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和属性)专题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倪敏达:《教育的本质》课件

倪敏达:《教育的本质》课件
俗、内圣外王——自觉觉他。
3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中华文化的哲学思辨!
33
二、教育的本质
34
请问什么是教育?
35
育者,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
“发虑宪,求善良”
《礼记·学记》
36








使















37
三、善恶的标准
《礼记·学记》云 :发虑宪,求善良
38
6
见面礼
7
见面礼——自我介绍
8
末学 倪敏达
▪ 末学——自称 ▪ “末学”的自称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心态。 ▪ 台下的是真正的老师,台上的是学生。 ▪ 懂得向病人学习的医生一定是一个好医生; ▪ 懂得向学生学习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好老师!
9
10
11
12
13
宣德化 而柔远人
14
宣德化 而柔远人 宣扬伦理道德教化 安抚远方的人们
長 幼 有
夫 婦 有
君 臣 有
父 子 有
。 學也 教。契 之信 序別義 親
此。 。

目 。





21
中华先祖的基础教育
伦理道德教育
道: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 德:顺从大自然法则,不违越地做人。
22
4500年以来中华先祖怎样教育子孙后裔
五教
五伦关系
父子关系——父子有亲 君臣关系——君臣有义 夫妇关系——夫妇有别 兄弟关系——长幼有序 朋友关系——朋友有信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 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  ppt课件
1编 狭义: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
含义:所谓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职责的人。
受教育者的地位作用
➢ 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 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PPT课件
返回
28
返回
退出
学习者(学习者≠受教育者 ≠学生 )
1“编 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
第3章 教育的本质
▪ 一、教育的概念 ▪ 二、教育的本质 ▪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PPT课件
1
一、“教育”的概念
教1编育的多元化定义: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柏拉图:教育使个体身心得到圆满发展。 夸美纽斯:“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 斯宾塞: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应教导如何经
1编
➢教育活动以传递社会经验 为目的
➢教育对社会经验进行加工 重组、筛选提炼
➢教育加速个体和人类认识、 接受社会经验能力的提高与 发展
PPT课件
返回
14
返回
退出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编
➢ 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 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 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 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 内容的活动
➢ 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 ➢ 在我国,学校课程主要由国家课程计划、课
程标准和教科书来规范的。
PPT课件
返回
33 退出
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
3.21编教育组织是教育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
教育方法——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 教育空间(活动场所与设施等) 教育时间 教育工具(媒体、书籍等) 教育辅助手段

《教育的本质》课件

《教育的本质》课件

社会进步
01
02
03
人才储备
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大 量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创新
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 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发 明创造,为社会带来更多 的福利。
文化传承
教育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 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和 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自豪感。
国家繁荣
人才强国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能够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 高素质人才,提高国家的 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06
教育的未来展望
教育技术的创新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利用AI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自适应学习。
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平台将更加普及,提供更多优质 教育资源。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利用VR/AR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模式的变革
1 2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特殊群体的教育关怀
关注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更 多的关爱与支持。
感谢观看
THANKS
教育、远程教育等。
教育目的
03
未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05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 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导致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接受优质 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丰富知识、健康体魄和审美情趣的 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当前位置:第一章教育本质>>>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与属性一、教育的本质㈠教育本质的认识研究教育本质之方法可以大体分为质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两种,由于方法的差异,因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1.教育本质的质性分析法特点:在直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试图寻找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但持此方法论者在具体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时,却又存在不同认识。

第一.教育本质上层建筑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上层建筑存在密切联系,把教育本质部分或全部定性为上层建筑。

这类观点在看到教育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同时,比较重视教育的意识形态问题、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二.教育本质生产力说。

此论看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重视教育的生产力功能、教育生产性特征。

第三.教育本质多质说。

该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也是多质的、多层次的,它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因而不能将一种属性看作是它的本质。

2.教育本质的矛盾分析法特点:在并不直接寻找或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通过教育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和教育过程诸种矛盾的分析,从而间接地探讨教育本质问题。

进一步分析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要素包括受教者、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育环境等,其中,基本的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者、教育内容,当这三要素活动时便引出教育方法手段、教育环境等要素。

受教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教育者是对受教者在知识、技能、情绪、情感、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者是指出学校中担当教育教学任务的人。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为促使、实现受教者的生物实与社会实体之矛盾转化而用来作用于受教者的教育影响,即课程。

㈡教育本质的研究如何认识上述关于教育本质的各种学说、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教育本质研究要回答的问题。

