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合集下载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内容:1. 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2. 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领域。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介绍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发展。

2. 讲解地球同步卫星的概念和特点。

3. 展示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实例。

教学资源:1. 宇宙航行相关视频或图片。

2. 地球同步卫星应用领域的实际案例。

第二章: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和运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特点。

2. 掌握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原理。

教学内容:1. 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类型。

2. 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和周期。

1. 讲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特点。

2. 计算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和周期。

3. 进行轨道和运行的互动演示。

教学资源:1. 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图解或模型。

2. 运行速度和周期的计算公式和示例。

第三章: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同步卫星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2. 掌握地球同步卫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地球同步卫星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2. 地球同步卫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实例。

教学活动:1. 讲解地球同步卫星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2. 展示地球同步卫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实例。

3. 进行应用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教学资源:1. 地球同步卫星通信系统的图片或模型。

2. 地球同步卫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

第四章: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和维护1. 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过程。

2. 掌握地球同步卫星的维护和运营要点。

教学内容:1. 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过程和发射设施。

2. 地球同步卫星的维护和运营要点。

教学活动:1. 讲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过程和发射设施。

2. 讲解地球同步卫星的维护和运营要点。

3. 进行发射和维护的互动演示。

教学资源:1. 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设施的图片或模型。

2. 地球同步卫星维护和运营的相关资料。

第五章:地球同步卫星的未来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展趋势。

高中物理必修二 6.5宇宙航行 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 6.5宇宙航行 教案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五节“宇宙航行”二、教学对象天门高级中学高139班全体学生三、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卫星的运行规律;太空航行的发展史。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重要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学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教材虽然只介绍了根据牛顿的设想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方法及太空航行发展史,但却在其中渗透了发射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卫星运行的规律,以及很多研究实际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另外,学生通过对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及我国在航天领域成就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教学目标: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1)能够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及其意义。

(2)理解卫星的运行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了解同步卫星的特点。

建立起关于各种卫星运行状况的正确图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人造卫星由设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体会猜想、外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对卫星运动规律的研究,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推导及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感受科技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了解,参透爱国主义教育。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及巨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一物理教案6.5宇宙航行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6.5宇宙航行教案

班级:姓名:2、第二宇宙速度当物体的速度等于或大于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这个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也叫速度。

这是卫星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如果人造天体的速度大于11.2km/s而小于16.7km/s,则它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太阳将是椭圆,就成为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3.第三宇宙速度当卫星的速度等于或者大于,则这个时候卫星会脱离太阳的引力,不再绕太阳运行,而是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地方,这个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也叫速度。

二、人造卫星1、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发射速度: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①宇宙速度均指速度②第一宇宙速度是在地面卫星的速度,也是地球运行的速度(2)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当卫星“贴着”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宇宙速度.注意:卫星的实际运行速度一定发射速度.2、人造卫星的轨道(1)如图所示,a、b、c三轨道中可以作为卫星轨道的是哪几条?卫星的轨道必须是以为圆心的圆周轨道3、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规律思考:对于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1)离地面越高,向心力越(2)离地面越高,线速度越(3)离地面越高,周期越(4)离地面越高,角速度越(5)离地面越高,向心加速度越低轨、高速(线速度、角速度和加速度)周期短我们能否发射一颗周期为80min的卫星?[来源:三、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面的人造卫星,它在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跟地球自转,它的周期:T=练习:求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1、所有的同步卫星只能分布在的一个确定轨道上(静止轨道),即同步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卫星离地面高度为。

2、对同步卫星:其r、h、v、ω、T 、g'均为确定值卫星的变轨问题变轨原理:比较v1、v2、v3的大小?四、梦想成真巩固训练21、要使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它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是__ __km/s.要使卫星脱离地球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必须使它的轨道速度等于或大于__ __km/s.要使它飞行到太阳系以外的地方,它的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__ __km/s.2.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B、它是近地圆形轨道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C、它是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D、它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在近地点的速度必修二 科目◆物理 编制人: 复核人: 授课时间: 月 号 编号:✂ 课后作业:1 必做题:非常学案 课时作业(十)✂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侧(左)视图 2。

高中物理 第6章 5 宇宙航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第6章 5 宇宙航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物理教案

