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

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又如有一个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对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饭之后,便要将饭钱算回给姊姊。

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门之后,把那些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了。

个人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那还成甚么话?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汇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汇总
• 对作家的评价, 鲁迅极力排除儒家正统的批评标准。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 第五层: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对 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 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 体和风格的创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 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 推重雅量,即临危不惧、临变不惊、临乱不慌的 精神自持性,和外在的闲雅。
• 崇尚药、酒、仪容美貌。包含有灵气、睿智、飘 逸和洒脱,既是外在的风姿,又是内在的气韵的 潇洒。
• 能辩难析理,挥麈(zhǔ)玄言,有洞见,有妙赏, 有深情,有激烈、急切和悲愤精神。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 色是“师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 东晋至晋末则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 园诗人,虽也如“竹林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 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为“那诗文完全超 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 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 批判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国文学史,研究起来,可真不容易,研究古的,恨材料太少,研究今的,材料又太多,所以到现在,中国较完全的文学史尚未出现。

今天讲的题目是文学史上的一部分,也是材料太少,研究起来很有困难的地方。

因为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在文集一方面有清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

其中于此有用的,是《全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

在诗一方面有丁福保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丁福保是做医生的,现在还在。

辑录关于这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刘师培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

这本书是北大的讲义,刘先生已死,此书由北大出版。

上面三种书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能使我们看出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

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较详一点。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魏晋风度的三要素,名士、酒和药

魏晋风度的三要素,名士、酒和药

魏晋风度的三要素,名士、酒和药魏晋之风度所向往的是浮华,这和历朝历代所不同的是,此时的人们就像是注入了鸡血一样,空有一腔热血,但是无处施展。

而且文人名士的无奈更是前所未有的无奈,并不是不得重用也并非没有入仕的机会,而是不能妄自菲薄的无奈。

其实这也是魏晋风度的病态之处,很多的文人心有不满可是又畏惧强权,只能够利用一些不成熟的手段去反抗朝廷,就好像是小时候的叛逆孩子一样,总是有着出格格不入的小心思。

当然魏晋很难理解,但又非常容易理解。

难的是要说清楚魏晋风度的主要形成原因很难,简单的是魏晋风度始终离不开三个话题,那就是名士、酒和药。

魏晋名士名士浮华魏晋多名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后世所敬仰的竹林七贤便是出自于魏晋时期,在这里名士有两个特征,首先是年少成名或者是名气很大,但其次是要没有出仕。

如《月令》之中的记载为“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而大家郑玄所给出的注解就是不出入仕途的名人。

至于说为什么在魏晋时期多名士的原因,刘颂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清议不肃,人不立德,行在取容,故无名士。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刘颂在说无名士,实际上却是在诉说名士逐渐畸形的病态。

魏晋时期的名士多好浮华之风,不像是东汉末年一样能起到至关重要左右朝局的作用,也不能将才华奉献国家,反而是醉生梦死的现象。

魏晋风度下的名士魏晋时期的名士更多是属于“风流自赏”,来自于自我的认知,而不是其他人给予的评价。

魏晋名士崇尚的是自然,也就是率真坦率的性格。

而且这时候名士更多时候讨论的话题是托杯玄胜,远咏庄老,向往的也是脱离现实的快乐。

这实际是一种逃避心里在作祟,想要成为隐士高人,即使埋没了自己的才华也不愿意出仕。

这也是为什么说魏晋之风度在历朝历代都不受推崇,因为这所表达的是一种消极态度。

刘伶就像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行为放荡乖张,经常是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比如他总是赤身裸体的待在家里,面对其他人的质问他也是振振有词。

他认为自己是以田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服,这有什么羞耻可言。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001年第6期第4l卷(总174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洲YATSENUNIVERSll‘Y(SOCIALSCIENCEEDITION)No.62001v()】.41Gem:ralNo.174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吴宏聪(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摘要:该文围绕鲁迅提出的“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着重探讨鲁迅如何抓住时代特点,沟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阐明时代潮流与文学的价值取向,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

