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
《三国演义》每回内容梗概(91-120)
![《三国演义》每回内容梗概(91-120)](https://img.taocdn.com/s3/m/a8480f0c1a37f111f1855bdc.png)
《三国演义》每回内容梗概(91-120)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孟获第五次失败后,去拉外援了。
第六次叫来了另一个洞主木鹿大王,能呼风唤雨,能指挥虎狼豺豹。
被诸葛亮用木制巨兽打败。
第七次请来了乌戈国帮忙,乌戈国人都穿藤甲能防毒水,于是诸葛亮设计火攻,大败乌戈国人。
就这样总计七擒七纵,最后孟获心服口服,归顺诸葛亮。
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诸葛亮平定南蛮之地后,准备班师回朝,路过泸水,被水中孤魂野鬼阻挡,不能前进。
后来得知要用七七四十九个人头祭奠才能过河。
诸葛亮仁慈之人,肯定不会杀人祭河,于是杀了很多牛羊,做成人头的样子,叫做“馒头”,祭奠泸水,这就是馒头的由来。
最后孤魂野鬼散去,诸葛亮军队顺利回到成都。
此时,北方魏国皇帝曹丕病故,享年才40岁,在位仅7年。
皇位传给曹丕儿子曹睿。
正好雍州、凉州没有太守,司马懿毛遂自荐去当这两个州的太守。
诸葛亮利用反间计,散布司马懿要篡位的谣言,离间曹睿和司马懿,最终曹睿罢免司马懿,把司马懿赶回老家种田。
另一方面,诸葛亮听说曹丕驾崩,幼子曹睿继位,打算北伐魏国。
《出师表》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于是诸葛亮带着包括赵云在内的一路人马开始北伐。
魏国那边就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楙前来迎敌。
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诸葛亮带着赵云等大将来战夏侯楙,夏侯楙那边派出西凉大将韩德及其四个儿子出战,父子一共五个人都被赵云杀了。
夏侯楙大败,退守南安城,赵云等三路军马围攻南安城。
夏侯楙向周边的天水、安定两个城求解。
被诸葛亮使用“诈称魏将”的计策破了南安和安定两个城,捉拿了夏侯楙。
只有天水城没有被攻破,而且天水城的谋士姜维(字伯约)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
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接着,诸葛亮带兵来攻打天水城,诸葛亮不知道天水城有姜维这么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低估了拿下天水城的难度。
同时,姜维也巧妙的使用了兵法,所以在最初的几次战役中,诸葛亮大败。
后来诸葛亮摸清了姜维的情况,精心安排了这样一个进攻策略:引一军打姜维老母亲所在地冀县;引一军打囤积粮草之地上邽;引一军打天水城。
空城计的故事_成语空城计的典故
![空城计的故事_成语空城计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1a9ca17a964bcf84b8d57b36.png)
空城计的故事_成语空城计的典故【篇一】【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百科释义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
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
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篇二】空城计是发生在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
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篇三】元末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记载了三国时蜀相诸葛孔明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
当时诸葛亮驻军阳平关时,派魏延等带兵攻魏,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守城。
忽然接到情报,说魏国大将司马懿带领大军来攻城。
诸葛亮不慌不忙,传令大开城门,派人在城门口洒扫道路,表示要迎接司马懿进城。
司马懿到了城外,看见这个情景,以为城里有伏兵,怕上当,就下令退兵。
今多以“空城计”用为并无实力而虚张声势的用语。
无名氏《三十六计.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偏正为掩饰实际力量的空虚而采取吓骗对方的一种计谋策略,借以达到某目的。
语本《三国演义》95回:“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反而大开城门,让士兵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上焚香弹琴,神情镇定自若。
司马懿怕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前年创造社和太阳社向我进攻的时候,那力量实在单薄……因为我后来看出了敌军在演~。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9b2a3c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6.png)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的故事空城计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如下: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万,往西城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上城头,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
诸葛亮当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
魏兵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魏兵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观望。
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少年,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板着脸说:”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
今天大开城门,必定有重兵埋伏。
我们若是冲进去,一定中计。
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起来。
众官员问他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今统率15万精兵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慌忙撤退,这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我们这样镇定,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
我并非在冒险,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大家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
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人,如果弃城而走,必定走不远,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三国演义96回概括
![三国演义96回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3d383cf576eeaeaad1f330e9.png)
三国演义96回概括【篇一:三国演义96回概括】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天水太守马遵部下姜维,破孔明计并使赵云中计。
孔明设计得姜维、得天水、上圭、冀城,前山祁山,兵临渭水。
曹睿命曹真为大都督,与蜀军战。
军师王朗被孔明骂死阵前,曹真郭淮亦被杀败。
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魏军与西羌结连,西羌铁车兵大败蜀兵。
孔明乘天降大雪,诱西羌铁车兵陷入坑堑而大败之。
曹真两路先锋被赵云、魏延所斩,上表乞授。
钟繇保举司马懿,曹睿加懿为平西都督,使由宛城赴长安。
司马懿得孟达造反信,不奏朝延,先予征除,后见曹睿,举张郃为先锋,往破蜀兵。
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琥侯弹琴退仲达司马懿要取汉中之咽喉街亭和列柳城。
马谡自告奋勇守街亭,他不听王平之劝,于山上林木深处下寨。
懿领兵围山,谡下山而逃。
懿先于郭淮得列柳城,后兵出箕谷。
孔明见街亭、列柳城已失,安排退兵之计。
