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58e365c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7.png)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信仰,起源于古代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独具其特殊地位,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的探讨,展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形成与道家思想的提出和相应的宗教实践密切相关。
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典籍,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指导。
《道德经》主张人应当遵循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境界,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真理。
在这一基础上,道教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通神道化的修炼方法,发展出了炼丹、炼神、炼体等一系列特色的修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修炼体系。
道教的兴盛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历史上,道教曾多次成为国家的官方宗教,并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成为经济和政治的基石,庙观、道观成为社会中心,道教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教派和流派。
二、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1. 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道教的核心思想——追求自然、简朴、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理念与道教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人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身心平衡。
此外,道教强调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促使中国人注重保健养生,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等,持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
2. 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教推崇的“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不能力劝”的原则,注重阴柔之道,推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曲折、柔韧的态度。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95755e1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6c.png)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在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中,道教被视为独特且丰富的一种信仰体系。
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特点在于尊崇自然、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死。
本文将探讨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观念,它汲取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长生不死的向往。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发现了一种包容万物,无穷无尽的自然规律。
这种观察和思考逐渐演化成了对道的崇拜。
据传,道教的创始人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教的核心理念,即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即“道”。
这种道不仅是物质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行为的指导原则。
老子认为,追求与道的合一可以达到人生的圆满,并最终达到长生不死的境地。
二、道教的信仰体系道教的信仰体系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系统,包括了众多的神灵、仙人和符号。
道教崇拜的主要神灵包括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他们被视为道教的最高神明。
此外,道教还崇拜一些仙人和神圣的山川地理,如八仙、蓬莱仙岛等。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个体的修炼和内在的改变。
道教徒通常通过修炼内丹和保持身心的平衡来追寻长生不死。
修炼内丹是一种独特的炼丹术,通过调整身体的能量流动和调和阴阳的关系,从而达到身心的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此外,道教还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教规。
道教的仪式包括祭祀、道场和道观的建立等,这些仪式旨在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道教的教规主要包括道德准则和道教经典的学习,它们被认为是实践与道合一的指南。
三、道教在中国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提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并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
其次,道教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道教为主题的绘画、诗歌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了道教的哲学和信仰,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和长生不死的向往。
此外,道教的宗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影响和贡献
![道教的影响和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ae37352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7.png)
道教的影响和贡献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起源于先秦时代,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哲学思想、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探讨道教的影响和贡献。
一、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和“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的“道”与儒家的“仁”、“礼”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价值观。
其次,道教注重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与佛教的“涅槃”思想有相似之处。
最后,道教强调心性修养,鼓励人们追求道德品质的提高,对中国古代士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文化传承的贡献道教对中国文化传承也产生了深远的贡献。
首先,道教倡导自然观念,提倡顺应自然规律,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创作有重要影响。
其次,道教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医学文化,将道教修炼与养生保健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道教养生之道,为中国古代养生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道教还对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艺术作品中常常体现出道教的符号和意象。
