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对于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依据。
本文将从心理异常的表现、影响和判断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心理异常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情绪不稳定、情绪低落、焦虑、恐惧、行为异常、社交障碍等。
这些表现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对他人造成伤害。
因此,对于这些表现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判断和干预。
其次,心理异常会对个体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情绪低落可能导致个体对生活失去兴趣,影响工作效率;焦虑和恐惧可能导致个体无法正常社交和交往;行为异常可能导致个体做出危险行为,危害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因此,及时判断心理异常,对个体进行干预和治疗,对于个体的生活和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对于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依据。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首先是持续时间,心理异常的表现需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是偶发或短暂的情绪波动;其次是影
响程度,心理异常的表现需要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
一定的负面影响;再次是自我意识,个体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异常,是否主动寻求帮助和治疗;最后是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异常是
否导致个体无法正常社交和交往,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心理异常的表现、影响和持续时间等因素。
对于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和治疗,帮助个体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需要加强心
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理异常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心理异常对
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通常基于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权威的医学和心理学文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异常及其诊断标准:1.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持续的低落情绪或兴趣丧失。
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或食欲明显增加或减少。
失眠或嗜睡。
活动减少或增加。
疲劳或缺乏活力。
价值感低落或过度的、不恰当的罪恶感。
思维或集中注意力困难,或犹豫不决。
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有自杀的计划或尝试。
2. 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持续的、过度的担忧和焦虑。
对多种事件或活动感到担忧。
难以控制担忧。
3.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4.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有幻觉、妄想或其他思维紊乱。
有情感淡漠或不恰当的情感反应。
5.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有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
6.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重复的、侵入性的回忆、恶梦或闪回。
7.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有不稳定的情绪、自我形象和人际关系。
8.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在多个环境中持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过度活跃的行为。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是指人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不正常的表现,严
重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社交能力。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行为异常
行为异常是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常规的社会行为规范不符合,或者出
现了明显的异常行为。
例如,孤僻、退缩、暴躁、自闭等行为表现都
属于行为异常。
行为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个体的年龄、性别、文化背
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2. 情感异常
情感异常是指个体的情感表现与正常人的情感表现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情感淡漠、情感过于激烈、情感不稳定等都属于情感异常。
情感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个体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因
素进行综合评估。
3. 思维异常
思维异常是指个体的思维方式与正常人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思维迂腐、思维混乱、思维过于敏感等都属于思维异常。
思维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个体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4. 生理异常
生理异常是指个体的生理表现与正常人的生理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体重波动等都属于生理异常。
生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个体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总之,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表现来进行判断。
同时,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进行,不能自行进行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了心理异常的表现,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一、心理异常的定义和分类1.1 心理异常的概念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上出现与正常范围不符的表现,包括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1.2 心理异常的分类心理异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焦虑类异常:包括广泛性焦虑、恐慌症等。
2. 抑郁类异常: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3. 强迫症类异常:包括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4. 人格障碍类异常: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5. 精神分裂症类异常:包括幻觉、妄想等。
