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第一讲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讲义(2019年版)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讲义(2019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7935ed76a20029bc642d32.png)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讲义(2019年版)目录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 1 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 (2)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2)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6 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7)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7)第二节川陕交通............................................................................ (8)第三节西南交通............................................................................ .. (9)第四节丝绸之路............................................................................ (10)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 (10)第六节越岭通道............................................................................ ............ 12 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12)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12)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 (16)第三节海岸线变迁............................................................................ ........ 18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20)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 (20)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 (21)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 22 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 (22)第一节地区开发............................................................................ . (22)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24)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24)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25 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26)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27)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 (28)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1. 两汉时期:《史记》中《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中《地理志》传统中国历史地理成熟;2. 1909年:张相文“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地理的开端;3. 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禹贡学会”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一个更高阶段;4. 侯仁之阐释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地理的定义: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讲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讲](https://img.taocdn.com/s3/m/d8f038382af90242a995e511.png)
b、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由人类形成的 地理环境,包括工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生产 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况。
c、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由人类社会本身构成的一种地理 环境,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 文化等各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结构关系,还涉及不 同社会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山海经》 (战国时期)
最早自然地理著作《管子· 地员篇》(春秋战国时期) 最早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战国时期)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时期
表现:
从《汉书· 地理志》开始正史中出现了地理志、郡国志、 州郡志; 魏晋以后地理总志开始出现,如晋代的《太康三年地志》、 北魏阚骃《十三州志》等; 区域性和系统性的地理著作,如《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所
1、文献资料分析法:
主要是依靠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历史文献包括:历代正史(二十五史)、地理总 志、地方志、游记、野史笔记、诗、文集、会典会要、 历代类书、明清档案、历代地图、绘画、民族民俗调 查材料、少数民族语言文献资料等等。 文献资料分析法是历史地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
2、实地考察法
通过对一些历史遗迹、遗物、民间传说的实地考 察,获取相关的历史地理信息从事研究。 通过实地考察不仅能获得文献记载以外的信息, 还可甄别文献记载的正误。 实地考察法也是历史地理学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二)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主要理由有四个:
1、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为历史地理环境; 2、在中国地理学会下,设置有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3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历史地理学是地 理专业的一门课程; 4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人员中,地理学学者占有很大的 比例。
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
![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afd32f8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a.png)
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是一本涵盖中国历史地理重要问题的书籍,全书分为十四讲(请注意,尽管标题为“十五讲”,但实际上可能只有十四讲,这可能是出版或编辑时的误差)。
以下是各讲的主要内容概述:1.第一讲为绪论,主要讨论人类对地理的认识以及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2.第二讲关注史前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史前聚落的环境选择以及这种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
3.第三讲从地理视角探讨中国历代疆域变迁,包括“中国”含义的变化、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以及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等。
4.第四讲和第五讲主要关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植被地理分布,以及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中第五讲还探讨了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5.第六讲至第八讲属于历史农业地理的范畴,分别讨论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变迁,以及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6.第九讲和第十讲聚焦于历史政治地理,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以及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7.第十一讲至第十三讲属于历史交通地理的领域,但在这段概述中并未具体提及它们的主题。
8.第十四讲关注历史军事地理的内容,但同样没有具体描述。
