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心悸的中医辨证

心悸的中医辨证

心 悸心悸,是患者自觉心跳不安的一种症状。

前人有惊悸与怔仲之分,认为悸是由外因所引起,怔仲则以内因为主,但二者常有密切联系,不过在症状上来看,惊悸病情较轻,怔仲较重而已。

【病因】1. 心血不足:忧思劳心,和失血过多,以致血不养心,发为心悸。

2.阴虚火旺:肾阴亏耗,水不济火,心阳独亢,神不安宁,而成本症。

3.阳虚水逆:阳气不振,心力衰弱,或水饮停留,上凌于心,因而成悸。

4.突受外惊: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突受外惊,心神不宁,逐成惊悸不安之症。

【辨证施治】1. 心血不足:心悸不安,夜寐不宁,头昏眼花,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脉多细弱,甚则汗出,治宜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①;症情较重的,方中可加龙齿、磁石之类。

倘脉见结代,治宜益气养血,辛润通脉,用炙甘草汤②加减。

2. 阴虚火旺:心悸少寐,或兼头目昏眩,舌质红绛,脉象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补心丹③。

3. 阳虚水逆:面白少气心悸,食减体倦,舌淡脉弱,属心阳衰弱,治宜温阳定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④;如见头眩心悸。

胸脘痞满,小便短少,苔白,脉濡,为水饮上逆,治宜通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⑤加味。

4.突受外惊:证见惊悸烦乱,坐卧不安,饮食无味,常梦中惊醒,脉象弦滑,治宜镇惊安神,用磁朱丸⑥;挟痰热上扰者合温胆汤⑦同用。

【附方】①归脾汤:(《济生方》):人参,白术,伏神,枣仁,黄芪,当归,远志,木香,炙甘草,龙眼肉,生姜,大枣。

②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阿胶,生地黄,麦冬,麻仁,大枣。

③补心丹(《摄生密剖》):生地,人参,元参,丹参,茯苓,桔梗,远志,酸枣仁,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蜜丸,朱砂为衣。

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桂枝,甘草,牡蛎,龙骨。

⑤苓桂术甘汤(《金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⑥磁朱丸(《千金》):磁石,朱砂⑦温胆汤(《千金》):竹茹,枳实,半夏,橘红,茯苓,甘草。

中医心悸医案分析(阵发性心慌汗出2月)

中医心悸医案分析(阵发性心慌汗出2月)

中医心悸医案分析(阵发性心慌汗出2月)
魏某,男,72岁。

初诊:202*年2月20日。

主诉:阵发性心慌汗出2月。

现病史:患者2月前出现发作性心慌、汗出,伴有血压升高(160/90mmHg),持续半小时后自行缓解,于郑州市五院发作时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每日均有发作,且多在夜间2—5时发作,前半月夜间2—3时发作1次,后半月夜间2—5时发作3—4次。

善太息,纳可眠差,喜凉饮,二便调。

既往史:心脏搭桥术后5年。

辨证: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治则:交通心肾。

处方:封髓丹加减。

方药:黄柏30g,枸杞子30g,砂仁21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朱砂2g(冲服),炙甘草15g,川楝子9g。

3剂,水煎服。

二诊:服前方期间心慌汗出未发作,善太息较前减少,身乏力,纳眠可,喜凉饮,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上方加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

按语:该患者发病具有明确的时间性,夜间2—5时是人体由静转动,阴精逐渐达到胜极,阳主待命生发之时,若肾中相火亢盛,跃跃欲动,必致君火不明。

封髓丹只有三味
药,炙甘草、砂仁、黄柏。

甘草缓阳气上冲之势,砂仁导阳气入肾归元,黄柏使归肾之气得安。

黄柏味苦入心,黄柏禀寒水之精,得中土之化,有交济阴阳,调和水火之功,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三味配伍,妙用无穷。

合用生脉饮益气,养阴生津。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1.治疗原则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

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者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2.证治分类(1)心虚胆祛证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心虚胆祛证,若见心阳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温通心阳;兼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以滋养心血;兼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以疏肝解郁。

(2)心血不足证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心血不足证,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生脉散加减,有益气养阴补心之功。