6. 食欲和睡眠异常:包括厌食症、失眠症等。
二、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2.1 DSM-5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之一。
它提供了各种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和描述,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2.2 ICD-10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第十版)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标准分类系统。
它也包含了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与DSM-5有一定的重叠。
2.3 临床观察和评估除了以上的标准,临床医生还可以通过观察和评估来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心理异常。
常用的方法包括: 1. 临床面谈:医生通过与患者的面谈来了解其情绪、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2. 问卷调查:医生可以使用各种心理测量工具和问卷来收集患者的信息,如症状自评量表、抑郁量表等。
3. 观察行为:医生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包括言语、动作、情绪表达等,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三、常见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和特征3.1 焦虑类异常焦虑类异常的判断标准包括: - 持续的、过度的焦虑和担心; - 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 焦虑引起的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等。
3.2 抑郁类异常抑郁类异常的判断标准包括: - 持续的、丧失兴趣和快乐感; - 睡眠障碍、食欲改变; - 自卑、无价值感等。
心理异常及其成因
02 常见心理异常类型
焦虑症
01
02
03
过度担忧和恐惧
患者常常无法控制地担心 各种事情,包括未来的事 件、自己的健康、家人的 安全等。
身体症状
焦虑症患者常常出现身体 不适,如头痛、胃痛、心 悸、呼吸急促等。
回避行为
为了避免焦虑,患者可能 会回避某些情境或活动, 如社交场合、公共场所等。
抑郁症
情绪低落
心理异常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 和重度心理异常;按照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心理异常和继发性心理异常等。
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发病率
心理异常的发病率因地区、人群、时代等因素而异。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心理异常的发病率呈上升趋 势。
影响因素
心理异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是指心理异常具有家 族聚集性;环境因素是指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大脑结构、 神经递质等生理因素与心理异常的关系。
用于减轻焦虑症状,如广泛性 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
抗精神病药物
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 碍等精神疾病,有助于稳定情 绪、减轻幻觉和妄想。
其他药物
如镇静剂、安眠药等,用于控 制伴随的失眠、躁动等症状。
心理治疗技术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 以应对心理异常。
人际关系治疗
着重于改善人际关系,减轻社交障碍,提高 社会适应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情感淡漠
患者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缺乏情 感反应,显得冷漠、孤僻。
人格障碍
01
02
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
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以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为标题,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心理异常的分类和区分原则。
一、症状与表现心理异常的第一个区分原则是通过症状和表现来进行分类。
心理异常的症状和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分为情绪异常、思维异常、行为异常等。
例如,情绪异常可以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等;思维异常可以表现为妄想、幻觉、思维杂乱等;行为异常可以表现为自残、攻击性行为、逃避行为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症状和表现,可以初步确定心理异常的类型。
二、时间和持续性心理异常的第二个区分原则是通过时间和持续性来进行分类。
心理异常可以分为暂时性心理异常和持久性心理异常。
暂时性心理异常通常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所导致,比如情绪失控、临时的压力过大等,一旦原因消除,心理状态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而持久性心理异常则是指长期存在的、持续性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干预和治疗。
三、功能受损程度心理异常的第三个区分原则是通过功能受损程度来进行分类。
心理异常可以分为轻度心理异常、中度心理异常和重度心理异常。
轻度心理异常指的是心理功能受损程度较轻,对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的影响较小;中度心理异常指的是心理功能受损程度中等,对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有一定的影响;重度心理异常指的是心理功能受损程度较重,严重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四、原因和背景心理异常的第四个区分原则是通过原因和背景来进行分类。
心理异常可以分为生理性心理异常和心理性心理异常。
生理性心理异常是由于身体疾病或药物等生理原因引起的心理问题,例如躁郁症、强迫症等;心理性心理异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引起的心理问题,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等。
通过了解心理异常的原因和背景,可以更好地进行干预和治疗。
五、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异常的第五个区分原则是通过社会适应能力来进行分类。
心理异常可以分为社交适应困难型和非社交适应困难型。
社交适应困难型指的是在社交交往中存在困难,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较差;非社交适应困难型指的是在其他方面存在困难,如学习能力、专注力等。
异常心理名词解释
异常心理名词解释1、心理异常:是指某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一般常识,也不能用一般的心理活动来解释的行为。
2、正常心理:人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3、心理异常与心理异常行为:两个相对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没有关系或者区别不大则可视为同义词,比如“你心理有问题”,也可以说“你心理异常”;如果二者有区别,但关系密切,如患了甲状腺亢进病,即使是严重失眠也是心理异常,因此二者不能混淆。
