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余光中)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8a877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1.png)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一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
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余光中的《乡愁》 教学设计及反思
![余光中的《乡愁》 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1de97e3763231126edb11fe.png)
余光中的《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漳县武阳中学田瑜霞教材分析:1.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能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
该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中外经典诗歌。
其主题是“土地情思”。
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便是《诗两首》。
余光中的《乡愁》是其中的第二首,是写思乡愁绪的。
在诗中,诗人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愁之浓,浓到思乡情结无法解开。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也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通过学习,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爱国的深厚感情,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中国心事和外国诗的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已经能够较为充分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
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及其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学生的欣赏易停留在表面,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情,感受诗的美。
诗人对每一个形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
教学时,要向学生分析这些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用得好在哪里。
这些形象(即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想象。
教学时,作为教师的我,将对诗中精彩处和难点作必要的讲析,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家乡祖国的感情。
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我觉得应该是在让学通过把握诗歌中四个中心物象领会其象征含义进而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乡愁余光中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
![乡愁余光中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39729ebe23482fb5da4ca0.png)
结构图解
写作借鉴 这首诗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将“乡愁”这种情感根据人生 进程的不同分别物化成四个意象,富有 形 象 美.结 构 上,寓 变 化 于 统一,具有参差之美;旋律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
有音韵之美.
传统文化 有关“乡愁”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
(2)余光中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对出下联。
①上联:海峡无阻
②上联:一湾浅浅
海峡 乡下情联可:渡深乡下心联:
的味老意;时味D还.;语能C言同.则比小又较伙显得子得体一不而同谦且获虚显奖,得,有非说自常明吹风他自趣尚擂。未的落意伍。
(1)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乡愁是“没有
年轮的树”,假如让你来表达乡愁,你想用什么意象?试着写
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而现在
示例:乡而愁/是现一在. 湾浅乡浅愁的/是海一峡湾./浅浅的/海. 峡
我/在. 这头 我大. 在陆这/在头那头 .
.
.
大陆在那头
时间
小时3.长根大据课后文内容现填空。
邮
《船乡愁》坟这首小候海诗以后形式上的来四个小在家节国,之将“乡愁”分票为四个
阶票段,以墓______峡为顺序前后相承,即思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word版本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word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e1ccec9f5f0e7cd185253660.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九年级语文下册 《乡愁》优秀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乡愁》优秀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634a402e3f5727a5e96264.png)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 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 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 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学生朗读
情感
节奏பைடு நூலகம்
延伸拓展
每个人心中有一首最美的诗歌! 试着任选以下一个话题来写一首短小 的诗歌表达你心中的那份情感吧!
话题:乡愁 母亲 祖国 童年
诗歌的表达艺术:
1、表达的情感要真挚。 2、选择的意象要合适。 3、注意诗歌语言的运 用。
乡色酒
舒兰(台湾)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还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学生习作
故 乡 情
故乡是一条潺潺的河 悠悠的从梦中流过 柔波里轻摇的倩影 是如雪的花朵 故乡是一首甜润的歌 时时从耳畔掠过 那飞扬的七彩音符 串起我心中的音乐 无数个思念和祝福 在心灵的天空闪烁 就让我化作点点新绿吧 染遍故乡的每一个角落
讨论思考:
◆1.诗人表现乡愁采 用的是什么写法?
◆2.这些用来作比的 事物,同作者各个年 龄段的经历有什么关 系?有什么表达效果?
托物抒情
小时候—邮票 —母子分离 —对母亲的依恋 长大后—船票 —夫妻分离 —对妻子的思念 后来—坟墓 —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d47a95cc22bcd126ff0c5d.png)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首《乡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抒写思乡愁绪,是以思乡为主题的经典诗歌,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不仅有对母亲、对妻子、对故土的深切怀念,而且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愁之浓,浓到思乡情结无法解开。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中国新诗的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能够较为充分的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
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及其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欣赏易停留在表面,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情,感受诗美。
此外,诗人对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需要,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渗透了诗人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对诗中的精彩处和难点作必要的讲析,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朗读,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2、品味语言,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2、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乡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乡愁,理解诗歌厚重的主题。
四、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指导诵读诗歌的技巧;2、把握意象,品味语言,领会诗情,感悟乡愁。
五、教学难点感悟乡愁,理解诗歌厚重的主题。
六、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为此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合作朗读等贯穿课堂始终,且教师辅以适时地指导,帮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诗人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厚重的主题,我通过视频资源、教师配乐范读以及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乡愁。
3、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欣赏探究这首被诗人自认为的“浅易之作”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4e4760e647d27284b735190.png)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翻译【篇一: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翻译】《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译文:邹忌身长八尺多,容貌英俊,气度非凡。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
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伴侣。
参差不齐的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
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参差不齐的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丽),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
(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徐公,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仔细看自己,又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丽。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比徐公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 于是邹忌进入朝堂拜见齐威王。
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现在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的妃子和身边的亲信,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谁不对大王有所求的:从这看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了。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ed93c5e941ea76e58fa04c3.png)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
《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
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三、学情分析优势:1.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
2.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大体感受到诗人的乡愁。
3.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
劣势: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
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合作交流策略2.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3.学教并重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资源准备:1.自制的《乡愁》ppt教案《乡愁》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走近乡愁(播放轻音乐加视频走近余光中)有人说乡愁是一首动听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音乐,走近那永不老去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二)朗读吟诵—倾听乡愁(播放《乡愁》的配音诵读)1、首先播放《乡愁》的配音诵读(点击超链接乡愁)余光中64岁得以还乡,去时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经满头白发。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乡愁(余光中)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乡愁(余光中)](https://img.taocdn.com/s3/m/60ad2ef3f524ccbff021840f.png)
我爱这土地艾青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 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 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 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张伟波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
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
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1.简介作者
(看屏幕)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
2.学生先自读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3.指名读,师生共评。
(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看屏幕)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学生个别示范。
让学生结合要求进行评价。
当我们的耳畔响起这揪人的旋律时,当我们凝神聆听这声情并茂的朗诵时,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可是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愁绪呢?我想同学们看了这个背景资料,也许会有所了解。
(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
祖籍福建永春。
1928年出生于南京,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8年迁往香港,1950年去台湾。
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
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诗人流浪于海外,游子归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乡愁》写于1972年。
)(课件展示) 1972年,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
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有如此的经历难怪他有此愁绪。
好,有了这样一番体悟之后,我们再来朗读诗歌是不是会有一些不一样呢?(学生齐读)
大家读得比前面有进步,但似乎仍然有些美中不足,是不是还有什么真挚的情感隐匿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呢?让我们每人都随身携带一个探测器,进入诗歌欣赏的第二乐章,这就是: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三、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学生思考: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3)全诗共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
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③“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出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
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
(课件展示)
2.如果学生寻找的内容有局限性,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进行引导: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
(2)作者是如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表达出来的?(结合意象来谈)(3)请大家注意在这四个名词前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我们把这几个形容词去掉读一读看看好不好?为什么?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
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出来。
)
四、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
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
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
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
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浓浓的意境之美啊!(课件展示)
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崇高的情感。
(学生齐读)
很好。
听,这样一首时时在耳边浮现的歌曲,这样一段轻轻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雷佳演唱的《乡愁》。
让我们静静聆听吧!(课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