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案

第1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1)
【教学目标】
1.理解移项法则,知道移项的依据.
2.会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难点:对移项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用多媒体出示: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的场景.
移项时注意改变符号.
若设神舟五号搭载物有x件,则可列方程__________.
3.小叶同学今年11岁,航天员聂海胜今年41岁,问经过几年聂海胜的年龄是小叶年龄的三倍?
若设经过x年聂海胜的年龄是小叶年龄的三倍,则可列方程________.
生:小组讨论列出方程.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根据所列的方程,找出这三个方程的共同特征.
1.我们知道神舟六号在太空中运行了119小时,神舟五号在太空中运行的时间与神舟六号在太空中运行时间的平均数是70小时,问神舟五号在太空中运行了多少小时?
若设神舟五号在太空中运行了x小时,则可列方程____________.
2.神舟六号的搭载物有64件,是神舟五号搭载物的9倍多1,求神舟五号搭载物有多少?
师:用多媒体出示教材第86页例1.
生:尝试独立完成.
师:出示解答过程进行校正.
师: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
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
师:提出问题:
1.上述演示中,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第1,2题.
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第1,2题.
生:独立完成.
3.1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一课时)●教材分析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是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第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按照教材编排共分4个课时。
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经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方程也是几何的相关计算的重要模型,甚至对其他学科也有十分重要作用.【这部分内容要求教师有扎实学科专业知识,能理清教材知识体系,了解初中数学知识背景。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初中阶段是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并且具备活泼好动、好奇、好表现等特点.而从学生所具备的基本技能来看,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应用题,还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该性质解一些简易方程,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经验,但是对于方程认识的还比较肤浅、模糊,还处于感性层面,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把握。
【这部分内容要求老师了解学生学习行为的知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清楚学生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本课时学习中可能会存在困难.】●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通过对两个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定位如下:1.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方程进行适当变形;【这部分内容要求老师储备了教学目标知识,知道教育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根据教材学情分析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2)教案沪科版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下列四个图形中,通过旋转和平移能够全等图形的是()A.③和④B.②和③C.②和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全等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可得答案【详解】、②和④都可通过平移或旋转完全重合.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关键是掌握全等图形的概念.2.若点P(m,1-2m)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则点P一定在()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答案】D【解析】m+(1-2m)=0,解得m=1,所以点P的坐标为(1,-1).故选D.3.用加减法解方程组87208516x yx y+=-⎧⎨-=⎩①②解题步骤如下:(1)①﹣②,得12y=﹣36,y=﹣3;(2)①×5+②×7,得96x=12,x=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步骤(1),(2)都不对B.步骤(1),(2)都对C.此题不适宜用加减法D.加减法不能用两次【答案】B【解析】先观察方程组中两方程的特点,结合加减法可用排除法求出答案.【详解】解:因为在解方程组时并不限制加减消元法使用的次数,所以D显然错误;由于两方程中x的系数相等,故适合用加减法,故C错误;①﹣②,得12y=﹣36,y=﹣3,步骤(1)正确,故A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用加法消元的条件:未知数的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用减法消元的条件:未知数的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同.4.下列长度的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的是()A.1,2,3 B.3,4,5 C.2,3,6 D.2,2,4【答案】B【解析】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判断.+=,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详解】A、123+>,能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B、345+<,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C、236+=,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D、224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般用两条较短的线段相加,如果大于最长那条线段就能够组成三角形.5.