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事件中关于见死不救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悦悦事件》中见死不现象的分析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陈姨救人的过程,恰好被事发地旁边一间劳保店的视频监控记录,这段视频还包括在陈姨之前路过的18个人,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其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
所用到的知识点:
1.社会影响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2.从众
1、真从众:内心和行为都从众。
2、权宜从众:行为从众,内心怀疑。
3、反从众:内心从众,行为不从众。
3.态度
现象分析:
一、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态度、情
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社会抑制: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是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在小悦悦事件中,18位行人对救人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因为他们害怕判断误出洋相,自己丢不起这个脸。由于最近一段事件,媒体经常报导一些关于好心人帮助被害者,却被诬赖的事件。除了出洋相,18位行人还担心自己会被诬赖而承担法律责任。他们认为有那么多人在场,总有人会出手相救吧,特别是医生和警察等专业人士,他们比自己更有能力,也更有义务帮,自己袖手旁观也不用背负多大的责任。
二、从众:指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者想象的群体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自愿采取与多数
人相一致的行为。
从众的原因:1、寻求行为的参照2、群体凝聚力3、对偏离的恐惧。
一个人不仅会以他人看法来评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为举止方面也倾向于模仿他人行动。这种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
小悦悦事件发生在五金城中,道路两旁都是店铺。18位行人观察其他人的反应,
看看别人会不会出手。然而很不幸,其他人此刻也同样在观望,结果人人都得出一个结论:别人都无动于衷,看来没必要帮呀。
三、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态度影响行为。
态度的心理功能:
1、效用功能
个体倾向于尽力发展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是个体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3.自我保护功能
个体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卫的态度。这种防御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立。减少焦虑,转移情绪冲动。
在小悦悦事件中,在单个人时,行人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当有他人在场时,行人不去救助受难者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我们说,为了对处于困境中地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从上所述,18位行人因此采取了视而不见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