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优秀课件
第三章 1地球表层系统PPT课件

外生能: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占极小部 分者还有星际间的引力能,如太阳、月亮对 地球的潮汐作用,陨石堕落的机械能以及各 种宇宙线所放射的能量。
11
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12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3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4
7
二、 地球表层特征
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场所: 界面机制、异质机制
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互相转化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8
三、 地球表层能量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层的能量循环
9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 内生能:内生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地球本身的引力
3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 层,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及岩石孔 隙中的地下水,最大厚度约20千米。水圈总 水量达1386000立方千米,海洋占地球总 面积的70.8%,占地球总水量的96.5%。 陆地水占总水量的3.5%,其中冰川占 1.74%,为淡水总量的68.7%;地下水占 总水量的1.7%,其他江、河、湖、沼的地 表水仅占极小部分,但却对人类具有重要意 义。
第三章 理论地理学
第3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1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主编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1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国家精品课程
王建 主编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研究表明,尽管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环境曾经发生过一些不 同时空尺度的变化,甚至还包括一些突变和灾变事件,但是 地表的平均温度却保持相对的稳定。温度的波动始终大都围 绕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上下波动。长期保持在15 绕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上下波动。长期保持在15 oC左右。原因 在于,地球表层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1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国家精品课程
王建 主编
一、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是指物理性质或者状态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物理过程是指物理性质或者状态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二、化学过程 化学过程是指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化学过程是指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三、生物过程 生物过程是指由生物引发的物理性质或者状态以及化学组成和 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四、人类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 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人类过程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 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人类过程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 可忽视的地表过程。 可忽视的地表过程。人类过程是指由人类活动引发的使地球表层环境 的组成、结构、特征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的组成、结构、特征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地球是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它有着广袤的海洋和浩瀚的陆地。
我们生活在这个神奇的星球上,却对它的奥秘知之甚少。
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课件《地球的表面》展开,从地球的构造、陆地和海洋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地球的表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地球的构造。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我们踏脚的地方,它包裹在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陆地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大陆板块上,是我们居住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地方。
海洋则是地球上巨大的水域,占地球总面积的71%。
地幔位于地壳下面,是地球的厚实层,大部分由熔岩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组成,温度极高,是地球内部热能的主要来源。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地球的陆地。
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两部分。
大陆是指地球上较大面积的陆地区域,通常被海洋环抱着。
现在大陆分为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这些大陆板块相互连接,但它们的相对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地球的运动和板块构造活动中不断演变和调整。
除了大陆,地球上还有很多岛屿。
岛屿通常是海洋中突起的陆地,它们环绕在大陆周围或者分散在广阔的海洋中。
岛屿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例如地壳的运动、火山活动、冰川作用等。
这些岛屿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有的小如沙粒、有的大如洲。
然后,我们来了解地球的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广袤的水域,它们分布在大陆周围和大洋中。
海洋不仅有着深邃浩渺的表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海洋占据着地球总面积的71%,大部分地球上的动植物生活在海洋中。
海洋中的生物种类繁多,有小小的浮游生物,也有巨大的鲸鱼和鲨鱼。
此外,海洋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
在地球的表面,还有各种地形特征,例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等。
山脉是地球表面突起的地形,由多座山峰连续组成。
山脉的形成通常与地壳的运动和板块碰撞有关。
高原是与山脉相邻的广大平坦地区,海拔较高,土地肥沃。
平原是低洼的地区,通常位于大陆中部或河流两岸,土地广阔,适合进行农业生产。
1.2 地球表层系统

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溶蚀、 淀积、侵蚀、沉积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气、生物、 岩石的相互作用,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 产物。 喀斯特作用的发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2) 岩石的透水性,(3)水的溶蚀力,(4)水的流动性。岩石的可 溶性、透水性是由岩石圈的结构与变动(构造运动)决定的;水 的流动性取决于气候条件、地形坡度以及岩石的空隙类型与连通 性;水的溶蚀力不仅取决于水的性质,而且还受大气二氧化碳含 量、生物产生的有机酸多少的影响与控制。喀斯特作用、喀斯特 地貌的空间分布,同样受岩石圈结构、水的分布以及气候与生物 的空间分异的影响。因此,喀斯特作用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地球表层系统:由各圈层:大气圈的下部、水圈、 生物圈和地圈的上部构成。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内各圈层 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人与地球表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支新兴学 科。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与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地球系统的各自然界面问题(陆-气、陆-海、海-气、 海岸带)是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的内容。
地球表层系统与圈层相互作用