5.宇宙航行[学习目标] 1.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计算第一宇宙速度.(重点) 2.掌握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重点) 3.理解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难点) 4.掌握卫星的变轨问题.(难点)一、人造地球卫星1.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及原理(1)牛顿设想:如图甲所示,当物体被抛出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将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甲 乙(2)发射过程简介:如图乙所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一般使用三级火箭,最后一级火箭脱离时,卫星的速度称为发射速度,使卫星进入地球轨道的过程也大致为三个阶段.2.动力学特点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3.卫星环绕地球运动的规律由G Mm r 2=m v 2r可得v 二、宇宙速度1.三种宇宙速度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2010年10月1日,我国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2013年6月11日,我国的“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发射人造地球卫星需要足够大的速度.(√)(2)卫星绕地球运行不需要力的作用.(×)(3)卫星的运行速度随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增大.(×)(4)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10 km/s.(×)(5)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 km/s.(√)2.中国计划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探测器发射升空后首先绕太阳转动一段时间再调整轨道飞向火星.火星探测器的发射速度( )A .等于7.9 m/sB .大于16.7 m/sC .大于7.9 m/s 且小于11.2 m/sD .大于11.2 m/s 且小于 16.7 m/sD [第一宇宙速度为7.9 km/s ,第二宇宙速度为11.2 km/s ,第三宇宙速度为16.7 km/s ,由题意可知:火星探测器的发射速度大于11.2 km/s 且小于16.7 km/s.故D 正确.]3.关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地球同步卫星一定在赤道上空B .不同的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高度不同C .不同的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不相等D .所有地球同步卫星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一定相等A [地球同步卫星一定位于赤道上方,周期一定,离地面高度一定,向心加速度大小一定,所以A 项正确,B 、C 项错误;由于F =G Mm r2,所以不同的卫星质量不同,其向心力也不同,D 项错误.]人造卫星和同步卫星问题它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因此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必与地心重合,而这样的轨道有多种,其中比较特殊的有与赤道共面的赤道轨道和通过两极点上空的极地轨道.当然也存在着与赤道平面呈某一角度的圆轨道.如图所示.2.地球同步卫星(1)概念:相对于地面静止且与地球自转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叫作地球同步卫星.(2)特点①确定的转动方向: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②确定的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即T=24 h.③确定的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④确定的轨道平面: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其轨道平面必须与赤道平面重合.⑤确定的高度:离地面高度固定不变(3.6×104 km).⑥确定的环绕速率:线速度大小一定(3.1×103 m/s).【例1】(多选)如图所示,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A、赤道上空的近地卫星B、地球同步卫星C,它们的运动都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比较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三者的周期关系为T A<T B<T CB.三者向心加速度大小关系为a A>a B>a CC.三者角速度的大小关系为ωA=ωC<ωBD.三者线速度的大小关系为v A<v C<v B思路点拨:该题抓住以下特点分析:①A 、C 的共同特点:具有相同的周期和角速度.②B 、C 的共同特点:F 万=F 向,即GMm r 2=m v 2r等. CD [因为同步卫星转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故T A =T C ,故A 错误;因为同步卫星的周期和地球自转相同,故ωA =ωC ,根据a =rω2知,A 和C 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关系为a A <a C ,故B 错误;因为A 、C 的角速度相同,抓住B 、C 间万有引力提供圆周运动向心力有:G mM r 2=mrω2 可得角速度ω=GM r 3,所以C 的半径大,角速度小于B 即:ωA =ωC <ωB ,C 正确;B 、C 比较:G mM r 2=m v 2r得线速度v =GM r ,知v C <v B ,A 、C 间比较:v =rω,知C 半径大线速度大,故有v A <v C <v B, D 正确.故选C 、D.]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物体的比较(1)近地卫星是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的卫星,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是在赤道平面内,定点在某一特定高度的卫星,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是地球的一部分,它不是地球的卫星,充当向心力的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之差.(2)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的共同点是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与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共同点是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当比较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往往借助同步卫星这一纽带,这样会使问题迎刃而解.1.我国高分系列卫星的高分辨对地观察能力不断提高.“高分五号”轨道高度约为705 km ,而“高分四号”轨道高度约为36 000 km ,它们都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与高分四号相比,下列物理量中“高分五号”较小的是( )A .周期B .角速度C .线速度D .向心加速度A [设地球质量为M ,人造卫星质量为m ,人造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 Mm r 2=m v 2r =mω2r =m ⎝ ⎛⎭⎪⎫2πT 2r =ma ,得v =GM r ,ω=GM r 3,T =2πr 3GM ,a =GM r2,因为“高分四号”的轨道半径比“高分五号”的轨道半径大,所以选项A 正确,B 、C 、D 错误.]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和计算对于近地人造卫星,轨道半径r 近似等于地球半径R =6 400 km ,卫星在轨道处所受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卫星在地面上所受的重力,取g =9.8 m/s 2,则方法一:r ≈R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 Mm R 2=m v 2R ―→v =GM R≈7.9 km/s 方法二:万有引力近似等于卫星重力――――――――→卫星重力提供向心力mg =m v 2R―→v =gR ≈7.9 km/s 2.决定因素由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式v =GM R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的值由中心天体决定,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M 和半径R ,与卫星无关.3.对发射速度和环绕速度的理解(1)“最小发射速度”: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因为发射卫星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近地轨道是人造卫星的最低运行轨道,而近地轨道的发射速度就是第一宇宙速度,所以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2)“最大环绕速度”:在所有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中,近地卫星的轨道半径最小,由G Mm r 2=m v 2r 可得v =GM r,轨道半径越小.线速度越大,所以在这些卫星中,近地卫星的线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环绕速度.【例2】 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若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引力常量为G ,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 1,则( )A .根据题给条件可以估算出地球的质量B .据题给条件不能估算地球的平均密度C .第一宇宙速度v 1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大发射速度,也是最小环绕速度D .