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_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_董莉军

合集下载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效应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效应分析

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但一些具有实力的国有企业也积极加入到跨国并购浪潮中来,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上均有所突破。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1)获取战略性自然资源。

我国是资源消费大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再加上未来的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资源支持,每年对石油、铁、铝等重要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高达数亿吨且逐年攀升。

而目前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现象普遍存在,发展中国家从国际市场获得发展能源成本较高。

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很大一部分用于对跨国稀缺资源的收购。

在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的10大并购交易中,资源类的并购事件就占到了8例,其中中国石化以75.02亿美元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成为当年完成的最大规模并购交易。

(2)获取先进研发技术。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因素。

尽管我国企业为许多国际品牌进行代工并每年出口大量的产品,然而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掌控在外方手中,我国出口的产品一般而言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经济附加值较低,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技术水平离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政府鼓励吸引外资,不仅是出于对资金的需求,也存在“以市场换技术”的考虑。

但是外国政府和跨国企业对技术转让十分谨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很严密,核心技术很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中国。

通过跨国并购,中国企业可以将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作为收购目标而获得专利技术,这具有明显的速度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获取优质资产和品牌。

中国企业通常采取贸易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但是对于欧美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新品牌的进入是非常困难的,进入成本高昂,需要投入巨额广告费用、营销费用。

目前,很多外国企业为了提高利润,开始调整公司战略,实施“回归主业,强化核心业务”的战略,将非核心业务和亏损业务剥离出去,以较低的价格卖出这些资产,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获取优质资产、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的机会。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效应分析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效应分析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效应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呈现出了更多新的特点和规律。

介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跨国并购的特点,通过阐述跨国并购动因,分析跨国并购给企业带来的效应,并且以此借鉴跨国公司先进经验,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并购横向并购1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态势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共出现过五次大的企业并购浪潮。

在1995年掀起的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中,中国企业也走出国门,海外并购日趋活跃。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中国已累计将330亿美元投资在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 470家公司中。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数据显示,从1988~2003年,中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总金额为81.39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1997年之后,2003年更是高达16.47亿美元。

并购所涉及的资产交易额就最近几年发生的几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个案判断,中国企业进行的几起较大的跨国并购,单个交易额就在1~3亿美元之间。

据统计,2004年度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交易额约为24.54亿美元。

虽然直到近几年,从中国大陆流出的并购总金额也只有十几亿美元,但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占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坚定决心。

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与动因2.1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1)强强联合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强强联合是跨国并购最普遍的表现形式,相对于企业自身以固定投资来实现扩大再生产而言,与其他企业强强联合的方式要便捷得多。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缩短建设周期,迅速扩大企业规模,获取规模效应;可以迅速获得熟悉该领域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保持并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002年9月,TCL集团以820万欧元收购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施耐得。

跨国并购动因-困难-对策

跨国并购动因-困难-对策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1. 全球竞争压力的驱动。

全球化的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展开海外大规模并购,打造全球竞争平台。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家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跨国公司长驱直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之间竞争的主要“战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本土企业的实力迅速提升,但仍然有限。

要想赢得未来竞争中的一席之地,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壮大起来,迅速打造一个能够与大型跨国公司正面竞争的平台。

这也是中国企业选择大规模海外并购,在国际化经营路程上实现跳跃性发展的一个主要动机。

2. 为获得战略性资产。

所谓战略性资产是指企业通过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设施和系统效率及品牌资产方面投资积累起来的资源。

这些所有权资产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东道国的本土化特征,不仅无法在其他市场获得,而且开发耗时。

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寻求的战略性资产,主要包括品牌、先进技术和稀缺的自然资源。

如2005 年中石油以41.8 亿美元竞购哈萨克斯坦PK 石油公司成功,获得该国境内约700 万吨原油年产量和大量石油储备;而“中海油”以185 亿美元竞标优尼科石油公司虽然失败,但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石油公司参与国际资源开发的决心可见一斑。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在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当代国际竞争中,品牌运营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金钥匙”。

然而,我国虽有制造世界一流产品的能力,却疏于创造和经营自己的品牌。

因此,如何在国外建立自己的品牌影响,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企业的国际品牌策略有三种方式:为国外公司贴牌生产、自建品牌和通过并购获得东道国企业的品牌。

我国目前多数企业以贴牌生产为主,兼顾在东道国市场销售少量的自有品牌产品以扩大影响。

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提高,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贴牌方式的缺点,并购国外的知名品牌作为一种替代方式而受到关注。

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与效应分析近年来,中国对外并购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动因与效应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海外并购的发展历程、动因、效应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发展历程中国海外并购的起步较为早期,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尝试。

但直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海外并购才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主流战略之一。