司马懿引兵袭西城,诸葛亮只得演空城计,懿兵退后离西城往汉中而走。
司马懿叹不如孔明。
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尚书孙资建议曹睿分兵守险要,养精蓄锐,以图吴蜀,曹睿驾回洛阳。
赵云不少一将一卒而归,孔明赏赐。
孔明挥泪斩马谡.孔明上表后主,自求贬丞相之职,让诸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
东吴鄱阳大守周鲂诈降曹魏,乞兵征伐,司马懿领兵助曹休南下,曹休被赚入石亭,被陆逊打败。
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孔明再上表伐魏。
使陈仓守将郝昭同乡靳祥两番说郝来降,郝断然拒绝。
孔明几次攻城不下,向姜维求计。
姜维诈降曹真,费耀替曹真出征,中计自刎,蜀兵三至祁山。
第九十八回追汉军王双受诛袭陈仓武侯取胜司马懿深识诸葛亮之法,认为蜀兵利在速战,魏兵则宜久守。
孔明虽然以火攻大败魏军,但还是安排退军之计,等到曹真知晓,蜀兵已去二日。
魏延受诸葛密计,斩追将王双。
东吴孙权称帝,后主听孔明言,赍礼作贺,陆逊虚张声势以伐魏。
孔明出汉中,夺取陈仓,三出祁山,魏帝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抗蜀。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6597f3ffad6195f312ba6d7.png)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小说作为一种集大成的叙事文学,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情节、描写环境等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是学生最喜爱的文体。
鲜明的人物形象一般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展现,反过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人物对把握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以我讲授《空城计》为例,谈谈我的方法。
一、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选文可以分为四个情节。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施计的背景(什么背景下施计的呢?):对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军情紧急(铺垫)比——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施计的过程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怎么说,怎么做?)①传令……②披鹤氅,戴纶巾……(学生文中画出)——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教师板书:“处变不惊”“足智多谋”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的词语。
....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教师板书:“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及“侧面”。
)(4)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教师板书:“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及“正面、侧面”。
)总结:根据故事情节,层层走近诸葛亮,从正面的、侧面的,特别是与司马懿、众官的对比认识了一个鲜明的孔明形象: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板书)。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读后感分享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读后感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77db840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70.png)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读后感分享(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读后感分享【导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读后感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司马懿要取汉中之咽喉街亭和列柳城。
三国120回概括
![三国120回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1a958d81bceb19e8b8f6ba4e.png)
七擒孟获第87-90回为重兴汉室,诸葛亮点兵南征,与南蛮首领孟获斗智斗勇,先后七次擒住孟获。
前六次诸葛亮都故意放走孟获,蜀营大将都不理解,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
到了第七次,诸葛亮智破乌戈国藤甲兵,七擒孟获,终于使其心悦诚服,南中于是安定。
(120字)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孔明计赚姜维诸葛亮先利用夏侯传谣言给马遵,使之误信姜维已叛,当晚又让兵士假扮姜维在天水城下大骂马遵,并派兵攻城,而后又引兵包围姜维所在的冀城,用粮食引诱姜维出城抢粮,乘机夺取了冀城。
姜维逃往天水,马遵以乱箭射之。
这时蜀军前后追阻,姜维无路可走,只得下马投降。
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马谡失街亭(第95、96回)为阻司马懿大军出关,诸葛亮拟派人把守街亭,马谡请战并立下军令状。
亮命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率兵镇守街亭。
马谡违背诸葛亮叮嘱,拒绝王平劝阻,生搬兵法,屯兵山上,后被司马懿断了水道,军心大乱。
司马懿乘机放火烧山,马谡败逃。
王平力量单薄,救援不成,街亭被魏军占领,马谡被孔明斩首。
(138字)空城计诸葛亮失街亭后,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无武将,所领五千军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
诸葛亮乃命偃旗息鼓,大开城门,每门用二十军士, 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鹤氅纶巾,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身边仅有二小童,一捧宝剑,一执麈尾.司马懿疑有埋伏,便退兵而去。
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挥泪斩马谡马谡不听劝谏,大意轻敌,致使街亭失守,被孔明斩首。
孔明为自己与马谡义同兄弟,今为明法度而斩之,也为自己忘却先帝叮嘱,用人不明而痛哭。
马谡死后,孔明自修祭文,安排祭祀,并加意马谡家小抚恤,按月给与禄米,还上表自贬丞相之职。
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破曹兵姜维诈降书诸葛亮再次出师北伐,被魏将郝昭守住陈仓道口,无法进展。
后来诸葛亮用姜维诈降计,赚得魏兵来攻,击败曹真。
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https://img.taocdn.com/s3/m/859a846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2.png)
《三国演义》罗贯中一、作品导读(一)作者介绍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
曾当过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谋士,生卒年不详。
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
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
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
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
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
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二)主题思想《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