心理异常与异常行为,心理学上习惯于使用“异常心理”这一概念,意思是异于常态的心理活动。
2、正常心理:人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它反映出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本质的东西。
3、心理异常与心理异常行为:两个相对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没有关系或者区别不大则可视为同义词,比如“你心理有问题”,也可以说“你心理异常”;如果二者有区别,但关系密切,如患了甲状腺亢进病,即使是严重失眠也是心理异常,因此二者不能混淆。
心理异常与异常行为,心理学上习惯于使用“异常心理”这一概念,意思是异于常态的心理活动。
二、正常行为方式与异常行为方式的区别。
1、首先是性质不同。
正常行为的目的在于保护自己,适应环境,完成任务。
异常行为的目的则在于逃避危险,满足自己,发泄情绪。
例如有的同学平时能遵守校纪班规,考试前却作弊,冒名顶替,以为这样就能得高分。
2、其次是社会作用不同。
正常行为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中,在群体生活中与同伴协调、合作地去完成某种工作,而且其结果一般都是积极的。
异常行为则不然,其社会作用表现在社会其他成员对该行为的看法、评价及所造成的后果。
一般说来,那些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异常行为对社会没有危害,甚至有益,而与社会发展、公共利益有关的异常行为则必须制止和纠正。
三、神经症性异常心理。
神经症是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神经症性异常心理,是在各种强烈精神创伤、脑器质性损害等作用下产生的,并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和精神活动的紊乱。
判断心理异常七个标准
判断心理异常七个标准
判断心理异常的七个标准包括:
1. 主观感受:个体的内心感受是否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是否感到痛苦或功能不良。
2. 适应性:个体的行为是否适应当前环境,有无表现出明显的行为不适应。
3. 逻辑性:个体的行为或语言是否符合逻辑,有无表现出明显的逻辑混乱。
4. 目的性:个体的行为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有无表现出明显的行为无目的性。
5. 反应性:个体的反应是否与刺激相对应,有无表现出明显的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6. 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无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不适应。
7. 心理生理学指标:通过测量个体的心理生理学指标,例如心率、血压等,来评估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个体在上述七个标准中表现出异常,可能存在心理异常的情况,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心理异常现象及指导策略
心理异常现象及指导策略
心理异常现象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症、恐慌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及指导策略:
1. 焦虑:人们感到过度紧张、担忧和恐惧。
指导策略包括深呼吸、放松训练、寻求支持和理解、设定合理目标、减少刺激源等。
2. 抑郁:人们感到无助、消沉、丧失兴趣和享乐感。
指导策略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寻求社交支持、进行体力活动、寻求专业帮助等。
3. 强迫症:人们反复进行某种行为或想法,感到无法控制。
指导策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药物治疗等。
4. 恐慌症:人们经历突发的恐惧、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身体反应。
指导策略包括通过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来缓解身体反应,同时逐渐面对恐慌的触发因素。
5. 创伤后应激障碍:人们经历创伤事件后,持续出现回忆、噩梦、情绪波动等症状。
指导策略包括寻求心理支持、参加治疗、学习情绪调节和处理创伤经历的方法。
在面对心理异常现象时,重要的是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套适合个体的指导策略。
此外,建立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睡眠、饮食和运动,也对改善心理异常有积极的影响。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态,包括情绪、行为和认知
等方面的异常。
对于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介绍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心理异常的情绪表现是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情绪异常可能表现为情绪
低落、焦虑不安、情绪波动较大等。
这些情绪异常可能伴随着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减退、社交退缩等行为表现。
同时,心理异常的认知方面也会出现异常,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等。
这些认知异常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
其次,心理异常的行为表现也是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行为异常可能表现为自伤、自杀倾向、暴力行为等。
此外,一些行为习惯的改变也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比如饮食习惯的改变、睡眠质量的下降等。
这些行为异常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最后,心理异常的社交关系也是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心理异常可能导致个体
的社交关系受损,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孤独感增加等情况。
这些社交关系的异常表现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
综上所述,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情绪、认知、行为和社交关系等方面。
只有全面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对心理异常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诊断。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心理异常的早期预警信号,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避免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关心身边的人,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心理异常的分类及防治
心理异常的分类及防治一、心理异常概述:心理异常是相当正常心理而言的,是指一切超出正常范围的心理行为。
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心理异常分为三个层次。
1.常见的心理问题;2.轻度的心理异常;3.重度的心理异常;4.心理异常类型及防治(一)轻度心理异常的种类及防治:1.神经衰弱:在各种精神因素作用下,引起大脑皮层内抑制过程减退,表现为容易兴奋、容易衰竭为特征的脑功能障碍的综合病症。
防治:(1)心理治疗;(2)药物治疗。
2.恐怖症:是一种持久的恐怖反应,它同危险的真实性及其不成比例。
防治:(1)松弛训练;(2)想象训练;(3)实地适应训练。
3.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强迫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防治:(1)应该从小抓起;(2)纠正不良家教方式;(3)行为治病。