2005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量达到了16亿美元;2015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了1559亿美元,增长了98倍。

2. 动因2.1 市场需求中国海外并购的首要动因是市场需求。

中国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企业需要海外市场来寻找新的增长点。

此外,借助海外并购,企业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在国际市场的布局,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品牌认知度。

2.2 资源获取另一方面,中国海外并购的另一重要动因是资源获取。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资源瓶颈问题,包括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

海外并购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获取外部对自身经济发展有益的资源,包括原材料、技术和品牌等。

3. 效应3.1 产业升级通过并购,中国企业可以获取到外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有助于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此外,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来摆脱过剩产能,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3.2 中国品牌影响力提升中国海外并购还可以帮助中国品牌加强影响力,提升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品牌认知度。

此外,通过优秀的品牌和技术,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

4. 影响因素4.1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中国海外并购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府在税收、外汇和监管等方面的管控对于并购的顺利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国家对于重点行业的引导和扶持也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

4.2 文化和商业环境文化和商业环境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需面对的重要挑战。

不同国家的商业模式、文化背景以及法律法规等差异,对于企业的并购合作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企业需要在并购之前充分了解目标国家的商务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浅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浅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浅析陈玲摘要: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跨国并购的案例日益增多,并购金额也有所增大。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2002年,中国企业并购海外资产的规模庞大。

针对这一新情况,本文从国际投资阶段理论入手,基于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的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会展开一次新的跨国并购浪潮。

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原来在海外投资建厂,逐渐转向通过海外并购,取得主动权,参与国际竞争。

在全球经济陷入紧缩泥潭的2002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超过40%。

与此同时,据《亚洲并购》杂志的统计,2002年前11个月中涉及中国企业的商业化并购交易总规模超过1700亿元人民币,其中最大的10起并购交易的单项规模都超过10亿元,在这最大的10起并购案中,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的项目占了一半。

2002年被称为“中国并购元年”。

单就上海企业而言,就先后用上亿美元成功吞并6家海外知名企业。

例如,2002年10月,上汽集团出资5970美元收购韩国通用大宇汽车科技公司10%的股份;上海电气与美国晨星共同出资900万美元,收购日本秋山印刷机械公司的所有技术和设备;上海制皂集团也成功收购了2家美国企业。

笔者认为,基于来自中国企业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跨国并购的数量将增多,资金规模也将增大,中国企业会展开一次新的跨国并购浪潮。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理论依据在80年代初期,J. H. Dunning 提出了国际投资阶段理论,从动态角度解释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关系。

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计算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是:第一阶段,人均GNP 不超过400美元。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较少接受外国直接投资,也没有对外投资,净对外投资额为零或负数。

第二阶段,人均GNP 在400~2000美元之间。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有所扩大,投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吸收外资增加,但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仍然很低,不足以抵消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净对外投资额为负数,并且随着GNP 的提高日益扩大。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推动因素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推动因素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推动因素分析【摘要】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逐渐成为主流。

本文从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市场扩张需求驱动、资源获取和市场溢价、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政策支持和政策红利等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推动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持续增长。

在对推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将继续受到各种因素的推动,加速走向国际化。

也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企业海外并购、推动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扩张、资源获取、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政策支持、发展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逐渐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寻求海外市场和资源的需求逐渐加大。

国际市场的机遇和风险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深入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推动因素,对于指导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海外并购可以快速获取跨国市场和资源,提升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实现国际化布局。

理解新常态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推动因素,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扩张需求、资源获取和市场溢价、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深入探讨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为企业在新常态下积极参与国际并购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企业海外并购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分析企业海外并购的推动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驱动因素及面临的挑战的应对_贸易经济论文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驱动因素及面临的挑战的应对_贸易经济论文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驱动因素及面临的挑战的应对_贸易经济论文关键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尽职调查交割整合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对外投资日益成为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主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政府对于海外投资采取的鼓励措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通过收购境外企业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从而尽快获得原材料和供应源、海外市场、新产品和服务、新技术、人力管理技能和人才、品牌认知度、提高生产力和质量。

全球金融危机后,战略性收购、跨境并购和主权财富基金逐渐成为并购市场的主力。

2011年前三季度的全球并购业务共计1.72万亿美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21.5%,是自2008年来同期交易量最大的期间,共有8,930笔交易完成。

跨境并购比例日益增加,2011年前三季度的跨境并购交易占全球并购业务的40.4%。

能源和煤矿行业是涉及金额最大的行业,占跨境交易总数的27.4%。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驱动因素从2008年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逆风飞扬、交易额快速提升、中国资本的全球化战略提速。

