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评价学业评价高凌

合集下载

扬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调研测试试题高三历史

扬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调研测试试题高三历史

扬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调研测试试题高 三 历 史 2006年3月一、选择题:1、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被前人称之为“汤武革命”。

此处“革命”最恰当的解释是A 、奴隶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斗争B 、奴隶主改变社会经济形态的斗争C 、奴隶主政权之间的争霸斗争D 、推翻残暴统治的正义斗争2、下列关于西汉编户齐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封建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征发对象B 、不属于中央有关部门直接管理C 、不具备独立身份D 、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3、以下不属于唐朝时期城市新发展的表现是A 、邸店B 、市C 、夜市D 、柜坊4、对下列两幅图片相关史实的说明,正确的是昭君出塞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A 、分别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和贞观年间B 、前者迫于冒顿单于的威胁,后者是中原王朝主动示好C 、分别促进北部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D 、都促成中原王朝设置行政机构管辖该地区5、下列名句、警句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A 、①②③④B 、①④③②C 、②③④①D 、①③④②6、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相同的根本目的是A 、压迫知识分子B 、巩固君主专制C 、加强思想控制D 、防止人民反抗7、道光帝决定禁烟的根本原因是A 、银荒兵弱对清朝统治不利B 、鸦片毒害中国人民C 、林则徐的禁烟要求D 、抵制外国经济侵略8、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的重心发生两大转移,其一是由军事工业转向注重民用工业的发展;其二是筹划海防,出现这样的转变可能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②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③中国沿海受到列强的侵略加剧 ④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不断深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维新变法运动的进步性在于①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②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③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④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成果是A、马克思主义传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C、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1、下列哪项不属于1912—1919年我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A、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C、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基础很薄弱D、民族资本开始超过外国资本12、1932年底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针对A、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活动步步进逼B、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C、声援东北人民抗日活动D、国民政府迫害抗日民主人士13、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A、标志着国共开始合作抗日B、受卢沟桥事变的直接影响C、目的是逼蒋介石联共抗日D、得到了何应钦的积极支持14、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A、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B、积极动员组织民众抗战C、采用相同的抗战路线D、进行了积极抵抗15、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召开的两次政协会议的相同之处A、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召开的B、民主党派发挥了重要作用C、政治民主化是争论的焦点D、会议决议都得到了落实16、中共出现“文革”失误,在认识根源上是A、建国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B、建国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对当时国际形势的错误估计D、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估计17、20世纪中共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18、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的个性解放,鼓励人们成为“全知全能”的人的作家是A、莎士比亚B、拉伯雷C、伊拉斯谟D、塞万提斯19、近代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以政党政治、代议制等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民主政治。

2006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版)

2006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版)

2006年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右边示意图中阴影部分的是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吴越争霸D.葵丘会盟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B.倭奴国奉贡朝贺: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3.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

主要表现为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科举试卷仅从信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6.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

第一次提出。

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论著是A.魏源的《海国图志》B.洪仁歼的《资豉新篇》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7.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

此时。

他能够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A.①②③B.⑦③C.⑦③④D.③④8.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A.一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9.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按时同腰序捧列正确的是①护国运动⑦“二次革命”③袁世凯称帝④宋教仁遇制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③①④②D.②④①③10.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是11.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相比,相同点是A.政权组织原则B.土地政策C.军队性质D.主要地域分布12.右图中国军队臂章番号属于抗战战斗序列,该部队即A.第八路军B.第十九路军C.新编第四军D.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3.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战略反攻C.战略决战D.渡江战役1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是为了A.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B.实现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C.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D.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15.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6.16世纪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是A.美洲B.非溯和美洲C.非洲和亚洲D.非洲17.文艺复兴时期刨立“太阳中心说”的科学家是A.伽利略B.哥白尼C.布鲁诺D.开普勒18.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C.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D.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问的相对孤立状态19.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不包括A.阿富汗人民的反英起义B.中国的辛亥革命C.中国的义和团运动D.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20.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苏德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④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③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⑦④21.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2.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23.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A.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B.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C.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D.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2分。

2006年江苏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2006年江苏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2006年江苏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卷2006.9第I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