4.焦虑症: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是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或者要做出重大努力的情况进行实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愉快的期待情绪。
防治: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之间选择时,两者的短期效果是一样的,但若从长期效果考虑,心理治疗明显好于药物安慰治疗。
5.癔症:是典型的“心理性疾病”,原称“竭斯底里”。
防治:从小纠治癔症性格缺陷。
采用心理疗法较好,辅以药物治疗。
(二)心理障碍的种类及防治;1.抑郁症:防治: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2.躁狂症:是以烦躁不安为特点的,而且烦躁不安的程度比较严重。
防治:此病多是脑部化学不平衡所致,所以最好先以精神药物治疗,再配以心理治疗。
(三)自杀及其防治:自杀的人有两种动机,一种是“终止”自己的生命;另一种是“操纵”他人和社会。
防治: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想要自杀的人可以有效地向别人倾诉的话,他的自杀应该可以被阻止。
所以,一旦我们发现周围有人有自杀意图,且他的自杀观念很明显时,一定要引起重视。
异常心理学(知识点)讲述
异常心理学 知识点第一节 心理异常概述1、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某个时段或长期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2、心理异常有哪些特征?(1)心理反应失去合理性,即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现实环境失去同一性和合理性。
(2)心理过程失去协调性,即心理过程及其相互之间或心理过程和行为之间失去协调一致性。
(3)个性特征失去稳定性,即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过程的独特个性特征失去相对稳定性。
3、心理异常可以分为哪些类型?(1)非病理性心理异常,包括一般心理问题 (2)病理性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a、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指心理紊乱 b、精神病性心理障碍,指精神失常 c、介于两者之间的心理障碍,指边缘状态注释:4、心理异常的病理学模式有哪些?(1)生物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2)心理动力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欲望、本能在意识或现实社会中不能得到实现和满足的结果。
(3)行为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
(4)社会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活变动等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
(5)整体论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分析心理异常的病因时,要全面考虑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注释:5、哪些因素引起心理异常?(1)生物学因素a、遗传b、脑功能失调c、神经递质代谢异常(2)环境因素a、人际关系不良b、社会生活事件c、丧失(3)心理因素a、应激b、消极情绪c、挫折注释:第二节心理健康及其诊断标准6、简述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5年二战结束。
此期间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2)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
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3)70年代初至今。
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关于心理异常的现代解释
关于心理异常的现代解释心理异常是指人类在心理方面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这些异常表现可能会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甚至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心理异常的现代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神经生物学解释神经生物学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活动引起的。
例如,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的活动水平降低,而焦虑症患者的杏仁核活动水平升高。
这些异常活动可能与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有关,如血清素、多巴胺等。
因此,神经生物学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活动和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引起的。
2. 心理动力学解释心理动力学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防御机制引起的。
例如,强迫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强烈的焦虑和恐惧,这是由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冲突和不安全感引起的。
他们通过强制性的行为来缓解这种不安全感,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因此,心理动力学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防御机制引起的。
3. 行为主义解释行为主义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个体的学习历史和环境因素引起的。
例如,恐惧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对某些事物的过度恐惧,这是由于他们曾经经历过与这些事物相关的负面经历。
这些负面经历导致了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恐惧反应,这是一种条件反射。
因此,行为主义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个体的学习历史和环境因素引起的。
4. 社会文化解释社会文化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
例如,某些文化中,对于某些行为的接受程度不同,可能会导致某些人出现心理异常。
例如,某些文化中,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较低,可能会导致同性恋者出现心理异常。
因此,社会文化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
总之,心理异常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解释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神经生物学、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对于心理异常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因素,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等。
简述心理异常的概念
简述心理异常的概念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某个时段或长期内部心理活动失调和外部社
会适应不良且已影响或损害社会功能的心理状态。