当然,我会尝试继续补充《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可能包含的内容,但请注意,由于我没有实际的书籍在手边,我只能基于类似的出版物和常见的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来进行推测。
9.第十二讲:历史时期的水运交通o讲述中国主要河流如黄河、长江、珠江等在古代水运中的作用。
o探讨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o分析海港的发展,如泉州、广州等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10.第十三讲:古代陆路交通与通讯o追溯古代陆路交通的发展,包括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o讨论古代驿站系统的建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o探讨长城在军事防御和交通通讯中的双重功能。
11.第十四讲:历史军事地理与战略要地o分析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及其地理背景,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c04634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6c.png)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绪论历史地理学简介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学科性质:顾名思义,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的科学。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属性)。
最近,这方面的文章经常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
归来起来,主要的观点有四种:第一,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属于地理学。
第二,历史地理等于历史加地理,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与地理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或交叉学科),其又与历史、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属于历史学。
第四,认为历史地理学既不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也不属于地理学的范畴,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学位授予点的划分增加了历史地理属性讨论的复杂性。
根据修订后的学科分类,历史地理学在历史一级学科下被视为二级学科,但在地理一级学科下,没有历史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只有人文地理学被视为二级学科。
就全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而言,历史地理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大多是历史(例如,历史地理学已经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接受过培训)1在理科博士学位中,只有北京大学授予理科博士学位。
)基于此,有人认为历史地理学应该属于历史,或者只能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成为地理学的第三学科。
据我所知,目前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多数学者都赞成第一种观点,如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和《历史地理学刍议》(《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第1期)等文章中,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属于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向后伸延的部分。
随后,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著名学者谭其骧、史念海等先生也都从各自的研究实践中论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地理属性,于是此观点基本上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共同认识,甚至在1991年于上海召开的历史地理学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同意??它是地理科学的一部分。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https://img.taocdn.com/s3/m/6e5bc2b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9.png)
这一讲主要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谭其骧指出,随着科 技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历史地理学将会在多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 应用和发展。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展望,例如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 作、深入研究一些热点问题等。
第八讲:编著《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几点体会与使用方法
这一讲主要介绍了编著《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几点体会和使用方法。谭其骧 指出,《中国历史地图集》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 好地理解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等地理信息。他还介绍了如何使用《中国历史地 图集》进行研究和教学工作。
谭先生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区域和交通情况。他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经 济区域主要分为南方、北方和西部三个部分,而交通则主要依靠河流和陆路。谭 先生还强调了经济区域和交通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例如:对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 交流、军事策略的制定等方面的影响。
阅读感受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地理著作,作者谭其骧先生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这本书以讲座的形式,从多个方面 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精髓,对于我这样的历史地理学门外汉来说, 既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又激发了我对历史地理学的浓厚兴趣。
内容摘要
第三讲到第十讲,谭其骧先生分别选取了中国历史上的十个重要地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 些问题包括:黄河的变迁、长江的源流、海岸的变迁、沙漠的形成、佛教的传播、民族的迁徙、 都市的兴衰、文化的传播、自然环境的变迁等。他对每个问题的研究都深入细致,引用了大量的 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揭示了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 变化规律。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这本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深入的研 究。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重要问题,也可以领 略到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卓越成就。这本书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 可或缺的经典著作。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e4d73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0.png)
目录
• 历史地理学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01
历史地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历史地理学最初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 ,逐渐进入分析性阶段,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变化 的内在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凸显,历史地理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呈现出跨学科和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历史地理学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 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支持。
0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重建 和空间分析。
数字人文技术
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地理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视化和交互,提 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
