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等价问题

合集下载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么一种推测: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

从表面上看,以税收筹资和以债券筹资并不相同,但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都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从而,在将来偿还的时候,会导致未来更高的税收。

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那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的数量与征税的情况一样。

1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征税和政府借款在逻辑上是相同的。

这一原理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假定人口不随时间而变化,政府决定对每个人减少现行税收(一次性总付税)100元,由此造成的财政收入的减少,通过向每个人发行100元政府债券的形式来弥补(再假定债券期限为一年,年利息率为5%),以保证政府支出规模不会发生变化。

减税后的第二年,为偿付国债本息,政府必须向每个人增课105元的税收。

面对税负在时间上的调整,纳税人可以用增加储蓄的方式来应付下一期增加的税收。

实际上,完全可以将政府因减税而发行的100元的债券加上5%的利息,作为应付政府为偿付国债本息而增课税收105元的支出。

这样,纳税人原有的消费方式并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政府债券的期限为N年,结果是一样的。

因为政府债券的持有者可以一手从政府手中获得债券利息,另一手又将这些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用以支付为偿还债券本息而征收的更高的税收。

在这种情况下,用举债替代税收,不会影响即期和未来的消费,等价定理是成立的。

2核心思想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思想在于:公债不是净财富,政府无论是以税收形式,还是以公债形式来取得公共收入,对于人们经济选择的影响是一样的。

即公债无非是延迟的税收,在具有完全理性的消费者眼中,债务和税收是等价的。

根据这个定理,政府发行公债并不提高利率,对私人投资不会产生挤出效应,也不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仍然未得到实际经济运行的论证。

3前提条件该定理是以封闭经济和政府活动非生产性为前提与条件。

9.2. 李嘉图等价定理

9.2. 李嘉图等价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与信贷市场均衡
斯蒂芬 ·D· 威廉森: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李嘉图等价:图解
. . . .... .... .... . . . . .... .... .... . .
李嘉图等价:图解
我们假定当期税收减少,因此 ∆t < 0。
政府为了弥补减税的资金缺口,就必须当前多举债,而为了 偿还增加的债务,未来就必须增税。 消费者对此有预见,且按减税量增加储蓄,因为他们必须多 储蓄,以缴纳未来所面临的更高的税收。 在信贷市场中,消费者储蓄的增加,与政府的举债增加正好 相对应,所以对消费者之间的借贷行为不会产生影响,从而 对市场实际利率也不会产生影响。
. .. . . ..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与信贷市场均衡
李嘉图等价与信贷市场均衡
李嘉图等价:图解
图 9.17 中,给定当期和未来之间特定的税收时间,画出曲 线 S1p (r)。政府的信贷需求是 B1,即政府在当期发行的、 外生供给的债券。信贷市场出清的均衡实际利率是 r1。
Figure: 图 9.17 李嘉图等价与信贷市场均衡
李嘉图等价定理所传递的重要信息是,减税不是免费午餐。
尽管当期减税可以给所有消费者留下更多的当期可支配收 入,这看上去像是一件好事,但消费者为当期减税所付出的 代价就是,未来承担更高的税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嘉图等价定理

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国家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时,用发行公债比增加税收弥补赤字要好,増加税收会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影响赤字财政政策的效果。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R。

巴罗根据当年(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一个猜测,即认为政府用公债筹资和用增加税收筹资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是一样的,因为人们会认识到政府还债还是要用增加税收来解决,因此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增加税收的一部分财富储蓄起来,尽管李嘉图自己并不认为上述猜测在现实中行得通,但巴罗认为,按理性行事的人们确实是会如此行事的,即使政府用来还债的更高赋税可能部分会落到后代人身上,但人们都是关心后代的,因此还是会增加储蓄给后代以应付还债。

这就是所谓的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之所以叫等价定理,是因为其认为发行公债和增加税收弥补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其实是相同的,因为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借债只是公民纳税被推迟而已,并不会刺激消费,因此政府用发行公债弥补赤字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受到凯恩斯主义者批评。

他们认为,人们通常并没有动机为超出自己生命限度的未来征税而储蓄财富。

他们关心的是自己当前的利益,并不关心自己生命以外的事情,并不会认为今天的政府借债就是明天更重的赋税从而为未来还债增加储蓄,而会把钱用于消费和投资。

因此政府用发行公债弥补赤字财政来增加总需求的政策还是有效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悖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悖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悖论: 巴罗提出“李嘉图等价定理”实际上是为
了证明财政政策的无效性。扩张性的财政 政策认为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实现赤字财 政来刺激投资与需求,促进国民收入的增 加;而李嘉图等价定理则认为选择增税或 发行国债都不会影响居民消费和资本的形 成。 那么究竟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呢?

