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四教时。

教学安排:第一教时l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祝 福 教案教学设计

祝 福 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祝福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培养学生运用祝福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祝福语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祝福的概念与意义(1)介绍祝福的定义和作用。

(2)讲解祝福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祝福的格式与技巧(1)分析祝福语的常见格式。

(2)教授编写祝福语的技巧。

3. 实例分析与演练(1)展示不同场合的祝福语实例。

(2)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编写特定场合的祝福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一个生活中的祝福语为例,引发学生对祝福语的兴趣。

(2)提问:你们印象最深刻的祝福语是什么?它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讲解祝福的概念与意义(1)介绍祝福的定义和作用。

(2)讲解祝福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祝福的格式与技巧(1)分析祝福语的常见格式。

(2)教授编写祝福语的技巧。

4. 实例分析与演练(1)展示不同场合的祝福语实例。

(2)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编写特定场合的祝福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祝福语编写能力:评估学生编写祝福语的质量和创意。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例祝福语素材库:收集各种场合的祝福语实例。

2. 祝福语编写指导手册:提供编写祝福语的技巧和方法。

3. 小组讨论工具:提供便于学生合作的讨论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祝福语,并解释为什么喜欢。

2.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份针对特定场合的祝福语,如生日、考试顺利等。

3.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不同场合,运用祝福语进行互动,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祝福》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祝福》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祝福》《祝福》是一首优美动人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传达美好祝福,启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向往。

为了有效地教授《祝福》这首诗歌,我设计了以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祝福》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诗歌中展示的自然和祝福的主题;3.感受诗歌中所传达的美好情感;4.培养阅读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5.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美好祝福。

二、教学准备1.《祝福》的诗歌原文;2.关于作者和背景的简介资料;3.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景物;4.课堂练习和创作活动所需的纸张、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自然景物的视频或呈现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物?你们对自然有什么感受?2.导入诗歌(10分钟)向学生介绍《祝福》这首诗歌的作者生平和背景。

简要解释诗歌的主题,强调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祝福的情感。

3.合唱诗歌(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根据事先分配的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合唱。

教师引导学生注重韵律和语调,使合唱更加动感和和谐。

4.诗歌鉴赏(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祝福》这首诗歌,并逐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祝福的情感。

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诗歌朗读(15分钟)学生自愿出来朗读《祝福》,可以分角色朗读,或者逐句轮流朗读。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6.诗歌创作(20分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美好祝福的理解,进行诗歌创作。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希望怎样的祝福送给你的家人或朋友?你认为美好的祝福应该如何表达?7.分享和讨论(15分钟)学生自愿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分享,并与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和欣赏。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评价和共享他人的作品,倡导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8.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做一个简要的评价。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从《祝福》看创作策略的运用【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塑造人物的方法;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难点: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具体流程】1、搭脚手架,围绕“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概念有关的各个属性,先由老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文本《祝福》;探索过程中老师适当提醒,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最后在自觉生成的基础上提问监测。

4、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与讨论。

5、效果评价。

【具体演示】一、创作策略心理活动四步骤:魅力刺激——接受意识——审美感觉——魅力效应概念提出:书悦之,情动之,意喜之,识服之,形怡之,技迷之,采醉之。

二、鲁迅先生《祝福》中创作策略的渗透:(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意——与《红楼梦》比照,主题总结,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毒害。

识——集体无意识(次要人物:柳妈,卫老婆子,鲁镇的围观者)幻灯展示一:从封建礼教到集体无意识封建礼教已经以一种神圣的标准、公理的化身被所有人接受并维护着、遵守着,已经化为血肉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了。

它不是以一种凶恶吞噬残害人们,而是以一种我们自觉奉为神圣、公理、正确的形式吞噬、残害人们,又在这吞噬、残害中获得一种维护正义的快感,这才是礼教吃人的可怕之处。

形——环境渲染,首尾呼应。

幻灯展示二:首尾呼应的环境描写的运用提示:1、开头的环境描写如鞭炮的钝响、乱舞的雪花等营造了忙乱、压抑、冷峭的气氛,为祥林嫂之死作背景烘托,在热闹与凄凉的对照中增强其悲剧氛围。