在地球表面以速度2v 1发射的卫星将会脱离太阳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之外A [设地球半径为R ,则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 1=gR ,对近地卫星有G Mm R 2=mg ,联立可得M =v 41gG ,A 正确;地球体积V =43πR 3=43π⎝ ⎛⎭⎪⎫v 21g 3,结合M =v 41gG ,可以估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ρ=3g 24πGv 21,B 错误;第一宇宙速度v 1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最大的环绕速度,C 错误;第一宇宙速度v 1=7.9 km/s ,第二宇宙速度v 2=11.2 km/s ,第三宇宙速度v 3=16.7 km/s ,在地球表面以速度2v 1发射的卫星,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而小于第三宇宙速度,此卫星称为绕太阳运动的卫星,D 错误.]地球三种宇宙速度的理解(1)三种宇宙速度均指在地球上的发射速度.(2)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也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3)轨道半径越大的卫星,其运行速度越小,但其地面发射速度越大.2.若取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 km/s ,某行星质量是地球的6倍,半径是地球的1.5倍,此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 )A .16 km/sB .32 km/sC .4 km/sD .2 km/sA [第一宇宙速度是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对于近地卫星,其轨道半径近似等于星球半径,所受万有引力提供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G Mm r 2=m v 2r解得v =GM r因为行星的质量M ′是地球质量M 的6倍,半径R ′是地球半径R 的1.5倍,故v ′v =GM ′R ′GMR =M ′R MR ′=2 即v ′=2v =2×8 km/s=16 km/s ,A 正确.]人造卫星的变轨问题1卫星变轨时,先是线速度v 发生变化导致需要的向心力发生变化,进而使轨道半径r 发生变化.(1)当卫星减速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F 向=m v 2r减小,万有引力大于所需的向心力,卫星将做近心运动,向低轨道变迁.(2)当卫星加速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F 向=m v 2r增大,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卫星将做离心运动,向高轨道变迁.以上两点是比较椭圆和圆轨道切点速度的依据.2.飞船对接问题(1)低轨道飞船与高轨道空间站对接如图甲所示,低轨道飞船通过合理地加速,沿椭圆轨道(做离心运动)追上高轨道空间站与其完成对接.甲 乙(2)同一轨道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如图乙所示,后面的飞船先减速降低高度,再加速提升高度,通过适当控制,使飞船追上空间站时恰好具有相同的速度.【例3】 (多选)如图所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 点,轨道2、3相切于P 点(如图所示)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B .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C .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 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 点时的加速度D .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思路点拨:①判断卫星在不同圆轨道的运行速度大小时,可根据“越远越慢”的规律判断.②判断卫星在同一椭圆轨道上不同点的速度大小时,可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判断,即离中心天体越远,速度越小.③判断卫星由圆轨道进入椭圆轨道或由椭圆轨道进入圆轨道时的速度大小如何变化时,可根据离心运动或近心运动的条件进行分析.④判断卫星的加速度大小时,可根据a =F m =G M r 2判断. BD [对A :G Mm r 2=m v 2r ,移项化简得v =GM r,所以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小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所以A 错误.对B :G Mm r 2=mω2r ,移项化简得ω=GM r 3,所以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所以B 正确.对C :G Mm r 2=ma ,移项化简得GM r2=a ,由于都在Q 点,轨道高度是相同的,所以a 是相同的,所以C 是错误的. 对D :G Mm r 2=ma ,移项化简得GM r2=a ,由于都在P 点,轨道高度是相同的,所以a 是相同的,所以D 是正确的.]上例中,卫星在轨道2上的P 点向轨道3上转移时需要加速还是减速?卫星上的小火箭向哪个方向喷气?提示:加速 向后喷气3.(多选)如图所示,一飞行器围绕地球沿半径为r 的圆轨道1运动.经P 点时,启动推进器短时间向前喷气使其变轨,2、3是与轨道1相切于P 点的可能轨道.则飞行器( )A .相对于变轨前运行周期变长B .变轨后将沿轨道3运动C .变轨前、后在两轨道上经P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D .变轨前、后在两轨道上经P 点的加速度大小相等BD [由于在P 点推进器向前喷气,故飞行器将做减速运动,v减小,飞行器做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F n =m v 2r减小,小于在P 点受到的万有引力:G Mm r2,则飞行器将开始做近心运动,轨道半径r 减小.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知,卫星轨道半径减小,则周期减小,A 错误;因为飞行器做近心运动,轨道半径减小,故将沿轨道3运动,B 正确;因为变轨过程是飞行器向前喷气过程,故是减速过程,所以变轨前后经过P 点的速度大小不相等,C 错误;飞行器在轨道P 点都是由万有引力产生加速度,因为在同一点P ,万有引力产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D 正确.选B 、D.]课 堂 小 结知 识 脉 络1.人造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由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2.第一宇宙速度为7.9 km/s ,其意义为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或最大环绕速度.A.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运行时的最大速度B.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速度C.人造地球卫星运行时的速度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D.第三宇宙速度是物体逃离地球的最小速度A[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同时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故A对,B、C错;第二宇宙速度是物体逃离地球的最小速度,D错.]2.(多选)关于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别沿圆轨道和椭圆轨道运行的两颗卫星,可能具有相同的周期B.沿椭圆轨道运行的一颗卫星,在轨道不同位置可能具有相同的速率C.在赤道上空运行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它们的轨道半径有可能不同D.沿不同轨道经过北京上空的两颗卫星,它们的轨道平面一定会重合AB [分别沿圆轨道和椭圆轨道运行的两颗卫星,可能具有相同的周期,故A 正确;沿椭圆轨道运行的一颗卫星,在轨道对称的不同位置具有相同的速率,故B 正确;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等式:G Mm R +h 2=m (R +h )4π2T 2,其中R 为地球半径,h 为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由于同步卫星的周期必须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所以T 为一定值,根据上面等式得出: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h 也为一定值,故C 错误;沿不同轨道经过北京上空的两颗卫星,它们的轨道平面不一定重合,但圆心都在地心,故D 错误.]3.我国发射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对接前,“天宫”一号的运行轨道高度为350 km ,“神舟”八号的运行轨道高度为343 km.它们的运行轨道均视为圆周,则( )A .“天宫”一号比“神舟”八号速度大B .“天宫”一号比“神舟”八号周期长C .“天宫”一号比“神舟”八号角速度大D .“天宫”一号比“神舟”八号加速度大B [由G Mm r 2=mrω2=m v 2r =mr 4π2T 2=ma ,得v =GM r,ω=GM r 3,T =2πr 3GM ,a =GM r 2,由于r 天>r 神,所以v 天<v 神,ω天<ω神,T 天>T 神,a 天<a 神;故正确选项为B.]4.(多选)2017年4月,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升空,随后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假设天舟一号从B 点发射经过椭圆轨道运动到天宫二号的圆轨道上完成交会,如图所示,A 、B 两点分别为椭圆轨道的远地点和近地点.则( )A .天宫二号的运行速度小于7.9 km/sB .天舟一号在A 点的速度大于天宫二号的运行速度C .天舟一号运行周期小于天宫二号的运行周期D .天舟一号在A 点的加速度大于天宫二号在A 点加速度 AC [7.9 km/s 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天宫二号的运行速度小于7.9 km/s ,故A 正确.天舟一号在A 点加速才能进入天宫二号的圆轨道,则天舟一号在A 点的速度小于天宫二号的运行速度,选项B 错误;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a 3T 2=k 可知,天舟一号运行的半长轴小于天宫二号的运行半径,则天舟一号运行周期小于天宫二号的运行周期,选项C 正确;根据a =GM r 2可知天舟一号在A 点的加速度等于天宫二号在A 点加速度,选项D 错误.]。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和地球同步卫星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宇宙航行简介:宇宙航行的意义、发展历程和现状。