(四)政府的主动性原因 在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起,国债发行规 模不断扩大。从1998年至2005年,中央共发行国 债9 100亿元用于投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 稳定发展。可见,无论是在经济增长过热阶段,为了 回笼货币、提高利率、抑制通胀压力而增发国债, 还是在经济萧条期间,为了充分利用过剩的储蓄资 源、支持扩张性财政支出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而 增发国债,政府都是将国债作为需求管理的主动措 施来运用的,因而不存在李嘉图等价定理所讲的不 影响需求的问题。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观点: 公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 发行的公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 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根据李嘉图等 价的观点,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能准确地预见到无 限的未来,他们的消费安排不仅根据他们现期收入, 而且根据他们预期的未来收入,为了支付未来因偿 还公债而将要增加的税收,他们会减少现时的消费, 而增加储蓄。从本质上说,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一种 中性原理: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公债为 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形成(国 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

李嘉图等价定理
等价定理的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战后经济发
展的黄金时期的结束,各国纷纷陷入滞胀的困 境。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遭到各种非凯恩斯 主义经济学家的攻击和批判。其中,理性预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 巴罗在70年代中 期通过复活古老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全面 否定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等价定理

等价定理
返回
巴罗——李嘉图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
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前提假设和理论化表述 1、假设
1)初始时期的政府支出不变;
2)初始时期的公债必须用以后时期的税收收入来偿还 3)资本市场是完全的,个人与政府的借贷利率是相同 的; 4)个人即是现实的纳税人又是未来的纳税人,并对现 在和将来的收入流量预期是确定性的;
巴罗——李嘉图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
四、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质疑 1、莫迪利阿尼(modiligani)
提出有限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人们并不关心生命以 外的事情,因此,由于发债带来的减税效应会 带来消费的增加 2、托宾
认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假设条件太多,现实中不满 足 1)假设消费者是利他的,留给后代的财产净值为正
巴罗——李嘉图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
2)假设政府举债代替税收不会产生再分配效应,消费 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无差异的 3)假设政府所课征的税是一次性总额税 3、曼昆
1)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甚至人们在作出消费和储蓄决 策时是短视的。因此,债务融资的减税效应导致人们 误以为永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其消费。 2)人普遍具有利己主义动机,当代人会以下一代人消 费减少为代价来增加自己的消费
5)个人能完全和准确地预见包含在公债中的预期纳税 返回 义务;
6)所有税收是一次总付税
巴罗——李嘉图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
假设将政府经济活动分为两个时期: t1为即期货现在,t2为预期或将来
D1 为t1的政府债务,D2为t2的政府债务
T1为t1的政府税收,T2为t2的政府税收 G1为t1 的政府支出,G2为t2的政府支出 两个不同时期的预算约束条件是: D1=G1-T1
“李嘉图等价定理”最早出现在布坎南的一篇文章 中《巴罗的“论李嘉图等价定理”》

案例 十一 李嘉图等价:政府预算赤字的另一种观点

案例 十一  李嘉图等价:政府预算赤字的另一种观点

案例11 李嘉图等价:政府预算赤字的另一种观点尽管大多数经济学家接受政府赤字减少国民储蓄并挤出投资的观点,但有少数经济学家对这个结论提出了疑问。

他们提出了一种称为李嘉图等价的理论。

这种观点以19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的名字命名,他第一次提到这种理论观点(而且他也对这种观点在现实中能否成立提出了疑问)。

