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我爱这土地》详解
我爱这土地整体赏析
我爱这土地整体赏析艾青先生用悲愤的笔触,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这土地深沉的爱。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诗歌我爱这土地整体赏析,希望对同学们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帮助。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
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我爱这土地艾青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赏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艾青深情告白祖国的一篇佳作。
一读之下,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颗滚烫的心,在字里行间跃动,那份对土地的热爱,深沉而又炽烈,让人动容。
开篇,艾青就直抒胸臆,“假如我是一只鸟”,这话说得亲切又自然,就像咱们平时聊天,突然来了灵感,张口就来。
他想象自己变成了一只鸟,这鸟可不是普通的鸟,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啥嘶哑呢?想象一下,那鸟儿唱得太过投入,太过用力,嗓子都唱哑了,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拼尽全力”嘛!它唱的是啥?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这爱重得让鸟儿承受不住,以至于它的眼里常含泪水。
读到这儿,我心里也泛起一阵酸楚,仿佛看到了那只鸟儿,站在风雨中,不顾一切地唱着,那份执着,那份深情,让人忍不住泪目。
艾青对土地的爱,可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那么的具体,那么的实在。
他说,“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不就是咱们祖国曾经历过的苦难嘛!战争的硝烟,自然的灾害,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
但艾青没有逃避,没有怨恨,他选择用诗来记录,来抒发。
就像咱们遇到挫折,心里难受,但总得找个方式发泄出来,艾青就是用诗,把那份痛苦,那份无奈,都化作了深情的文字。
接着,他又写道,“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河流、风,这些自然现象,在艾青笔下,都变成了有情感、有生命力的存在。
它们不仅代表着自然的力量,更象征着人民心中的悲愤和激昂。
读到这儿,我仿佛能听到那河流的咆哮,那风的呼啸,它们和艾青的诗一起,奏响了一曲悲壮的交响乐。
艾青对土地的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深入到骨髓。
他说,“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句话,真是让人震撼!死了也要埋在土地里,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这得是多大的爱啊!就像咱们常说的,“生是这片土地的人,死是这片土地的鬼”,艾青就是这样,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片土地,这份深情,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最后,艾青再次强调了他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赏析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一首著名的诗歌,它在人们的心中激起了热潮,使人们感受到爱国之情。
此曲以艾青清晰简洁的语言和深情的情感,表达了他对中国祖国的热爱。
诗歌一开头就用“啊,祖国大地”来形象地表达艾青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更突出了“祖国”的重要性。
他以深情入骨的诗句“啊,祖国大地,一片热血涌动”,明确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诉说着充满激情的爱国之情。
他将其诗句“万水千山,大江南北”结合,比喻中国的地理环境,赋予它神圣的气息,形成一个宏大的画面,从而让人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他的热爱之情。
此外,艾青在诗歌中还结合了历史,表达了关于爱国的思想。
他写道:“祖国古朴,一片绿茵茵,历来千秋一紫禁城,无数英雄奋进去”,表达了他对祖国历史的眷恋和尊重,赞美了古往今来为祖国而奉献的英雄们,称赞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艰难坎坷,仍然勇敢坚强的精神。
艾青用朴素的文字为爱国情怀注入温暖,在轻松的语言中表达了热烈的情感。
他的诗歌打动了无数的爱国者,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把爱国之情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别人,而且他们认为,只有热爱祖国,才能让自己成为个性鲜明的中国人。
“我爱这土地”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全国人民,它动人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思,挥洒着热血的爱国之情,使人们无时无刻都在想念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家,让祖国更加崇高、美丽与神圣。
艾青的诗歌,
让我们能够更清晰的感受到,在我们的心中,爱国之情永远不会消失。
我爱这土地 艾青赏析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充满深情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无尽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下面将从背景介绍、深入分析、主题思想、写作手法、名家点评以及个人观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赏析。
一、背景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他擅长将个人的生活经历与诗歌创作相结合,以深沉、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达对祖国、人民和生活的热爱。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篇。
二、深入分析这首诗以“假如”开头,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形象地描绘了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祖国的美好愿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炽热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挚爱。
三、主题思想《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是爱国主义。
诗人通过自己与鸟儿的比喻,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比作鸟儿对土地的眷恋,即使死后也要将自己的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祖国的深沉之爱。
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忧郁基调,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
四、写作手法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比喻、反问等。
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个人情感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精神。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例如,“嘶哑的喉咙”和“泪水”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感慨。
五、名家点评《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著名作家茅盾曾评价这首诗:“一首描述爱国主义情操的诗,语言质朴而感情浓烈,是艾青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著名诗人郭沫若也曾赞扬这首诗:“艾青的诗,永远是清新的、感人的,他的人永远是那样朴素、诚挚,他的风格永远是那样地沉着而鲜明。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赏析
赏析1朴实意象凝聚深爱,悲怆诗句道出真情——《我爱这土地》赏析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我们学习这首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掌握:一、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意象即意境。
“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中的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二、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诗歌《我爱这土地》解读
诗歌《我爱这土地》解读诗歌《我爱这土地》解读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
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
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
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
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
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
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及鉴赏
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及鉴赏《我爱这土地》原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鉴赏:1、文学赏析。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
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
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
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
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
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
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
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
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
我爱这片土地的赏析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力量,令人回味无穷的现代诗。