某商品的进价是1000元,售价为1500元,为促销商店决定降价出售,在保证利润率不低于5%的前提下,商店最多可降( )A.400元B.450元C.550元D.600元【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设商店最多可降价x元,根据题意可得:--≥⨯,x1500100010005%x≤,解得:450∴该商店最多降价450元.故选B.点睛:读懂题意,知道:“利润=售价-进价-降价的金额,利润=进价×利润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若m3,则估计m值的所在的范围是()A.1<m<2 B.2<m<3 C.3<m<4 D.4<m<5【答案】C【解析】根据被开方数越大算术平方根越大以及不等式的性质,可得答案.【详解】解:∵36<42<49∴67∴3<42﹣3<4即3<m <4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利用被开方数越大算术平方根越大得出6<42<7是解题关键. 7.据5月2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介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豫西集团中南钻石公司推出大颗粒“首饰用钻石”,打破了国外垄断,使我国在钻石饰品主流领域领跑全球,钻石、珠宝等宝石的质量单位是克拉(ct ),1克拉为100分,已知1克拉0.2=克,则“1分”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正确的是( )A .20.210-⨯克B .2210-⨯克C .3210-⨯ 克D .4210-⨯克【答案】C 【解析】利用科学计数法即可解答.【详解】解:已知1克拉为100分,已知1克拉=0.2克,则一分=0.01克拉=0.002克= 2×10-3克,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科学计数法,掌握计算方法是解题关键.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B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C .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D .等腰三角形一边不可以是另一边的2倍【答案】B【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可一一判断.【详解】解:A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故本选项错误; B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故本选项正确;C 、腰不一定相等,所以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D、腰可以是底的两倍,故本选项错误。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 教案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感受从算式到方程的优越性.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3.在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利用方程可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校买了一批树苗绿化校园,第一天种了全部树苗的31,第二天种了50棵,两天合计种了90棵,学校共买了多少棵树苗?两天合计种了90棵,第二天种了50棵,那么第一天种了多少棵?90-50=40棵第一天种了树苗的31,问全部树苗有多少? 40÷31=120 综合列式为(90-50)÷31=120小学我们学了简易方程,你能用列方程的方法解这道题吗?解:设学校共买了x 棵树苗,依题意得:31x+50=90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一)导入知识,解释疑难1.例题讲解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2)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3)某校女生占全校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解析】(1)已使用时间+继续使用时间=规定的检修时间(2)2(长+宽)=周长长=1.5×宽(3)女生人数=52%×全校人数女生人数=男生人数+80男生+女生=全体【答案】(1)设经过x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根据题意可得:1700+150x= 2450(2)设长方形的宽为x cm,根据长是宽的1.5倍可知,长应该为1.5x,根据题意可得:2(1.5x+x)=24(3)可以设该校男生人数为x人,根据题意可得女生人数应该为(x+80)人根据题意可得:× 52%= x+80让学生观察上面各个方程,发现它们的特征:(1)未知数的个数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2)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归纳:像上面得到的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2.探究活动引导探究主题:如何根据题意列方程探究准备:某校初一(5)班49人,现增加3名女生后,班上男生与女生人数相等,问班上原有多少名男生可?多少名女生?探究过程:问题中一共涉及哪些量?这些量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量与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如何?班上原来的人数49=原有男生人数?+原有女生人数?班上现在的人数52=现有男生人数?+现有女生人数?解:若设班上原有x个男生,则原有(49-x)个女生,现有男生人数为x,现有女生人数为(52-x)个依题意有:x=52-x列方程关键要抓住问题中的等量关系.3.例题讲解某市在端午节举行划龙舟大赛,有16个队共352人参加.已知每个队一条船,每条船上人数相等,且每条船上有1人击鼓,1人掌舵,其余的人同时划桨.设每条船上划桨的有x人,那么可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为____________.【解析】首先理解题意找出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16个队×每队的人数=总人数,根据此等量关系列方程即可.解:设每条船上划桨的有x人,则每条船上有(x+2)人,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得:16(x+2)=352.故答案为16(x+2)=352.【答案】16(x+2)=352(二)归纳总结,知识回顾本节课主要讲了列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通过解应用题的两种方法的比较,发现代数法的优点,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许多问题就更方便了。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课件

知2-练
2 方程3x-4=3-2x的解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C )
①合并同类项,得5x=7;
②移项,得3x+2x=3+4;
③系数化为1,得x= 7
5
A.①②③
.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知2-练
3 若关于x的方程 1 (x+1)=a+7与方程3x-2
2
=2x+1的解相同,则a的值为( D )
知2-讲
例4 已知整式5x-7与4x+9的值互为相反数,求
x的值. 解: 由题意得5x-7+4x+9=0.移项,得5x+
4x=7-9.合并同类项,得9x=-2.系数化
为1,得x=-
2. 9
知2-讲
例5 已知|3x-6|+(2y-8)2=0,求2x-y的值.
