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

合集下载

梅国强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梅国强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梅国强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梅国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1939年3月生,1964年7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3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

1964年7月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

2002年获湖北省卫生厅颁发“湖北省知名中医”荣誉称号,2011年被湖北省人社厅、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名师”称号,2014年被湖北省人社厅、湖北省卫生计生委授予“湖北中医大师”称号,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主要事迹如下:梅国强对经方临床运用进行全面发挥,总结出拓展经方运用“突出主证,参以病机”、“谨守病机,不拘证侯”、“斟今酌古,灵活变通”等八大途径,是拓展经方运用思路之集大成者,具有很高的学术指导作用和临床指导价值,形成了一系列文章,其中《拓展伤寒论方临床应用途径》、《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等经验被《中国中医药报》连载,受到广泛关注和直接应用。

梅国强受益于师承与院校教育,长期师从名老中医洪子云教授。

其后,他在指导30余名研究生和中医教改班学生的过程中,一直在推动和实践着中医特色的培养方法,效果显著。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梅国强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工作室”(国中医药人教发[2010]59号)共收集整理梅国强原始病案2万余份,传承团队进行了梅国强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工作;基于其临床经验方成功申报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内的多项研究课题;工作室成员、师带徒学生、研究生及进修生等发表、整理梅国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论文近100篇。

梅国强先后主编、参编教材共8部。

早期协助李培生、刘渡舟教授拟出编写方案初稿、审稿定稿。

其中参编的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受到广泛欢迎。

此后,梅国强继承二位先生的优秀传统,主编、副主编教材多部,如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21世纪教材《伤寒论讲义》,先后获全国医药教材一等奖和优秀奖。

梅国强临床五十余载,除常常受邀出诊外,仍坚持每周门诊4次,年门诊量逾9000人次。

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

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

国医大师 联姻山东百年药企
本 报 讯 !记 者 张 忠 田 "山 东 省 唯 一 的 国 医 大师张灿 近日 受 邀 成 为 山 东 方 健 制 药 有 限 公 司顾问 # 以便更好地 传 承 弘 扬 中 医 药 文 化 # 确 保 药品质量 ' 山 东 方 健 制 药 有 限 公 司 源 于 具 有 !.! 年 历 史的广育堂 # 现 在 是 鲁 西 南 最 大 的 牛 黄 系 列 产 品研发基地 ' 名医名企 ) 联 姻 * 后 # 张 灿 糹 将 在 药 品组方以及生产 质 量 上 给 予 指 导 # 确 保 药 品 的 药效和品质 , 在安全 合 理 用 药 上 给 予 指 导 # 让 消 费者用上放心药 , 在 企 业 技 术 进 步 上 给 予 指 导 # 进一步提高药品 的 科 技 含 量 # 充 分 发 挥 名 医 名 企的合作优势 '
ABCDE KLM EN
KL$4QR
$%
XY4Z[\]^_ %b def (

a?/Q12) a&) a?/Q12) ao/Q12) ao/Q12) xy"z# VW{ 12) 12) }~5!# =VW
=>
首都糖尿病 中医药防治论坛召开
本 报 讯 &" 月 &) 日 # 由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中 医 药学院与北京中医 药 学 会 联 合 举 办 的 首 都 糖 尿 病中医药防治论坛 在 北 京 召 开 ' 北 京 糖 尿 病 领 域专家汇聚一堂 # 探 讨 该 领 域 的 热 点 ( 焦 点 问 题 # 并进行四场专题报告 ' 首都医科大学高彦彬教授讲授通络法干预糖 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研究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倪青教授讲授消渴病的中医诊 疗方案和诊疗路径 '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教研室主任韩晶岩讲授脏器微循环障 碍与中医药改善的作用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 最 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冯兴中教授 围绕人文环境下的中医发展作报告 ' 李冬华