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该对联反映的是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B、烟草传人中国后的盛况C、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D、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2、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的创办者是A、曾国藩B、李鸿章C、左宗棠D、张之洞3、下列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由日本侵略者蓄谋挑起的B、战争事先在山东半岛爆发C、清政府奉行避战求和政策D、结果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在于A、否定封建专制制度B、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C、建立君主立宪政体D、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5、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其原因包括①列强的压制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③清政府的盘剥与勒索④自然经济的抵制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6、在以下历史文献为代表的新思潮或历史运动中,对封建思想的本质和危害进行了较为彻底清算的是7、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C、三大政策D、北上宣言8、下图为199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的题词,他题词的依据是南昌起义A、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D、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9、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的陕北,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中国工农红军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C、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D、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10、1941年旧历除夕,自诩是孙中山信徒的某君在南京的寓所贴出对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

2006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其启示

2006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其启示

2006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其启示作者:周吴兵来源:《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7年第01期近几年江苏省的高考模式处在不断的改革利变化之中,自99届“3+2”高考模式以来,经过2000届、2001届两年“3+文综”、2002届一年“3+大综合”和2003届以后又恢复了历史单科命题“3+1+1”模式。

随着2005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这种模式到2008届又将有新的变化。

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2006、2007年的高考在这样一种课程改革与考试改革的态势下,适应这种变化的趋势,与时俱进,在命题思想,命题内容,命题形式上逐步向新高考过渡。

因此,加强对江苏省单独命题试卷的研究,必将会对2007届高考乃至2008年的新高考产生良好的借鉴和导向作用。

2006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依据2006江苏考试大纲,坚持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致力稳中求变。

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使知识,能力利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突出基础性,强调了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离开知识载体的能力是不存在的。

从实际上看,只有知识充实,对概念充分理解把握,知识运用和迁移才能灵活,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提高。

因此,“史实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自江苏省自主命题以来,在能力立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的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

而今年的试卷也不例外,突出考查的依然是教材的重点知识和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都是考试大纲的主干知识。

绝大多数选择题的答案在课本中能找到原话,如选择题第3,4,5,6,8,1 3,14,15,16,17,18,19,21,22,23等。

或者是教材表述的一种提炼、一种变式,如选择题第2,7,9,11,20等。

在非选择题的答案中也有不少源于课本的表达,如材料解析题第26题中第三问的答案“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构成挑战”。

2006年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2006年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2006年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5分,每小题3分。

1.C 2.B3.A4.C5.B6.C7.D8.B9.C10.C11.A12.C 13.D14.B15.C16.D17.B18.D19.B20.C21.D22.C23.B 24.A25.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7分。

26.答案要点:(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说明:写出暴政具体表现同样给分。

)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6分)(2)没有关系。

(2分)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4分)(说明:意思相近者亦给分。

)27、答案要点:(1)观点:不学习外国技术。

(1分)理由:中国人才多、科技先进;学习西方会影响清朝统治。

(2分)(2)变化: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1分)评价:认识到引进西方技术能增强国力,巩固统治;(1分)但未能看出在学技术的同时也要学制度。

(1分)(3)早期维新派。

(1分)设议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分)(4)由盲目排外到主动学西方;(2分)由学西方技术到学西方制度。

(2分)28、答案要点:(1)启蒙思想影响,观念解放;社会自由度大;立法者重视科学知识;科学教育独立于政府。

(4分)(2)欧洲大批优秀科学家移居美国。

(1分)法西斯实施种族灭绝和文化专制政策。

(2分)(3)迅速消灭德国法西斯。

(1分)变化:反对使用核武器。

(1分)原因:①德国已经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握。

②核武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分)评述:①科学是一把双韧剑。

②爱因斯坦富有正义感,人格高尚。

(2分)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8分。

29、答案要点:战国:统一的中原市场形成;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分)有利于了封建经济的发展(1分)隋唐:市场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货币;商人众多;城市繁荣。

质量分析

质量分析

2006届高三历史学科第一次调研考试质量分析及后阶段复习建议一、“一调”基本情况本次“一调”考试我市选考历史学科的考生数有2554人(比去年增加考生630多人),均分为94.80分,与名列第一的锡山相差近15分,在无锡大市处于劣势。

(见表一) 表一:1.重点中学八所省重点中学在大市重点中学中排名均较后(无锡市一中没提供成绩,不在其中),一中情况较正常,列重点中学第10名。

其中六所重点中学历史均分低于无锡市重点中学平均成绩。

(见表二)2.市重点及普通中学市重点及普通中学选考历史学科考生成绩总体情况不够理想,校际之间差距较大。

顾山中学不仅超江阴市平均,且接近无锡市重点中学平均成绩,保持着较好的上升态势。

山观中学进步较大,超三所省重点中学的平均成绩。

二中、要塞等中学保持着去年的良好状况。

二、得分情况统计1.第Ⅰ卷得分情况:抽样人数600人三、答题情况分析本次考试反映出通过近半年的高三一轮复习,大部分考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知识体系构建、审题能力等方面提高都很大,在基础知识方面得分较高。