地球同步卫星的概念: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宇宙航行和地球同步卫星的基本概念。

利用多媒体展示宇宙航行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的意义和重要性。

学生展示对地球同步卫星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特点:轨道平面、轨道周期和轨道高度。

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利用数学模型和实例解释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计算过程。

2.4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特点。

学生进行轨道计算的练习,加深对轨道计算方法的理解。

第三章: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领域。

培养学生对地球同步卫星应用的实际意义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领域:通信、气象、地球观测等。

地球同步卫星应用的实例和效益。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领域和实例。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同步卫星应用的图片和视频。

3.4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同步卫星应用的实际意义。

学生展示对地球同步卫星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章: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和控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和控制过程。

培养学生对地球同步卫星发射和控制技术的兴趣。

4.2 教学内容: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过程:发射设施、发射方式和发射注意事项。

地球同步卫星的控制技术:轨道控制、姿态控制和生命周期控制。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和控制过程。

高中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教学难点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2.卫星的变轨问题.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宇宙航行1.基本知识(1)牛顿的“卫星设想”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2)原理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3)宇宙速度(4)梦想成真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2.思考判断(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10 km/s.(×)(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 km/s.(√)(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16.7 km/s.(×)探究交流我国于2011年10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提示】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11.2 km/s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问题导思】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2.如何计算第一宇宙速度?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幺联系?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7.9 km/s.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中心星球的半径.误区警示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物体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1.如果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2.如果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具体大小,但知道该天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行计算.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问题导思】1.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幺运动?2.如何求v、ω、T、a与r的关系?3.卫星的线速度与卫星的发射速度相同吗?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认为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与推导如下: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误区警示1.在处理卫星的v、ω、T与半径r的关系问题时,常用公式“gR2=GM”来替换出地球的质量M会使问题解决起来更方便.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得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但卫星最后稳定在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时的速度越小.例:如图所示为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的几颗人造地球卫星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v=,可知三颗卫星的线速度vAB.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三颗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FA>FB>FCC.三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aA>aB>aCD.三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ωA【答案】 C四、卫星轨道与同步卫星【问题导思】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有什幺特点?2.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圆心一定是地心吗?3.地球同步卫星有哪些特点?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1)椭圆轨道:地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圆轨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由于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卫星的轨道圆心必然是地心,即卫星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总之,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与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但轨道平面一定过地心.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时,称为赤道轨道;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时,即通过极点,称为极地轨道,如图所示.2.地球同步卫星(1)定义: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卫星,又叫静止卫星.(2)六个“一定”.①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②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 h.③同步卫星的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④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上,即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⑤同步卫星的高度固定不变.特别提醒由于卫星在轨道上运动时,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全部提供给了向心力,产生了向心加速度,因此卫星及卫星上的任何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例:已知某行星的半径为R,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为T,该行星上发射的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求同步卫星距行星表面高度为多少.规律总结: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物体的比较1.近地卫星是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的卫星,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是在赤道平面内,定点在某一特定高度的卫星,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是地球的一部分,它不是地球的卫星,充当向心力的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之差.2.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的共同点是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与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共同点是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当比较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往往借助同步卫星这一纽带,这样会使问题迎刃而解.五、卫星、飞船的变轨问题例:如图所示,某次发射同步卫星的过程如下: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再次点火进入椭圆形的过渡轨道2,最后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2、3相切于P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答案】 D规律总结:卫星变轨问题的处理技巧1.当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由此可见轨道半径r越大,线速度v越小.当由于某原因速度v突然改变时,若速度v突然减小,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轨迹为椭圆;若速度v突然增大,则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轨迹变为椭圆,此时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其运动.2.卫星到达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的切点时,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相同,所以加速度也相同.。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同步卫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地球同步卫星是一种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