解: 由题意,得|3x-6|=0,(2y-8)2=0. 所以3x-6=0,2y-8=0.解得x=2,y=4. 所以2x-y=2×2-4=0.
(3)系数化为1:方程的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a(a≠0),得到方程的解x=ab .
例2 解方程:3x +5 =5x -7. 解: 移项,得3x - 5x = - 7 - 5.
合并同类项,得 - 2x = - 12. 两边都除以- 2,得x = 6.
知2-讲
例3
解方程:
1 x-1=3+
5
6 5
kg,李丽平均每小时采摘 7 kg.采摘结束后王芳从她
采摘的樱桃中取出0.25 kg给了李丽, 这时两人的 樱桃一样多. 设采摘了xh. 她们采摘用了多少时间? 8x-0.25=7x+0.25,
x=0.5. 答:她们采摘用了0.5h.
方程中移项与多项式项的移动的区分: (1)移项是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材分析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应用非常广泛.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探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下一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做铺垫.本节将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计算能力等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为学生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分式方程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 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3.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4.会用去括号法则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5. 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6. 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形成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转化的能力;2. 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由具体实例抽象概括的思考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 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 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4. 运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1. 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2. 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 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4. 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问题①在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9人,比跳水运动员的2倍少1人.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多少人?(1)如果设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x人,则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羽毛球运动员为______人;(2)根据上述关系,可列方程为________.问题②王玲今年12岁,她爸爸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1)如果设再过x年,则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王玲的年龄为______岁,她爸爸的年龄为______岁;(2)根据上述关系,可列方程为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做铺垫.二、探究新知1.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问题:观察以上两个方程,找出其特点:2x-1=19 ①36-x=2(12+x) ②(1)有几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是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使得一元一次方程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方程的解,也可叫做方程的根.【设计意图】经历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以及方程的解的定义.2.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是等式(含未知数的等式),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如果a=b,那么a+c=b+c,a-c=b-c.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如果a=b,那么ac=bc,ac =bc(c≠0).性质3如果a=b,那么b=a. (对称性)性质4如果a=b,b=a,那么a=c. (传递性) 例1 解方程:2x-1=19.解:两边都加上1,得2x=19+1,(等式基本性质1)即2x=20.两边都除以2,得x=10.(等式基本性质2)检验:把x=10分别代入原方程的两边,得左边=2×10-1=19,右边=19,即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设计意图】经历探究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从而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3.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仔细观察例1解答过程中的第1步:2x-1=19,①2x=19+1. ②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由方程①到方程②,这个变形相当于把①中的“-1”这一项从方程的左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问题:“-1”这项移动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改变了符号.总结: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一般地,把所有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所有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使得一元一次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移项,一般都习惯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左边.例2 解方程:3x+5=5x-7.解:移项,得3x-5x=-7-5.合并同类项,得-2x=-12.两边都除以-2,得x=6.【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深化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的认识.4. 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例3解方程:2(x-2)-3(4 x-1)=9(1-x).解:去括号,得2x-4-12x+3=9-9x.移项,得2x-12x+9x=9+4-3.合并同类项,得-x=10.两边都除以-1,得x=-10.问题:通过解答上面的方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方程中含有括号,如果去掉括号,就可以利用移项法则进行解方程了,关键步骤就是去括号.