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

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

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文字号】人发〔1996〕58号【发布部门】人事部(已撤销)卫生部(已撤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1996.06.14【实施日期】1996.06.14【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部门规章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人发〔1996〕58号)为进一步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科学合理地评价和使用人才,培养造就跨世纪高层次中医临床人员和中药技术人员,在总结“八五”期间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九五”期间继续在全国遴选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每人选配一至二名继承人,按照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培养,以达到继承学术经验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现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有关实施细则和指导老师名额分配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另行下发。

1996年6月14日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以下简称继承工作),是指遴选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具有相当专业理论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他们的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

其任务是: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员和中药技术人员。

二、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第三条指导老师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受聘(包括返聘)担任教授、主任医师、主任药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老中医药(含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专家。

老中药专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老民族医药专家中,少数未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但具有主任中医(药)师水平并具备其他各项条件的,也可作为指导老师的遴选对象。

老中医罗元恺医疗经验

老中医罗元恺医疗经验

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罗颂平张玉珍整理编者按:罗元恺,广东南海人,1914年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副校长、顾问。

曾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是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

本文系统介绍罗氏在学术上以脾肾为本,气血为用;温热病证,养阴保津;博学笃行,业精于专;因材施教,医教相长;学术渊源,本于医经的治学风格和理论精华。

临证特色则主要介绍他对妇科诊法首重望诊,妇科用药特点,以及对崩漏、胎动、不孕症、绝经前后诸症、盆腔炎的治疗经验。

所选录的医案及医论医话,进一步反应罗氏妇科学术思想,临床治疗特色。

入选的五首经验方是罗氏毕身医疗经验的结晶。

全文前后呼应,理技相通,文笔流畅,细读之后,定能大有收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罗元恺,男,出生于1914年阴历10月,祖籍广东南海。

其父棣华公,乃晚清儒生,以儒通医,悬壶于南海、广州等地,后参加北伐,善治热病,对温病颇有研究。

罗氏幼承庭训,诵读方书,随父侍诊,立志以医为业。

及长,乃于1930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5年毕业,并考取广州市中医师执照,开始其医学生涯。

他以总成绩第一留任该校附属的广东中医院医师,后兼任该校《金匮要略》课教师。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学校停办,其间曾在粤北地区行医,并开设中医讲习所。

抗战胜利后,重返母校任教,1949年就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1951年兼广东中医院院长,其后兼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

1956年参与筹办广州中医学院,曾任该院进修部主任、妇儿科教研室主任,1977年成为国内第一批中医教授,1979~1982年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研究生工作,并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是首批获中医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导师。

1983年由卫生部任命为该院顾问。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
以下是 7 条关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
1. 咱先想想,那些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药专家,那可都是活宝库啊!他们的学术经验不传承下去,那多可惜呀!就像一本珍贵的秘籍,不传给后人,那不就浪费啦!比如李老中医,他的方子那可是超级有效的,不把他的经验传下来能行?咱们得赶紧实施这个继承工作,让这些宝贝经验代代相传!
2. 你说为啥要搞这个继承工作?嘿,你想想看呀,老专家们的本事就像璀璨的星星,不抓住可就溜走咯!好比张老专家的针灸手法,那简直绝了!要是没人学去,不就太遗憾了吗?所以啊,必须认真搞起来,让年轻一代把这厉害的本事都学会!
3.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这可是无价之宝啊!要是不做好继承工作,那不就如同让宝藏深埋地下吗?就像王专家的独家推拿技巧,那是多少人的福音呀!咱们得赶快行动,让更多人受益呀!
4. 哎呀呀,这个继承工作太重要啦!老中医药专家们的智慧就像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呀!比如说赵老的那套辩证论治思路,多厉害呀!不传承下去,大家不觉得亏吗?一定要加油干呀!
5.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就像一场接力赛呀,一棒接一棒的传下去!陈老的那些用药心得,不接着跑下去怎么行呢?咱们可不能掉链子啊!
6. 你晓得不,这个工作的意义大着呢!那些老专家的经验就像是魔法棒,能创造奇迹哟!就像刘老的养生疗法,多神奇呀!不把它好好继承下来,我们能安心吗?赶紧动起来呀!
7.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绝对是件超级重要的大事!这就好比给中医事业注入强大的动力呀!比如胡老的祖传秘方,不传承可不行呀!咱们一定要尽全力让这工作圆满成功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刻不容缓,必须全力以赴去做好,让中医的瑰宝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经验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传承经验。