分子地理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迁徙、遗传和基因交流等 。
历史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地理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0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
![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ae5c80bafd0a79563c1e72a5.png)
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李孝聪第一章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一.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有区别的,认识论指的是这门学科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一门学科的基础,对这门学科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定性、定位。
方法论往往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认识论则相对稳定。
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在不断地变化。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及其反馈作用在内,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地理学在地理学内建立了一个详尽的以时空结构为中心的社会理论,从而使地理学成为一个整体的学科。
目前在中国教育或学术部门的学科分类法中,将历史地理学划入历史学科(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
历史地理学教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及其规律,从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差异上,通过对比的方法,把握人类社会在发展历程中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学者所关注或涉及的内容,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大致划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动物分布与植被变迁,湖泊水系演变,海岸变化,地貌(沙漠)景观的推移、人地关系与环境等。
历史人文地理:历史时期的国家疆域和行政区划沿革,人口分布与移民,民族的分布与迁移,工商业及其市场网络,水陆交通道路的开辟,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兴衰,各个地区的开发过程,文化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原理:1.地理学永远是一门历史性的基础学科,为了认识现代地理,有必要考虑往日,所以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中心。
历史地理教案
![历史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6bfff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6.png)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 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
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 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提供相关历史地理 题目,让学生现场作答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地理 题目,让学生在家完成并提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地理环境 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对战争 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 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还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 统。
教学方法
第四章
讲解法
定义: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特点: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适用范围:适用于传授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 注意事项:讲解要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评价与反馈的作用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 况,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 法
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有关学生 学习进展的反馈,加强家校
沟通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 习动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介绍历史地理学在现实生 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介 绍中国的地理 位置、地形地 貌等基本情况
气候条件:介 绍中国气候带 分布、特点及 其对农业、生 活等方面的影
响
自然资源:介 绍中国的矿产、 水能、土地等 资源分布及利
用情况
人口分布:介 绍中国人口分 布特点及形成
原因
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了解世界历史地理的演变过程和趋 势
添加标题
中国古代史第一讲 唐朝概况
![中国古代史第一讲 唐朝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20414932e518964bce847c27.png)
38
东北府天
38
《 旧 唐 书 》 卷 《 地
则 不 及 , 西 则 过 之 。
至 单 于 府 。 南 北 如 前
, 西 至 安 西 府 , 南 至
宝 十 一 载 地 理 。 唐 土
理 汉日东
志 之南至
一 盛郡安
》 ,,东
及唐 周朝 边后 形期 势疆
域
二、唐帝系表
(1)唐高祖 李渊 (618-626) ─(2)唐太宗 李世民(626-649) ─ (3)唐高宗 李治(649-683)
(23) 唐昭宗
李儇(873-888)
李晔(888-904)
|
(24)唐昭宣帝(哀帝) 李拀 (904-907)
唐高祖李渊像 古代画像
李渊造像记
唐太宗幼年患病,李渊礼佛祈祷后病愈,因造佛像 还愿
唐太宗墓石雕 照片:昭陵六骏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像 古代画像
—
唐 高 宗 与 武 则 天 合 葬 墓 乾 陵
(20)唐宣宗 李忱 (846-859)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唐懿宗 李漼 (859-873)
|
|
|
|
(17)唐敬宗(18)唐文宗 ( 19)唐武宗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湛
李昂
李炎
|
|
(824-826) (826-840) (840-846) (22)唐僖宗
|
(11) 唐肃宗 李亨 (756-762) )─(12) 唐代宗 李豫 (762-779)─(13) 唐德宗 李适 (779-805 )
|
(15) 唐宪宗 李纯 (762-779) ─ (14) 唐顺宗 李诵(805)
《大学历史第一讲》课件
![《大学历史第一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a2f72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6.png)
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和塑造未来的关键。这个课程将带你探索历 史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
1 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
历史记录了人类的进步和挑战,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根源和身份。
2 为了避免重复错误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3 为了发展未来
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规划未来的趋势,确保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古代史
人类起源和早期文明
了解早期文明的发展,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和古 罗马等重要文明。
古代帝国和文化成就
探索各个古代帝国的崛起和贡献,如中国的秦朝 和印度的孔雀王朝。
现代史
工业革命和现代国家 的形成
研究工业革命对社会、经 济和政治的影响,以及现 代国家的形成过程。
近代战争和国际关系
探索世界上的重大战争和 战略变动,如两次世界大 战和冷战时期。
当代社会和全球化的 影响
分析全球化对当代社会、 文化和经济的影响,以及 新兴问题和趋势。
历史学家和研究方法
史料和文献的分析
研究历史文件和文献,揭示过去的真相和不同历 史学派的观点。
考古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应用
通过考古学、人类学和地理学,探索文化遗存和 人类行为的线索。
历史教育和学习资源
1
大学历史课程的设置
了解大学历史课程的不同专业和学习路径,为自己的人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2
各种历史学习资源的使用方法
探索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在线资源,为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途径。
结语
1 通过历史书写未来
学习过去的故事和经验,改变未来的命运。