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可供我们借鉴。
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
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
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
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
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
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3c9e28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66.png)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空城计原文及翻译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空城计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第三十二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
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原典】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注释】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
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
解,卦名。
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
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
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名为解。
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
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按语】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古人按语说: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
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汹惧。
以张守归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
版干(筑城墙用的夹板和立柱)裁立.敌又暴至。
略无守御之具。
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
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
”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
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
又如齐祖铤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阵寇百姓多反。
铤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
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
铤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拓展:空城计的赏析空城计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13 空城计_课文分析
![13 空城计_课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f1ba4bfe4733687e21aaf7.png)
空城计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
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
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
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当。
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
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
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
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
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
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本篇课文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按照情节发展,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一、开端(第1段),司马懿兵临西城;二、发展(第2段),诸葛亮临危施计;三、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计;四、结局(第5、6段),诸葛亮释计。
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军情的危急:司马懿有大军15万,而诸葛亮只有2500军兵,而且“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军力对比悬殊之极,情况危在旦夕,因而“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尽皆”二字用得极好,说的是个个官员无一例外,“失色”说的是面对险境无计可施,全都吓得脸色大变,可见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故事开端就给人紧急万分之感,为下面突出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写诸葛亮临危不惧,巧施空城计。
诸葛亮先是登城察看:敌人已是大兵压境。
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表现得十分镇定自若,立刻传令:藏起战旗,隐蔽军兵,“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可以说是在“空”字上做足了文章。
也说马谡失街亭
![也说马谡失街亭](https://img.taocdn.com/s3/m/135f3e6ef242336c1eb95e91.png)
上 山去 。马 谡 事 浩
紧守察门 ,
只等外应”。 “ 等 外 啦 ” 简 简 蚺 r _ 目 个 字 就 把 马 馒 、王 、 两 处 士 乓 时 心 里 刻 画 得 淋 漓 敛 , 也透 m 纸 师 告 诉 读 者 败局 的 正真 网 。
劈 竹 。…
当王平 担 忧 魏军 围 山断 水
时 ,马 谡 给 出 的 解 释 是 : “ 孙子云 :
‘ 置 之 死 地 而 后 生 。 ’若 魏 兵 绝 我 汲
水之 道 ,蜀兵 岂不死 战 ?”最 后 王平 带 五千兵 于 山西 侧下 一 小 寨 ,形 成他
们所谓理想 的 “ 掎角之势 ”。
除 闻 汉 且 袭 之 也 ,聚 兵 并 陉 口 , 号称
二 卜万 ”。 从 《 史 记 原 文 中可 以 得 出
其 实 在 蜀 军 士 兵 心 帔 造 成 暗 暗 的 期
许 。耶 就 是 期 待对 方 营 救 自 。所 以
当蜀 军看 到 “ 翘 漫 山墒 野 , 旗 队
的 豪 迈 ,而 是 “ 蜀 不 敢 下 山” , . 丧 , 退
L } j 确 写到 “ 蜀
乓浊 的 f ] 』 I i J 1 = 预想的 “ 掎 铂之 势 ” 由 于 棚 太 大 ,曲 提 条 件 不 足 ,无 法
诋 水 ,擒 赵 王 歇 ” ,而 马 谡 却 身 首
文化 添香 - 分享
也说马谡失街 亭
文/魏俊森 诸葛 亮 为 来自现 统 一 大业 ,发动 了
一
这 段故 事 发 生 在 三 国 演 义 第 九十五 回 “ 马谡拒谏失 街亭 武侯弹琴 退 仲 达 ” ,马 谡 、王 平 到达 街 亭 后 ,
阅读《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片段(附答案)
![阅读《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片段(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76686a2b160b4e767fcf54.png)
艾子有打猎的癖好。养了一条猎犬,很能抓兔子。姿子每次出猎,必定牵狗跟着他。凡是猎得了兔子,必定剖出兔子的心肝给它,它的食物没有不足够的。所以凡是抓到一只兔子,那狗必定摇着尾巴看着艾子,自觉得意而等待它的食物。