李嘉图的论点如下:设想政府减税而不改变其支出。

结果是预算赤字,公共储蓄减少。

但是,如果家庭把所有的减税储蓄起来,而不是支出其中一部分,私人储蓄的增加量完全等于公共储蓄量的减少量。

作为公共与私人储蓄之和的国民储蓄并没有变。

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和均衡利率也都没有变。

实际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动(除了国民储蓄在公共与私人储蓄之间的划分)。

有预算赤字的情况相当于没有预算赤字的情况。

你会提出,为什么家庭把所有减税都储蓄起来呢?根据李嘉图等价理论,当人们看到政府有预算赤字时,他们知道,为了偿还现在积累的债务,政府将要在未来增加税收。

减税和预算赤字并没有减少家庭的整体税单;它仅仅是延期而已。

在这种意义上说,用预算赤字来筹资的减税是一种政府贷款,而不是赠予。

由于这种政策并没有使人民比没有这种政策时更富有,所以,人民也就不会用它来增加支出。

相反,人民要把减少的税收储蓄到以更高税收形式收回贷款的那一天。

许多经济学家把李嘉图等价作为无根据的推测而抛弃了。

的确,自从80年代初以来美国有大量的预算赤字,但并不像李嘉图理论所说明的那样相应地有私人储蓄增加。

事实上,相反的情况更接近与事实。

随着美国公共储蓄的减少,美国的私人储蓄也减少了。

但是,李嘉图等价理论却引起了一个颇有兴趣的问题:如果政府债务增加正如实际情况那样要求未来高税收,为什么家庭没有根据这种税收预期而进行储蓄呢?一种可能是,人们在决策中极为目光短浅,以至于没有提前看到现在政府政策的后果。

另一种可能使他们预期这些税收不会落在他们自己身上,而是落在子孙后代纳税人身上。

实际上,许多经济学家支出税收在数代人之间的再分配是政府预算赤字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财政学—论文—李嘉图等价定理

财政学—论文—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思考一、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又称为债务中性理论。

其中心思想是: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的举债行为不会影响消费者的经济决策,由于消费者能够了解到政府举债与未来税收的替代关系,政府增加发债只会使储蓄增加,而消费不会改变,总需求亦不会改变,因而政府举债的经济影响是中性的。

其实质是:政府公共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

换句话说,无论政府是以课税方式来弥补公共支出,还是以举债方式来弥补公共支出,其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无差别的。

如同历史上某些著名的经济定理一样,李嘉图等价定理也是由后人总结归纳的。

他在分析国家筹划战争费用(纯粹消费性政府支出)是应当通过征税还是举债时,阐述了举债的本金、利息支付负担的分布及其对私人消费、储蓄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影响。

他写道:“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征集二千万英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二千万英镑。

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课征的一百万英镑,只不过由付这一百万英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一百万英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

实际的开支是那二千万英镑,而不是为那二千万英镑所必须支付的利息。

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变富或变穷。

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二千万英镑,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每年课征一百万英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

一个人虽无需每年支付一百万英镑,却可能必须一次付清二千英镑。

对他来说,与其从自己资金中一次付清二千英镑,倒不如向别人借二千英镑,然后每年给雇主付息一百英镑更为方便。

”这个例子表面看来,以税收筹资和债务筹资是不同的:政府增加税收减少了个人的财富,而出售相当于税收价值的债券给同一个人,之后连同利息偿还,似乎并没有改变这个人的财富。

但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均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由赤字支持的减税导致未来更多的税收。

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一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数量与征税时的情况一样,消费支出没有改变,总需求不受影响。

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的验证

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的验证

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的验证贺建军摘要:本文通过对1984-2013年税收、公债和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程度来论证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的适用性。

结果证实:李嘉图等价定理因其严格的假设条件在中国不成立,并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在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时要注意公债与税收带来不同方面影响的建议。

