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解析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

⼯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第⼀篇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个基本问题⼀、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程地质分析(5分)1、岩体、结构⾯、结构体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它处于⼀定的应⼒状态,被各种结构⾯所分割。

结构⾯:指岩体中具有⼀定⽅向、⼒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或带。

结构体:结构⾯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可将岩体分割成形状、⼤⼩不同的块体,称为结构体2、结构⾯的主要类型(按照成因、规模分类)及特征(如何描述结构⾯)按成因:原⽣结构⾯、构造结构⾯、浅表⽣结构⾯按规模:A类(贯通)、B类(显现)、C(隐微)3、岩体的分类:岩体结构分类(哪5类?);岩体的⼯程分类(考虑三⽅⾯因素?)按结构特征分类:块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散体状结构三⽅⾯因素:⼒学性质、岩体结构、赋存条件4、岩体的变形随深度有何变化特点?剪切或拉裂拉裂与弯曲弯曲弯曲与压扁压扁压扁与流动流动。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状态(10分)1、岩体应⼒:天然应⼒和初始应⼒⾃重应⼒:指在重⼒场作⽤下⽣成的应⼒。

σv=γh(µ为岩体的泊松⽐,N。

称为岩体的侧压⼒系数。

)构造应⼒:指岩⽯圈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

⼜可分为活动构造应⼒和剩余构造应⼒。

变异及残余应⼒变异应⼒:指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等引起的应⼒。

残余应⼒: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后,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他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相平衡的应⼒系统感⽣应⼒2、岩体天然应⼒状态类型(1)σx=σy=σv=rh 注:越往地壳的深部,存在静⽔应⼒式的可能性越⼤。

(2)垂直应⼒为主的观点地壳岩体内的应⼒以⾃重应⼒为主,主要存在于地表(3)⽔平应⼒为主的观点地壳岩体内的应⼒主要受构造运动影响,最⼤主应⼒近于⽔平。

3、影响岩体天然应⼒状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1)地区地质条件及岩体所经历的地质历史对岩体天然状态的影响: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决定着岩体的容重和泊松⽐,从⽽影响⾃重应⼒场的特征;统⼀区域构造应⼒作⽤下,岩体内应⼒分布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结构特征及其⾮均⼀性;决定着岩体的强度及蠕变特性,因⽽决定了岩体承受及传递应⼒的能⼒。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知识点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知识点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知识点绪论1、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P2)2、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任务(P2):3、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P2)?4、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3)?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分析1、岩体(P6):2、结构面(P6)3、结构体(P6)4、为什么要研究岩体结构(P7)。

5、结构面的主要类型(P8)。

6、岩体结构类型划分(P10):第二章地壳岩体天然应力状态1、应力的概念(P38)天然应力:变异应力:残余应力: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1、变形(P68):2、破坏(P68):3、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过程和阶段划分(P68):4、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P70)5、岩体变形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P70)6、岩体破坏形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P71)7、岩体的强度(P73)岩体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岩体的屈服强度(σy);岩体进入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长期强度(σc)。

岩体遭受最终破坏以后仍然保存有一定的强度,称为残余强度(σR)。

8、岩体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P108)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1、活断层(P112)2、活断层的类型(P114)3、活断层的活动方式(P119)4、活断层的长度和断距(P120)第五章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1、地震(P148)2、地震分类(P148)3、按震源深度将地震分为(P148):4、地震波(P149)5、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P151)6、地震的震级和烈度(P154)7、世界范围的地震带主要为(P159):8、地震效应(P177)第六章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1、诱发地震(P195)2、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P208)3、水库诱发地震不是由于水库荷载直接造成的证据(P212)4、水库蓄水对库底岩体的各种效应(P213)5、各种天然应力状态下的诱发机制(P215)第七章地震导致的区域性砂土液化1、砂土液化(P223)2、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P225)3、区域性砂土液化的形成条件(P229)第八章地面沉降问题的工程地质分析1、地面沉降(P245)2、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P249)3、地面沉降的成因及证据4、地面沉降的形成条件;第九章斜坡岩(土)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斜坡的变形与破坏(P278)2、斜坡变形的主要方式(P278)3、斜坡破坏基本类型(P279)4、崩塌(P280)5、滑坡(P280)6、滑坡要素(P280)7、斜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P282)8、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P317):9、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P326)第十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地下洞室和围岩的概念(P333)2、脆性围岩的变形破坏的主要模式。

