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技术史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有两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一:
对科学技术史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有两条“进”路,其一,细致梳理理论、学科的发展脉络;其二,从方法论层面进行反思和提炼。请结合本学期的收获,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
从我们这学期的课程安排以及付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是涉及到了这两条“进”路的,在上课期间,老师带领我们了解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成就,梳理了各种理论,让我们对这些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当然这条路在这学期的课程教授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第二条“进”路老师上课也有涉及,但是更多的是要我们下来自己探索以及反思。
就我看来,这两条“进”路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
1.两者之间关系:
(1)“一”是“二”的基础,“二”是“一”的升华和提炼
黑格尔说过:“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他还迸一步指出,方法是从“对象自身中取得规定的东西”、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黑格尔的这些论述,说明方法虽然是主体用于认识客体的手段、工具,但是,方法不是纯主观的,而是由认识对象规定的,即从方法论层面进行反思和提炼是需要基于对事实对象的了解,而这种了解要求我们细致梳理理论、学科的发展脉络,即“一”是“二”的基础;
另一方面,从方法论的层面进行反思,是就方法本身而言反思的反思,即我们怎么样学习,选择学习方法的标准是什么,再评价这种选择标准,可以看出“二”是“一”的升华,如果我们仅停留于“一”这条道路上,我们就只停留在事物表面上,没有涉及到本质,只有“一”与“二”结合起来,才能让我们全面的进行学习和研究,即“二”是“一”的升华和提炼。
(2)“二”有利于我们对“一”更好的理解
一门学科理论的发展总是与它方法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特别是,对于新兴学科,更需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方法论成果,逐渐形成科学的方法休系。因此,我们要对科学技术史进行学习和研究,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和提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其发展,而学科的发展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其呈现的事实是有益处的,即“认识事实”—“反思总结”—“学科发展”—“进一步认识事实”,这是一个有益的不断循环的圈子。
(3)研究者自身的认识能力+呈现的事实=方法论层面的反思和提炼
方法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手段和工具,它的主体性是很强烈的,无论是科学材料的选择和评价、还是对其抽象上升到达理论把握,都是研究的主体进行的活动。
而从方法论层面来学习和研究就更具主体色彩,我们选择的标准,评价选择标准的机制,都是取决于研究者的认识能力,即研究者自身的认识态势或认识构架。恩格斯曾经引用黑格尔的论述说明这一点:“是什么样的头脑从事研究现实,这对于经验具有巨大的意义。伟大的头脑作出伟大的经验,在五光十色的现象中看出有意义的东西。”因此,我们自身的认识能力对于我们能否正确的认识科学技术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资料:
1.其实方法论最终的体现就是方法,反思的结果仍然是一种方法。
例如,要做A事,于是有B、C、D这三种方法,我对这些方法进行反思的时候,形成了E、
F、G这三个评价标准,然后用这些标准去选择方法,这些标准如果固定下来,就成为了应用于这项选择的方法,但很显然,这种方法与B、C、D不是同一层面的。
2. 关于“方法论”这个东西,我再重复说明一下:
(1).不要把对它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东东,如:归纳、演绎推理、实验,经验、以及第六章谈到的牛顿等人的方法论。
(2).方法论实际上是思考问题的方式、高度。看问题不能停留于就事论事,得把这个问题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视野下。
(3).还是用那个形象的比喻:
我到温江校区来上课可以坐校车、可以打的(如果我很富)、可以骑单车(如果我是铁人)、可以步行(如果我发神经)、可以飞行(如果我是蝙蝠侠).... 上面每一种方式,我称为“方法”。(注意,百度百科中所说的主要是指这些东东。但不是我理解的“方法论”)
于是周二来监考的时候,我就要考虑了:我到底选哪种方法?
不能依靠冲动或掷骰子,得思考。于是我就会设定一种取舍或评价的标准A。这时,方法论就形成了,它就是关于方法的反思。
到了学校后,我有点后悔,发觉我选的这个方法不好。于是,我开始怀疑标准A 可能不合理。我似乎还可以采用标准B,C,或D。于是我又想:对各种标准的评价机制是什么?这是,我又在方法论层面进行思考了,它就是关于方法的反思的反思
还可以继续反思...这都是方法论层面的东东。
(4).面对一坨科技史的材料,我将如何去整理它?我为什么应该这样去整理它?等等,这些就是方法论的东东。
“方法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一定模糊性的概念,但一定都是以反思作为基础的。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方法论,这就是我所要告诉大家的我理解的方法论,
这就是你可能不同意但我希望你能了解的我所理解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