2. 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定轨道、定高度、定速度、定周期。

3. 地球同步卫星的工作原理:利用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心力,保持与地球相对静止。

4. 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领域:通信、气象、导航、地球观测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同步卫星的照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卫星吗?”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同步卫星的理解和看法。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地球同步卫星在通信、气象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其重要作用。

5. 总结:教师总结地球同步卫星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其在我国航天事业中的地位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同步卫星定义、特点、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互动环节的表现,了解其对应用领域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地球同步卫星的照片。

2. 视频:地球同步卫星发射和应用的片段。

3. 教材: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章节。

4. 网络资源: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最新资讯和研究成果。

六、教学活动1.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模拟地球同步卫星软件,体验卫星发射、轨道运行的过程。

2. 问题解决:教师提出与地球同步卫星相关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解决方案。

3. 课堂演示:教师进行地球同步卫星模型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工作原理。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案例教学: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4宇宙航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4宇宙航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4 宇宙航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2.掌握众多的测量天体距离和质量的方法;3.理解探测器和卫星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探测地球和宇宙的应用;4.理解人类在航行宇宙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5.增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对未来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有初步了解。

二、教学内容和时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时长如下:•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20分钟);•测量天体距离和质量的方法(30分钟);•探测器和卫星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探测地球和宇宙的应用(40分钟);•宇宙航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0分钟);•宇宙探索的前景和未来(20分钟)。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课堂讲解,通过PPT、黑板、手写板等方式进行;•影片欣赏,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天文学和宇航科学的前沿知识;•活动和讨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原理和规律;•实际操作,让学生亲手操作科学仪器,感受科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1.理解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并能够根据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众多的测量天体距离和质量的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3.理解探测器和卫星的工作原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探究;4.理解人类在航行宇宙中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工程领域的实践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1.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20分钟)1.介绍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2.通过图例展示地球、月球、太阳等天体的运动轨迹;3.依次介绍行星、开普勒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与应用。

2. 测量天体距离和质量的方法(30分钟)1.介绍测量天体距离的方法,包括巨星法、赤道坐标法、三角视差法等;2.介绍测量天体质量的方法,包括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定律等;3.示范如何实际操作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和测量。

3. 探测器和卫星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探测地球和宇宙的应用(40分钟)1.介绍探测器和卫星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介绍卫星在地球和宇宙探索中的应用,如人造卫星、深空探测器等;3.利用影片等展示实际探测器和卫星的应用和相关数据。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基本概念,知道它的特点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原理,理解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同步卫星的概念2. 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3. 地球同步卫星的作用4. 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原理5. 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同步卫星的概念、特点、作用及运动原理。

2. 教学难点: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原理及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地球同步卫星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轨迹和原理。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地球同步卫星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自主研制、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等。

3. 讲解地球同步卫星的作用:通信、气象、导航等领域的应用。

4. 讲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原理: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保持与地球自转同步。

5. 讲解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共面,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地球同步卫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展望地球同步卫星在未来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六、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基本特征。

让学生掌握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2. 教学内容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特征参数。

轨道倾角与地球赤道的关系。

轨道高度与地球引力的影响。

轨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特征参数和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轨道设计中的物理原理和计算方法。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已有的地球同步卫星轨道设计案例。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6.5宇宙航行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6.5宇宙航行

课题:§6.5 宇宙航行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为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五节。

本节介绍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地球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以及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航天领域方面的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航天知识。

通过梳理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以激发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促进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建模的过程与方法
(2)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梳理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以激发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促进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推导
四、教学难点
对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六、教具
摆球、课件
七、教学过程
八、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学习航天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必修二 6.5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一、教案背景本节前已经讲过卫星的发射,环绕的有关知识,对卫星环绕地球飞行的速率、周期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阶段主要研究的有极地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地球同步卫星用于通讯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用途,并且其轨道、运动有着其自己的特点。

因此设立了本教案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同步卫星的特点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课题地球同步卫星三、教材分析本节为第六章第五节中的一个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知道卫星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是万有引力所充当的。

并且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一课中,对天体的运动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一些实际应用。

2、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特点。

3、地球同步卫星和其他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4、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地球同步卫星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意义和作用。

使学生对航天知识产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特点和运行规律。

难点: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位置的确定。

六、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并自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并结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通过分析找到地球表面物体万有引力与两个分力——重力和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与同步卫星若在北半球受到的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进行对比与比较。