这些专家可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接下来,我就要给大家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学术传承。

学术传承是指将一门学科、一项技艺或者一种知识体系从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传承理论知识,也要传承实践经验。

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们的学术传承经验,正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那么,这些专家们是如何进行学术传承的呢?其实,他们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三个字”:学、教、做。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三个字。

1. 学首先是“学”。

这里的“学”,可不是指上学的意思哦。

而是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所以,他们会把每一次看病的机会都当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2. 教其次是“教”。

这里的“教”,也不是指上课的意思哦。

而是指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后人。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们非常重视学术传承,他们认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是宝贵的财富,应该让更多的人受益。

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书,写成论文,甚至举办讲座,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后人提高医术水平,还能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3. 做最后是“做”。

这里的“做”,就是要亲自动手去实践。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们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他们不仅会在书本上学习知识,还会亲自去实践。

他们会带着学生去看病人,让他们亲眼看到医生是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治疗病人的。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亲身体验到医生的工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

通过这三个字——学、教、做,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们成功地完成了学术传承的任务。

国医大师郑铁涛治疗肝硬化药方

国医大师郑铁涛治疗肝硬化药方

国医大师郑铁涛治疗肝硬化早期药方邓铁涛,男,汉族,1916年11月出生,第一届国医大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著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肝硬化有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中医病名为“积聚”,失代偿期肝硬化有腹水者中医病名为“鼓胀”。

积聚是由于人体正气亏虚,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成,以胁下结块,或痛或胀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鼓胀则是在积聚的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腹部膨隆,胀大如鼓,有移动性浊音,可伴有腹部积块,或齿衄、鼻衄,或在颈部、胸部及上肢出现红痣血缕,手掌赤痕等,或神疲乏力、纳差、便溏,或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瘀斑等症状。

下面我为大家谈谈肝硬化(积聚和鼓胀)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肝硬化的常见症状:疲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痛、呕血、黑便、腹胀、门脉高压、食欲异常肝硬化的起病与病程发展一般均较缓慢,可隐伏3-5年或十数年之久,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肝功能代偿与失代偿期,但两期分界并不明显或有重叠现象,不应机械地套用。

一、肝功能代偿期症状较轻,常缺乏特异性,以疲倦乏力、食欲减退及消化不良为主。

可有恶心、厌油、腹部胀气、上腹不适、隐痛及腹泻。

这些症状多因胃肠道淤血、分泌及吸收功能障碍所致。

症状多间歇出现,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加重,经休息或适当治疗后可缓解。

脾脏呈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功能检查结果可正常或轻度异常。

部分病例呈隐匿性经过,只是在体格检查、因其他疾病进行手术,甚至在尸检时才被发现。

二、肝功能失代偿期症状显著,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所致的两大类临床表现,并可有全身多系统症状。

(一)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一般情况与营养状况较差,消瘦乏力,精神不振,重症者衰弱而卧床不起。

皮肤干枯粗糙,面色灰暗黝黑。

常有贫血、舌炎、口角炎、夜盲、多发性神经炎及浮肿等。

蒋文照医学的形成与特点纪念蒋文照教授逝世四周年

蒋文照医学的形成与特点纪念蒋文照教授逝世四周年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6月第36卷第6期中医流派历来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医学数千年的历史,孕育和产生了无数的著名医家,发展和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蒋文照医学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

蒋文照(1925-2008)教授是著名的脾胃病专家,一代名医。

1982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浙江省名中医,1990年批准为全国第一批著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具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蒋文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列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浙江电视台《钱塘中医故事》中蒋老在谈到自己的学医经历时说:“我跟师嘉兴名医徐松全学习中医,学了五年。

