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答案
哲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题库版)
![哲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题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15454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1a.png)
哲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题库版)1、名词解释技术伦理正确答案: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指责,它是对技术正面(江南博哥)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2、名词解释技术的经济价值正确答案:技术在与经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经济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3、问答题穆勒五法指哪五种方法?正确答案:①求同法;②求异法;③求同求异共用法;④剩余法;⑤共变法。
4、名词解释系统的动态性正确答案:自然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5、名词解释劳动密集型技术正确答案:指投入的活劳动中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消费较多,而物化劳动消耗较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应用的技术。
6、填空题直觉具有()、()和()三个基本特征正确答案:节约性;创造性;自信力7、问答题论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正确答案: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精神。
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个人的得失必须置于真理的追求之下,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就是对这种精神的一个概括。
其二,省条理的怀疑精神。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治、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性的怀疑。
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逻辑上自治)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家必须勇于提出目前尚未提出或末解决的科学问题,得出他人没有得出的结论、见解或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
8、问答题什么是科学理论,它有什么特征?正确答案:科学理论是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特征:(1)真理性: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
(2)普遍性:普遍适用性,揭示说明一个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078b4977232f60ddcca183.png)
自然辩证法考试(终极版)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
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内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②、动态性;③、整体性;④、层次性。
2、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答:(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他指出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机物抱括能思维的人类,当它在某个时候以一定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又一定会以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这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转化。
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①、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交替的;③、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①、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一直膨胀下去;②、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③、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使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9fb56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4.png)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
A. 物质的永恒运动
B. 辩证唯物主义
C. 事物的内在联系
D.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
答案:B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批判了哪种自然科学观点?
A. 机械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经验主义
答案:A
3.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哪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A. 物质和运动
B. 物质和能量
C. 运动和静止
D. 能量和质量
答案:A
二、简答题
1.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量变到质变”原理。
答:自然辩证法中的“量变到质变”原理指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数量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这一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2. 阐述自然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含义。
答:“否定之否定”是自然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它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非简单的消灭,而是在否定中包含着对旧事物的某些积极因素的吸收和发展,从而实现事物的前进和升华。
三、论述题
1. 论述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它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促使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其次,自然辩证法的矛盾论和对立统一原理,帮助科学家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最后,自然辩证法的量变质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为科学家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有助于科学理论的深化和完善。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cc047527d3240c8447efcf.png)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发意义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
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2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
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3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
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4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
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
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
事实上: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性是非常少的,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5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观点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
经典物理学的确定论是线性的确定论。
系统科学特别是混沌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内在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系统自然观的特征:1、系统性。
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2、复杂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的、非线性的和随机性的,是复杂性和简单性、生成性和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1ed03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74.png)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2、举例说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把握这点对我们有何启示?系统的整体性特征:①系统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②系统整体具有各个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③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
任何事物的整体决不是简单的部分之和,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启示:从微观到宏观,从无生命到生命,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一切自然物都是系统。
系统作为要素的集合,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的整体性、结构的有序性,要素间的立体蛛网联系,丰富了空间的三维性、广延性和伸展性。
基于系统开放性的研究更完整、更精确的揭示了世界的发展还表现为世界系统的进化性,并解决了自然界发展和进化的动力问题,这就丰富了时间的一位性和持续性。
PS:系统科学方法的整体性原则,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
在要素之间存在相干性、协同性的条件下,会有新质的突现。
这种性质不是单个要素所具有的,而是系统整体才具有的。
