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北师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2.掌握统计表格的读取和制作方法;3.学会利用统计表格解决问题;4.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统计表格的读取和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利用统计表格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思维预热(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高矮不平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规律,并引出“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

2. 学习新知(25分钟)1.引入新知:通过向学生展示统计表格,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引出统计表格的读取和制作方法。

2.基础知识掌握:教师简要讲解身高单位、如何测量身高、如何记录身高等基础知识。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P95-P96,根据课本要求进行体会与探究。

4.整合与梳理: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梳理和整合,并给予评价。

3. 拓展应用(20分钟)1.学生演练:教师以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制作统计表格,并让学生在制表格的过程中掌握制表格的基本方法。

2.学生实践: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统计表格,并分析其中的规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对全班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做到“个人知识点拼成班级知识点”。

四、教学手段1.PPT演示;2.板书;3.统计表格。

五、教学评价1.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2.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笔记的记录和课堂参与度等;3.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消化与掌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身高的情况》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数据和图表来了解和掌握身高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材首先通过调查学生身高的方式引入主题,然后让学生通过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方式来展示身高数据,最后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来了解身高的变化情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对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身高数据是一个连续性的数据,如何通过离散的数据点来反映身高的变化趋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数据点来推测身高的变化趋势。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数据来了解身高的变化情况。

2.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让学生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如何通过数据点来推测身高的变化趋势。

2.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数据来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数据,可以是对学生身高的调查数据,也可以是其他来源的数据。

2.准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模板。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情况,例如:你们的身高有没有发生变化?身高的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呈现(10分钟)呈现身高数据,可以是调查的数据,也可以是其他来源的数据。

让学生观察数据,尝试找出身高的变化趋势。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

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数据点来推测身高的变化趋势,如何绘制统计图。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绘制的统计图,并简要介绍绘制过程和分析结果。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2.能够用图表表示身高的变化。

3.能够对身高的变化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身高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对身高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身高的变化图,引入身高的变化。

2. 知识讲解
1.身高的变化规律:孩子的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图表表示身高的变化:可以通过柱状图或曲线图来表示身高的变化,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身高。

3.数据分析:通过观察图表,可以了解孩子身高的变化趋势和速度,可以对身高的变化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3. 练习
1.给学生发放身高变化数据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身高变化的图表。

2.让学生观察图表,回答相关问题,如:孩子的身高在哪个年龄段增长最快?在哪个年龄段增长最慢?等等。

4. 拓展
1.让学生自行收集身高的变化数据,并用图表表示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探索身高与健康、营养等因素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身高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评价
1.考试评价:让学生根据给定数据,绘制身高的变化图表,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2.作业评价:让学生自行收集身高的变化数据,并用图表表示出来。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应该让学生分析真实的身高数据,这样更加真实和课堂实践。

2.在课堂中,可以使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5章《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5章《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身高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身高变化统计表,会选择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读懂统计图表中所蕴含的信息。

2.引导学生经历对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描述过程,分析两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体会分组整理数据的作用,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多种能力,渗透推理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针对“复式统计图的绘制与数据分析”这个具体问题,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体验分析数据、用数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与交流,读懂统计表中的数据,根据表中的信息会选择用哪种统计图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而完成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数据分析,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卡【教学过程】前置作业: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并收集连州市男生平均身高和女士平均身高的相关数据和自己一至六年级身高情况进行比较,制成统计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不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题1.多媒体出示学生所熟悉的体检视频。

提问:1.视频中所展现的是什么场景?(学生体检)2.你能说说其中有哪些体检项目吗?3.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身高的变化”。

【设计意图: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特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能使学生初步建立“身高变化”的表象,又使新课的导入高效自然。

】二、对比理解,建构概念1.多媒体课件出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让学生说说自己能从中读懂什么信息?大家还想在这节课研究些什么?2.引导学生通过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对比、理解,对比出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身高变化的趋势;•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记录身高数据;•能够使用折线图描述身高变化趋势。

2.能力目标:•记录数据的能力;•绘制折线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身高变化的关注和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身高变化趋势;•记录身高数据。

