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内有高清字帖)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内有高清字帖)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初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
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后遍临秦汉名碑,参以隶书笔法,开清代篆书新境界,成为唐代以后篆书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之一。
邓石如艺术成就之高,在当时即享誉书坛,与他同时代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他的书法列为“神品”,誉为“四体书皆国朝第一”。
他的篆书和隶书互相影响,其篆书的起笔方式,以纵向用笔来写横画,以横向用笔来写竖画,加强笔画的立体感。
千字文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
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一、篆书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笔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点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
2、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3、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4、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5、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6、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邓石如篆书技法
邓石如篆书技法2009-08-07 17:36第三讲邓石如篆书技法邓石如(公元1743-1805年)原名琰,字顽伯、石如,别号完白山人,后以字行。
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是清代中叶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
真、草、隶、篆无一不工,尤精篆隶,别具一格,开一代碑学之宗。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
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
”邓石如因其杰出的艺术贡献,被后世称为“篆书的第三个里程碑”。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甲骨文、大篆、小篆都属于篆书。
有关殷商甲骨文至秦小篆这一阶段的书法资料,仅仅局限于铸凿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与由毛笔直接书写这一形式存在着很大差距。
这里并没有对金文先秦时代使用毛笔与否作出讨论,只是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保存下来的、当时由毛笔直接书写的篆书资料。
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
就大篆小篆而言,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
有关篆书的基本笔画及邓石如篆书的笔法,介绍如下:1、点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
单独的点较少,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
但邓石如的点极富变化,同一件作品中相同字的点处理各不相同。
见(图一)中三个“太”字中点的不同写法。
(图一)三个“太”字点的不同写法2、直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
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
也有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
如(图一)“太”字。
邓石如篆书的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
很有动感。
其笔法,可以从(图二)中的“上”字的横画以及“十”字中的横画上看出。
(图二)上十3、弧篆书中的弧可分为角弧、半圆弧、圆弧、方弧以及不规则弧。
篆书顶级大师邓石如
篆书顶级大师邓石如书法分篆、隶、楷、行、草五体,纵观书法历史,每一书体都有自己的高手、大家、大师或者说佼佼者。
在篆书里,邓石如就是顶级高手。
清代书法的发展,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可寻,前期以王铎和八大山人为代表的遗民书风上承晚明遗绪,极富个性,奏响了帖学书法最后的强音;但其后随着馆阁书风逐渐笼罩书坛,书法面目渐趋平淡、整饬,缺乏个性,即便是当时名头甚大的翁、刘、王、梁,其书法成就置于书史也有日落之感,帖学书风由此走向末路;然而万事物极必反,乾嘉以降异峰突起的碑学书风终于为清代书法在书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论者多以此为清代书法最重要的成就。
而在这场变革的关头应运而出者,正是怀宁布衣邓石如,他被后世公认为是『乾嘉碑学不祧之祖』。
邓石如是一个职业书家。
他的布衣身份首先使他远离了规矩刻板的馆阁书体的影响,而保有了艺术上的自由空间和自觉追求。
种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将邓石如推向了历史的潮头,使他得风气之先而能『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能成效』,最终形成了自己崭新的书法面目,古意盎然而又极尽变化,并且透露出一种野逸不群的布衣情怀和山林风致,从而成就了他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的巨匠地位。
就书法本体而言,邓石如在广泛取法『二李』小篆、秦汉碑版、器物铭文的基础上,融会篆隶,而又勇破古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面目。
邓石如的书法显示了一种『新理异态』,具体体现在他对笔法和字形结构的改革,以及其作品的书写性、美术性审美取向。
这归功于邓石如强烈的创新精神。
康有为云:『(书法)若有新理异态,高情逸韵,孤立特峙,常音难纬。
睹兹灵变,尤所推崇。
』自古『质以代兴,妍因俗异』,艺术的发展规律总是求新求变,因循守旧就意味着僵化,标举新风、纷呈异彩才会成为源头活水。
邓石如书法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所体现出的『新理异态』,或者说是一种处处闪现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是庶民艺术家对文人审美观及其作品模式的破坏与改造。
传统文人的审美观以儒家的中庸思想为核心,不偏不倚,中正典雅。
邓石如《庐山草堂记》篆书欣赏,临摹篆书之名帖!
