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1】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对《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新月沃地和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希腊地形图》等地图的解读,了解早期文明产生的时空条件,认识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地图、示意图、文字资料等,了解早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认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国家、城市、文字等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的阅读,分析法典的特征与实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通过对不同文明成就与特征的分析,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培养学生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2.难点: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法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古代西亚文明的起源”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文明”“古代西亚文明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开始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直接进入本课学习,从材料中可初步学习到文明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为第一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那么,什么是文明呢?我们依据什么来判断某地区文明的产生呢?一、对“文明”概念进行解读1.“文明”的含义学生活动:思考表表达什么是“文明”。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文明,是人类的是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课主题本课课题是“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对早期文明的产生、发展的表现和不同特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体验到早期人类文明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
(二)教材内容本课包括两个子目: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围绕早期文明,两个子目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发展、延续的历史过程。
早期文明的产生为早期文明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每一个子目分别对应了一个“学习聚焦”,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1则,帮助学生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学思之窗”2则,帮助学生理解埃及和两河文明发展的表现;“思考点”1则,强调自然环境对各自文化的影响;“历史纵横”2则,帮助学生理解文明的统一性;本课最后的“探究与拓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三)核心知识概念第一层次(主题):文明第二层次(重大史事):文明的产生、早期文明的发展第三层次(具体史事):文明产生的过程、原因和标志;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时空条件和特点文明是整课的核心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早期文明的产生、早期文明的发展这两个概念区别比较明显。
二、教学立意(一)课标要求知道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二)教学目标考虑到中国古代文明在《纲要》上册已经学习过,本课在设计时,重点侧重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这四部分;早期文明的产生过程比较复杂,而课标要求只是“知道”层面,所以,本课设计时,淡化文明产生的过程,着重文明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层次是史事了解与分析,通过对早期文明产生过程的学习,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的条件及其表现;通过对早期文明发展的学习,了解早期各文明发展的不同表现。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一、课标呈现知道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二、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分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内容。
第一子目着重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表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
第二子目依次介绍了古代苏美尔、埃及、印度、希腊等早期人类文明,各个文明独立发展、成就斐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通过对世界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及其杰出贡献的解读,深刻认识到“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涵养家国情怀,这是本课之魂。
2.素养呈现通过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呈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通过了解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呈现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对各文明古国的共性和多元特征的学习呈现史料实证和史解释的素养;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明多样性,涵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2、时空观念:通过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了解世界上早期人类文明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早期各个文明文物图片、史料等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参考教学设计(教师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标要求】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主干知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发展,文明随之产生,标志是阶级产生、国家形成和文字出现。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文明的诞生: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三、雅典的民主政治1、确立过程 改革时间 内容 影响 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打破贵族世袭原则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民主政治最终确立伯里克利改革 公元前5世纪 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期间发放津贴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3、民主机构4(1)进步性:①有利于避免决策的失误,也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②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③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少数服从多数,分权制、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
(2)局限性:①民主范围的狭隘性:只限于雅典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妇女、外邦移民、奴隶不享有民主权利。
②民主性质的原始性: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而且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雅典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③参政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虽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但无法保证参政者的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四、希腊的人文精神1、智者学派(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
(2)评价:①积极:强调人的作用,人的价值,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1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教学重难点】重点: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根源难点:各文明古国发展的概况【素养解读】(1)通过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学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能力(2)通过对古代文物图片、史料等各种手段的学习,培养依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习“社会大分工”“私有制”“阶级”“国家”等历史和政治概念,培养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4)了解古代世界各地文明早期发展的史实,认识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培养时空观念【学情分析】关于本节课的历史学生在初中多有接触,但只是对具体的史实有所了解。