三、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道教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道教倡导反对权威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识和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道教尊重自然与环境的和谐,提倡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中国古代,道教寺庙常常被用作植树造林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场所,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道教的修炼方式和养生观念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道教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贡献。
其核心思想的哲学影响、文化传承的贡献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使道教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道教的思想和价值观中汲取智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97f20f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5.png)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丰富的奥秘。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道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历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以猿猴、鹤、熊、鹿、虎五种动物为模仿对象的体育锻炼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就融入了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关的思想,如“神向天开”,以此开通脉络、通神明的力量,并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以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宗教信仰。
道家的主要成员是老子和庄子,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吕祖、张仲景和黄帝。
古代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道家哲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哲学思想,它充分强调了生命的本质和核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解释为指导所有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道教的主要信仰和教义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要“顺应自然,从返本归真之道,实现身心和谐,达成永生不灭”。
因此,道教的信仰和教义包括了很多具体的做法和实践方法,如炼丹术、慈善、佛教兼容等,但其核心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三宝、道教修炼和道教教义。
1、道教三宝道教三宝是指道、符、金丹。
其中,又以道最为重要,而符是符合道的工具,金丹则是实证道法的实践手段。
道教强调无为,重视修炼个人的心灵,使其能够彻底和谐。
它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合为一体,而不是单纯地从后者出发。
2、道教修炼道教认为,人体天赋的灵性和意识有助于人们领悟道、实践道。
在道教修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途径: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平衡,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感知到宇宙天地的化身;其次是密切的结合和塑造个人的精神内核,这将涉及到身心训练,并重视意志和纯洁的思想。
3、道教教义道教教义是指体系化的教义和宗教哲学。
道教的教义围绕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一、生命哲学;二、宇宙智慧;三、道教胜于佛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5808757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6.png)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道教与佛教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它们的起源、核心理念、教义体系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与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其核心理念源自老子的《道德经》。
道家哲学强调顺应自然,以追求道为核心目标。
他们认为人应该放弃私欲,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道家强调阴阳平衡,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达到长生不老和成仙的目标。
二、佛教的起源与核心理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
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他在六世纪前后传授出世间的苦乐真相,提出了八正道的教义以及四圣谛观念。
佛教强调生老病死是众生无法避免的真相,透过修行和慈悲心,追求解脱和涅槃的境界。
佛教注重度化众生和菩提心的培养,通过正定心态,超越生死循环,最终实现解脱。
三、道教与佛教的教义体系比较在教义体系方面,道教注重个体修行,讲究内丹、养生以及仙术等术法,强调自身的超越和实现。
佛教则注重群体教化,强调舍离和慈悲为怀,通过修行和禅定来达到悟道的境界。
道教与佛教都有自己的神仙世界观,认为存在诸如神仙、佛陀等超自然的存在。
然而,道教强调尊奉先天的神灵,佛教则追求禅定之后的涅槃。
四、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尊奉自然,提倡养生保健等实际生活方式,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道教也通过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佛教强调慈悲心和舍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印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c61cd5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3.png)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道教的起源可追溯到约公元前2世纪。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对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核心理念、传承方式,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和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拥有独特而深奥的哲学思想。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其含义丰富而多样,既可指代宇宙天地的本源,也可指代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行为方式。
在道教中,修道成仙是一种追求长寿、健康和超凡能力的修行方法,强调与自然相融合以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升华。
二、道教的传承方式道教在中国的传承主要通过文化传统、经典典籍以及道教组织等方式进行。
道教经典包括《道德经》、《南华经》等,这些经典是道教信徒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指南。
道教组织如全真教、武当山等是道教传承的主要载体,通过传授修道方法和道教教义,传承并发扬道教文化。
三、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 对文化艺术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修道心得,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的重要创作素材。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融入了宗教仪式的神秘与庄重,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2. 对医学养生的影响:道教注重修养身心,倡导保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
在古代,许多道教的修炼方法和养生术被纳入到中医理论中,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道教注重自然疗法和草药治疗,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对伦理道德的影响:道教鼓励奉行无为而治、仁爱之道,主张关心他人,懂得谦逊与宽容。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儒家思想的补充与互补。
