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01-05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选(中国二战受害者 诉讼原告团团长) 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 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 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 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 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 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 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 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 史提供了注解。
〖颁奖词〗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 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 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
之。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边!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人敬人爱的仁者!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埋怨别人冷淡,不如燃旺自己这块炭火去 温暖别人。——朱伯儒
朱伯儒原武汉空军部队 团级干部。始终坚持为 人民做好事,先后21次 立功受奖,被人们誉为 “80年代新雷锋”。中 央领导邓小平、李先念、 陈云、叶剑英、彭真、 邓颖超、徐向前、聂荣 臻、杨尚昆都先后为朱 伯儒题词。1983年7月7 日,中央军委授予 “学 习雷锋的光荣标兵”荣 誉称号。
分析最后一节。思考:为什么孔子一方 面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却肯定其为仁者?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 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 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 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 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 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二讲《仁者爱人》教案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二讲《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四书五经》中关于仁义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
2.仁义道德的实践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
2.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包括《仁者爱人》的原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2.材料准备:包括与仁者爱人相关的名言警句、影视剧片段、道德故事等。
3.活动准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道德情感分享等。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用《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经典段落进行朗诵。
•提出“仁者爱人”的主题,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仁者爱人的理解和看法。
2. 学习与讨论•介绍《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包括尊老爱幼、宽容待人等方面。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或历史上的仁者爱人故事,并进行案例分析。
3. 角色扮演•设计仁者爱人的情景剧,让学生分组表演,并进行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从角色扮演中体会仁者爱人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4. 道德情感分享•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仁者爱人的体会,促进情感表达和价值认同。
•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实践仁者爱人的点滴之处。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仁者爱人的核心要义及实践方法,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布置以“仁者爱人”为主题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表达对于仁者爱人的理解与认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仁者爱人》这一经典议题展开,通过文献解读、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情感分享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仁者爱人的内涵与现代意义。
在今日社会,道德价值与人文关怀日益重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促进道德情感的成长,是本课的根本目标。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品德教育的兴趣与认同,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真正的仁者,真正的爱人。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句话的意思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是孔子提出的一句关于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一的名言。
这句话传达了仁者对人的爱心和有礼者对人的尊重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仁、礼、义、智、信被视为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基石,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恰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的最好诠释。
一、仁者爱人:仁者指的是心地善良、宽厚大度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理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明了仁者的爱心来源于对他人的体恤和尊重。
而这种爱心不仅仅表现在对亲人的爱,更体现在对所有人的宽容和关怀之中。
1. 体恤他人:仁者有着深厚的同情心和体恤之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仁者会尽可能地帮助他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2. 公平待人:仁者对待他人不分贵贱,不论是否熟悉,都能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
而不会因为地位高低而给予偏袒或歧视。
对待他人时,能够谦逊、宽容,不轻易给予过多的批评和责备。
3. 善待他人:仁者对待他人时,会尽量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愿望,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在与人交往中,能够表现出细心周到、善解人意的态度。
二、有礼者敬人:有礼者是指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和维护他人尊严的人。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待人接物的标准,而有礼是对人的一种基本尊重和礼貌表现。
1. 尊重他人:有礼者尊重他人的身心和尊严,不对他人进行侮辱和伤害,不会在言语行为上冒犯他人的底线,能够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2. 善待他人:有礼者在与人相处时,能够用温文尔雅的言语和礼貌的态度来待人,不因言谈得体而轻视别人或者粗鲁对待他人。