(3)阴虚火旺证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阴虚火旺证,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若阴虚兼有瘀热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心悸中医辩证论治

心悸中医辩证论治

心悸中医辩证论治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如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有“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的记载,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

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7种辨证治疗心悸的中医疗法

7种辨证治疗心悸的中医疗法

7种辨证治疗心悸的中医疗法心悸是中医里的一个病证名称,心悸是指病人感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心悸应分虚实论治。

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袪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疗时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均有心神不宁的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安神宁心或镇心之法。

1.心虚胆怯之心悸: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可选服安神定志丸。

心悸、怔忡、惊恐不宁者可服用定心汤:龙眼肉30克,酸枣仁15克,山茱萸15克,炒柏子仁12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生乳香3克,生没药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二次,十日一疗程。

肝气偏旺或惊恐所致的心悸、不寐等,可食茯苓粥:茯苓30克,羚羊角粉2克,粳米100克,先将茯苓捣细煎汤去渣,入粳米煮粥,加入羚羊角粉2克,调匀,温服,每日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有平肝息风,宁心安神之功。

2.心脾两虚之心悸:心脾气血两虚证引起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可服归脾汤:龙眼肉20克,炒枣仁12克,炒白术12克,茯神9克,当归9克,黄芪15克,人参6克(另煎),木香8克(后下),远志6克,炙甘草3克,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每日一剂,日服二次,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

或选蜜枣龙眼羹:蜂蜜、大枣、龙眼肉各300克,生姜汁10克,将大枣、龙眼肉洗净,加水适量煎至七成熟时,加入蜂蜜和生姜汁,继续用文火煮熟,每次饮用药汁30克,食用大枣、龙眼肉各5枚,每日三次,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脾虚血少等症,有痰及湿滞停饮者不宜服用。

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头晕、食欲缺乏,舌质淡,脉细者可选羊肉枸杞汤:羊肉60克,枸杞子30克,黑豆30克,淮山药20 克,红糖25克,水煎熟,喝汤吃羊肉人,每日一次。

3.阴虚火旺之心悸: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黄连阿胶汤:黄连3克,阿胶9克(烊兑),黄芩9克,白芍9克,生鸡子黄2枚,水煎2次,阿胶烊入,用生鸡子黄调入药汁,分二次温服,有滋阴降火安神之功。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惊悸,病情较重者—怔忡,可呈持续性。

历史沿革1.关于病名:《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

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2.关于病因病机:《内经》认为病因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也”。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诸病源候论》:外感、情志失调:“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悸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唐宋以后医家对心悸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认为心悸为水停于心下所致:宋·陈无择:“五饮停蓄,闭于中脘,使人惊悸,属饮家。

”认为心悸是水停于心下及心气虚所致: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情志所致:宋·杨士赢:“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张京岳《京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心血不足加痰郁:清·李用粹:“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成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也责之虚与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3.关于治疗《金贵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悸的中医辨证治疗⼼悸是指⾃觉⼼跳,惊悸不安,甚则不能⾃主的⼀种病证,病位在⼼,其发⽣主要是阴阳失调,⽓⾎失和,⼼神失养所致。

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瘀,⽔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配合重镇安神。

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则治疗较难,不易治愈。

⼼悸发作时常伴有⽓短、胸闷、甚⾄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病位主要在⼼,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

因⼼为君主,“神明出焉”。

如脾不⽣⾎,⼼⾎不⾜,⼼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扰动⼼神,或肾阴不⾜,不能上制⼼⽕,肾阳亏虚,⼼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悸;肺⽓亏虚,不能助⼼以治节,⼼脉运⾏不畅则⼼悸不安;肝⽓郁滞,⽓滞⾎瘀,或⽓郁化⽕,均使⼼脉不畅,⼼神受扰,发⽣⼼悸。

常证:⾃觉⼼中悸动,惊惕不安,甚⾄不能⾃主,或⼀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数次发作,或数⽇⼀次发作。

兼见胸闷,⽓短,神疲乏⼒,头晕喘促,甚⾄不能平卧,以⾄出现晕厥。

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阳不振,则出现⼼痛胸闷,⽓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肾虚,⽔饮凌⼼,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喘,脉疾数;如⽔饮凌⼼射肺,则出现突发⼼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阳欲脱,则出现⾯⾊苍⽩,⼤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苍⽩,⼝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临床分虚实两类。