2.教学难点:•用折线图描述身高变化趋势。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身高,为什么身高变化很重要。

2.观察身高变化趋势(10分钟)教师让学生观察身高变化趋势,帮助学生形成观察意识,引导学生记录以下数据:时间、性别、身高。

3.绘制折线图(15分钟)通过示范,讲解绘制折线图的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绘制折线图。

4.分组记录数据(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记录4个班同学的身高数据,包括学生的性别、身高和时间,并用折线图展示出来。

5.展示折线图(10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折线图,师生间进行讨论和比较。

6.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身高变化趋势的规律和记录数据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通过日常观察和课堂回答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对身高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教师了解学生绘图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情况。

3.回顾性评价:在课后给学生发送一个问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在问卷中自我评价和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身高的变化》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身高的变化》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身高的变化》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据与处理的第4课《身高的变化》,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特点,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培养统计意识,提高统计能力,并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 能够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作出合理的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 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统计图在交流和传递数据信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难点: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基本的统计概念和统计图表的绘制,对折线图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但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身高的变化的统计知识。

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组数据,包括不同年级学生的身高数据。

请你们思考一下,如何将这些数据直观地表示出来呢?学生A:老师,我们可以使用折线图来表示数据。

教师:很好,折线图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图表。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什么样的折线图呢?请看下面的图表。

(教师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二、呈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

你们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B:老师,这个图表上有两条折线,代表男女生。

教师:很好,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同时比较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高变化趋势。

这样的图表在统计分析中非常有用。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学生们进行讨论)三、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现在我们要一起来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请大家拿出纸和铅笔,跟随我的指导进行绘制。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教师:首先,我们需要绘制横轴和纵轴。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身高的变化》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统计》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身高数据,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还不够熟练,对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可能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身高变化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身高数据,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身高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身高数据,发现身高变化的规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4.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制作统计图。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数据,包括学生身高、父母身高等。

2.准备统计图的制作工具,如纸张、直尺、彩笔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身高变化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身高数据。

学生动手制作统计图,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组统计图让学生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统计图的作用,巩固对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设计了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单元的第4课时,即《身高的变化》。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身高变化的原因,学会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身高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高变化的原因,掌握身高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身高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身高变化规律的发现和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身高变化的原因,会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身高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身高统计表、身高变化图。

2. 学具:学生身高统计表、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同学的身高变化情况,引发学生对身高变化的关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和学具,分析身高变化的原因。

3. 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身高变化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例题讲解:通过身高变化图,讲解身高变化的基本规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身高统计表,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变化的原因身高变化规律1. 遗传因素 a. 随着年龄增长,身高逐渐增加2. 营养状况 b. 性别差异,男生身高一般高于女生3. 生活习惯 c. 身高变化存在个体差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自己和身边同学的身高变化情况,用所学知识解释身高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关注身高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身高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作业设计紧密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五章第四节内容,主要是探讨身高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身高数据表格;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身高的认识,以及身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身高变化的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身高数据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身高变化的规律。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与身高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身高相关的练习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身高变化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变化的规律:1.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逐渐增加;2. 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有所不同;3. 身高的变化受到遗传、营养、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收集自己和家人的身高数据,绘制身高变化图;2. 分析身高变化的原因,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身高变化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身高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身高的生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科学饮食、运动等方式促进身高的增长。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身高歧视现象,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身高的认识,以及身高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五章第四节《身高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高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二是通过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了解身高数据的不同统计表现形式,并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身高数据的统计表现形式。

难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身高数据统计图示例。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个实践情景,比如学校体检时测量身高的情况,让学生们回忆起身高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

2.身高计量单位的学习接着,我会介绍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如米、厘米、英尺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们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身高数据统计图的学习然后,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不同类型的身高数据统计图,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解释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4.随堂练习在这个环节,我会给出一些身高数据,让学生们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这些数据的分布情况,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例题讲解6.身高数据统计图的制作我会指导学生们自己制作身高数据统计图,可以使用纸和笔来绘制,或者使用计算器等电子设备来制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身高数据的统计表现形式,以及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请用尺子测量你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你的身高数据。

