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掌握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质运输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运输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2. 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和幻灯片。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细胞模型等)。
2. 教材准备:相关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物质运输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运输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物质是如何在生物体内外进行运输的?”2. 教学内容:介绍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讲解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学生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价学生对物质运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延伸:1. 拓展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运输在其他生物体中的特点和机制,如植物、微生物等。
介绍物质运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如医学、生物技术等。
2. 课外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或实验,探究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或研究项目,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价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3:物质运输的路线
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血液循环;2.淋巴循环。
两者都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开始进行本课之前,首先让学生阅读“开眼界”的内容进行引入。
对血液循环的教学,可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竟1”和“探究竟2”。
然后,以讨论的形式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融合在本部分解决。
对于淋巴循环的教学,首先布置学生阅读完成课本的“探究竟3”。
当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之后,便可在此基础上相应补充淋巴的产生和淋巴的去向,完成淋巴循环途径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点难点】重点: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流讨论法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心脏的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回答:心脏分四个腔,血液流动的方向是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静脉回流的血液汇集到心房。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肺静脉与与左心房相通,上下腔静脉连通与右心房。
导入:人体内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内不停的循环流动,运输着各种物质,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路线是怎样的呢人生病治疗时需要打针,注射的部位多在臀部,那么,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处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一下《物质运输的路线》。
板书: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新课教学教师活动:假设有一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有能力的小组可以试着写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初中生物_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教学设计课题第一节物运输质的途径(1)授课时间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板书设计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介绍人体血液循环的的视频、图片和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预习并尝试归纳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温故知新教师用课件出示心脏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问题:说出心脏的四个腔,心脏各腔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通?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回答问题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1-主动脉2-肺动脉3-肺静脉4-上腔静脉5-下腔静脉6-通过复习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上节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小结:师生共同做个总结疑难点突破:教师出示疑问,学生小组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问题:1、动脉血、静脉血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血变成了动脉血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动脑,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最终讨论出共同的答案。
派小组代表表达本组的答案。
1、血液含氧量不同。
动脉血:含氧丰2、有人说:“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都是静脉血。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2、不正确;因为肺静脉中流的血液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的血液是静脉血。
师生互学多媒体课件出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flash动画,师生共同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学生认真观察,相互交流,积极表达。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的掌握。
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注意:上腔静脉收集头部、上肢和胸部的静脉血下腔静脉收集腹部和下肢的静脉血★学以致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及血液循环的flash动画。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3、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物质运输的途径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肺静脉→左心房
学
情
分
析
七年级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血液非常熟悉,可是在人体内流
动经过怎样的路线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很抽象的,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
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的特征,教师要抓住
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可得学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如何思考;
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血液、血管和心脏的形态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设计课件;视频;卡片;血液循环图;动态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学法指导
1、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部分动画,视频,配以卡片等直观教具,利用学生视觉、听觉等认知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想知道的: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路线怎样;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课本图和文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路径;
4、学困生 :血液循环途径太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充分利用图片、动画演示、视频、板图、游戏等形式,寻找规律,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教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2.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物质运输的实例,如植物的根系吸水、动物的血液循环等。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将这些实例与细胞膜运输过程联系起来,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物质运输的途径及机制。
-知道细胞膜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了解其选择性透过性。
-学会运用模型、图解等方式,描述物质跨细胞膜的运输过程,如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等。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运输方式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如水、营养物质、氧气和废物的运输。