因此,在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要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其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对这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
3、举例说明系统的开放性特征,把握这一点对我们有何启示?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总是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且与作为环境的其他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其方法论启示在于:从微观到宏观,从无生命到生命,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一切自然物都是系统。
系统作为要素的集合,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的整体性、结构的有序性,要素间的立体蛛网联系,丰富了空间的三维性、广延性和伸展性。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bde05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c.png)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学说。
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领域?A.自然观B.科学观C.艺术观D.技术观答案:C.艺术观2、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A.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B.自然观、科学观、艺术观C.自然观、历史观、技术观D.自然观、社会观、技术观答案:A.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促进作用?A.提高生产效率B.促进文化交流C.推动经济发展D.加剧社会矛盾答案:D.加剧社会矛盾二、多项选择题1、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的实践意义包括哪些方面?A.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B.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C.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D.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答案:ABCD2、下列哪些属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畴?A.宇宙的产生和发展B.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和方法C.人类文化和社会的演变和进步D.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答案:ABD三、简答题1、请简述自然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答案:自然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其发展是有历史条件的;第三,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科学精神,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当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请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案: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环境;第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0b2b5e804d2b160b4ec020.png)
1、自然辩证法是由恩格斯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现已被拓展为包括下列分支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①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论、方法论;②科学观、自然观、方法论;③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④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2、自然辩证法与具体自然科学的关系是:①一般与一般的关系;②特殊与特殊的关系;③一般与特殊的关系;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 3、直觉思维的明显特征在于:①,非逻辑性、突发性、想象性;②,非逻辑性;创造性、联想性;③,非逻辑性、意外性,偶然性;④,发生的突发性、过程的突变性、结果的突破性。
4、自然界的演化,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无机物、有机物、生物及人类的起源和演化;②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人类起源和演化;③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演化;④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5、认识客体是指:①纳入认识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的一切物质客体;②除人以外的一切客观事物;③一切自然界存在物;④自然界一切生物体的总和。
6、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主张理性主义方法作为科学研究主要方法的科学家是:①,英国的休谟;②,法国的笛卡儿;③,意大利的伽里略;④,英国的培根。
7关于进化与退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进化和退化相互包含B. 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C.进化与退化互相排斥D. 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8、科学方法论认为,建立科学假说应该遵循解释、简单、对应与……。
①,典型性原则;②,可检验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④,全面性原则9、近代最早提出的自然界演化历史观是:①牛顿经典力学;②康德星云假说;③达尔文进化论;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10、宇宙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化阶段:①辐射阶段、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②暴胀阶段、辐射阶段、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③核合成阶段、辐射阶段、实物阶段;④基本粒子形成阶段、辐射阶段或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11、恒星的演化按目前广为接受的弥漫说,一般经历四个阶段:①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脉冲星阶段、白矮星阶段;②引力收宿阶段、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脉冲星阶段或爆发阶段和高密阶段;③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白矮星阶段、黑矮星阶段;④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致密星阶段、黑洞阶段。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ff963127d3240c8447efda.png)
1、自然辩证法是由恩格斯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现已被拓展为包括下列分支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①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论、方法论;②科学观、自然观、方法论;③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④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2、自然辩证法与具体自然科学的关系是:①一般与一般的关系;②特殊与特殊的关系;③一般与特殊的关系;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 3、直觉思维的明显特征在于:①,非逻辑性、突发性、想象性;②,非逻辑性;创造性、联想性;③,非逻辑性、意外性,偶然性;④,发生的突发性、过程的突变性、结果的突破性。
4、自然界的演化,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无机物、有机物、生物及人类的起源和演化;②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人类起源和演化;③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演化;④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5、认识客体是指:①纳入认识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的一切物质客体;②除人以外的一切客观事物;③一切自然界存在物;④自然界一切生物体的总和。
6、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主张理性主义方法作为科学研究主要方法的科学家是:①,英国的休谟;②,法国的笛卡儿;③,意大利的伽里略;④,英国的培根。
7关于进化与退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进化和退化相互包含B. 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C.进化与退化互相排斥D. 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8、科学方法论认为,建立科学假说应该遵循解释、简单、对应与……。
①,典型性原则;②,可检验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④,全面性原则9、近代最早提出的自然界演化历史观是:①牛顿经典力学;②康德星云假说;③达尔文进化论;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10、宇宙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化阶段:①辐射阶段、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②暴胀阶段、辐射阶段、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③核合成阶段、辐射阶段、实物阶段;④基本粒子形成阶段、辐射阶段或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11、恒星的演化按目前广为接受的弥漫说,一般经历四个阶段:①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脉冲星阶段、白矮星阶段;②引力收宿阶段、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脉冲星阶段或爆发阶段和高密阶段;③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白矮星阶段、黑矮星阶段;④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致密星阶段、黑洞阶段。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71defdf61fb7360b4c65bb.png)
