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分类(价值)
史料知识点归纳总结
史料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史料的定义及种类1. 史料的定义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是指供给史学研究所需的各种资料。
它主要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文字史料是历史的主要载体,包括历史文献、史书、碑铭、笔记、日记、书信、文件、地方志等;实物史料是指各种历史遗物,如古器物、古建筑、古代生活用品等;口述史料是历史的生动记录,包括口头传统、口述历史和采访记录等。
2. 史料的种类(1)历史文献: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材料,它包括历史记载、地方志、档案资料、历史文书等。
历史文献有重要的史实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史书:史书是古代的历史文献,包括编年史、断代史、官修史书、地方志等,是古代历史记载的主要形式。
(3)碑铭:碑铭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名人事迹和重要建筑的建立经过等,是了解古代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原始资料。
(4)笔记、日记、书信:这些是个人记录历史的形式,它们反映了个人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见解,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5)文件:文件是政府机关、组织机构和个人事务的重要记录,包括官方文件、商业契约、政治文书、公证文书等,它们是研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历史的重要史料。
二、史料的价值及利用1. 史料的价值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它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揭示历史的规律和规律性;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描绘历史的风云人物和历史的风云事件;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揭示历史社会和历史时代的面貌和特征。
2. 史料的利用(1)史料的保存:史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它应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保护,以便后人继续进行研究和利用。
对于文字史料,应当进行数字化存储和整理,以减缓纸质史料的损耗和灭失;对于实物史料,应当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加强对古建筑、古遗址、古器物等史料的保护工作;对于口述史料,应当及时进行采集、整理和保管,以保证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什么是史料
一、什么是史料史料就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就历史学而言,材料(史料)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他也回应了何谓“史料”的问题,指出:“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说史料》,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4~55页)对于材料的敏感程度和调度能力,无疑是对研究者基本素养的考验。
新议题与新研究的出现,有赖于史料范围的不断开拓。
当年傅斯年先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说法,正体现着这方面的殷切提示。
今天的青年学人,颇由于议题难寻、材料匮乏而感觉困扰。
走出困境的努力,一是寻求新的材料,二是重读再解原有的历史材料所谓不断开拓,首先是对于新材料的开掘与运用。
新材料中的一类,是诸如甲骨文、简帛、出土文书、内阁档案等新发现的材料,前辈学者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期待。
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流者,谓之预流。
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
”这些新材料,不仅弥补了史料的不足与缺失,更促使着新问题的产生,决定着新的问题回应方式,影响着其后史学发展的路径。
这类新材料的发现,未必能够随即还原出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许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由此产生出来的新问题。
而学者的任务正在于从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出发,寻求更多材料的支持,找出解决各类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参见卢向前:《新材料、新问题与新潮流——关于隋唐五代制度史研究的几点看法》,《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新材料中的另外一类,则是尽管长期存在却一直被忽视的“边缘材料”。
这类材料从人们视而不见的背景下“涌现”出来,更是依赖于问题意识带动下的新视角和新眼光。
社会史领域的学者们首先感到,要突破根深蒂固的“经典话语系统”,需要把研究的取材范围从精英著述扩大到边缘材料。
史料研究的价值
史料研究的价值①史料价值可以生动形象地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为人们探究历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会提供了重要证据。
如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表明河姆渡人已经会控水井,大量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堆积,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等等。
②所谓史料,包括对于历史实践的记述评价等,类似历史文献,回忆录,报纸凭论。
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史料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史料价值无法估计,它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实物证据。
史学是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它必须以史料为基础。
离开了史料,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③史料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的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具体过程,通过史料可以解开历史迷团,了解直相。
通过史料可以分析出历史某个阶段的人文地理,生活习俗,经济发展等。
通过史料让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历史规律,为以后的发展提供真实的史料。
④按实用价值划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般而言,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
一手史料:即是当事人、采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
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即史料本身未被加工处理;二是具有直接性,即史料与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二手史料:不是当时当地亲眼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
一手史料经过转抄或编纂,便成为二手史料。
⑤史料有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最早的文献史料并不是史记,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史料价值无法估计,它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实物证据。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特别是考古发掘出的文物。
⑥1、文献资料一般指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文字记载,人们通常将文献资料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史部类即关于历史的书籍。
在史部类图书中,以正史类最为重要,它是历代封建王朝官私机构专门编写的记载各朝代历史发展概况的纪传体史书,【例】人们将其合称为《二十四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完整版)史料
史料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一、史料的分类:第一种分法:按史料存在的形式划分,可分为实物类史料、文献(文字)类史料、口述类史料、图片影音类史料和风俗类史料。
1、实物类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碑刻、雕塑、绘画、墓葬、遗迹或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它是“重现”远古历史的最重要依据,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2、文献(文字)类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料。
如:官私史书(如“二十四史”,又称“正史”,其中《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其余为纪传体断代史,注意《资治通鉴》不属于“二十四史”),思想类与学术类著作,公私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报刊杂志(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刊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文学作品(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文集日记,野史笔记,回忆文稿,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文字、碑刻、和墓志,日常生活的文字遗留(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等。
3、口述类史料:经过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或为后人记录而成的史料,适用于民间传说、节日来源、习俗、比较隐秘或具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或亲历者尚存等情况。