”“我的业师是陈莲舫的再传弟子,就是陈莲舫徒弟的徒弟。

”他在自传中也写道:徐松全医术很好,诊务繁忙,“来找他看病的人很多,一天上午看一百多个病人。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种表现不明显的病,别人看不好,但是在他手上就看好了。

”“故我于1944年2月25日由翁善言介绍去杨庙徐松全诊所学医。

”蒋老师承徐松全,徐氏乃晚清御医陈莲舫弟子嘉兴名医李子牧的学生。

陈莲舫、李子牧、徐松全,皆为名医大家。

蒋老医教工作60载,师承名家,颇多受益,平脉辨证,学验俱丰,临床精于内科,兼及妇儿,诊治脾胃病证尤为擅长。

从做人,做学问,到做医生,蒋老崇尚“中和”理念,临证善用和法取效,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见解,临床技术和诊疗手段等中医流派特色的蒋文照医学。

蒋老在总结回顾时曾经这样说道:“我现在主要看脾胃病”;并谦虚地说:“承传了陈莲舫和徐松全他们的方法,自己稍微有点发展。

”蒋老不仅精于临床,而且勤于传授,他指导带教研究生,特别是1991年,蒋老作为全国第一批著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指导带教2名学术经验继承人,使其在脾胃病证与和法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见解,临床技术和诊疗手段得以传承。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经验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传承经验。

说起这个话题,我就想起了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我们这些年轻人,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中医药专家们。

他们为了传承中医药的精髓,不断地学习、实践,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学术传承。

学术传承是指将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从一代学者传给下一代学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得以传承,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对于中医药专家来说,学术传承就是将中医药的理论、方法、技术等从前辈那里学到手,然后再传授给后来者,让中医药这一千年古老的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那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是如何进行学术传承的呢?这里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关于理论传承。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等。

要想将这些理论传承下去,就需要有一批精通中医药理论的专家。

他们不仅要自己精通这些理论,还要能够将这些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让后人能够理解和掌握。

这样一来,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二个例子,关于实践传承。

中医药的实践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实践传承同样非常重要。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他们多年来临床实践的结果。

为了让这些经验得以传承,他们会将自己的经验写成书稿,或者口头传授给后人。

这样一来,后人在实践中就可以少走弯路,更快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药专家。

第三个例子,关于技艺传承。

中医药有很多独特的技艺,如针灸、拔罐、刮痧等等。

这些技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为了将这些技艺传承下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会亲自教授后人。

他们会耐心地指导后人如何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传承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我们才能够拥有如此丰富、独特的中医药文化。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学术传承的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医药,让中医药这一千年古老的医学继续繁荣发展。

首届全国名中医名单

首届全国名中医名单

全国名中医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1. 丁书文,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11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名老中医。

2. 丁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12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195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

3. 丁樱,女,汉族,中共党员,1951年2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1977 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名中医。

4. 马骏,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5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1956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

5. 王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主任医师。

1967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6. 王永钧,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1月生,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1954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7. 王自立,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9月生,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195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8. 王行宽,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196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

9. 王庆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10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1969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经验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经验这个话题。

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个话题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关系到咱们国家的中医药事业能否发扬光大,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福祉。

所以,咱们可得认真听讲,不要走神哦!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华佗的神医,他的医术高超,为百姓治病救人,深受人们的敬仰。

华佗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精神和医术却一直传承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药专家。

那么,这些专家们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华佗精神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学术传承经验吧!他们都非常尊敬前辈,虚心向前辈请教。

在他们看来,前辈们是中医药事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

所以,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向前辈请教,不断吸收前辈的精华。

就像咱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这句话用在中医药专家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都非常勤奋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他们深知,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治病。

所以,他们会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的医学书籍,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甚至出国交流学习。