地球表层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1883-1905)等提出,指的是与人类有直接关 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他认为地球表层是地理学 研究的核心,并说地理学的任务在于集中研究地 球表层相互联系的各种现象,特别是研究人与地 球以及生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钱学森等提出,“地球表层”的上界应划 在大气同温层的底部或对流层的上限(平 均约10km),下界为岩石圈的上部(陆地 表面往下约5-6km)。 有的专家认为,以岩石圈中地壳的底面为 “地球表层”的下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6张PPT

2.岩石圈是指( D ) 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 发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 种弹性波就叫 地震波 。
地震波
横波(S)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P)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
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 A )
思考
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 C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纵波,上下颠簸 D. 横波,左右摇晃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深度:km
速度:km/s
0
3
6
9 12 15
1000 2000 3000
33km
莫霍界面
地壳
2900km
地幔
4000 5000 6000
外核 内核
古登堡界面
思考题
莫霍界面
地壳
1 请推测地幔和外核的物质状态。
地幔
外核 古登堡界面
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 内核
2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物质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课堂小结
圈层名称
地壳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内核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深度
(km)
33 2900
上天“有路”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升空
入地“无门”
入地“无门”
入地“无门”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及主要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知道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1.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 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 澳大利亚霍普顿瀑布
2.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 变化规律
• 坦桑尼亚的稀树草原
3.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 (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毁林和土壤退化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 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一、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
• 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与人类的诞生 人类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 的产物。 • 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 形成 • 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 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 •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 地球表层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肤色、发色和眼睛颜色 淡,鼻子高耸,鼻道狭长
2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 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 气圈、水圈、岩石圈、生 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 • 从人类环境科学的角度来 看,自然地理学是将这些 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 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 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对 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行 研究的。 • 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 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 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或 边缘学科。
自然地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水热条件的差异 • 火山、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发 生 • 美丽风景的成因 • 地域性疾病的发生 • 如何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
水城威尼斯
奔流的岩浆
加尔各答
大宜味村位于日本最贫穷的冲绳县北部的国头半岛西侧。 其居民的长寿食谱包括:海产品、蔬菜、黑糖。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 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二、 引力的影响
• 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的作用,使地球 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 运行周期与速度。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2张PPT)

莫霍 界面 古登堡界面
组成 分层
最活泼 的圈层
19
练习:
1、〔2008年上海高考题〕地震波横波 〔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 〕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20
练习:
〔一〕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 地 壳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局部,高山.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结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构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16
(三)生物圈 地球外表有生命的地带被称 为“生物圈〞。
问: 生物圈的范围(上到哪,下到哪)? 生物圈和生物的区别?
它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植物、动物和微 生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环境〔空气、水、 岩石、土壤等〕
17
由气体和悬浮物 气体和悬浮 是地球自然环
组成的包围地球的 物质,主要成 境的重要组成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地壳
下地幔
地幔
2900
外核
地核
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
活动
读图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
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 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教科版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

探索2 (2)长白山天池。 特点:长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积水成湖,夏融池水比天还要 蓝;冬冻冰面雪一样的白,被多座山峰环绕。 成因:长白山形成于1200万年前地质造山运动,经过多次喷发而拓成了巨 型的伞面体,当火山休眠时涌泉溢出,形成十余平方千米的浩瀚水面。
探索2 (3)敦煌的雅丹地貌。 特点:土质坚硬,呈浅红色。整个雅丹地貌群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布局 有序,每个雅丹地貌都各具形态,千奇百怪,造型生动,惟妙惟肖。 成因:一开始在沙漠里有一座由基岩构成 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内有节理或裂隙发 育,沙漠河流的冲刷使得节理或裂隙加 宽扩大。一旦有了可乘之机,风的吹蚀 就开始起作用了,由于大风不断剥蚀, 风蚀沟谷和洼地逐渐分开了孤岛状的平 台小山,后者演变为石柱或石墩。
科学科教版 五年级上册
2.1 地球的表面
新知导入
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在课本上、旅游中、课外书里经常能够看到描述不同地形地貌的 文字和图片,不难发现,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可真多呀!
