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与检测技术(学习材料)
建筑材料与检测授课教案
建筑材料与检测授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材第三章“混凝土”,详细内容包括混凝土的组成、分类、性能以及检测方法。
重点分析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分类及性能;2. 学会混凝土各项性能的检测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混凝土性能的检测方法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重点: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分类及性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混凝土试块、混凝土试验仪器、PPT课件;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工程案例,引出混凝土在建筑行业的重要地位;2. 知识讲解:(1)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及分类;(2)混凝土的性能及检测方法;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混凝土试块的制备及性能检测;4. 例题讲解:分析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六、板书设计1. 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及分类;2. 混凝土的性能及检测方法;3. 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及分类;(2)列举混凝土的常见性能检测方法;2. 答案:(3)案例分析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查找不足,为下次课做好准备;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混凝土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混凝土性能的检测方法;2. 实践操作中的分组制备混凝土试块及性能检测;3. 作业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一、混凝土性能的检测方法1. 压缩强度试验:通过测定混凝土试块在规定条件下的抗压强度,来评价混凝土的强度性能。
操作步骤如下:a. 制备标准尺寸的混凝土试块;b. 在规定条件下养护至一定龄期;c. 使用压力试验机进行压缩试验,记录试块破坏时的最大荷载;d. 计算抗压强度,判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掌握建筑材料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2)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建筑材料的检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科学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注重建筑材料的使用和保护。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建筑材料概述1.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2. 建筑材料的作用与要求3. 建筑材料的标准化和认证第二章:水泥1. 水泥的性质2. 水泥的种类和应用3. 水泥的检测方法第三章:混凝土1. 混凝土的组成与性质2.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3. 混凝土的检测方法第四章:钢材1. 钢材的性质和分类2. 钢材的焊接与连接3. 钢材的检测方法第五章:木材1. 木材的性质和分类2. 木材的加工与使用3. 木材的检测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检测方法;2. 实验法:进行建筑材料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了解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与检测相关教材;2. 实验室设备: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样品及检测仪器;3. 网络资源:相关建筑材料与检测的论文、案例、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砌筑材料1. 砌筑材料的分类与性质2. 砌筑材料的使用与检测3. 砌筑工程的质量控制第七章:沥青及防水材料1. 沥青的性质与分类2. 防水材料的种类与应用3. 沥青及防水材料的检测方法第八章:保温与吸声材料1. 保温与吸声材料的原理与分类2. 保温与吸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3. 保温与吸声材料的检测方法第九章:装饰材料1. 装饰材料的种类与性质2. 装饰材料的设计与施工3. 装饰材料的检测与质量控制第十章:建筑材料检测技术发展趋势1. 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与检测2. 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与应用3. 建筑材料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砌筑材料、沥青及防水材料、保温与吸声材料、装饰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检测方法;2. 实验法:进行相关材料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了解各类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筑材料与检测
建筑材料与检测
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工程中的各种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础。
建筑材料的质
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建筑材料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筑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不同的建筑工程需要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
比如水泥、钢筋、砖瓦等。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质量、价格等因素,以及材料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
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建筑材料,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
程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主要包括外观质量、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方面。
只有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才能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另外,建筑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监测和检测。
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
可能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湿度、风雨等。
因此,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总之,建筑材料与检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只有选择合适的建
筑材料,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使用过程监测,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建筑材料与检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广大建筑工程从业者能够重视建筑材料与检测工作,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材
石英岩
片麻岩
7.1.1 石 材 的 组 成 及 分 类
建筑材料与检测培训教材(PPT42页)
1.物理性质
1) 表观密度
6)导热性
2)吸水性
3)耐水性
5)耐热性
4)抗冻性
建筑材料与检测培训教材(PPT42页)
7.1.2 石 材 的 性 质
建筑材料与检测培训教材(PPT42页)
2.力学性质
1) 抗压强度
4.
粉煤灰砌块 热工性能的分 析。
3.
耐久性能
1. 外观 2.
物理力学性能
7.3.3 粉 煤 灰 砌 块
1.陶瓷的概念与分类
2) 1)
陶质制品
瓷质制品
3)
炻质制品
2.陶瓷的原料
1) 可塑性物料(
黏土)
2) 瘠性物料
3) 助熔物料
4) 有机物料
3.陶瓷墙地砖
1)陶瓷墙地砖的分类
3.