尤其是在答题规范化方面,各学校提高了要求,考生书写质量明显提高。

1.1-25选择题:从抽样试卷的25道选择题看,平均分59.61分,得分率是79.48%。

总体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历史的基础知识、历史概念、阶段特征、历史线索。

其中第11、16题得分率是100%,第11题与期中测试卷的一选择题大致相同,第16题选项比较明朗,因此得分率高。

而第8、14、17、22题得分率均在65%是以下,第8题是组合选择题,难度较大;第14题对给维新变法的有些概念理解不清;第17题本属于基础题,由于是组合选择题,只要某一细小的知识掌握不扎实,就会导致失分;第22题属于概念不清导致失分。

2.材料题第26题得分:7.33 得分率:61.1%。

本题三小问,第一问得分最低,几乎末得分,第二问得分较好,第三问一般。

原因一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如“五伦”不知为何。

名校必备江苏省2006年高考历史冲刺仿真金题

名校必备江苏省2006年高考历史冲刺仿真金题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江苏省2006年高考历史冲刺仿真金题扬州市高三学科中心组命制2006、5第一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他主张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唐代中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水陆交通发达B、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C.、政府采取对外开发的政策D、国际性商业都市的出现3、在王安石的变法设想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寓兵于民,减少军费开支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A、①②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对于元朝设置的行政机构,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省B、枢密院是国家制定政策和最高决策机关C、宣政院统领西藏地区事务和少数民族事务D.、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5、下列不属于明清之际社会风尚主流的是A、地主和商人热衷于买房置地B、知识分子热衷于钻研“八股”C.、早期民族启蒙思想和西学的传播D、境内各民族友好交往6、《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二者的相同之处有: ①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实行政治改革,依法治国④抵御外国侵略,富强中国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7、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残余势力太强大B、人民群众没有发动起来C、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D.、民族资本发展很不充分8、《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民族主义部分中突出了A、武装排满的内容 B.、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C、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的思想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9、与以往的爱国运动相比,五卅运动出现的新特点是A、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B、取得部分反帝斗争的成果C、得到工人农民的大力声援 D.、成立了统一领导斗争的组织10、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三次政治民主化的机会,但均擦肩而过,其根本原因是A、民主政治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B、中国没有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发展趋势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民主化的基础D、帝国主义的阻挠11、“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歌中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中华民族面临“最危险的时候”是指A、东北三省沦亡,民族危机加深B、日本侵略热河、察哈尔等地C.、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变为其殖民地D、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吞并全中国12、“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2006年全国高考历史卷Ⅰ第37题命题刍议

2006年全国高考历史卷Ⅰ第37题命题刍议

2006年全国高考历史卷Ⅰ第37题命题刍议吕准能(浙江师大附中浙江金华 321004)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历史命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在强化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使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如按文明史范式要求命题、吸取新的学术成果、注意时代热点的隐性介入,充分凸显出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

为了进一步优化高考,使命题趋向更为严谨精密,本着求实、求新及求精原则,很必要进行见仁见智的反思,在此笔者针对2006年全国卷Ⅰ第37题以挂一漏万式的剖析。

近年高考历史材料题管窥自1989年以来,高考历史试卷中首次推出了史料分析题至今,历史材料题的多种功能,正在波及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发掘,显示了其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近几年的命题者不断挖掘材料题的考查潜力,逐渐侧重于由能力立意转化为问题立意,因而现实中的一些重大的、热点事件往往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在命题技巧和设问方式上日益趋向完善和成熟,能力考查的力度不断加大,试题并不拘泥于表面并力图深化到能力甚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可见命题者对于强化能力考查的良苦用心。

历史考试“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近年来的高考历史材料题在命题思路上有如下特点:注重运用讲求多元试题尽可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内容,讲究基础性、时代性,关注史学理论,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具体分析以“见微知著”或“淡中见奇”,从而拥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来考察历史的应用能力。

试题一般着眼点在于教材的重点或难点知识上,命题意图旨在以本学科为主体的综合,尽可能向其他学科迁移和辐射,不仅限于对事物的某一局部或侧面的描述,而且更注重于整体过程的把握,最终逐步实现融会贯通。

以往考生靠死记硬背拿高分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促使我们引导学生转换分析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视角,即运用文明史、现代化史及全球史观等新范式去认识教材中的重要的历史问题。