邓石如《庐山草堂记》篆书欣赏,临摹篆书之名帖!
邓石如《庐山草堂记》又名《白氏草堂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山水游记,邓石如取其文中部分作书。
《庐山草堂记》为其篆书作品珍品,通篇气息醇和,笔画圆润,线条张弛有度,结体匀称而不失灵动,通篇布局合理,浑然天成,古朴典雅,是临摹篆书之名帖。
【释文】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檀树,如盖张,如龙蛇走。
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
北据层岩,积石嵌空,奇木异草,盖覆其上。
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知其名,四时一色。
【1】南抵石涧夹涧
【2】有古松老杉大
【3】仅十人围高不
【4】知几百尺修柯
【5】戛云低枝拂潭
【6】如幢树如盖张
【7】如龙蛇走松下
【8】多灌丛萝茑叶
【9】蔓骈织承翳日
【10】月光不到地北
【11】据层岩积石嵌
【12】空奇木异草盖
【13】覆其上绿荫蒙蒙
【14】朱实离离不知其
【15】名四时一色﹀。
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伍启中丁卯(1987年)作邓石如像邓石如(1743~1805),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
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
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
他出生于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
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
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
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
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
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
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
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
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
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人推为清代第一。
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
喜好游历名山胜水。
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
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
”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
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
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
墨香集篆书欣赏.邓石如书法作品精选
《四箴四条屏》,篆书,纸本,纵206cm,横31.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屏录宋程颐《四箴》,计12行,行17字。首篆“程夫子四箴”,下隶书“乾隆辛亥岁末古浣后学邓石如敬书”,下钤“邓琰”印、“石如”印。“乾隆辛亥”为乾隆五十六(1791年),作者时年49岁。本幅无藏印。
此屏为邓石如中年时期篆书精作,结构谨严,笔法洒脱自如,突破传统“玉筯篆”的风格,融入金石铭文的书法特点,复掺入隶书笔法,独具婉丽圆劲的魅力。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他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享誉艺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但他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有着不愿媚俗取巧的顽固,以石自比,以顽石自况,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他的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给他写过这样一幅对联: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人生一达这种境界,艺术的深沉和久远便应运而生。
动箴曰:喆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
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2011-05-13 08:25:42| 分类:洪亮书法论文 | 标签:篆书笔法邓石如中锋笔划|举报|字号订阅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洪亮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我们从穆孝天《邓石如书法评传》中得知:其祖父邓士沅,精书法,历史,耕读传家。
父亲邓一枝,随其父读书识字,擅长诗文、书画、精刻印。
母亲是怀宁文学(秀才)陈玉若的幼女,生二子三女。
邓石如是长子,受祖父、父亲的影响,喜欢书法篆刻。
9岁从父亲读了一年书,因家贫而缀学。
“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李兆洛《石如邓君墓志铭》)。
砍柴贩饼,补贴家用。
17岁那年,走出家门,开始了他的交游人生。
18岁结婚,4年后夫人潘容度去世,之后他一直独身,以书法篆刻为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所到之处有安徽各地、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北京、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结交了大量的朋友知己。
在游学过程中学习,更在游学过程中传播自己的艺术,名震京城内外。
直到42岁,经朋友介绍,娶盐城沈绍芳之女。
这个自称“非海内名士不嫁”的姑娘,芳龄20,嫁给了这位当时已颇具盛名书法篆刻名家邓石如,为邓石如生下一子三女。
可惜,沈氏39岁去世。
因子女年幼,遂于第二年娶妾程氏,曾有过一子,8岁夭折。
邓石如也在63岁那年去世。
身后,子女和程氏等得到了知己李兆洛和弟子包世臣的帮助与扶持。
子邓传密能继家学,亦擅书法。