2、结尾的环境描写如连绵不断的鞭炮声、浓云团团飞舞的雪花影射压抑、沉重、猖狂的黑暗社会,衬托我对于黑暗社会的愤懑,含蓄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即底层女性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培养同情心、责任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激发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 作品现实主义特色和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的深入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让学生注意作品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朗读、默读、速读训练:(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默读、速读训练。

(2)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6.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后作业: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写一篇短文。

3. 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朗读、默读、速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祝福》教案教学提纲

《祝福》教案教学提纲

《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

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

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讨论归纳: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

(善良温顺)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讨论归纳: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谈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

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

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

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 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

梳理课文,完成下表: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

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

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2、质疑:祥林嫂初来鲁镇不过二十六七岁,至死前后大约五年时间,课文中却写道“头发已经全白”,这是否太夸张了?明确:并无夸张。

祥林嫂生前饱受折磨——丧夫失子、再嫁的耻辱感、灵魂的有无,使她一次次陷入悲剧的泥淖,厄运已经把她折磨成非人非鬼、非死非活的模样,所以容貌与年龄很不相符。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祝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12.《祝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祝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b.阅读与《祝福》相关的评论和研究文章,了解不同学者对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c.观看与《祝福》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感受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和艺术效果。
d.参与线上论坛或讨论组,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对《祝福》的理解和看法,拓宽视野。
2.拓展要求:
a.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此外,通过学习课文《祝福》,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祝福的理解和表达,提高他们的文化理解素养。通过这样的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学习《祝福》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知识,对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如人物、情节、环境等有一定的理解。同时,他们应该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象征意义等。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文学鉴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祝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祝福》这篇课文的情节、人物描写和象征意义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情节梳理:故事背景和主要事件
-主题探讨:祝福的意义和作者的祝福
b.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拓展学习。
c.要求学生在拓展学习过程中做好笔记和总结,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和讨论。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学习重点理顺故事情节;学习难点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教学过程一、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3.字义识记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二、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理解人物性格。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

(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认识到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基本情节的把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小说深层含义的挖掘。

2. 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特点。

3. 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祝福》的创作背景。

2. 阅读指导:让学生自主阅读《祝福》,感知小说情节,理解人物性格。

3. 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4. 内容解析: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7.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以及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祝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会对祝福的理解和掌握。

2.获得用祝福表达心情的技能。

3.培养学生心中充满祝福和关爱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祝福,学会用祝福表达心情。

教学难点:带有情感的祝福的表达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任课教师播放一段简短、具有感染力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或增强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2.预习通过预习,帮助学生准备学习的知识内容。

建议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祝福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祝福表达自己的情感。

完成预习任务后,让学生呈现出来。

3.学习教师通过不同渠道的祝福语录,让学生了解祝福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达祝福。

要求学生分析祝福的表达方式,并且选出最感人的几句话。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互相祝福,注重情感的传递和理解,让学生通过祝福语互相表达对彼此的渴望。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祝福类歌曲或电影,以“生日快乐”的歌曲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珍惜,让学生领悟不同祝福语背后的深刻意义。

4.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互相讲述自己所表达出的感受,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对祝福价值的理解。

5.作业让学生完成独立作业,要求学生写下一封祝福信或一个祝福信的片段,充分发挥他们对祝福的理解,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的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小组练习情况的检查。

2.祝福语理解能力的把握情况。

3.独立作业的完成情况。

4.学生对“祝福”概念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后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科学的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学科更感兴趣,产生更加自然深刻的理解。