2.
地面砖
1.
7.1 建筑石材 7.2 砌墙砖 7.3 砌块 7.4 建筑陶瓷 7.5 墙体材料性能检测
学习目标
1.了解墙体材料的组成、构造、分类和生产工艺。 2.掌握墙体材料的技术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3. 了解各种墙体材料的应用范围与检测标准。
1.石材的组成
几种主要造岩矿物的组成和特征
7.1.1 石 材 的 组 成 及 分 类
内墙面砖
外墙面砖
2)陶瓷墙地砖的选用要点
(1)内墙砖 的选用要点
① 设计方面
需考虑整 体风格、空间 大小、采光情 况及投入的经 济费用。
② 质量指标
吸水率不 大于20%,经抗 釉裂性试验后 ,釉面应无裂 纹或剥落。
建筑材料与检测答案
建筑材料与检测答案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和耐久性。
因此,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建筑材料的常见种类和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常见的建筑材料种类。
1. 混凝土,混凝土是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它主要由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混合而成。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渗性等性能进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2. 钢材,在建筑结构中,钢材通常用于承受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
钢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对钢材的拉伸强度、弯曲性能等进行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3. 砖瓦,砖瓦是建筑中常用的墙体材料,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隔热、隔音性能。
因此,对砖瓦的抗压强度、吸水率等进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
1. 物理性能检测,物理性能检测是对建筑材料的密度、吸水率、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性能进行测试。
这些测试通常通过实验室设备进行,能够准确地反映材料的物理性能。
2. 化学成分检测,化学成分检测是对建筑材料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进行分析。
这些测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成分和结构,从而评估其质量和性能。
3. 表面形态检测,表面形态检测是对建筑材料表面的平整度、粗糙度、颜色等进行评估。
这些测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外观质量,从而判断其适用性和美观度。
4. 环境适应性检测,建筑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进行测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建筑材料检测的意义。
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
通过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材料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建筑材料的检测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使用性能和适用范围,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因材料质量问题导致的工程事故和质量问题。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标准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建筑材料与检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质、检测方法、应用及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该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常见的建筑材料及其检测方法,具备对建筑材料进行正确选择、使用和检测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质、分类、应用及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2、掌握常见的建筑材料检测方法和技术,包括取样、试验、数据处理等;3、学会如何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4、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和评估能力。
三、课程内容1、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包括密度、孔隙率、强度、耐久性等;2、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应用,包括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等;3、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包括取样、试验、数据处理等;4、建筑材料的选用原则和方法;5、建筑材料的验收、储存与维护。
四、课程实施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质、分类、应用及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同时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建筑材料检测方法和技术。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包括取样、试验、数据处理等,让学生掌握建筑材料检测的实际操作技能。
3、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选用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课程评价1、理论考试:通过书面或在线考试,评价学生对建筑材料与检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操作考核:通过观察学生的建筑材料检测实验操作过程,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项目报告: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关于建筑材料选用或检测的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