中国政府为了将经济发展集中于更具战略重要性的目标,正采取措施鼓励对内对外投资:放松了针对海外投资的外汇管理,鼓励银行为这些交易提供资金,海外投资的批准更为高效。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海外并购共涉及15个行业,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55起,同比增长10%;披露金额294.19亿美元,同比上升37%。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575亿美元,2011年成为全球第六大对外投资国。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热点行业集中在能源行业。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蓬勃发展是由国内和国外两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国内驱动因素包括:(1)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2)为了获得稳定、安全、经济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供应;(3)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态势以及寻求降低日渐上升的生产成本的目的;(4)为了实现公司业务的国际化扩展;(5)为了获得良好的公司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6)为富余资金寻找投资渠道。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分析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不断增加,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从经济、市场和资源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经济因素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面临过剩产能和市场饱和的问题,而跨国并购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

跨国并购可以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技术水平和拓宽经营范围等方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此外,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还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产品和品牌走向世界,提高国际竞争力。

其次,市场因素也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需要通过跨国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

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新兴市场的机会,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提高发展潜力。

同时,跨国并购还可以实现国际化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资源因素也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得优质的资源,包括技术、人才、品牌等。

跨国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通过跨国并购,中国企业还可以获取海外市场和渠道资源,进一步拓展企业的业务范围和规模。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跨国并购可以推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通过并购,中国企业可以整合海内外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跨国并购可以促进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通过并购,中国企业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再次,跨国并购可以拓展市场和渠道,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并购,中国企业可以进军海外市场,获取更广阔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消费者基础,提高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跨国并购可以实现企业的资本全球化。

通过并购,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境外资本市场来进行融资,推动企业的资本全球化进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问题与对策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问题与对策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问题与对策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外并购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问题和对策。

一、动因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市场扩张:通过海外并购,中国企业可以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影响力,提升竞争力。

2.资源获取:一些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获得稀缺资源,如石油、矿产等,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3.品牌增值: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中国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提升自身形象和市场地位。

4.技术引进:一些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国外公司,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经验,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问题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金融风险:海外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资金运作、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容易面临金融风险。

2.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法律、政策等差异,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需要充分了解并适应当地文化,避免因文化冲突而导致合作失败。

3.管理问题: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后需要面临更加复杂的管理问题,如如何整合不同企业文化、如何调整组织结构、如何管理跨国团队等。

4.政策风险:海外并购受到当地政策的影响,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对并购项目产生不利影响,需要企业有应对策略。

三、对策为了应对海外并购的问题,中国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海外市场的研究和了解,降低金融风险。

2.文化融合:加强跨文化沟通和交流,培养多元化的管理团队,提高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

3.整合资源:并购后,及时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4.灵活应变:积极关注并适应当地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和经营模式,降低政策风险。

5.建立品牌认同:并购后,注重品牌整合和传承,加强对品牌的管理和培育,提升品牌价值。

跨国制造企业在我国并购的动因和挑战

跨国制造企业在我国并购的动因和挑战

跨国制造企业在我国并购的动因和挑战一、跨国制造企业在我国并购的动因1. 扩大市场规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跨国制造企业希望通过与本地企业的合并来拓展其市场份额,扩大其在中国市场上的影响力。

2. 获取技术、资源和人才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跨国制造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取到这些资源和人才,同时掌握先进的技术,以提升其产品竞争力。

3. 减少成本在我国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下,跨国企业通过并购来实现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增加了销售利润。

4. 满足政策要求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跨国企业通过并购可以符合政府的要求,同时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5. 市场相对饱和在发达国家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跨国企业选择进入我国市场,在竞争中保持其市场位置和利润。

二、跨国制造企业在我国并购的挑战1. 本土文化和市场环境差异大我国的商务环境与其他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可能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困难。

2. 政府法规的不稳定性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相对较多,跨国企业在我国进行投资和并购时,政策法规的不稳定性可能给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包括现有投资约束收紧、税收政策变化等。

3. 廉价劳动力的减少中国经济发展导致了工人劳动力的成本增加,使得跨国企业在生产、物流等方面的成本增加。

4. 品牌与文化的冲突跨国企业在我国进行并购时,可能会遇到文化冲突,使其文化和品牌受到威胁。

5. 开发本土市场的难度跨国企业在我国进行并购后,可能难以迅速扩大本地市场份额,这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利润。

三、案例分析1. 斯伯丁合作并购智能仪表厂斯伯丁公司是一间全球领先的流量、级差和压力测量仪表制造商,并且赢得了一系列国内外大型工程项目的合作。

斯伯丁公司与我国一家智能仪表厂进行了合作并购。

通过并购,斯伯丁公司获取了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人才资源,并扩大其产品与服务范围。

2. Stora Enso协助中国建设养殖判决标准Stora Enso(斯图拉恩索)是全球最大的制浆造纸公司之一,其并购了一家中国公司。

【精品】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风险研究(一).