工程地质原理讲解

工程地质原理讲解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6个)【工程地质条件】所谓的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所谓工程地质任务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

【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

【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潜蚀】当渗流力达到一定值时,土中的某些颗粒就会被渗透水流携带和搬运,这种地下水的侵蚀作用称为潜蚀。

【渗透变形】当渗透力达到一定值时,岩土中一些颗粒、甚至整体就发生移动,从而引起岩土体结构变松,强度变低的变形和破坏现象称为渗透变形。

还没整理完的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重点

还没整理完的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重点

斜坡岩(土)体稳定的研究意义斜坡岩(土)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折涉及两个方面的任务。

一方面要对斜坡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和预测;另一方面要为设计合理的人工边坡以及制定有效整治措施提供依据。

斜坡变形的主要方式和基本类型卸荷回弹和蠕变崩落(塌)(faIls)、倾倒(topples)、滑动(落)(slides)、侧向扩离(1ateral spreads)和流动(flows)等5种基本类型。

1.影响斜坡岩体应力分布的重要因素a. 原始应力状态b. 坡形c. 岩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对均质体而言,岩体弹模,泊松比对斜坡应力分布影响不大。

对斜坡应力分布影响最大的是岩体结构特征,斜坡附近的结构面往往是应力集中的部位。

易于变形或破坏。

2.斜坡变形破坏与内外营力的关系(影响斜坡变形破坏主要因素)斜坡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外界有能量的交换,外营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

第一,改变斜坡的外形→改变斜坡的应力场。

第二,改变斜坡的岩体结构特征→使斜坡的强度降低。

第三,改变岩体的应力状况。

地表水一、河流地质作用许多斜坡都流水地质作用形成的,而新构造运动对河流的地质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少年期河流,以下切作用为主,由于处于河谷形成的初期,岸坡卸荷作用剧烈,应力分异显著,河岸斜坡变形剧裂但规模一般不大。

数量大、规模小。

中年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下切减缓。

这一阶段以时间效应特征的大型破坏为主要特征。

数量少,规模大。

老年期河流,冲淤近于平衡,河谷总体形态变化不大,以老滑坡复活为主。

b. 河流演化史分析河谷的中、淤关系:冲刷期,岸坡失稳可能性增大。

淤积期,岸坡稳定性增高。

波浪地下水地下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形成静水压力②地下水流动形成渗透压力(代替法)③改变潜在滑面的力学性质(降低)④形成空隙水压力,降低斜坡的抗滑力气候主要是降雨,其余是风化、冻融等。

降雨总量与斜坡失稳有一定关系,但最主要的是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

降雨对斜坡的稳定性影响具有周期性作用。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

天然应力状态: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隆爆:表现为近地表出现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而延伸长度较大。

蓆状裂隙: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岩体中,由于区域性卸荷剥蚀,广泛见于一种近地表平行分布的区域性裂隙发育,通常上部较密,向下逐渐变稀疏,即蓆状裂隙。

岩芯饼化现象:钻进过程中岩芯裂成饼状的现象是高地应力区所特有的岩体力学现象。

岩饼的厚度与岩芯的直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约为直径的1/4到1/5;所有岩饼的表面均为新鲜破裂面,而且边缘部分粗糙,多数内部隐约见有顺槽,或沿一个方向的擦痕和与之正交的拉裂坎。

蠕变:固体材料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缓慢增长的现象。

松弛:粘弹性固体材料在恒定应变下,应力随时间衰减的现象。

差异卸荷回弹: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会因岩体中各组成单元力学性能的差别、应力历史的不同以及岩体结构上的原因,引起差异回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

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蠕滑(稳滑):断层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

粘滑:断层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

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振动强弱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地震基本烈度: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一半取100年)在一定地点的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地基土的卓越周期:表层沉积能对基岩传来的地震波起选择放大作用,某些周期的地震波在表土层中多次反射叠加而增强,这样就会使表层振动中这类周期的波多而长,这就是该表层土的卓越周期,也就是它的自振周期。

震源:弹性波的地下发源地。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1、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它是在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概念。

3、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解决。

1、活断层(active fault):指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2、砂土液化:饱和砂土住地震、动力荷载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是小的作用3、斜坡(slope):是指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是地表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形式。