关键词:李嘉图等价定理;税收;公债在经济学界,李嘉图等价定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并且极其带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但是即使带有很强的争议性,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深远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自李嘉图提出等价定理以来,就引起了经济学界广泛的关注,并且经过许多经济学家的讨论总结,“李嘉图等价定理”最终被形成。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主要观点是:无论政府是以增加税收的方式增加财政收入还是以发行公债的方式融资的,两种方式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没有差别,可以说是等价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来源是这样的:人们在战争时期对政府以发债形式来融资的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在战争时期,政府为了得到更多的战争款项会选择发行负债来融资,如果战争时一年需要1000万英镑的资金,那么政府会在财政中拿出1000万英镑的债券发行出去,而每年为了偿还这1000万英镑的债券会另外课征200万英镑的利息支出,而这200万英镑的利息本质上就是从付出人手中和收到人手中的转换关系,即从付出人转移到了收款人手中,但其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没有数量上的变化,只是发生了转移,在计算一年的支出时实际应该算为1000万英镑,而并不是为了偿还债券支付的200万英镑的利息,利息对于国家来说是不会引起国家富裕或者贫穷的,政府还可以一次性从百姓手中收取1000万英镑的税收,这样就免去了每年都收200万英镑了,可是就算如此也不会让问题的性质发生改变。

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可以明显看出,其强调的是政府发行债券是不会对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任何影响的,并且人们会清晰的认识到政府举债对未来税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就算政府发行债券也不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反而人们会增加储蓄量。

李嘉图等价的原理

李嘉图等价的原理

李嘉图等价的原理
李嘉图等价原理是指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交换达到的两种货物或服务之间的价值是相等的。

具体来说,李嘉图等价原理认为,交换的双方在市场上决定交换一定数量的货物或服务时,应当使交换双方得到的满足程度相等,也就是说,他们所交换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必须相等。

例如,假设一个人拥有一只羊,另一个人拥有一袋谷物,他们之间进行交换。

根据李嘉图等价原理,这两种商品的价值是相等的,即羊和谷物的价值相等。

如果交易的双方认为羊和谷物的价值不相等,交易将不会发生。

李嘉图等价原理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和资源配置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市场经济中自愿交换的原则,即只有当交换双方认为交换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相等时,交易才能成立。

这一原理也体现了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观点,而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李嘉图等价原理并不意味着每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都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交换双方认为价值相等。

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也会随之波动。

李嘉图等价定理述评

李嘉图等价定理述评

李嘉图等价定理述评论文关键词:李嘉图等价:举债:征税论文摘要:在研究举债和征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时,西方经济学家围绕“李嘉图等价定理”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因其严格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成立,但却提供了一个估计财政政策效果的有用框架。

正确理解李嘉图公债理论,对于研究政府举债与征税的关系及两者对经济的影响,对于研究政府财政政策的选择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和公债的财富效应1974年,美国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在其发表的《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的着名论文中,采用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视角,通过深奥的数学推理发现,赤字融资的补偿陆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在政府支出既定的条件下,发债和征税的经济效应是一样的。

发债实质上是延期征税,理性消费者会预期到:在政府支出既定时,目前由于赤字融资而导致的税收减少,会使未来的税收更高,而且未来税收增加额的现值会等于目前税收的减少,居民不会因为购买公债而增加消费。

强调了政府筹资是通过征税还是举债的方式,对消费没有任何影响。

这种思想的政策含义极为深远,如果人人都认识到他们的纳税只是被推迟了,那么,政府借人债务的任何增加都将被私人储蓄的等额增加所抵消,结果国内总储蓄不变。

既不存在消费扩张,也没有收入的乘数效应,投资的挤出也不会发生,当然未来的一代人也就不会承担由于举债而使资本减少的负担。

经济活动同政府预算平衡时完全相同。

这样,巴罗的思想就否定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举债在短期内影响总需求,长期内可能通过“挤出效应”影响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

巴罗的以上观点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1976年詹姆斯,布坎南在其发表的题为《巴罗的(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论中,首次将巴罗的上述观点命名为“李嘉图等价定理”。

巴罗关于上述税收和公债等价的思想,最初应该归功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

李嘉图认为政府举债和征税对经济影响的性质是相同的,即两者都会减少国家的生产资本。

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17章中说:“一个国家为筹划战争费用或政府一般支出而课征的税,都是从该国的生产性劳动中取得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 名词解释

李嘉图等价定理 名词解释

李嘉图等价定理名词解释李嘉图等价定理(English:Ricardian equivalence)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9世纪提出的。