就像咱们俗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句俗语用在中医药专家身上,也是非常贴切的!他们都非常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

他们认为,中医药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养生理念。

所以,他们在治疗患者的还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病魔。

就像咱们常说的:“治病救人,除了医术还要有仁爱之心。

”这句话用在中医药专家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都非常注重团队合作,携手共进。

他们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所以,他们在工作中会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就像咱们常说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这句话用在中医药专家身上,也是非常贴切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们的学术传承经验告诉我们:尊敬前辈、勤奋努力、关注身心健康、团队合作,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质。

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

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

(二)四诊合参之 问诊切诊
问? ? 诊: m3 F7 V1 t# {(原岐黄中医论坛)——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 问诊是四诊中最须下功夫的一环,也是初涉临床时的基本功。0 h4 g# s) U5 |7 y$ r中医网,中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坛 张景岳创“十问歌”,提出问诊的要领颇具规范性,但临证不可刻板对待。应有目的地重点探问,围绕患者主诉,突出的主要症状、体征,深入查询其特点,及可 能发生的兼症,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 }! O" F: P- {8 L, Q! B 1.色诊7 J# X7 J+ p, N, \( W- }0 y(原岐黄中医论坛)——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 色诊亦称“五色诊”。以观察面部的色泽为主,其他部位也可类推。观察面部色泽的荣 枯,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因为十二经脉气血皆上注于面,在病理情况下也有其相应变化。不论五色如何,分辨其善恶的共同基本特点是:善者明亮、含蓄,恶 者晦暗、暴露。
6 t6 b% b4 G' z" S; a中医网,中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切? ? 诊原
切诊主要含脉诊、触诊两部分。??v0 l??L8 B/ Y0 H5 U7 {0 Y( }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一、脉诊中 Y 脉诊非常重要,但切忌夸张到神秘不可捉摸的程度,凭脉即可知病,更不应妄自否定诊脉的客观价值。
同时,还要观察苔质的润燥,以测知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 U7 W/ X; i" v/ T& L3 f. R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临证对舌诊的辨析,还应注意以 下几点:0 \# |0 }3 T; b& i0 g4 k6 Q华夏中医论坛 ①根据外感内伤,分别掌握其重点。1 Z) d; r??u& O9 l??P3 x8 S中医网,中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坛 外感急性热病:重在观察舌苔,以了解病性的寒热,邪正的消长进退。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考核暂行办法-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考核暂行办法-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考核暂行办法正文:----------------------------------------------------------------------------------------------------------------------------------------------------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考核暂行办法(1991年7月25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

为有独到经验和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选配继承人,是培养新一代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措施。

为了加强对继承工作的管理,根据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和《实施细则》,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老中医药专家和继承人,是指按照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职发〔1990〕3号文件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定的指导老师及其继承人。

第三条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坚持医药并重、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计划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按照多项指标综合考评,严格验收。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人事部、卫生部制定有关的方针、政策,并设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局继承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由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第六条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的具体管理工作,主要由指导教师所在单位负责,要确定1名领导分管并通过本单位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这些工作包括:1.为指导老师和继承人提供必要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包括场所、设备、时间等),不再安排他们与继承工作无关的行政、医疗、教学、科研及其它任务。

2.关心指导教师和继承人的工作与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事迹介绍

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事迹介绍

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事迹介绍裘沛然先生,原名维龙。

1916年出生于浙江慈溪裘市村。

7岁入私塾,11岁就读于国学专修馆。

除诵读经史百家外,裘沛然还涉猎诗词歌赋,凭借勤奋与刻苦学习,使他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都打下了一定的功底。

1930年至1934年求学于一代医擘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先后跟随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等中医大家学习。

1958年,裘沛然先生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工作,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部主任,被聘为终身教授兼博士研究生导师。

1979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1980年担任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

1981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1983年任市政协常务委员。

1988年任市政协"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1984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并为院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

全国第一届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

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特殊津贴。

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

2003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特聘为终身理事,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