问题:你还记得去括号法则吗?(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2)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注意:(1)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2)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3)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4)-x=10不是方程的解,必须把x的系数化为1,才算完成解方程的过程.【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深化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的认识.5.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例4 解方程:x−10x+16=2x+14−1.解:去分母,得12x-2(10x+1)=3(2x+1)-12.去括号,得12x-20x-2=6x+3-12.移项,得12x-20x-6x=3-12+2.合并同类项,得-14x=-7.两边都除以-14,得x=12.问题:通过解答上面的方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方程两边都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去掉分母.于是,解方程的基本程序又多了一步“去分母”.问题:你能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都有哪些步骤吗?(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不可漏乘某一项,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代数式要加括号;(2)去括号:应用分配律、去括号法则,注意不漏乘括号内各项,括号前“-”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3)移项: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移项要变号;(4)合并同类项:要注意只是系数相加减,字母及其指数不变;(5)系数化为1:同除以未知数前面的系数,即ax=b⇒x=ba.【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与方法,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深化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的认识.三、巩固练习1. 解方程:2(x+3)-5(1-x)=3(x-1).2. 解方程:34[43(12x−14)−8]=32x+1.四、课堂总结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2. 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如果a=b,那么a+c=b+c,a-c=b-c.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ac =bc(c≠0).性质3如果a=b,那么b=a.性质4如果a=b,b=a,那么a=c.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略.◆教学反思。
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用移项法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新版沪科版

所以(-2)★3
=(-2)×32+2×(-2)×3+(-2)
=(-2)×9+2×(-2)×3+(-2)
=-18+(-12)+(-2)
=-3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若
+
★
★(-2)=16,求 a 的值.
【解】因为 a ★ b = ab2+2 ab + a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 [新考向 传承数学文化]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
中有这样一道题,原文如下:今有百鹿入城,家取一
鹿,不尽,又三家共一鹿,适尽,问:城中家几何?大
意为:今有100头鹿进城,每家取一头鹿,没有取完,剩
下的鹿每3家共取一头,恰好取完,问:城中有多少户人
家?在这个问题中,城中人家的户数为
所以
+
★3
+
+
+
2
=
×3 +2×
×3+
=
+
+
×9+3( a +1)+
=8 a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因为
+
★
★(-2)=16,
所以(8 a +8)★(-2)=16,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2课时)》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基础的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贯穿于整个数学学科,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数学知识,对于方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对于一些特殊的一元一次方程,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
2.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解说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一元一次方程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一些基本的解法。
让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一些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刚刚学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一些特殊的一元一次方程,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解。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一下,今天学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共21张PPT)

(2)方程两边同时加5,得 3+5=x-5+5 (等式性质1)
于是 8=x 习惯上,我们写为x=8.
试一试:
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5x=20 (2) 3x-5=22
解: (1)方程两边同时除以-5,得
-5x÷(-5)=20÷(-5)(等式 性质2)
于是 x =-4
也可以写成
(成立) (3、4、5题等式性质2)
X (5)等式-5
Y =-
5
成立吗?为什么? (成立)
(6)等式—X— 5-a
=—5-—Ya
定成立吗?为什么?
(不一定成立) 当a=5时等式两边都没有意义
例1.解下列方程:
(1)x+7=26 (2)3=x-5
解: (1)方程两边同时减7,得 x+7-7=26-7 (等式性质1)
2
B.由 x 3 ,得到 x = 1
3
C.由-2
a
=
-3,得到
a
=
2 3
D.由 x-1 = 4,得到 x = 5
x=0 x=9
a= 3
2
3.填空:
① 若 x-2 = 3,根据等__式__的__性__质__1 ,得到
x-2 +2= 3 +2 ,即 x = 5 。
② 若 -4 x = 3,根据_等__式__的__性__质__2 ,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 其解法
想一想:
1.什么叫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②
2.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 未知数的 值,就是方程的解。
解方程就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上册)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22张PPT)

题意,得: 2x 1 19
自主探究
(2)王玲今年12岁,她爸爸 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年
龄是她年龄的2倍?