2 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通过学习历史,你可以成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
第一讲、16世纪的西方和东方
![第一讲、16世纪的西方和东方](https://img.taocdn.com/s3/m/67a3a43f83c4bb4cf7ecd11f.png)
3、行会出现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现象 4、农村中出现农场主阶层 二、商人直接支配生产,为生产关系 的进一步质变准备了条件 1、一方面改变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2、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3、资本的积累也在加速进行
第一讲、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 下的西方和东方
三、集中手工工场的出现 1、呢绒织业 2、印刷、冶金采矿等行业 3、17世纪的尼德兰大型的集中手工 工场进入全盛,有些还出现内部分工 集中手工工场是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萌芽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一讲、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 下的西方和东方
(三)宗教改革因势利导,使基督教 顺应了时代潮流 伦理观、经济观、宗教生活方式等
第一讲、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 下的西方和东方
四、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 (一)理论上的矛盾态度 1、不能反抗世俗政权 2、在具体问题上有反抗主张 3、加尔文神学思想的矛盾 (二)现实中的软弱态度
第一讲、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 下的西方和东方
三、马丁· 路德与德国的宗教改革 (一)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目的和 归宿 1、从表面看,路德离经叛道,但其 学说中继承了传统基督教教义 2、路德早期深受人文主义影响 3、路德新教思想的核心
第一讲、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 下的西方和东方
4、路德的教义改革满足了人们需要 (二)路德的新教派与腐败划清界限 1、宗教界在普遍信仰危机面前的两 种态度 2、新教会与旧教会的根本区别所在 3、路德强调纯洁组织、决定信仰的 重要性
第一讲、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 下的西方和东方
第五节、如何看待日本近代锁国政策 一、德川幕府锁国论的史学史考察 1、“锁国”的概念 2、锁国否定论 3、锁国肯定论 二、德川幕府锁国的背景 1、天主教在日本的传播和传教士与日本 统治者的关系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01a3c5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2.png)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下面就列举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学知识点:1. 地形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势特征。
地形的高低、平缓、陡峭对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山地易于设立自然屏障,可以防御敌人的入侵;平原适合农业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聚居和发展。
地形的不同会影响交通运输、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2. 河流对文明的贡献河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许多古代文明都是在河流的附近兴起的,比如黄河文明、底格里斯河文明等。
河流提供了水源、灌溉和交通,为人类的农业生产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3. 气候变迁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气候变迁对历史事件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的变冷可能导致农作物歉收,从而引发饥荒、战争等事件;气候的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居住和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气候变迁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历史地理学知识点之一。
4. 城市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一些城市由于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比如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因此更容易发展壮大;而一些城市由于地理条件不佳,比如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因此难以发展。
城市的地理环境对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 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历史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明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历史事件的进程。
比如,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带动了中国、印度、欧洲等地区之间的商贸、文化传播。
总结:历史地理学知识点涉及到地形、河流、气候、城市等方面,这些知识点对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及其背后的原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历史地理学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和地理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迁的原因。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690cdb93968011ca2009128.png)
中国历史地理学
聂立申著
2020/4/30
2020/4/30
2020/4/30
参考教材: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020/4/30
课程内容
• 第一章 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4学时) • 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 • 一、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 •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历史学的关系 •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历史文献研究法 • 野外考察法 • 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 第三节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应用功能
2020/4/30
一、历史地理学的定义、性质与任务
• 1、定义: • (3)国内: • 侯仁之: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
变化的一门学科。 • 史念海、马正林: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
象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 • 本人;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
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2/30
赵州桥与桥梁建筑技术
河北省宁晋县境内著名的安济桥(原隶赵州,故又称赵
州桥),设计者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这座桥是单孔
石桥,全长50.82米,宽9米。大桥洞上面左右各有两个
桥洞。大桥洞跨度长37.45米,但桥洞的高度只有7.23米。
桥身的坡度小,桥面平直,行人车马来往省力。桥洞的
跨度大,水上船只来往方便。四个小桥洞是一种独创,
可以起分洪缓冲的作用,减轻了洪流对桥身的冲击力量。
在1300多年前能建成这种跨度大、弧度低的桥梁结构,
是非常可贵的创造。
今人塑造的隋代工
匠李春像
2020/4/30
河北赵州桥
南京隋代舍利塔
浙江天台建于隋代的国清寺
北洞京始2建02于0/4隋/3代0的云居寺藏经
日本知识--第一讲日本地理、历史
![日本知识--第一讲日本地理、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a4699df52ea551811a6872f.png)
1、自然资源丰富
• 钓鱼岛列岛资源丰富,岛上海鸟栖息,盛产山茶、 棕榈、仙人掌、海芙蓉等作物及药材;周围海域 渔业资源丰富,年可捕量达15万吨。钓鱼岛周围 的东海大陆架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海底 石油储量巨大,可达30—70亿吨。日本是一个资 源匮乏的国家,在面积狭小的日本列岛上,除森 林、水利资源外,石油、矿产等发展工业必需的 天然资源极度匮乏,严重依赖进口。因此钓鱼列 岛的丰富资源对于日本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
日本知识--第一讲日本地理、历史
• 鉴于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有不同主张, 我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出发,在坚持我 一贯立场的前提下,与日方达成了此问题 留待以后解决,不采取单方面行动,避免 这一问题干扰两国关系大局的谅解。
日本知识--第一讲日本地理、历史
• 为什么这八个狭小的无人荒岛会引 起日本的垂涎?