因此,本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做到进一步加深,开拓学生的视野。
不仅知道一件事是什么,更要知道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工具】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辅助教学,内容包含这一时期相关史料、板书设计等;本课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历史,这学期我们将学习重要历史纲要下,世界历史。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世界史?生: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中国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所以要纵横联系,比较归纳。
师:我们把中国史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同样的世界历史也可以分为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
具体分期让一位同学读一下生:世界古代史:自远古有人类以来至公元 1500年: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但也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世界近代史:1500年的地理大发现至1900年帝国主义的形成。
西方通过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到19世纪末,终于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各地均被纳入该体系之中。
世界现代史:1900年至20世纪末。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历史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价值观也将得到提升。
5.教学策略:本案例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选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历史课程的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对人类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认识。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涉及农业革命、城市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等重要历史事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
2.提问:“你们听说过四大文明古国吗?它们分别是哪些国家?”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3.简要介绍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等。
4.提问:“为什么说这四大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呢?”引发学生对课程的思考。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图、文物、建筑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代文明的繁荣。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结构课标要求: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前提、标志和特点的了解,辩证认识文明的共性和差异性。
2.时空观念:了解古代不同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状况。
3.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等,总结古代文明的主要表现和阶段特征。
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理解人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内涵;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
5.家国情怀:了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之一的史实,感悟中华民族率先迈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文明产生的条件教学难点: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指出: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那么,人类文明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古代文明形成的共性有哪些?一、文明的产生(一)文明的概念一般来说: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思考:你对文明是如何理解的?提示:(1)文明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世界没有文明。
(2)文明常指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与“野蛮”相对。
(3)文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文明的标志:问题思考:判断“文明”的标志有哪些?物质文明的标准:金属工具;政治文明的标准:国家出现;精神文明的标准:文字出现;考古学上的标准:城市出现。
教学设计1: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标分析】(一)课标内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课标分析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最初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等地。
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
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地区性奴隶制帝国的产生。
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逐渐连成一片。
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
【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专题《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一课,作为世界史部分的开篇,本课将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中国史,转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史。
对于上下册知识之间的衔接,对于后续内容的学习,本课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以借助中国史部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为理论基础,讲解世界各文明的诞生,并注意分析各文明之间的异同,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特征,及其对世界各区域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两个子目,分别是“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第二目意在说明,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
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两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学情分析】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世界上古史有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世界各区域早期文明的基本认识。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教案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世界上几种重要的古代文明的特点。
本课第一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便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第二部分相对较简单,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
同时在一部分应注意思考为什么文明之间具有差异。
二、学情分析具体学情具体分析。
三、教学目标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利用唯物史观讲解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阅读材料,观看地图,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世界上几种古代文明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大家现在快速阅读教材并结合标题,之后告诉老师本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什么?生: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产生”,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树立学生对于本课的整体框架。
(二)新课讲授1.人类文明的产生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部分“人类文明的产生”,在这一部分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文明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师: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都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