一天出猎,碰上(那天)兔子少而狗已经很饿了。望见草丛中两只兔子跃出,鹰飞过来袭击兔子。兔子狡猾,闪躲翻滚之时狗也已经赶到,(狗)失误咬中他的了鹰,鹰死了;兔子已经脱逃了。艾子慌忙拿了死去的鹰在手里(看),(正处在)叹息和愤恨之中,(那)狗还象以前一样地摇着尾巴自觉得意,看着艾子等待食物。艾子看着它骂道:“这蠢狗还自以为我说它对哩。”注释
从禽之癖:打猎的癖好。
从:追逐。
搏:捕捉。
出:掏出。
饫:饱食。
偶:遇,值。
匆剧:急忙。
将:拿,托。
次:中间。
走:逃脱。
足:足够。
食:食物。
神:蠢。
裏:里,象声词,哩
是:对。②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畜一猎犬________________.
(2)食莫不饫足________________.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095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095](https://img.taocdn.com/s3/m/3fb1df15c77da26924c5b024.png)
正文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由再 编辑 更新时间: 2013-1-31 12:00:00 本
章字数:6145 却说魏主曹睿令张合为 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 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二人奉诏而去。且说 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合至 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而去。懿唤张合曰:“子丹、伯济,恐吾全获 大功,故来取此城池。吾非独欲成功,乃侥幸 而已。吾料魏延、王平、马谡、高翔等辈,必先 去据阳平关。吾若去取此关,诸葛亮必随后掩 杀,中其计矣。兵法云:归师勿掩,穷寇莫追。
汝可从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 若彼败走,不可相拒,只宜中途截住:蜀兵辎重, 可尽得也。”张合受计,引兵一半去了。懿下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 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 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 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 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 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 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
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 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 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 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 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
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 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 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却说司马懿在城中, 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 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
《空城计》
![《空城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93773231126edb6f1a109e.png)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 》, 长篇历史小说, 长篇历史小说,中国四大古典 问题1: 问题 : 文学名著之一. 文学名著之一.作品主要写了 《三国演 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 吴三国的兴衰历程, 义》是怎 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 样一部书? 形象, 样一部书? 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 你了解它 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的作者吗?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的作者吗?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著作除本书外, 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 合写了《水浒传》. 合写了《水浒传》.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诸葛亮 临危巧 施空城 计 诸葛亮 临危施 计 司马懿 中了空 城计 司马懿 中计 诸葛亮 为众官 释计 诸葛亮 释计
兵临 西城 ( 逼 )计 计
临危 施计 ( 施 )计 计
司马 中计
孔明 释计
计 ( 中 )计 ( 释 )计 计
空城计
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一面命关兴, 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一面命关兴,张苞领人马到 武功山埋伏作为疑兵,一面派张翼带兵去修理剑阁, 武功山埋伏作为疑兵,一面派张翼带兵去修理剑阁,平整 回川的道路,有秘密传令,叫全军暗暗收拾行装,准备撤 回川的道路,有秘密传令,叫全军暗暗收拾行装, 退. 诸葛亮调兵遣将,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运粮送草. 诸葛亮调兵遣将,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运粮送草. 忽然飞马送来消息, 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 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 的五千兵马,已分了一半去搬粮草,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马 的五千兵马,已分了一半去搬粮草, 留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 留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诸葛 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 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 亮知道想走也来不及了,就对手下的人说: 你们都可以 亮知道想走也来不及了,就对手下的人说:"你们都可以 放心,魏兵不敢进城! 于是连忙传令下去 于是连忙传令下去, 放心,魏兵不敢进城!"于是连忙传令下去,叫藏起所有 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大 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 每一个城门,用三十个军士装做老百姓,洒扫街道, 开,每一个城门,用三十个军士装做老百姓,洒扫街道,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500字作文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5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7d4fa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a.png)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500字作文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故事。
这一回可精彩啦!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可马谡不听诸葛亮的话,自以为是,结果把街亭给丢了。
这可把诸葛亮气坏了,因为街亭太重要啦!