解:设再过X年,王玲 的年龄是(12+X)岁 ,她爸爸的年龄为( 36+X)岁,是她年龄 的2倍,得 :
36 x 2(12 x)
仔细观察 认识概念
2x 1例11.解9方程:
解:两边都加上1,得
2x 即11 19 1
2x 20
两边都除以2,得
x 10
等式基本性质1 等式基本性质2
我来验证
检验:
x 1把0
分别代入原方程的两边,得
左边=2 10- 1=19,
右边=19
即
左边=右边.
x 10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当堂训练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下列方程 (1)4x - 15 = 9 (2) 2x = 5x -21.
今天你学了什么?说说看!
作业: 教材 P85 1题 交送作业:P88 1 (2)(4) 2(2)(4)
谢谢
a
等式的左边
等号
b
等式的右边
合作探究 a
左
a=b
b
右
合作探究 ac
左
a=b
b
右
合作探究
ac
左
a=b
ba
右
合作探究
ac
左
a=b
bc
右
合作探究
ac
bc
左
右
a=b
你还能发现类
似的规律吗?
a+c =b+c
总结提升 等 式 的 基 本 性 质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6课时)

此外,我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给予不同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在教学评价环节,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设计有趣的数学故事,如《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考。
3.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如“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4.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场景。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
2.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我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4.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引入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课件

•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 察是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年11月8日星期一12时51分11秒12:51:118 November 2021
•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下午12时51 分11秒下午12时51分12:51:1121.11.8
讨论:分数基本性质与等式性质2 有何区别?
1.将分母小数化整数是利用分数基本性质,它仅与一个分数 的分子和分母有关,与其他各项均无关!
3。课堂举例:
例 :解方程
—x -0—.1—7–—0.—2x = 1 0.7 0.03
( 口头检验)
分析:该方程即是 —1 x - —1—的分母是小数,所以得先利用(分数基本性质)
将其化成整数,根据刚才的练习,原方程可以变为:
1—0x– -1—7 -—2—0x— =1 (注意:右边的 1 没有变化,为什么?)
到方程一边,其它项 移项
不移的项不变号
都移到方程另一边, 注意移项要变号
法则 2)注意项较多时不要漏项
合并 同类 项
把方程变为ax=b 合并同类
1)把系数相加
(a≠0 ) 的最简形式 项法则 2)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系数 将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 等式
化1 数系数a,得解x=b/a 性质2
解的分子,分母位置 不要颠倒
新 知
1. 引入:(提问)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数,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案设计

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4.初步认识方程模型,体会数学模型思想,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从一个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使学生会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的良好素养.【教学重点】重点是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难点是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1)m=0;(2)-2+5=3;(3)x>3;(4)x+y=8;(5)2a+b; (6)2x2-4x+1=0.你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情境漫画:好马和劣马沿同一条路径旅行,好马每天走240里,劣马每天走150里,劣马先走12天,好马若干天可以追上劣马.你能列出相应的方程吗?(2)学生问老师多少岁,老师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2岁,你长到我这么大时,我就41岁了.请你算算老师、学生各多少岁?你能列出方程吗?你能说出以上两个方程的共同点吗?【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从而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情境1中(1)(4)(6)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情境2中(1)设好马x天追上劣马,列方程240x=150×12+150x;(2)学生15岁,老师28岁.设学生x岁,则老师(2x-2)岁,列出方程2x-2+x-2=41.两个方程都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教学说明】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模型的意义,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有趣的情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一元一次方程问题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问题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教学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生活,在经过观察、分析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根.2.等式的基本性质问题1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问题2什么是等量代换?【教学说明】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在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另外发展学生运用符号的意识.【归纳结论】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a-c=b-c.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a bc c=(c≠0).性质3:如果a=b,那么b=a.(对称性).性质4:如果a=b,b=c,那么a=c.(传递性).在解题过程中,根据等式的传递性,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代替,简称等量代换.