在生活中,有礼者会对他人表现出善意、体贴和关怀。
3. 照顾他人:有礼者在与他人交往时,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不会在言辞行为上伤害到他人的利益,能够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句话所传达出的人际关系理念和行为准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仁者爱人》(重点版)一、核心解读:《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
《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
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
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
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
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
”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
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
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
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
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
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
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则体现了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二、名句填空:0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行有余力,。
”★0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论语》“仁者爱人”说及其当代启示

《论语》“仁者爱人”说及其当代启示陈功文孔子的儒学思想以“仁”为核心。
“仁,亲也,从人二。
”(《说文·人部》)从字义上说,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高道德规范。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谈及仁,据知名学者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书中“仁”字出现了109次[1]P228,远远高于其他道德范畴,可见《论语》一书仁学思想内容包含甚广。
仁“含义广泛又灵活多变,致使两千年来从无达诂,也给后人见仁见智的理解提供了多种可能。
”[2]P394《论语》在对“仁”进行阐释的同时,也奠定了其“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说。
《论语》“仁者爱人”说是一个以“三段论”为存在方式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修己论”、“仁本论”及“博爱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且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有机统一的。
总结《论语》“仁者爱人”说,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论语》“仁者爱人”说的“修己论”。
这是孔子所强调的个人内在修养,也是“仁者”能在真正意义上“爱人”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人格都不完善,又谈何关爱他人?故孔子非常关注人格修养。
“修己”就是律己,就是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以下凡引用《论语》,只写篇名)显然,成就仁完全在于自身,不必仰仗他人。
也即若达到仁者的境界,必须通过个体内在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个体人格的完善,这样才能达到修己的目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
这是孔子“修己论”的核心内容。
《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
”蒋伯潜认为此“言仁为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也。
” [3]p521《孟子·尽心下》也说:“仁也者,人也。
”这个“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社会人。
这样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靠修养才造就出来的。
”[4]P11靠后天修养(修己)造就仁人,此即“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
国学经典导论01-05 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01-05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的第五节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孔子的仁不仅涉及伦理道德,而且也涉及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的学说。
1.政者,正也——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
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以身作则”。
当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
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
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
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
这就是古代的所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只不过在春秋后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复杂局面下,也只能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了。
2.克己复礼为仁——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同时涉及到了礼和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孔子认为,人们必须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一切言行都照着周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
因此,不合于礼的就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 仁者爱人(课件)--山东友谊出版社

《礼记·哀公问》
—— 能安居乐业,就难免不怨 天尤人。怨天尤人,就不 能成就自身。”
学以致用
第1课 仁者爱人
1、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阿姨抱着小宝宝没有座位; 2、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了; 3、某地发生灾情,那里的小朋友急切地需要救助。 同学们怎样做才会体现自己的仁爱之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年级)
第一单元 仁爱 1 仁者爱人
学习新课
第1课 仁者爱人
学习目标
1. 通过精读课文,知道孔子、孟子关于仁爱的观点。 2. 通过对“问人不问马”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领会仁者爱人的 主要精神。 3. 在学习、生活中领悟仁爱的重要意义,培养仁爱的优秀美德。
经典诵读
第1课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 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经典诵读
第1课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 人。”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 “爱人。”
——《论语.颜渊》
尊敬他。上“仁者”?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君子怀有仁爱之 心,能把对自己 对亲人的爱推广到天下人身上, 所以天下人都爱戴他,尊敬他。
晓事明理
第1课 仁者爱人
问人不问马
阅读故事并回答:孔子的仁爱之心是如何体现的?