一般可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

4、天然斜坡:指自然形成、未经人工破坏改造的斜坡,如沟谷岸坡、山坡、海岸等。

5、人工边坡:指经人工开挖或改造形成的斜坡,如渠道边坡、基坑6、斜坡变形破坏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失稳的一种现象。

7、斜坡破坏系指斜坡岩(土)体中已形成贯通性破坏面时的变动。

8斜坡变形:在贯通性破坏面形成之前,斜坡岩体的变形与局部破裂斜坡中已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土体,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土体,称为变形体。

9卸荷回弹(unloading rebound)是斜坡岩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产生的。

工程地质复习要点

工程地质复习要点

土木工程地质学复习要点及辅导(按教材章节的顺序列出,黑体字为较重要名词,需熟记。

辅导的目的是便于较全面的复习,不仅仅是为了期终考试)第一章绪论1、何为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地质学?(教材P1)2、工程地质学的五点任务。

(教材P1)3.、何为工程地质条件,包含哪些因素?(教材P2)第二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1.、归纳总结地质作用的类型:要求牢记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哪四类?外力地质作用按发生的先后顺序划分哪五类(提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教材P72、什么是矿物?什么是岩石?为什么化学成分相同的矿物不是同一种矿物(如金刚石、石墨)?矿物成分相同岩石也不是同一种岩石(如石灰岩、大理岩)?3、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熟悉摩氏硬度计中十种矿物硬度顺序及鉴别矿物所借用的物体工具的摩氏硬度(指甲 2.5,小钢刀5.5,铜钥匙3等),区分解理与节理。

4..如何用肉眼鉴别矿物的方法?参照教材P14表2.1,熟悉肉眼鉴定主要造岩矿物的鉴定特征。

5、看书或课件理解:岩石的结构与岩石的构造概念的区别。

三大成因岩石各具有哪些截然不同的岩石构造、岩石结构和物质组成?据此如何鉴别三大成因岩石?(教材P15~22)。

6沉积岩中的碎屑岩有泥质、钙质、铁质和硅质四种胶结物,以哪种胶结的岩石工程性质最好?(见课件)7.看教材P15~22有关内容认识三大成因岩石的主要岩石的名称和特征。

8.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包括哪些?要牢记岩石的水理性质又包括哪些?比较岩石软化性和岩石崩解性有什么不同?岩石按坚硬程度和风化程度是如何划分的?(教材P22~26)第三章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包括教材177~187页有关地震的内容)1.了解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熟记地质年代表表3-2中震旦纪以来各“纪”的代号及在地质图上代表的地层名称,熟悉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与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对应关系。

(教材P27~32)2..岩层产状要素有哪三个?其中倾向与走向有什么换算关系?用方位角法如何记述岩层产状(教材P33~34)?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岩层产状(见课件有关图件)?(教材P27~32)3..何为地质构造?其主要类型有哪些?.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或构造运动是何关系?地质构造与岩石的构造有何区别?(教材P34~52)4.在平面地质图上,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与等高线呈什么关系?(教材P59)5.褶皱构造或褶曲的两种基本类型——背斜、向斜,其识别依据(中心或核部与两侧翼部地层时代的变化)?对照图解理解各褶曲要素的含义(教材P36~37)6.依据什么在平面图上识别水平褶皱、倾伏褶皱?(即水平褶皱(曲)、倾伏褶皱的地层或岩层界线在平面图上是如何表现的?)(教材P38~39)7向斜与背斜构造的核部、轴面部位或转折端为什么不利于布置工程建筑(特别是涵洞或隧道)?隧道适宜从褶皱的什么部位通过?理由是什么?(教材P41)8.节理与断层的区别(教材P41、47)?剪节理、张节理的特征(教材P43)?断层有哪些要素?按断层面两侧的断盘相对运动方向划分的三种基本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注意应把“顺层断层”删去)中的断盘怎样相对位移的?它们分别受什么应力形成?断层的主要组合有哪些?(教材P47~50)。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一、术语解释0.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的边缘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0.2工程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质条件,包括岩土类型与工程特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方面。

0.3工程地质问题: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当出现不协调时,将产生相应的工程地质问题。