4. 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中起到了平衡和调和的作用。
在封建时代,道教对官僚制度、善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道士也成为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既担任宗教职责,又担负着社会公共事务。
万物归一汉朝的道教思想
![万物归一汉朝的道教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66f21e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1.png)
万物归一汉朝的道教思想万物归一:汉朝的道教思想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丰富多元的时代,许多不同的哲学思潮在这个时代兴起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其中,道教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形而上学思想,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本文将探讨汉朝的道教思想,阐述其核心观念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通过修炼和追求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教派。
它主要借鉴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和哲学思想,强调天地万物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汉朝时期,道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传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教派体系。
二、道教的核心观念1. 道: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根源。
道不可言传,不可描述,超越了人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它既是宇宙的真理,也是道教修炼的目标。
2. 道德:道教倡导追求道德的修养,鼓励人们遵从天道、地道和人道,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道德行为是实现万物归一的重要途径。
3. 自然:道教将自然界视为一切事物的源头和根本,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认为自然的规律是人类生活的准则。
4.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和劳民伤财的行为。
它认为只有顺应自然、不强求结果,才能实现和谐和统一。
三、道教思想对汉朝社会的影响1. 道教和谐观念的倡导: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观念在汉朝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2. 道教对政治的启示:道教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观念对汉朝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朝时期,一些官员和统治者受道教思想的启发,试图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这种观念强调统治者应该以自然的法则为依据,少干预社会,尊重个人的自由和权益。
3. 道教对个人修养的指导:道教鼓励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平静。
在汉朝社会中,许多人通过信仰道教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安宁。
这种修行的理念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
![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395283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0.png)
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二、道教与两汉政治三、道教与儒、佛的关系及其对东方文化的影响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道思想都从这里萌发。
《周易·观卦彖辞》有“中正以观天下。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的思想认识,对儒道两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儒家所谓“神道”,是指神妙变化或曰规律而言。
然而对于道教来说,它只是一个远源,直接受《易经》影响并形成学派的是道家。
道家才是道教的近源。
虽然后来的道教常以易学相标榜。
如《周易参同契》等,确实也从中汲取了不少理论资养。
但不是道教的直接来源,更不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只是借助《易经》阐发自己的思想而已。
两者存有精神指向上的原则差异。
学术理论上的互相激荡渗透,并没有改变各学派用自己的理解和理论改造原始经典的企图。
其实道教对待道家经典何尝不是如此。
道家是道教的近亲,在学术思想上其渊源尤其相近。
但道家与道教名虽相近而实际上相差亦甚远。
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一为反对礼仪节文的学术派别;一为专事斋醮科仪的宗教派系。
道教的斋醮科仪与儒家的祭祀典礼,尽管在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上截然不同,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些近似,而这正是道家所极力反对的。
那末,与道家处世原则相反对的道教,又是如何从道家转化而成为道教的呢?道家转化为道教,至少要经过两个中间环节。
第一个中间环节,是黄老之学或黄老之道。
道家反对礼仪更不主张预政,提倡无为而治。
但道家祸福依伏、奇正相生的辩证观乃至愚民思想,早为轻视群生、善用阴谋的法家所吸取。
两者的进一步融合,便产生了兼具道法特点的黄老政术。
黄帝首先是政治人物,他在苍梧升天成仙的传说,又使他具有了神秘色彩,黄老道家托始黄帝,为其积极入世预政提供了合法依据,也为其向道教转化奠定了必然的根基。
而《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的思想,及其“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
则成为民间原始道教要求均平政治的纲领及人生追求。
古代道教文化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古代道教文化的历史背景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0ba414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b.png)
古代道教文化的历史背景与影响道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出现了一些修炼者,他们尝试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这些修炼者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功夫和技巧,可以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标。
这些技巧和功夫成为了后来道教的核心理念。
在道教早期,它是一种象征性的修炼方式,只有少数人从事道教。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急速发展,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宗教之一,也对中国社会、哲学、文化、手工艺和所谓的“民间奇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道教在中国还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和精神遗产。
一、古代道教文化的历史背景道教是中国融合了多种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混血儿”,它同样受到了儒家,佛家,巫术和阴阳五行等不同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仁和礼”的表征,强调个人品德和教育,追求道德、积极、高贵和重视仁爱。
但是儒家思想缺乏宗教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或道德传统;佛家思想倡导禅宗,强调心灵和思想的训练,以达到涅槃的目标。
但是佛家思想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它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巫术历史上在中国的发展非常普及,它是一种变化而周全的信仰,通过神秘的仪式将自然界的力量与人的想法和行动联系起来。
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认为自然现象产生于阴阳五行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阴阳和五行是两种不同的天然现象,它们描述中国文化和科学的基础概念。
道教是从这些文化中发展出来的一种信条,它强调道,这个词可以解释为“木板路”或者“规范。