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社会歌谣、座谈录音以及访问调查等。
其内容大都是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实,保持了其权威性和鲜活性。
亲历者所述说的环境、细节、所体验的感情、所刻画的心理往往是别人不易领会到的。
【方法】【学生角度】关于史料分类和史料价值类型主观试题的解答(试题实战和详解)
一、史料的分类二、试题实战北京市2020年高考卷历史试题16.(10分)司马光修史: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
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
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材料一: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
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
《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
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
”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
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请回答:(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4 分)答案:第一种文字史料①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
②文集(和诗词),如《柳宗元集》、顾况的诗。
第二种实物史料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
(6分)答案:①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
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
②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
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
③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
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总之:研究历史事实,需要多方史料,不同的史料对于研究同一历史事实可以相互补充、印证和修改,我们从中一定要综合分析,尊重事实,遵循史料的真实价值,去伪存真,还原历史2020年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16.“玄武门之变”(10分)五代时期官修的《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历来是研究玄武门之变的重要史料。
史料和史论(经典整理,备战高考)
第37讲史学常识方法理论考点一:史料一、史料的分类第一种: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文字)史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纸、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个人因素(立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二)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种类: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1)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2)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史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局限: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第二种:按史料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1.含义:(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2)第二手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是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
2.价值: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史料价值类答题模板及练习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再现】1、(2021·广东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三2月四校联考·17)(14分)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史料可能会呈现不一样的记载,因此我们在运用史料时要注意考虑史料的来源及写作者的立场,对史料加以辨析。
下面是两则关于“玄武门之变”的文献史料,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渊)。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
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
”高祖意乃安。
——五代后晋刘煦《旧唐书·尉迟敬德传》材料二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闷闷不已,如杵中心……争答不得。
——1908年出土文献敦煌文书中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唐太宗入冥记》(1)辨析上文所引史料,分别指出两则文献史料的史料价值及其局限性。
(10分)(2)关于“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依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并说明你依据的原则。
(4分)2、(2021·山东潍坊高三3月高考模拟·17)(15分)“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
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图1 北魏《尸毗王本生》图2 西魏《弹箜篌飞天》材料二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
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1.史料的分类[内涵解读](1)史料概念: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2)史料分类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②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
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
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
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有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
三是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文献资料:按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
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
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都是口传资料的典型。
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因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
[典例导引](2012年高考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确凿的历史依据。
A项不能因为有“牛骨”就确定牛耕的出现,因为牛最早只是作为宗庙的祭祀用品。
史料
史料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一、史料的分类:第一种分法:按史料存在的形式划分,可分为实物类史料、文献(文字)类史料、口述类史料、图片影音类史料和风俗类史料。
1、实物类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碑刻、雕塑、绘画、墓葬、遗迹或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它是“重现”远古历史的最重要依据,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2、文献(文字)类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料。
如:官私史书(如“二十四史”,又称“正史”,其中《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其余为纪传体断代史,注意《资治通鉴》不属于“二十四史”),思想类与学术类著作,公私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报刊杂志(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刊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文学作品(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文集日记,野史笔记,回忆文稿,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文字、碑刻、和墓志,日常生活的文字遗留(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等。
3、口述类史料:经过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或为后人记录而成的史料,适用于民间传说、节日来源、习俗、比较隐秘或具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或亲历者尚存等情况。
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社会歌谣、座谈录音以及访问调查等。
其内容大都是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实,保持了其权威性和鲜活性。
亲历者所述说的环境、细节、所体验的感情、所刻画的心理往往是别人不易领会到的。
史料的分类、搜集与运用-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共17张PPT)
【例题4】学者张鸣说,周商易代,不仅有正史记载,而 且还有专门描写这一过程的民间小说,《封神演义》 就是一个典型,只不过神话色彩过重,人间的征伐倒 变成了天界神仙们的大战。“征伐”变成了“大战” 说明什么?