自然辩证法概论1、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观点及意义。
解答一:(老师课件)自然界的变化也叫做自然界辩证法,是研究自然或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结构组成、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门哲学分支学科,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望通过对自然存在及其演化进行哲学分析,以达到对自然的新的理解。
古代希腊和中国的自然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它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的本原,把自然界看作是不断产生和不断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
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这些基本观点,本质上是统一的。
但是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
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简单性。
朴素性:简单性;不够科学;把自然界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圆圈式的简单循环,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内在联系的过程性/ 猜测性:幼稚的或错误的,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解答二:(源自网络)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把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
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意义: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
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及评价。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叫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也叫机械钟表式的自然图景)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城市商业经济的崛起和地理上的大发现,为世界范围的贸易以及从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b2a8e6a417866fb94a8e36.png)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344f0e7fd5360cbb1adb10.png)
绪论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 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P49)3,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P70)3,生态危机的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答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0e04d6561252d381eb6ea6.png)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 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
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答: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答: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国外学者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答: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
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有否创造性的作用? 答:
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答:系统科学方法是指 20 世纪 40-90 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 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 重要的作用。 复杂性科学方法是在借鉴传统科学的方法基础上,以辩证法为理论取向的一套 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 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方法。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 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
第三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答: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 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 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它存在于一切具体方法之中, 而不是脱离开具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空中楼阁,更不是凌驾于具体科学研究之上的抽 象思辨。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2efb5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c.png)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所有上述规律2.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是()A. 相互对立的B. 相互统一的C. 相互转化的D. A、B和C都正确3. 自然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是()A. 事物的数量变化引起质的变化B. 事物的质的变化引起数量的变化C. 事物的数量和质的变化相互影响D. A和B都正确4. 自然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A. 上升性B. 循环性C. 曲折性D. 无限性5. 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内部矛盾B. 外部矛盾C. 事物的联系D. 事物的运动答案:1.D 2.D 3.D 4.C 5.A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6.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具体事物的哲学方法。
()A. 正确B. 错误7.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A. 正确B. 错误8. 自然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数量变化引起质的变化,而质的变化不会引起数量的变化。
()A. 正确B. 错误9. 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外部矛盾。
()A. 正确B. 错误10. 自然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A. 正确B. 错误答案:6.B 7.B 8.B 9.B 10.A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它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这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矛盾的普遍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3)矛盾的统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4)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4a3cd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4.png)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绪论:1.试论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性质和研究领域。
答: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和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哲学。
地位: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和总体哲学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性质:两个一般性定义:揭示自然界的整体性质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研究领域:整体自然界、整体自然科学和整体技术工程活动或人与自然的总体性关系(包括对自然的建构关系、认识关系和改造关系)为研究对象。
2.试论科学与哲学的内在统一性关系答: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的具体统一,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根据所在。
A哲学和科学是内在融合的,这种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关系具有多重复杂性。
B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
C、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
第一章:l.试评价关于信息的哲学本质、哲学分类和三个不同性级质的理论。
答:哲学本质: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哲学分类:存在一个物质世界和三个信息世界。
三个不同性级:一级间接存在质、多级间接存在质、主观约定质。
2.为什么说任何物体都是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的统一体?答:信息与物质是紧密联系的。
信息是它所表现的事物特征的间接存在形式。
物质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作用双方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痕迹”,就是对作用物信息的接收和储存。
任何物质都已经将自身演化成了具有特定结构和状态的凝结着种种信息的信息体了。
正是物质的这种信息体性,规定着任何物体都是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的统一体。
3.本章阐释的四个世界理论与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有何异同?答:波普尔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根据共存方式划分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是物质世界。
第二世界是精神世界。
第三世界是知识世界。
