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素质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摘要】为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这一课题从四个方面:引导实践、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探讨如何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关键词】创新意识质疑能力探索精神创新实践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笔者作为中学政治教师,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心得,对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引导实践,激发创新性思维的乐趣

创新源于实践。初中生从心理上已具有成人感,愿意独立思考问题。因此我们可大胆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探寻、分析、处理新信息,提出新设想,锻炼创新性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讲初三政治教材第四课“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内容时,可设计以下实践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走访调查所在地区(乡村、城镇)开办的企事业单位或机关,然后小组成

员集体尝试分析其性质及这种性质带来的有利影响。这一活动课题布置后,学生都十分兴奋,兴致勃勃地利用课余时间走访调查了所在地区和街道的各种各样的企事业单位或机关。有亲临现场走访企业领导,有的利用自家经营的优势谈体验,有的通过询问上班的家人、朋友,以间接方式了解他们所在单位的情况,其中有一小组还别出心裁,把当地十五大以前的经营状况和近几年经营状况做了比较。课堂上老师汇集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调查结果,并用媒体展示了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的思想:一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同学们兴致很高,对出现调查结果的原因及影响、各种经济成分的性质、我国的经济政策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尤其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有了全面的认识。课本中枯燥乏味的概念、原理一下子变地明朗起来。这一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活动时,学生摆脱了老师思维方式的约束,少了拘谨,多了自由,思想活跃,更易于激发兴趣,促进了创新性思维的迸发。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

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三、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问题,为解决问题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

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空间,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针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一原理的教学,设置的情景是:用电教媒体展示漫画《看谁跑得快》,设置以下问题:①漫画中跑得最快的原因是什么?②跑得慢的原因是什么?有几种情况?③找出跑得慢

的原因后,试想一下在历史上我们党的工作有没有这样的失误,试举两例(答案: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④我们党为什么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⑤试用这一原理分析我们今天改革的性质、目的。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学生会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素质教育必然趋势,作为教师只有改变陈腐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格,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