计占国土面积的75%,大部分国土为森 林所覆盖,森林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 的67%。 •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约为? • 24%
日本知识--第一讲日本地理、历史
• 二、日本的第一高峰是 ? • 富士山位于日本静冈县与山梨县的
交界处。
日本知识--第一讲日本地理、历史
日本知识--第一讲日本地理、历史
日本地图
日本知识--第一讲日本地理、历史
•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局势和国家
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日本再次将手伸向
钓鱼岛。1990年10月,日本的一些右翼分
子经政府允许,在钓鱼岛列岛的一个岛屿
上修建了灯塔。日方还出动12艘船只和两
架直升机阻扰台湾渔船接近钓鱼岛列岛。
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列
日本知识--第一讲日本地理、历史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https://img.taocdn.com/s3/m/e51f682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f.png)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是谭其骧先生所著名的一部著作,讲述了他所探究过的历史地理。
谭其骧先生(1864-1936)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在教育学、文史哲等研究方面树立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谭其骧先生在《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中,向读者展示了他一生的历史研究的深厚功力。
全书分为10讲,分别讲述“中国从古到今的历史”、“中国古代地理”、“中国古代境界”、“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帝制”、“中国古代山水地貌”、“中国古代边疆”、“中国古代民俗”、“中国古代经济”和“中国古代文化”等10个意味深长的主题。
在第一讲“中国从古到今的历史”中,谭其骧先生从中国古代的历史出发,详细介绍了从夏代到清末民初,以及迄今为止人们所了解的中国历史发展的各大历史事件,并结合历史学的视角探究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及其影响,对今日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二讲“中国古代地理”,谭其骧先生首先分析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及其阶段性成就,讲述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形成期和发展期。
随后,谭其骧先生以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叙述了中国古代地理上的诸多问题,让人对中国古代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谭其骧先生还从中国古代的边疆、古代的民俗、古代的经济制度、古代的文化等角度,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特点。
他以一种深刻、深刻的视角,将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社会文化民俗以及经济状况等相关联。
他的作品更是阐释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历经扎实长期基础性科学研究才能够得以解读的一个结果。
以上所述,是由谭其骧先生在《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中对古代历史地理的精彩叙述。
从他的著作中,读者能够体会到他艰苦努力、深厚知识及丰厚学识,深刻理解古代历史地理,并以历史学视角进行综合考察。
谭其骧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他的著作和研究为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今日中国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讲解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67961ae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0.png)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讲解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讲义李新贵宁夏大学历史系2009年8月14日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提纲一、绪论1、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二、上篇历史自然地理1、气候2、水系湖泊3、海岸线4、沙漠的变迁三、下篇历史人文地理篇5、疆域与民族的分布;6、行政区划的演变;7、人口与移民的分布;8、交通道路的变迁;9、都城与地方城市的发展。