得到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位置的结论,并由万有引力定律及同步卫星周期,从而推导地球同步卫星的速度、高度等。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同步卫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2. 地球同步卫星的工作原理3. 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领域4. 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和运行规律5. 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2. 地球同步卫星的工作原理3. 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领域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基本概念、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2. 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原理和实际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球同步卫星在通信、气象、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地球同步卫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特点和轨道。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4.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同步卫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同步卫星的优势和局限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同步卫星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球同步卫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情况。

5. 综合评价:对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同步卫星相关章节。

2. 图片:地球同步卫星图片、运行轨迹图等。

3. 视频: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运行和应用的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特点和轨道。

高中物理同步卫星教案

高中物理同步卫星教案

高中物理同步卫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2. 了解同步卫星在通信和气象预报方面的应用;3. 掌握同步卫星与地球的运行关系;4. 掌握计算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和周期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2. 同步卫星在通信和气象预报中的应用;3. 同步卫星与地球的运行关系;4. 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和周期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同步卫星的概念,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2.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课本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同步卫星的了解。

三、同步卫星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介绍同步卫星在通信和气象预报中的应用;2. 学生思考和讨论,总结同步卫星在这两方面的作用。

四、同步卫星与地球的运行关系(10分钟)1. 教师讲解同步卫星与地球的运行关系;2.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通过模拟演示或实验,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式。

五、同步卫星的轨道计算(20分钟)1. 教师讲解计算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和周期的方法;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同步卫星的概念、特点、应用以及运行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计算同步卫星轨道高度和周期的方法。

通过讨论和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基本概念。

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原理和应用。

1.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解释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机制。

探讨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领域。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地球同步卫星的基本概念。

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原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同步卫星应用的理解。

第二章: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2.1 课程目标:掌握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解释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包括其相对于地球的轨道特性和运行速度。

讨论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如固定的地面追踪位置和周期性轨道。

2.3 教学方法:使用幻灯片展示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例解释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和周期性轨道。

第三章: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原理3.1 课程目标: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原理。

3.2 教学内容:解释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原理,包括地球自转和卫星轨道的同步性。

探讨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倾角和轨道高度对运行原理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利用动画演示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原理。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解答学生对地球同步卫星运行原理的疑问。

第四章: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领域4.1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领域。

4.2 教学内容:探讨地球同步卫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通信、气象观测、导航等。

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在各个应用领域的重要性和贡献。

4.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同步卫星应用的理解和看法。

5.1 课程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同步卫星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同步卫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5.3 教学方法:邀请学生分享对地球同步卫星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第六章: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设计6.1 课程目标:理解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设计原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6.5宇宙航行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6.5宇宙航行

6. 5宇宙航行教课目的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认识人造地球卫星的相关知识和航天发展史。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虑过程的同时,培育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育学生在处理实质问题时,怎样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2.经过对卫星运转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议论,培育学生运用知识剖析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经过展现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忱。

2.经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加强民族自信心和骄傲感。

3.感知人类探究宇宙的梦想,促进学生建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课要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卫星运转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教课难点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转速度的关系。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经过前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类经过站在地球上的观察,认识到了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并进一步弄清了天体为何要做这样的运动。

但是人类其实不知足于只站在地球上探究宇宙的神秘。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是怎样走出地球,飞向宇宙,进行宇宙航行的。

(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现一些航天类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课(一)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①推导:问题:牛顿实验中,炮弹起码要以多大的速度发射,才能在地面邻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半径为6370km 。

剖析:在地面邻近绕地球运转,轨道半径即为地球半径。

由万有引力供给向心力:G Mm m v2,R2RGM得: vR又∵ mg MmGR2∴ ν gr7.9km / s结论:假如发射速度小于7 . 9km/s ,炮弹将落到地面,而不可以成为一颗卫星;发射速度等于 7. 9km/s ,它将在地面邻近作匀速圆周运动;要发射一颗半径大于地球半径的人造卫星,发射速度一定大于 7. 9km/s 。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6.5宇宙航行28-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6.5宇宙航行28-人教版

6.5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宇宙航行”主要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实践成就,及航天事业的发展及其巨大成果。

本节课精心挑选了多媒体素材,在每个环节,先用媒体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思考,自觉地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分层探索,再通过师生的讨论、分析、概括及应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

以两个关键词“发射”“环绕”将思维的发展贯穿于知识认知的全过程,是本课的一条主线。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

2、掌握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规律,会推导运行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并养成用万有引力是天体运动的向心力这一基本方法研究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对人造地球卫星原理和运行规律的掌握
3、理解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的差别
五、板书设计
宇宙航行
一、“发射”:
1、第一宇宙速度:s km /9.7(推导1 推导2)
2、第二宇宙速度:s km /2.11 脱离地球
3、第三宇宙速度:s km /7.16 脱离太阳
二、“环绕”
三、为梦想而努力:
n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4(222
22πω。