答案:1.根据个人测量结果填写。

2.根据个人身高数据,可以选择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统计图来展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了解了身高数据的统计表现形式,并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5.4 身高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身高变化,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材中通过身高变化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增长和减少的概念,进一步掌握用数学方式描述和表达身高变化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和图形的处理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但同时,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发现身高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方式描述和表达身高变化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发现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方式描述和表达身高变化。

2.难点: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操作,自主发现身高变化的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数据表格和图片,用于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与身高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身高数据表格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高变化这一主题。

提问:“你们观察过自己的身高变化吗?身高与年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高数据表格,让学生找出年龄和身高之间的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教师总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也会相应地增长。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身高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如:“小明今年10岁,身高1.4米,预计他12岁时身高会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身高的变化》教案,选自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二节。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使用统计图分析数据,并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并记录同班同学的身高数据。
2.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通过绘制统计图,进行观察、比较和推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应用意识:将所学统计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量和统计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对测量和记录身高数据的过程很感兴趣,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可以在课前进行一次测量工具的培训,让学生熟悉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
最后,从学生的提问和课堂反馈来看,他们对身高变化规律和统计图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意识到需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可以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身高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身高与年龄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身高与年龄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操作和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问题时,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积极思考,愿意参与探究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身高与年龄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数据,探究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2.数据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身高年龄数据。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身高年龄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儿童身高年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觉得身高与年龄有关系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年龄数据写在纸上,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米,请问这个班级中身高最高的学生可能有多少米?”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答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身高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身高的变化,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5.4节“身高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身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主要包括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学具主要包括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让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规律。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班级中学生的身高,看看是否有变化的规律。

2. 讲解: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讲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解释身高的变化是由于遗传、营养、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练习: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他们的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身高的变化规律和数学的描述方法。

可以用图示和公式来表示身高的变化规律,并用实例来说明数学的描述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和分析你身边的某个物体的变化规律,并给出实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考虑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复习和巩固。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物体的变化规律,例如温度的变化、光强的变化等,并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这些变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选择了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规律。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身高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掌握把身高转换成数值的方法。

3.理解身高的增加和减少所表示的含义。

4.能够进行身高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准备1.教师:教材、电子课件、教具、白板、笔等。

2.学生:笔、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回忆一下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身高和身高的变化的概念。

2.新课讲授(1)学习身高的基本概念和单位1.教师出示一张人体标准尺,并给出基本标准。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理解尺上的相关单位(含厘米、分米、米)。

2.教师拿出一名学生的身高,示范并讲解将身高量化为数值的方法,如:一个学生身高是 1 米 50 厘米,应写成 1.5 米。

(2)学习身高的加法和减法运算1.教师通过身高的加法和减法题目,让学生熟悉身高的计算方法。

2.在讲解身高运算的同时,要求同学认真理解题目中的身高变化,并用所学的数值方法计算出结果。

(3)拓展应用1.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应用让同学们深入理解身高的变化,比如让同学们根据身高变化制定健康计划等。

2.还可以在生活实际中,比如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情境的体验掌握身高及其变化的知识。

3.练习与巩固1.下发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理解题目并用所学的方法解答。

2.课堂布置部分作业,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4.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身高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知道如何量化身高并进行加法、减法运算。

同时,巩固了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讲解为主,结合一些实际情境帮助同学们理解身高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课堂气氛较为轻松,学生也比较投入,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认知能力还不够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接下来继续与他们沟通和训练。

同时,下发的作业也需要更加严格,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身高的变化第二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身高的变化第二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教案:身高的变化第二课时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身高的变化与生长的关系,以及身高的增长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成长,关注身体健康,树立正确的生长发育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变化与生长的关系。

2. 身高的增长规律。

3.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4. 身高的变化与生活、运动、营养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身高的变化与生长的关系,身高的增长规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 教学难点:身高的变化与生活、运动、营养等因素的关系,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身高测量尺,教学PPT,相关数据表格。