-制作细胞膜模型,展示物质跨膜运输过程。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设定讨论话题,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结合物质运输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强调团队合作,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协作。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他们对生物学现象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在理解抽象的细胞膜运输过程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七年级上册 4.4.3 运输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教案
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学习目标:1.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2.说明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3.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驱动问题:第二章我们学习了消化系统,第三章学习了呼吸系统,那么消化后吸收的营养物质及呼吸所获得的的氧气,都要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运到哪里利用?那么营养物质和氧气进入血液后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被运到组织细胞的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运输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任务一: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1.总起点和终点我们知道物质运输的动力器官是心脏,心脏的四个腔中泵出血液的腔是什么?回收血液的腔是什么?所以体、肺循环的起点是什么,终点是什么?2.总路径物质运输的管道是血管,那么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根据动脉和静脉的定义,与心室相连的血管是动脉,与心房相连的血管是静脉,所以,体肺循环的总路线是怎样的?3.体肺循环起点和相连血管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什么,为什么,它连什么血管?所以体循环输送血液路线最长,它的起点是什么?肺循环路线短起点是什么?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微视频,然后自己画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
参考课本74-75页,小组讨论,像老师这样用文字和箭头表示,画出体循环的路线和肺循环的路线,写完的组可以到黑板上填写完整,正确的+2分。
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用红笔改正。
左心房和左心室,以及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都有什么结构,保证血液只能从左心房流向左心室,右心房流向右心室。
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心房和心室都属于心脏,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在哪里汇合到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5.接龙小游戏:下面我们玩一个接龙小游戏,老师随便说出一条路线的起点,其他同学要依次说出血液循环的路线,一次一个同学只说一个名称,好的组加2分。
说错的组要减2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做准备。
哪个小组来评价一下哪个组表现最好:思考问题:体循环和肺循环构成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那么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一前一后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师和同学一起做旋转的动作,体验体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教材分析:本节是在讲授物质运输的载体和物质运输的器官后,再讲血液运输的途径,这是本章的难点,学习目标:1、能熟练描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能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两条途径。
3、能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及意义。
自学部分自主学习:56课本—57页(/i?word=%C8%CB%CC%E5%D1%AD%BB%B7&ct=201326592&lm =-1)1、血液循环的概念?2、血液循环的途径分那两条?分别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关键词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8%CB%CC%E5 %D1%AA%D1%AD%BB%B7%C2%B7%CF%DF%CD%BE%BE%B6&in=27234&cl=&lm=-1 &st=&pn=6&rn=1&di=78450951510&ln=1974&fr=&fm=&fmq=1332206852096_R&ic=&s=&s 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6&-1&di78450951510&objURLhttp %3A%2F%%2Fupload%2Fcz2010%2Fimages%2F1008%2F05%2F1419460 80.jpg&fromURLhttp%3A%2F%%2Fsubmission%2Fshengwu%2F6045 185&W600&H450&T10619&S46&TPjpg)自学检测:(约15分钟)(相信你一定行!)1、血液循环的概念:在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中不停的流动。
教学设计1:物质运输的途径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理解血液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
(三)情感目标
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
2.血压和脉搏的概念。
3.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难点: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血压脉搏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案例_刘德刚
动脉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静脉有的位置较深,有的位置较浅;毛细血管分布最广。
(二)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视频】: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show/RemwCMArgP2sV1pV.html
明确学习任务:
1.体循环的起点是: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_,肺循环的起点是_______终点是_______。
由于本节课当中学生的积极性都挺高,每次主动举手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学生不少。所以上完这节课后,我还对以下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当主动举手参与各种课堂活动的学生较多时,应选择那一位学生参与?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学校:青州市高柳初级中学姓名:刘德刚
职称:一级教师电话:3861033电子邮件:sdqzldg@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的出了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
六、教积极性相当高,不少学生还把找到的资料打印出来,从学生上课时的回答来看,授课的内容学生都很有兴趣,但是也本节课我的得与失。(六)通过搜索,观察心脏的结构,师生共同总结
【搜索】心脏的结构:/i?word=%D0%C4%D4%E0%B5%C492&cl=2&lm=-1&fm=hao123
1、心脏的位置:胸腔
2、形状:倒置的梨
3、心脏的结构:有个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
4、与心脏的四个腔相连的血管:
左心房:连接肺静脉
左心室:连接主动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肺静脉
教师总结:心脏的内部构造与生理功能相适应:左心室心肌发达,收缩时将血液压向动脉,流经全身。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收缩时将血液压向肺动脉。左、右心房心肌不如心室发达,收纳由静脉流回的血液。心肌收缩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心脏瓣膜是控制血流方向的关键,房室瓣只向心室开,动脉瓣只向动脉开。静脉瓣很像衣服上的一对口袋,相对位于静脉腔里,这对口袋的开口方向与血流方向是一致的。假如血液倒流,则会充满两个口袋,堵塞血管的通道,所以它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a.选择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
b.填空题:设计填空题,考察学生对物质运输途径的理解。
c.简答题:设计简答题,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深入探讨以下主题:
b.观察受伤后伤口肿胀的原因,了解淋巴循环在伤口恢复中的作用。
5.撰写一篇关于物质运输途径的科普文章,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向亲朋好友介绍本节课所学内容。
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包括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细胞间质运输。
2.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并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3.理解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以及其在维护生物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2.强调物质运输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完成作业:
a.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细胞间质运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
b.请举例说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细胞间质运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化解重难点
(1)利用实物模型、动画演示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复杂过程。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运输过程,加深对细胞间质运输方式的理解。
(3)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疾病原因,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导学案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预习导学案)预习目标进一步巩固:1、血液循环的途径;2、各环节的名称3、说出血压与脉搏的概念及正常数值。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的自主梳理(一)血液循环(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1.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其路径是。