第一.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本质。

最新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最新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最新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 育的本质PPT课件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 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锻炼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自我教育的特点有主体性、自控性、内向性、社会 性、终身性等。
最新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 育的本质PPT课件
最新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 育的本质PPT课件
古代学校教育出现的条件是: (1)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的产 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2)社会知识及生产经验不断丰富,需要专门机 构去传授; (3)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最新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 育的本质PPT课件
(三)现代教育的特点 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最新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 育的本质PPT课件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以来的现代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 为: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二、教育的主要形态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一)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即有目的、有组织、有
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特点是统一性、
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各种教
育活动。非正规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
最新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 育的本质PPT课件
“教”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理解:

《教育的本质》课件

《教育的本质》课件

个性化教育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 求,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
潜力。
终身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知 识和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
会。
合作与交流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传统教育方法
讲授式教学
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应试教育
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 。
社会需求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教育的培养目 标和课程设置。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投入的规模 和水平。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政策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对教育理念、 教育方式等产生影响。
政府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等对教育的发 展和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内容
专业课程设置更加深入和 细化,注重理论和实践相 结合,强调研究能力和创 新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
定义
职业教育是为满足特定职业需求 而实施的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和
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的
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 才,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动社会经 济的发展。
内容
以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注 重实际操作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同 时也会涉及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
终身学习理念
鼓励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 的能力。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 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实践。
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如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提高教 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教育心理学-教育的本质 PPT

教育心理学-教育的本质 PPT
– 中国:“四书五经” – 西方:宗教教义和仪式等
• 单纯的知识传授、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 法呆板、机械。
– 八股文
• 教育理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 获得了逐步的教育理论认识(特别是在个 体品德养成、学习动力保持、社会规则训 练等方面)。
• 教育制度:形成了古代经பைடு நூலகம்式、人为性的 教育制度与管理模式。
• 教育关系: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 平等的教育主体关系(民主的、和谐的、 对话的气氛)。
2.教育的概念
1. “教育”的描述 • 夸美纽斯: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
才能成为一个人; • 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
教育; • 康德: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
教育的结果; •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首先,人的构成=灵魂+肉体;而出生时却 有“灵魂的丢失”;
其次,完人=灵魂+肉体——寻找曾经拥有 、而暂时忘却的智慧/灵魂: Educare;
最后,通过引导,导出内在的知识/智慧== 教育(苏格拉底“产婆术”:引导学生去 发现知识)。
教育”西方理解中的意蕴
• 教育主体:教育起引导作用的教师与起能 动作的学生构成的;
• 教育本质文化说。教育是文化现象,是文 化继承、传递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 式,其本质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
(2)教育本质多因素说
• 曾成平先生:教育是一种复杂现象,本质 上也是多质的、多层次,它是社会性、生 产性、阶级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3)教育本质特殊范畴说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二)教育的发展
• 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课堂PPT)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课堂PPT)

2024/1/30
教育本质是社会性
01
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其本质是社会性,决定了教育功能必须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本质是培养人
0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功能
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教育本质是文化传承
03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功能应体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
发展。
16
功能体现并反作用于教育本质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 质(课堂PPT)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教育本质概述 • 教育本质属性分析 • 教育本质特征探讨 • 教育本质与功能关系剖析 • 当代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认识及争议 • 总结与展望:深化理解教育本质,推动实践创新
2
01
教育本质概述
2024/1/30
律使得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相区别。
02
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教育自身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会因社会环境的瞬时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024/1/30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教育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有
时又会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性使得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
18
05
当代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认识及 争议
2024/1/30
19
代表性观点介绍
教育是上层建筑
认为教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 层建筑,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
,为统治阶级服务。
教育是生产力
主张教育是生产力,具有生产性 和经济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经济

教育学原理——第3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3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教育加速个体和人类认识、 接受社会经验能力的提高与 发展
返回
返回
退出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编
➢ 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 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 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 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 内容的活动
➢ 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社会 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的发 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 “德育”是同义词。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 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 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返回
退出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条件
1编 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通过教师和教育管理
人员实施专门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发展人
退出
1.教育者
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
响1的编人。
狭义:主要指教师。 含义:所谓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 职责的人。
根据教育层次的高低不同来分:
1.学前教育(托儿所、幼儿园) 2.初等教育(小学) 3.中等教育(初中、高中) 4.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1编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与学的中介媒体,也是师生双方的 共同客体
返回
1编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
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与动物自发的生存本 能和个体活动有着本质区别 :自觉的有意识活动、类化和传 递经验、社会性——参与社会、改造环境。
返回
返回
退出

教育的本质教学课件PPT

教育的本质教学课件PPT


目前,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仍有待深化。这 也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所盼求的。认识 要深化,需要有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在这 方面,尚需继续思索。
(四)研究教育方法方面的思考