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一 的沟壑,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地球表 面的各种形态称之为地貌,按其自然形态可分 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峡谷、岛 屿与海洋等地貌。
地球的表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观察到不同地形地貌的照片 或视频,结合生活中旅游等经验,描述地球上出现的不同 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地形不仅复杂多样,而且在不断地 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很复杂,不仅与地球内部构造有 关,还与空气、水、动植物、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
地球的表面
五年级 科学
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 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我们 能够发现即使是同一地区, 多 年前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也有差 别。有一些地方是发生了自然灾 害等造成的,还有一些是由于人 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第讲地球的结构优秀课件

(3)分层:外核和内核。
第一 讲章 地球第的4结讲构优地秀球p的pt结课构件(共27张PPT)
软流层
33km 1000km 2900km 5150km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莫霍面
地壳
动
岩石圈
脑
动
手
古登堡面
,
解
回答下题。
形成珊瑚岩的物质来自于
A.地壳 C.地核
√B.地幔
D.岩石圈
解析 本题考查岩石的成因。珊瑚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而岩浆来自 上地幔的软流层,故形成珊瑚岩的物质来自于地幔。
第一 讲章 地球第的4结讲构优地秀球p的pt结课构件(共27张PPT)
3、地核:(1)地球的核心部分,古登堡面(2900千米)以下。 第一 讲章 地球第的4结讲构优地秀球p的pt结课构件(共27张PPT)
(1)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在离地面2000-3000千米的高空——星际空间。
(2)大气密度和压强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10 000km
690km 85km 50km 20km
(2)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大气水
生物水 陆地水
海洋水
水圈连续但不规则,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划分依据:
地震波
1.什么是地震波?有哪些类型?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形式向外传播,形成地
震波。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两种。
横波(S)
重点:2.纵波与横波的性质比较
纵波(P)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30%被大气散射和云层反射 1%-3%的紫外线被原子氧和臭氧吸收 17%-19%被水汽、尘埃和云中水滴吸收 年 太 阳 总 辐 射
50 % 到 达 地 面 、 水 面
从全球范围来讲,因科里奥 利力的作用,大气无法从赤道直 达极地,而在经线方向上形成三 大环流系统,在地面上形成行星 风系,即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 东风带。 由于地形、城 乡、大陆上水与陆 地受热差异而形成 各种地方性的局部 环流,如山谷风、 城乡环流、湖岸风 等
地球表层的能量 第二节 转换和物质循环
一、地球表层的特征 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三、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一、地球表层的特征
(一)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场所 界面机制:界面之间的物质密度发生急剧突然的 变化
白河两岸景佳幽, 碧水悬崖万古留。 疑是龙池喷瑞雪, 如同天际挂飞流。 不须鞭石渡沧海, 直可乘槎问斗牛。 欲识林泉真乐趣, 明朝结伴再来游。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 陆面蒸发,通过植物叶面蒸发,化成水汽升到高空, 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 地表,渗透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 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水的循环运动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也是地球 化学迁移的载体,是化学反应生物过程的重要条件, 对地球表层各种地理过程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三、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1、地质大循环
2、大气循环
地球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 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 地表其他地方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 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 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厄 尔 尼 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人类生存在四大圈层的交界面上,四大圈层是人类诞生与发展 的基础和环境;
▪ (3)人类对四大圈层(也即对环境)均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 (4)四大圈层之间及其与人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表 层环境(系统)。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与四大圈层之间不是包含 和被包含的关系。
三、陆地与海洋
▪ 地球表层环境可以划分出两个最大的环境单元:陆地和海洋。海 洋面积约5.1×108 km2,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0.8%,陆地面积 约3.61×108 km2,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29.2%。
▪ 如果从系统角度考察,地球表层系统包括海洋系统、陆地系统。 陆地系统又包括山地系统、盆地系统、高原系统、平原系统、丘 陵系统等。海洋系统也可以划分出洋盆系统、陆坡系统、陆架系 统、海沟系统、岛弧系统等。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不同级别 不同类型的系统。
圈层相互作用与生命、人类
第四节 主要的地表过程
地球表层进行着的作用和变 化过程,叫做地表过程。从系 统流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物质 流动、能量流动、信息流动等 过程。如果从作用和过程的性 质来看,则可以概括为物理过 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人 类过程,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一、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是指物理性质或者状态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二、结构特征