”这个规范被认为是自然与人之间的道路或交互,这可以是社会规范、个人规范,也可以是自然规律或者宇宙规律。
这个道路通常被表达为Tao或者Dao这个字。
道教的核心观念是“道”,道教认为,“在道的范围内会生出自然,生命的本质也是道,而无限延伸的生命是中心,我们可以通过大自然的规律和生物自身的能力来到达无限的进化和无限的生命周而复始。
”道教文化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试图解决宇宙之谜,例如“谁是宇宙的主人?我们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为何生命会逝去?”追寻这些答案是道教文化的核心。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特点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dfc3b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d.png)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特点道教是中国三大宗教之一,其中包含了佛教、道教和儒教。
道教起源于汉朝时期,经历了多次兴起与衰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和传承。
一、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黄帝,他创立了《素女经》一书,奠定了道教的思想基础。
而后,道教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位重要的人物,如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唐代的道士白居易等均对道教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唐朝时期,道教逐渐走向繁荣。
玄宗皇帝曾下令兴建青龙观、灵隐寺等道观,从而引导民众信仰道教。
而后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封建社会制度的推行,道教开始走向低谷。
明朝时期,由于明朝皇帝朱元璋具有道教背景,将道教和国家联系起来,使得道教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支持。
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道教的发展再次遭到了打击。
二、道教的特点1.强调自我修养与个人情感的解脱道教强调的是个人的精神修养。
其思想体系中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欲则刚”等重要的概念,以及“道、法、术、器”四个方面的教义,主张通过心灵的自我调适来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
2.注重长生与仙化道教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其注重长生、仙化的思想。
道教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特定的修行,达到仙化与长生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实现心灵和肉体上的高度升华,这也是道教信徒追求的理想。
3.重视万物的平等与和谐传统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等级秩序甚嚣尘上。
但是,道教却不同。
道教认为万物平等、和谐重要,也即是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一体,万物相连,尤其是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保护环境、珍惜生命。
4.以道士为主的组织结构道教从组织结构上来说,主要以道士为主。
道士既是道教教义的传播者,也是道教组织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结语道教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不仅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同时也为后世思想家和宗教学者留下了诸多讨论之处。
在现代社会中,道教的传承和发展已经面临着多重挑战,我们应该不断探究和传承道教的精髓,为现代社会带来更多有益的影响力。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5bae24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0.png)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起源极为久远,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和巫术信仰。
最早在《周易》中出现道的概念,道教在汉代正式形成,成为了中国三大宗教之一,与佛教、儒教齐名。
道教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文化符号,例如道教中最有名的人物——太上老君,是道家主神,担任道法的传递者,被视为人间化身的神灵。
而《黄帝内经》、《道德经》等古籍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深刻地阐述了道教思想的核心。
在中国文化中,道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教对中国医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医学方面,道教通过“黄帝内经”的宣传,推崇了中医,将其发扬光大,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道教的传统文化与其他学派形成了互补的关系,互相吸收、融合。
例如唐代的诗人白居易,他的文学作品中不仅融入了儒教的思想,也充满了道家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元素。
道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鼓励人们追求心灵上的平衡,提倡以“道”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体内心力量的培养和发挥。
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现代社会,道教正在经历着现代化进程。
虽然传统的道教信仰在一些人的心中早已消逝,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当代社会中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需要,在道教信仰中寻找心灵的安慰和指引。
因此,当代道教正在经历一种复兴的趋势,同时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非中国人士,远离喧嚣的城市,前往闹中取静的山区寻求自我超越。
总之,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方方面面。
透过它的思想、宗教信仰、文化符号,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好地发现中国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核,更好地寻找到自身的文化归属感并感受到当代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b52f51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3.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深厚流长,其中道教思想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古以来,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
一、道教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道教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进而发展至东汉时期的张道陵等人,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道教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道、阴阳、五行、神仙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道”,即“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高峰。
二、道教思想的核心理念1.道道是道教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世界的根源和本质。
道教认为,道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存在,是自然法则、宇宙创造的根本力量和原则。
在物质、精神和道义三个层面,“道”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阴阳阴阳是道教思想中重要的标志,强调“阴阳调和,万物才得以生长,阴阳失衡,则必然引发天灾人祸”。
阴阳代表了宇宙两个不同而又相互依存的方面,阴为女性、阴柔、寒冷等,阳为男性、阳刚、温暖等,只有两者调和,才能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平衡。
3.五行道教认为,万物间存在着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