2006年苏州高三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2006年苏州高三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2006年苏州市高三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以下有关佛教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此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B.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迅速传播,带来的危害之一是寺院经济的过度发展C.齐梁之际范缜著《神灭论》从理论上反佛,根本原因是佛教是外来宗教D.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都灭佛,说明佛教教义已不适应统治者的需要2.唐朝的两税法同以往的税制相比,最主要的变化在于A.地租形态的变化 B.税收种类的增多 C.征税标准的转变 D.征税手段的变化3.南宋初期林升的一首诗《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创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A.称颂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描绘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C.揭露统治者的腐朽和苟且偷安 D.反映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4.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在元朝时称为:A.小琉球 B.万里石塘 C.流求 D.万里长沙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②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③蒙古分裂为漠北、漠南、漠西三部④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6.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B.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演变为最主要矛盾C.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D.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7.下列哪项最能说明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A.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B.变革清政府中央机构C.建立近代化海军 D.创办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8.《资政新篇》、戊戌变法法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法令在经济措施上相近的一项是A.废除苛捐杂税 B.设立银行C.实行保险事业 D.奖励和保护工商业9.20世纪初,民主革命取代维新变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是因为①戊戌变法失败②《辛丑条约》的签订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17世纪上半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

2006江苏高考试卷评析

2006江苏高考试卷评析

2006江苏高考试卷评析语文苏州市高中语文学科中心苏州十中总体感觉今年江苏语文试卷大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试卷严格遵循省首次发布的《考试说明》,中规中矩,试卷结构、题量和分值配比的变化完全在“意料”和“情理”之中;语音、错别字、词语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返璞归真,要求平和宽容,体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试题试图为新课程高考“探石问路”。

如试卷的文化味浓文学性强;如现代文大阅读第一题(开头两段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就呈现了新课程学习的“选择性”理念;最后稳中有变。

稳定者,如连续三年都采用的规定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仿句题型,变化者,如今年悄然回归命题作文形式。

部分试题分析江苏三年语音题从形式到要求始终追随国家考试中心卷。

今年的语音题,依循2005年全国卷的命题思路,采用1998年题型,考查了最常见的多音字,难度不大。

判断重点为A项殷红、B项调兵遣将和D项朝觐。

由于去年采用句子形式,得分率很低,今年错别字回归常见的词语形式,错项设置分别为“彬彬有理(礼)”、“泊(舶)来品”、“声名雀(鹊)起”,这正如去年很多份高考试卷一样,考查点大多继续采自2005年4月22日著名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在创刊10周年大会上公布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别字”。

试题还选用了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刚收入的“愿景”(天津卷以此为作文题)这一新词用做辨析,存在一定困难,当然,这对于关心去年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消息的学生来说,还是很熟悉的了。

第三题,命题者将近义词辨析和成语使用结合在一起考查,增加了考查容量。

“凶猛”修饰“猎人”不当,“评头品足”贬词褒用;“感同身受”使用不合语境。

正确选项A“声明”和“申明”的判断难度不大。

遗憾的是,题干文字有误。

笔者认为,与前两年一样,江苏今年病句的语料选择依旧不够合适,病点设置依旧较为单一而且不够清晰。

考生临场判断依旧存在困难。

和考前普遍预料的一样,小阅读文本改用《木版年画》这样一篇社科类文章,强调了我国传统文化,也暗合地方特色(江苏就有著名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初步感觉难度尚可。

常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学期期末质量调研高三历史试题.

常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学期期末质量调研高三历史试题.

常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学期期末质量调研高三历史试题说明:1、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卡,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完毕只需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每小题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表中的相应位置1.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据此可看出周的统治区域主要是在A.黄河流域B.黄河中下游地区C.淮河流域D.江淮地区2.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民族融合的加强B.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瓦解C.各国掠夺财富D.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瓦解3.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思想文化发展出现倒退B.封建国家实现第—次统—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4.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幕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不正确的是A.书桌上放着一本《梦溪笔谈》B.墙架放着一排装有火药的火器C.书柜上摆放着活字印刷的《史记》等书籍D.墙上挂着绍兴和议后的《宋金对峙形势图》5.我国古代居民大规模迁移活动有两个流向,一是由北方迁到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