这一理论主张,无论国家政府是通过减税还是通过借债来增加支出,对于个人来说,最终的经济效果是相同的。

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在增加支出时,如果通过减税来融资,个人会感到实质上的减负,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因此会增加消费。

然而,如果政府通过借债来融资,那么人们会预期未来将需要通过增税来偿还这笔债务,因此会减少当前的消费。

这意味着无论财政政策如何进行,个人的消费决策都会受到影响,但最终的总消费金额不会发生变化。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基础是假设人们能够做出合理的预测。

如果人们相信政府通过借债融资会导致未来的增税,他们会在当前减少消费,以应对未来的负担。

这一理论的另一前提是,公共债务的负担最终将由公众承担,而不是政府。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财政和货币政策。

对于财政政策而言,该理论暗示着减税并不一定会刺激经济增长,因为个人可能会将通过减税获得的额外收入储蓄起来,而不是消费。

对于货币政策而言,该理论暗示着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因为人们会调整其消费和储蓄决策,以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增税风险。

然而,李嘉图等价定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人们的预期可能并非总是准确的,所以他们在面对政府政策时可能会做出不完全理性的决策。

此外,李嘉图等价定理也没有考虑到政府支出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其他影响,例如公共投资可能带来的产出增长。

因此,这一理论在解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时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尽管如此,李嘉图等价定理仍然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来理解政府支出对个人决策的影响,并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了深远影响。

9.2. 李嘉图等价定理

9.2. 李嘉图等价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图解
李嘉图等价:图解
假定消费者最初的当期税收和未来税收分别是 t∗ 和 t′∗。下
图中,消费者的禀赋点为 E1,并选择消费束 A。消费者仍 会选择图中的 A 点。所变化的是禀赋点 E1 会变为 E2。
我们在分析李嘉图等价定理时,忽略了现实中的税收政策会 引起许多复杂的问题,必然会在人口中引起税收负担分配的 变化和政府债务负担分配的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与信贷市场均衡
李嘉图等价与信贷市场均衡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图解
将税收现值代入消费者的一生预算约束,可以得到
c+
c′
=y+
y′
( 1 − G+
G′
) (Equation 9.26)
1+r
1+r N
1+r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图解
我们假定当期税收减少,因此 ∆t < 0。
政府为了弥补减税的资金缺口,就必须当前多举债,而为了 偿还增加的债务,未来就必须增税。 消费者对此有预见,且按减税量增加储蓄,因为他们必须多 储蓄,以缴纳未来所面临的更高的税收。 在信贷市场中,消费者储蓄的增加,与政府的举债增加正好 相对应,所以对消费者之间的借贷行为不会产生影响,从而 对市场实际利率也不会产生影响。

李嘉图等价定理实证研究

李嘉图等价定理实证研究
息在 将来 必 须 通 过 征税 偿 还 , 且税 收 的 而
定 理 是成 立 的 。
DP t a a l t a2 C = o+ l DY + l DYt l aDG t —+2 S +
量其 目的是减少净 国家产 品和 财政变量
之 间 的 内生 性 问题 。 找 到 一 个 合 适 的工 但
私人 财 富 包含 了 国债 。 因此 , 支付应该对私人消 费没有影响; 这 认为, 如果政府的财政政策能够 影响私人 入 的 函数 , 二是有太 个简化 的消 费函数 中的私 人部分太含糊 多的分布滞后 , 的消费和储蓄, 那么财政政 策会有一个稳 研究中的数据构成也受到 定的效果 , 这个效果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 而 不 能解 释 国债对 将 来 税 收 的影 响。
二 、 量选 取 与 样 本数 据说 明 变 W:劳动 与非劳动收入 财富 ; 对数 据 收 集 进行 说 明 , 取 了 私 人 消 选 现值与当前 的财政赤字相等 李嘉图等价 购 买支 出 ; T : 转 移 性 支 出 ;X 国 家 税 收 收 入 ; 费、 R T: 国家 收入、 府支 出、 收收入 、 政 税 转移 认为 , 消费者是有完 全理性的 : 政府今天
> a> 。联合方 没有,所 以对 这几年 的数据进行 了处理 。 消费 方 程 下 的李 嘉 图等 价 的分 析 , o 0 a 0 即国债有财富效应 ,。o Kr — ,T , 17 10 对 m ni ed 法是简化消费函数的代表方法。国 法 中政府购买支出会影 响私人消费支 出, 利 用 零 售 商 品 价 格 指 数 (9 8年 = 0 ) a< ;征税 不会 影响私人 消 各个 变 量 的时 间序 列 数 据 进 行 整 理 , 除 剔 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 究不多 , 多从理论 且是负面的 , O 大 a- : E会 被 视 - 假 设 与 中 国 国 情 出 发 是 否 能 找 到 相 冲 突 费 ,s0 R