0.4机制过程分析法:研究工程地质问题必须首先以地质学的观点、自然历史的观点分析地质体与周围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定方式,随时间发展演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阶段性,从全过程上和内部作用机制上把握其形成、演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即地质过程的机制分析。

0.5工程地质勘察:采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评价。

1.1岩石:组成地壳的矿物集合体。

具有不连续性、各向异性、非均质性、有条件转化性等特点。

1.2岩体: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由各类结构面和被其所切割的结构体所构成的地质体。

1.3结构面:岩体内分割固相组分的地质界面的统称。

包括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浅表生结构面三大类。

1.4结构体:未经位移的岩体被结构面切割成的块体或岩块。

1.5岩体结构:根据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特性、结构体的组合排列和接触状态,将岩体结构划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等类别。

1.6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

1.7软弱夹层:岩体中夹有的强度较低或被泥化、软化、破碎的薄层。

1.6结构面的连通率:结构面的平均长度与总长度的比值。

1.7浅表生作用:在地质体浅表部形成的卸荷断裂、重力扩展变形破裂面、卸荷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次生夹泥等。

浅表生作用:在岩体浅表部产生复杂而紊乱的结构面的作用。

《工程地质学》复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工程地质学》复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工程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此答案均为本人自己整理,如有失误敬请指正)一、填空题:1.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摩擦、压入的能力。

2. 岩浆侵入时,岩浆和围岩的接触带受到岩浆的热力与其分化出的气体和液体的作用,使围岩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4. 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称为崩塌。

5. 所谓岩崩是指在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围岩突发性地以岩块弹射、声响及冲击波等类似爆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脆性破坏现象。

6.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地基土体中的细小颗粒,通过粗大颗粒的孔隙,发生移动或被水流带出的现象。

7. 对于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类型,地下水中的SO4^2-,离子与水泥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含水硫酸盐晶体,造成体积的急剧膨胀,使水泥结构疏松或破坏。

该种腐蚀属于结晶类腐蚀类型。

8. 常用的工程地质测绘方法有:路线穿越法、界线追索法和布点法。

9. 某一勘察工程,需要配合设计与施工单位进行勘察,以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勘察资料,应进行施工勘察。

10. 静力载荷试验是指在拟建建筑场地中挖至设计基础埋置深度的平整坑底,放置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承压板,然后再其上面逐级施加荷载,测定相应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稳定沉降量,并作为分析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的一种手段。

11.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所产生的不规则的破裂面。

12. 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局部应力是岩石破碎和变形,其中机械过程占主导的一种变质作用。

1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持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14.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部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15.流土是指在在自下而上的渗流作用下,当渗流力大于土体的重度或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时,粘性土或无粘性土中某一范围内的颗粒或颗粒群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1、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它是在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概念。

3、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解决。

1、活断层(active fault):指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2、砂土液化:饱和砂土住地震、动力荷载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是小的作用3、斜坡(slope):是指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是地表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形式。

一般可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

4、天然斜坡:指自然形成、未经人工破坏改造的斜坡,如沟谷岸坡、山坡、海岸等。

5、人工边坡:指经人工开挖或改造形成的斜坡,如渠道边坡、基坑6、斜坡变形破坏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失稳的一种现象。

7、斜坡破坏系指斜坡岩(土)体中已形成贯通性破坏面时的变动。

8斜坡变形:在贯通性破坏面形成之前,斜坡岩体的变形与局部破裂斜坡中已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土体,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土体,称为变形体。

9卸荷回弹(unloading rebound)是斜坡岩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产生的。

10斜坡蠕变是在坡体压力(以自重应力为主)长期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缓慢而持续的变形,这种变形包含某些局部破裂,并产生一些新的表生破裂面。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1.野外鉴别走滑型活断层最好的地貌标志是河流沟谷的同步错移。