其意义不仅指出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出现一大转折的历史现象,而且由此拓宽了魏晋文学的研究层面,为中占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关键词: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丕;人的觉醒;立学的自觉时代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1】06—0001—05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前不久,应邀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作了一次演讲(7J=j23日),题目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后来他在1928年12月30日致陈浩信中说:“弟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

“志大才疏”,哀北海之终不免也。

迩米南朔奔波,所阅颇众,震感积虑,发为狂言。

”q)当时鲁迅正处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中,他目击时艰,以曹操、司马懿父子捏造罪状,排除异己的史宴,借古喻今,抒发他肘国民党反动派以“奠须有”的罪名,杀害其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愤懑,的确是有慨而言的。

但整篇义章,鲁迅联系汉末魏初的政治、社会、时代潮流对魏晋文学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对当时的文人生活、心态,电作了详尽的剖析,是鲁迅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篇学术论著。

这里值得挫出的有两点:第一,他把汉末魏初的文章风格,概括为“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筇二,他认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魏晋在我国算得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激荡变易之剧烈自不必多言。

东汉以来的地主豪强势力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形成了后世的豪门大族的早期形态。

汉魏之际,时局动荡,在这一宏大历史时期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文学也有了新的风貌。

此次推荐的迅哥儿的本篇讲演稿谈及文章之余,也带出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以及一些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另外,鲁迅本篇也无不体现出日本学者对中国本土的早期文学学者的影响。

在文章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名词都会用黑体标出,备考时可有所侧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

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汇校举要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汇校举要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汇校举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经典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敬仰。

其中,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人们所熟知,下面就来展开写一下。

这篇文章是鲁迅在1925年发表的一篇“百家争鸣”中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魏晋时期人们的风度和他们对药和酒的关系。

文章开篇,鲁迅先是对魏晋时期的风度进行了概述,他认为魏晋时期距今已经有千年之久,但是在人们的心中,它仍然是一个优美、神秘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风度高雅,谈吐文雅,为人谦和,注重修养。

这种风格也渗透到了他们的文章中,使得魏晋文坛上的文章,不但善于言辞,而且琢磨精深,深奥易懂。

接着,鲁迅讲到了药和酒在魏晋时期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魏晋时期的人们对药物有着特别的迷恋和崇拜,这是因为他们当时的社会处于一个深受疾病困扰的时期,而药物变成了他们对抗疾病的神器。

同时,鲁迅还描绘了当时的酒文化,他认为,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酒文化并不是饮酒发泄,而是通过品酒寻找生命的滋味。

在当时,酒更多是一种文化和娱乐方式,人们经常会聚在一起喝酒,品味酒的浓郁口感,品味生活的滋味。

文章最后,鲁迅还表达了自己对魏晋文化的敬佩和热爱。

他认为,魏晋时期的文化之所以会流传千年,是因为在那个时代里,人们特别注重修养和文化,注重品味和欣赏,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舒适、优雅、高雅、深刻的特质,让人们一直为之倾倒。

总之,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它展示了鲁迅强大的学识和感性的洞察力,让我们看到魏晋时期人们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魅力。