清中期开始流行篆书,代表书家有王澍、段玉裁、钱坫、洪亮吉等,都是烧毫作字,烧毫成了当时篆书书写的定法,意在书写出线条均匀的铁线篆(或称“玉筋篆”)。
邓石如生长在安徽乡下,并没有受过这类烧毫书写的教育,因此,他作篆书,从一开始就是使用普通毛笔,且长锋羊毫。
于是,邓石如写篆书不描字,而是书写篆书。
由于邓石如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篆隶同时进行,因此,所作篆书往往带有隶意,这在当时来说是破天荒的。
他在京城高官宅府中作字,令当时众多名家大为赞赏,也有蔑为“野狐禅”。
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影响
2019·10一、邓石如与清代篆隶中兴汉代,官方通用书体为隶书,篆书使用逐渐减少,但其碑额、汉印上多为篆书。
唐代李阳冰擅长玉箸篆,此后习篆者多受李氏影响。
隶书在汉代后少有出现,直到清代初期掀起碑学萌芽,篆隶的书写者增多。
乾嘉时期碑学兴盛,篆隶中兴。
篆隶中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总结了乾嘉时期朴学迅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顾炎武等人倡导的实证学风。
其次,统治者重视文化。
文字狱使得读书人不敢从事经世致用的学问,转而研究古籍。
再加上清代中期社会稳定,藏书、书院的兴盛为学者治学提供了方便。
朴学的兴起、金石碑版的出现对书法产生影响,乾嘉以后,碑学占主导地位。
清代前期、中期擅长篆书的有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人,为唐代李阳冰以来的玉箸篆风格,线条粗细匀一。
从宋代至清代前期,篆书时有束毫的呆板风气,宋代陈槱说当时鬻字者:“束缚笔端,限其大小。
”邓石如正生活在篆隶中兴的清代中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朴学的熏陶、金石碑版的影响,加上自身不受拘束的性格特征,对篆书进行变法,改变了以往粗细匀一的玉箸篆风格,注意线条的起收、气息,书写更加自然流便,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形成了一种新的篆书书写方式,为篆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基本特征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颙琰讳,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又号完白山人,出生于僻乡,善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
梁巘推荐他去梅镠家,梅家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备在,邓石如在此篆法大进。
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石阕》《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碑》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百本,又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复旁搜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
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碑》《张迁碑》《潘校官》《孔羡碑》《受禅碑》《大飨碑》,各五十本。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标注版)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标注版)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弟子职》是邓石如62岁时所书。
就其自身而言,亦最成熟。
无论运笔结字,已到人书俱老。
其用笔,入笔简而凝重,行笔朴实无华,自然迟滞,收笔不作雕饰,时而有飞白之笔,益显老辣精浑。
其结字,外型疏散,体内却茂密集中。
比秦篆稍收其长,比汉篆稍展其方。
密集处稍偏靠上,下部固然易放长脚,但也并非尽然。
以前的习气逐渐减少,足见其字已愈来愈成熟了。
因页数较多,分三次上传。
(后附《弟子职》全文)。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释文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温恭自虚,所受是极。
见善从之,闻义则服。
温柔孝悌,毋骄恃力。
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游居有常,必就有德。
颜色整齐,中心必式。
夙兴夜寐,衣带必饬。
朝益暮习,小心翼翼。
一此不解,是谓学则。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
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
沃盥彻盥,汛拚正席,先生乃坐。
出入恭敬,如见宾客。
危坐乡师,颜色毋怍。
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馀则否。
始诵必作,其次则已。
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
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
后至就席,狭坐则起。
若有宾客,弟子骏作。
对客无让,应且遂行。
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反命,反坐复业。
若有所疑,捧手问之。
师出皆起。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
摄衽盥漱,跪坐而馈。
置酱错食,陈膳毋悖。
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
羹胾中别,胾在酱前,其设要方。
饭是为卒,左酒右酱。
告具而退,捧手而立。
三饭二斗,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周还而贰,唯嗛之视,同嗛以齿。
周则有始,柄尺不跪,是谓贰纪。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放大版68张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放大版68张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8[放大]。
邓石如篆书《万绿阴中》贴释文
万绿荫中,小亭避暑,八达洞开,几簟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
大抵黑白善恶,只宜在心,不宜在口。
内存精明,外示浑厚,此大豪杰之局量。
若灵台无主,一味鹘突,岂包荒之谓哉!