五行代表了宇宙内各种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人体的五脏六腑、五感官、五个方位等都与五行相关。
4.神仙在道家思想中,神仙是许多人所追求的目标。
道教认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超凡入圣、长生不老甚至飞升成仙的目的,而达到这种目的,需要高度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和物质基础。
三、道教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道教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
道教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道教曾经提倡的“谦虚、礼让、勤俭、节约”,正是今天大力倡导的“良好道德行为”的本质。
此外,道教思想在中医、养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总之,道教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折射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智慧。
在当今世界,我们仍然需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引导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道教的信仰与文化内涵
![道教的信仰与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2e12df1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8.png)
道教的信仰与文化内涵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宗教形态,自汉代开始发展,历经千年而不衰。
其信仰内容以“道”为中心,认为追求自然、追求道、追求自我修炼是人类最高的目标。
道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发展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
一、道教的信仰1.1 道教的产生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霍去病等玄学家,华严、天台等佛教思想也产生影响。
汉代末年,增加经籍的发现、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入,都为道教的产生带来了脉络和营养。
道教奠定了一种全新的,符号化的自我升华体系,建立了大量和本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神话和象征,构筑完备的道德义理的体系。
1.2 道教的中心思想“道”是道教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追求包容、平和,积极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此基础上,追寻真道,意即真理、智慧、精神和自然之道。
道教也推崇修炼、内观,一心专注,如此可以得到身、心、精神的升华,达到与道德物的统一,进而达到自我升华的最高境界。
1.3 道教的宗教形态道教有着严密的组织架构和清晰的等级体系,它主要通过神仙、符咒、道教戒律等来剖析和实践信仰。
神仙是道教的重要概念,神仙被奉为神祇的代晓、道家教诲、道家戒律的标杆。
二、道教的文化内涵道教的信仰深厚,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历史的演变,道教的文化内涵被吸纳进中华文化中,构成了多种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2.1 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强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自我修炼、内观,一心专注地向内走,可以实现身心精神等个体要素的内在协调,达成应的各基于自然、以道德底色体系构成的天道哲学的共员,构还美满,也成为当今很多寻求内心平衡与和谐的人们信仰途径之一。
2.2 女神信仰道教中净土女神、玉皇大帝、玄天上帝等女神,这些女神鲜明而美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价值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女性美丽、智慧、仁爱等品质的化身,影响着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女性自我形象。
中国的道教思想传统与当代意义
![中国的道教思想传统与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18df52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6.png)
中国的道教思想传统与当代意义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派别,它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思想主要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内在修炼,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中,这种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教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多数史学家认为道教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老子、列子、庄子等人的思想,后来融合了阴阳家、五行家、方术家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三教一体”的道家文化。
这种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丰富的思想体系之一。
道教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道”被认为是自然法则和人类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
在道教看来,自然宇宙的运行离不开道的支配,无论是风雨雷电,还是四季更替,都呈现出一种自然规律和秩序。
这种秩序与人类内在的道相连,人类如果能够与之相适应,就会得到自然的庇佑和养护。
道教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内在修炼,内在修炼被认为是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道教将修炼的重心放在人的内心世界,注重用内在力量来调整外在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道教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修炼方法和实践方法,比如静坐、冥想、炼气、炼丹等。
在当代社会中,道教思想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上,更体现在人类整体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上。
一方面,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可以更好地解决当代社会中的各种心理困惑和文化危机,更能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提升个人素质。
另一方面,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存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更能促进人类与自然更好地共生共荣。
此外,道教思想中的内在修炼和精神追求,也紧贴着当代社会所遭遇的思想困境和精神抵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总是忙于应变和追逐物质享受,而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
道教思想注重通过内在修炼来提高自己的境界和品质,这种生活态度和内心追求与当代社会中追求外在物质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道教文化的思想根源和发展历程
![道教文化的思想根源和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473827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1.png)
道教文化的思想根源和发展历程道教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被视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信仰特别强调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探索,推崇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也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和寿命延长。
本文将从思想根源和发展历程方面探究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思想根源道教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古代鬼神信仰的影响。