当教师用一颗爱心去做好每堂课的设计,便会令学生成为健康、长期、积极的习惯,使学生一生受益。

《祝福》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祝福》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祝福》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1、《祝福》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熟记成语.2,学习写具体的句子.3,采集旅游知识,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和习惯.4,看图训练说话.二,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熟记成语出示成语卡片2,组成二人小组进行识记.填空.一丝()苟聚()会神()不释卷废寝()食循序渐()深入浅()()积月累()故知新4,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的意思吗说一说.5,说一句话,要求用上当中的一个成语.6,总结:这8个词语都是有关学习态度荷学习方法的,希望小朋友们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废寝忘食.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聚精会神.如果你能常常做到手不释卷,温故知新,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日积月累,一定会成功的.同时大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二,学习把话写具体.1,小黑板出示例子,学生朗读.小白兔在捉迷藏.可爱的小白兔在树林里捉迷藏.可爱的小白兔在树林里捉迷藏,玩得真开心.2,比较这三个句子,,认识到这三个句子,一句比一句具体,.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怎样的兔子在哪里捉迷藏,让我们知道了兔子很可爱,它在树林里玩捉迷藏,而第三句又告诉我们小白兔在树林里玩得真开心.3,出示练习.小猴子在荡秋千.()小猴子在()荡秋千.()小猴子在()当秋千,().三,作业把句子补充完整.小姑娘在跳舞.()小姑娘在().()小姑娘在(),().第二课时一,读读背背1,出示春天图.2,大声读古诗.3,这首诗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同学们知道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4,诗中写了初春的景色,描写的景物有春风,花草,友爱子,沙滩,鸳鸯,构成了一副美丽的春景图.5,齐读全诗.6,自己试着背古诗.6,小组背古诗.二,积累词语1,出示词语.有个小朋友他收集了一些很有趣的词语,他把"五岳"的名称的名称都记在了采集本上了,同学们看小黑板,这就是"五岳"的`名称.2,读词语.3,看看这个小朋友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他告诉我们积累词语的方法.)4,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出"五岳"的位置.5,连线练习.东岳恒山西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华山北岳泰山6,把词语记在自己的采集本上.7,读练习.8,作业回家后,去看看中国或世界地图,把认识的河流,山脉,城市名称写在采集本上.第三课时看图说话:帮助小白兔过河一,看图引入.(一)出示图1,指导观察.1,图上画的是什么(充分描述)(贴:小白兔)你想提出什么问题2,小白兔为什么哭了(板书:过河)3,哭得这么伤心它遇到什么难题吗4,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想些什么呢5,想了这么多,会自言自语的说些什么呢6,就在小白兔手足无措的时候,谁来了7,小花猫见到小白兔会想些什么呢会和小白兔说什么呢(板书:帮助小白兔过河)二,出示图2,指导观察.1,小花猫看着伤心的小白兔,它立刻像箭一般的冲回家,拿了一些简单的工具,准备帮助小白兔过河.它都拿来了什么工具(师贴工具图)2,如果你是小花猫,会用什么办法帮助小白兔过河(看工具图,展开讨论)3,抽生汇报,引导学生把过河的方法叙述清楚,动词用准确.(套救生圈,划木盆,撑竹竿)4,你觉得这个方法满意吗为什么5,小白兔最后过河了吗6,小白兔平平安安的过了河,这时,小白兔和小花猫的心情怎样7,有什么表情呢8,小白兔过河后会和小花猫说什么呢9,谁愿意来演一演,表演给孩子们看一看呢10,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小白兔,乐于助人的小花猫啊!三,演一演.1,刚才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你们能不能把这个小故事表演给大家看一看呢(同排的学生先商量由谁来演小白兔,由谁来演小花猫,再进行表演.)2,抽生表演,评议.说说他们什么地方演得好(抽2—3组)四,再次看图,说话写话.出示图1,图2.1,孩子们表演得真棒,谁能把这个故事完整的讲一讲2,讲得可真好,这个故事编得太妙了,老师真想听每个同学讲一遍,可时间不允许,怎么办呢好,就写下来吧!老师等会儿细细的品读,好好的过过听故事的瘾.3,你打算怎样写呢五,动笔写话.将编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听,让我们大家都欣赏欣赏.2、《祝福》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背景知识;(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写作、演讲、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深刻体会作者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批判;(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鲁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地位等;2. 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特色、思想内涵等;3. 主题探讨:封建礼教、人伦道德、社会变革等;4. 艺术手法分析:象征、讽刺、对比等;5. 拓展延伸:与其他作品及相关作家的比较、现实意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3)作品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2)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批判精神;(3)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等;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批判精神;5. 艺术手法分析: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6. 拓展延伸:与其他作品及相关作家的比较、现实意义等;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小结。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祝福》教案设计