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各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A.S=12ab B.x-y=0 C.x=0D.123x+=1 E.3-1=2 F.4y-5=1G.2x2+2x+1=0 H.x+2.2.说明下列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得到的?(1)如果5x+3=7,那么5x=4(2)如果-8x=16,那么x=-2(3)如果3x=2x+1,那么x=1(4)如果-8=y,那么y=-8.3.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4x+1=9的解.(1)x=2 (2)x=3.4.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2x-4=18 (2)2y+8=5y【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利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有更加明确的认识.【答案】 1.C F2.(1)等式的基本性质1 (2)等式的基本性质2(3)等式的基本性质1 (4)等式的基本性质33.(1)把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2+1=9,右边=9,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2是方程4x+1=9的解.(2)把x=3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3+1=13,右边=9,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不是方程4x+1=9的解.4.(1)x=11(2)y=8 3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7页“练习”和教材第90页“习题3.1”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节课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与合并同类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移项的概念.2.能够运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引入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移项”的概念方法运用的理解;并使学生会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又体现知识的应用性,通过对移项法解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重点是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方程.【教学难点】难点是灵活运用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方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怎样的?(2)某校三年共买了新桌椅270套,去年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又是去年的3倍,前年这个学校买了多少套桌椅?请你帮忙解决一下,你准备怎么做,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请说出你的理由?【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把若干本书发给学生,如果每人发4本,还剩下2本;如果每人发5本,还差5本,问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思考对于所列出的方程如何把它向x=a的形式转化?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们能发现什么?【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设出未知数并列出方程.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总结出移项时,要改变符号.情境1(1)合并同类项时,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2)中设前年购买新桌椅x 套,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了2x 套,今年购买了6x 套.列出方程x +2x +6x =270.方程的左边直接合并同类项,可得9x=270,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2求出方程的解x=30.情境2中设有x 名学生,列出方程4x +2=5x-5.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两边都减(4x +2)再两边同时加7得出x=7.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看做把方程的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教学说明】 通过知识的回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同时让学生体验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成功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移项问题1 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问题2 移项的目的是什么?移项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 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1.移项的目的是把所有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的过程是项的位置改变和符号变化的过程.即对移动的项进行变号的过程,没有移动的项则不变号.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变形中属于移项的是( ).A.由15x =1得x=15 B.由3x=1得x=13C.由3x-2=0得3x=2D.由-3+2x=7得2x-3=72.通过移项将方程变形,错误的是( )A.由3x-4=-2x+1,得3x-2x=1+4B.由y+3=2y-4,得y-2y=-4-3C.由3x-2=-8,得3x=-8+2D.由y+2=3-3y,得y+3y=3-23.关于x的方程2x+a-9=0的解是x=2,则a的值为()A.2B.3C.4D.54.在方程3x-12=1,13x+1=12,6x-5=2x-3,x+12=2x中与方程2x=1的解相同的方程有()A.1个B.2个C.3个D.4个5.方程4x+3=-3x-1的解x=_______.6.解方程:(1)0.6x=50+0.4x(2)4x-2=3-x(3)-10x+2=-9x+87.(1)当y是什么值时,5y-10与18-3y的值相等?(2)当y是什么值时,5y-10与18-3y的值互为相反数?【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答案】 1.C 2.A 3.D 4.D5.4 76.解:(1)移项,得0.6x—0.4x=50 合并同类项,得0.2x=50系数化1,得x=250(2)移项,得4x+x=3+2合并同类项,得5x=5系数化为1,得x=1(3)移项,得-10x+9x=8-2合并同类项,得-x=6系数化为1,得x=-67.(1)5y-10=18-3y解得y=7 2(2)5y-10+18-3y=0解得y=-4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什么是移项?移项的过程是怎样的?