与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相比较,道教对自然更为关注,更注重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道教也有一些独特的信仰,例如尊崇“无为而治”、“岁岁年年有今日”和“道可道,非常道”等,这些都是在中国古代民众生活中不断发展而成的。
道教的思想根源也深受历朝历代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所影响。
如在汉朝,随着玄学的发展,道教更进一步成熟,黄老道纯建道、鬼神道、术数等学说逐渐形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弥勒教说逐渐兴盛。
中国唐朝时期则见道教由后期融合佛家东渡形成的“全真教”。
二、道教文化的发展历程道教文化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各个行派之间的竞争和融合,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孟子、荀子等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道教的基本思想要素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在这个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流派都是以探寻“宇宙本源”为中心,然而,两个思想流派对于“本源”的理解截然不同,儒家思想中,宇宙本源是与人类的道德教化相关联的,而道家思想,更强调的是宇宙的自然属性,来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2.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道教步入发展的黄金阶段,黄老学派于汉始逐渐兴盛,主张废除礼仪、红尘烦扰,推崇清静闲虚,反对世俗生活。
汉武帝曾试图将道家学派融入国家的行政和军事管理当中,把黄老“神仙”列入官员名册。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许多宗教思想进入中国,其中包括了佛教、景教等。
道教因此也发展出新的途径,如中观、大乘、密宗道教等,在此时期道教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体系。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1a19c4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d.png)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1. 导论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家老子。
老子主张“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万物皆由无形的道构成,鼓励人们追求无为而治的生活。
老子的思想被写成《道德经》,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3. 道教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宗教信仰体系。
在汉朝时期,道教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道家儒家的正式体系。
众多道士组成的道教组织开始建立庙宇,信徒逐渐增多。
4. 道教的发展道教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道教被皇室和贵族广泛接受,成为帝王和权贵们追求长寿和永生的信仰。
此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教经典和仪式。
5. 道教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对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道教鼓励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提倡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许多中国文人的创作和思考。
其次,道教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的价值观强调谦逊、无私和和谐,对整个社会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6. 道教的传播道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道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两者形成了许多共同的信仰和仪式。
道教在东亚各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日本和韩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7. 道教的当代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道教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有些下降。
然而,道教在文化传承和精神信仰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道教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结尾: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度和独特性。
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道教的智慧,以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4f68927f111f18583d05a5a.png)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独特的思想文化,学术界与道教界基本上是有共识的。
然而,道教成立的时间至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与分歧。
至于对道教作用的评价,更是仁者不一。
对于道教产生的时间问题,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道教由皇帝和老子创立,称其为“黄老道”。
以皇帝道历纪元,其元年作为道教创立的年份,以此计算,道教创立至今已有4700年多的历史。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陵创立,至今也已有1800年的历史。
而当今的道教界人士虽有“东汉张陵说”但更多时候则表达了“黄老道”的看法。
再追溯到民国以前的道教文献,就不难发现,皇帝对于道教而言的确拥有开创者的地位。
《正统道藏》中,讲述历史的神仙传记之第一部是王瓘的《广皇帝本行记》,该书采撷了先秦《列子》、《庄子》等古籍有关皇帝的资料,通过综合加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关于皇帝修行道德、治国修仙的故事框架,凸显了皇帝在道教中的领袖作用。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这部书被道教视为“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卷第一位神仙人物就是轩辕皇帝。
其作者赵道一在叙述了皇帝诸多坟事之后评论说:“轩辕屈皇帝之尊,礼七十二师,然后垂衣裳而天下治。
当是时也,君明臣衣,民淳俗朴。
以有天下而不耻下问,是故神人悉愿归之,民到于今称之。
此后世所以有皇帝王霸之品者,于此乎可见矣。
”“神人悉愿归之”,充分表明了作者把皇帝作为道教组织的观点。
在作者看来,归向皇帝的不仅是作为信徒的“人”,还有被人作为崇拜对象的“神”。
“悉愿”二字值得注意,“悉”指全部,“愿”是自愿。
人神归向皇帝就不是个别行为,而带有全局性意义。
赵道一的评述并非个人看法,而是代表了唐宋以来道教界的根本主场。
这种以皇帝为道教创始的看法不仅一直得到大陆道教的坚持。
而且得到了港台以及海外华人道教组织的继承。
港台以及海外道教界也采用皇帝纪元之道历,说明海内外道教界都认可以皇帝作为道教创始的首要标志。
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fc0146c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5.png)
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思想史涵盖了数千年的时间,其中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和哲学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道教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阐述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探讨其文化特点和历史贡献。
一、道教的历史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和道家思想。
道教的正式建立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由张道陵创立的太平道被认为是道教的发端。
在东汉时期,庄子思想和黄老道家学说的影响下,道教开始渐趋成熟并形成自身的独特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发展为分门别类、理论严谨的哲学流派,并在唐代达到了全盛时期。
唐代诸子百家,各家学说趋于融会贯通,而道教更是成为皇家宗教,并代表着整个文化和艺术的高峰。