虚者为⽓⾎阴阳亏损,⼼神失养⽽致;实者多由痰⽕扰⼼、⽔饮凌⼼及瘀⾎阻脉,⽓⾎运⾏不畅⽽引起。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不⾜,阴阳亏损,其标是⽓滞、⾎瘀、痰浊、⽔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心绞痛)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
1.心悸主要由心中实虚、肝郁血瘀、气血两亏、热结湿阻等病机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沉重感、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出汗、心牵挛、头晕等。

2.根据中医辨证的要求,心悸可分为实、虚、湿、热等,以各类虚势
所致的心悸应把握治疗源头,临床拟定的证型主要有心中瘀血证、心肾不
足证、心血之虚证、心肝不和证、阴阳两亏证等。

3.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首先应明确其证型,进而针对具体病机进行
治疗,即以养心安神为主,以补益调和为辅,依据不同病机配伍温补药物,清洁顽症,以提高心肺功能,调节血管紧张素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控制症状,缓解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中医药效方案
1.祛暑消湿
(1)复方百合汤:百合、黄芪、水蛭、决明子、黄柏各25克,大枣
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淡竹叶羹:竹叶、百合、桑椹各20克,淡豆腐30克,大枣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止痛安神
(1)和中散宁心汤:桑寄生、半夏、肉桂、芍药各30克,青皮、柴胡、当归、陈皮各15克,连翘、香附各10克。

心悸中医证治(转载)

心悸中医证治(转载)

心悸中医证治(转载)心动悸,始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现代医学中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及部分神经官能症有此表现者,可参阅本篇论治。

心悸,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等多种原因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的一种心脏急症。

临床以病人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证,多有脉象异常,或迟或疾促,或结代。

常呈阵发性发作。

心悸包括惊悸,怔忡两大类。

西医对器质性的病变往往有较好的解释,对功能性病变则不如中医能有更确切的解释和治法。

再从自然人性角度,传统中医的意义更是积极的。

经典名著历史沿革一、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结、代脉辨证及痰湿水饮所致心悸。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 条文指出通过脉象辨别心悸,脉象对于诊断心悸及其类型有特征性、决定性的意义。

结脉是指脉率比较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主阴盛气结,由气血痰食停滞及寒邪阻遏经络,致心阳被遏,脉气阻滞,故脉来迟滞中止者,故脉结而有力;由气虚血弱致脉迟而中止者,则脉结而无力。

代脉一般指有规律的歇止脉,一般主脏器衰微,气血虚衰而致脉气运行不相连续,故脉有歇止,良久不能自还。

促脉是指脉率较速或快慢不定,兼有不规则的歇止,主阳盛实热或邪实阻滞之证。

另外,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悸,因为汗为心液,由阳气蒸化而成,故发汗过多,必损伤心阳,心阳不足,空虚无主,而见心悸不宁,虚则喜按,故患者交叉双手按压心胸部位。

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 条文指出太阳病发汗后阳虚水泛之心悸一种变证。

心悸辨证施护

心悸辨证施护

-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指导老师:XXX
PART 3
兼证
兼证
心悸伴失眠
兼证
症见:心悸不宁,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施护
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和刺激 睡前可以泡脚或喝一杯温热的牛奶来促进睡眠 遵医嘱使用中药治疗:以缓解心悸和失眠症状
兼证
可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瑜伽、冥想等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而增加心脏负担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感染的发生 对于严重心悸伴失眠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及依赖性 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患者有呼吸困难、胸痛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 进行处理
PART 2
虚证

虚证
心血不足证
虚证
症见:心悸头晕,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 施护
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补血的食物 如红枣、猪肝等 遵医嘱使用中药治疗:促进气血的生成 和循环 可适当进行柔和的锻炼如太极拳、散步 等增强体质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PART 1
实证
实证
痰火扰心 证
实证
症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 ,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施护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 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可适当使用轻泻 剂 胸闷、心悸时可以遵医嘱使用中药煎水 服用的方式来缓解症状
兼证
总之心悸的辨证施护应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 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 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中医药治疗心悸