什么是李嘉图等价原理

什么是李嘉图等价原理

关于“李嘉图等价原理”的思考张鑫会计一班32013040007引言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早在19世纪初,曾经表达过这样一种思想,即在财政支出水平既定的情况下,政府是通过征税(一次总付税)还是发行债务来融资,对经济的影响是等价的,都会减少居民的消费支出。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主张自由放任的主流经济学失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效力,以扩大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按照标准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不足,从而出现大规模失业时,可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由此引起的财政赤字则由政府发行公债筹措资金来弥补。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结束,各国纷纷陷入滞胀的困境。

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遭到各种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攻击和批判。

其中,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巴罗在70年代中期通过复活古老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全面否定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并由此引起了一场激烈的经济学争论。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的影响。

李嘉图等价定理要求人们能够认识到政府预算与未来税收的关系,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预见到今天政府债务的增加或税收的减少意味着以后税收的增加。

根据希腊经济学家达马格斯的观点,在以举债取代征税的情况下,消费者如何行为取决于每个人准确获得税收负担信息的成本。

这些成本主要包含三方面第一,税收可见度的成本。

税制的可见性越低,人们越难以预测其纳税负担。

第二,税收征收时间的成本未来纳税义务的间隔时间越长,人们越有可能淡化其实际税收负担,从而引起减税的幻觉。

第三税制复杂性程度的成本。

税制复杂性程度越高人们越难以估计他们真实的税收负担。

这样,若实践中存在的税制包含这三方面的特征将会使得消费者难以获得他们的真实税收负担,从而无法准确地确定减税部分的储蓄数额以备将来的纳税义务。

目前我国税制是以间接税性质的流转税为主体的,以个人和家庭收入为对象的所得税所占比例较低。

李嘉图等价

李嘉图等价

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认为,预算赤字和减税的效果是相同的,现期的赤字和减税将导致未来的高税收预期,从而家庭在现期会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的高税收,消费不发生变化。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思想在于:公债不是净财富,政府无论是以税收的形式,还是以公债的形式来取得公共收入,对于人们经济选择的影响是一样的。

财政支出无论是通过目前征税还是通过发行公债筹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公债无非是延迟的税收,在具有完全理性的消费者眼中,债务和税收是等价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征税和政府借款在逻辑上是相同的。

这一原理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假定人口不随时间而变化,政府决定对每个人减少现行税收(一次性总付税)100元,由此造成的财政收入的减少,通过向每个人发行100元政府债券的形式来弥补(再假定债券期限为一年,年利息率为5%),以保证政府支出规模不会发生变化。

减税后的第二年,为偿付国债本息,政府必须向每个人增课105元的税收。

面对税负在时间上的调整,纳税人可以用增加储蓄的方式来应付下一期增加的税收。

实际上,完全可以将政府因减税而发行的100元的债券加上5%的利息,作为应付政府为偿付国俩本息而增课税收105元的支出。

这样,纳税人原有的消费方式并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政府债券的期限为N年,结果是一样的。

因为政府债券的持有者可以一手从政府手中获得债券利息,另一手又将这些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用以支付为偿还债券本息而征收的更高的税收。

在这种情况下,用举债替代税收,不会影响即期和未来的消费,等价定理是成立的。

该定理是以封闭经济和政府活动非生产性为前提和条件的,其成立的的首要条件及是要求各代消费者具有利他动机,以保证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产为正值,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根据这个定理,政府发行公债并不提高利率,对私人投资不会产生挤出效应,也不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当然这些理论未得到实际经济运行的论证。