2.同一烈度震害区,对于同一建筑来说,以土层为地基的建筑一定比以基岩为地基的建筑损害程度大。

3.砂土相对密度愈低,愈易产生地震液化。

4.斜坡成坡后,在坡顶处形成剪应力集中带。

5.砂土的渗透系数越大产生管涌的临界水力梯度越小。

6.深层岩溶是原来在地表附近形成的岩溶由于地壳下降运动而埋藏到地下深部的。

7.水库蓄水前,只要河间地块存在分水岭,蓄水后就不会产生库水向邻谷渗漏。

8.潜在正断型应力场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最小。

TTTFTFFF1.把一类以突然错动并产生地震的活动断层称为蠕滑断层。

2.地震震动破坏静力分析法是考虑由地面振动的最大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力。

3.地震震动时间越长、饱和砂层越厚埋深越浅,越易产生震动液化。

4.边坡破高越大、坡度越小,越容易在坡顶面及坡脚处产生应力集中区。

5.滑坡后部陡倾,前部缓倾滑坡,容易产生牵引式滑动。

6.深层岩溶是原来在地表附近形成的岩溶由于地壳下降运动而埋藏到地下深部的。

7.有可能产生渗透变形的土体,其细粒含量越高、土的粒度越均一,越容易产生流土。

8.两种不同溶液的水相混合后,溶蚀作用有所减小。

9.按以往震例来看,应变积累速率较高地区,透水性好的坚硬岩体库盆、库水深的条件下,容易产生水库地震。

10.斜坡变形一般可以分为卸荷回弹,局部破裂、崩塌弯曲倾倒等形式。

FTTFFTTFT1•水库蓄水前,河间地块存在地下分水岭,蓄水后将不会产生库水向邻谷的渗漏。

2.斜坡变形的结果将导致斜坡的破坏。

3.在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中,由于边界条件、荷载条件、岩土体强度等难以精确确定,通常在设计上考虑上述因素及建筑物重要性而综合确定一经验值,此即稳定性系数。

4.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确定。

5.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砂土液化时,若某一土层的实际贯入击数大于临界贯入击数,则该土层液化。

FFFFF1.野外鉴别走滑型活断层最好的地貌标志是河流沟谷的同步错移。

工程地质复习重点

工程地质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工程地质条件的含义?P.2工程建筑地区地质环境全部要素的总含。

第二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1地球主要的化学成分有哪些?举出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P。

17氧,硅,铝,铁,钙,钠,镁,钾,氢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石膏2岩石的定义?按成因分类?P.22组成地壳的岩石,都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3岩浆岩按冷凝环境分类如何?P.23上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火山岩)三大类。

4层理构造的定义。

常见的层理构造有哪些?P.29由于季节性气候的变化,沉积环境的改变,使先后沉积的物质在颗粒大小、形状、颜色、和成分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

水平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

5举出几种变质岩特有的矿物成分?P.33石榴子石,滑石,绿泥石,蛇纹石。

6实际应用题:一块含有大量石英,颜色浅红,具全晶质中粒结构和块状结构的岩石,肉眼鉴定该岩石为何岩石?花岗岩(推理p23P24)7摩氏硬度所反映的是( A)P.20A矿物相对硬度的顺序B矿物相对硬度的等级C矿物绝对硬度的顺序D矿物绝对硬度的等级8了解野外岩层的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

P.50地层对比法,地层接触关系法,岩性对比法,古生物化石法。

(p26)9常见地质年代符号含义?P.49冥古代HD太古代AR元古代PT:南华纪(Nh)、震旦纪Z古生代PZ:早古生代PZ1——寒武纪Є、奥陶纪O、志留纪S;晚古生代PZ2——泥盆纪S、石炭纪C、二叠纪P中生代Mz:三叠纪T、侏罗纪J、白垩纪K新生代Cz:第三纪R(古近纪E、新近纪N)、第四纪(Q)10地质年代和地层年代的单位为何?P.48地质年代单位:代,纪,世底层年代单位:界,系,统11选择题:侏罗纪Jurassicperiod属于(B)P.49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元古生代12国际性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是(B)注:宙、代、纪、世是国际性的地质时间单位,期和时是区域性的A代、纪、时B代、纪、世C代、纪、期D代、系、统第三章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1产状三要素的含义?P.51图见P51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位角,称为岩层的走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一、术语解释0.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的边缘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0.2工程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质条件,包括岩土类型与工程特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方面。

0.3工程地质问题: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当出现不协调时,将产生相应的工程地质问题。

0.4机制过程分析法:研究工程地质问题必须首先以地质学的观点、自然历史的观点分析地质体与周围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定方式,随时间发展演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阶段性,从全过程上和内部作用机制上把握其形成、演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即地质过程的机制分析。

0.5工程地质勘察:采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评价。

1.1岩石:组成地壳的矿物集合体。

具有不连续性、各向异性、非均质性、有条件转化性等特点。

1.2岩体: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由各类结构面和被其所切割的结构体所构成的地质体。