2. 学具:学生自带的身高数据,计算器,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自己身高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身高的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身高的变化与生长的关系,身高的增长规律。

3. 数据收集:让学生收集自己及家人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4. 数据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对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5. 案例分析:分析身高变化与生活、运动、营养等因素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关注身体健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身高的变化与生长的关系,身高的增长规律,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身高的变化与生长的关系2. 身高的增长规律3.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4. 身高的变化与生活、运动、营养等因素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收集并整理自己及家人的身高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 调查身边同龄人的身高变化情况,分析身高变化与生活、运动、营养等因素的关系。

3. 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的生长发育计划。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身高的变化与生长的关系,身高的增长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会进行计算,但在遇到真正的数据需要分析时,却很少想到用平均数。

学生也认识了复式统计图,经历过收集并整理数据、获取信息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观念,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目标1.能根据统计表选择统计图来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特征,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学会分析两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体会分组整理数据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预测。

【教学难点】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我们以前学习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出示练习:1.观察下面的统计图,你能够获取哪些信息?师:先看看甲、乙两市上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生:甲市上半年平均气温先上升然后下降;乙市是先下降然后上升。

师: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在哪个月份相差最大?哪个月份相差最小?生:在3月相差最大,在2月和10月相差最小。

师:你还可以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回答。

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同学们有留意过自己身高的变化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身高的变化”。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有意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发展数学统计观念。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分组整理数据课件出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

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认为应该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生:要知道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

师:根据上面的数据,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图。

学生自行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然后与同桌交流。

师: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图,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图,从而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带领学生绘图。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测量身高的方法,学会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测量。

2.通过测量、统计、比较分析研究身高变化规律。

3.发现身高变化与有无运动、作息和饮食等因素有关系。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直尺、卷尺、记录表等教具。

2.学生准备笔、本子等学习用品。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1.引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一起来探讨:衡量身高的重要性,如何进行身高测量等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自我测量教师分发直尺和卷尺,组织学生自我测量身高,并记录下来。

学生可以分二人一组协作进行,测量时要注意站直,头顶与墙壁贴平等事项。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

3.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柱状图学生按照身高标准分组,然后在黑板上绘制相应的身高柱状图,并进行简要的统计分析。

可以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数据和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互动,更好地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4.探究身高变化和运动、饮食规律等的关系教师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身高变化的原因,如何影响身高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分析运动,饮食和睡眠对身高的影响。

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和发现身高变化与有无运动、作息和饮食等因素之间的联系,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5.课堂总结根据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课堂总结,强调要注意身高的测量方法、生活中合理的运动和饮食习惯等,同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课堂反思和对下节课内容的展望。

四、教学时长本节课的教学时长为45分钟,具体时间分配如下:•引入新课:10分钟•学生自我测量:15分钟•根据数据绘制柱状图:10分钟•探索身高变化与运动、饮食规律等的关系: 10分钟•课堂总结:5分钟五、教学效果评估本节课效果评估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学生课堂互动表现2.课堂练习3.家庭作业或小组讨论报告4.班级柱状图数据分析比较六、教学注意事项1.学生在自我测量身高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受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数据处理)
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63~65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内容简析
问题串1:让学生理解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的理由,体会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几年来学生身高变化的情况,预测未来身高的变化。

问题串2:引导学生从数据的整体变化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积累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经验。

问题串3:在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推理解释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以达到对所要研究问题的了解。

问题串4:引导学生按身高数据分段的方法进行比较,再看看两班有什么不同。

问题串5:引导学生经历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进行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身高变化的统计表,会选择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读懂统计图表中所蕴含的信息。

2.经历对两组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描述过程,分析两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体会分组整理数据的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教学难点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法与学法
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法:
1.谈话: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收集自己一到六年级每个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的身高数据,请大家拿出自己收集的数据,与同学交流。

2.指名交流后,提问:你是怎样收集这些数据的?
3.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身高的变化”。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实际导入法:
1.同学们,大家小的时候家里会定期给大家量身高吗?
个别学生会有自己的身高记录,当场展示。