2008年2月,荣获第五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

2009年6月19日,首届"国医大师"表彰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60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30位国家级中医大师,裘沛然得此殊荣。

近期,解放日报、上海电台、东方卫视、东方网等多家媒体以"走近他们"的栏目联合采访报道了"国医大师"裘沛然。

经过沪上百万市民的票选,裘老被评为"2009《走进他们》年度十大人物"。

93岁的他,清癯挺拔,耳聪目明,行动自如,在他远离尘嚣的乡宅中,他提笔写下"此身行作龙华火,尤具童心似少年。

"裘老一生勤勉,恪守古训"医乃仁术",被誉为一代鸿儒大医。

医院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

医院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

医院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医药学科的宝贵财富。

为加强我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管理,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和中医药技术人才,推进中医药学术的研究、继承与发展,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继承工作任务是继承、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研究、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技术。

第二章、指导老师与继承人条件第三条指导老师条件本院国家、省、市命名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和进入名医馆的名老中医药专家,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第四条继承人条件(一)热爱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医德医风好。

(二)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自愿跟师学习者。

(三)中医药大学中医、中西医结合、针推等专业毕业生,来院后均可跟师学习。

(四)上级主管部门另行规定的条件。

第三章、遴选程序第五条指导教师遴选由符合条件的专家本人申请,填写《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申报表》,科室主任签署意见后交科教部。

第六条继承人遴选由本人申请,填写《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申报表》,所在科室主任和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交科教部。

第七条科教部组织医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并上报院长办公会议批准后公布。

第四章、教学管理第八条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从院长办公会议批准之日起开始。

师承工作实行动态式管理,批准一对,开始一对。

三年为一个周期,如在师承工作中未按要求完成教学计划,阶段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第九条指导教师与继承人要签订教学协议书,并制订各年度教学计划。

第十条继承教学期间,继承人所在科室原则上不安排与继承学术无关的工作。

指导老师所在科室应保证其专心带教。

第十一条在继承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指导继承人临床操作以传授自己的经验和专长,教学工作不得因故中止或延长时限。

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继承人名单

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继承人名单
中药炮制学
27.
范碧亭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剂学
28.
李忠仁
南京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
29.
李玉堂
南京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
30.
龙期伯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
31.
陈德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程子俊
常州市中医院
针灸学
27.
杨泽民
常州市中医院
中医内科学
28.
徐迪华
常州市中医院
针灸学
29.
周玉祥
常州市中医院
中医外科学
30.
杜晓山
无锡市中医院
针灸学
31.
吴新欲
无锡市中医院
针灸学
32.
汪朋梅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内科学
33.
王寿康
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医外科学
34.
汪达成
苏州市中医院
中医内科学
35.
江苏省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名单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单位
学科专业
1.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学
2.
王灿晖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基础
3.
杨兆民
南京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
4.
尤松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学
5.
金妙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学
6.
陈金锭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学
7.
徐景藩
江苏省中医院
中医内科学
8.
诸方受
江苏省中医院
中医内科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省级名中医名单

“豫西中医界之泰斗乔保均”治疗疑难病60年经验赏析

“豫西中医界之泰斗乔保均”治疗疑难病60年经验赏析

“豫西中医界之泰斗乔保均”治疗疑难病60年经验赏析(一)医家传记乔保均,男,1927年生,陕县人,主任医师,洛阳市第二中医院名誉院长。

乔氏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之下学习医学,早年即行医乡里,并且疗效显著,受到当地人的拥戴。

1954年考入中央卫生部中医学校进修深造,后到洛阳工作,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

其从医五十余年,具有高超的医术以及高尚的医德,在豫西地区广大群众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声望。

辛勤耕耘于杏林而不忘对后人的提携,其学生及学术继承人上百,延续着其高超的医术。

曾任洛阳正骨学院伤寒温病教研组组长兼内科主任、科委副主任,洛阳医专中医教研组组长,洛阳地区中医院业务院长。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南中医药学会名誉副会长,洛阳市第二中医院名誉院长,光明中医函投大学顾问。

