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三章声现象导学案教学文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设计思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声音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明白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4.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塑料管、玻璃瓶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声现象。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的振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用耳朵贴近扬声器,感受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明白声音是通过耳朵接收的。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气球、塑料管等自制乐器,演奏简单的旋律,体会音调、响度、音色的变化。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声音的三个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掌握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特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声音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帮助他们建立声音现象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声速的影响因素。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工作原理,亲身体验敲击音叉产生声音的过程,探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通过耳机听到不同距离处的声音,探讨声音接收的原理。
5. 声速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速与介质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
6.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位置、测量距离等。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难点:声速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2. 拓展延伸: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声音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 认识声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3.1 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根据素材中的图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二、新课教学(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感觉一下。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现象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速的概念。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
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三个特征。
5. 声现象的应用:介绍声波在医学、通信、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案、PPT课件、教材。
2. 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尺子、水盆、泡沫等。
3. 视频资料:声音传播、听觉形成过程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知识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声音三个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提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新课讲解】1.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举例说明振动停止后,声音消失的现象。
【课堂实验】1. 实验一:振动产生声音教师演示实验,将扬声器放在学生面前,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实验二: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教师演示实验,将音叉靠近水面,振动音叉,观察水花飞溅,说明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设计(无答案):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预习自学1.什么是声源?什么是声音?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速度有多快?3.人耳的听声能力有哪些特点?知识点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声音是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的。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凡是能够传声的物质叫____________;真空_______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___________m/s。
知识点3 人耳的听声能力人耳的听觉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超声;_____________叫次声。
典型例题例1:在鼓面上放一个小纸团,当鼓面振动时,发现小纸团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同步练习:1、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例2: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同步练习:2、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B、真空不能传声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D、以上答案都不对一、巩固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3.(09南昌)(多选题).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B.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要能听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和传播声音的物质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两下敲打的声音,原因是 ( )A.产生了回声 B.固体传声比气体快C.气体传声比固体快 D.听错了6.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发生了地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导学案
第三章声§3.1 认识声现象◆、你知道吗?贝多芬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音乐作品,1816年起,贝多芬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后来耳病复发,不久就全聋了.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意味着将要离开自己喜爱的音乐艺术,这个打击简直比判了死刑还要痛苦.在万分痛苦中,贝多芬没有消沉下去,他以极大的毅力克服耳聋带给他的困难.耳朵听不到,他就拿一根木棍,一头咬在嘴里,一头插在钢琴的共鸣箱里,用这种办法来感受声音.这样,他不仅创作出了比过去更多的音乐作品,还能登台担任指挥了.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全场一致喝彩,共响起了五次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令贝多芬激动不已.为什么一根普通的木棍有如此大的功劳?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二、自主学习方案:先通读课文,再完成下列填空.1.发声的物体都伴有现象.声音是由物体的发生的.2.正在的物体叫声源.3. 在空气中,声源发声时,在周围空气中形成了相间的波动,以声源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动中叫波.4.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______,声音的传播需要.5.声音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表面宇航员只能靠_________互相联系6.________________叫做声速.声速大小与介质的______有关,还与介质的有关.一般在固体中最,在液体中较_____,在空气中最.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三、课堂导学方案:(一)声源(课本36页)观察发声体在振动:1、交流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发声体在。
2、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课本37-38页)1.声波1。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现象复习课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现象复习课导学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下面是我设计的一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详细介绍。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旨在通过富有童趣的情境和游戏,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3.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音叉、气球、绳子、玻璃杯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气球、一根绳子和一个玻璃杯。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的录音,让孩子们感受声音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让孩子们用气球、绳子和玻璃杯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小组讨论:孩子们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受。
5. 游戏巩固:设计一个声音传播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本次活动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但部分孩子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但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下一步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拓展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活动,让他们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
2. 开展家庭科学实验,让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3. 组织参观科学馆或进行户外科学实践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学习体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它们对于孩子们的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一、设计意图:我选择以实验和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声音,理解声音。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它们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细线、乒乓球、尺子、空矿泉水瓶等。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然后提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我演示实验,将扬声器放在乒乓球上,乒乓球被弹起,同时发出声音。
我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乒乓球被弹起时,发生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 探究声音的传播:我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学生振动尺子,另一个学生观察尺子的振动,并尝试听到振动产生的声音。
我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传播的?”4. 探究声音的特性:我让学生用笔记录下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并观察声音的音调。
我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声音的音调与什么有关?”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2. 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在课后反思中发现,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对于声音特性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
同时,我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比如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或者设计实验测量声音的响度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声》全章优秀导学案
第三章声第一节什么是声音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课前学习1.课前准备:收集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如:笛子、吉他、二胡等2.尝试学习:①声音是由物体的发生的;②声以的形式向外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播声音。
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声速的大小与,还与有关,声音在固体中的速度,在气体中的速度。
④人耳能听到的声,低于叫做次声,高于叫做超声。
课堂学习一、声源议一议1.人发声:声带在。
2.喇叭发声:纸盆在。
3.吉他发声:弦在。
4.青蛙鸣叫:鸣囊在。
概括与小结:声音由物体的而发生,停止,声音立即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及时练习1]钢琴弹奏是振动而发声,吹小号是振动而发声,蜜蜂的嗡嗡声是靠振动而发声的。
二、声的传播1.阅读教材P37页:声音是以形式向外传播。
