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第2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出师表(第2课时)》精品教案

第24课出师表(第2课时)一、再读文章,理清脉络通常我们要劝勉和打动某人最好是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同学们再读《出师表》,循着理与情两条线说说诸葛亮在表文中是如何说理陈情的。
理线:(1)劝勉后主,提出建议:①开张圣听;②不宜偏私;③亲贤远佞。
(2)出师的准备和意义: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情线: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④臣不胜受恩感激!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理线探究——变换角度,说理评理诸葛亮的理说得是否好,还要看读的人能否领会他的良苦用心,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站在后主刘禅的角度,用一位年轻君主的眼光去读一读《出师表》。
1.三条建议的目的在于劝勉后主内修政理,励精图治。
如果你是刘禅,你认为哪一条建议最为关键?亲贤远佞最关键,是君主用人的根本原则,也是前两条建议能够施行的基础。
诸葛丞相将其放在最后陈述可谓用心良苦,是为了告诫我谨慎用人才是重中之重,才是“汉室之隆,计日而待”的必要前提。
2.自古忠言逆耳,要让一个昏君接受自己的良言十分不易,如果你是刘禅,读这篇表文时诸葛丞相的哪些言辞最能触动你呢?学生可能会据此回答: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用蜀汉危急的情势给后主以紧迫感,因危机感而自励。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指出蜀汉拥有忠臣良将的优势,使后主对国家不失希望。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用历史经验印证观点令人信服;用先帝观点影响和打动后主。
④文章多次提及先帝——处处以先帝的遗德遗训告诫后主,而不以丞相身份直言,有力度,有分寸。
2024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课件23 出师表第2课时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 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 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顾:三顾茅庐 东和:东和东吴 北拒:北拒曹魏 七擒:七擒孟获 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六出:六出祁山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 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 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 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去世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
合作探究
3.从全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耿耿、尽 职尽责、深谋远虑、淡泊名利。
合作探究
4. 本文是怎样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的?结合内容讨论。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 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言论中融以 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 目的。
引喻失义 ( 古义:道理;今义:含义
)
不宜异同(古义:偏指“异”,不同;今义:不同与相同 )
愚以为宫中之事( 古义:谦称,我;今义:愚昧、愚蠢 )
晓畅军事( 古义:通晓、熟悉;今义:明白,通达 )
合作探究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表示原因;今义:表结果的连词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 )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判定 )
论
每与臣论此事( 议论 )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有所广益( 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增加 )
亲贤臣,远小人(
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语文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22出师表》课件公开课(2)