高中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高中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教学难点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2.卫星的变轨问题.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宇宙航行1.基本知识(1)牛顿的“卫星设想”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2)原理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3)宇宙速度(4)梦想成真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2.思考判断(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10 km/s.(×)(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 km/s.(√)(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16.7 km/s.(×)探究交流我国于2011年10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提示】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11.2 km/s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问题导思】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2.如何计算第一宇宙速度?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么联系?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7.9 km/s.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中心星球的半径.误区警示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物体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1.如果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2.如果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具体大小,但知道该天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行计算.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问题导思】1.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么运动?2.如何求v、ω、T、a与r的关系?3.卫星的线速度与卫星的发射速度相同吗?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认为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与推导如下: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误区警示1.在处理卫星的v、ω、T与半径r的关系问题时,常用公式“gR2=GM”来替换出地球的质量M会使问题解决起来更方便.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得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但卫星最后稳定在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时的速度越小.例:如图所示为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的几颗人造地球卫星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v=,可知三颗卫星的线速度vAB.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三颗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FA>FB>FCC.三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aA>aB>aCD.三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ωA<ωB<ω【答案】 C四、卫星轨道与同步卫星【问题导思】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有什么特点?2.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圆心一定是地心吗?3.地球同步卫星有哪些特点?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1)椭圆轨道:地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圆轨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由于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卫星的轨道圆心必然是地心,即卫星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总之,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与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但轨道平面一定过地心.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时,称为赤道轨道;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时,即通过极点,称为极地轨道,如图所示.2.地球同步卫星(1)定义: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卫星,又叫静止卫星.(2)六个“一定”.①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②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 h.③同步卫星的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④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上,即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⑤同步卫星的高度固定不变.特别提醒由于卫星在轨道上运动时,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全部提供给了向心力,产生了向心加速度,因此卫星及卫星上的任何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例:已知某行星的半径为R,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为T,该行星上发射的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求同步卫星距行星表面高度为多少.规律总结: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物体的比较1.近地卫星是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的卫星,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是在赤道平面内,定点在某一特定高度的卫星,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是地球的一部分,它不是地球的卫星,充当向心力的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之差.2.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的共同点是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与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共同点是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当比较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往往借助同步卫星这一纽带,这样会使问题迎刃而解.五、卫星、飞船的变轨问题例:如图所示,某次发射同步卫星的过程如下: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再次点火进入椭圆形的过渡轨道2,最后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2、3相切于P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答案】 D规律总结:卫星变轨问题的处理技巧1.当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由此可见轨道半径r越大,线速度v越小.当由于某原因速度v突然改变时,若速度v突然减小,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轨迹为椭圆;若速度v突然增大,则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轨迹变为椭圆,此时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其运动.2.卫星到达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的切点时,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相同,所以加速度也相同.。

必修教材2第六章第5课时教案:宇宙航行

必修教材2第六章第5课时教案:宇宙航行

4 、理解 第一宇宙速 度的意义,了 解最小发射 速度和最大 运行速度
卢小柱个人电子教案(xzlu@)
人教版物理必修教材②
当相对于地球的发射速度大于 v1 而小于 v2 时,卫星就能绕地球做椭圆运动,速 度越大,半径越小; 当相对于地球的发射速度等于或大于 v2 时,卫星就脱离地球束缚成为太阳的一 颗行星; 当相对于地球的发射速度大于 v3,卫星飞到太阳系外。 三、同步卫星 1、人造卫星分类 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区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 星、地球同步卫星、太阳同步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 轨道卫星。人们更多的是按用途把人造卫星分为科学卫星、 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注意:所有人造卫星轨道的圆心都在地球球心。思考 为什么? 2、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同步,即与地球的自转角速 度、周期等相等。 3、同步卫星的轨道:在赤道平面内。通常的通讯卫星都是同步卫星。 思考题: (1)发射一个用来转播电视节目的同步卫星,应使它与地面相对静止,已知地球 半径为 6400km,问此卫星应发射到什么高度? (2)卫星绕地球运转的最小半径是多少? (3)卫星绕地球运动的最短周期是多少? 综合练习: 【例 1】地球同步卫星到地心的距离 r 可由r3= Mm GMT2 Mm 提示:由 G 2 =m 及 mg= G 2 r 4π2 r 得:r3= R2T2g 故:a 是地球半径;b 是地球自转周期或卫星运动周期;c 是地表 4π2 abc 求出。已知式中 a 的单位是 4π2
2 2
5 、独立 思考同步卫 星的特点, “同步”的意 义。思考同步 卫星为什么 只能在赤道 平面内。
6 、阅读 教材“科学漫 步” ,了解黑 洞的概念
m,b 的单位是 s,c 的单位是 m/s2,则 a、b、c 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 6.5宇宙航行
——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一、教案背景
本节前已经讲过卫星的发射,环绕的有关知识,对卫星环绕地球飞行的速率、周期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阶段主要研究的有极地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地球同步卫星用于通讯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用途,并且其轨道、运动有着其自己的特点。

因此设立了本教案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同步卫星的特点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课题
地球同步卫星
三、教材分析
本节为第六章第五节中的一个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知道卫星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是万有引力所充当的。

并且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一课中,对天体的运动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一些实际应用。

2、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特点。

3、地球同步卫星和其他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4、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地球同步卫星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意义和作用。

使学生对航天知识产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特点和运行规律。

难点: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位置的确定。

六、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并自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并结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通过分析找到地球表面物体万有引力与两个分力——重力和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与同步卫星若在北半球受到的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进行对比与比较。