四、参考书目与相关网站1、《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2、《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3、《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4、《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5、《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靳生禾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6、《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萧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李孝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修订版)邹逸麟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10、《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1900-1980)》朱玲玲、杜瑜,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华林甫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12、《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13、历史地理专业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历史地理》(不定刊)、《九州》、《环境变迁研究》等。
14、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
15、曾昭璇、曾宪珊著:《历史地貌学浅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相关网站:北京大学史学网、河山网(陕西师范大学)、禹贡论坛网(复旦大学)、舆地网(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天圆地方”网站。
五、课程考查要求一、平时成绩(一)平时课堂提问、讨论占10%;(二)试卷自拟,占20%;要求:所拟试卷类型不限,内容均为课堂上所讲,并覆盖所讲内容的90%。
第一章 历史地理学基础
![第一章 历史地理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4e4a6074cc17552706220823.png)
第四节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应用功能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覆盖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 科学的很多领域,对于从整体上认识人类社会的发 展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很强的应 用性,如对历史边界、中外关系、行政区划、地区 差异、经济开发、社会变迁、文化区域、旅游资源、 人口与移民、民族分布与迁移、城市规划、生态保 护、减灾防灾、国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够提供决 策咨询。
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历史文献研究法
必须具备历史学的基础训练,熟悉并能够系 统收集、阅读、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资料 和文献,并能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对待历史文献要重视几点: (1)资料搜集要基本齐备。 了解古代地理文献可以先从熟悉《四库全书
总目》史部地理类入手。 (2)不要把传说认作真实史料。 (3)不要轻信前人对古代文献的解释。 (4)善于将文献记载放在地理空间上去解读。
二、野外考察法
是否重视野外考察是区别中国旧式传统的沿革地理 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标志。从事历史地理学问题的 研究必须走出书斋,通过田野观察,能够将文献所 记与今日的地理景观进行对比。
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人类最初对地理知识的表达,很可能是用图 而不是文字。由于大部分地图都出自当时当 事人之手,所以是相当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无论用于研究历史,还是着眼当代的经建 设,弘扬民族文化,都能起到博古以通今的 作用。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由时间、空间和人类三大要素交织而 成,研究历史需要注意时间的延续性,但是 也不能忽视空间的延展和差异性。
历史地理导论讲义资料
![历史地理导论讲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a11c93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73.png)
1、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历史地理学的文献资料
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与考古学成果的利用
——地理学方法与技术手段
文献资料
1、以《禹贡》为代表的先秦地理文献 2、正史《地理志》类及后人辑佚研究资料 3、关于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资料 4、方志与总志 5、其他文献资料(如诗文等) 6、考古资料 7、今人研究论著
中北 心京 主大 办学 《历 九史 州地 》理 杂研 志究
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学
沙漠与绿洲——自然地理 都护与州道省区——政区地理 民族与文化——民族地理 丝绸之路——交通地理