中医药治疗心悸

炽 为标 。其 诱 发 因素 为 劳 累 、饱 食 、沐 浴 、寒 冷 刺 激 、焦急 、情绪激动等。
中医治疗本病 当以补虚 为主 ,祛邪为辅 ,临征时宜分清标本缓 急 ,辨征论治至关重要。 气血不足翌 :心悸头晕 ,面色


三、心 血瘀 阻型 :心 侣 舒 ,或 心胸疼 痛 阵作 ,气矩 紫 ,舌 质紫 黯或有瘀 斑 ,肠 结代。 治 法 :活血 化瘀 理气 。 参 、赤 芍 、桃仁 各 1克 , 0 金 、制香附各8 ,红花 、J 克 I
71. o9

心悸是指病人 自觉心 中 跳 动 心慌 不 安 的一 种 证
候。现代医学所谓的心脏功 能性 ( 如部分心律失常 ,心 神经官能症)或器质性疾病 ( 如慢 性瓣 膜 病 或冠 心病 ) 以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他系统疾患导致心脏 功能失调而表现有心悸症状 者 均 包 括在 内 。
各6 克。煎服法同上。
心 悸 之 病 ,除 上 述 常 见 尚有 水 饮 凌 心 ,心 阳不振 ,t
烦 少寐 ,头晕 目眩 ,手足 心热 ,面部 烘 热 , 口干苦 ,舌质 红 ,苔 黄 ,脉象
证型 。除辨证用药外 ,宜酌 之 品,如龙骨 、牡蛎 、朱砂
细数 。 治法 :滋阴降火。生地 、玄参 、麦 冬 、天冬 、玉竹、丹参各 1克 ,炒酸枣 0
中医认 为 心 悸 的发 生 多

0 .
由于体质孱 弱,或久病 体虚 或忧思惊恐 等原 因,导致气 血亏耗 ,不能养心 ;或 阴虚 火旺 ,炼液成痰 ,痰火交炽
或心血瘀滞 、脉道不利而导 致心神不宁。其病机为本虚 标实 ,心肺脾肾亏虚为 主是 本 ,痰 浊、气滞 、血瘀 、火
仁 、柏子仁各 l克 ,山栀子8 ,黄连5 2 克 克 ,甘草6 。煎服法 同上。 克

心悸的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心悸的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葛根 3 o g ,菊花 1 5 g ,甘草 6 g ,防风 1 0 g ,当归 1 0 g ,赤芍 l O g ,
川芎 6 g ,7剂 。 嘱 患者 注 意起 居 调 摄 。 2 0 1 0年 8月 2 0日再 诊 ,患 者 口眼 喁 斜 好 转 , 右 侧 眼 睑 闭
合 完全 。予 停 用 地 塞 米 松 片 ,针 灸 处方 同前 , 电针 弱 刺 激 。中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ic f a c y o f T C M t r e a t me n t o n d i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s y mp t o ms a n d s i g n s , nd a t o r e c o r d
..
7 4 . .
C l i n i c a l J o u na r l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3 V o 1 . ( 5 ) N o . 2
先 ,要重视面部护理 。在治疗过程 中,患者需避免患侧面部冷 刺激 ,包括冷水 、冷 风、空调等 。每天晚上睡觉前用热毛 巾热 敷 患侧面部 ,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促进恢 复。外 出时要带眼镜、 口罩 。因周围性面瘫患者多数眼 睛闭合不全, 故可配合氯霉素滴眼液护理眼睛, 避免眼睛感染。 其次,要注 意休 息。在急性期 ,患者需注意休 息,避免过度劳
发。
右侧面部麻木 ,进食时右侧颊部食物残 留。查体 :右侧额 纹消 失 ,不能抬眉 ,闭 目露睛 ,右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拉 向左侧 ,

《伤寒论》里的心悸辨证

《伤寒论》里的心悸辨证

《伤寒论》里的心悸辨证心悸,是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不遂,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