内部心理活动失调和外部社会适应不良的特点是:心理活动与社会现实环境失调,即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不能正常反应客观现实,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心理活动内在联系失调,即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及每个心理过程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缺乏协调性,心理活动内部失去了协调性;心理活动稳定性失调,即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难以理解地发生了改变,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
影响或损害社会功能则意味着适应社会必要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等各项社会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明显影响或损害。
内部心理活动失调和外部社会适应不良的特点以及影响或损害
社会功能是心理异常的基本特征。
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
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心理异常是指人的心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异常或失调的状态。
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异常的研究非常广泛,涉及诸多学派和理论。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几种主要的心理学观点来解释心理异常的形成和发展。
一、精神动力学观点精神动力学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学学派,其观点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个体内部的冲突和压抑所导致的。
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和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动力学观点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心理异常源于个体无意识层面的冲突和积累,而心理防御机制则是个体为了维护心理稳定而采取的自卫措施。
例如,焦虑症和强迫症就可以解释为个体对无意识冲突的防御机制失效所引起的心理异常。
二、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心理异常视为学习和环境因素的结果。
根据行为主义观点,心理异常是通过不适应性的学习或者受到不良环境刺激的影响而形成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行为的可观察性,认为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刺激和建立适应性的学习来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例如,对于恐惧症的治疗,行为主义心理学通常采用系统脱敏和暴露疗法,通过逐渐暴露恐惧刺激来减轻恐惧症状。
三、认知观点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出现了错误或有偏差的结果。
认知观点强调个体的思维和感知过程对心理异常的影响。
例如,焦虑症患者常常出现过度的担心和不合理的思维,他们对可能的危险情境做出了错误的评估,导致焦虑程度的增加。
因此,基于认知观点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认知疗法和认知重构,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来缓解心理异常。
四、人本主义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个体内心的发展和实现受阻所引起的。
人本主义观点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认为心理异常是个体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和困惑的结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倡导通过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来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例如,在治疗中,人本主义心理学通常通过提供支持、倾听和尊重个体的需求,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自我价值和实现个体目标。
心理异常的基本症状
易激惹性增高
易激惹
表现为极易因一般小事而引起强烈的不愉快情感反应,如暴怒发作、激动、忿怒 等,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暂。
病理性激情
指突然发生的、非常强烈但又短暂的一种情感障碍,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 事后不能完全回忆。
03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增强与减退
意志增强
表现为患者病态的自信和固执的行动,常见于偏执狂、精神 分裂症等精神障碍。
情感表达夸张
情感表达过于夸张,可能轻易陷入极端的情绪状 态。
戏剧化行为
行为具有戏剧性,可能通过制造事端或夸大事实 来吸引他人注意。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无责任感
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可能经常违反社会规范或法律。
冷漠无情
对他人感受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和悔意,可能利用或伤 害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
冲动和攻击性
01
02
03
遗忘
表现为顺行性遗忘、逆行 性遗忘、界限性遗忘。
错构
表现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 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 、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 误的回忆,并深信不疑。
虚构
表现为患者以想象的、未 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 记忆的缺损。
思维障碍
思维奔逸
表现为特别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感到脑子特别灵活,就 像机器加了“润滑油”,难以停顿下来。
为。
分裂型人格障碍
情感冷漠
对他人情感反应减弱或缺乏,难以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社交障碍
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缺乏社交技巧,难以与他人保持联系 。
奇特信念和行为
可能持有一些奇特或魔幻的信念,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
表演型人格障碍
自我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需要持续的关注和赞美,难以满 足时对他人产生不满或怨恨。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表现,影响其正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状态。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行为表现、情绪状态、认知能力等,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行为表现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行为异常可能表现为自伤、自杀倾向、暴力行为、社交退缩等。
个体的行为举止与其正常状态相比出现明显偏离,且持续时间较长,即可视为行为异常的表现。
其次,情绪状态也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依据。
情绪异常可能表现为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情绪平淡等。
