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异常概述

第一节:心理异常及其病理学模式

什么是心理异常

(一)

心理异常就是某一时期或长期的、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没有能力按照社会所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心理异常的三个特征:

a)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客观环境失去了同一性。

b)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失去了协调性。

c)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失去了稳定性。

心理咨询分为“调适性”和“发展性”两种。

调适性心理咨询的目的:

1.渲泄。

2.改变,即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和思考方向。

3.激发,即激发来访者的潜能,让他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4.提供,即提供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发展性心理咨询的目的:

1.启发来访者正确地认识自我。

2.防止和处理各种发展性问题。

3.促进来访者更好地发展自我。

(二)心理异常的类型

心理异常分为:

1.非病理性心理异常(即一般心理问题,mental block)。

2.病理性心理异常(即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

是否具有情景性为这两类心理异常的区别标准,即特定的情景才能引起的心理异常,为非病理性心理异常。

病理性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又分为精神病性心理障碍(精神失常,amentia),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心理紊乱,psycho-disturblance),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边缘状态(bordering state)。

心理疾病是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群的集中综合体现。

心理疾病分为轻性心理疾病(主要是心理紊乱的集中的突出的体现)和重性心理疾病(主要是精神失常、边缘状态的集中的突出的体现)。

心理障碍的特殊类型分为心身障碍(psychosmatic disorders)和心身疾病(psychosmatic disease)。

(三)心理异常的病理学模式

1.生物学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也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如麻痹性痴呆,儿童多动综合征。

2.动力学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意识与潜意识,即意识与欲望、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此由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倡导。

3.行为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所有体现心理异常的不良行为,除了由生理原因所决定的以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即“学习”的过程而固定下来的。此由华生倡导。

4.社会学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由生活变动等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此由美国梅耶Mayer A 倡导。

5.整体论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心理健康及其判别标准

(一)心理健康运动的由来与发展

心理健康运动通常以1793年法国医生皮内尔Pinel P.提倡“道德治疗”为起点,而把1908年比尔斯Beers C.W.写的《一颗失而复得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的出版和同年成立的“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作为正式开始的标志。

(二)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的关系

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躯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大脑损伤和内分泌失调。

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心理健康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最突出的是消极情绪。

(三)判别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学史上对心理健康判别标准的观点

生存标准,也称为社会适应标准:

(1)主观经验标准:根据被判别者的主观感受和和判别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判别。(2)统计分析标准: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进行判别。

(3)心理测验标准:根据规范化的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判别。

(4)生活适应标准:根据是否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并与之保持协调进行判别。

医学标准:

(5)病因症状标准:根据是否有致病因素和症状表现进行判别。

2.当今社会对心理健康判别标准的观点

“生存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和“发展标准”是当今社会判别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健康水平的两大基础标准。

用“生存标准”来判别心理健康/异常与否。

用“诊断标准”来判别心理异常的性质。

用“发展标准”来判别心理健康的水平。

“发展标准”的提出,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心理咨询的内涵,也有利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咨询师以心理咨询为主,辅以治疗药物治疗;精神科医生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

发展标准:

(1)认识清醒健康:认知功能优异。

不仅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他人,而且要清醒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他人的优点不抹杀,对自己的缺点不否定。感知敏锐,注意稳定,记忆良好,想象丰富,思维灵活,语言流畅。

(2)情绪积极饱满:精神状态稳定振作。

(3)意志品质良好: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明显。

(4)个性完善统一:为人诚实,富于同情心,而非虚伪、冷漠;勤劳、富有首创精神,而非懒惰、默守陈规;自尊、自信,而非自卑、自负。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与人相容。待人热情忠厚。容易接纳别人,也容易被别人接纳。

(6)潜能充分发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潜能的特点:丰富性;隐蔽性;可开发性。)

第二章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生理因素

(一)遗传性

分析方法:(1)家系法;(2)双生儿法;(3)寄养法

分析内容:同病率,聚集性

经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这些重性心理疾病容易遗传。

遗传对心理异常的作用是通过“易患性”(潜在性)表现出来的。

(二)脑功能失调分为脑器质性病变和非脑器质性病变。

(三)神经代谢异常

环境因素

(一)人际关系不良

52%表现在垂直面上的人际关系,如上下辈、上下级等。

33%表现在水平面上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同事、朋友等。

人际关系不良,尤其是全面的人际关系不良,不但能引起心理异常,而且还会影响心理异常的矫正与预后。

(二)社会生活事件

事件刺激由大到小(单位LCU):

配偶死亡100

夫妻离婚73

夫妻分居65

家庭成员死亡(配偶除外)63

结婚50

如果一年内所受刺激

合计〉300LCU,则必然导致心理异常。

合计〉200LCU,则50%可能导致心理异常。

合计〈30LCU,则安全。

(三)丧失

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丧失。精神上的丧失比物质上的丧失更容易导致心理异常。丧失是否会导致心理异常,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能否及时找到代偿办法。

第二节心理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