【精品】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风险研究(一).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风险研究(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风险研究(一)【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

这是我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挑战的需要,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

但是,跨国并购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会面临各种风险。

本文试图对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动因以及跨国并购中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向国际进军以并购的手段进行海外扩张正成为中国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手段。

早在2002年,中海油就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两块石油天然气田;2004年12月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一举跻身世界三大PC厂商;2005年7月,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以2942.3万澳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蒙托煤矿25.5%的股权;而最近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又将这一趋势推向一个高潮,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的全部业务。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大潮可谓风起云涌。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分析(一)绕过贸易壁垒跨国并购避开了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壁垒,快速进入战略性行业。

近年来,随着各国关税的普遍降低,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寻求合法而隐秘的保护工具的国家越来越多,他们为企业出口设置重重障碍,形式表现为:一是进口配额限制,比如欧盟给予中国彩电企业40万的进口配额;二是反倾销调查。

国际反倾销案件数量正呈螺旋式上升趋势,作为WTO新成员和出口大国的中国已成为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

不久前,继欧盟之后,美国又挥起反倾销大棒,对中国彩电征收高达20%~25%的反倾销税,使企业出口成本大为增加,产品价格毫无优势,几乎退出美国市场。

对这些贸易壁垒措施,中国企业为扩大国外市场,尤其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不得不通过并购或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

比如TCL收购施耐德电子、海尔收购意大利一冰箱厂,这些并购都使企业生产当地化,从而立足东道国,绕开关税非关税壁垒,同时也通过兼并减少市场竞争对手。

浅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问题及对策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20权和决策权等,这样才能在确保总部对境外经营机构的相对集中管控的前提下,实现对境外机构管理层的约束,进而有效降低境外资产的运营风险。

(二)提高境外资产管理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明确企业的经营战略是有效预测、规避风险和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风险的前提,而风险防范和应对的最终目的在于防止境外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在实践中国有企业应当从把握好境外投资的战略决策环节入手来提升其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首先要明确进行境外经营的战略意义,例如获取战略性资源、开拓境外市场等,这些战略目标和动机必须细化;其次是要明确境外项目投资的选择标准,例如从东道国国别选择和入驻方式等;最后是要对境外机构的战略角色进行定位。

只有这样才能在进行境外资产管理时的目的性较强,合理控制境外资产的风险。

(三)优化境外资产管理的控制活动要优化境外资产管理的控制活动,可从三个方面加以思考:一是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不能替代业务控制活动,必须根据境外资产的运营特点设计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的业务控制活动;二是要建立规范科学的财务报告和管理制度,从而来防范境外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要有效利用内部控制的牵制机制,即从构建境外机构管理层的权利制衡机制入手来防止个人权利过大,进而损害境外国有资产的问题。

结束语:随着国有企业在境外资产规模的逐年扩大,其境外资产管控成为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国有企业在境外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困境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实际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能够帮助国有企业突破其境外资产管理的困境和难点,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1]汤媛媛,杨春.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监管与风险防范[J].当代经济研究,2017.03[2]卢享光.浅议如何对国有企业境外资产进行有效监督管理[J].现代商业,2014.11[3]卢永真,姜华欣,胡迟.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途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7.02[4]周煊.中国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01浅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问题及对策梁圆皓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 201900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以实现各种资源全球最佳配置为目标的企业在境外的直接投资活动发展迅猛。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为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逐渐成为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拓展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进行探讨,从动因、过程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市场扩张、资源获取和技术提升。

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快速拓展市场份额,进入新的市场,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企业借助跨国并购可以获取目标企业的资源,例如技术、品牌和渠道等,从而提升自身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活动实现技术提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过程包括目标选择、交易谈判和后期整合。

目标选择是并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中国企业需要仔细考虑目标企业的战略契合度、市场前景和风险等因素,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企业。

交易谈判是并购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中国企业需要与目标企业进行谈判,确定并购价格、条件和合作方式等,确保谈判结果符合双方的利益。

中国企业需要进行后期整合,将两个企业的资源、技术和管理相互整合,实现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效果包括资源整合、风险管理和品牌价值提升。

通过跨国并购,中国企业可以整合目标企业的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跨国并购也能够帮助中国企业降低风险,通过多元化布局,分散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跨国并购对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也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并购能够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知名度和形象认可度。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往往面临文化差异、法律环境和经营模式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在并购过程中灵活应对。