二、道教的文化特点1.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强调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而非单纯的征服和控制自然。
道教讲究“以道观之,以德待之,以和为贵”,即以合适的方法、合适的待遇和合适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和万物。
2.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道教不追求物质上的阔气富贵,而是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道家认为内心的平静是生命的财富,对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的和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推崇谦虚谨慎的品德对于道教信徒而言,谦虚、谨慎始终是一种必须的品质。
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处事原则成为人生的指南灯,引领人们逐步实现自我的提升。
三、道教的历史贡献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道教对中国正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道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它的哲学观点和文化传承是民间信仰和精神的源泉之一。
道家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教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道教与中国古代宗教、政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道家思想对于古代政治起着积极的作用,如理论探讨和宗教仪式、礼教规范等。
中国道教文化简述
![中国道教文化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ce2a1f1bcc7931b765ce1558.png)
中国道教文化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一)渊源1.巫术: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
3.黄老思想: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
(二)产生1.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
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这个称号是世袭的。
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
”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
2.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
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
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
《太平经》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
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三)道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
至今杭州西湖还有葛洪炼丹的遗址。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fef6da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1.png)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世纪,尽管准确的起源时间并不确切,但道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却有着丰富的内容。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受到了先秦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影响。
其中,道家学说对道教的起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提倡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思想。
这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道教的发展道教的发展可以分为道教初兴、道教发展壮大和道教的兴盛三个时期。
道教初兴时期,道家学说逐渐演化为独立的宗教体系。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被尊奉为道教的始祖。
道教发展壮大时期,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如民间信仰、神仙崇拜等。
随着道教门派的兴起,如全真道、正一道等,道教逐渐形成了复杂的教派体系。
道教的兴盛时期,道教开始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信仰之一。
三、道教的主要教义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道家学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力量,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道教强调个体寻道修养,追求永生不死和融入宇宙的境界。
道教的修道方法主要包括内丹修炼、外丹修炼和道教仪式等。
内丹修炼注重通过调养自身的身心气神,提升个体的修为。
外丹修炼则强调服用药物或炼制丹药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道教仪式是道教信徒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包括朝拜神明、祈福祭祀等。
四、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并对儒家学说、佛教等其他宗教信仰产生了影响。
在文学方面,道教的思想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例如道教的“仙境”和“长生”观念在诗词创作中经常出现。
在艺术方面,道教的神仙崇拜和画面的描绘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主题和灵感。
总结起来,道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并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义和修道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智叟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二、道教与两汉政治三、道教与儒、佛的关系及其对东方文化的影响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道思想都从这里萌发。
《周易·观卦彖辞》有“中正以观天下。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的思想认识,对儒道两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儒家所谓“神道”,是指神妙变化或曰规律而言。
然而对于道教来说,它只是一个远源,直接受《易经》影响并形成学派的是道家。
道家才是道教的近源。
虽然后来的道教常以易学相标榜。
如《周易参同契》等,确实也从中汲取了不少理论资养。
但不是道教的直接来源,更不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只是借助《易经》阐发自己的思想而已。
两者存有精神指向上的原则差异。
学术理论上的互相激荡渗透,并没有改变各学派用自己的理解和理论改造原始经典的企图。
其实道教对待道家经典何尝不是如此。
道家是道教的近亲,在学术思想上其渊源尤其相近。
但道家与道教名虽相近而实际上相差亦甚远。
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一为反对礼仪节文的学术派别;一为专事斋醮科仪的宗教派系。
道教的斋醮科仪与儒家的祭祀典礼,尽管在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上截然不同,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些近似,而这正是道家所极力反对的。
那末,与道家处世原则相反对的道教,又是如何从道家转化而成为道教的呢?道家转化为道教,至少要经过两个中间环节。
第一个中间环节,是黄老之学或黄老之道。
道家反对礼仪更不主张预政,提倡无为而治。
但道家祸福依伏、奇正相生的辩证观乃至愚民思想,早为轻视群生、善用阴谋的法家所吸取。
两者的进一步融合,便产生了兼具道法特点的黄老政术。
黄帝首先是政治人物,他在苍梧升天成仙的传说,又使他具有了神秘色彩,黄老道家托始黄帝,为其积极入世预政提供了合法依据,也为其向道教转化奠定了必然的根基。
而《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的思想,及其“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则成为民间原始道教要求均平政治的纲领及人生追求。