六、课程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参考书,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检测》等。
2、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包括建筑材料的最新动态、标准规范、在线课程等。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教材第十一章“建筑材料与检测”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建筑材料的种类及性质、常见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检测流程和检测标准。
着重讲解混凝土、钢筋、砖块等主要建筑材料的检测技术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建筑材料的种类和性质,掌握主要建筑材料的基本特点。
2. 学会常见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能够独立操作并进行检测。
3. 提高学生对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建筑材料检测方法及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混凝土、钢筋、砖块等主要建筑材料的检测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建筑材料样品(混凝土、钢筋、砖块等)、检测仪器(如压力测试仪、万能试验机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建筑工地实际场景,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在建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建筑材料的种类、性质及检测方法,重点介绍混凝土、钢筋、砖块等主要建筑材料的检测技术。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混凝土强度检测为例,详细讲解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和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具体建筑材料设计检测方案。
5. 实践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混凝土、钢筋、砖块等建筑材料的实际操作检测。
七、板书设计1. 建筑材料的种类及性质2. 常见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混凝土钢筋砖块3. 检测流程及标准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2)设计一套针对钢筋拉伸性能的检测方案。
2. 答案:(1)混凝土强度检测原理:采用压力测试仪对混凝土试块进行压缩试验,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混凝土的强度。
(2)钢筋拉伸性能检测方案:使用万能试验机对钢筋进行拉伸试验,记录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数据,计算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指标。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深入了解了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标准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建筑材料与检测》【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其功能在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技术性质,能够经济而合理的选用建筑材料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能力。
本课程除了培养学生具备建筑材料与检测的知识和能力之外,也为进一步学习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量与计价等课程提供有关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并为其后续学习专门化课程做前期准备。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为,打破了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施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按照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建筑石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墙体材料和屋面材料、建筑钢材、防水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绝对热及吸声音材料安排学习项目。
此外,本课程还安排了七个活动。
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56课时。
2、课程教育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材料的组成、结构,技术要求,技术性质;了解材料组成及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内因);了解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外因);了解材料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
建筑材料与检测第七章
7.3.1 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是用水泥作胶黏料,砂、石作 集料,经搅拌、振动成型、养护等工艺过程制成的。其外形
尺寸比砖大,具有设备简单、砌筑速度快的优点,符合建筑
7.1.2 石材的性质
3.工艺性质 1.按表观密度分类
1)加工性
2)磨光性 3)抗钻性
7.1.3 建筑中常用的天然石材
1.石材的选用原则 1.按表观密度分类
1)适用性
要按使用要求分别衡量各种石材在建筑中的适用性。
2)经济性 石材的表观密度大,运输不便,在建筑施工中应充分利 用地方资源,尽可能做到就地取材。难以开采和加工的原料 必然使成本提高,选材时应充分注意。
7.1 7.2
建筑石材
砌墙砖 砌块
7.3
7.4
建筑陶瓷
学习目标
熟悉建筑中常用的天然石材的品种。
掌握砌墙砖及砌块的技术性质。 掌握石材的选用原则。 了解各种墙体材料的应用范围。
7.1.1 石材的种类
1.按表观密度分类 1.岩浆岩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存在于地下深处的成分复杂的 高温硅酸盐熔融体在活动过程中上升到地表附近或喷出地 表经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浆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 占地壳总质量的89%。绝大多数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 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及橄榄石等六种。