轻者为惊悸,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可以是自觉或他觉的症状。

其病名首先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

《伤寒论》中对此病证治论述内容较散,不易掌握,现对其治法及代表方做一概括总结。

病因病机心悸主要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之气血不足,阴阳受损,心神失养,或痰、瘀、火等病理产物侵扰致心神不宁,悸动不安,或肝胆、脾、肾等脏器损伤,不能辅心行令,心神动摇,动悸不安为其基本病机。

辨证论治张仲景主要从心、脾、肾、肝胆方面对心悸进行论述。

1、从心论治心阳不振证《伤寒论》第64条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本条论述过汗伤阳致心阳虚证治。

心为君主之官,其阳气当下温诸脏,尤其与肾阴相济,是谓水火既济,现心阳气随汗液外亡,故阳气上下不得接续,心中空虚,而悸动不安,以其心中虚故“欲得按”。

临床还可见眩晕,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当温补心阳,以桂枝甘草汤为主方。

方中桂枝辛甘性温,入心助阳,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

桂枝与甘草相伍,辛甘合化,温通心阳,心阳得复,则心悸自平。

本方为治疗心阳虚之祖方,适用于心阳虚轻症,临床上心阳虚重症可随证加减。

如《伤寒论》第118条曰:“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本条可视为桂枝甘草汤更进一步,不但心阳不足,更有阴不敛阳,阳气欲外越之势。

故致心神浮越于外,而生烦躁之症。

烧针发汗,损伤心阳,其机理与桂枝甘草汤相似,病人可见心悸。

烦躁因于心阳虚心神不敛,非热邪所为,故病人还可见舌淡苔白等。

治宜温通心阳,重镇安神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汤需顿服以急固其阳,而此条更重却一剂三服,以病重者宜缓图,不可急攻也。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②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
③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 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憾心神而心悸。
病因
3.感受外邪 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 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不畅, 心悸;
②或风、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 气心阴,引起心悸;
心虚胆怯证 常用药及加减:
• 常用药:龙齿、琥珀—镇静安神
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 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 天冬、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 ; 五味子—收敛心气 肉桂—(少许)鼓舞气血生长
• 加减:兼心阳不振—肉桂易桂枝,加附子;兼心血不足—阿
胶、首乌、龙眼肉;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柴胡、 郁金、合欢皮、绿萼梅;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术、苓; 气虚夹瘀—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自汗—麻黄根、浮小 麦、山萸肉、乌梅
二 心血不足证
主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兼证:腹胀便溏,头晕目眩,失眠健忘; 舌脉:舌淡,脉细弱; 病机概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心血不足证 常用药及加减
•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熟地、龙眼肉—补养心血; 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 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 加减: 痰热互结,大便秘结—大黄 火郁伤阴—天麦冬、玉竹、天花粉、生地黄 兼脾虚—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
预防与调护
1.调情志 2.节饮食 3.慎起居 4.长期治疗
结语
临床特征:自觉心搏异常,不能自主;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或邪扰心神;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肺、肾; 病性:有虚有实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心慌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心慌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心慌,中医学称为“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慌乱不安,似有物跳动,伴有心前区不适、胸闷、气短等症状。

心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

中医治疗心慌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分型1. 心气虚型症状:心慌,气短乏力,自汗,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2. 心血虚型症状:心慌,心悸,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舌淡苔薄,脉细弱。

3. 心阳虚型症状:心慌,心悸,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舌淡苔薄,脉沉细。

4. 心火亢盛型症状:心慌,心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干舌燥,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5. 痰湿阻络型症状:心慌,胸闷,痰多,恶心呕吐,头重如裹,肢体沉重,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6. 肝郁气滞型症状:心慌,胸闷,善太息,胁肋胀痛,情绪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三、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心气虚型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志。

方药:归脾汤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当归、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生姜、大枣。

2. 心血虚型治法:养血安神,补心益脾。

方药:四物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甘草、小麦、大枣。

3. 心阳虚型治法:温阳益气,养心定悸。

方药:参附汤加减。

组成:人参、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

4. 心火亢盛型治法:清心泻火,安神定志。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组成:黄连、黄芩、半夏、竹茹、枳实、甘草、大枣。

5. 痰湿阻络型治法:化痰湿,理气通络。

方药:二陈汤加减。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

6. 肝郁气滞型治法:疏肝解郁,养心安神。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甘草、川芎、当归。