写作背景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 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 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 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 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 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 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 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 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 “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 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 猥(wěi)自枉(wǎng)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 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 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 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 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 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今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 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 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zhēn zhuó)损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yī)、允之任也。
《出 师 表》
诸葛亮
学习目标
1.熟读并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诸葛亮所提三条建议。 3. 初步明确文言文阅读考点。
了解文体
“表”是古时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 的奏章。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 愿望。表文的内容一般不外乎议论和叙 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 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 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精选3篇(一)教案范文如下:课题:《出师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掌握《出师表》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 学会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2. 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出师表》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写有题目“《出师表》”的幻灯片,提问:“你们了解过《出师表》吗?是否听说过这篇文章?”鼓励学生回答。
2. 给出一些关键词如“长子军平”、“破贼平定”等,要求学生联想和猜测《出师表》的主题内容。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们阅读《出师表》的全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2. 选取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今者天下大定,兵革方息,豪强并伏,四方宾服。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3. 引导学生讨论《出师表》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2. 分组进行分享,每组选出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评论。
四、思考拓展(10分钟)1. 提问:“为什么《出师表》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2. 学生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回答提问,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多角度思考问题。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写一篇类似《出师表》的文章,表达对这位人物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出师表》主题:忠诚、忧国忧民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出师表》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主题和核心思想。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把唐太宗李世民临别父亲李靖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反映出李世民对父亲的深深敬爱,以及父子之间的感情深厚,这是一首充满了爱的诗歌。
二、教学目标
1. 把握诗歌的大意,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背景;
2. 学会分析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抒情等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诗歌中的美感,感受诗歌中的情思;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大意,学会分析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前讲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诗歌分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 新课介绍
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出师表》,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探究
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内容,探究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抒情等修辞手法。
4. 小结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中的意境。
5. 作业布置
布置诗歌《出师表》的阅读作业,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取讲解、小组合作、小结总结、作业布置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深。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2[教学设计]出师表(第2课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2[教学设计]出师表(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6e7062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2.png)
第23课出师表(第2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脉络。
3.了解课文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脉络。
教学难点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脉络。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小组轮流朗读《出师表》,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辞恳切、感人肺腑之情。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回顾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理解本文内容作铺垫。
二、疏通文意【活动内容】朗读课文,注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翻译课文。
教师展示课件中的译文,着重强调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借助注释与梳理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意,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划分课文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译文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小组合作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课文开篇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和有利条件有何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讨论,共同梳理答案,如有疑问,可向教师提出。
3.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学生朗读课文第1~5段。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概括出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再找出诸葛亮反复强调的一条,与同桌分享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
四、写法探究【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寓情于理”的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寓情于理这一写法的特点。
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俗语等,与同桌分享。
《九年级语文 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思想和责任担当。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忠君爱国思想和语言特色。
2.难点:文章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忠君爱国思想分析
(1)再次体会诸葛亮的忠君爱国之情。
(2)探讨忠君爱国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结构分析
(1)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
(2)讨论文章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4.语言特色分析
(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质朴恳切、感人至深等。
(2)探讨语言特色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5.讨论责任感
(1)组织学生讨论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6.总结归纳
总结忠君爱国思想、结构和语言特色。
7.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责任感的理解,结合诸葛亮的形象进行阐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言之殷殷情之切切一表传世千古丹心
预习课2.小组交流,初步疏通文意,并做到流利地朗读全文。
3.积累文言知识(疑难点)
三、自能发现,确立学习目标
1.再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
学习指南:通过绘制文章内容的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脉络
2.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大声朗读,小组共读,读中思考。
提出自己的疑问。
整理学生问题为:
(1)写第八段的意义何在?
(2)诸葛亮多次在文中表达忠心的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中“不知所言”与前文看似矛盾,如何理解?
整合学生问题,主问题为:最后一段中“不知所言”与前文看似矛盾,如
何理解?
提示:诸葛亮的“不知所言”,并不是对说话内容的不清晰,而是内心的
情感极为复杂,所以突破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弄清作者在每一部分表达的情
感。
四、自能参与,解决问题
1.各组自选片段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学习指南:结合写作背景,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语段中作者蕴含其中的
语句,熟
悉课文内
容。
学会借
助课下注
解和工具
书了解文
章大意,
并能在小
组的合作
中对本课
文言现象
进行积
累。
文言文的
理解应建
立在朗读
中,以读
带悟,通
过诵读的
方式体会
作者的思
想情感
【板书设计】出师表
言-----文---------情----------理
忠心、决心民族脊梁。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讲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讲课方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讲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出师表》第二课时讲课方案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讲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更正调整或直接进行讲课使用。
出师表第二课时讲课重点一、研读 3—5 段并归纳第一大部分内容。
二、研读 6、7 段。
三、讲清“寓情于议”的写作方法。
讲课过程一、检查牢固状况:⑴1、检查背诵 1、2 段。
⑵2、这两段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二、研读 3—5 段。
1指导朗读 3— 5 段,要求有层次感。
2增补以下说明:是以:所以,“以是”的倒装。
恼恨:痛心,遗憾,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差别。
所以:表原由连词,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差别。
计日而待:时间不长,屈指可数。
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平易诚实之人。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密;远,远离。
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阙:通“缺”,弊端。
3 联合说明,弄清语意,思虑3、 4、 5 各段意思。
4剖析并议论:“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⑴这句话是诸葛亮希望后主刘禅干什么?⑵这样做有什么重要意义?⒌这三小节作者又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亲贤远佞)三、小结第一部分。
初中语文讲课方案文讯教育讲课方案四、研读第二部分。
1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层次感。
2增补以下说明:躬耕,亲身耕种。
躬,身体,此处是名词作状语。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庶,读shù,连词,表希望。
驱驰:本意是策马行进,此处引申为奔忙效力。
交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交托,动词活用为名词,指交托的事情。
尔来:从那时到此刻。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出师表》教案(含两课时)