继承人:张香琴,乔振纲。

(二)学术特色乔氏临证注重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应用,多用仲景之方加减效果良好。

如临床常用炙甘草汤化裁治疗多种心脏病;用乌梅丸加枳实、郁金治疗胆道蛔虫合并胆囊炎;用附子泻心汤合导赤散治疗复发性口疮;用半夏泻心汤加杏仁、黑地榆、川贝母治疗消化性溃疡,等等。

在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于治疗冠心病、中风、肝病、肾病等顽疾。

他认为冠心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痰浊痹阻、气滞血瘀为标实;心、脾、肾亏虚为本虚,而又以肾虚为本,强调活血化瘀祛痰治标的同时补肾固本之法治本。

(三) 经验良方1、消三多【组成】人参7g、知母15g、生石膏30g、黄连9g、阿胶9g、白芍15g、生山药15g、黄精15g、地骨皮9g、蒸首乌15g、麦冬9g、鸡子黄2枚【功效】清热润燥,生津养阴,滋肾益元。

【主治】消渴,症见口渴,口干,消瘦,乏力,脉细数或弦数,舌质红,少苔或无苔。

2、克癌方【组成】元参15g、浙贝15g、炙鳖甲30g、猪苓50g、生牡蛎15g、山豆根15g、郁金13g、草河车15g、白花蛇舌草15g、生甘草10g【功效】清热化痰,解毒散结。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一、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第一批:刘渡舟、赵绍琴、颜正华、孔光一、施汉章、金起凤、宋孝志、刘弼臣、董建华、王绵之、王子瑜
第二批:程士德、聂惠民、张吉、唐玉秀、徐连霈、王世成、李肃卿、孟广义、杨甲三、
第三批:孔光一、王琦、王洪图、刘燕池、吕仁和、徐彭龄、姜揖君、聂慧民、郭志强、商宪敏、颜正华
第四批:聂惠民、孔光一、刘燕池、谷世哲、武维屏、田德禄、郭维琴、肖承宗、周平安、陈淑长、王沛、王琦
第五批:王庆国、刘景源、鲁兆麟、尉中民、姜良铎、徐荣谦、臧福科、李曰庆、杜怀棠、孟宪坤、田金洲、庞鹤、金哲、
刘大新、王素梅、韦企平、高思华、牛建昭、彭建中、
宋乃光、唐启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学术继承人名单
指导老师及单位继承人及单位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唐蜀华江苏省中医院
李七一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江苏省中医院单兆伟江苏省中医院
刘沈林江苏省中医院邱茂良江苏省中医院吴旭江苏省中医院
邱仙灵江苏省中医院江育仁江苏省中医院汪受传南京中医药大学干祖望江苏省中医院徐轩江苏省中医院
陈国丰江苏省中医院汪履秋江苏省中医院叶果强江苏省中医院
王顺贤江苏省中医院诸方受江苏省中医院许建安江苏省中医院
李宁扬州大学医学院丁泽民南京市中医院丁义江南京市中医院谢昌仁南京市中医院张钟爱南京市中医院程子俊常州市中医院张鑫海常州市中医院杨泽民常州市中医院洪哲明常州市中医院徐迪华常州市中医院申春娣常州市中医院
指导老师及单位继承人及单位
杜晓山无锡市中医院范婉华无锡市中医院
曹莉无锡市中医院
汪朋梅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周奚钟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王寿康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童经陆苏州市中医院
汪达成苏州市中医院赵子敏苏州市中医院
郑绍先昆山市中医院许柏泉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郑天如昆山市中医院
吴纪祖昆山市中医院
朱良春南通市中医院朱建华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汤承祖南通市中医院汤淳康南通市中医院
姚寓晨南通市中医院汤叔良海门市中医函诊中心任达然苏北人民医院张恩树仪征市朴席乡卫生院
任光霞扬州市中医院
王玉玲姜堰市中医院钱松本姜堰市中医院