这篇文章不仅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深刻地启迪了我们现代人的人生态度和文化修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
淮师文学院闫海田制 公元二O一五年
注释
• “25”“建安七子‛这个名称始于曹丕的 《典论· 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 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 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 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 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马录于千里,仰 齐足而并驰。‛后人据此便称孔融等为 ‚建安七子‛。按孔融(153-208),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为北海 相,太中大夫。
淮师文学院闫海田制 公元二O一五年
注释
• “9”丁福保(1874-1952) 字仲祜,江苏无锡人。清末肄业江阴 南菁书院,后习医,曾至日本考察医 学,归国后在上海创办医学书局。他 所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收 作者七百余人,依时代分为十一集, 总计五十四卷。一九一六年上海医学 书局出版。
淮师文学院闫海田制 公元二O一五年
淮师文学院闫海田制
公元二O一五年
题辞(而已集)
• 一九二八年十月三十日,鲁迅校讫记。
淮师文学院闫海田制
公元二O一五年
注释
• “1”本篇记录稿最初发表于一九二 七年八月十一、十二、十三、十五、 十六、十七日广州《民国日报》副刊 《现代青年》第一七三至一七八期; 改定稿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六 日《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二号。
注释
• “23”文章小道曹植《与杨德祖 (修)书》:‚辞赋小道,固未足以 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 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 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 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 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淮师文学院闫海田制 公元二O一五年
注释
• “24”曹植早年以文才为曹操所爱,屡 次想立他为太子;他也结纳杨修、丁仪、 丁癕等为羽翼,在曹操面前和曹丕争宠。 但他后来因为任性骄纵,失去了曹操的欢 心,终于未得嗣立。到了曹丕即位以后, 他常被猜忌,更觉雄才无所施展。明帝时 又一再上表求‚自试‛,希望能够用他带 兵去征吴伐蜀,建功立业,但他的要求也 未实现。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国文学史,研究起来,可真不容易,研究古的,恨材料太少,研究今的,材料又太多,所以到现在,中国较完全的文学史尚未出现。

今天讲的题目是文学史上的一部分,也是材料太少,研究起来很有困难的地方。

因为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在文集一方面有清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

其中于此有用的,是《全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

在诗一方面有丁福保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丁福保是做医生的,现在还在。

辑录关于这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刘师培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

这本书是北大的讲义,刘先生已死,此书由北大出版。

上面三种书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能使我们看出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

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较详一点。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
第二部分总结 • 魏末至晋末的以“竹林七 贤”为代表的醉酒癫狂、 不遵礼教、狂放不羁以及 反映在文学作品上的“狂 放不羁、超脱、玄奥”的 特点是这个时代“魏晋风 度”的主要表现。
总结
• 魏晋风度的几个特点:
• 崇尚老庄,蔑视礼法,率性而行,参透人生。
• 崇尚虚无,宅心事外,通脱世俗。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 第五层: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对 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 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 体和风格的创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 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 色是“师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 东晋至晋末则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 园诗人,虽也如“竹林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 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为“那诗文完全超 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 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 批判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ppt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ppt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
• 分层:
• 第一部分:第1—5段,简介魏晋风度产生 的背景:汉末魏初曹操当政,尚刑名、尚 通脱
• 第二部分:第6—10段,简介尚通脱对曹魏 时期文人的影响
• 第三部分:第11—17段,介绍魏晋风骨在曹 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身上的表现
• 第四部分:第18—21段,简介何晏在魏晋风 骨发展上的作用
• 第五部分: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 对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 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体和风格的创 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 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色是“师 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东晋至晋末则出 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园诗人,虽也如“竹林 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 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 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 的”。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批判 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期社会政治 生活的反映。
第二部分总结 • 魏末至晋末的以“竹林七 贤”为代表的醉酒癫狂、 不遵礼教、狂放不羁以及 反映在文学作品上的“狂 放不羁、超脱、玄奥”的 特点是这个时代“魏晋风 点: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

■“不动笔不读书”,要知道语文老师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奥秘就藏在他们的读书笔记之中。

这里有他们原始阅读状态的直观呈现,你可尽情地从他们的视野中汲取养分。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的诗句,第一,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样,只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

第二,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时候,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

——曹操想杀他,便不惜以这种主张为他不忠不孝的根据,把他杀了。

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与孔融一同反对曹操的尚有一个祢衡,后来给黄祖杀掉的。

祢衡的文章也不错,而且他和孔融早是“以气为主”来写文章的了。

故在此我们又可知道,汉文慢慢壮大起来,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操父子之功的。

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这样下去一直到明帝的时候,文章上起了个重大的变化,因为出了一个何晏。