个体的情绪反应与其正常状态相比出现明显异常,且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困扰,即可视为情绪异常的表现。
此外,认知能力的变化也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内容。
认知异常可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判断能力下降等。
个体的认知能力出现明显下降,且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可视为认知异常的表现。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一些其他的判断标准,如社交能力下降、自我意识改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
这些方面的异常表现也都可能是心理异常的标志。
需要指出的是,判断心理异常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表现,而不是单一地依据某一方面的表现来做出判断。
因为心理异常往往是多方面的,需要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判断心理异常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评估师来进行。
一般人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他人是否存在心理异常,更不要说自己。
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可能的心理异常表现,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总之,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涉及行为、情绪、认知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表现,而且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评估和诊断。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心理异常,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心理状态出现了不正常的表现,包括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异常。
心理异常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续的,严重的心理异常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因此,及时准确地判断心理异常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判断心理异常。
首先,情绪异常是心理异常的一种表现形式。
情绪异常包括焦虑、抑郁、愤怒等,当个体的情绪出现持续、严重的异常表现时,就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比如,一个原本开朗乐观的人突然变得消极、抑郁,对生活失去了兴趣,这就可能是抑郁情绪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
其次,行为异常也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之一。
行为异常包括自伤、自杀倾向、暴力行为等。
当个体的行为突然变得异常、危险时,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的可能。
比如,一个平时稳重的人突然出现自残行为,或者对他人产生暴力倾向,这就需要及时干预和判断是否存在心理异常。
另外,认知异常也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之一。
认知异常包括幻觉、妄想、记忆力减退等。
当个体出现对现实产生严重误解、无法与他人正常沟通、记忆力明显减退等情况时,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认知方面的心理异常。
比如,一个人声称自己能够与外星人交流,或者出现严重的记忆力减退,这就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
综上所述,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情绪、行为、认知三个方面。
当个体出现持续、严重的情绪异常、危险的行为表现、以及认知方面的严重异常时,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的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整体情况,不能仅凭一种表现就下定论。
同时,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不能凭借个人主观判断。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心理健康,及时帮助有心理异常表现的人,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心理异常可能会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识别和判断心理异常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识别心理异常的表现。
首先,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考虑行为表现。
行为表现是观察心理异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比如,一个人突然变得暴躁易怒,或者出现明显的自闭、退缩行为,这些都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此外,行为上的极端行为,比如自残、自杀等行为也是心理异常的重要表现之一。
其次,情绪表现也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标准。
情绪异常可能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持续时间长,无法控制等。
比如,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或者情绪极端波动,这些都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此外,对于一些情绪异常的人,他们可能会因为情绪问题而无法正常进行日常生活,这也是情绪异常的表现之一。
认知表现也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标准之一。
认知异常可能表现为思维混乱,记忆力减退,逻辑思维混乱等。
比如,一个人经常出现记忆力减退,或者逻辑思维混乱,这些都可能是认知异常的表现。
此外,认知异常的人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异常现象,这也是认知异常的表现之一。
最后,社交关系的变化也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标准之一。
心理异常可能会导致个体的社交关系出现问题,比如孤独、退缩、人际关系紧张等。
一个人突然变得孤独、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或者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这些都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总之,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行为表现、情绪表现、认知表现和社交关系的变化。
当我们观察到个体出现上述表现时,应该及时引起重视,帮助其进行心理健康的评估和干预,以便及时纠正心理异常,保障个体的心理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文的介绍,更好地了解和识别心理异常的表现,及时关注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于心理异常的现代解释词语
关于心理异常的现代解释词语
心理异常又称“心理变态”、“心理障碍”。
指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力、意念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异常表现。