徐松《西域水道记》 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 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研究》 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 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 许序雅《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瓜沙史地研究》 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 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敦煌史地新论》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金钰铭主编《兰州历史地理研究》
黄盛璋《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载《地理集刊》第7号,1964年)
也承认在学科分类上是属于地理学,但他又 指出,就其学科性质说,历史地理学是介乎 于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又是自 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历史自然地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仰韶文化之前,新石器文化又通称为 前仰韶文化。
• 比较《夏小正》与《礼记· 月令》所记春 秋两个季节中相同物候的时间差异: • 因为这两个季节的物候对气候差异比较 敏感,同时又是物候现象较多的季节。 • 《夏小正》的物侯比《礼记· 月令》的物 候反映的气候更温暖。 • 由此可知夏代末的气候比春秋时期更温 暖,当时的自然带大约比现代北移了3个 左右纬度。
栎树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 河北平原距今8000-5000年,比今天高 二至三度。
• 辽河流域发现了以栎树为主的阔叶林。 • 河南淅川下王刚新石器时代遗址:孔雀、猕 猴、苏门犀、亚洲象等等动物。
• 距今8500-3000年,晚更新世最后一次 冰期以后,进入全新世。 • 世界性气候转暖,称全新世大暖期。
• 历史文献证据: • 中原地区喜暖动物南迁 • 《吕氏春秋· 古乐篇》: • “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 至于江南。”
• 《孟子· 滕文公下》: •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 君,……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 由此可见,武王伐纣时正是犀牛和野象成 群活动退出黄河流域的关键时期。 •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现象应是自然条件 急剧转变的表征,并非周武王的武力所致。
• 五代中叶中国东部气候开始转暖,出 现第一个暖峰。 • 970年以后中国东部气候向偏冷方向转 变,出现第一个冷谷。 • 1010年后,中国东部气候又向温暖转 化,十一世纪后五十年中温度达最高, 形成第二个暖峰。
• 五代中叶以来辽代在西辽河流域有 大规模的农田开发。 • 北宋中后期,杭州湾以北出现相对 高海面,造成水环境的重要改变。
• 北宋太湖水利问题,应从气候变化及相关海 平面上升出发,也可揭示为何此时长江口两 岸最终形成统一海塘。
• 人地关系 • 作为人类社会依赖的地理背景,气 候是其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 • 中国历史时期长期稳定存在农业社 会,农牧业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气 候的种种影响。 • 比较气候变化与历史社会变化的对 应关系: • 永嘉之乱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期间第 一个寒冷事件高峰的前沿。
• 《礼记· 月令》中所载物候比现代提前。
• 《月令》虽为战国晚期作品,但据近人考订, 它所反映的星象是公元前600年前后的现象。 • 亚热带植物梅树的分布位置比现代偏北。 • 东部河流稳定封冻的南界偏北,鲁国冬天无 结冰现象。 • 植物孢粉分析也可证明。
《诗经秦风》中有“终南何 有?气温 比现代低。 • 霜雪初、终日期异常: • 初霜日期提前,终霜日期推迟。 • 石榴包裹才能过冬。 • 225年扬州运河结冰。
• 一种认为隋唐时期一直处于气候偏暖的温暖 期,且延续到北宋初。
• 从竺可桢先生《近五千年来中国的气候变迁》 开始,王育民先生持此看法,吴宏岐、党安 荣等也著文支持。 • 其证据包括宫廷梅树和柑桔种植、长安驯象, 冬无雪记载较多。
• 而这种调整有时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 如旱灾、瘟疫、游牧民族大举南下等。 • 从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地区出发,探讨 那些对气候变化响应强烈的地区。
• 如,气候偏寒或寒冷事件对北南双方的 影响不同:
• 北方,存在“死冬”,影响小,可能引 起的社会变化也小。
• 南方,如长江流域亚热带作物的影响较 大,柑桔冻死,河湖结冰,生长季缩短, 双季稻失败等。 • 又如气候转旱或持续旱灾对农牧过渡地 带影响很大。 • 耕作农业出现很大困难,可能激化社会 矛盾,甚至导致社会结构瓦解。
• 1100年代以后,中国东部气候转入寒 冷阶段。 • 在1110至1135年间,东部地区相当集 中地出现一系列寒冷事件,如:
• 福州荔枝冻死,太湖地区河水尽冰, 洞庭山桔树皆冻死,太湖结冰可行, 江汉冰凝不解,深厚数尺等。
• 十二世纪前50年间,降雪南界南移一个 纬度,寒冷气候对岭南影响较大。 •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岭外 代答》等中都有记载。 • 十二世纪大部分时间,长江下游地区河 港结冰现象较频繁。 • 赵彦卫《云麓漫钞》、元好问《中州 集》、袁说友《东塘集》、赵蕃《淳熙 稿》中均有载。 • 十二世纪末绍兴一带冬小麦收获日期比 现代晚。
• 前述十三世纪初茶、橙等南方作物和冬麦种 植地区的北移,暖温带、亚热带北界北移。 • 《农桑辑要》中记载的柑桔类果树和苎麻年 收三次的分布位置比现代北移一个纬度左右。 • 金正大八年(1231)十二月:“江路已绝, 黄河不冰。”