江苏省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学术继承人名单
指导老师及单位继承人及单位
王灿晖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江苏省人民医院
翟玉祥南京中医药大学杨兆民南京中医药大学董勤南京中医药大学
刘农虞南京中医药大学陈金锭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南京中医药大学徐景藩江苏省中医院邵铭江苏省中医院
周晓波江苏省中医院诸方受江苏省中医院王培民江苏省中医院俞荣青江苏省中医院陈静江苏省中医院朱秉宜江苏省中医院史仁杰江苏省中医院刘再朋江苏省中医院薛建辉江苏省中医院夏桂成江苏省中医院赵可宁江苏省中医院盛灿若江苏省中医院姚文龙江苏省中医院陆绵绵江苏省中医院章淑华江苏省中医院邹燕勤江苏省中医院孔薇江苏省中医院谢昌仁南京市中医院徐蕾南京市中医院刘永年南京市中医院陶寰南京市中医院高淑华南京市中医院张晓甦南京市中医院丁泽民南京市中医院樊志敏南京市中医院
哈楠林南京市中医院
程子俊常州市中医院奚向东常州市中医院
杨泽民常州市中医院费建平常州市中医院
汪达成苏州市中医院王明武苏州市中医院
赵笑东苏州市中医院
陈益群苏州市中医院李宇卫苏州市中医院
郭寿恒苏州市中医院张音苏州市中医院
毛叙勋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姚寓晨南通市中医院姚石安南通市中医院
吴震西南通市中医院尤菊松南通市中医院
李乃庚盐城市中医院李志山盐城市中医院
陈光明盐城市中医院
朱秀峰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朱启勇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徐长桂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钦秋毫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何熹延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徐重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省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学术继承人名单
指导老师及单位继承人及单位
尤松鑫南京中医药大学汪悦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妙文南京中医药大学汪红南京中医药大学龚丽娟江苏省中医院王晗江苏省中医院刘再朋江苏省中医院高国宇江苏省中医院
陆炯江苏省中医院诸方受江苏省中医院金翔江苏省中医院
魏成建江苏省中医院
朱秉宜江苏省中医院李国年江苏省中医院
陈玉根江苏省中医院
陆绵绵江苏省中医院王菁江苏省中医院
杨兴华江苏省中医院
夏桂成江苏省中医院钱菁江苏省中医院
殷燕云江苏省中医院
盛灿若江苏省中医院胡津丽江苏省中医院
孙建华江苏省中医院
徐景藩江苏省中医院徐丹华江苏省中医院
陆为民江苏省中医院
邹燕勤江苏省中医院曾安平江苏省中医院
周迎晨江苏省中医院
王德春省中医药研究院沈建平省中医药研究院
娄彬省中医药研究院杨桂云省中医药研究院邢玉霞省中医药研究院谢昌仁南京市中医院程彬彬南京市中医院
赵霞南京市中医院
刘永年南京市中医院骆天炯南京市中医院丁义江南京市中医院余苏萍南京市中医院
刘飞南京市中医院莫燕新南京市中医院杨光南京市中医院
吴素玲南京市中医院吴新欲无锡市中医院龚少愚无锡市中医院王如侠徐州市中医院王雷徐州市中医院
周文博徐州市中医院周玉祥常州市中医院陆新瑜常州市中医院汪达成苏州市中医院华军苏州市中医院
刘敏苏州市中医院蔡景高苏州市中医院吕凯苏州市中医院
鲍荣琦苏州市中医院龚正丰苏州市中医院徐坤林苏州市中医院
俞峰苏州市中医院朱良春南通市中医院吴坚南通市中医院邵荣世南通市中医院顾庆华南通市中医院
季雁浩南通市中医院夏治平海安县中医院马小平海安县中医院
陈安海安县中医院曾学文盐城市中医院孙长春盐城市中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