四、中医外治法1. 足浴:选用温阳益气、养心安神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甘草等,煎水泡足,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 耳穴压豆:选取心、神门、交感等穴位,用王不留行子贴压,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共分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7个症候进行辨证论治。

心悸患者要饮食有节、保持精神乐观、生活节律化才能使疾病早去,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忡。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正式的提出了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病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心悸的形成,临床上常与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等因素有关。

《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或由气郁不宣而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症,为临床多见,既可为仅发于心的病变,也可以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的多脏腑病变。

心悸相当于西医所述的心律不齐,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按照心悸辨证论治。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心悸的病性有虚实两方面,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虚证居多,亦有虚实夹杂。

治疗心悸时,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由于痰饮、瘀血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心悸是指自觉心跳,惊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位在心,其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所致。

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气血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血瘀,水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配合重镇安神。

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则治疗较难,不易治愈。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

因心为君主,“神明出焉”。

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均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发生心悸。

常证: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

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

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心阳不振,则出现心痛胸闷,气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心肾虚,水饮凌心,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如水饮凌心射肺,则出现突发心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心阳欲脱,则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临床分虚实两类。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病因病机1.心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阴心血因久病失养,或劳欲过度,伤脾损肾,或各种原因的出血未复,或先天不足、禀赋衰弱等原因,久而久之,心阴心血乏源或亏虚,导致心之气血两亏,不能奉养于心,致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

正如《丹溪心法》所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

”2.肝肾阴虚,虚火扰主因年老体衰、久病失养、房劳过度等原因导致肝阴不足或肾阴亏虚,一则肝阴不足,肝火内炽;一则肾阴亏虚,水亏火旺,均可因虚火扰动而成心悸。

如《石室秘录》说:“怔仲之证,躁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宁,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

”3.心血瘀阻,气滞络阻因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不能鼓动血液运行,致心血瘀阻,或寒邪入侵心脉,血寒而凝滞不通;或因痹证日久,致心脉痹阻;或年老气血日衰,痰湿痹阻脉络;或外邪内侵于心,气滞络阻等原因,使心失主血脉功能而悸动不安。

如姜春华所说:“临床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引起的心律失常,症见心悸、心痛、舌紫、脉迟涩或结代,不论寒热虚实,必有心血鼓动不畅,血脉运行障碍或瘀血搏击脉络的病理,此时为主要矛盾,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

4.痰饮凌心,痰火扰心由于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或肺失宣降,津凝成痰,或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水气内停等,均可致痰饮内停,日久凌心射肺,致心悸不安。

或痰郁化热,或夹肝火,则痰热内盛,上扰心神,亦可致心悸之证。

如《血证论》中说:“心中有痰者,痰人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

”凡痰饮内生者,病多日久,虚实夹杂,不仅心病,还涉及到肺、脾、肝、肾等脏,故证情错综复杂,辨证甚难。

5.心阳不振,阳虚作悸由于心阳虚弱,缺乏锻炼,或久病失养,或年老阳虚,或阴损及阳,或阴湿伤阳,或误服寒凉伤阳,久而久之,则可导致心阳虚弱,振奋无力,或心失温养,则可见心悸、胸闷、汗出、肢凉等症。

正如刘渡舟所说:“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伤及心之阳气,诸如治疗上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伐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悸证。

”6.气阴两虚,心虚胆怯若素体心阳不足,复感温热邪毒,日久最易耗气伤阴而成气阴两伤,心气虚无以贯心脉而周行全身,心阳虚心失所养致成心悸、心慌、胸闷等症。

也有因心胆气虚而心失所主,胆气虚怯,而决断失常,则遇事易惊恐不安而致心悸。

如突受惊吓,突遇巨响,突见异物,或登高涉险,心惊神摇,不能自主,并逐渐加剧,而时时心悸不已。

如《济生方》所说:“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诊断鉴别(一)诊断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梦,颤抖,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发作常有情绪激动、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5.测试血压,X线胸部拍片及做心电图,超声心动检查。

(二)鉴别1.与真心痛鉴别真心痛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剧痛为主症,可同时出现心悸,脉结代,严重者心痛不止,心痛彻背,唇甲发绀或手足青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甚至晕厥,病情危笃,通过心电图及做心肌酶学检查可进一步区别。