7.3.4 粉煤灰砌块
粉煤灰砌块的导温系数很小,它阻止热流和温度波透过
的能力强,通过粉煤灰砌块维护结构的热流量小,衰减倍数
大,延迟时间长,与传统材料相比,在相同厚度条件下,粉 煤灰砌块土内表面的平均温度和波动温度均较小。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的建筑材料种类及特性;(2)掌握建筑材料检测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认知能力;(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检测的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建筑事业,关注建筑材料质量,提高建筑工程安全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1)无机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等;(2)有机胶凝材料:沥青、树脂等;(3)建筑砂浆:水泥砂浆、石灰砂浆等;(4)建筑混凝土:普通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5)建筑钢材:钢筋、钢管等;(6)建筑木材:木材特性及应用;(7)建筑玻璃:玻璃种类、特性及应用;(8)建筑陶瓷:陶瓷砖、卫生陶瓷等;(9)建筑防水材料:防水砂浆、防水涂料等。
2. 建筑材料检测方法(1)力学性能检测: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拉强度等;(2)物理性能检测:密度、导热系数、吸水率等;(3)化学性能检测:酸碱度、氯离子含量等;(4)光学性能检测:透光率、反射率等;(5)其他性能检测:防火性能、耐久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2)建筑材料检测的方法及技巧。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应用;(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2. 实验室设备:水泥、石灰、石膏等建筑材料样品,检测仪器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建筑材料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的讲解:(1)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结合实物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2)讲解建筑材料检测的方法及技巧,强调检测的重要性。
3. 实验操作:(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筑材料与检测培训教材课件(PPT42张)
几种主要造岩矿物的组成和特征
7.1.1 石 材 的 组 成 及 分 类
7.1 建 筑 石 材
7.1.1 石 材 的 组 成 及 分 类
7.1 建 筑 石 材
2.石材的分类与构造
1)岩浆岩
(1) 深成岩
(2)喷出岩 (3)火山岩
7.1.1 石 材 的 组 成 及 分 类
7.1 建 筑 石 材
受限制。对空心率大于25%的建筑主体材料,当其天然放射性核
素镭-226、钍-232、钾-40 的放射性比活度同时满足 IRa ≤1.0 Ir ≤ 1.3时,其产销与使用范围不受限制。
7.3.1 混 凝 土 小 型 空 心 砌 块
7.3 砌 块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裂缝的防治
1)砌块墙体开裂的原因
7.3.1 混 凝 土 小 型 空 心 砌 块
7.3 砌 块
2)砌块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
(2)
(3)
做好设计
施工方面的控
优化。
(1)
制措施。
除加强对混凝土空心砌块
主规格进行检测外,还应
增加对辅助规格的砌块进
行检测。
7.3.1 混 凝 土 小 型 空 心 砌 块
7.3 砌 块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7.3.2 蒸 压 加 气 混 凝 土 砌 块
7.3 砌 块
1.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技术要求
当砌块用作建筑主体材料时,其放射性核素限量应符合《建
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的规定。当建筑主
体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镭 -226、钍-232、钾-40 的放射性比
活度同时满足 IRa ≤1.0
Ir ≤ 1.0时,其产销与使用范围不
混凝土建筑材料与检测概论课件
混凝土虽然拥有众多优势, 但其对环境的影响却不能 忽视
智能化
以工业废料代 替水泥以实现 节能减排
循环利用工业和建筑垃圾 来提高混凝土的绿色度
高性能化
(1)
(2)
(3)
(4)
5
5.2.1细 骨 料
1.细骨料的种类及其特性
碎石经机械轧碎筛选而成,富棱角, 杂质少,但细粉多。同时加工成本较高。
海砂 —— 含贝壳碎片、可溶性盐 类等;
2.提高耐久性的措施
(4)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3)消除混凝土自身的结构破坏因素。
(2)掺入高效活性矿物掺料。
(1)掺入高效减水剂。
5.4.1混 凝 土 配 合 比 设 计 的 基 本 要 求
(1)
(2)
(3)
(4)
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满足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和易性。
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
1.取样
(1)同一组混凝土拌和物的取样应从同一盘混凝土或同一车混凝土中取样。取样量应多于试验所需量的1.5倍,且不小于20 L。
(2)取样应具有代表性,宜采用多次采样的方法。一般在同一盘混凝土或同一车混凝土中的约1/4处、1/2处和3/4处分别取样,从第一次取样到最后一次取样的时间不宜超过15 min,然后人工搅拌均匀。
5.7.5细 骨 料 检 测
1
2
3
4
5
砂子筛分析试验
砂子的表观密度试验
砂子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砂子的含泥量试验
砂子的泥块含量试验
5.7.6粗 骨 料 检 测
1.石子的筛分析试验
2.石子的表观密度试验
3.石子的含水率试验
6.石子的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
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材料与检测》教学课件 第2章 砂石材料
的筛余质量
Q磨
m1 m2 m1
100
3.耐久性
▪ 耐候性:目前主要考虑抗冻性,常用抗冻性标号表 示,测定经过冻(-15 ℃,4h)、融(20±2 ℃,4h)循环, 质量损失不超过5%,抗压强度不超过25%的次数。
▪ 一般认为,抗冻系数>75%,质量损失率小于2%的 未抗冻性好的岩石。
▪ 大开口孔隙越多、亲水性和可溶性矿物含量越高, 岩石的抗冻性越低。
公称量大 方孔 75 63 37.5 31.5 26.5 19 16 9.5 4.75 粒径