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的原因分析托宾(Tobin,J.)在其著作《财产积累与经济活动》一书中,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作者:周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3期摘要: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

但是,现代经济学家们并非完全同意李嘉图的见解,无论是对其必要条件的检验还是对其结论的检验都存在着争论。

而通过实证分析我国1989—2004年的政府发债分别与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从历史数据来看,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并不适用。

关键词:李嘉图等价定理;中国;适用性分析中图分类号:F09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14-02一、理论综述政府借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国债效应的理论争论中,“李嘉图等价定理”处于核心地位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思想是李嘉图于19世纪提出的。

1974年, Barro发表了《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复兴了李嘉图债务和税收等价这种古老思想: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采取何种方式——征税还是发行国债,是无关紧要的。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本质李嘉图等价定理实质是这样一个命题:政府公共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

因为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均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由赤字支持的减税导致未来更多的税收。

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一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数量与征税时的情况一样,消费支出没有改变,总需求不受影响。

(二)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检验对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检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其成立的必要条件间接地进行检验,另一种是对其结论直接进行检验。

1.间接检验间接检验主要对李嘉图等价定理以下的几个条件存在疑问和争论。

(1)代际联系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疑问之一就是人们是否有动机为超出生命界限的未来增税因素而储蓄。

今天得到减税的人们并不一定是偿还明天债务的人们,所以国债发行在一代人的时期里是不存在等价的。

今天活着的人们并不一定考虑他们后代在未来将缴纳更多的税收。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摘要: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

但是,现代经济学家们并非完全同意李嘉图的见解,无论是对其必要条件的检验还是对其结论的检验都存在着争论。

而通过实证分析我国1989—2004年的政府发债分别与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从历史数据来看,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并不适用。

关键词:李嘉图等价定理;中国;适用性分析Abstract:Ricardian equivalence, is an economic theory which suggests that it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a government finances its spending with debt or tax increase, total level of interest rate, private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will remain unchanged. However, the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is theory are controversial as well a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ory. On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debt and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respectively in China on the data from 1989 to 2004,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Ricardian equivalence is not so applicable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history evidence.Key words:Ricardian equivalence; Government debt; Saving increase; Capital accumulation一、理论综述政府借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税和发行公债是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两种主要方式。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17章中表述了这样的论点:政府无论选用一次性总赋税(lump-sum tax),还是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均不会影响消费和投资。

20世纪70年代,这一原理重新被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Robert J. Barro)所揭示。

他发表于1974年的著名论文《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理论因而成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嘉图等价的核心观点是公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公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和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

李嘉图等价的逻辑基础是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即假定能预见未来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通过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通过发行公债而不是征税为政府支出筹资,并没有减少消费者生命周期内的总的税收负担,惟一改变的是推迟了征税的时间。

【第十七章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商品税】
一国为战争之目的或为政府一般开支所征收的税,还有主要用于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生活的税,都取自于该国的生产性行业。

这种开支每有节省,即使不增加到纳税人的资本中,一般也会增加到他们的收入当中。

如果为筹集一年的战争经费,通过贷款得到2000万,那么这2000万就是从改过的生产性资本中抽取的。

每年为偿付这笔贷款利息而征收的100万税款只不过是从支付这100万税款的人转移到接收这100万税款的人手中,从纳税人转移到国家债权人身上。

实际支出是2000万,而不是2000万税款的利息。

(梅伦说:“公债是右手欠左手的债务,对身体并无损害。

欠债付息无疑不会减少公共财富。

股息是从纳税人转移到公债债权人的价值。

我想究竟是公债债权人还是纳税人来积累或消费这种价值,对社会都无关紧要,但欠债的本金会怎样了呢?它已经化为乌有。

用借款产生的消费已经消费掉一笔资本,这笔资本无法再产生收入。

社会被剥夺的不是那笔利息,因为利息只不过是从一只手转到另一只手而已,而被剥夺的是一笔已被消费掉的资本的收入。

如果把资本借给政府的人把它用于实际生产,就会同样给他一笔收入,但这笔收入来自于实际生产,而非来自于同胞的钱袋。

”见萨伊《政治经济学》,第二卷,第357页。

这段话的想法和表达都符合科学精神。


利息支付与否,该国都不会因此而增富或变穷。

政府很快便会以税收形式得到这2000万英镑。

根据李嘉图等价的观点,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能准确地预见到未来,他们的消费不仅根据他们现期收入,而且根据他们预期的未来收入,为了支付未来因偿还公债而将要增加的税收,他们会减少现时的消费而增加储蓄。