“教育本质之争”,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教育 观念,而且在研究教育的方法方面也引发 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社会里都存在着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的矛 盾。它告诉我们在考察社会现象时要抓住基本的 线索,以便能在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 我们在研究教育现象时,时刻都不应离开这条指 导性的线索。

首先向“教育是上层建筑”论断挑战 的并不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而是经济学家 于光远。他根据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提 出教育是一种生产力。这些 说法在当时 确实起到了“震动”的效应,迫使教育理 论界作出自己的回答。
1980年 下半年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涉及到 三个问题: 教育是不是一种社会意 识形态? 教育是不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学校是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的工具?


经过长期的争论,许多人都已逐步认识 到了教育是一种上层建筑”这一命题的不 完善性。现在已很少有人(或者说没有)把教 育视为纯粹的上层建筑。有相当多的人认 为教育既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又有生产力的 属性。此说甚为流行,但却是很不确切的。

教育本质之争历时20余载,其历史的功绩 应当充分肯定。争论确实起到了解放思想 的作用。经过争论,教育工作者甚至全社 会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从 经济基础和政治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也 更加注重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面来 考察教育问题。争论为推行新时期的教育 方针、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育的本质(课堂PPT)

 教育的本质(课堂PPT)
58
三、现代教育的属性
讨论教育属性的意义
现代教育属性是在教育本质基础上对 “什么是教育”的进一步认识,是对 教育本质是什么的进一步阐述。
59
教育属性的内容
60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
人类教育随人类出现而产生, 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教育就 得以存在。
61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 产性活动,它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 类文化的再生产活动。
51
“教育的社会化说”
“教育的社会化说”主张,教育者以一 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转 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 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 学说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 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
52
“教育文化说”
“教育文化说”认为,教育是文 化现象,是文化继承、传递和发 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式,教育 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 该学说主张,人类靠生育传递生 命,靠教育来传递文化。
35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一、教育的不同理解
36
(一)东方的理解
第一,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 甚至支配作用。当然,在其他民族 的传统教育之中,注重教师在教育 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支配作 用也是一种占主流的思想。
37
第二,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 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 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 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 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 较扎实的基础。
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
1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节 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节  教育的本质

再次,教育的结果是“化”,即外在的 人类文化内化为受教者内在的素质,表 现为受教者在知识技能水平方面的提高, 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积极变 化,而不是生产出具体的、有形态结构 的物。
理解教育的本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本质。 第二,在教育过程中揭示教育本质。 第三,扩大教育本质研究的视角, 多学科地进行教育本质问题研究。 第四,应更多地探索教育的本体价值
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 的制约;
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 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 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 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第六,教育的长期性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 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 时间周期都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 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育的长 期性还具有其超前性、迟效性
(3)人的自由发展体现了人再建构自我过程 中的主体性
属性
现代教育属性是在教育本质基础上对 “什么是教育”的进一步认识,是对教 育本质是什么的进一步阐述。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
人类教育随人类出现而产生,只要人类 存在,人类的教育就得以存在。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 手段、形式都将受到生产力制约。 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 力决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 育又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 教育还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双重属性说”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上层 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 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完全归之 于上层建筑,它同时具有双重属性。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ppt课件CONTENTS•教育本质概述•教育本质特征分析•不同流派对教育本质认识比较•当代社会背景下教育本质新内涵探讨•总结: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概述01教育定义及功能教育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教育能够促进个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社会发展功能教育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政治制度起着维护或变革的作用。

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历史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以人文知识为主。

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开始走向普及化和义务化,教育内容逐渐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具有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特点,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教育本质特征分析02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各种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通过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核心能力和素质。

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培养人才为核心任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

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强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包括沟通、协作、领导力等。