1.3结构面:岩体内分割固相组分的地质界面的统称。

包括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浅表生结构面三大类。

1.4结构体:未经位移的岩体被结构面切割成的块体或岩块。

1.5岩体结构:根据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特性、结构体的组合排列和接触状态,将岩体结构划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等类别。

1.6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

1.7软弱夹层:岩体中夹有的强度较低或被泥化、软化、破碎的薄层。

1.6结构面的连通率:结构面的平均长度与总长度的比值。

1.7浅表生作用:在地质体浅表部形成的卸荷断裂、重力扩展变形破裂面、卸荷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次生夹泥等。

浅表生作用:在岩体浅表部产生复杂而紊乱的结构面的作用。

表生结构面可以分为浅部结构面和表部结构面。

浅部结构面包括卸荷断裂及重力扩展变形破裂面。

表部结构面包括卸荷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和次生夹泥等。

1.8泥化夹层:主要是在地下水作用下形成的不连续面(结构面)。

是某些粘土质软弱夹层(如泥岩、页岩、板岩、泥质灰岩等)与地下水相接触部位,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使原岩膨胀软化成软塑或流塑状软泥而成。

1.9不连续面:又称结构面,是岩体内分割固相组分的地质界面的统称。

系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2.1天然应力状态: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2.2感生应力:人类从事工程活动,在岩体天然应力场内,因挖除部分岩体或增加结构物而引起的应力,称为感生应力。

2.3自重应力:在重力场作用下生成的应力为自重应力。

2.4构造应力:岩石圈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又可分为活动构造应力和剩余构造应力。

2.5变异应力: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入等引起的应力。

具体来说是岩体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或赋存条件的变化引起的,通常只具有局部意义,可统称为变异应力。

2.6残余应力: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他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此即残余应力。

2.7临界应变速率C0:岩体的应变速率是决定粘弹性介质力学性状的主要因素。

当应变速率C小于临界值Ce时,岩体在受力初期随应变的增大而发生应力积累,但当应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应力就不再增大,而变形则不断增大,即进入粘性流动阶段,但不发生破坏。

但当C大于Ce时,则岩体的性状近于弹性,即随着应变的发展,岩体内的应力不断增大,最终导致突然的破坏。

2.8隆爆:表现为近地表出现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而延伸长度较大。

隆爆:是地表岩体中的一种“类构造”现象,形态上表现为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于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通常仅1.5-2.0m,而延伸长度则较大。

2.9蓆状裂隙: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岩体中,由于区域性卸荷剥蚀,广泛见于一种近地表平行分布的区域性裂隙发育,通常上部较密,向下逐渐变稀疏,即蓆状裂隙。

2.10岩体的侧压力系数N0:岩体侧向应力与竖向应力的比值。

2.11凯塞尔(Kaiser)效应:当受拉构件应力达到并超过材料所受过的最大先期应力时产生的有明显声发射出现的现象。

凯塞尔(Kaiser)发现材料在单向拉伸或压缩试验时,只有当其应力达到历史上曾经受过的最大应力时才会突然产生明显声发射的现象。

2.12岩芯饼化现象:钻进过程中岩芯裂成饼状的现象是高地应力区所特有的岩体力学现象。

岩饼的厚度与岩芯的直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约为直径的1/4到1/5;所有岩饼的表面均为新鲜破裂面,而且边缘部分粗糙,多数内部隐约见有顺槽,或沿一个方向的擦痕和与之正交的拉裂坎。

2.13应力恢复法:当岩体应力被解除后,通过施加压力,使岩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以求得岩体应力解除时的应力值。

2.14应力解除法:在拟测点附近的一个小岩石单元周围切割出的一个“槽子”,使得这一小部分岩体不再承受旁侧岩体传来的应力。

从刻槽前装置好的仪器测出由于这种应力解除而引起的应变。

并根据有关岩石已知的应力—应变关系换算出解除前岩体内的应力。

2.15水压致裂法:通过钻孔向地下某深度处的测点段压液,用高压将孔壁压裂,然后根据破坏压力、关闭压力和破裂面的方位,计算和确定岩体内各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3.1变形:岩体承受应力,就会在体积、形状或宏观连续性方面发生某些变化。