2.议一议①同学们交流时,甲同学说话,乙同学能听见,说明可以传声。
②潜入水中后,依然能听见岸上人说话的声音,说明可以传声。
③甲同学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紧贴桌子,乙同学轻敲桌子,甲同学有何感受?答:;说明可以传声。
概括与小结:声波可以在、和传播。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所以说,声波靠传播。
3.学一学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声的传播”(P37页)思考①实验现象。
②实验结论不能传声。
③实验的研究方法:在的基础上进行。
4.议一议阅读教材P39页“讨论交流声的传播有多快”,进行小组交流①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②声速的大小与有关,还与有关。
③一般情况下,声速在最大,在最小。
[及时练习2]①在地道战中,游击队员以敲击铁管来传递信息,这是利用了可以传声;在月球上,宇航员只能用无线电通讯进行交流,这是因为。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
4.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5. 声音的实际应用:介绍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难点: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声音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听觉的形成过程。
5. 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6. 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运用声音的基本特性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其应用能力。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音调和高低的影响。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波的干涉、衍射和反射现象。
3. 声音的接收:讲解耳朵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4.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三个特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5. 声现象的应用:介绍声波在医学、通信、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声音的三个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声波的干涉、衍射和反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基本原理。
2. 利用实验法和演示法展示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过程。
3.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法让学生了解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声音传感器等)。
2. 教学素材:相关实验视频、图片、案例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现象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波的传播特性。
4. 应用:介绍声波在医学、通信、工业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声现象的实际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计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如回声、噪音等。
八、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3. 搜集有关声现象的应用实例,进行深入了解。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4)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一、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声音的应用:探讨声音在人类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理解声音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形式。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扬声器、音叉、玻璃杯、水、细线、气球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聆听不同的声音,如音乐、掌声、噪声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演示实验,如扬声器播放音乐,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如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波动,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4.讲解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如调整音叉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5.声音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人类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6.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并进行讨论。
7.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8.作业设计:(1)请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2)请说明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3)请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声音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声音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1.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互相鼓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作业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4.个性化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辅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赞美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社会素养。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学生发展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都能、讨论和反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小组合作和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生活化:我将声音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现象,如雷声、音乐演奏等。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如何判断两个声音是否相同?”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及时给予反馈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如:“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为什么敲击不同的物体声音不同?”等,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策略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 (3)作为一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因此,我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科学活动时,以探究声音为主题,希望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探究式学习,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声音的奥秘。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鼓、塑料杯、线、纸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小鼓、一个塑料杯、一张纸五、活动过程:1.引入:让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周围的声音,然后分享他们听到了什么。
2.探索声音的产生:让幼儿用小鼓敲击塑料杯,观察声音的产生。
3.探索声音的传播:让幼儿将塑料杯放在地上,用线将塑料杯和气球连接起来,然后敲击小鼓,观察声音的传播。
5.活动延伸:让幼儿用纸做成不同的形状,然后用小鼓敲击纸,观察声音的变化。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这次活动的效果,看看幼儿们是否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他们是否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拓展延伸:在未来的活动中,我会继续探索声音的奥秘,让幼儿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声音,例如声音的强弱、音调的高低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活动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关注的。
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一个重点。
对于这个重点,我通过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让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原因。
三、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以及真空是否能传声。
四、作业设计1. 做课后练习题,巩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声音传播的例子,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正确率。
2. 学生对生活中声音传播例子的观察和分析情况。
第二章:音调、响度与音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1. 音调:讲解音调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响度:讲解响度是由声波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 音色:讲解音色是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波形越复杂,音色越丰富。
三、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四、作业设计1. 做课后练习题,巩固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知识。
2. 分析生活中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特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正确率。
2. 学生对生活中乐器和声音音调、响度和音色特点的分析情况。
第三章:声音的利用与防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利用,如语音通讯、音乐欣赏等。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防治方法,如隔音、降噪等。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利用: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语音通讯、音乐欣赏等。
2. 声音的防治:讲解减少噪声的途径,如隔音、降噪等。
三、教学活动1.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声音的利用和防治实例。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 声现象学案人教版
初二物理第三章 声现象学案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三章 声现象二. 重难点1. 声音产生的原理及其与乐音三要素的关系2. 回声及其相关的运动学问题三. 知识点分析(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的物体又称声源。
振动是声音发生的原因。
这是经过大量科学实验总结得到的结果。
2. 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发声物体把它的振动传给了与它接触的固体或者液体、气体,使这些物体也产生振动。
如果发声物体周围不存在这些介质,声音就不能传播。
(2)声速① 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②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s m /340。
3. 回声及其利用 (1)回声的原理① 回声现象: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②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s 1.0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如果小于s 1.0,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2)回声的利用①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
② 利用回声现象可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音调、响度和音色 1. 音调(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s 1内振动的次数) 2. 响度(1)什么是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2)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响度与⎪⎩⎪⎨⎧⎩⎨⎧距离发生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 音色:声音的第三种特征(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噪声的来源2.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3. 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声源处减弱)3()2()1(【典型例题】[例1] 人们在一根钢轨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敲击声的间隔是s 1.7,则这根钢轨的长度是多少米?分析:这类题是求声音在不同介质中通过的路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嘭嘭”声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小明耳朵的?