《祝福》教案设计

《祝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基本结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2)领略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基本结构。

(2)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3)感悟作品的主题思想,领略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2.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代表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祝福》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代表意义。

3.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4.1 请结合课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

4.2 请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5.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

5.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祝福》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6.2 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祝福》的情感教育一、教学目标1.认识到祝福的意义,理解祝福的行为表现。

2.通过表演、朗读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祝福的理解和体验。

3.培养学生向他人致以真诚祝福的情感和行为。

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向他人致以真诚祝福的情感和行为。

2.通过表演和朗读加深对祝福的理解和体验。

三、教学准备1.图片:收集关于祝福的图片,如祝福的手势、祝福的道具等。

2.音乐:准备一段背景音乐,给学生营造温馨的氛围。

3.道具:如纸制祝福卡片等。

4.文本:《祝福》的诗歌或短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温馨乐曲,营造温馨的氛围。

同时展示关于祝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祝福的思考:“你们对祝福有什么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回答,并展示自己对祝福的理解。

2.呈现文本(15分钟)教师朗读《祝福》的诗歌或短文,然后再让学生朗读一遍。

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体验诗歌中表达祝福的力量和美好。

3.表演与互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小故事或场景,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祝福的情感和行为。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祝福的形式。

其他同学观看后,可以给予肯定和建议。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学生进行讨论:“你们觉得他们的祝福有哪些特点?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

4.创作祝福卡片(20分钟)教师发放纸制祝福卡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创作祝福语。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场景、人物或事物作为创作的对象。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样化表达。

5.分享和反思(15分钟)学生对自己的祝福卡片进行分享,并解释其中的寓意和创作初衷。

其他同学观看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祝福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体验?你觉得祝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五、教学延伸1.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向他人致以真诚的祝福,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祥林嫂的人生经历,探讨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深刻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体悟鲁迅小说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提高学生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鲁迅作品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个体经验的不足和时代社会的差异,学生对鲁迅文章往往读不懂、读不深,这篇《祝福》无论章法布局还是思想内涵都是鲁迅思想的集中体现。

所以希望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成为鲁镇的一员,设身处地的研读文章,探讨人物命运,自己读出小说中祥林嫂的无路可逃,读出悲剧根源的无处不在,读出鲁迅的悲悯情怀,读出属于自己的“鲁迅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学情,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探讨造成人物“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深刻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这天刚好是大年初一,作为浙江绍兴鲁镇镇长,我刚刚接到报案。

昨天夜里,镇上的祥林嫂老了。

具体原因不明,据报案人介绍,她可能是从鲁四老爷家里出来成了乞丐冻死的,也可能是走投无路后自杀身亡。

大年夜出现这样的事件,我作为镇长,心里很不是滋味。

现在假设你们都是鲁镇人,这节课你们扮演法医和证人,分破案小组搜集资料并写好祥林嫂的死亡鉴定。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1、报案人由于紧张,事情叙述得有些颠三倒四,请各小组将案件来龙去脉整理清楚。

整理后:序幕:鲁镇准备祝福结局:祝福之夜惨死开端:逃避初到鲁镇发展:被逼卖到贺家高潮:再寡再到鲁镇尾声:鲁镇正在祝福2、本文的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作用:(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人物形象镇长需要了解案情:请各破案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书记官一名,法医一名,其余为证人),搜集资料,调查死者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证人回忆祥林嫂来到鲁镇的几次外貌描写,法医鉴定祥林嫂死亡情景,书记官做好记录),最后写好祥林嫂的死亡鉴定书,找出文中对祥林嫂的几次肖像描写,分析祥林嫂形象。