通过这样方式获取的食物是不稳定的,当时的人类可以说是“吃上顿没下顿”。
之后,人类在采集果实和狩猎的时候,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其他动物的习性,最终人类开始有意识的播种和驯养动物,于是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诞生。
人类掌握了农耕和畜牧,人了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学习古代文明多元的特点。
(2)比较人类文明特点,区分各文明之间的异同。
2.过程和方法采用教师讲读,讲解,学生主动思考理解的方式。
在课程中尝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合作沟通,面对教师的问题和阐述,探究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
组织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运用PPT直观教学与引导,激起学生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产生对人类文明了解的兴趣,乐于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
(2)使学生通过对文明产生的了解,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培养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阐述1.重点文明的起源与特点。
2.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交流,思考总结,最后合作得出知识与认识。
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思考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认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利用直观的图像文字等信息,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观念,形成人类文明起源的知识结构,通过比较探究,学习与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特点。
四、1 课型;讲授新课。
2 课时;40分钟。
3 教学媒体;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众所周知我们现在通用的文字是简体字,那同学们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吗?同学:回答。
教师:甲骨文,是中华文明里最古老的文字,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吗?学生:回答。
教师:甲骨文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呢?教师:楔形文字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那楔形文字是哪里出现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就会告诉我们各个地区的文明是怎样发展起来,又有什么样的各自特点。
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本第二页,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点开PPT)教师:听这个名字: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我们就能看出,这节课主要分为两大内容,一个是文明产生,另一个就是这些文明的早期发展情况。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明的产⽣与早期发展【教案】《第1课⽂明的产⽣与早期发展》教案⼀、教学⽬标1.唯物史观。
通过展⽰原始社会早期⼈类采集、狩猎的图⽚、壁画;通过分析《农耕及畜牧业传播地图》及分析讲解两段史料,让学⽣了解早期⽂明产⽣的前提,⽂明产⽣的标志。
2.时空观。
通过学⽣⾃主阅读课本,找出每个⽂明产⽣的地域,每个⽂明产⽣的时间,每个⽂明所取得的巨⼤成就,让学⽣了解掌握每个⽂明产⽣的具体地域、时间及成就。
3.史料实证。
通过展⽰地图、相关史料,并分析讲解这些史料,让学⽣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孕育了不同⽽多元的⽂明,如有埃及⽂明式的帝国⽂明,也有美索不达⽶亚的城市⽂明;有源于⼤河农耕⽂明下的专制,也有源于海洋⽂明的民主政治。
4.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的思考探究,让学⽣了解“⽂明”的涵义以及⽂明的构成要素。
也通过史料的对⽐,让学⽣理解⽂明的“多元”化,并有⾃⼰的独特的见解。
5.家国情怀。
通过探寻古代的两河流域⽂明、埃及⽂明、印度⽂明、希腊⽂明,认识各个⽂明的伟⼤成就,各⽂明的多元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体会到中华⽂明传承的不易,为中华⽂明的伟⼤和源远流长⽽⾃豪,⾃觉成为优秀⽂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明多元特点及形成的条件难点:古代⽂明多元特点三、教学⽅法、教具教学⽅法:分组讨论、课堂探究、问题探究、史料研读、教师讲解。
教具:幻灯⽚、多媒体教学。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早期⽂明的产⽣,课时内容⽐较多。
⼀是⼈类⽂明产⽣的条件;⼀是古代⽂明的多元特征,涉及四个⽂明古国,他们产⽣的地理条件,⽂明成就及特征。
学⽣学习本课会觉得知识陌⽣,难以理解。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提前给学⽣布置预习任务,分成四个⼩组,收集四个古⽂明的相关资料。
让学⽣在课前就接触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学习就会有熟悉感,更容易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新课导⼊⽤的是流⾏歌曲,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鉴于古⽂明遥远⽽带有神秘感,⼀些学⽣学习会觉得吃⼒,因此准备⼤量图⽚资料,直观感受古⽂明。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知道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时间、地点及特点。
2.学会利用唯物史观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影响各主要文明起源的因素及文明多元特点的概括分析、培养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文明诞生的标志、各主要文明的产生及其特征。
三、学习难点古代不同地区文明各具特点的成因及影响。
四、教与学活动【导人新课】教师设问:文明的涵义是什么?文明产生的具体标志是什么?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今学术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目前在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一系列著作中,大抵以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要素的出现,作为文明的具体标志。
尽管在世界各地之间,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上的种种原因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并不整齐划一,但是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和阶级社会的出现,象征着社会进化史上的一个突破性的质变,这在学术界几乎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载《考古》,1987年第5期。
参考答案:文明指的是氏族制度解体,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文明产生的具体标志是:国家、阶级社会、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要素的出现。
【教师讲述】从二三百万年前,人猿揖别之后,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几乎是弹指一挥间,人类制作的工具日益精良,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金属器;文明日益发展,从被动采集食物到主动生产食物;社会形态也从史前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本课探讨的正是人类历史的童年时期,即人类迈人文明时代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一课。
以上设计可以使学生厘清概念,有助于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特别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我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文献解读等,让学生在合作与互动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同时,我注重启发学生从文明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认识到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内容涵盖了人类文明的开端、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以及西方文明的发展。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需要他们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不同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反思与评价