在这首诗中,艾青将自己比作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唱出了他对这块土地的爱与感慨。
这种比喻化的手法,使整个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刻,让读者更能够切身感受到艾青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诗歌中的“土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它不仅仅代表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
在艾青笔下,“土地”这一意象汇聚着他深深的情感和对民族大义的坚定信念。
这使整首诗更有深度,更有内涵,让人们更能够从中感受到爱国情怀的伟大和重要性。
艾青的诗歌充满了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特点。
他善于将自然环境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用象征性的手法表达出对生命、对爱情、对民族和家园的希望和呼唤。
他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看待祖国的土地,让读者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上的百态人生,触碰到其中的情感共振和历史沉淀。
他的诗歌深入人心,令人感慨不已。
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艾青以简约的语言,直接而质朴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土地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诗中的假如,让人们沉浸在一种想象中,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鸟儿轻盈的飞翔与歌唱。
通过鸟儿的形象,艾青抒发出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心声,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情。
这片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在艾青笔下呈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诗人以强烈的词语描绘了土地上汹涌澎湃的河流和吹刮的激怒的风,展现出土地无尽的力量与生命力。
然而,即使在这种困境下,艾青的诗歌中仍然闪现出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的光芒,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诗的结尾部分,艾青以生离死别的形象,传达出对土地无尽的眷恋和热爱,他借鸟儿的死去,将自己与土地相融合,彰显了诗人对土地的至死不渝的忠诚。
诗中的眼含泪水,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爱意的真实写照,也彰显了诗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情感。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方面以简洁的词句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通过对土地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升华,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让人思考和联想的余地。
读者可以自由想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与作者一同感受对土地的深切情怀。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赏析艾青(1975-),原名徐宗海,四川成都人,是21世纪新锐作家。
他最著名的诗歌就是《我爱这土地》,由他完成于1999年,主要针对当时中美关系、西藏问题等复杂形势所抱怨,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和追求民族复兴之期望,使其在社会及诗歌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以时下中国大好河山、民族英雄的热爱与荣耀为主题的诗歌,表达艾青对于他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充满了浓浓的民族主义与愤怒,将中国的美丽景色、中国的骄傲和中国的期望结合起来,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一首充满中国精神的“新时代的国歌”。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中国的景观、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人民的激情、坚韧之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满城尽带黄金甲,封建神仙配西施”,“你那盛世光芒,谁可挡”,这样的景象,更是加强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尤其在后半句“你那盛世光芒,谁可挡”,让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引领着时代前进。
艾青在这首诗歌中充满了浓浓的民族主义,既有“你那盛世光芒,谁可挡”这样的民族自信,也有“你给予我们勇气,敢于迎难赴危”这样的决心,让作者对把中华伟大文明能存到当今的努力感到骄傲,并加倍珍惜历史所留下的文化遗产。
在《我爱这土地》中,艾青以激情十足的语言,传达的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将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结合起来,让读者在感受到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作者关注的当代社会问题,如西藏走向自治、中美关系等,从而更加清楚地看到,艾青的热爱之情、追求之期望是建立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新状况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此诗歌更多的是内涵,使其在社会及诗歌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和他的读者走过已往,惊叹中国历史伟大,追求新时代中国梦的一次独特旅行,在中华传统精神和时代变革中宣告新历史的开始,力图回答一个关于中国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部编版九上《我爱这土地》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我爱这土地》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文题中的“我”指诗人,“土地”象征着祖国。
题目表明了这是一首抒发“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作,点明了诗的主题。
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一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亦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嘶sī哑:声音沙哑。
汹涌xiōng yǒng:(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黎lí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腐fǔ烂:烂掉,朽坏;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被破坏。
二、主题概述本诗运用象征的手法,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三、作品结构第1节:假设“我”是一只“鸟”,生死眷恋着土地。
第2节:直接表达“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四、鉴赏品读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成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描述。
2.简要分析“嘶哑”一词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我爱这土地》全文及解析
《我爱这土地》全文及解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一首饱含深情、令人动容的诗作。
全诗如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首诗写于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诗人满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诗的开头,诗人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鸟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赋予自由、灵动的象征意义,但在这里,这只鸟却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嘶哑”一词,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悲愤,同时也展现了他为祖国歌唱的坚定决心。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土地象征着祖国,而“暴风雨”则代表着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侵略。
祖国的大地正在遭受着敌人的蹂躏和摧残,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哀伤。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河流本应是平静流淌的,但这里的河流“汹涌着悲愤”,生动地表现出中国人民内心压抑不住的愤怒和抗争的决心。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风通常给人以自由和舒缓的感觉,但这里的风是“激怒”的,它象征着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反抗的力量。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着希望,尽管祖国正处于黑暗和苦难之中,但诗人坚信,希望终将来临。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生死相依之情。
哪怕死去,也要与祖国的土地融为一体,足见其爱之深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情感的升华。
诗人直抒胸臆,道出了自己眼中常含泪水的原因,就是对祖国这片土地爱得无比深沉。
这种爱是真挚的、热烈的,是超越生死的。
整首诗以“假如”开头,用“鸟”的形象来抒发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
我爱这土地译文解析
我爱这土地译文解析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的主题与情感表达
3.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修辞手法