“三个世界”是相互作用的,承认了物质与意识以及意识现象间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但他把三个世界的相互作用视为同等的,实际上是否认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势必陷入唯心主义。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62b9b34a7302768f993956.png)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章|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自然辩证法答案(经补充版)
![自然辩证法答案(经补充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f507ea84868762caaed5eb.png)
名词解释1.系统自然观:P47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系统自然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3)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2.生态自然观:P7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3.增长的极限:该书是罗马俱乐部(其工作目标是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使国际社会对人类困境包括社会的、经济的、环境的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提出应该采取的能扭转不利局面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于1972年提出的第一份研究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
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5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下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
继而得出了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的结论。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f19213453610661fd9f414.png)
1.宗教是迷信和伪科学吗?为什么?(熟悉)或者有人认为,社会上的看相、算命、占卜等均属迷信和伪科学之列,因此《易经》也是迷信和伪科学。
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熟悉)迷信:就是盲目地相信或盲目地不信,过分地相信或过分地不信。
伪科学:违背科学精神的伪装的科学。
伪科学的目的不在于寻求真理和获得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而是希望通过科学伪装来达到个人或组织的特殊目的。
第一:要把宗教与迷信和伪科学区别开来。
真正的宗教都具有较系统、完整的教义和经典;宗教都具有一定的组织与团体;宗教都具有明确的教规、纪律和固定的仪式节日;宗教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并有一定的社会作用。
第二:要把搞迷信和伪科学的人与他们所依据的文化区分开来。
第三:要认识到迷信和伪科学之间并无绝对分明的界限,他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古希腊自然哲学有哪两条主线?其基本思想是什么?(掌握)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的观点(1)宇宙万事万物都具有数的特性,数还带有某种神秘的性质。
(2)万物皆数的思想对欧洲科学的深远影响德谟克利特和留基伯的原子论(1)宇宙中的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在虚空中的旋转中形成的。
(2)原子论对近代科学的巨大影响。
4.什么是机械还原论?它对近现代科学有何影响?(熟悉)认为力学的原理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一切高级的运动形式可以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影响:不仅成为近代绝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领域,而且大大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5.简述恩格斯运动形式学说的基本点。
(熟悉)9.什么是系统?系统在自然界里是否具有普遍性?如何看待“堆积物”和“不可分元”?(熟悉)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元素所构成的整体。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系统性。
(1)“非系统”、“堆积物”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就它们的元素缺少某种特定的相互联系来看,可以认为是堆积物,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它们又完全可以被视为一个系统。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ac3d778e9951e79b8927e5.png)
一、名词解释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P32.科技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P33.范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科学家必须共同遵守的科学活动的“模型”、“信念”,它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在内的范例等。
P3044.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它是人类依据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条件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深深打上人类印记,与人类社会发生密切联系的自然界。
P845.系统与要素:系统是指处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整体。
P276.组织与自组织:“组织”一词既可作名词用,指某种特定的系统;又可作动词用,指某种特定的运动过程,即原来分散的、相对独立的要素形成一个具有整体结构与新属性的系统过程。
“自组织”: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P557.可逆与不可逆:可逆过程是指一个物质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它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即物质系统回到原来状态,同时消除了原来过程对外界环境引起的影响),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简称可逆。
反之,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称为不可逆过程,简称不可逆。
P45 8.进化与退化:进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或系统在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或系统在演化中由有序到有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P49 9.有序与无序: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无序是指客观事物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无规则的联系或转化。
P5010.熵:是一个反映热运动过程和方向的物理量。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15e313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7.png)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明代思想家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这一段话说明了(A) 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②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③辩证的否定就是抛弃一切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5.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D.只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6.从“委任、选任”到“聘任”,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干部任用制度的这种改革告诉我们,辨证的否定()A.是没有任何折中的全盘否定B.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毁灭10.“人肉搜索”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机器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
由于其在反腐败的同时也暴露了某些人的隐私,2022年1月江苏省某市立法禁止“人肉搜索”,结果网民大哗。
下列对“人肉搜索”现象认识正确的有()①从当今时代的社会条件来说,它有存在的理由②对其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但可以全盘肯定③“人肉搜索”具有暂时性,最终会让位于更高阶段的事物④对“人肉搜索”的否定纯粹是人为的外力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11.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创新中国》在网上征集对如何进行服装品牌创新的看法,网友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看法一服装品牌需要继承与创新!创新服装品牌,必须继承民族精神和文化,承载现代气息和流行元素,凸显以人为本的心理需求。
这就需要不折不扣地追求、探索和创新。
看法二中国是个纺织大国,但数量庞大的纺织品出口却赚不到更多的外汇,这是很令人头疼的事。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品牌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概念: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对象)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2、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古希腊自然观内容:(1)用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
(2)追求逻辑的完满。
(3)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
(4)亚里士多德的综合。
既注重逻辑的严谨,又注重经验事实,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影响着科学发展:古希腊人企图用自然界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性质说明自然现象,并且力图从自然现象的总的联系中去把握它们,从而产生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
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船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迈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3、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观点:A、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自然界绝对不变”。
