https://img.taocdn.com/s3/m/f70cd20f6529647d27285289.png)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细菌性痢疾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细菌性痢疾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感染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临床特征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样便,伴有发热、全身毒血症状,重者并发中毒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志贺氏菌属分为4群:志贺痢疾杆菌(Shigella)(A群),福氏痢疾杆菌(Flexneri)(B群),鲍氏痢疾杆菌(Boydii)(C群)和宋内氏痢疾杆菌(Sonnei)(D群)[1]。
属于中医“痢疾”“肠澼”“赤白痢”“疫毒痢”“噤口痢”等范畴。
3 诊断3.1病史多有饮食不洁史[1],潜伏期1~3日,短至数小时,长达8日。
有明显季节性,7、8、9月为发病高峰。
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小儿多见,男多于女。
近年来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2-3] 3.2 临床表现[4]3.2.1 急性菌痢发热,腹痛,腹泻,脓血或黏液便,部分患儿伴有呕吐,里急后重感。
查体可见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乳幼儿及新生儿症状常不典型。
3.2.2 中毒性菌痢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初期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与腹泻,高热或体温不升,惊厥,意识障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周围循环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甚至合并DIC等。
若抢救及时预后尚可,极少部分患儿可有生命危险或遗留有后遗症。
3.2.3慢性菌痢病程≥2个月,持续或间歇性腹泻伴脓血便,在暴食、冷食或劳累后急性发作,且排除再感染,有乏力、贫血等表现。
或症状消失已有2个月以上,但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3.3 实验室检查[4-5]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慢性期可出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大便常规:肉眼可见黏液,脓血状。
渔歌医疗基层全科医生诊疗指南(15)——细菌性痢疾
![渔歌医疗基层全科医生诊疗指南(15)——细菌性痢疾](https://img.taocdn.com/s3/m/6504d27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b.png)
渔歌医疗基层全科医生诊疗指南(15)——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而经口传染,细菌及其毒素破坏结肠粘膜引起结肠化脓性炎症与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上以全身中毒症状,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粘液便为其特征。
中医认为系由饮食不洁,过食生冷肥甘、脾胃受损、湿热疫毒之邪乘虚入侵胃肠、腑气壅阻、传导失司、气血凝滞,化为脓血所致。
【病因与发病机理】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后,由于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的免疫系统的作用,可将病菌消灭,不致发病。
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病菌数量多时,痢疾杆菌侵入粘膜上皮细胞繁殖,引起结肠的炎性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形成潜在溃疡,因而产生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
【诊断】一、流行病学接触史、地区、季节与年龄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临床表现1、潜伏期:数小时-7日,一般1-2日。
2、症状: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中毒性痢疾常以高热、惊厥等症状开始,肠道症状轻、不排大便、甚至不腹泻、易误诊,应采用直肠拭子液或盐水灌肠,进行检查。
3、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增多(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慢性菌痢多有贫血。
(2)粪便伴有脓血、镜检成堆脓细胞,其中有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脓细胞>10只/高倍视野。
粪便培养对致病菌的确定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3)快速病原学检查采用荧光抗体染色法,粪便凝集试验,增菌乳胶凝集法、对流免疫电泳法,快速简便、敏感、利于早诊断。
(4)乙状结肠镜检查【治疗】一、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症状明显的卧床休息,按肠道传染病消毒隔离。
饮食以流质为主,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失水的补液,对婴儿失水在体重5-10%范围可采用WHO推荐的口服补盐溶液,配方是每升水中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
对反复呕吐,脱水严重的、先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后改用口服补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概述】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shigellosis,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Genus shigellae,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或/和中毒性脑病。
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能自愈,重者可导致死亡。
全年均有发生,夏季为高峰季节。
各年龄组儿童均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
细菌性痢疾分为急性(包括轻型、普通型、中毒型)、慢性菌痢。
中毒型菌痢(毒痢)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极为凶险,主要发生在2~7岁儿童,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早期诊断、及时准确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病史要点】
1.不洁饮食史,腹泻病人接触史。
2.热型、热度(常为突起高热)。
有无寒颤、抽搐及其次数、意识改变。
3.肠道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发热的关系。
腹痛的性质、程度、部位;腹泻次数,大便性状、颜色,有无脓血,有无里急后重。
中毒型病初可无腹泻及脓血便。
4.精神、食欲、尿量。
【体检要点】
1.有无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其程度。
2.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包括面色、皮肤有无大理石样花纹、肢端循环、甲床颜色、血压、心率、呼吸次数。
3.有无神志改变,意识障碍程度,脑膜刺激征;有无呼吸浅快、节律不齐、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
【辅助检查】
1.血常规血象高,以中性为主,严重时可下降。
2.大便常规WBC ≥(++)/HP,少量RBC和不同程度吞噬细胞诊断即确定。
3.大便培养大便培养阳性可证实诊断,并可作药敏指导抗菌选药,但阴性不能排除。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 诊断要点
1)普通型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失水轻,循环好。
个别病例在发病24~48小时内转变为中毒型。
2)中毒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为主要表现,病初肠道症状轻甚至缺乏。
按临床表现又分为:①休克型:最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②脑型:以脑水肿,颅内高压引起的严重脑病症状为主,意识障碍明显,反复惊厥,可突发脑疝造成呼吸衰竭引起死亡。
③混合型:兼有周围循环衰竭和脑水肿的表现,病死率最高。
2. 鉴别诊断
1)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发病,有高热、抽搐、意识障碍,但其进展较毒痢慢,体温逐渐升高,一般发热3天后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可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有变化,但无循环障碍表现,另通过大便常规、大便培养可鉴别。
2)高热惊厥年龄6月~3岁小孩因上感或其它原因突然引起高热,可以发生惊厥,但患儿往往有热性惊厥史和家族史,无循环障碍和严重感染中毒症状,抽搐时间短、抽搐后一般情况好,无意识障碍,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可鉴别。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1.急性菌痢入院后常规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肢端循环及尿量至发病48小时以后,中毒型病例至病情好转并稳定以后。
2.普通型病例应随访发热等毒血症及肠道症状的变化、恢复情况。
3.中毒型病例应建立特别护理及抢救记录,及时记载病情的演变及治疗情况,着重观察:
1)感染性休克的发展与纠正,如面色、末梢循环状况,补液的成分、量及速度,补液后失水、代谢性酸中毒纠正情况,有无继发电解质紊乱,测定电解质、血气分析以指导补液。
注意排尿
及尿量;注意观察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出现的体征;随访有无出血倾向,及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2)观察意识障碍程度,惊厥发作情况,瞳孔改变,有无呼吸衰竭征象。
补液后应严密注意脑水肿加重表现,及时使用脱水剂,防止脑疝出现。
【治疗】
1.抗菌治疗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钠等)和喹诺酮类药物,疗程7~10天。
2.对症处理降温(冷盐水灌肠)、止惊、给氧。
3.抗休克
4.抗脑水肿20%甘露醇或复方甘油,糖皮质激素。
【预防】
1.病人实行胃肠道隔离,用具、排泄物严格消毒;疗程结束,停药3天后作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加强食物、水源、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及孳生场所,不吃生冷、不洁、腐败变质、未经处理的残余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目前细菌性痢疾的主动免疫尚未普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