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的安危,而不是财产的损失,这正是仁 爱之心的体现。
经典诵读
第1课 仁者爱人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 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 不同于普通人,就是因为
仁者爱人知识讲解

第一课仁者爱人原文: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颜渊曰:“请问其目④。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⑤。
”(《论语·颜渊》)2、仲弓问仁⑥,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⑦,使民如承大祭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3、樊迟问仁⑩。
子曰:“爱人。
”问知11。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12。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①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
②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归,称许,赞许。
③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④目,条目,详情。
⑤不敏,指资质愚钝。
事,从事、实行。
⑥仲弓,及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
⑦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
⑧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
⑨在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有人。
家,古代大夫的家族。
⑩樊迟(前505或515—?),名须,字子迟,春秋时鲁国人(也有人说是齐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或三十六岁。
○11知,通“智”。
○12达,明白,了解。
○13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直,正直,公正,这里指正直公正的人。
错,通“措”,安排,安置。
诸,“之于”的合音。
枉,邪恶,这个指邪恶的人。
○14乡,通“向”,先前。
○15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16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皋陶(gāo yáo),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在四方部落首领的推举下,尧命他摄政。
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驩(huān )兜、三苗四人。
尧去世后,他继了位,咨询四方部落首领,挑选贤人治理民事,还选拔治水有功的禹做继承人,是深受儒家学者推崇的明君的典范。
国学经典导论01-05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而在两者关系上,孔子又最注重执 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 了社会治理的好坏。因此,他对执政 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 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 那就是“以身作则”。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 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 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 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 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孔 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 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 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这样,才能造 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这就是古代的所 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
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 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 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 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 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深远而巨大。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 顺从父母,尊重兄长——孝悌是
修身、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 是中国古代处 理家族内部两大 关系的基本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四)爱人是修己之学的根本——
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爱人
爱人是修己之学的根本。这里的 “人”是一种泛称,是一个类概念, 是超越了阶级、种族的局限。孔子认 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就是 “忠恕”。对己,要求“克己”;对 人,要求“爱人”。二者统一于“仁” 之中,是修己之学的两个支点。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第1课仁者爱人课件-山东省聊城二中高一拓展之传统文化

【大意】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没有办法超过他的;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 德的时候,只是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谁能在某一天把自 己的力量用在施行仁德上吗?真要这样做,我还没有见过力量不 够的。大概这样的人还是有的,只是我没见过。”
四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学而》
【注释】①巧言:花言巧语。②令色:伪善的面貌。③鲜(xiǎn) : 少。 【解析】这里说的“巧言令色”, 是指专为讨好他人说出的一些花言巧语,没有真情
实意。虚情假意,自然谈不上仁。因此,仁要落实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上。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得和颜悦色,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谢 谢!
【解析】“仁”是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一种修养。只要自觉,只要努力, 人 人都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句话既给人以鞭策,也给人以信心
【大意】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 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注释】1、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2、病:忧虑,感到为 难。3、譬:比喻,比方。 【解析】“立己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老师推己及人,这是实 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是一切社会公德的基础,也应该成为人们普遍遵行的社 会准则。
【大意】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道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道,简直是圣德了!就连尧 舜尚且难以做到呢。仁是什么呢?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 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凡事能 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施行”仁“的方法了。” (《雍也》)
中国古代哲学-第一讲 仁者爱人

基本准则
“仁义礼智信”——人应该崇尚的五种高尚品德 “温良恭俭让”——人应该陶冶的五种高贵品性
第一讲 仁者爱人——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仁学 仁政
诠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奠定了儒家人生哲学的基础 彰显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 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第一讲 仁者爱人——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第一讲 仁者爱人——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忠恕之道
实现路径
朱熹: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孔子的人生准则和处事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一讲 仁者爱人——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孝悌之心
评判标准
孝是敬爱父母,悌是善事兄长
入则孝,出则悌
第一讲 仁者爱人——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绪论 第一讲
仁者爱人 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第一讲 仁者爱人——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人类对自身价值与意义的一次突破性认同
《论真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命题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对人的独立性与理性的肯定 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讲 仁者爱人——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仁
甲骨文