4.诗歌的价值观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我爱这土地》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于 1938 年的一首现代诗。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艾青身为一名热爱祖国的诗人,他以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了祖国遭受的苦难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诗歌的主题是爱国主义,通过描绘“我”与“这土地”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在诗中,“这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它代表着祖国的河山、历史、文化和人民。
作者通过鸟与土地的关系,揭示出自己对祖国的无尽忠诚和责任感。
此外,诗歌中的“风”和“雨”也具有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生活中的困苦与艰辛。
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艾青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
例如,通过对比“我”和“风”、“我”和“雨”的关系,强调了“我”对土地的依恋。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反复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在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我爱这土地》传递的价值观是爱国主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需要弘扬这种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诗歌中的“我”可以看作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我们都应该如同诗中的鸟儿一样,勇敢地承担起对祖国的责任,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总之,《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现代诗。
通过诗歌的解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还能从中汲取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我爱这土地译文解析
我爱这土地译文解析【原创实用版】目录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特点4.诗歌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正文《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所创作的一首描绘祖国土地的诗歌。
作者通过对土地的深沉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艾青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独特的语言表达,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非常鲜明。
作者通过对土地的赞美,传达了对祖国的无尽忠诚和敬意。
诗中的“这土地”不仅仅是指脚下的土地,更是指整个祖国。
艾青通过表达对土地的热爱,抒发了对祖国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
同时,诗歌中透露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特点十分突出。
艾青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在诗中,作者将“河流”、“风”、“黎明”等自然现象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些象征性的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烈的表现力。
此外,艾青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爱这土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这首诗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它不仅传递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还激发了广大读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建设热情。
时至今日,这首诗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总之,《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力量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和敬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一首爱国诗歌,表现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该诗的参考赏析:
1. 从标题入手。
诗歌的标题《我爱这土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恋之情,同时也蕴含了诗歌主旨。
2. 诗歌结构。
该诗是一首五律诗,诗歌共有20句,每句五个字,节奏清晰、朗朗上口。
3. 诗歌主旨。
作者通过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和热情的人民,表现了自己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和对国家强大的信念,同时也呼唤全体国人要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祖国。
4. 诗歌表现手法。
艾青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雄鹰展翅,龙虎飞舞”、“红旗招展,茫茫大地”、“忍辱负重,创造奇迹”等,通过具象化的手法突出了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奋斗精神。
5. 诗歌情感表达。
艾青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来表达对祖国的深深感情,如“眼中不容沙文败类,手中握紧复兴的火炬,心中承
载民族的重托,我爱这土地,爱这里的日出日落”等,诗中充
满着爱国激情和企盼国家强盛的情感。
6. 诗歌历史背景。
该诗创作于抗日战争中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危难之中,国土遭受侵袭,人民生活艰苦。
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信仰,呼吁国人要坚持战斗,共同铸就美好的祖国。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他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被誉为爱国诗歌的经典之作,今天我将为您进行赏析。
首先,这首诗的题目《我爱这土地》就表达了艾青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诗中,他通过对祖国各个方面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比如,“我爱这土地,虽然它的瘤疤纵横,但它的青山绿水依旧”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的理解和宽容。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祖国美好自然环境的赞美和珍惜。
其次,诗中还有一些描绘祖国历史的语句,如“我爱这土地,它曾经沧海桑田,它曾经经历过无数的风雨”,这些语句表达了艾青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和对祖国历史的敬畏。
同时,这些语句也表达了他对祖国历史的感慨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最后,诗中还有一些描绘祖国人民的语句,如“我爱这土地,因为这里有我的亲人和朋友,因为这里有勤劳的人民和美丽的女子”,这些语句表达了艾青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祖国人民的赞美。
同时,这些语句也表达了他对祖国人民的感激和对祖国人民的希望。
总之,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感的诗歌,通过对祖国自然环境、
历史和人民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艾青情诗《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情诗《我爱这土地》赏析艾青情诗《我爱这土地》赏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艾青情诗《我爱这土地》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這永远汹涌着我們的悲愤的河流,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來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這土地爱得深沉……赏析一诗人艾青是一位擅长抒发内心的深沉情感的杰出歌手,《我爱這土地》,写在抗日救亡的最艰难的岁月。
如何表达对於祖国的最为深沉的爱?诗人没有直呼"热爱呀"之类的口号,也没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把心底的全部情感浓缩在小鸟那"嘶哑的喉咙"的"歌唱"中。
"歌唱"也不是轻柔空灵的,而是无比凝重深沉。
因为祖国那"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惨遭蹂躏,面临沦亡。
最后,诗人以小鸟之死,把诗情升华到顶点,而死后也要与祖国的土地浑融合一,则是诗人赤诚之心的真实写照。
赏析二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
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鉴赏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鉴赏《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一、写作背景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作者艾青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恶,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主题思想诗人艾青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真挚、深沉的情感和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恶。
诗中,“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艾青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主体便是爱国主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就是人民的化身,是中国农民的化身,不仅流露出艾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同时还有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与探索。
三、艺术特色1.巧妙的艺术构思。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艺术构思上具有精巧、奇特、富有强烈的感情和动人心魄的激情。
它借助鸟的形象宣泄出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诗人通过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飞向希望的明天——解放区;然后不幸在途中因干渴而死去;最后,连鸟尸也腐烂在土地里。