说明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现象需要详加考辨。
二、 史料的分类和价值
(一)根据载体 (二)根据时间
1、一手(直接)史料:原始资料, 当时当事,直接反映所研究对象的情 况; 2、二手(间接)史料:不当时当事, 或者后人研究,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 情况
一手(直接)史料价值:一手史料
一般可信度高于二手史料,但使用
1、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 2、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 式出现) 3、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 事)——从田野中来 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 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 话录等
口述史料价值:在史诗、神话、传 说、故事当中,有大量艺术创造和 虚构的情节会影响其史料价值(文 艺作品使用类似);
二、 史料的分类和价值
(一)根据载体
1、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 ——从甲骨文到书籍
例如:史书(官修和私修)、档案、 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 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文献史料价值:由人撰写的,由 于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修养、 感情等许多复杂的因素,致使文 献史料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 实。
史料的分类、搜集与运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 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史料的分类与价值
2.(2016·浙江卷,13) 《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 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 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 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 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 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 说明( )
• (2)第二手史料又称转手史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史料而言的,反 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的史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 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
(间接)
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
表现形式 举例
传说、神话、采访录、 民间故事
文物(考古出土的遗 物、遗迹) 当时的新闻图片、音 像资料
档案、甲骨文、史书 、日记、报刊、文学 作品、回忆文稿等资
• 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 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 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司马迁
“史料证明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史料 选取 要真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史料。 2.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A. 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史料类型有几种
史料类型有几种: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
(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
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
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史料的类别
史料的分类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000(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
应属于“无意史料”。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年号谥号庙号尊号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新教材 史料的分类与价值
口述史料价值:在史诗、神话、传 说、故事当中,有大量艺术创造和 虚构的情节会影响其史料价值(文 艺作品使用类似);
材料三 (16世纪后期)时佛郎机强,与吕宋互市,久之 见其国弱可取,乃奉厚贿遗王,乞地如牛皮大,建屋以居。王 不乞虞如其约诈。而王许大之骇。,官其然修人业乃已裂许牛诺皮,,无联可属奈至何数,千遂丈听,之围。吕宋地,
——摘自《明史·卷三二三·外国四》(成书于16451739年) (2)材料二、三记述了同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评析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12分)
B.《戊戌政变记》将事实放大不是信史
C.直接史料比间接史料具有更大价值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已变得模糊不清
A
二、 史料的分类和价值
(一)根据载体
(二)根据时间
(三)根据目的
1修史书或 成文历史著述,回忆录或公开的报道、 摄像等) 2、无意史料:没有上述主观故意的情 况下形成的史料(如官方留下的文书 档案、军事文件等)
二、 史料的分类和价值
(一)根据载体
1、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 2、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 式出现) ——洛阳铲下 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 土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 的旧照片等
实物史料价值:可与文献史料相 互参证,从差异中找历史的真实, 另,实物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实物史料 【例题3】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
二、 史料的分类和价值
(一)根据载体
1、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 ——从甲骨文到书籍
史料的分类(价值)
史料的分类(价值)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凡是由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由同时代人或距离那个时代比较接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2、第二手史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不同史料的信度比较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做两类:一、直接的史料;二、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
直接的材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种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随地的分别看看实物/口述实物本身是最好的历史证据,足以弥补文献的空白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未必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是凝固的过去,而不是活着的过去——只有物,没有人;作为实物史料的遗址遗物,遗址是固定的,但遗物是可以移动的;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1.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1)按内容分类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2 )按学术价值分类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含义: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②第二手史料含义: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的分类(价值)
那个时代比较接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
2、第二手史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
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不同史料的信度比较
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做两类:一、直接的史料;
二、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
直接的材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种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随地的分别看看
实物/口述
实物本身是最好的历史证据,足以弥补文献的空白
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未必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
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是凝固的过去,而不是活着的过去——只有物,没有人;作为实物史料的遗址遗物,遗址是固定的,但遗物是可以移动的;口
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
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1.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
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
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
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2 )按学术价值分类
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
含义: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
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
②第二手史料
含义: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