(mm) 圆孔 80 63 40 31.5 25 20 16 10 51
试样质量不少于 10 8 5 (kg)
4 2.5 2 1 1 0.5
有关参数计算 ①通过0.075筛孔的集料含量 ②分计筛余百分率 ③累计筛余百分率 ④通过百分率
第二节 集料(骨料)
▪ 课题:集粒的技术性质 ▪ 教具用品: 相关试验仪器 ▪ 教学目的:了解集料的各项技术性质及测定方
法 ▪ 重点难点:集料的级配、表观密度及装填密度
一、骨料的分类
▪ 按颗粒的大小来分:粗骨料和细骨料 ▪ 按来源来分: 天然骨料和人工骨料
一、粗集料的技术性质
主要有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含水率、颗粒 级配、粗细程度、含泥量、针片状颗粒含量、有害物质、 坚固性、强度和碱活性等。
1、含水率
含水状态:干燥状态、气干状态、饱和面干状态和湿润状 态。 在实验室试配中,多采用干燥状态; 在实际工程中,多采用气干状态。
2 颗粒级配 粗集料中各组成颗粒的分级和搭配成为级配:
集配好的骨料,各级粒径材料搭配的比例较为合适,总体 的空隙率较小。
级配通过筛分试验确定 (1)筛分试验标准及取样量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标准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标准《建筑材料与检测》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322006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利工程课程类别:核心学习领域的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67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定位::《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群)的重要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建筑工程专业、水利水电专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它不仅为后续的建筑设计、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工程造价、结构设计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也为工程实际中解决建筑材料问题和从事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岗位工作的保证,是取得建设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相应的模块。
本课程学习领域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员、施工员、试验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学习,学生能熟悉常用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能编制常用建筑材料检测方案,并能在保证环境和安全的条件下实施检测,填写检测报告,最终能根据检测结果正确判断材料质量状况,正确选用、验收和保管材料,了解材料与设计、施工的关系,了解材料科学及新材料的发展方向,能针对不同工程合理选用材料。
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够胜任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材料的组成、结构,技术要求,技术性质;了解材料组成及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以及材料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熟悉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对材料的技术要求;根据工程要求能够合理地选用材料;了解材料使用方法要点;学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掌握混凝土采用统计法和非统计法进行质量控制的要领;掌握常用建筑材料检测的取样方法、试验目的、试验步骤、试验数据处理及试验结果分析;了解建筑材料在生产、储存、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的绿色环保性。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掌握建筑材料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认知能力;(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检测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认识;(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如密度、强度、耐久性等。
2. 常见建筑材料的用途(1)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用途及适用范围;(2)掌握不同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对建筑材料产生兴趣;(2)提问学生对建筑材料的了解,引发学生思考。
2. 教学内容讲解:(1)教师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如密度、强度等;(2)教师讲解常见建筑材料的用途及适用范围。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建筑材料检测实验;(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1)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问;(2)学生回答问题,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2)学生互评,相互学习、提高。
五、教学拓展1. 建筑材料发展趋势:(1)了解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2)探讨新型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建筑材料检测技术进展:(1)了解建筑材料检测技术的发展;(2)探讨建筑材料检测技术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几个建筑工程项目案例,涉及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使用;(2) 学生分析案例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及其适应性。
2.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建筑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七、课程作业1. 研究报告:(2) 报告应包括材料规格、性能指标、检测标准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材料的体积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所有孔隙在内的质量。