小明家住四楼,为了给小明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爸爸把家里的门窗玻璃
都换成了两层的真空玻璃。果然小明的房间特别安静,外面的叫卖声吵闹声都
听不见了。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我也做导演
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
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遇险的飞船巨大的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
2、我的困惑(敞开心扉谋发展):
五、能力拓展
1. 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
)
2 .(2007 ·天津 )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 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随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只与温度有关
2 、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考点:乐音的三个特征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 上 第 35 页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导学过程: ( 预习本课时内容,完成导学案中有“ ★”号的内容 )
温故知新
1.发声体在 1 s 内往复振动的次数叫做 _________.
2. 频率的国际符号是 f 。频率的单位是 _________,它的符号是 Hz.
2、声音在真空中
传播 . (填 “能”或“不能”)
想一想: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想要交谈,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你知道吗?
雷雨天,我们常常听到打雷声,打雷处是在大气层中,还是在大气层外?
这说明了什么?
八年级物理 上 第 33 页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爸爸带儿子去钓鱼, 爸爸:你千万不要在岸上大声说话哟! 爸爸:这样会把鱼吓跑。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第三章
声
第 1节
认识声现象
学习导航
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速的概念
3,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考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速的应用
导学过程 :( 预习本课时内容,完成导学案中有“ ★”号的内容 )
引入: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 1:用手触摸自己的声带部位,发声时有什么感觉?
实验 2:吹动纸条,让它发声 时,发现纸条在………? 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 实验结论: 1. 声音是由物体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 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 考考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中的声源分别是 _____, _____ 和 _____
1Hz 表示物体一秒往复振动 1 次。
人耳的听声范围是 _________Hz-----_________Hz.
频率高于 20000Hz的声波称为 _________。
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称为 _________。
新课教学
一 . 什么是乐音?
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3. 大地震中的有些幸存者,在废墟中是通过敲打铁管而获得营救的,他们
利用的是铁管的 ( )
A. 导电性 B. 导热性好 C. 传声性能好 D. 硬度大
4 .(2008 ·贵阳 )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但我们看到蝴蝶翅膀在
振动时,却听不到因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
20 Hz( 填“低于”或“高于” ) 。这种听不到的声波有很强的破坏性,在这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
1 、声速:每秒钟声音传播的距离。单位: m/s
★ 2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V 固>V液 >V气)
3 、声音在 15℃空气中速度为 340m/s
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昆虫飞行时翅膀都振动,蝴蝶每秒振动五六次,蜜蜂每秒振动三四百次.当蝴
蝶和蜜蜂同时从你身边飞过时,凭听觉你发现了谁?为什么?
次“ 5·12”汶川大地震时, 600 多公里之外的贵阳也有不少市民出现头晕、恶
心等症状,就与这种声波有关,我们将这种声波称为
声波。
5. 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悬
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 ____弹起(填”会”或”不会”).这
说明右边音叉通过 _______把振动传给了左边的音叉,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应用: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捕鱼
儿子:为什么?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实验一:耳朵在离开桌面一点和紧贴桌面上 , 听到轻叩桌面的声音相同吗 ? 实验二、土电话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我知道了: 1、声音必须在 _____、_____._____ 中传播, _____不能传播声音。 2 、声音是通过 _____来传播的。声波具有 _____。
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两处科学性错误。
四.合作与交流:
1 、资源共享(畅谈收获齐争艳):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声速
知识辨析: 例:一根充满水的长钢管的一端被敲击后,站在钢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几
次敲击声? 八年级物理 上 第 34 页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钢最快,空气最慢,三种介质,钢、 水、空气先后把声音传播到另一端,就会使人听到三次敲击声。
左边音叉 _____响,小球 ______弹起(填”会”不会”),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乐音的三个特征 学习导航 重点: 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各自的含义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难点: 1、探究决定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而发声
二、声的传播
真空瓶的实验:
开始 :
有信号, ( 填“能”或 “不能” ) 听见声音。
抽出空气: 有信号,声音越来越
(填“大”或“小”)。
( 猜想:假如空气全抽走了呢? )
放入空气:有信号,声音越来越
,直至正常。
实验结论: 1、声音 在气体中传播 . (填“能”或“不能”)
知识链接
★ 1 、物体在 1 秒钟振动的次数叫
单位是
,符号
。
2 、人耳能听到
的声音,低于 20HZ的声音叫 ,高于
20000Hz的声音叫
。
超声和次声我们都听不见 !
走进生活
这天正在做作业的小明突然听到“嘭嘭”的响声,吓了一跳,妈妈一打听,
原来是一楼的邻居家水管坏了,工人正用力用锤子敲下废旧的水龙头。这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