这两种迁移最重要的作用是A.使民族成份复杂,民族矛盾加剧B.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C.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D.使少数民族政权增多6.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统治的原因是A.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伟大作用C.接受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D.推行猛安谋克制度7.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城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这些城镇的主要特点有①多为工商业城市②有些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③呈现专业化特色④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人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中不包括A.统治者从根本上讲实行的是闭关政策B.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C.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D.统治者闭目塞听,未能“开眼看世界”9.我国近代最早含有“奖励技术发明,兴办新式学校”内容的社会改革方案是A.《资政新篇》B.《定国是诏》C.《钦定宪法大纲》D.《变法通议》10.魏源、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要差异在于A.向西方学习的目的B.向西方学习的内容C.向西方学习的手段D.向西方学习的结果11.19世纪90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扩大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12.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并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的是A.王韬B.郑观应C.康有为D梁启超13.1911年底,辛亥革命迅速发展,但在革命政权中却潜伏着危机,这是因为A.缺乏威望较高的革命领袖B.帝国主义列强干涉和破坏革命C.清政府起用狡诈的袁世凯D.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14.“二次革命”所讨伐的对象是A.清政府B.帝国主义C.袁世凯D.蒋介石15.“一战”期间,长江流域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部门是①船舶修造业②食品工业③纺织工业④钢铁采冶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6.著名学者胡绳说:“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2006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2006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2006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 75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计75分)1.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社会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B.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C.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2.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A.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B.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解释权C.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D.英国领事可以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3.1844年,英国从中国取得的新的侵略权益是 ( )A.领事裁判权 B.内地传教权C.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D.军舰任意出入中国通商口岸的权利4.下列不平等条约涉及在长江流域开放通商口岸的有①《南京条约》②《望厦条约》③《天津条约》④《北京条约》A.①③ B ①②④ C.①④ D.③④5.两次鸦片战争中开埠通商涉及台湾省的是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6.林则徐等人所倡导的“新思想”是指A.反封建民主思想 B.西方先进军事技术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7.某市历史工作者在市南面朱家发现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宣传标语:“天京天兵威如猛虎,汉口胡儿(胡儿:指满洲贵族)拜如寒鸡。

”依据你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标语大致出现于A.太平军北上进攻汉口时 B.太平军沿江东下进攻南京时C.赖汉英率军西征时 D.石达开指挥湖口大捷时8.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其中“煮豆燃萁”是指A.北伐失利 B.永安建制 C.安庆保卫战失利 D.天京变乱9.下列反清武装起义的先后顺序是① 浙皖起义② 武昌起义③ 萍浏醴起义④ 黄花岗起义A.① ④ ③ ②B.② ③ ③ ① ④C.③ ① ④ ② D.④ ② ③ ①10.“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与改变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B.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C.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诞生D.中国同盟会成立1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巨大历史功绩在于A.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B.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C.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D.解决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12.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A.广州→武汉→南京→重庆 B.广州→南京→武汉→重庆C.广州→武汉→重庆→南京 D.广州→南京→重庆→武汉13.国共对峙时期,中共领导革命根据地开展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发展的是A.民用工业 B.农业生产 C.商业贸易 D.军需生产14.抗战初期,毛泽东指出,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出路是A.开展游击战争 B.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C.国共长期合作 D.实行人民战争路线15.下列史实发生于淞沪会战期间的是 ( )①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②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育③国民党军队在忻口顽强阻击日军④洛川会议召开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6.中共在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建设中,“进步分子”代表A.民族资产阶级 B.工人农民 C.小资产阶级 D.开明绅士17.国民党政府在中国统治结束的标志是A.三大战役结束 B.解放军解放南京C.全国大陆解放 D.国民党撤离大陆18.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最早来源于()A.农业合作化运动 B.没收官僚资本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运动19.1950年-1952年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A.主要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展开 B.实行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C.实行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 D.促进了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20.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九,其主要原因是A.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 B.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建设21.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22.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 B.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D.巩固发展三大改造的成果23.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A.善于改革 B.崇尚节俭 C.乐于奉献 D.勇于创新24.七千人大会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确定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B.肃清了“左”倾错误的危害C.动员了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 D.纠正了“反右倾”运动的错误25.“文化大革命”中,抵制“左”倾错误但遭到诬陷或镇压的事件是①“一月革命”②“二月逆流”③批林批孔运动④四五运动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第Ⅱ卷(非选择题, 75分)二、材料解析题(36分)26.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2006届高三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2006届高三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2006届高三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命题人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1.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市易法④保甲法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对右图反映的史实,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区首次由中央政府设置机构管辖B.该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C.行政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D.该地区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3.明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下列政策,其顺序为①设贵州布政使司②实行土司制度③平定三藩叛乱④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4.下列关于乌里雅苏台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明朝省级行政区②清朝五个将军辖区之一③管辖范围包括河套地区④当地居民以蒙古族为主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5.雍正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的贡献之一是A.平定三藩叛乱B.设置驻藏大臣C.组织雅克萨反击战D.设置台湾府6.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有①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②东南沿海数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③自然经济瓦解,小农经济完全破产④中国出现第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7.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A.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与愿望 B.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具有资本主义性质D.是太平天国的反帝革命纲领8.19世纪中后期,沙俄践踏《尼布楚条约》中关于中俄边界划分的规定,主要是通过①中俄《瑷珲条约》②中俄《北京条约》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④中俄《改订条约》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③④9.“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国,……无论单身,或愿携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法国船只,毫无禁阻。