1、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2、各小组展示成果,教师点拨汇总。

3、死亡鉴定书:祥林嫂死亡鉴定书姓名:无称呼:祥林嫂性别:女年龄:二十六七到四十上下身份:童养媳、寡妇、逃妇、女佣人、被卖的女人、改嫁的女人、幸福的妻子、幸福的母亲、再次丧夫的寡妇、被赶出自己家房子的女人、女佣人、乞丐。

亲属:无死亡地点: 死者一生去过的地方卫家山——鲁镇——贺家墺——鲁镇鲁镇死亡时间:旧历的年底;鲁镇祝福时节;昨天夜里,或者今天遗产: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4、分别找出祥林嫂三次来到鲁镇的不同的肖像描写,对比中分析其生命状态的变化。

(1)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需要明确几点:A、提问:"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B、"手脚都壮大"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

C、"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D 、"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

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总体明确:祥林嫂那时候忠厚老实,年轻,生命力和生命状态还是比较正常。

(2) 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第一次进行对比: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总体明确: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

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3)临死之前: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

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四、深入研讨,品味环境描写的作用1、学生齐读小说第2自然段中有关“祝福”景象描写的句子。

2、在“祝福”中男人在做什么,女人在做什么?男人祭祀、祈福,女人劳作3、在“祝福”中男人和女人分工的不同,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鲁镇是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封建守旧的地方。

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祥林嫂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那么祥林嫂就注定了悲剧一生。

五、课堂小结祥林嫂死了,但我们的小说并没有结束,因为鲁镇的人们依然沉浸在一片祝福声中,(师读)“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是鲁迅先生独具匠心的一笔,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何等辛辣的讽刺,何等血淋淋的控诉!六、布置作业思考:谁是杀死祥林嫂的真凶?第二课时一、情景导入勤劳善良、安分守己的祥林嫂死了,逝者已矣,我们活着的鲁镇人员有义务抓出真凶,以慰祥林嫂的在天之灵。

本节课我们化身为探长,搜集证据,找出真相,审出凶手以结案。

二、布置任务,分组探究第一个任务:祥林嫂可能的死亡方式是什么,自杀?他杀?第二个任务:有人提供线索认为以下人物或许是案件主谋,婆婆、鲁四老爷和太太、柳妈、“我”、鲁镇其它人,还有人提供线索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身亡。

你认为是谁呢?第三个任务:请各小组分头调查取证,对照文本分析每个人物对待祥林嫂及其遭遇的态度,深入调查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给出判断及理由,形成事件调查报告。

要求如下:(1)对案件的直接原因(案件相关人及各自责任)、深层原因(悲剧症结、文化原因)进行全面分析;(2)调查报告要按照层次列出悲剧原因,语言简练。

教师作为鲁镇镇长参与各小组调查。

主要任务是帮助各小组尽快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在明晰直接原因的基础上,寻找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症结(封建礼教对寡妇的诸多歧视),进而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层文化原因进行分析。

三、展示调查报告应急小组汇报调查结论。

四、镇长汇总各探长结论,形成权威报告1、婆婆: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

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魂最终还是被封建礼教一点一点地、无情地吞噬殆尽了,她和孔乙己一样惨死在了封建制度的酷刑之下。

主题: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六、谈感受、提对策在我镇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作为镇长深感不幸。

请各应急小组再次讨论一下,你们对这个悲剧有什么感想?对如何避免类似悲剧有什么建议、对策?感想可从封建礼教吃人的角度谈自己对落后文化危害的认识等。

具体对策可以从加强传统文化改造、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弘扬社会正能量提高民众同情心等角度谈。

健康良好的文化心理是我们始终要追求的目标。

七、课堂小结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礼教之所以能够吃掉祥林嫂,是因为它已经控制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被害者祥林嫂自己。

传统文化的改革、转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祥林嫂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就在于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入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骨子里。

直到今天,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女人如果遭遇丧夫的恶运,尽管在重新改嫁追求幸福方面已经没有了多少障碍,但社会对这些人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歧视依然存在,这也充分说明了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提出的传统文化改造任务依然在路上。

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永远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八、作业1、课后阅读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思考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封建文化吃人这一深刻主题的。

2、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并就这个问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