1.选读注释。2.选背课来自。通过谈话的形式自然导入新课。
解析课题为学习本文做好背景铺垫。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
谈话式自然导入新课。
采取各朗读方式,达到读文释义的目的。
联系实际,领悟道理。知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课堂小结
1.试背读3——4段
2.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给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推荐了哪些文臣武将,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本班情况,讨论班级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明确:集思广益、严格纪律、任用能人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荐了哪些文臣武将?在课文哪些段?(第3-4段)
二、读文释义
教学重点: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呈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唯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秘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出师表》一探究竟吧!
(四)理读
设问导入本版块活动:为什么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情意深厚?在文中哪些段充分表露?
理读3段
1.生齐读3两段
2.诸葛亮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
隐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白帝托孤、南征孟获
3.参照阅读。
(1)生读讲《隆中对》第一段、第二段前五句。
(2)白帝托孤相关内容。
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教案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散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决定出师中原,并与曹魏进行一场大战的故事。
文章表现了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历史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难点:理解古代历史背景,感受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3.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3.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代战争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引出本文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代战争的情景。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讨论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出师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
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
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
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
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1、本文的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时代背景;4、标题。
(播放幻灯片)三、整体感知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cú)菲(fěi )薄裨补(bì)遗(wèi )陛下祎(yī)攸(YōU ) 阕(quē)陟(zhì)罚臧(zāng )否(pǐ)行(háng )阵猥(wěi)自夙(sù)夜驽(nú)钝诹(zōu )攘(rǎng)除斟酌(zhēn zhuó)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
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案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辞表,是中国古代辞表文学的瑰宝。
它以崇高的爱国精神,深厚的友情,真挚的感情,精湛的文采,感召了无数后来者。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篇千古传世之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出师表》这样的经典文献,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
2.能够分析并欣赏《出师表》的文采和情感。
3.能够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理解其爱国主义精神。
4.能够运用《出师表》中的精神,激发自己的学习斗志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出师表》的全文理解和背诵。
2.难点:《出师表》中的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文采和情感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出师表》,感受其爱国主义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出师表》的全文和注释。
2.准备与《出师表》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蜀汉时期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诵《出师表》,让学生感受其韵律美。
然后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分析句子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出师表》,并尝试自己朗诵。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感受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行翻译《出师表》,教师巡回指导。
然后学生进行翻译成果的交流,共同提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探讨《出师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激发自己的学习斗志和爱国情怀。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师表》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二

23 出师表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了解“表”的一般知识。
教学重难点1.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三、背景介绍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四、知识链接——表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3 出师表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6、分析第五至九自然段的中心句及“汉室之隆”的条件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 步分析如下问题: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2)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分析第二自然段:
(4)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小组讨论:“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学生一齐回答:第一句。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文章最后一段对前边照应现象探究
2、从全文看,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重点是 哪一条及其原因
3、分析文章开篇从蜀国形势谈起的原因及出师原因
4、探究作者写此文的用意及多次提及先帝遗诏的原因
(5)深入不毛毛:名词作动词,长庄稼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2、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精读课文,把握脉络
1、分析第一自然段提出的建议及目的
2、分析第二自然段的建议及具体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执行与劝诫
4、分析第三、四自然段,诸葛亮举荐的人物及其原因
(11)“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教师总结:亲贤臣,远小人……
学生根据要求精读课文
预期引导:开张圣听。
小组讨论分析:“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回答: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讨论交流,预期引导:“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说课电子课件教学(第2课时)

1.不能分清内外责任; 2.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 3.由内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不致让 刘禅反感。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1
一2 3-5
要点 广开言路 赏罚分明 亲贤远侫
表达方式 寓情于议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二6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分别用原文与自己的话来回答) 开张圣听
广开言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文中说尽诸葛亮一生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是:
塞 以塞忠谏之路( ) 堵塞( )
行 行阵( ) 性行淑均( xíng )
否 陟罚臧否( ) 是否( fǒu )
遗 以遗陛下( wèi ) 遗失( yí )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表余数。
第六段分析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4.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5.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6.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7.补笔
阅读第七段,思考:
如果将第一句后用“;” 好不好?
第七段分析
三、《教参》有一句话“至于诸葛亮忠于刘备父子 的思想,则是其局限性所在”,请谈谈你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2.掌握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3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包括写诸葛亮的诗文图片等)
2.学生:熟读文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解释下列词语
2.翻译下列句子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提问,师生共评后总结(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提出建议: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表明心志:追述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点明主旨: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
三、课文研读
1.诸葛亮是在什么形势之下写的《出师表》?
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文章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的形势是“危急存亡之秋”,提醒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接着指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建议。
3.概括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明确:“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4.你认为,作者强调的是哪一条建议,为什么?
明确:亲贤远佞也就是“亲贤臣、远小人”。
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5.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
6. 阅读3—5段,诸葛亮是如何建议刘禅“亲贤臣,远小人”的?
7.齐读一至五段,想一想,第一部分的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表文的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议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够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因此,一开
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未半”,接着依次说到先帝对贤臣的“殊遇”和注意“简拔”贤臣,最后说到先帝对桓、灵二帝亲佞远贤做法的“叹息痛恨”。
这既表明了作者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含有激励后主刘禅效法先帝、发扬其“遗德”以振兴蜀汉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东汉末年,豪杰群起。
面对内外形势,诸葛亮不忘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尽力辅佐刘禅,在挥师北定中原之前依然为刘禅留下谆谆教诲。
除了三条建议以外,诸葛亮还交代了哪些事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五、拓展阅读
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2.《出师表》成语积累
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死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授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
不知所云: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脑。
六、布置作业
1.预习后面的内容。
2.积累本文中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