道家转化为道教的第二个环节,是与神仙家的结缡。
《庄子》所讲的真人、神人亦即神仙,都是远离尘嚣,遗弃世事的超人。
神仙之道术称之为方仙道或方术,方术本就是方技之术,包括医方之术和炼金术,学者称方术之士,简称方士。
先秦时期,燕齐即多方术之士。
神仙家而竟入世,于秦时颇盛。
大概只有学仙出世不成,才回到世间,迎合君主长生久视的奢望,以达到自己做人间神仙的目的。
道家与神仙家的结合,还往往是个人行为;而黄老学派与神仙家的结合,便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的行为。
他们或通过斋戒仪式,或利用医方丹术,将民众组织起来。
不但成为预政的一种势力,而且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质。
在民间是如此,在藩国幕府也是如此。
道家转化为道教的另一个契机,是儒家留出的精神空缺。
儒家在继承整理古代文化的时候,一直贯穿着一条人文主义的路线,从而清除了一些民间信仰中的迷信成分,而只保留了一些寄托情思的仪式。
如对天地祖先表示诚敬、缅怀的祭祀典礼。
然而民间基于鬼神崇信而形成的礼俗,仍然强劲地存在,成为道教产生的社会土壤。
道教正是因袭了儒家所抛弃、忽略了的民情风俗,将古代信仰以仪轨的形式,加以继承、规范、巩固、传播、发展,从而成为一种中国式的宗教。
二、道教与两汉政治道教的形成是在两汉。
汉初是黄老道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道家也正是在此时改变了自身的属性,加速了向道教转化的步伐。
巧合的是儒家学说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宗教化的倾向。
董仲舒的天谴说,是与原始儒家的天道观相违背的。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先秦儒家是在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形成的;而秦汉已还的儒家,所面对的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局面。
除了天威以外,还有什么力量能够限制不肯服膺儒道而又至高无上的君权呢?这是儒家无可奈何的权变之计。
而它的负面效应,则是儒家对谶纬神学的含容。
如果说纬学是儒家经学的旁支,图谶则纯是道家方术之士的制作。
这一时期道教的雏型已经形成。
环境条件粗具,理论方向既定,剩下的只有组织形式了。
一般认为《淮南子》是一部道家著作,然其又有关于方术的著作,这部分著作虽然失传,但不能舍弃这些著作来考虑淮南王刘安的学派属性。
据《汉书》记载:淮南王刘安“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伍被传》亦说“淮南王安好术学”。
“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焉。
”《史记》更说:淮南王“赂遗郡国诸侯游士奇材,诸辩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
”足以证明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的进一步结合,已具有政治及宗教结社的色彩,与汉初的黄老学派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
刘安向武帝献上《内篇》即今《淮南子》,仅是其学其术的理论部分。
即使在《内篇》中,也已将对“真人”价值目标的追求,提的到宗教信仰的高度。
王充曾指斥刘安“作道术之书,发怪奇之文,合景乱首。
八公之俦欲示神奇若得道之状,道终不成”。
胡适《淮南王书》说:“《鸿烈》之书,虽包罗天文地形以及齐俗治国之道,然而主旨所在,实是神仙出世理论。
”颇有见地。
《淮南》其书,博大精深,然其意旨则别有所在,实已将学、政、俗、教统为一体。
刘安向武帝献书,当然也是希望得到采纳,进而“以其术移易天下”。
淮南王起兵,也与他和武帝政见不合,欲求一试不无关系。
如果其计划得逞,后果必将导致政教合一的结局。
所以我认为,其后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贤良对策,实际上使中国历史,避免了西欧中世纪政教合一那样的一个黑暗时代。
淮南王刘安的尝试,实肇端于黄老道家的与政治结缘。
道家在向道教转化的道路上,一直没有摆脱政教合一的情结。
汉成帝时,齐方士甘忠可将黄老道与谶纬说相揉合,造作《天官历》、《元包太平经》,追求登仙,议论朝政,幻想太平。
其后,于吉造《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
”与太平青领道同源于黄老的五斗米道,也以神仙崇拜及方术为教义。
张道陵祖孙三代以其科禁威仪,约结群众,割据地方,已是有组织的宗教集团了。
张角太平道领导的黄巾起义,则可视为一次大规模争取政教统一的企图。
儒道之争,在此时主要表现为:一是要将包括迷信妖妄在内的宗教,排斥在政治之外,维护儒家人文主义传统;一是要建立政教合一的新政权,树立神道的权威。
武帝兴淮南之狱;卢植、郑玄等儒生率兵参与镇压黄巾,只是其中突出的事件。
黄巾失败之后,道教徒转而走向山林,专意个人的修炼或教派学理仪轨的建设,成为道教传播存在的主要形式。
道教也至此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虽然后世仍然有人利用道教的形式,或兴兵起义,或干预朝政。
但在儒家政教分离主张的社会影响下,始终没有实现和持久的可能。
三、道教与儒、佛的关系及其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在道教形成的过程中,佛教的传入成为促进其发展的样本,而道教也成为接引佛教的媒介。
佛教是以完整的宗教形态传入中国来的。
但其初来,是被视为神仙方术而被接纳的,佛陀也被视为具有灵异的仙人,并与被尊为道教教主的老子一起受到祠祀。
佛教教义的经典,也只能用人们所熟悉的道教观念去理解和翻译,谓之格义学。
由于其教义和仪轨的完善,很快传播壮大起来。
于是道佛两教便发生了获取上层支持和下层信众的竞争。
而在组织形式,学理命题,戒律仪轨方面,则是互相融会汲取的。
无论是斗争还是融合的需要,形成中的道教有取于体系完备之佛教者,多于佛教之有取于道教。
两教的根本区别,在于佛教的最高境界,是彼岸乐土;而道教的最高追求,是此生不死。
追求虽然不同,而作为宗教则一也。
这是儒家坚持排拒佛老的根本原因。
佛道之间,即争竞又依存的状态,由于儒家的介入,而更趋复杂。
道教排斥佛教的一个重要理由,竟是借助儒家的夷夏之防。
而高僧则以佛理兼擅玄谈,吸引了众多士大夫。
正统儒家的排佛,又成为道教的同盟军。
佛教的三武一宗之难,虽多出于儒生之手,而实为道教所主使。
而道教正是在排佛的过程中,装备完成了自身的理论和组织体系乃至神仙谱系。
由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矛盾而融合而斗争,这大致是唐以前三教关系的主调。
作为宗教无不排斥其它宗教,只有超出宗教者,如儒学,方能允许其它宗教存在,当然允许存在并不等于不作批评。
法家更是不允许其它学派的存在,但似乎对宗教尚能宽容,盖因宗教与之皆逢君之欲者也?五代至宋以来,三教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变化,三教纷争的侧重点已转移、深入到学理的层面。
由原来的利益之争,转变为学术之争。
而且三教学者转相为师友,几乎成为一代风气。
出入于佛老的大儒比比皆是,而更为典型的例子,是宋代僧寿涯与道教宗师陈抟有学术渊源,而僧寿涯又予一代儒宗周敦颐以启迪。
其《先天偈》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从形式到内容,完全是道家的语言。
而儒家应对佛、道的战略,也由排斥转而为“务本”。
依据儒家经典的原则,汲取佛道理论的资养,而建构起儒家的本体论学说,从而超迈于佛、道学理教义之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盟主地位。
从而完成了三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功用的定位,形成了以儒学为宗主,以佛、道为辅翼,三教鼎立而又各安本位的文化格局。
于是有人将三教的不同功用作了区分:以儒教治国,以道教修身,以佛教正心。
当然,这里所谓的三教,都是从教化的意义上统一使用的,并非说儒家也是宗教。
正心、修身、治国,全是儒家的道德修养纲目。
但具体地讲,以道修身,以佛正心。
正是两者超出于儒家的地方。
儒释道三教的正心、修身,其事则同,其意则异。
就正心而论,儒家的标准是仁与义,意在为公;而道释两家之正心,虽则涤滤心灵,而意在遗弃世虑,客观上决然有利于社会,而主观上实则为一己之私。
儒家的修身,侧重于德性磨砺,而养生为辅;道教的修身,则是德慧并重、性命双修,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为主。
尤其是道家修身有一套精妙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后世的医药养生事业。
另外,道教的内外丹术,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也作出卓越的贡献。
这是大家所公认的。
道教是纯粹中国本民族的宗教,在一个充满现实实践精神而又宗教观念淡漠的国度里,道教能够形成,并流传下来,与外来佛教的刺激,有绝大的关系。
道教由最初的以神秘主义和强烈的预政意识为主调的宗教,又转化为主要侧重于宣扬广积阴德、修身养生的宗教,又与儒家的强势文化规范有关。
南怀谨先生认为: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从少年起的一生人格教育,大多以儒家思想做规范,以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
原因便在于道教的两本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的普及。
其内容浓缩了道教的戒律,成为中国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
其中列举了许多修己做事、待人接物的条规,提倡阴功积德,不求人知果报。
对人生精神境界的提高,社会生活的安定大有裨益。
尤其在今天信仰危机、价值失落,除了金钱物质别无所求,若非疾病死亡一无所惧的情势下,读一读道教的劝世文,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