变态或接近变态的心理有很多种,如幻觉、催眠状态、梦游以及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病等。
变态的标准取决于社会,也就是说变态指的是行为和偏离了社会普遍认可的准则。
这是心理学上对变态的解释。
一般来说,变态在任何一种文化中。
对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有多种探索途径。
由于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对变态心理的认识也不尽一致。
在变态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不少试图解释各种病态心理或行为的变态心理模式。
这些模式都较注意根据统计结果区分病态和常态,考虑到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之间存在连续的量的改变。
通常,人们总是把在群体中出现频率高的心理现象称为常态,反之则称为变态。
例如,在群体中智力的分布,呈现为常态曲线,若以智商表示,群体中95%以上的人的智商在70~129之间,属正常;智商不到70者,约占5%以下,则被视为智力低下;130以上者则一般称之为智力超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异常概述第一节:心理异常及其病理学模式什么是心理异常(一)心理异常就是某一时期或长期的、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没有能力按照社会所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心理异常的三个特征:a)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客观环境失去了同一性。
b)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失去了协调性。
c)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失去了稳定性。
心理咨询分为“调适性”和“发展性”两种。
调适性心理咨询的目的:1.渲泄。
2.改变,即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和思考方向。
3.激发,即激发来访者的潜能,让他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4.提供,即提供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发展性心理咨询的目的:1.启发来访者正确地认识自我。
2.防止和处理各种发展性问题。
3.促进来访者更好地发展自我。
(二)心理异常的类型心理异常分为:1.非病理性心理异常(即一般心理问题,mental block)。
2.病理性心理异常(即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
是否具有情景性为这两类心理异常的区别标准,即特定的情景才能引起的心理异常,为非病理性心理异常。
病理性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又分为精神病性心理障碍(精神失常,amentia),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心理紊乱,psycho-disturblance),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边缘状态(bordering state)。
心理疾病是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群的集中综合体现。
心理疾病分为轻性心理疾病(主要是心理紊乱的集中的突出的体现)和重性心理疾病(主要是精神失常、边缘状态的集中的突出的体现)。
心理障碍的特殊类型分为心身障碍(psychosmatic disorders)和心身疾病(psychosmatic disease)。
(三)心理异常的病理学模式1.生物学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也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如麻痹性痴呆,儿童多动综合征。
2.动力学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意识与潜意识,即意识与欲望、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
此由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倡导。
3.行为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
所有体现心理异常的不良行为,除了由生理原因所决定的以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即“学习”的过程而固定下来的。
此由华生倡导。
4.社会学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由生活变动等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
此由美国梅耶Mayer A 倡导。
5.整体论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心理健康及其判别标准(一)心理健康运动的由来与发展心理健康运动通常以1793年法国医生皮内尔Pinel P.提倡“道德治疗”为起点,而把1908年比尔斯Beers C.W.写的《一颗失而复得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的出版和同年成立的“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作为正式开始的标志。
(二)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的关系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躯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大脑损伤和内分泌失调。
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本条件。
心理健康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最突出的是消极情绪。
(三)判别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学史上对心理健康判别标准的观点生存标准,也称为社会适应标准:(1)主观经验标准:根据被判别者的主观感受和和判别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判别。
(2)统计分析标准: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进行判别。
(3)心理测验标准:根据规范化的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判别。
(4)生活适应标准:根据是否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并与之保持协调进行判别。
医学标准:(5)病因症状标准:根据是否有致病因素和症状表现进行判别。
2.当今社会对心理健康判别标准的观点“生存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和“发展标准”是当今社会判别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健康水平的两大基础标准。
用“生存标准”来判别心理健康/异常与否。
用“诊断标准”来判别心理异常的性质。
用“发展标准”来判别心理健康的水平。
“发展标准”的提出,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心理咨询的内涵,也有利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咨询师以心理咨询为主,辅以治疗药物治疗;精神科医生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发展标准:(1)认识清醒健康:认知功能优异。
不仅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他人,而且要清醒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对他人的优点不抹杀,对自己的缺点不否定。
感知敏锐,注意稳定,记忆良好,想象丰富,思维灵活,语言流畅。