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8页“练习”和教材第91页“习题3.1”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节是用“移项”、“合并同类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第3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方程变形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3.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及步骤的探究,体会化归思想,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的基础上,引出通过去括号和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的理解;使学生在经历学习解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的良好素养.【教学重点】重点是灵活掌握和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程序【教学难点】难点是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①不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②注意给分子添加括号.)【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同学们,目前初中数学主要分成代数与几何两大部分,其中代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未知数,建立方程,对未知数加以运算.而最早提出这一思想并加以举例论述的,是古代数学名著《算术》一书,其作者是古希腊后期数学家——“代数学之父”丢番图.丢番图的墓志铭:“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天赐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进人冰冷的墓.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请你列出方程算一算,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思考所列方程与已学方程有什么区别?你能否把它转化为已学方程的形式?【情境2】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解方程(1)4(2-x)-60=3(x-1)(2)2157146y y ---= 【教学说明】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列出方程,发现所得方程与已学方程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情境1中设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为x 岁,得出方程11115461272x x x x x +++++=方程中有分数,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2把方程中的分数转化为整数.情境2中(1)x=-7;(2)y=14- 【教学说明】 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列方程,发现所列方程与已学方程的区别,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已有的知识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问题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问题2每一步中的依据及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具体见下表:1.数学小诊所:小马虎的解法对吗?如果不对,应怎么改正?解方程2141136 x x--=-解:去分母2(2x-1)=1-4x-1去括号4x-1=1-4x-1移项4x+4x=1-1+1合并8x=1系数化为1 x=8【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答案】1.不对,应为:去分母:2(2x-1)=6-(4x-1)去括号:4x-2=6-4x+1移项:4x+4x=6+1+2合并:8x=9系数化为1:x=9 82.解:去括号,得12x-14-3=32x+1.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17 4.两边同除以-1,得x=-17 4.3.解:(1)去分母:3(x+1)-(x+1)=6. 去括号:3x+3-x-1=6移项:3x-x=6-3+1合并同类项:2x=4系数化1:x=2.(2)分母小数化整:490532 523 x x x--+-=去分母,得6(4x-90)-15(x-5)=10(3+2x).去括号,得24x-540-15x+75=30+20x.移项,合并同类项,得-11x=495.系数化为1,得x=-45.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9、90页“练习”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课从情境故事和回顾知识入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上册)3.1.2-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移项得
3x-4x=-25-20,
合并同类项得 -x=-45,
系数化成1得x=45.
答:这个班有45人.
拓展提升
解下列方程 4 | x | 3 6
解:移项,得: 4 | x | 6 3
化简,得: 4 | x | 9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4,
得:| x | 9 4
x9 4
课堂小结
利用移项解一 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数学上(HK) 教学课件
第3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第2课时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难点) 2.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
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解方程:2x- 5 x=6-8
由方程① 到方程 ② , 这个变形相当于 把①中的 “– 15”这一项 从方程的左边移到了 方程的右边.
“– 15”这项移动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改变了符号
2x = 5x -21 2x = 5x -21
③
2x-5x= -21 2x -5x = -21
④
由方程③ 到方程 ④ , 这个变形相当 于把③中的 “ 5x ” 这一项 从方程的右边移 到了方程的左边.
“ 5x ” 这项移动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改变了符号
➢移项定义 一般地,把方程中某一项改变符号 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移项要变号
4x –15 = 9
2x = 5x – 21
4x = 9 +15
2x –5x = – 21
➢移项目的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PPT课件(沪科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移项 移项时要改变符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括号; (2)移项; (3)合并同类项; (4)把未知数x的系数化成1; (5)得到方程的解.
移项,得 3x – 5x = - 7 – 5
合并同类项 ,得 -12x=-12. 系数化1,得 x=2.
注意:移项要变号哟!
例3 解方程:2(x-2)-3(4x-1)=9(1-x);
解:⑴去括号得 2x-4-12x+3=9-9x. 移项,得2x-12x+9x=9+4-3.
合并同类项,得-x=10. 两边除以-4,得x=-10 .
请你判断
例 下列方程变形是否正确?
⑴6-x=8,移项得x-6=8.