”这里“降谕”的大清皇帝可能是A.乾隆帝B.道光帝C.咸丰帝D.光绪帝10.《海国图志》所起的历史作用是 A.推翻了闭关锁国政策 B.介绍了西方的先进技术C.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D.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11.“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

稳中难变 稳中不新 新课标 人教版

稳中难变 稳中不新 新课标 人教版

稳中难变稳中不新------析江苏2006年高考历史试题江苏省无锡市太湖高级中学申君玲内容提要:2006年历史高考试题:平稳、朴实、区分度不大、创新不够、缺乏时代感,区域特色不够明显。

关键词:试题评析综观江苏省2006年历史高考试题,总的感觉是:不难、平稳、朴实无华、区分度不大、创新不够、缺乏时代感。

就好像一位威严的老者在絮叨历史,而每年上海历史试卷却使人感觉清风扑面,犹如青春少女为我们展示历史的画卷,能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尽情发挥,江苏试卷则大大束缚了学生想像的空间,难以很好发挥学生的水平,与高考选拔性考试不相适应。

2006年江苏历史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原则是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典型题型示例如清代丁税变化表、大革命失败的含义、1912-1916年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对经济全球化的两种观点都是很好的例题。

但2006年高考试题却与指导思想相差甚远,平稳是做到了,但变化不大,创新不够。

具体到2006年历史试卷有以下特点。

一、平稳、朴实选择题一共23道,除第11题根据地的比较稍微有点难度外,其它都较简单,甚至有的题目太过简单如第13题、第16题、第17题。

第24题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诗人的观点,第25题中美关系的第1、2小问,第26题法德关系、第27题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史实,第28题民主革命时期不同阶级有关土地问题的主张,第29题启蒙思想家及学说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这些都是学生容易上手的问题,学生都较熟悉,基本是主干知识,且多是考查历史史实,没有偏题怪题,总的来讲保持了与2005年的平稳过渡。

二、有适度区分度,但区分度不大。

选择题区分度不大,没有题目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去思考的,中等生和优等生很难区分开。

材料题和问答题有适度的区分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命题的指导思想,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科学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评价和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24题第3问对隋开大运河的看法,第25题第3、4小问中美交流的作用和辨证说明中美关系的特点,第27题君权和相权演变的影响,第28题分析土地问题的性质、影响及历史启示。

2006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2006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2006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第Ⅰ卷 A (一期课改考生做)一、选择题1.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中,体质形态与现代人已经没有显著差别的是A.蓝田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2.“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

”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环境的差异B. 生活方式的不同C. 耕作技术的区别D. 文化背景的悬殊3.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秦始皇的功绩就是使中华社会有了统一的视觉语言。

”这个统一的视觉语言是A. 《秦律》B. 半两钱C. 小篆D. 长城4.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效果与动机明显矛盾的一项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分封同姓子弟作王C.沿用秦朝的郡县制度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5.下列关于均田制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均田制是在唐朝时期创立的一种土地制度B.均田制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的经济基础C.均田制就是国家强行把地主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D.均田制下根本的受益者是农民6.下列科技成就中,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沈括的《梦溪笔谈》C.李春营建赵州桥 D.郭守敬的《授时历》7.郑和下西洋不能持续下去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交通B.明朝国力衰退C.封建制度渐趋衰落D.它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8.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

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两者都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9.“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30多年里,世界上基本没有发生过革命,资本主义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

”造成资本主义世界“和平”的最重要因素是A. 资本主义制度已普遍建立并趋向完善B.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C.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没有产生新的领导阶级D. 国际社会之间没有战争和冲突10.英国驻俄大使称赞曾纪泽说:“凭外交从俄国取回她已占领的土地,曾侯要算第一人。

200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的分析及2006年复习备考策略

200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的分析及2006年复习备考策略

200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的分析及2006年复习备考策略一、试题的特点1、提型结构比较稳定今年历史试卷总体结构稳定,题型、题量、赋分都与去年试卷相似。