(2)情绪积极饱满:精神状态稳定振作。
(3)意志品质良好: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明显。
(4)个性完善统一:为人诚实,富于同情心,而非虚伪、冷漠;勤劳、富有首创精神,而非懒惰、默守陈规;自尊、自信,而非自卑、自负。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与人相容。
待人热情忠厚。
容易接纳别人,也容易被别人接纳。
(6)潜能充分发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潜能的特点:丰富性;隐蔽性;可开发性。
)第二章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第一节生理因素(一)遗传性分析方法:(1)家系法;(2)双生儿法;(3)寄养法分析内容:同病率,聚集性经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这些重性心理疾病容易遗传。
遗传对心理异常的作用是通过“易患性”(潜在性)表现出来的。
(二)脑功能失调分为脑器质性病变和非脑器质性病变。
(三)神经代谢异常环境因素(一)人际关系不良52%表现在垂直面上的人际关系,如上下辈、上下级等。
33%表现在水平面上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同事、朋友等。
人际关系不良,尤其是全面的人际关系不良,不但能引起心理异常,而且还会影响心理异常的矫正与预后。
(二)社会生活事件事件刺激由大到小(单位LCU):配偶死亡100夫妻离婚73夫妻分居65家庭成员死亡(配偶除外)63结婚50如果一年内所受刺激合计〉300LCU,则必然导致心理异常。
合计〉200LCU,则50%可能导致心理异常。
合计〈30LCU,则安全。
(三)丧失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丧失。
精神上的丧失比物质上的丧失更容易导致心理异常。
丧失是否会导致心理异常,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能否及时找到代偿办法。
第二节心理因素(一)应激应激是指一种能引起心理生理变化的刺激的、长期的高度紧张反应。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能使思维、行为等紊乱而导致心理异常。
应激,分生理性应激和心理性应激。
生理性应激击溃生物化学保护装置的三个阶段:惊觉阶段,阴抗阶段和衰竭阶段。
植物性神经紊乱是惊觉阶段的特征。
紊乱消失,内分泌失调是阻抗阶段的特征。
免疫功能下降,患重病是衰竭阶段的特征。
心理性应激,原因在于自己的愿望或某种情境对自己的要求超越自己的能力。
其引起的心理异常包括恶劣心境。
(二)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指能影响心理过程的负面情绪。
长期的消极的内心体验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紊乱而导致心理异常。
(三)挫折挫折是指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因不能克服或未能克服障碍和阻力,致使目标不能达到的一种心理打击。
挫折感是由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消极内心体验的情绪状态。
并非挫折本身,而是强烈的挫折感以及对挫折情境的消极反应是导致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挫折感与消极情绪的区别:(1)挫折感只能是由挫折引起,没有挫折就没有挫折感。
而消极情绪不仅可以由挫折引起,还可以由直接刺激或想象引起。
(2)挫折感虽然主要表现为消极情绪,但不全部是消极情绪,还可能包括一些难以定性的内心体验,如尴嘎、无奈、苦涩、难言等。
同样也并非所有的消极情绪都可以归纳为归入挫折感,如无聊。
抗挫折能力与挫折没有直接关系。
抗挫折能力与挫折感的强烈程度成反比关系。
挫折产生的原因包括:(1)客观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灾害、时空限制等)和社会因素(如人际关系不良、风俗习惯不同等)。
(2)主观因素:①近期的、现实的期望值(并非指远期的、理想的期望值)过高,超出自己的能力。
②途径或方法选择不当。
③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
④动机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三种最基本形式。
(四)对挫折情境的消极反应对抗,攻击,冷漠,退化,妥协,幻想。
①攻击:主要为胆汁质的人,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间接)攻击两种。
②冷漠:对挫折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通常是由于经常长期遭到挫折而麻木,或因为不再抱希望,或因为如果采用攻击会招致更大挫折。
③退化、倒退、退行: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童年时期的儿童行为方式。
如蒙头大睡,装病不起,偷偷哭泣,满地打滚。
④固着、固执:反复进行无效的动作,带有自我强制的特点。
⑤妥协、忧虑、幻想、归于天命等。
第三章心理异常各论第一节一般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都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局部的心理问题。
(一)一般心理问题的特征,即诊断标准1.情景性。
指由特定的情景诱发,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
2.暂时性。
指不会持续出现,具有偶发性,但不是指短暂性。
或者自行缓解,或者演变成心理障碍。
3.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指不存在病理性的精神症状,精神活动完全正常。
(二)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1.自卑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信心,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
自卑常见于下列情景:①多次体验失败挫折之后。
②多次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之后。
自卑与自我排斥的不同:①自我排斥是一种不能接受自身(自我)的观念,而自卑则是对自己的偏低评价;②自我排斥是对自己全方位的否定,而自卑仅限于对自己某些方面(如能力、容貌等)有否定倾向;③自我排斥没有明显的情景性,而自卑有明显的情景性。
自卑和自责的不同:自责可以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可以是病理性改变的严重异常心理现象,而自卑只是在某种情景下心理失衡的表现。
矫正措施:①要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②要不断体验成功。
③通过补偿作用“以勤补拙”和“扬长补短”。
2.多疑多疑是指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消极心态(不良人格表现)。
多由于可以理解的误会而搬弄口舌,或对人有偏见。
过敏性多疑是过于自我保护,对刺激过于敏感。
多疑与猜疑的不同:①猜疑只是一般的怀疑,多疑是猜疑的极端状态。
②猜疑可能有一定道理并符合客观事实,而多疑都是无端生疑,毫无根据。
矫正措施:①消除成见。
②主动交心。
③胸怀宽阔。
3.无端烦恼是指无缘无故烦躁苦恼的消极情绪。
矫正措施:①淡化个人得失。
②要辩证地看待生活。
③要看到人总是有局限的。
4.消沉指心灰意冷、沮丧颓唐的消极心态。
消沉常见于下列情景:①梦想脱离现实而破灭。
②遇到挫折打击而变绝望。
③受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而认为人生不过如此。
矫正措施:①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抱负。
②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
5.孤僻指孤寡怪僻而不合群的人格表现缺陷。
孤僻常见于下列情景:①自身不受别人理睬而不得不独处时,常会有失落感和自尊心受伤感。
②当与别人交往当众受到讥讽、嘲笑、侮弄和指责时,常会产生神经过敏,以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
③当遇到各种挫折时,常会产生虚弱感和自卑感而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