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育 2. 个体品德反作用于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自觉抵制不良一个品德发展阶段都是一个 1. 评定功能2. 区分功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能 3. 反馈功能 4. 教育功能 5.

一、道德的定义: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二、品德的定义: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三、道德和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

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两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所属的范畴也不同。1. 道德和品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

2. 道德和品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众多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颇不平凡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心理学也关注个体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道德状况,关注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和作出的道德评价。四、道德和品德的联系:1. 个体品德的内容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内容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道德为评价个体的品德好坏提供了一个善恶尺度。个体身上的某种道德品质之所以是良好的,是因为它与社会规范和公众期望相符;而那些与社会规范不相符的道德品质,无疑将被评价为恶劣。同时,一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好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社会道德: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

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第二节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有时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悔恨或不满意。3、道德行为4、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关系。5 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1. 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 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3. 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4.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第三节道德教育的本质和目标1、道德教育的本质道德教育

的本质即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态的根本特征。具体地,德育在教育中区分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即根据社会规范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品德,这一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在于教育者以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学生,与学生原有品德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就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就是这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从而使学生的品德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个特殊矛盾也就是德育活动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依据所在。这样,探析德育的本质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明确德育与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区别,帮助教育工作者更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2、道德教育的目标(1) 总目标。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 各学龄段分目标。小学德育目标的定位应靠近学生年龄实际、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为: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立志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怕困难影响的能力,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和开放环境的基本品德素质。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为: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热爱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荣辱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

惯、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三、有关德育实施的两点建议 1. 德育目标突出层次性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是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关键。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针对中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水平和德育现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手段,进一步增强中学德育实效。 2. 德育方法注重思辨性当代学生面临的是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就是教师也较生疏,有些道德难题也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所以,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时,实行的德育方式要具有思辨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第四节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