得到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位置的结论,并由万有引力定律及同步卫星周期,从而推导地球同步卫星的速度、高度等。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地球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卫星,有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等等。

其中有一种很特别的卫星它总是相对于地球的一个固定位置保持相对静止,这种卫星就是地球同步卫星。

播放同步卫星视频:/flash/html/4/2012/0217/3512.html
同步卫星1_在线视频观看
(二)新课教学
1、简单介绍地球同步卫星
卫星环绕地球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相对于地面静止,因此从地球上看它总在某地的正上方,因此叫做地球同步卫星。

学生活动:根据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讨论、归纳、总结其特点:
(教师引导并总结)
●与地球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和周期,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T=24h。

●相对于地球的某地保持相对静止。

提出疑问:既然是相对于地球某地保持静止,那么在大连的上空有没有地球同步卫星?并给出若卫星相对于大连所在的北半球保持静止应有的轨道图片。

2、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
若同步卫星在大连的正上方,如图一B 点所示。

在地球表面,北半球的物体收到的力如图二所示。

学生活动:
对比图一、图二的区别。

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向心
力和重力,重力与支持力平衡,所以静止不动;在天
空的同步卫星也收到地球对其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
的两个分力21F F 和,分力1F 充当向心了,另一分力2F
没有力与其平衡,所以卫星将在分力1F 的作用下向1
F 的方向运动,不能保持相对于地面静止。

学生活动:
分析地球同步卫星实际的轨道:赤道平面上距地
一定高度的轨道上。

3、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
已经知道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和实际的轨道,若地球质量为M ,地球半径为R ,周期为T ,能否利用这些条件计算出地球同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 学生活动:在演算纸上进行推导计算
解:忽略地球自转,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则: ()h 4m )h (m 22
2+=+R T
R M G π R GMT -=3224h π
其中G 、M 、T 、R 都是定值 那么可得出结论:地球同步卫星具地面的高度也是一定的。

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大约是地球半径的六倍,约为36000km 。

4、地球同步卫星速率
由上面已经推出的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由学生推导地球同步卫图一
图二
星的速率。

速率
T r
v
π2
=对于地球同步卫星来说,轨道半径和周期一定,那么其速率为定
值。

即:所有地球同步卫星的速率相同。

3
=
v km/s
5、归纳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和运动的特点
学生活动:归纳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
(1)、定周期:T=24 h
(2)、定轨道:地球同步卫星在通过赤道的平面上运行,
(3)、定高度:离开地面的高度h为定值,约为地球轨道半径的6倍。

h = 36000千米
(4)、定速率:所有同步卫星环绕地球的速度都相同。

V = 3千米/秒
教师介绍地球同步卫星的第五个特点:
(5)、定点:每颗卫星都定在世界卫星组织规定的位置上。

6、知识扩展:地球同步卫星的原理和用途
由学生分组讨论,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几分种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让学生相互合作,体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同步卫星所在的轨道上,为了防止卫星间相互干扰,每3°才能放置一颗同步卫星。

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布设3颗通讯卫星,即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它由5颗地球同步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

向学生展示相关网络资源链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介绍
7、地球同步卫星与极地卫星的对比
由学生通过链接按扭自动进入相应的界面,了解极地卫星的相关知识。

链接:极地卫星百科
极地卫星_在线视频观看
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如下几问:
(1)谁飞得高?(极地卫星飞行高度600-1500km,地球同步卫星飞行高度36000km)
(2)谁的运行周期长?(地球同步卫星周期24h,极地卫星周期12h)
(3)谁的速度得快?(极地卫星 由公式推导:r
GM v ) (4)侦察卫星是什么卫星?(极地卫星)通信卫星呢?(同步卫星)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学习相关问题,每小组选出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三)课题小结
1、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的一个固定位置保持相对静止,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充当了向心力。

2、地球同步卫星特点,五个一定:定周期、定轨道、定高度、定速率、定点。

3、地球同步卫星和极地卫星的区别。

(四)巩固与练习
1、由于通讯和广播等方面的需要,许多国家发射了地球同步卫星,这些卫星的:
A.质量可以不同
B.轨道半径可以不同
C.轨道平面可以不同
D.速率可以不同
2、据报道,我国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于2008年4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4次变轨控制后,于5月1日成功定点在东经77 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

关于成功定点后的“天链一号01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行速度大于7.9 km/s
B.离地面高度一定,相对地面静止
C.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比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大
D.向心加速度与静止在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八.板书设计
地球同步卫星
一、地球同步卫星:对于地球的一个固定位置保持相对静止,其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

二、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五个一定)
1、定周期: T=24 h
2、定轨道:地球同步卫星在通过赤道的平面上运行。

3、定高度:离开地面的高度h 为定值。

4、定速率:所有同步卫星环绕地球的速度都相同。

5、定点:每颗卫星都定在世界卫星组织规定的位置上。

九、教学反思
教学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知识呈现方式得当,层次清楚;板书条理分明。

用对比的方法解决了本节的难点,个人感觉这是本节课的亮点。

但本节课也有一些疏漏失误之处,就是新课讲授前对学过的知识回顾不够,有些同学不能及时回忆起前面所讲的知识,在讲课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快的练习到原有的知识,对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新课讲授前应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先前所学的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些知识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