跨国并购往往需要海外投资和并购经验,对中国企业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成本。

由于跨国并购往往涉及到大额资金和复杂的交易结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财务风险和经济周期等方面的挑战。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战略选择分析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战略选择分析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战略选择分析作者:吴玉文卫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07期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一)国际动因跨国并购是国内企业并购的延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的兼并和收购。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企业并购已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了一个多世纪,作为直接投资的一种普遍方式,跨国并购却是起始于二战以后,在上世纪60—70年代迅速发展,并且在8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中,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在从1994年开始掀起的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中,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主要角色。

从起源及发展史看,跨国并购的国际动因如下:1、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原因从本质上说,企业并购是一种商品经济活动,它最初产生的动因首先是对利润的追求和竞争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必是一个追逐利润的过程,也是其生产的目的,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西方企业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宗旨。

同样,作为企业并购发展的延伸,跨国并购的根本动机就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败对手,取得利润最大化。

因为跨国并购首先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跨国公司进行并购是出于它们全球竞争的需要,或者基于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成本、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加强行业竞争地位的动机,而绝不是到东道国搞慈善事业。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商品、服务及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导致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跨国并购,跨国公司正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各种统计资料都表明,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产物。

3、跨国公司自身发展的原因目前关于跨国并购的理论中,最令人信服的就是“速度理论”。

企业在国外扩张时,并购通常是取得市场支配地位、进入新技术领域、组建规模经济等预期目标的最迅速有效的途径。

(二)国内动因我国的跨国并购起步较晚,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关,跨国并购在我国的发展动因如下:1、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加入WTO并购是一种市场行为和资本交易活动。

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

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

一.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1.首要动因是为了生存。

市场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跨国公司普遍提升了中国市场在全球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而随着跨国公司把更多的制造和部分研发业务放到国内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产生的成本优势日渐削弱,在核心技术、管理能力、资金实力、规模效益等方面的劣势却日益明显。

在此情形下,中国企业如果仅仅局限在国内,单一市场不足以支撑他们进步长大,也难以进一步抗衡跨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2.在于收购国际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市场渠道。

并购接管一家公司可以立即利用现成的当地供应商与顾客网络,并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可以在不增加行业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达到临界规模。

例如海尔如果成功并购美泰克,将会获得美国家电市场16%的市场份额,这是任何一家新公司在短期之内无法完成的再次,公司进行并购主要是因为通过并购能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效率,典型的就是在短时期内发挥规模效应。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并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特别是对于那种企业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另一企业时,并购就成为企业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惟一途径。

例如联想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就属于这种情况。

3.最后是为了避免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出口产品经常会受限,并购一个国外企业,在国外办厂会避免这种情况。

例如TCL公司,通过并购,在中国、欧洲、北美、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以及战略OEM五大业务实现了有效互动,通过全球产业资源及格局的整合,有效避开了贸易壁垒。

它在墨西哥建立了工厂,规避了美国的反倾销政策等二.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因分析1、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是新技术推动的结果。

在技术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的升级换代。

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日益呈现出产品周期缩短研究开发成本与风险增加,技术边界模糊,规模收益递增等特征。

由于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的积累和与其它领域技术的融合过程中实现的,所以在技术革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制出更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并承担开发风险与同行模仿跟进的风险对单个企业来说,常常是不能胜任的。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摘要:跨国并购是企业为了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实现长期增长的一种战略性扩张行为。

本文对跨国并购动因的相关理论及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跨国并购的动因随着时间、并购对象的不同而动态变化,现阶段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深层原因是寻求跨国资源、获取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以及利用国际化的品牌和市场资源。

关键词:跨国并购;动因;国际竞争力一、引言二、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理论分析(一)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解释企业并购动因的最早理论之一。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企业因扩张而获得的成本上的优势,主要指供给方面的变化,例如扩大或缩小单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带来的效率提高(潘扎和维利希,1977)。

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可以将许多生产单位置于同一企业的领导下,谋求平均成本的下降。

规模经济性往往体现在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采购的规模经济、技术的规模经济、生产的经验曲线以及范围的经济性等方面。

产权组织理论认为,对于具有产品同质性的企业(如银行),天生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受到社会对产品总体需求数量、产品规格、款式和质量等不同偏好的约束较小,这决定了在不存在资源约束的假设条件下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这类企业的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市场营销实力的增强、管理费用的下降和研究开发力量的优化组合等。

以技术经济性为例,Caues通过对生产同一产品的6个不同国家的6个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一个企业在技术上的突破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往往被运输成本抵消。

这家企业只有兼并另外5家企业,形成跨国公司,才能更为有效地利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的效率。