据《说文解字》解读,“仁,亲也。从人,从二。”“ ”即人,从人好 理解。 但“ ”如何理解呢?作为会意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这个“二”字 的解释是:“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表示两个人一起沟 通交流的意思,也就是说“仁”的造字本义就包含平等兼爱的意思。
第一讲 仁者爱人——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西周时期 《尚书·泰誓上》
“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春秋时期 管仲《管子》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对“仁者爱人”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对“仁者爱人”的理解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选讲作业题目: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姓名: 高景春学号: 1364103425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对“仁者爱人”的理解摘要,孔子的圣学,以仁为中心主旨,以行仁为最高理想,以成仁为最高境界,三者不能离开片刻。
所以孔子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不会贪求生存而损害仁,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就仁。
富裕和高贵,是人们所喜欢的,但不用正道得来,就决不接受;贫困和下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因常理而来到身边,就不要急于去摆脱。
君子如果失去仁,怎么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有片刻时间违背仁,即使仓促匆忙之间也一定和仁做伴,颠沛流离之间也一定和仁为伍。
关键字,尊重德孝平等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仁者爱人”这种观念以人为最高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和珍爱人的生命,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第一位。
儒家思想的“仁者爱人”,不但是要爱家人,而且是要爱朋友,爱世界,爱周围的一切。
一个人活着,不是机械地活着,而是靠良心活着。
良心,就是一个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而我们行为处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做到让自己心安理得。
《论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最根本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心安”,只有觉得心安的才能去做,心不安的不能去做。
所谓“仁”,是说从人的心里欣然地去爱别人,希望别人幸福,而不愿别人有灾祸。
这是一种从心中产生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大爱。
每个人都有仁心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是礼的补充,说白了就是教人们怎么做人。
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首先要落实在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周围的人身上。
例如,对父母的爱,不仅是要奉养他们,而且要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让他们真正能感觉到儿女的关爱和温暖。
第一单元 仁者爱人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问仁》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上)》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
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5仁者爱人

其二、“仁”的普遍性。
在孔子看来,人不仅都有亲亲之情,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人又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开。孔子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 “仁”的精神是“爱人”。离开了“爱人”,人就不成其为人,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博施”、“济众”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仁”不同于“圣”。“圣”是具有效果的客观业绩;“仁”则仍停留在主观的思想人格规范之内。仁”归宿为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
比较儒墨,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仁爱观的特点。
练习二
儒家的仁爱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父慈子孝” 家主张爱人要讲究“忠、孝、义、敬”,要爱人要从爱自己(自爱)、爱家人(亲情)、爱朋友(义气)、尊敬师长做起、忠于国家和事业。儒家反对不讲规矩的“爱”,爱要遵从一定的责任和道德。要爱他人,首先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本领,从自己和身边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逐渐担当更高的社会角色,才能实现真正爱别人。低素质的“爱”,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以自己的冲动为借口来强行限制他人的自由,这种爱实质是极端劣俗的自私,道德败坏的特征。’
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02
孔子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捕鱼不用网,而用钓竿。为的是,避免过多地杀害生灵。狩猎不射归巢的鸟,是因为,鸟儿已经忙碌了一天,归巢休息了,不忍心杀害。
国学经典人生感悟

国学经典人生感悟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下面我将以国学经典中的人生感悟为题,列举10个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一、《论语》中的“仁者爱人”的理念告诉我们,待人要慈爱、宽容,关心别人的需求,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地去做事,不要强求,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三、《资治通鉴》中的“克己奉公”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要舍弃自私的欲望,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四、《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的理念告诉我们,人生的修行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五、《孟子》中的“知止而后有定”的理念告诉我们,人生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要懂得适时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六、《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理念告诉我们,要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去认识自己和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七、《庄子》中的“守一而不失”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动摇,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八、《三字经》中的“温故而知新”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过去的经验教训,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改进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九、《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告诉我们,要以身作则,善待他人,不做对别人有害的事情,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十、《孟子》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坚守正义和道德的底线,不追逐短暂的欲望,才能过上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以上是我根据国学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总结的十个人生感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活出有品质的人生。
论语:仁者爱人(2)

论语:仁者爱人(2)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陆洋我欲仁,斯仁至矣【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把仁德看成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其它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的;厌恶不仁的人,他在以仁德行事处世的时候,就不会使不仁的行为在自己的身上出现。
有能够在一天内去尽自己去行使仁德的人吗?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要实行仁德而力量不够的人。
这样的人是有的呀,我可是从来还没有见到过。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我心目中)爱好仁德的人,应认为仁道至高无上(而不是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厌恶不仁德的人,他的仁道作为,应该是避免世俗间不仁德的人事影响到自己(但有人就总要受外界影响)。
(你们间)有谁能够坚持一整天尽心而求仁道的人吗?(只要求仁,就能得到仁;求仁的心力谁都有)我还从没见过没能力求仁的人呢——但也备不住有,不过我还没有见过。
”【分析】首先说文理。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的“无以尚之” 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对“好仁者”和“恶不仁者”的本身而言的,是指对仁的重视的程度。
使用我这样浅译。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是正面说的反面话,但是,没有反问的语气,是孔子对作的肯定的回答,是在批评其他人都没有实心实意的行使仁德,即使有,也是口头上的,没有身体力行。
可见在那时,爱好仁德的人之少。