教育还承担着传递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授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育通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全球视野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学课件之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课件之教育的本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使 其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育改革的影响与评价
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更新内容 和方式、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 ,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学生综
合素质。
促进社会公平
缩小地区、城乡、学校间的教 育资源差距,为更多学生提供 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 平。
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缩小地区、城乡、学校间的教 育资源差距,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以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机制,关注学生 的全面发展;同时完善考试制度,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能 力和创新思维。
更新教育内容与方式
引入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教育内容,注重实践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推动经济发展
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 能力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 有力支持。
增强国家竞争力
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为 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提供人才保
障。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目标的设定
适应社会需求
教育目标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 应,满足国家、地区和行业对人
才的需求。
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目标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 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 求。
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 挑战。
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1 2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教育与经济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是有组织和持续 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2) “社会—人类”视角界定法
这两种对“教育”概念的界定方法,都在一定 程度上看到了教育的基本矛盾。但在视野上又都有 一定的片面性,第一种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认识教 育,支持者主要为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学 者;第二种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支持者 主要为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学者。实际体现 出的是不同人生观与成长观的差异。
3.教育的历史性
虽然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教育具有永恒性,但 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具体形态、具体内容和方法手 段也是永恒不变的,教育还具有历史性。
一、“教育”的涵义
(一)“教育”的理解
“教育是什么?”或“什么是教育?”这是一 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问题,然而也是一个非常难以 令人回答的问题。由于时代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历 史上的人们对于“教育”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
1.“教育”的东方理解
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过程中,“教”字和 “育”字在甲骨文中都已有出现,但这两个字有着 不同的词源,也很少合并在一起使用。
2.“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 性化的过程。
理解:
a. 基本矛盾 b. 教育目的 c. 教育过程 d. 教育本质的认识
单因素说: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文化说; 多因素说:双重属性说、多本质说; 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说、社会化说、生长说; 矛盾说:要素分析说、演变说。
词源:词的形式和意义的来源。探究词的起源, 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左上为“爻”,组成易经八卦每一 卦的长短横道,代表《易经》等 传统人类文化典籍。 左下为“子”,代表儿童。 右上为“卜”,代表教鞭。 右下为“手”。
包含了教学内容、受教者、施 教者、教学方式,意为施教者通 过严格的教学组织纪律而向受教 者传授传统的人类文化典籍。
字形分析:
左右结构,说明当时已认识到了教育 是受教者与施教者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双 边活动;但从字形比例来看,强调教育 活动中施教者居于主导地位,强调教师 的支配作用。双边关系是不平等的。
受教者手捧经书,象征当 时的教育内容以经典的文化典籍为主, 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施教者手握教鞭, 具有绝对的权威,也代表通常是以强制 性的手段,甚至是武力的体罚来保证教 学秩序和组织纪律。
在教育内容方面,在“学习不过是回忆”的理 念基础上,重视学生的自我追求和自我选择。
在教育方式方面,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的培养。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什么?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千差万别。 因为对“教育”概念界定方式和界定视角的不同, 即使是在各种正式出版的百科全书、辞典和教育学 专著、教材,关于“教育”概念的分析表述,也是 各不相同。
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如 果只具有人类的生理结构,仅作为“生物人”存在,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要把“生物人”培养为 “社会人”,就有赖于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为解决人类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而 发生的,也会为解决人类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 盾而继续存在。只有存在人类社会,教育就一定会 延续下去。
“教”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理解: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失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字为上下结构
上边“古”为象形字,意思是从母 亲身体中逆产的孩子,象征孩子先 天具有叛逆性。 下边“肉”为会意字,意思是养育 孩子。
教育是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将永 远存在,具有永恒性。
2.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指教育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 化的再生产。
教育同时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 在教育过程中,要消费一定的物质财富,教育 过程是活劳动(教师劳动)和物化劳动(物质资料) 的消耗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又有消费性。
第四、教育的结果是化:促进由自然人转变为社 会人。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属性的认识
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教育有着 不同的特征。但与此同时,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 任何时代的教育,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存在着某些 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也就是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 存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范畴。
《诗经·小雅》:长我育我。 《说文解字》:育,养子使作善也。
2.“教育”的西方理解
西方“教育”一词,英文和法文同为education, 德文为erziehung,都是由古拉丁文educare演化而 来。
educare前缀e表示“出”,词根ducere表示 “导”,合并则为“导出,引导”的意思。
在教育关系方面,在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 的双边活动的基础上,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相应发挥引导的作用,双边关系更为民主、平 等;
康德:
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
操作性定义,指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 的特征来界定概念的含义。教育的操作性定义,共 同之处在于将教育看作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活动。
《教育大辞书》:广而言之,凡是感化身心之 影响,俱得云教育,只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 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1.“教育”的界定方式 (1) “描述—操作”视角界定法
描述性定义,即描述被界定的对象或使用术语 的方法,教育的描述性定义,共同之处在于将教育 看作培养人的活动,但对于“什么样的活动才是教 育”,并未作出明确的回答。
夸美纽斯: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卢梭: 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二)教育本质的研究
教育的本质归结为“育人”。 第一、体现教育的质性:引导促进人在知识、
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变化、进步, 育人而非制器;
第二、教育对象是人:人具有思想和情感、具 有能动性的人,不同于物质材料;
第三、教育过程是育:教育必须采取人性化、科 学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而非机械塑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