跨国并购还可以实现采购的经济性,如日本麒麟啤酒收购珠海啤酒厂后,利用其全球化、批量采购的优势,不仅保证了啤酒花、小麦等原料的质量,而且降低了采购成本。

(二)多元化经营理论如果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并非完全相关,地域多元化就能够降低风险,这是对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直接引申。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影响因素-投资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影响因素-投资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影响因素-投资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按照贸易与发展会议对跨国并购的定义,跨国并购包括跨国并购和跨国收购,其中跨国并购是指在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和业务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成为一家现有的企业;跨国收购是指收购一家现有的当地企业或外国子公司的控股股份,即10%以上的股权。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跨国并购与一般并购的根本区别在于并购方和目标企业位于不同的国家/地区。

由于跨国并购还是一种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无法简单的将跨国并购看作国内并购在地理上的扩展,从而直接把基于国内并购发展出来的并购理论直接用来解释跨国并购。

特别是考虑到跨国并购需要面对更高的风险,完全有必要分析并购企业选择跨国并购而不是国内并购的原因。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因素来解释跨国并购的动因,但既然跨国并购同时被视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模式,那么显然不能简单地将宏观因素作为外部变量。

Rossi Volpin(2004)在研究跨国并购的决定因素时就侧重于国家之间在法律和执法上的差异。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投资者保障越好的国家发起跨国并购的交易数量越多。

这一结果表明,跨国并购通常是从投资者保护较好的国家到收购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国家的并购,起到了对世界各地企业管制制度衔接的作用。

在分析了拉美地区1998-2004 年868 例并购活动的基础上,Pablo(2009)发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对投资者的保障条件会影响企业发起跨国并购交易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认为,目标企业所在的国家有更好的经济和营商环境或资金成本比较高,会加大跨国并购的可能性;收购企业国家产权保护水平较低则会对跨国并购的可能性产生负面影响。

Hyun Kim(2010)则针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发达国家对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交易进行研究,发现资本市场规模、贸易额、共同的语言和距离是跨国并购的显着动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问题与对策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问题与对策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问题与对策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
1. 资源获取:海外并购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获取稀缺资源,如能源、原材料等。

这可以帮助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供应链的稳定性。

2. 扩大市场份额:海外并购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进入新的市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并提升竞争力。

3. 技术和知识获取:通过海外并购,中国企业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4. 国际化战略:海外并购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问题:
1. 文化差异:海外并购面临不同的文化和管理风格,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管理问题。

2. 法律和政治风险:海外并购可能涉及复杂的法律和政治环境,包括法律制度和政策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

3. 资金压力:海外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支付购买价格和整合成本,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压力。

4. 品牌和声誉风险:海外并购可能对企业的品牌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由于文化冲突或管理问题导致的业绩下滑。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
1. 风险评估和尽职调查:在进行海外并购前,应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尽职调查,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和管理团队等。

2. 合理定价和谨慎执行:在并购过程中,应合理定价,并审慎执行合同和交易条款,以减少合并风险和前期投资压力。

3. 文化整合和人才管理:在并购完成后,应重视文化整合和人才管理,建立跨文化沟通机制,并培养和留住关键员工,以确保合并后的顺利进行。

4. 多元化战略和风险分散: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应考虑多元化战略和风险分散,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个市场或行业,以降低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及影响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及影响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及影响分析摘要:海外并购即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世界银行将跨国并购的概念定义为:以获得别国企业控制权为特征的产权交易行为。

自中国加入WTO,掀起了新一轮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持续增长,并购金额逐年增大,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文章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给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海外并购;公司治理;市场竞争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2001年中国加入WTO,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

在这一轮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企业海外并购异常活跃,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持续增长,并购金额逐年增大。

在这一期间,像海尔、春兰、TCL等国内大企业集团成了海外并购的主力军。

但与此同时,中国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也以不再局限于大型国有企业,一些有创新意识的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也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生力量。

2001年8月,美国上市公司“UAI”正式被浙江万向集团美国公司成功收购其21%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迈出了中国乡镇企业海外并购的第一步。

收购的目标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这点充分证明了我国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以及发展海外资本市场意识的提高。

这一阶段海外并购所涉及的行业也不断扩大,并购的行业也由石油、化工等垄断性行业拓展到IT、汽车、资源开发、医药等领域。

总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额持续上升,海外并购的交易规模逐年上升,海外并购主体多元化,海外并购支付手段多样化。

2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①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往往会遇到市场容量的瓶颈,企业要想突破这个瓶颈就需要寻求国际化战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化进程中所要面临的困难重重。

在欧美这些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建立品牌优势所要付出的成本巨大,广告费用、营销费用往往会让企业不堪重负,这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软肋之一。