何晏的名声很大,位置也很高,他喜欢研究《老子》和《易经》。

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那真相现在可很难知道,很难调查。

因为他是曹氏一派的人,司马氏很讨厌他,所以他们的记载对何晏大不满。

因此产生许多传说,有人说何晏的脸上是搽粉的,又有人说他本来生得白,不是搽粉的。

但究竟何晏搽粉不搽粉呢?我也不知道。

但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

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此外,他也喜欢谈名理。

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药。

他吃的不是寻常的药,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

“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

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

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

但现在也不必细细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从书上看起来,这种药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转弱为强。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 药及酒之关系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 讲会讲
演 讲 背 景
此文章是鲁迅先生在1927年9月间离开广州前不 久所做的演讲。鲁迅先生在1928年12月30日致 陈浚信中说:“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 言。‘志大才疏’哀北海之终不免也。迩来南朔 奔波,所阅颇众,震感积虑,发为狂言。” 当时鲁迅正处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的白色恐怖中,他目击时艰,以曹操、司马懿父 子捏造罪状,排除异己的史实,借古喻今,抒发 对国民党反动派以“莫须有”罪名抓捕杀害共产 党人的愤懑。由此可见,的确是心之感慨而所发 之狂言。
刘伶

阮籍

“但最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险的,是《与 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司马懿因这篇 文章,就将 杀了。非薄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 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 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 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 好呢?没有办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 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嵇康的见杀,是因为 他的朋友吕安不孝,连及嵇康,罪案和曹操的杀孔融差不 多。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为什么 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 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 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但倘只是实行不孝, 其实那时倒不很要紧,嵇康的害处是在发议论;阮籍不同, 不大说关于伦理上的话,所以结局也不同。”
魏末至晋末的以“竹林七贤”
为代表的醉酒癫狂、不遵礼教、 狂放不羁以及反映在文学作品 上的“狂放不羁、超脱、玄奥” 的特点是这个时代“魏晋风度” 的主要表现。
一、文学源于生活,是社会政治的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①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

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②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③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

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

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又如有一个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对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饭之后,便要将饭钱算回给姊姊。

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门之后,把那些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了。

个人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那还成甚么话?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

通脱即随便之意。

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大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总结 • 魏末至晋末的以“竹林七 贤”为代表的醉酒癫狂、 不遵礼教、狂放不羁以及 反映在文学作品上的“狂 放不羁、超脱、玄奥”的 特点是这个时代“魏晋风 度”的主要表现。
总结
• 魏晋风度的几个特点:
• 崇尚老庄,蔑视礼法,率性而行,参透人生。
• 崇尚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宅心事外,通脱世俗。
• 推重雅量,即临危不惧、临变不惊、临乱不慌的 精神自持性,和外在的闲雅。
• 第三层(pr43~pr45):谈到了魏晋“宽袍大袖,大家饮 酒 ”情形的一部分反对意见,为被后人冤枉为“毁坏 礼教”的嵇康和阮籍翻案,认为他们“实则倒是承认礼 教,太相信礼教”,之所以不遵礼教是由于“魏晋时代 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所以便“不平之极,无 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 教”,而“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提出了 饮酒与时局的关系问题。
•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色是“师 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东晋至晋末则出 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园诗人,虽也如“竹林 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 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 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 的”。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批判 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期社会政治 生活的反映。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
• 分层:
• 第一部分:第1—5段,简介魏晋风度产生 的背景:汉末魏初曹操当政,尚刑名、尚 通脱
• 第二部分:第6—10段,简介尚通脱对曹魏 时期文人的影响
• 第三部分:第11—17段,介绍魏晋风骨在曹 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身上的表现
• 第四部分:第18—21段,简介何晏在魏晋风 骨发展上的作用
• 第五部分: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 对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 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体和风格的创 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 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 对作家的评价, 鲁迅极力排除儒家正统的批评标准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 崇尚药、酒、仪容美貌。包含有灵气、睿智、飘 逸和洒脱,既是外在的风姿,又是内在的气韵的 潇洒。
• 能辩难析理,挥麈玄言,有洞见,有妙赏,有深 情,有激烈、急切和悲愤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