2、材料的表观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闭口孔在内的质量。
3、材料的堆积密度:粉状或颗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4、材料的密实度:对于绝对密实的体积与自然状态体积的比率。
6、材料的孔隙率:在材料体积内,孔隙体积所占所占的比例。
7、材料的空隙率:在颗粒材料的堆积体积内,颗粒间空隙所占的比例。
8、材料的吸水性ω0:材料在水中能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水性。
9、质量吸水性和体积吸水性表达式:P310、材料的吸湿性: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空气中水分的性质。
计算公式:11、材料的抗渗性:材料抵抗压力水或油等级液体渗透的性质。
表示方式:12、材料的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的状态下,经多次冻融循环(冻结和融化)而不破坏,同时也不严重降低强度的性质。
等级分为:F10、F15、F25、F50、F10013、材料的导热性:材料本身具有的传导热量的性质。
表示为:λ=14、材料强度:材料抵抗在应力作用下破坏的性能称为强度。
强度分为:抗压、抗拉、抗弯、抗剪。
15、材料的弹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取消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16、材料的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取消外力后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尽寸,并且不产生裂缝的性质。
17、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不同之处:没有单纯的弹性或塑性的材料,各种材料在不同的外力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形性质。
在受力不大时,表现为弹性变形,而当外力达到一定值时,则呈现塑性变形,许多材料在受力时,弹性和塑性变形同时发生,这种材料当外力取消后,弹性变形会恢复,而塑性变形不能消失。
18、材料的耐久性:材料保持工作性能直到极限状态的性质。
19、普通硅酸盐水泥:指以硅酸盐水泥熟料、适量的石膏或/和混合材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分为: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粉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
20、硅酸盐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成分: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21、硬化水泥石的组成成分:水泥石是由凝胶体,未水化的水泥颗粒内核和毛细孔等组成的非均质体。
22、水泥的初凝:从水泥加水拌和起至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所需时间。
不小于45分钟。
22、水泥的终凝:从水泥加水拌和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塑性所需时间。
不大于390分钟。
23、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指标要求:硅酸盐水泥初凝不小于45min,终凝不大于390min;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初凝不小于45min,终凝不大于600min。
23、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水泥浆体在凝结硬化后体积变化的均匀性。
24、影响安定性的因素:由于熟料中所含游离氧化钙或游离氧化镁过多,或是水泥粉磨时所掺入石膏量过多造成的。
25、水泥检验过程中成型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带模养护箱或雾气温度保持在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养护水温度应在20℃±1℃范围内。
26、水泥强度测定:(1)抗折强度测定:将试体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通过加荷圆柱以50N/s±10 N/s的速度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棱柱体上相对的侧面上,直至折断。
抗压强度测定:半截棱柱体在整个加载过程中以2400N/s±200 N/s 的速度均匀地加荷直至破坏。
(2)结果的确定:抗折强度以一组三个棱柱体抗折结果的平均值不试验结果。
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0%的,应剔出后再取平均值不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抗压强度经一组三个棱柱体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
如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10%,就应剔除这个结果,则此组结果作废。
27、水泥强度的计算:28、通用硅酸盐水泥不合格品:依据GB-2007规定,检验结果符合化学指标、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技术要求时为合格品;检验结果不符合上述中任何一项技术要求时为不合格品。
29、砂的定义:指公称粒径小于5.00㎜的岩石颗粒,按产地来源、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天然砂、人工砂和混合砂。
30、砂的细度模数公式:31、细度模数的划分:粗砂——3.7~3.1;中砂——3.0~2.3;细砂——2.2~1.6;特细砂——1.5~0.7。
32、砂的含泥量:是指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颗粒的含量。
33、砂的石粉含量:是指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颗粒的含量。
34、砂的泥块含量:是指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μm的颗粒的含量。
35、石子的最大粒径:粗集料公称粒径的上限称为该粒级的最大粒径。
36、如何选择石子的最大粒径:根据《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1992)的规定,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并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对混凝土实心板最大粒径不得大于板厚的1/2,并不得超出50㎜。
配制高强度混凝土时,集料最大粒径一般不大于16㎜。
37、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对混凝土的影响:含泥量将会严重影响石与水泥的粘结力、降低和易性、增加用水量,影响混凝土的干缩和抗冻性。