这对学生考场心理稳定极为有利,有利于正常水平发挥。

2、强调主干和基础“试卷一点都不难,都是老师复习过的。

”这是今年历史高考结束后许多考生的感觉。

今年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基本知识,客观题无一超纲,均为书本大字内容,陷阱少,易判断。

主观题虽形式上多为大跨度纵向比较探究题,如第26条“台湾问题”、28条“西方近现代经济思想”等,但这些题目均是社会热点、学科重点,多少遍的翻炒,学生已耳熟详能,做起来得心应手。

3、凸显时代感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现实,凸显时代感,是本次试卷的一大特点。

如和谐社会、台湾问题、国共两党关系、洋务派、新文化运动等。

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

4、与新课改接轨今年有一个重要变化,即古代史比例下降。

与去年比,古代史选择题增加3分,主观题减少4分,总分值下降1分,考查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这种变化与历史考纲变化有关,考纲中古代史内容删得较多,增加了现代史部分,与现实意义联系紧密,这体现了新课改“厚今薄古”精神,值得关注。

二、试卷的瑕疵1、试卷的难度须调整去年江苏高考历史均分86分,今年约95分。

考试后能让教师和学生深入研究的原创题几乎没有,整套试卷给人感觉都是一些陈题,或者是对陈题作些简单的修补,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对于一个教育大省来说,无疑未能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功能,2、试卷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年试卷中有些题目偏重记忆考查,如第5、13、19、21、23、25等。

相对于去年的主观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超过去年,对知识综合能力要求高,但命题者从大处和高处“深”着意却又“浅”出题,考生大多能大出来。

与上海卷相比,江苏卷能力要求略显不足。

综观近两年上海卷,可谓“图文并茂、文史相通”,还夹扎着简单的英文。

题目不难但透者灵活,对文科考生综合素质要求高。

2006年苏州市高三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doc

2006年苏州市高三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doc

2006年苏州市高三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以下有关佛教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此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B.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迅速传播,带来的危害之一是寺院经济的过度发展C.齐梁之际范缜著《神灭论》从理论上反佛,根本原因是佛教是外来宗教D.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都灭佛,说明佛教教义已不适应统治者的需要2.唐朝的两税法同以往的税制相比,最主要的变化在于A.地租形态的变化 B.税收种类的增多 C.征税标准的转变 D.征税手段的变化3.南宋初期林升的一首诗《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创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A.称颂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描绘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C.揭露统治者的腐朽和苟且偷安 D.反映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4.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在元朝时称为:A.小琉球 B.万里石塘 C.流求 D.万里长沙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②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③蒙古分裂为漠北、漠南、漠西三部④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6.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B.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演变为最主要矛盾C.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D.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7.下列哪项最能说明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A.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B.变革清政府中央机构C.建立近代化海军 D.创办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8.《资政新篇》、戊戌变法法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法令在经济措施上相近的一项是A.废除苛捐杂税 B.设立银行C.实行保险事业 D.奖励和保护工商业9.20世纪初,民主革命取代维新变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是因为①戊戌变法失败②《辛丑条约》的签订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17世纪上半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

年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年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2006年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通过本国王室的支持开辟了新航路的航海家是:( )A.麦哲伦B.迪亚士C.达·伽马D.哥伦布2、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所谓的“价格革命”。

下列关于“价格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B.引起了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C.扩大了世界各地区间的交往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哥白尼的日心说并非科学,但我们却也给予了很高评价,主要是因为:( )A.为近代自然科学奠定了基础B.确立了人类新的宇宙C.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D.使人类认识到自己是地球的主人4、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欧洲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A.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B.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C.给天主教会以摧毁性的打击D.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5、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是:( )A.否定君主专制B.主张三权分立C.重视公共道德D.提倡主权在民6、“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在于:( )A.促进阶级关系的变化B.改变了农业生产结构C.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D.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7、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是:( )A.争权夺利B.巩固统治秩序C.反对军事独裁D.镇压人民反抗8、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A.纳西比战役B.瓦尔密大捷C.葛底斯堡战役D.萨拉托加大捷9、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其主要目的是:( )A.帮助波旁王朝复辟B.削弱法国革命影响C.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D.维护欧洲统治秩序10、美国独立战争后,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一度衰落,但在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又得到迅速发展和扩大。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幅员辽阔,资源丰富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C.大量移民的移入D.英国工业革命的刺激11、以下关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共同原因的表达中准确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B.封建专制制度腐朽的结果C.君权神授学说同议会矛盾的结果D.殖民压迫使民族独立愿望的增强12、美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取得的创新技术或发明有①蒸汽机车②无线电报③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④轮船:(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13、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B.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华C.倒幕派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D.倒幕派武力推翻幕府14、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各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 )A.工业革命发展的促使B.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C.争夺原料产地的推动D.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15、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最主要社会条件是:(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人类19世纪创造的优秀理论成果D.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16、导致“亚洲的觉醒”和“亚洲革命风暴”存在巨大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殖民主义的疯狂侵略B.无产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C.亚洲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剧变D.资产阶级成为斗争的领导力量17、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果,其最主要原因是:( )A.新机器新产品创制B.电力的广泛应用C.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结合D.新通讯手段的发明1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是:( )A.资本主义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B.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C.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D.大国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19、俾斯麦曾对19世纪末的欧洲国际关系作了一个比喻,说欧洲大国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陌生乘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互相戒备着,如果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做好了先扣动枪机的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右边示意图中阴影部分的是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吴越争霸D.葵丘会盟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B.倭奴国奉贡朝贺: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3.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