2.与奔豚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难经•五十六难》曰:“发至小腹,上至心下,若奔豚状,或上或下无时”;《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曰:“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心悸脉多见于结、代、促等象,奔豚多见沉脉;另外,心电图可作进一步鉴别。

3.与卑惵鉴别《证治要诀•怔忡》描述卑惵症状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

见人则惊避,似矢志状”。

卑惵虽有心慌,其病因为“心血不足”,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心电图检查一般无异常,是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疾病。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分清虚实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临床上一般心悸见有神疲、乏力、脉虚者,为心气虚;见有头晕、色淡、脉细者,为心血虚;气虚基础上出现畏寒肢冷、面白者为阳虚;血虚基础上出现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脉细数者为阴虚;舌紫斑、隐青,脉涩或结代者,多夹瘀;脘腹痞满,舌苔厚腻,脉滑者,多夹痰。

临床常虚实夹杂,要仔细辨别。

2.辨惊悸、怔忡惊悸多因外因所致,因惊而悸,怔忡多内因而成,外无所惊;惊悸发作有时,持续时间较短,病情较轻,为心之用病,治疗较易;怔忡自觉心中惕提,动悸不安,稍劳即发,发作无时,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多为心之体病,治疗较难;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惊悸日久,可以导致怔忡,怔忡可以因惊而加重。

3.详辨脉象变化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征象,故尚虚辨脉象,如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

脉率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有数时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时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

临床应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症从舍。

一般认为,若脉呈数、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者,为虚寒之象。

脉见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由元气虚衰,脉气衰微所致。

凡久病体虚而脉象见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见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4.结合辨病辨证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型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阳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为风温干犯肺卫,继之热毒逆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由风湿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心脉所致。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由心阳不振,心搏无力所致。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悸,则虚实兼夹为患,多心肾阳虚为本,水饮内停为标。

(二)治疗原则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心悸因于痰浊、水饮、瘀血等实邪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

临床上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轻重之多少,灵活应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行气化瘀,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

(三)分证论治1.心虚胆怯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重。

兼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

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动数,或细弦。

分析:心为神舍,心气不足易致神浮不敛,心神动摇,少寐多梦;胆气怯弱则善惊易恐,恶闻声响。

心胆俱虚则更易为惊恐所伤,稍惊即悸。

心位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故胸闷气短。

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劳累耗气,心气益虚,故劳则加重。

脉象动数或细弦为气血逆乱之象。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加减:①时寐时醒者,加川连、肉桂、②梦中惊醒者,加生龙骨、生牡蛎。

③动则心慌气短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

④恐惧不能独卧者,加炒枣仁、熟地、柏子仁、枸杞子、五味子。

⑤苔厚腻,脉滑者,加竹茹、枳壳、半夏、胆星。

2.心脾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

兼次症: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纳少腹胀,大便溏薄。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细弱分析:心脾两虚主要指心血虚,脾气弱之气血两虚证。

思虑劳心,暗耗心血,或脾气不足,生化乏源,皆可致心失血养,心神不宁,而见心悸、失眠多梦。

思虑过度可劳伤心脾,故思虑劳心则甚。

血虚则不能濡养脑髓,故眩晕健忘;不能上荣肌肤,故面色无华,口唇色淡。

纳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均为脾气虚之表现。

气血虚弱,脉道失充,则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

加减:①心烦,口干者,加玉竹、麦冬。

②腹胀,纳呆者,加生麦芽、生谷芽。

③心动悸,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

3.肝肾阴亏主症:心悸失眠,眩晕耳鸣。

兼次症: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视物昏花,两目干涩,咽干口燥,筋脉拘急,肢体麻木,急躁易怒。

舌象: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

脉象:脉象细数。

分析:肾水亏虚,水不济火,心火偏亢,心神不宁,故心悸失眠。

肾主骨生髓,肾阴不足,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脑海失充,则眩晕耳鸣。

肝开窍于目,主筋,肝阴不足,不能濡目,故视物昏花,两目干涩;筋失所养,故筋脉拘急,肢体麻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