错 -x=8-6.
⑵6+x=8,移项得x=8+6.
错 x=8-6.
⑶3x=8-2x,移项得3x+2x=-8.
错 3x+2x=8.
(4)5x-2=3x+7,移项得5x+3x=7+2.
错 5x-3x=7+2.
例1 解下列方程:
1 x 2 x 1.
回顾与思考
1、解方程的基本思想是经过对方程一系列的变形, 最终把方程转化为“x=m”的情势.
即:①等号左、右分别都只有一项,且左边是未知数项, 右边是常数项; ②未知数项的系数为1.
2、目前为止,我们用到的对方程的变形有:
等号两边同加减(同一代数式)、 等号两边同乘除(同一非零数) 等号两边同加减的目的是: 使项的个数减少; 等号两边同乘除的目的是: 使未知项的系数化为1.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
问题1
在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 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9人,比跳水 运动员的2倍少1人。参加奥运会的跳 水运动员有多少人?
【沪科版教材】七年级数学上册《3.1 第1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和等式的性质》课件

情景2:小颖种了一棵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 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 苗长高到1米?
40cm
x周后
100cm
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m,那么可以得 到方程: 40+15x=100 .
情景3: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850 m2,长和宽之 差为25 m,这个操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将 x = 10代入方程2x-1=19的两边,得 左边=2×10-1=19. 右边=19. 即 左边=右边 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小结:解一元一次方程要“化归”为“ x=a ”的形式.
当堂练习
1.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_(_1_)_(3_)_(填序号). (1) x +8=3;(2) 18-x;(3) 1=2x+2;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应 用
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变形 解一元一次方程
根据等式的传递性,一 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代 替,简称等量变换.
b 100
得到等式
a=b?
依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同时除以
1 100
或同乘100
四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例4 解方程:2x-1=19.
解:两边都加上1,得
2x=19+1, 等式的性质1
即 2x=20.
两边都除以2,得
x=10.
等式的性质2
思考:x=10是原方程的解吗?
一般地,从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以后,可以代 入原方程检验,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
xm
(x+25) m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 x m,那么长为 (x+25) m,由此可以得到方程: x(x+25)=585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二:导入课题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三:问题情境导入
问题1:
在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8人,比跳水运动员的2倍少4人,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多少人?
如果设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x人,则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
2x-4=18
问题2
王玲今年12岁,她爸爸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
如果设再过x年,
则x年后王玲的年龄是岁
则x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岁
由题意可得:
(让让学生做,然后交流。
)
四:想一想
看看式子:2x-4=18
36+x=2(12+x)
1、它们属于我们小学里学过的什么内容?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上面的两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式子属于我们学过的代数式中的哪一类式子?
它们都是整式
3、如果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我们就把这样的方程叫整式方程。
五:合作探究
观察方程:2x-4=18
36+x=2 (12+x)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特征?(从未知数的个数与未知数的次数两方面去考虑)
一元一次方程:象上面的两个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六:相信你会判断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1) x+3y=4 ( )
(2) x2-2x=6 ( )
(3) -6x=0 ( )
(4) 2m +n =0 ( )
(5) 2x-y=8 ( )
(6) 2y+8=5y ( )
七、回顾交流
1:请同学们自己写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
2: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叫方程的解?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3:解方程: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做一估:判断括号里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1. 2x-4=18 (x=11)
2. 36+x=2 (12+x) ( x=12)
3、3x+1=7 ( x=3 )
八、知识导航
我们在小学里已经学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谁能告诉老师等式基本性质的内容吗?
等式的基本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九、做一做
说明下列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得到的?
1、如果5x+3=7,那么5x=4
2、如果-8x=16,那么x=-2
3、如果-5a=-5b, 那么a=b
4、如果3x=2x+1,那么x=1
十、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1、课堂作业p91页习题3.1第2题
2、课后预习下一节。
预习要点
1、什么叫移项?
2、会用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