这时企业可以通过海外并购目标市场的品牌来实现占领市场的目的。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完成率决定因素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完成率决定因素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完成率决定因素分析作者:董莉军来源:《国际商务研究》 2017年第3期摘要:本文通过对2000~2015 年期间804 起中国企业宣告的跨国并购交易作为样本研究发现,并购目标的选择会影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完成的可能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东道国/ 地区的制度质量与跨国并购交易成功的可能性正相关。

从目标方企业特征来看,作为目标企业,如果是私人目标会增加跨国并购交易完成的可能性。

从交易特征来看,如果收购采用现金支付方式会减少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完成的可能性。

关键词:跨国并购;目标特征;制度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7)03-0087-10一、引言跨国并购是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方式( A u l a k h , 2 0 0 7 ; K u m a r ,2 0 0 9 ; S u n , 2 0 1 2 )。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2 0 1 5 世界投资报告》,2 0 1 4 年发展中国家发起的跨国并购交易额占全球跨国并购交易额的3 8 . 1 3%,高于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 4 . 5 7%。

可以说,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特别是中国的新兴跨国公司,正在通过跨国并购来跨越对外直接投资的早期阶段( K u m a r , 2 0 0 9 )。

不过,中国企业作为全球并购市场的新买家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

波士顿咨询公司(B CG)于2 0 1 5 年9 月2 4 日发布的题为《迎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新时代》的报告指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完成率仅为67%,与发达市场买家相比差距甚远。

Z h a n g 等(2010)统计发现,在1 9 8 2 年1 月至2 0 0 9 年4 月期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完成率为5 1 . 2%,不仅远低于美国(7 6 . 5%),而且低于巴西(7 0%)、南非(72%)、印度 ( 6 2 . 8 % ) 、俄罗斯 ( 5 9 % ) 和世界平均水平( 6 8 . 7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量影响重要性的认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文章采用 2006-2012 年 6534 起中国企业并购交易作为样本,分析中国企业跨
国并购交易的决定因素。借鉴诺思的制度理论框架,探讨中国和东道国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中国企业发起跨国并购可能
性的影响。文章研究的重点在于国家宏观经济和投资者保护状况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交易的可能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
·68·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无法简单的将跨国并购看作国内并购在地理上的扩展,从而直 接把基于国内并购发展出来的并购理论直接用来解释跨国并 购。特别是考虑到跨国并购需要面对更高的风险,完全有必要 分析并购企业选择跨国并购而不是国内并购的原因。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因素来解释 跨国并购的动因,但既然跨国并购同时被视为对外直接投资的 一种模式,那么显然不能简单地将宏观因素作为外部变量。 Rossi & Volpin(2004)在研究跨国并购的决定因素时就侧重于国 家之间在法律和执法上的差异。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投 资者保障越好的国家发起跨国并购的交易数量越多。这一结果 表明,跨国并购通常是从投资者保护较好的国家到收购投资者 保护较差的国家的并购,起到了对世界各地企业管制制度衔接 的作用。在分析了拉美地区 1998-2004 年 868 例并购活动的基 础上,Pablo(2009)发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对投资者的保障条 件会影响企业发起跨国并购交易的可能性。这项研究认为,目 标企业所在的国家有更好的经济和营商环境或资金成本比较 高,会加大跨国并购的可能性;收购企业国家产权保护水平较 低则会对跨国并购的可能性产生负面影响。Hyun & Kim(2010) 则针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发达国家对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交易进行研究,发现资本市场规 模、贸易额、共同的语言和距离是跨国并购的显著动因。而 Sun 等(2012)则基于邓宁的 OLI 范式开发出一个包括五个属性: 国家产业禀赋、动态学习、价值创造、重构价值链、制度的便 利和约束的比较所有权优势的框架来解释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 的跨国并购行为。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掀起了一股跨国并购的热 潮。相应地,学术界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也逐渐关注起 来。Rui & Yip(2008)采用战略意图的角度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 企业战略性利用跨国并购来实现目标,如在充分利用制度激励 和最小化制度约束的条件下,收购战略资源以抵消他们的竞争 劣势,并利用其独特的所有权优势。在对 TCL 集团,京东方和 联想三个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Deng(2009)运用制度理论, 以资源驱动模型来解释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发现中国企 业跨国收购战略性资产,是中国独特的体制环境的必然逻辑结 果。Yang(2009)则在以 1985-2006 年期间 671 家中国企业 1004 起跨国并购交易为样本进行研究后,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 显著影响因素包括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失败的经验、监管的变 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张建红等(2012)运用 2003-2009 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数据对 36 个产业的国际化与其产业特 征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产业海外并购的动机和能力与产业收 益、产业的技术密集度、产业出口强度和产业规模呈显著的正 相关关系,而与产业的劳动密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 时,出口强度对要素密集度与海外并购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 用,而且对两种要素 (技术和劳动) 的调节作用方向相反。
诺思(Douglass C. North,1994)认为制度是组织为追求进化和 资源分配的目标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包括正式的规则 (如 宪法、法律和法规)、非正式的限制 (行为公约和自律规范) 以 及制度的执行机制。因此,文章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在全面考虑其他宏观因素的前提下,不仅要考虑正式制度的影 响,而且要需要考虑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 由于我国和东道国各自制度环境的影响。另外,现有对中国企 业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倾向是将跨国并购视 为企业的战略选择或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选择,而没有将其和 并购理论整合到一起,将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放在一个框架下 探讨。因此,文章的创新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 于诺思的制度观点,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来分析中国企 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另一方面是将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放在同 一个理论框架下研究,而不是将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 进入模式进行分析。
析和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目标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越好,越会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可能性。实证
结果还显示中国对投资者保护强度越大,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可能性更小。