就好像我们玩游戏,马谡没按照规则来,导致游戏输了。
这告诉我们呀,不能骄傲自大,要听别人的好建议。
后来司马懿带着大军来攻打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这时候城里没多少士兵,诸葛亮却不慌不忙。
他让人把城门打开,自己坐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一看,心里犯嘀咕:“这诸葛亮怎么这么淡定,是不是有埋伏?”司马懿想来想去,还是带着大军走了。
诸葛亮多聪明呀!他用自己的智慧吓走了司马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冷静想办法。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作文二
亲爱的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有趣事儿。
在这一回里,有个叫马谡的人,他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守住街亭。
可是呢,他太自信啦,觉得自己很厉害,不听诸葛亮的安排。
结果呀,街亭被敌人抢走了。
这就像我们考试的时候,不好好听老师讲的答题方法,自己乱做,就考不好啦。
还有更精彩的呢!司马懿带着好多好多士兵来攻打西城。
这时候西城的士兵很少很少,大家都很害怕。
但是诸葛亮一点也不害怕,他打开城门,还在城楼上弹起琴来。
司马懿觉得很奇怪,不敢进去。
你们想想,如果是你们,敢不敢像诸葛亮这么勇敢和聪明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骄傲,要谦虚,遇到危险要勇敢想办法。
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诸葛亮成功了吗?为什么? 成功原因:对敌方统帅深入了解 和分析;敢于出奇制胜。
二、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四个阶段。同学们可按这四个阶段把课 文分作四个层次。
❖ 明确:抓住关键词句,再用简洁语言概括。 如第一节是司马懿带领十五大军朝西城蜂拥 而来,诸葛亮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马。可用 “兵临西城”来概括,同学们也用非常简洁 的语言,紧密联系标题“空城计”,试着概 括其它三个阶段。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出奇制胜。 诸葛亮:优势:扬长避短,以智取胜(智取有利) 劣势:兵少、将寡、城小 (知己知彼) 司马懿优势:兵多、将广、以力取胜(力战有利) 劣势:犹豫不决、贻误战机(知己不知彼)
四、拓展延伸
❖ 你还知道其他的“空城计”吗? ❖ 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
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诸葛亮的事例吗?
龙 先 生,被大 家 称 为 一代 智 者。 刘备三顾茅庐 请他 下 山 助蜀 国 一 臂 之力。 孔 明 出 山 之 后, 助 刘 备 打了 许 多 胜 战仗。论 才 智,他 无 人可比。曾 多 次以 智 将 敌 军打 退∶ 如 空城 计,草 船借 箭, 火 烧新 野 等,确实 是 一 名难得的 贤 士。
掬(jū )
汝( rǔ )辈
抚( fǔ )掌 骇( hài)然
二、准确解释下面的词语。
隐匿( nì ) 鹤氅(chǎnɡ) 焚( fén)香
麈( zh )尾
言讫(ǔ qì )
引( 带领 )五千兵马
尽皆(全都 )失色
诸(众;许多)君 吾(我)自有计 凭(依,靠)栏
遂(于是 )止住三军
看毕( 完 )
兴、苞二人在彼( 那里)等候 远遁( 逃跑 )
后人评价
杜甫《蜀相》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业
❖ 1、完成《创优》课内提优部分。 ❖ 2、把课文改成话剧,可几人或小组合作完成,
下节课分组表演。 ❖ 3、预习《心声》,给文章标段、注音,把
《创优》“积累与运用”部分做完。
分析主 要人物形象
孔明: 足智多谋、 处乱不惊、
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 老谋深算、
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正面描写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
侧面描写 — 对比 、衬托
(侧面烘托)
❖
❖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临危不惧
对比、衬托
诸 处乱不惊 外貌描写
众官表现
葛
神态描写
亮 足智多谋 语言描写分析诸葛亮的三笑来自笑容可掬抚掌而笑
拍手大笑
故作轻松 故作姿态
侥幸、 如释重负
自豪、嘲笑
人物形象分析要点
❖ 逼计 情势危急:魏兵来速快、气势盛;双方力量极其悬殊;一班
文官尽皆失色。侧面描写。
❖ 施计 藏旗隐兵,大开城门,兵扮百姓,洒扫街道。突显“空”,
让司马起疑。诸葛亮处乱不惊,镇定自若,巧施妙计。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
如文中诸葛亮的“三笑”。
课堂拓展讨论
❖ 司马懿面对一座空城,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如果你是司马懿,你会怎样做?