这种构思既奇特又合情理。
通篇没有直说“我爱这土地”,但“土地”的神韵却生动地呈现出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就是人民的化身,是中国农民的化身,不仅流露出艾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同时还有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与探索。
2.朴实清新的艺术语言。
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在艺术语言上表现出朴实清新、明快晓畅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 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 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 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统称为诗歌。 •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 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 界。诗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上古。
•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 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 土地上》。 • 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 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 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 《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 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 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 • 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 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 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 谷鸟》等诗。 • 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 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 河子垦区 • 1979年获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 《光的赞歌》等作品。
一、中国诗歌发展史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
古 体 诗
《楚辞》(骚体诗) 汉乐府、古诗 以五言诗为主 魏晋南北朝五言诗
近 体 诗
唐诗 宋词 元曲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教学目标
• 1.了解艾青早期诗歌创作概况,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 2.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 3.把握诗歌的感情和思想基调,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 之情。 • 4.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二、《我爱这土地》文本详析
• 1、阅读文本
•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
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 表,不拘一格。
• 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要在反复朗读的 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 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 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
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 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 读。
假如 / 我是一只 鸟,
我 爱 这 土 地
艾 青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 / 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悲愤 的 / 河流
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 / 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3、文本详析
我 第一节 爱 对 “爱土地”主题的抒 这 情性铺陈描述 土 地 第二节
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 括
• 鸟----------- 歌唱----------土地
• (我-----------
爱 ----------祖国)
• 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 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 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 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 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热爱之情,在诗人看 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 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 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 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 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一、关于艾青
•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 澄,浙江金华人。 •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 州西湖艺术学院。 • 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 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 诗歌。 • 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 •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 左翼美术家联盟,与人组织春地 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 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 姆》等。
两个意象:“太阳”与“土地”
•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 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 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 表现。
• 另一方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
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念。 • 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 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 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
为什么 / 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 因为 / 我 对这土地 / 爱 得深沉……
2、写作背景:
•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创作于1938年11月的名篇,当时 正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 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 人民的抗日意志。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 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 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 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1938年11月创作了这首慷 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 略者的愤恨。
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
土地在诗中承载了诗人哪些情感?蕴含了哪些含义?
• 艾青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 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 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 土地承载着诗人的深沉的痛苦、郁结的悲愤和坚定的希望, 象征着多灾多难的祖国
诗歌
• 诗歌是一种大的文学样式。它要求高度、 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 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 而形象性强, 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诗歌按照有 无故事情节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语 言有无格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照有 无押韵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1938年的中国
1938年的中国
1938年的中国
1938年的中国
1938年的中国
南京大屠杀,尸体堆积如山
轰炸后的南昌 家破人亡,悲痛欲绝
遭日军轰炸后的 广州,满目疮痍, 尸横遍野
轰炸香港
重庆大轰炸惨不忍睹
桂林成 一片废墟
遭日军轰炸 后的郑州
活埋
刀靶
母亲被炸死,孩 子该何去何从?
•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中国诗坛泰 斗”。
艾青诗歌特点
1、艾青的诗作蕴藏着一种深沉的感情。 “忧郁”、“忧伤”、“悲哀” 2、热烈的孜孜不倦的向往、追求和讴歌。 3、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 4、运用新鲜的比喻、丰富的想象。 5、善于用色泽、光采的渲染以至构图、 线条的安排来增加形象的鲜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