主要表现为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6.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

第一次提出。

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论著是A.魏源的《海国图志》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D.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7.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

此时,他能够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A.①②③B.⑦③C.⑦③④D.③④8.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9.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护国运动⑦“二次革命”③袁世凯称帝④宋教仁遇刺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③①④②D.②④①③10.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是11.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相比,相同点是A.政权组织原则B.土地政策C.军队性质D.主要地域分布12.右图中国军队臂章番号属于抗战战斗序列,该部队即A.第八路军B.第十九路军C.新编第四军D.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3.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战略反攻C.战略决战D.渡江战役1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是为了A.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B.实现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C.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D.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15.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6.16世纪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是A.美洲B.非洲和美洲C.非洲和亚洲D.非洲17.文艺复兴时期创立“太阳中心说”的科学家是A.伽利略B.哥白尼C.布鲁诺D.开普勒18.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C.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D.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问的相对孤立状态19.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不包括A.阿富汗人民的反英起义B.中国的辛亥革命C.中国的义和团运动D.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20.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苏德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④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③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⑦④21.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2.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23.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A.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B.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C.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D.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2分。

第25题14分。

第26题13分.共计39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这于河,北通涿县。

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通典》卷十《漕运》材料二(通济渠和邗沟开通后)水面网四十步,通龙舟,…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江南河开通后)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官草顿。

——《大业杂记》材料三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一一《隋书》卷六八《阎毗传》材料四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体《汴河怀古》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请回答:①隋朝开凿大运河除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外,还有其他目的,根据材料一、二、三加以概括。

(3分)②大运河开通后,后人对此褒贬不一。

根据材料四归纳三位诗人的不同观点。

(3分)③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6分)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

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美国专使顾盛给美国政府的报告(1844年)材料二(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及(世袭)之规,公器(国家大事)付乏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材料三定名中华共和国。

……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邹客《革命军》(1903年)材料四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成为毕此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什么条约“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晚清时期美国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3分)②美国政治制度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

材料二赞扬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联系材料三与所学知识。

指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体、政权机构、宪法三方面受美国政冶制度影响的具体表现。

(6分)③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举出晚清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史实,简要说明其积极作用。

(3分)④综台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辩证说明晚清中美关系的特点。

(2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盼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问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材料二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2)建立对待第三方圆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幕;(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5日)材料三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材料四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主要指哪些冲突?《舒曼计划》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什么?(6分)②根据材料二,从内外两个方面归纳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目标。

(2分)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材料三说美国遇到了“竞争”和“挑战”?(2分)④说出材料四展示的会旗和货币所代表的国际组织名称,上述四则材料体现了欧洲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题11分。

第28题16分。

第29题15分,共计42分。

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影响。

(11分)28.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

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

(13分)你从中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29.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①列举三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概括其主要学说。

(7分)②欧洲启蒙思想最早在北美结出了政治成果,启蒙思想的哪些观念对北美独立与建国产生了什么相应影响?(6分)③北美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的文献,与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哪份著名文献体现了相同的思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分)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1.C2.B3.C4.D5.B6.B7,B8.A9.B10.B11.C12.A13.C14C15.D16.C17.B18.D19.A2Q.C21.C22.D23.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24.答案要点:(共12分)①目的:沟通南北交通运输,满足隋炀帝巡游作乐的奢欲,运输军队和物资北征高丽。

②胡曾认为开凿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

皮日休肯定了开凿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李敬方着重指出了运河开通后统治者对江南的搜刮和掠夺。

③积极作用: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加重了劳动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也加强了对江南人民的搜刮、掠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