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I provided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reflect on their learning and receive feedback on their performance. For instance, at the end of the lesson, stude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evaluat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histor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their ability to work collaboratively. Additionally, I provided constructive feedback on their presentations, highlighting their strengths and areas for improvement. This helped students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develop metacognitive skills, which are crucial for their lifelong learning.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理解不同文明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文明的产生过程,分析不同文明的特征及其发展。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2. 制作PPT课件,梳理教学要点。
3. 安排教室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供学生查阅和参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文明古国的图片,如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明古国共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 讲授新课:a. 文明的产生:介绍人类起源、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火的应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展示一些考古发现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类从原始的穴居生活到逐渐形成文明的过程。
b. 早期文明的形成:讲解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和发展,包括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
通过讲解这些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c. 早期文明的交流与影响:介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如贸易、战争、文化传播等。
通过讲解这些交流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融合。
3. 教室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别和共同点,以及这些差别和共同点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性。
4. 总结归纳: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1】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材分析】
教材侧重文明的产生过程及文明古国的情况,主干知识明确,条理清晰,没有对具体知识详尽讲解,需要学生结合初中所学和教材,梳理知识结构。
教师结合教材适当展开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3.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4.学生能够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类三次分工、古代主要文明政治制度及文化成就。
难点: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
【教学过程】
(3)都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3.古代文明代表
(1)埃及文明——尼罗河的赠礼:早期埃及人在尼罗河季节性泛滥而产生的肥沃淤泥上播种、收成。
慢慢的更多人到尼罗河流域定居,形成群落,再成为城市,最后发展成为国家。
(2)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3)《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4)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①地理环境: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
②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直接参与城邦政治的权利。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科目历史课题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
早期发展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
2.掌握多元化的世界古代文明。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学习,了解人类早期的社会结构和多元化的社会格局,有利于加深对早期人类文明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农耕畜牧业的发展
2.《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
3.雅典的民主政治和古希腊文化
教学难点:1.《汉谟拉比法典》
2.雅典的民主政治和古希腊文化
课前
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板书设计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农业与畜牧业
人类文明的产生
私有制的产生与阶级国家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埃及尼罗河流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巴尔干半岛。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1.知道人类文明产生的背景和标志。
(唯物史观)2.认识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时空观念)3.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史料实证)4.认识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历史解释)重点:知道人类文明产生的背景、标志、发展历程。
难点:认识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师】上图是金字塔和空中花园复原图,这两个建筑标志分别是哪个古国的代表?同学们知道这些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吗?同学们还记得四大文明古国指哪些国家吗?观察下面地图,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并思考这些文明古国是如何产生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起探索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新课讲授】【师】同学们思考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是什么,是有了人类文明就产生了吗?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质疑四大文明古国》在以上两则材料中,判断文明出现标准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回答:城市、国、国家、文字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农业的出现:西亚地区: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
(2)畜牧业的出现: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3)影响①社会分工的出现: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中外历史纲要调动学生思考问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展示文明产生的思维导图,让学生理解文明产生。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变化。
提问:请问人类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与传播。
超链接(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稍后南亚,中国,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素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
总结:生产力发展使得人类从采集渔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材分析】
教材侧重文明的产生过程及文明古国的情况,主干知识明确,条理清晰,没有对具体知识详尽讲解,需要学生结合初中所学和教材,梳理知识结构。
教师结合教材适当展开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3.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4.学生能够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类三次分工、古代主要文明政治制度及文化成就。
难点: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
【教学过程】
(3)都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3.古代文明代表
(1)埃及文明——尼罗河的赠礼:早期埃及人在尼罗河季节性泛滥而产生的肥沃淤泥上播种、收成。
慢慢的更多人到尼罗河流域定居,形成群落,再成为城市,最后发展成为国家。
(2)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3)《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4)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①地理环境: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
②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直接参与城邦政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