❖ 如果魏兵统帅是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 能成功吗?
❖ 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今天所学课 文中诸葛亮的智慧对我们有何启示?
思考: “空城计”的成功使我们受到那些启示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诸葛亮火烧新野 孔明用智激周俞 孔明草船借箭 诸葛亮智算华容 诸葛亮智辞鲁肃 孔明定计捉张任 诸葛亮智取汉中 孔明巧布八阵图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孔明七擒孟获 诸葛亮智取三城 孔明乘雪破羌兵 空城计 孔明大破魏兵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五、作业布置
❖ 1、抄写字词及课文注释,解释下列字词句。
(1)孔明分拨已定(
)
(2)孔明乃披鹤氅(
)
(3)莫非诸葛亮无军(
)
(4)众官无不骇然(
)
❖ (1)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 (2)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 2、查找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或成语、歇后语等,下 节课发言。
手下话语
神机妙算 动作描写
司马懿
司 马
疑心病重 多疑自负
侧面烘托 (对比、衬托)
司马昭
懿 老谋深算
(年轻气盛)
狡诈多端
作者运用那些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 “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 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 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 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 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 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 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 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 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 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
得不为 ( 怎能不 )司马懿所擒乎?
解题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从东汉灵 帝建宁二年(169)起,到晋武帝太康 元年止,描写了百年左右发生的事件, 中间着重写了历时约半个世纪的魏、 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
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曹魏,東吳,蜀漢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
理解故事情节
开端(1):司马懿兵临西城。
故
事
发展(2):诸葛亮临危施计
情
高潮(3、4):司马中计。
节
结局(5、6):孔明释计。
妙联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
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 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
1、诸葛亮简介
诸 葛 亮 字 孔 明,外号 卧
2、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在“空”字上做文章。
A、藏起战旗,隐蔽军兵“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 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B、严肃军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C、安抚军心:告诉军士“吾自有计”。
D、诸葛亮只带了两个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 琴”。
3、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空城计” 作何反应?他中计了吗?
学习要点
1、积极地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解决 问题,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2、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 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3、激发阅读小说的兴趣,在课外时间阅读古今 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想象能力。
字词检查
一、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懿( yì)
旌(jīnɡ)旗
城铺( pù ) 擅(shàn)动 纶(ɡuān)巾 携(xié)琴
刘备 曹操
孙权
小说的有关知识简介
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
典型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最主要的是 人物形象。
长篇
分
中篇
类
短篇
小小说(微型小说)
讨论课文内容
1、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空城计”?
A、军力对比悬殊之极,情况危在旦夕 。B、大兵压境, 速度之快,出乎意料。
练一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 (1)孔明分拨已定( 分派 ) (2)孔明乃披鹤氅( 于是 ) (3)莫非诸葛亮无军( 莫不是、大概 ) (4)众官无不骇然( 惊惧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能不被司马懿擒获吗? (2)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如果有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及大声说话的,杀他!
2、司马 懿简介
❖ 司 马懿 是 魏 国 的名 将,才 智 多 变,文 武 双 全。虽然 为 魏 国 立下 不 少汗 马 功 劳,但是 一 心 却 想毁 灭 魏 国,建 立 自 己的 王 国,以便 统 一 三 国, 建 立 新 王朝。
2、司马 昭简介
❖ 司马昭(211-265)即晋文帝,晋武 帝司马炎之父。字子上(《三国演义》 中字子尚),河内温人(今河南温 县)。司马懿次子。三国曹魏后期政 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随父抗蜀,多 有军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 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魏帝曹髦 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 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后加晋 王。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 祖。
❖ 中计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不肯冒险,不从子午谷径取长安就是例证。
他多疑狡诈,自恃老谋深算,他的刚愎自用又使得他听不进劝告,最 终中计。明写司马实写诸葛,诸葛亮的更胜一筹,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懂变通。以强衬强。
❖ 释计 孔明利用司马懿的“知彼”,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
危急形势下,急中生智设下空城计,出其不意吓退司马。不仅是军事 较量,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