B、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
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自然观:“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发展着”、“自然界是无数过程的集合体”。
产生:1)由于科学发展水平所限,经验材料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
要进行分析,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暂时割断它同其它事物的过程的联系,把它看成是孤立和静止的。
这种研究方法久而久之,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普遍的思维形式,即只注意局部,不注重整体;只注重研究个别,不注重研究一般;2)由于力学的有效性,用“力”解释一切,把一切都解释为必然,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3)这种思想方法由一些思想家进行哲学概括,使之理论化,并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形成了形而上学自然观。
4、近代后期有哪些科学成就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一个又一个缺口?为什么?1、天文学的新概念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在科学上为现代天体演化学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在哲学上为辨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论据,它既批判了“宇宙神创论”又否定了“神的第一次推动”。
2、地质学的新理论赖尔的地质渐变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不断生成变化的。
3、物理学的新综合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是力学、热力学、电学、化学等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统一性。
电磁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统一性,在那种认为光电磁互不相干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
4、化学上的新发现道尔顿的原子假说,完成了近代化学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理论综合。
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假说成为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它的辨证性质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
草酸和尿素合成第一次用无机原料合成有机物,穿透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障碍。
5、生物学上的新进展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理论,这个学说在动植物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生物进化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界的普遍联系,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观点。
5、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恩格斯这句话是对近代科学革命和近代科学发展中科学与神学的关系的一个论述。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
(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自然科学向封建神学权威统治争生存、求解放、宣布自己独立的宣言。
在《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首先论述了地动说,驳斥了地球不动的谬论。
接着提出并论证了地球并不在中心,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日新说”观点。
从而推翻了独霸天文学领域长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统治的基础。
《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已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点科学基础:牛顿力学牛顿所总结的力学三定律和他所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力学定量地统一起来。
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宏观低速运动的一次大的飞跃,是近代前期科学发展的伟大里程碑。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很好地解释了天体的运动,可是如果追问天体最初为什么会运动时,牛顿就不能坚持从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而滑向了唯心主义,向神学妥协,投入神的怀抱,认为天体的最初运动是上帝的第一推动的结果。
近代前期学科的开端,哥白尼给神学写了绝交书,把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到了牛顿,又同神学相妥协,把神学引入科学。
这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它说明了科学家不能满足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信念,而必须自觉地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才能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完全划清界限,才能使科学工作健康的发展。
6、怎样理解科学认识的特点?科学认识有四个基本特征:实证性:其过程的逻辑性能确保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其研究结论比较明确,可以验证。
深刻性: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性。
它不是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是力求深入研究对象的本质,揭示其组成、结构、演化规律及其与其他事物之关系,阐明其内部机理。
创造性:过程和结果具有创造性。
它或者超越已有的知识,提出新的观点;或者推动了已有知识的进步,增进了已有知识的存量;或者变革了已有知识中有错误的东西,革新了已有知识体系。
不确定性:科学研究由于是在未知领域中的探索,因此其研究本性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7、科研选题的原则。
课题是科学研究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科学问题。
科研选题的原则:1 、科学性原则科学研究的课题,当然应当是科学的问题,而不是荒诞不经的问题,应当有一定事实或理论依据。
2 、必要性原则所谓必要性,就是课题应该有实践上和理论上的意义。
选题应当考虑它在社会实践中和科学发展中的必要性。
3 、可能性原则可能性指的是具备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4、合理性原则在应用研究,特别是发展研究中,还应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新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当经济效益高,技术上先进,否则,新的成果就没有生命力。
对于上述原则,一要辩证地思考,二要综合起来考虑。
8、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
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
进行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时,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如实的反映研究对象,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臆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
我们在观察时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并注意排除错觉的干扰。
9、简要说明科学争鸣及其意义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平等的学术争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又一内在动力。
科学争鸣的起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1、科学新思想与背景知识相冲突引起科学争鸣。
2、由于科学思想本身的不完善导致的科学争鸣。
3、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科学争鸣(如微粒说和波动说的争论)。
此外由于学者专业角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地域的不同,甚至民族、宗教信仰、社会家庭背景的不同等等,都会造成科学争论。
意义:学术上的自由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
首先,科学争论能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发。
双方为了确证自己,批驳和诘难对方,都要积极地、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人们对问题的研究,激发新的科学思想萌发,提出更具体的科学理论。
其次,科学争鸣能促进原有理论日臻完善。
针对理论弱点和不足而进行的不同观点和见解的争鸣,可以深刻的暴露理论的缺陷与困难,使争论双方及时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理论,克服自己认识上的片面性,使理论朝向全面的方向发展。
再次,科学争鸣会导致不同学派的形成。
总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但是,在科学技术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中,不得使用权力、政治干预来解决,只能靠科学事实讲话。
10、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一、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在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众多社会因素中,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实践对科学提出了需求,要求科学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如最早产生的自然科学——天文学,就是因为最早的生产是农业和畜牧业,农牧业的生产活动需要观察天象,了解气候的变化。
从根本上说生产的发展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只有当社会的和经济的需要同科学内在发展的各种问题协同结合起来时,科学才能获得发展。
二、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和影响着生产关系,并与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综合即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