关键词:国内并购;跨国并购;资本流动;投资者保护
中图分类号:F2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2015)04-0068-05
Determinants of Cross-border M&As by Chinese Firms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DONG Li-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就目前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已 经有学者关注到制度因素的影响,但是尚没有学者运用制度的 观点将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放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下研究。站在 企业的视角上,选择国内并购还是跨国并购是一个企业战略问 题,会受到宏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影响;但是站在宏观经济的
角度上,企业为什么会选择成本显著较高的跨国并购,则必须 抛开单个企业或产业的具体特征,寻找一个统一的解释。不同 的制度安排会使个人和企业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会更青睐特 定类型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固化的统一的特征。因此,文章 尝试通过制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Key words: Domestic M&As; Cross-border M&As; Capital flow; Investor protection
一、引言 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对跨国并购的定义,跨国并购 包括跨国并购和跨国收购,其中跨国并购是指在当地企业和外 国企业的资产和业务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成为一家
二、理论分析和假设 Dunning & Lundan(2010)认为制度是跨国公司的优势之一。 经营环境对企业能力的限制不仅是通过正式的制度,而且还通 过包括如惯例、语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非正式制度。不 同的制度会使个人和企业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会更青睐特定 类型的解决方案。而且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涉及投资和不可逆 转性,因此跨国公司在母国的制度环境下形成的应对模式会在 一定程度固化,从而形成动态优势。跨国公司会利用这种优势 对外投资,获取收益。也就是说,制度会对企业是否进行跨国 并购产生影响。另外,在国内看来似乎所有差异是企业或行业 特有的,但是在跨国的背景下,有些差异已被证明是地缘性的。 如果假设企业没有受到各自国家制度环境的影响,就很难解释 为什么发起跨国并购的收购方企业在全球水平不是随机分布的, 而是看似局限于特定区域。也就是说,有效的制度环境会对企 业发起跨国并购有促进作用。同时,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效率 的量化分析主要是两种:一是案例分析,如对某一制度变迁或 制度创新的绩效进行量化分析,庄园制 (诺思)、船运制度 (诺 思)、奴隶制度 (巴泽尔、福格尔) 等制度效率的分析都属于此 类;二是模型分析,如用经济模型分析制度变量的经济效率, 刘易斯的经济增长模型就属于此类 (卢现祥,2003)。新制度经 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同制度安排下经济绩效是 不同的。因此,文章认为一个国家 /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最能 体现该国家 /地区的整体制度效率。Pablo(2009)就用投资国和东 道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来测试高增长的环境对跨国并购 的促进作用。文章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体现了中国经济 制度是有效率的,中国企业的成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 和表现方式,而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最快途 径。因此文章提出假设 1: 假设 1:中国经济制度的效率会促进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 年第 4 期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 —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
董莉军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过去几十年来,国际生产的增长主要是通过跨国并购的模式实现。不过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行业和企业层
面的因素来探讨 FDI 的进入模式。邓宁(2009)强调宏观经济变量可以解释 FDI,并呼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提高我们对宏观经济
Abstract: Most of the growth in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s has been realized through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CBM&As). Yet prior studies examining the trajectory of cross-border M&A activities as an entry mode of FDI have focused on industry and firm level factors. Dunning (2009)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which may expla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called for more research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effects of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Building on prior stud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terminants of cross-border M&As by Chinese firms using a sample of 6534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events during 2006-2012.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draws on the work of Douglass North, and examines the effect of formal rules and informal constraints in the likelihood of going cross-border of Chinese firms.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macroeconomic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conditions on the likelihood of the companies participating in a cross-border M&A transaction. The results of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s strongly support the idea that better macroeconomic in China and business friendly conditions in the countries where the target operates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cross-border merger by Chinese firms. Results also show that higher levels of investor protection in China negatively affect the likelihood of a cross-border de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