垂直分层
结构特征
水平分异
立体交叉
多级嵌套
➢ 1. 垂直分层 ▪ 垂直分层现象非常明显:从地核、地幔、地壳,到水圈、大气圈等;大气圈 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 2. 水平分异 ▪ 所谓水平分异,就是指在水平分布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 3. 立体交叉 ▪ 组成地球表层环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不是绝然分开的,而 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结构。
第五节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一、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
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与人类的诞生 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形成 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地球表层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陆地系统
地球表层 系统
海洋系统
………… 山地系统 平原系统 盆地系统等 ………… 洋盆系统 陆架系统 陆坡系统等
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层环境的两个最大的组成单元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其特征
一、圈层结构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环境
人在圈层中的地位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 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其特征 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 主要地表过程 第五节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一、三大界
通常物质可以划分为无机物与有机物, 自然界可以划分为无机界与有机界。但若用 无机界与有机界来概括表达地球表层系统, 似乎还不够全面。在自然地理学中,更有必 要来强调一下人类的重要性。故有人提出了 用人文界来表示人类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 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这么说,地球表 层系统是地球表层无机界、有机界与人文界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系统。
二、固、液、气三态物质
▪ 可以说,地球表层是由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组成的。 ▪ 不仅三态物质相互作用,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成为地球表层系
统中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与转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表征。比如,海水蒸发 变为水蒸气(吸收能量),水蒸气在空中随气流运动(物质迁移),在高 山或高纬地区变为雪(释放能量)降落地表,当气候变暖时冰雪融化又变 为水(吸收能量)流入海洋。 ▪ 在这样一个水的三态(水—水汽—冰)转化过程中,不仅完成了物质的循 环(海洋—大气—高山、高纬地区—海洋),而且还完成了能量的传递( 从大气吸收能量—释放能量到大气—从大气吸收能量)。
二、化学过程 化学过程是指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三、生物过程 生物过程是指由生物引发的物理性质或者状态以及化学组成和
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四、人类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
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人类过程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 可忽视的地表过程。人类过程是指由人类活动引发的使地球表层环境 的组成、结构、特征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地球生态系统
三、支撑生命演化和人类生存的功能
尽管宇宙中有亿万颗星星,绕着太阳运动的行星也不只地球一 个。但到目前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着生命,居住着人类。岩 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相互耦合产生了生命,生物圈 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诞生了人类。岩 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都不具备单独支撑生命进化、人 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只有四个圈层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表 层系统才具有支撑人类诞生和演化的功能。这是地球表层环境整 体性的最好说明,也是地球表层系统不同于其他系统的地方所在 。
水平方向上,大洋与大陆之间、大洋与大洋之间、大陆与大陆 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物质的传输、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 递。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研究表明,尽管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环境曾经发生过一些不 同时空尺度的变化,甚至还包括一些突变和灾变事件,但是 地表的平均温度却保持相对的稳定。温度的波动始终大都围 绕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上下波动。长期保持在15 oC左右。原因 在于,地球表层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 4. 多级嵌套 ▪ 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系统在空间上是相互交叉、叠置,并且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的。因此是多级嵌套。
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
一、物质传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对于系统来说,一般都具有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 功能。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
垂直方向上,各个圈层之间、各个圈层内部的各个次级层次之 间,都可能存在着物质的传输、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