2.请大家说一说自己什么时候长得最快?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

3.如果想把几名学生的身高变化情况同时表示出来,需要我们怎么做呢?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几名学生不同时期的身高,把这些数据整理到一个统计图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几名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

同学们,请看这是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

(课件出示)(板书:身高的变化)
【品析: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

(单位:cm)
1.根据这张表格,你能说一说淘气这几年身高变化的特点吗?
学生一:淘气每一年都在长高。

学生二:淘气从115 cm长到154 cm。

学生三:淘气以前没有达到平均身高,后来超过了平均身高。

师:如果想更直观地比较淘气的身高和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一:用学过的统计图来表示表格中的信息。

师: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更能清晰地看出淘气的身高和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的关系呢?
学生一:条形统计图。

学生二:折线统计图。

(个别学生会说扇形统计图,教师通过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来让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不适合表现这个表格的内容)
【品析:通过设置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才能更好地表示表格中的数据,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要结合统计图的特点来给学生指导思考的方向,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图的知识。


2.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完成统计图。

◎你想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表格中的数据,试着画出来。

(学生小组合作画出统计图,有的小组用条形统计图,有的小组用折线统计图,教师展示小组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的是你的身高变化情况?为了让别人看清楚,应该怎么做?
学生一:条形统计图,可以准确地表示淘气每一个阶段的身高情况和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情况。

学生二: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淘气的身高的变化情况。

学生三:折线统计图。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把两个折线统计图整合到一起。

(当学生没有想到运用复式统计图的时候要在他们说完自己的看法时引导他们运用复式折线统
计图来表示图中的数据更准确,更省时省力)
【品析: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充分动脑,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地尝试,最终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法,从而形成知识。


3.为了更方便更清晰地表示数据中的信息我们应该怎么做?(提示: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可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利用不同的画法同时表示到同一个统计图中,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还可以让两个项目进行比较。

4.在表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项目时,我们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呢?
学生一: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区分。

学生二:可以用实线和虚线来区分两种数据。

结果:当数据较多时,我们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数据。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可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利用不同的画法同时表示到同一个统计图中,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还可以让两个项目进行比较。

【品析:学生说出可以怎么表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项目,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兴趣。


5.分析数据。

提问:在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总结淘气的身高和全市男
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并相互对比,从而得出信息)
淘气的身高和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基本相似,但是有时候上下浮动。

【品析:让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图的优势,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复式统计图的特点,更好地掌握知识。


6.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相应的问题。

(1)淘气的身高在一、四年级时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水平差距最大,在三年级时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水平差距最小。

(2)淘气的身高在哪个阶段长得最快?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的增长情况一致吗?
答:淘气的身高在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个阶段长得最快。

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的增长情况一致。

(3)淘气的身高在全市男生中所处的位置有变化吗?
答:淘气的身高在全市男生中所处的位置有变化,一、二年级时淘气的身高比全市男生平均身高要低一些,三年级时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一样,四至六年级时比全市男生平均身高要高一些。

【品析:意图引导学生从数据的整体变化,如最大、最小以及变化情况等角度,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积累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经验。


7.教师小结。

当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项目时我们可以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相关数据,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品析: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既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对数据处理有新的认识,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连贯性。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一:什么样的数据才适合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用复式折线统计图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项目才可以。

另外,需要这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项目要有对比。

质疑二: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复式条形统计图。

介绍复式条形统计图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丰富学生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重点在于利用它们的特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品析:通过质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且用简略精准的语言让学生学习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经历调查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统计图表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表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第2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数据,体会从平均情况和分段整理获取信息的作用。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于数据的处理你有哪些认识?和大家分享一下。

【品析:通过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除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懂得分享。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产生的必要性,应该让学生充分观察,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表达的过程中加深体会。

而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部分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还存在把所有点都描完再连线的现象,这样容易混淆,应该引导学生在绘制完一条折线后,再绘制另外一条折线。

板书设计
身高的变化
复式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线段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而且便于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