宏观连续性无显著变化者称为变形。

3.2破坏:岩体承受应力,就会在体积、形状或宏观连续性方面发生某些变化。

宏观连续性产生显著变化者称为破坏。

3.3屈服强度:岩土体中某点在应力状态下由弹性状态转变为塑性状态是具有的抗压强度。

3.4残余强度:岩土体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越过峰值点后下降达到的最终稳定应力值。

3.5长期强度:岩土体经长期受力以后,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峰值点所对应的应力值。

3.6峰值强度:岩土体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峰值点所对应的应力值。

3.7疲劳强度:岩土体抵抗重复荷载破坏作用的能力。

3.8蠕变:固体材料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缓慢增长的现象。

3.9松弛:粘弹性固体材料在恒定应变下,应力随时间衰减的现象。

3.10超空隙水压力:饱和岩土体内一点孔隙水压力中超过静水压力的那部分水压力。

3.11累进性破坏:岩体受力超过长期强度时,微破裂的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即使工作应力保持不变,由于应力的集中效应,破裂仍会不断的累进性发展。

首先从薄弱环节开始,然后应力在另一个薄弱环节集中,依次下去,直至整体破坏。

或者:粘弹性材料在加速蠕变阶段,应力增加时应变不断增加;当应力不再增加时,应变依然增加的现象。

3.12累积效应:在动荷载作用下,岩体发生多次位移的累积,如果使剪切面中某些锁固段被突破,或越过某些凸起体,造成抗剪强度显著削弱,则有可能导致最终破坏。

3.13触发效应:在动荷载作用下,巳具有或储有足够的剪切应变能的软弱结构面发生破坏,或在动应力作用下可因岩土体骨架的迅速变形造成空隙水压力的突然变化,从而导致岩土体失稳的现象。

3.14差异卸荷回弹: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会因岩体中各组成单元力学性能的差别、应力历史的不同以及岩体结构上的原因,引起差异回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

差异卸荷回弹:岩体中各组成单元力学性能的差别、应力史的不同以及岩体结构上的原因,都可以引起差异卸荷回弹,并在岩体中产生可导致张性破裂的残余应力。

3.14格里菲斯强度准则:格里菲斯认为脆性材料内部存在许多呈扁椭圆状的细微裂纹,物体受力后,裂纹尖端产生应力集中,当最大拉应力达到拉伸强度极限时,物体即发生断裂破坏,据此提出的判别材料(如岩石)脆性破坏的准则。

4.1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活断层:輓近地质时期有过活动,或目前正在活动,或具有潜在活动性的断层。

4.2潜在活断层: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4.3蠕滑(稳滑):断层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

4.4粘滑:断层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

4.5错动速率:以一定时间段内的平均错动距离表示。

4.6错动周期:两次突然错断之间的时间间隔。

5.1地震震级: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

它是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比0.8,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即M=lgA.5.2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振动强弱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5.3地震基本烈度: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一半取100年)在一定地点的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5.4震源机制:研究多个地震台的地震谱,可以确定出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或震源物理过程,一半称为震源机制。

5.5震源参数:根据地震记录图,按弹性变位理论进行复杂计算,可以求出限定震源物理过程的多个物理量,统称为震源参数。

5.6震源机制断层面解:震源断层产生突然错动时,对断层的每一盘来说,断层错动的前进方向都会受到压缩,而相反的一个方向就受到拉伸,于是就呈现象限分布,这种象限型初动推拉分布是由于震源断层错动这种物理过程所造成的。

这样求得的结果称为震源机制断层面解。

5.7地基土的卓越周期:表层沉积能对基岩传来的地震波起选择放大作用,某些周期的地震波在表土层中多次反射叠加而增强,这样就会使表层振动中这类周期的波多而长,这就是该表层土的卓越周期,也就是它的自振周期。

5.8震源:弹性波的地下发源地。

5.9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5.106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5.11地震波: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

它包括两种在介质内部传播的体波,即纵波和横波。

5.12纵波:是由震源传出的压缩波,质点振动与波前进方向一致,一疏一密向前推进,它周期短、振幅小。

也叫P波(primary wave)。

5.13横波:是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传播时介质体积不变但形状改变,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也叫S波(secondary wave)。

5.14面波:是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声波,限于在地面运动,向地面以下迅速消失。

它包括瑞利波和勒夫波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