• 1232年,蒙古兵从西夏地直指关中 地区,金朝急撤“秦蓝诸隘”的守 备,专防潼关一线。 • 这时“同、华、阌乡一带军粮数十 万斛,备关船二百余艘,皆顺流东 下。”
• • • •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时期 物侯时期 方志时期 仪器观测时期
第二节 历史气候研究成果
气候类型是:温暖湿润的气候
比今天高2º C-3º C
• 西安仰韶半坡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 • 发现了獐、竹鼠、貉等至今生活在气候温暖 湿润地带的长江流域。
• 京津唐地区发现了阔叶树种花粉带。 • 渤海湾西北岸发现了阔叶林树种。
• 石榴和栗两种果树冬季需包裹防冻, “不尔冻死”。
• 冬麦种植北界一度北移。
• 十一世纪后期开封一带水稻安全齐穗期提前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皇帝召辅臣观稻日 期推算水稻安全齐穗期)。 • 制糖用甘蔗的经济种植北界比现代偏北近两个 纬度(宋初和元朝前期)。 • 金朝茶树种植北界北移。
• 十三世纪桔树种植北界北移。 • 北宋初和南宋末期,两广南部椰子 结实北界比现代偏北约一个纬度。 • 南宋后期杭州春季物候比现代提早, 相当于气候带南移一个纬度。
• 华北平原北部渤海湾大范围海侵,并形成海侵 地区的文化遗址留存中断。 • 黄河中下游地区西汉中叶出现严重河决。 • 西汉时温度比现代高些,东汉后气候略有转冷, 但仍与现代水平相当。 • 《汜胜之书》4月10日可种水稻,比今天提前5 天。 • 《史记》“渭川千亩竹”,比今天靠北。 • 总体上与今天的气候相当。
第一节 历史气候研究背景
• 人类对全球环境变化重视的导因: • 全球气候20世纪以来逐渐变暧,世 界各地气候异常,原因通常认为是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 • 与人造氯氟烃有关的臭氧空洞。
• 预测将来气候变化及可能带来的 环境影响的方法: • 数学模拟 • 历史类比
• • • •
中国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变异性——严重灾害 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性 可使历史认识更接近真实,举例:
• 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收获期比春秋时期大大 推迟。 • 《吕氏春秋》《管子》《四民月令》中的记 载说明,初夏和早春气温回升时期推迟。 •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全部出现,是在《淮南子》 写作时,虽为天文节气,但在名称表达上用 了很多物候现象。霜降在公历10.24,今天 则是10.30,提前了6天。
• 当时的霜降比今天的日期要提前大 约半个节气。 • 冬季河流封冻的南界南移(偏南)。
• 因为按当时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来 看,在短期内用人力把喜暖动物赶 出黄河流域是根本做不到的。 • 史文只不过把自然界的现象与周公 的功德凑一起而已。
• 文艺表征: • 在传世和出土的大量青铜礼器上有各种 大象写实花纹。 • 据研究这种花纹通行于西周前期或商末。 • 自西周中期以后,这种写实的象纹逐渐 被淘汰,这说明文艺所依赖的客观环境 条件已消失。 • 人们已不能从自然环境中体验到这种艺 术创造的源泉,因此相应的艺术表达也 逐渐被淡忘。
• 36年间可靠记载太湖严重冰冻四次, 此后逐渐转暖。 • 康熙末至乾隆间气候相对较暖。 • 1790年前后气候又向寒冷方向转变, 进入明清时期的第三次寒冷阶段。 • 光绪十八年(1892)的寒冬过后气 候转向温暖,开始进入二十世纪较 温暖时期。
• 殷墟出土的动物群骨骼和甲骨文记载中的亚 热带动物成分是今天安阳及其附近地区的原 产。 • 如獐、竹鼠、犀、象等,并有当时亚热带植 被成分的佐证。 • 它们的存在表明,在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 纪这个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后阶段里,黄河中 下游地区的气候比现代温暖。
•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第一层,未见喜暖的动 物遗骸。 •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 • 《竹书纪年》长江汉水结冰 的记载
• 大象在中原地区的消失在文字衍生义的 发展上也留下了痕迹。 • 甲骨文字中“象”仅实指大象,没有其 它含义。 • 我们现在则常用一个衍生义用法,也就 是“相似”的意义,这是在西周以后出 现的。 • 战国人士韩非子认为这个衍生义的出现 是中原地区仅见大象骨骼,而人们“按 其图以想其生”而形成。
• 从此以后野象成群的活动再也没有 回到黄河流域。 • 华北地区的植被也同样没有恢复到 大暖期鼎盛时期的状态。
• 一种认为隋唐前期气候较暖和,而唐后 期则转寒。
• 论证认为宫廷种植和大象驯育带有人为 条件,不具有气候上的指示意义。 • 冬无雪不同于冬无冰。 • 寒冷事件频率增大,极端寒冷事件增多。
• 唐后期海州湾、莱州湾、苏北沿海多次 出现海冰。
• 文人诗文中多江冰记载。 • 唐末韩鄂《四时篡要》中记载京都 一带庄园中的葡萄种植冬季需全埋 土过冬。
• 各家就冷暖波动的基本特征意见一致, 但就具体各寒冷阶段起迄时间尚有差 异。
• 十四世纪前期气候已转向寒冷,持续 到明洪武初年。
• 洪武十年左右后气候条件可能有所改 善,持续到永乐初年。 • 1400年左右明清时期第一个寒冷阶段 开始,景泰四-五年(1453-1454)构 成该阶段第一冷峰。
• 弘治六年(1493)的严寒冬天构成 该阶段第二次冷峰,过后代表这一 寒冷阶段基本结束。 • 十六世纪前二十年寒暖交替出现, 但上海地区已有柑桔种植。 • 当时冬季气温应与现代较接近,并 一直持续到明末崇祯年间。 • 清初处明清时期第二寒冷阶段,顺 治十一年(1654)至康熙二十九年 (1690)为冷峰。
• 北魏政权从平城迁都洛阳,处于该时期 第二个寒冷事件高峰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