因为天下动乱,周朝已经濒于灭亡,周礼已经行不通了,社会正在进步,制度正在更新。
再说“仁“的内涵。
我们不要忘记,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句话的重要地位,不管孔子对仁的说法有多少,这才是仁的中心,仁是以周理为基础的,而周礼就是等级制度,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
国学经典文章摘抄

国学经典文章摘抄
国学经典文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哲学和道德观念。
以下是一些经典文章的摘抄: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我们应该遵循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不去伤害别人。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观念,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意思是说,只有通过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平才能实现天下大同。
《孟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仁者爱人以至于物。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即“仁者爱人以至于物”。
意思是说,仁者不仅关心自己和亲友的利益,也关注所有生灵的福祉。
《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意思是说,只有了解自己和敌人的优劣势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思是说,宇宙万物都是由一个原始的“道”
而来的。
以上这些国学经典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哲学和道德观念。
通过
阅读和理解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
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课件

(三)这几则讲仁的实践,我们一起 看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
1.言志 言志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 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 问人: 问人 3.于有丧者侧:尊崇礼 于有丧者侧: 于有丧者侧 4.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导盲: 导盲 5.见齐衰者 见齐衰者……必趋 :恻隐之心 见齐衰者 必趋 恻隐之心 6.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仁爱之心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仁爱之心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读5.26
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 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 子路是侠士 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 是侠士, 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 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是仁人 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 是仁人, 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 于人。 于人。 孔子是 圣人” 圣人之行, 老者安之, 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 圣人方能“ 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 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有所养 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 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 社会一定稳定,胸怀博大,境界更高。 属,社会一定稳定,胸怀博大,境界更高。
回顾小结
什么是“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者爱人”呢? 首先指一种情感, 爱人” “仁”,首先指一种情感,即“爱人”,首 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 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 即所谓的“忠恕之道” 人,即所谓的“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 人之间的普遍和谐。 人之间的普遍和谐。 以上通过他与弟子的谈话来表现他的仁德爱 民的思想, 民的思想,经由他自己表达了自己的良好愿 望。 思考:孔子是如此想的, 思考:孔子是如此想的,那么他自己又是如 何去实践的呢? 何去实践的呢? 且去听去看他的言行举止吧! 且去听去看他的言行举止吧!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6:仁者爱人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6: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 ; 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孟子原文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希望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6:仁者爱人相关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详解何为“仁”?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内容,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
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
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
这种爱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爱的程度。
(所谓“仁”就社会的精华,在孔子年代精华就是有钱的官僚,那个年代是阶级社会。
所以“仁者爱人是社会地位高的去爱社会地位低的。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6:仁者爱人相关资料:仁是儒家管理的核心仁:“仁”是儒家管理的核心。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坏事不可强加于人,比如你不希望自己得大病,也就不要让你的职工在有毒的环境下工作身患重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克己复礼为仁 ——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 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 “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 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 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 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 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 一书的始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 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孔子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 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 要注重礼的精神。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 “恭”、“敬”、“让”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援 仁入礼,以仁充礼,为孔子构建学说 体系的最关键环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
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 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 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 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 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深远而巨大。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 和而不同
“和同之辨”是当时思想家们思考和 争论的一个话题。孔子主要是就如何在 处理社会关系来展开这一论题的,“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把“和而不同”已发展为一种普遍原则, 其实质便是追求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在社会政治思想中也贯彻“和 而不同”的原则。在政治上,孔子的 主导思想是“为政以德”,但又主张 恩威并施,德刑兼备,宽猛相济,认 为这样才能实现政治上的“和”。