从本质上说,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一种中性原理: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公债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储蓄没有任何影响。

这一原理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假定人口不随时间而变化,政府决定对每个人减少现行税收(一次性总付税)100元,由此造成的财政收入的减少,通过向每个人发行100元政府债券的形式来弥补(再假定债券期限为一年,年利息率为5%),以保证政府支出规模不会发生变化.减税后的第二年,为偿付国债本息,政府必须向每个人增课105元的税收.
面对税负在时间上的调整,纳税人可以用增加储蓄的方式来应付下一期增加的税收.实际上,完全可以将政府因减税而发行的100元的债券加上5%的利息,作为应付政府为偿付国俩本息而增课税收105元的支出.这样,纳税人原有的消费方式并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政府债券的期限为N年,结果是一样的.因为政府债券的持有者可以一手从政府手中获得债券利息,另一手又将这些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用以支付为偿还债券本息而征收的更高的税收.在这种情况下,用举债替代税收,不会影响即期和未来的消费,等价定理是成立的.
【关键:公债是否具有财富效应】
政府运用税收和借债为支出筹集资金是否存在差别的新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新问题:居民是否把自己持有的政府债券当作其财富的一部分--即公债是否具有财富效应?即公众是否将政府发行的债券视为财富的一部分,关系到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

帕廷金(Patinkin,D)在其1965年的著作《货币,利息和价格》(Money. In-terest and Prices)中指出,公开发行并已出售的政府债券,有比重为K的部分被视为财富。

按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即如果人们意识到,手中持有的政府债券要通过将来的税收来偿还,政府债券就不会被看作总财富的一部分。

于是,举债同课税一样,不会引起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即K=0;如果人们并不将手中的政府债券同未来的税收负担联系起来,政府债券就会被全部或部分地看作总财富的一部分,则0<K≤1。

其结果是,公众会因总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当前和未来的消费。

总之,如果政府以公债替代税收,公
众将以K倍的速度增加即期的消费数量。

由此可见,面对征税和发行公债,公众是否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对政府财政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问题】
从上面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解释可以看到,无论用发行短期还是长期债券
的方式来实现当前的减税,等价定理都能成立。

然而,李嘉图等价定理却无法
解释下面的现象:假如一些或全部消费者在政府偿还公债之前去世,这些人既
享受了政府因举债替代征税而带来的减税的好处,又无需承担由此而发生的未
来的税收,那么,他们生前的消费行为同样不会发生变化吗?
有关这一新问题可以做如下解释:对于那些减税期间活着、却在政府偿还
公债前已经死去的消费者来说,他们负担税款的现值下降了,由于他们不必用
公债去支付政府为偿还公债而增加的税收,他们当前和未来的消费会随其可支
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假如消费者是完全利己的,他们增加消费的行为将使李
嘉图等价定理失效。

针对上述情况,巴罗提出了一个独创性的论点: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会
将其财产的一部分,以遗产的形式留给他的后代。

巴罗认为,代际之间的所有
消费者都关心其自身及后代的消费。

对于任何一个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来说,政府为偿付新发行的公债本息而课征的税收,由他还是他的后代来偿付,是没
有区别的。

在巴罗看来,消费者是否死于债券到期之前,这对于他的即期消费
不会产生影响。

巴罗的见解使李嘉图等价定理在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即使死
于债券到期之前仍能成立。

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维护和发展,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支出日益依赖公债的发行,因此,公众在面对政府采用举债还是征税的不同决策时,是否会对消费采取不同的行动,将会对国民收入的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