回光自照,予心中善恶太分明,遇有不平,触机辄发,以此涉世难矣!请取此语,为终身之韦弦。
一言而能伤天地之和;一事而能折终身之福者,
切须检点。
凡人及语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惟韩魏公不然。
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处, 而辞气和平,乃如道寻常事。
好丑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太明,则人不亲。
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受益, 才
称德量。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受用者,才情必不云露。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
他被时人誉为“国体皆精,国朝第一”,尤以小篆成就最大,是篆书创作史上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为清代以来的篆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历史用事实证明了邓石如之后的篆、隶书家以及篆刻家多数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譬如近现代书法家包世臣、吴熙载、莫友芝、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
邓石如对篆书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以隶法作篆,提按起伏,富有姿态,达到了“平和简净,遒丽天成”的艺术境界。
从康有为“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童,仅能操笔,皆能为篆”的赞许中,我们不难看出邓石如在篆法传承与创新上的卓越贡献及对世人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年)清代大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后以行之,更字顽伯,汉族安徽怀宁人(今安徽安庆人)。
即著名的“完百山人”。
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字,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冰阳为家,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漫遍名山水,以书法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据包世臣《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载;他起自寒门学习书法,下过苦功,早年即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
后自称一家,人称“邓派”。
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就读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
十七岁时就开始靠写字,刻印谋生,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
他自己说“我少年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实了循理书院的主张梁巘,有经梁巘介绍,成为举人梅谬的座上客。
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谬处八年“每日味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三)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三)三、基本笔画小篆的基本笔法,同隶、楷、行、草书均不同,有着自身独有的笔画体系。
在以往篆书的教科书中,简单地归纳为“点、直、弧”三种笔法,没有细化分析。
这对于初习小篆者来讲,若一头雾水,不得门径,苦不堪言,即使师傅带徒弟也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做系统的归纳概括。
因此,使一些爱好篆书者不敢或不愿涉及篆书,或愿涉篆书但延长了习篆时间周期。
为此,我借助许慎《说文解字》等研究成果,对小篆笔画做了一个归纳,使其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说白了,即把玄妙的东西浅显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专业的东西平民化。
我的理念是:篆学并非玄学,我来解密篆法。
此法简单易学,学童操笔能篆。
结合邓石如小篆《千字文》的基本篆法笔法,我把小篆笔画归纳为三大类十八种形式。
(一)点一个点写得好坏,关乎一个字能否出彩。
点者,字之眉目。
所谓画龙点睛之笔是也。
因此,点是篆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笔画。
点有长有短,有隐有显,如果书写得法,则会锦上添花。
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
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
邓石如在写点时,长短不等,形态各异,富有感染力。
如“辽”字(图1)的点写成短横,“寓”字(图2)的点写成短竖,均是入笔即铺毫,或头粗尾细,或头细尾粗。
图2-竖点“寓”(二)直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
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
邓石如篆书由于其隶法作篆,方圆并用,因此,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很有动感。