由于“不欲”含有 “克己”之意,按“克 己复礼为仁”的说法, “不欲”含有可达仁之 意,故可解释为“仁”。 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 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 子或志士就是孔子教育 的培养目标。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 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教 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 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 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而在两者关系上,。因此,他对执政 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 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 那就是“以身作则”。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 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 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 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 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孔 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 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 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这样,才能造 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这就是古代的所 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执中、中庸的观念与“仁”也有 密切关系。孔子还以“射”来作比喻, 说明“中庸”,认为“射”的“中” 与“不中”的关键在自己主观方面, 必须“反求诸其身”,己心正则己身正, 己身正在则矢无不正,射无不中。这 里谈“中”,谈怎样才能“中”,实 际上已经揉进了“仁”的观念。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实现以礼治国必先正名
孔子把“正名”作为起始。他说: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 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主张 要落实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为此,在君臣关系上,他强调君臣 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事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至于父子、兄弟、朋友 之间,一句话,各种社会关系都要以 礼为准则,甚至要求人们“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 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他对周礼也 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 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 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 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 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 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孔子对“和”的标准问题十分关注,强 调以“中”来建“和”。他是通过“和”与 礼的关系来展开讨论的。在《学而》中,他 的学生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礼的 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辨异”,即区分贵贱尊 卑社会等级。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礼的分别 辨异功能,就可能使社会中各方面不太和谐。 因此,很有必要引进一个平衡性原则,这就 是有子说的“和为贵”。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和为贵——在极端中寻求平衡 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中庸即“治中”,目的是守礼 。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 识原则,并且中庸之德起源很早,中断已 久,在当时已经很罕见了。中庸与“允执 其中”意思相同。 “中庸”也就是“用 中”。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从《论语》有关记载可以看出, 孔子把礼视为“中”,执中、用中是 依存于礼的,执中即是执礼,中庸意 即谨守礼制,不偏不倚,不激不随, 恰当适中。《礼记·仲尼燕居》载:子 曰“礼乎礼,夫礼所以治中也。”礼 的基本作用是治中,中的最大社会意 义就是守礼。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 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 仁。”。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 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 德行与才能,即孔子所说的: “若藏武仲之知(智),公绰之 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 矣。”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 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 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 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四、因材施教——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 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 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 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 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 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 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 和行道的德才。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为国以礼 ——以礼乐教化安邦治国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 学 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 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 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 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 的总体思路。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一)尊重周礼的基本原则,适 当增损以益当世
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 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
换句话说,“执中”应是一种内 在的修养,应成为君子的自觉追求, 而内心的“执中”就是仁。正己好比 仁,射中好比礼,仁是内在修养,礼 是外在标准,仁是前提,礼是目的, 二者之联结,便是中庸之道。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中庸”的实质是 在极端中寻求平衡
孔子对“中庸”原理的实际应用, 是在极端中寻求平衡。求“中”之方, 首先在于通过考察事物对立双方的连 接点来确定,寻求双方在更高层次上 的平衡。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第五节 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主讲:万 平教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 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是伦理道德层面的“仁”。 其次是政治思想层面的“仁”。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一、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正 己”的要求
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 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 本的。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如孔子认识到当时社会贫富的对立, 然而怎么来解决贫富之间的矛盾呢?他既 不是简单地站在求富的立场,又不是简单 地设法去贫,而是提出了一个“义”字, 用“义”作为调整贫富矛盾的一个标准, 对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求双方更 高层次的统一。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其次,避免“过”与“不及”。 “过”与“不及”是事物趋于极端的 表现,必须通过“执中”来维持事物 的平衡。因此,孔子提出要避免过与 不及。在政治行为上,更要避免过与 不及。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实现“和”的途径便如《中庸》所 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 好察尔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有 用其中于民。”这里,执其两端而用其 中于民便是求“和”的途径,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和”就是“中”。所以, 正是在孔子这里,初步实现了“中”与 “和”的融合,形成了“中和论”。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在经济上,孔子从“保民”出发,抱着 实现社会良好秩序的愿望,反对各国君主 对百姓增加赋敛,过分压榨,提倡发展生 产,节俭财用。在文化上,孔子以“和而 不同”的观念整理西周礼乐文化遗产,又 广泛吸收、改造春秋时代各种学问、思想 观念,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四)和为贵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五)实施“仁”的途径——
尊五美、屏四恶
子张
问于孔
子曰:
“何如
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
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
“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
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 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 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 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 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