泥块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较含泥量大,特别对抗渗、收缩影响更为显著。
38、针状颗粒:凡岩石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2.4倍者为针状颗粒。
39、片状颗粒:凡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者为片状颗粒。
40、碎石强度的表示:可用岩石的抗压强度和压碎指标值班表示。
41、预拌混凝土:是指水泥、集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和料等组分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出售的并采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
42、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是指其在搅拌、运输、浇筑、捣实等施工作业中易于流动变形,并能保持其组成均匀稳定的性能。
43、影响和易性的因素:组成材料的性质、水泥浆的数量与稠度、砂率。
44、混凝土流动性大小的测定:用坍落度法或维勃稠度法来测定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
45、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质量占砂、石总质量有百分比。
46、砂率大小对混凝土和易性有何影响:砂率过大时,由于集料的空隙率和总表面积都增大,当水泥浆一般情况下,集料的水泥浆减薄,混凝土的稠度减小,流动性变小;当砂率过小时,砂子不足以填满石子的空隙,要用部分水泥浆填充,导致集料间起润滑和粘聚作用的水泥浆减,混凝土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减小,出现离析、泛浆,甚至溃散现象。
47、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以边长为150㎜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按标准方法制作和养护(温度20±2℃,相对温度95%以上)至28d 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称为立方体抗压强度(f cu,k)。
48、混凝土强度等级划分及表示: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采用符号C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N/㎜²或MPa)来表示的。
49、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1)水泥强度与水灰比的影响;2)集料的影响;3)养护温度及湿度的影响;4)龄期。
50、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1)采用高强度等级水泯或早强型水泥;2)采用低水灰比、用水量较少的干硬性混凝土;3)采用质量合格、级配好的碎石,及合理的砂率;4)采用机械搅拌与振实等强化施工工艺,提高水泥水化程度;5)掺加增强型外加剂或混合材料。
51、混凝土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温度收缩、塑性收缩、干燥收缩、碳化收缩。
52、徐变:是指混凝土在长期恒荷载作用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沿着作用力的方向发生的变形。
53、徐变产生的原因:由于水泥石中的凝胶体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产生粘性流动,使凝胶孔水向毛细孔迁移,或者凝胶体中的吸附水或结晶水向毛细孔迁移渗透所致。
54、混凝土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抵抗周围环境各种破坏因素作用,长期保持强度和外观完整的能力。
55、耐久性包括:抗冻性、抗渗性、抗侵蚀性、抗碳性、抗碱—集料反应及阻止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能力等性能。
56、混凝土强度评定:统计方法评定(对于大批量、连续生产的混凝土);非统计方法评定(对于小批量或零星生产的混凝土)。
56、强度计算公式:57、混凝土配合比计算:f cu,o≥f cu,k+1.645σ58、常用混凝土外加剂有:减水剂、引气剂、早强剂、缓凝剂、防冻剂等。
59、减水剂作用:提高流动性、提高强度、节省水泥、改变混凝土性能。
60、引气剂作用:改善和易性、提高耐久性、对强度及变形的影响。
61、早强剂:能加速水泥的水化,使早期能出现大量的水化产物而提高强度;能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反应生成溶性复盐,形成坚强的骨架使早期强度提高。
62、缓凝剂作用:能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使拌合物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塑性,利于浇灌杨型,提高工程质量,同时还具有减水、增强、减低水化热等多种功能,对钢筋无腐蚀作用。
63、速凝剂作用:能使混凝土迅速凝结硬化。
64、防冻剂作用:1)防冻剂中的防防冻组分具有降低冰点的作用,它有利于负温下混凝土中液相的继续存在,这不仅避免了冻胀危害,而且还能使水泥仍能继续水化。
2)防冻剂中的减水组分可减小混凝土的水灰比或拌合作水量,从而减少混凝土中的面冰量,减少低温冻胀对混凝土的破坏程度。
3)防冻剂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改变液相浓度和成冰过程的作用,可使低温下孔隙水结冰时形面的冰晶粒度变得细小且分散均匀,从而显著缓解对混凝土的冻胀危害。
4)防冻剂中的早强组分具有促进水泥在较低温度下水化速度的作用,可使混凝土及早产生强度,增强其抵抗破坏的能力。
5)防冻剂中的引气组分通过引入大量均匀分布的微小封气泡可以缓解充水孔隙的局部冻胀,降低其冻胀应力。
64、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测定过程中加荷速度的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取每秒钟(0.3~0.5)MPa;强度等级≥C30且<C60时,取每秒钟(0.5~0.8)MPa;强度等级≥C60时,取每秒钟(08~1.0)MPa。
65、混凝土养护室的温湿条件: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95%以上。
66、新拌砂浆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稠度)、分层性、保水性。
67、分层度的表示:主要体现砂浆拌合物在运输及停放时的稳定性,以砂浆拌合物静置30min前后稠度的变化值来表示。
67、砂浆养护条件:20℃±2℃,相对湿度为95%以上。
68、砂浆立方体强度计算公式:P11769、砂浆每组试件为3个。
70、烧结普通砖强度计算:P15371、烧结普通砖试验结果评定:P15372、砖的抗冻性试验方法:1)分别检查十个试件的外表面,在缺陷处涂上油漆,注明编号,静置于待干。
2)将一组五个冻融试件浸入10~20℃的水池或水箱中,水面应高出试件20㎜以上,试件间距不得小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