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
(图3、图4)图3-横直“之”图4-竖直“来”(三)弧篆书中的弧运用最为广泛,可分为上弧、下弧、左右内外弧、角弧、半圆弧、圆弧、方弧以及弯曲弧(也可称不规则弧)等。
一般的弧两笔即可完成,以“量”字为例(图5),以字的中心为轴,目测好对等距离后,第一笔先从下弧的左边起笔向右下行笔至中间地段时驻笔,第二笔同第一笔,起讫处一致,对称自然即可,关键是汇合的搭接处不留痕迹。
邓石如篆书—基本笔法篇(已划重点)
邓石如篆书—基本笔法篇(已划重点)一、邓石如篆书笔法1.1邓石如篆书的基本笔法篆书用笔:起笔,运笔,收笔。
传统篆书讲究中锋用笔,圆起圆收。
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
而邓石如的篆书,起笔时方时圆,逆顺结合。
收笔孕尖于圆,往往匀力运笔至画末时,略提后锋露即收,既得劲利之健无虚尖之病。
一些方收之笔,在笔画至末时戛然猝提,有斩钉截铁的果断之力。
在行笔中,有中锋,侧锋,快慢,提按,转折,驻笔,平移等,特别是弯曲之处,或提转之法,得圆畅之意;或先停后转之法,成外圆内方;或顿折之法,而见方劲。
一字之中多法并用,达到婉而通。
1.2 中锋与侧锋运笔过程中,毛笔笔锋在纸上有两种运行的方式,中锋和侧锋。
中锋又称正锋,是指笔锋在笔画中间运行,墨水顺笔尖均匀地向两面渗开,写出的线条中间墨色较深,富有立体感,显得沉稳圆润。
书法中亦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之言。
足见中锋的重要。
侧锋则是笔毫偏向一侧,并与行笔形成一个自然的斜角。
侧锋的线条相对扁平、单薄一些,但可以使得字体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这里要提示的是侧锋与偏锋是不同的,虽然都是笔毫偏向一侧,但是偏锋的笔毫与线条运行方向的角度近似直角,写出的线条极易出现不规则的锯齿状。
书法中,中锋所书写的笔画,较为圆劲、饱满、筋骨内含。
而侧锋笔法书写的笔画,往往更加的轻灵、飘逸、精神外露。
其间的区别与藏锋、露锋相似。
所以古人有“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的说法。
书法中亦有“笔笔中锋”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是足见书法中对中锋的强调,而这种对中锋强调的传统,便源自篆书,所以中锋运笔的笔法也称篆法。
1.3 提笔与按笔提按是书法书写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动作,其作用是调整笔锋以保持中锋运笔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运笔技巧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
我们在书写过程之中,笔锋在纸面上通过提按交替的变化,使得点画出现明显的粗细变化以显示出不同的节奏与韵律。
提笔的形式大约有两种:一是一个笔画写完,提起笔来准备写下一笔画;二是在行笔过程中稍提一下,以写出较细、较轻的笔画。
书艺精粹——完白山人篆书《心经》
书艺精粹——完白山人篆书《心经》
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因避清仁宗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怀宁(今安徽安庆)人。
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碑学大师。
少好刻石,弱冠谒江宁梅镠,梅家多藏金石善本,尽出与石如,使专摹习。
客梅氏八年,学既成,又客于两江总督毕沅幕府。
三年后辞归。
工书法、篆刻。
书工各体,以篆、隶为最精,颇得古法,兼融各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
清李兆洛谓其书“真气弥满,楷则俱备,其手之所运,心之所追,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
”对清代中、后期书坛有巨大影响。
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书行世,《清史稿》有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一七四三—一八○五),原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是一位极富创新精神的书法家,书工各体,尤精篆隶。
他的篆书宗法二李,参以史籀,并旁搜诏版、权量,运以隶笔,杀锋以取劲折,故笔力道劲,体势沉着,纵横阖辟,各臻其妙。
此帖即邓氏代表作品之一。
临习此帖,当留意其笔致婉约而遒美,结体端整而气势恢宏,虽有隶笔,亦不失圆劲。
万绿荫中,小亭避暑,八达洞开,几簟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
大抵黑白善恶,只宜在心,不宜在口。
内存精明,外示浑厚,此大豪杰之局量。
若灵台无主,一味鹘突,岂包荒之谓哉!
回光自照,予心中善恶太分明,遇有不平,触机辄发,以此涉世难矣!请取此语,为终身之韦弦。
一言而能伤天地之和;一事而能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
凡人及语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惟韩魏公不然。
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处,而辞气和平,乃如道寻常事。
好丑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太明,则人不亲。
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受益,才称德量。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受用者,才情必不云露。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
邓石如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