经过体循环,血液由血变成血。
肺循环:其路径是。
经过肺循环,血液由血变成血。
2.动脉血是指含的血液。
3.在人体内,体循环与肺循环是进行的,并在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
4、体循环与肺循环途径的共同之处是。
(二)血压1.血压:是流动的血液对产生的侧压力。
通常指的血压。
可在处测得。
2.血压正常值:(1)收缩压:千帕。
(2)舒张压:千帕。
3.血压异常:(1)高血压:血压经常超过千帕。
(2)低血压:血压经常低于千帕。
(三)脉搏:脉搏是指的搏动,常在处测得。
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是的,因此,中医常用的方法来诊断疾病。
第二环节:自主测验自我完善1.体循环与肺循环之间的关系是()A.体循环在先肺循环在后 B.体循环在后,肺循环在先C.体循环和肺循环交替进行 D.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2.测写脉搏和血压的部位通常是在()A.桡动脉、主动脉 B.肱动脉、肱动脉C.桡动脉、肱动脉 D.桡静脉、肺动脉3.输送静脉血的血管和心脏的房室是()A.肺动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B.肺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左心室C.肺静脉,主动脉,右心房,右心室D.肺动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室4.体循环与肺循环在何处汇合()A.肺 B.心脏 C.毛细血管 D.组织5.如果一个人被诊断为低血压,一定是根据下列哪一次数值确定的()A.舒张压低于12千帕 B.舒张压低于18.7千帕C.收缩压低于12千帕 D.收缩压低于18.7千帕第三环节:我的疑惑。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探究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1、识别血液循环模式图。
2、梳理已学过的知识,知道与本节知识有关联的其他知识。
3、能应用血液循环的知识解释有关生理现象。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准确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重点、难点)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重点)3.能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2.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动态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物质交换过程。
学生: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前几天我们班的李萍同学(列举班上真实的病例说明)感冒引发了扁桃体炎,为了尽快的好起来,就进行了静脉注射,现在症状明显减轻了。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输液处在手部,病灶扁桃体在咽部,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观看输液图片,思考问题:血液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25分钟)温故知新:出示心脏的结构图1说出心脏的四个腔,哪个腔的壁最厚?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过渡:静脉的血液流回心房,心室里的血液流出心脏,我想问大家:心脏里的血液从哪里来的,又流向哪里去?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血液在人体里是怎样循环的。
展示课件:血液循环的视频教师阐述: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就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
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教案:物质运输的途径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了解物质运输的主要途径和特点;3.掌握不同途径的物质运输的优缺点。
二、教学内容1.物质运输的概念和意义;2.陆路运输;3.水路运输;4.空运;5.管道运输;6.不同途径的物质运输的优缺点。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同的运输方式。
Step 2:概念和意义介绍(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否见过物质运输的场景?物质运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2.介绍物质运输的概念和意义:物质运输是指将物体从一地运送到另一地的过程,它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一Step 3:陆路运输(15分钟)1.介绍陆路运输的概念和特点:陆路运输是指通过陆地上的道路、铁路和桥梁等运输设施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它具有网络覆盖广、运输速度快等特点。
2.列举陆路运输的几种方式,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等。
3.让学生们讨论陆路运输的优缺点。
Step 4:水路运输(15分钟)1.介绍水路运输的概念和特点:水路运输是指通过水面上的船舶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它具有运输能力大、成本低等特点。
2.列举水路运输的几种方式,如河运、海运等。
3.让学生们讨论水路运输的优缺点。
Step 5:空运(15分钟)1.介绍空运的概念和特点:空运是指通过空中的飞机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它具有运输速度快、适用于紧急物资等特点。
2.让学生们讨论空运的优缺点。
Step 6:管道运输(15分钟)1.介绍管道运输的概念和特点:管道运输是指通过管道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它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能源消耗低等特点。
2.让学生们讨论管道运输的优缺点。
Step 7:总结与延伸(10分钟)1.让学生总结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并讨论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物质运输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物质运输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2.学生对不同途径的物质运输的特点和优缺点的理解;3.学生对未来物质运输的发展趋势的思考。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物质运输的途径》学科领域:生物科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及重要性;(2)掌握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方式;(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运输的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物质运输的概念及重要性;2. 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方式;3. 物质运输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概念、途径和方式;2. 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原理和实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途径和方式;2. 实验法:观察物质运输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 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运输的过程。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如何在生物体内运输,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介绍物质运输的定义、意义及其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3. 讲解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方式:详细讲解细胞膜、细胞器等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以及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原理。
4.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观察物质运输的实验现象,如红细胞吸水膨胀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为什么植物叶片会出现皱纹等。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3. 收集生活中的物质运输实例,进行分析讨论。
物质运输的路线-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物质运输的路线-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途径;2.知道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3.掌握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路线。
二、教学重点1.掌握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途径;2.掌握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3.掌握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路线。
三、教学内容1.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途径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分为两种途径:根茎叶物质运输和茎叶物质运输。
•根茎叶物质运输:从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经过茎部运输到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
有机物质经过叶子的细胞间隙,进入维管束。
根茎叶物质运输主要靠压力差驱动,包括根压力和叶片蒸腾引起的压力差。
•茎叶物质运输:指有机物质从叶子到达茎和根、无机盐从根到达叶子,这种物质运输主要靠维管束中的筛管和导管。
筛管负责有机物质的运输,导管负责无机物质的运输。
2. 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根、茎、叶的联合作用完成运输,这个过程称为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的升华。
•水分的运输途径:水分的根、茎、叶运输主要依靠根压力、蒸腾拉力和毛细作用。
其中,根压力是根部细胞的贮水压力,将水分推到茎和叶;蒸腾拉力是由于叶子蒸腾水分,引起叶子内外的压力差,使水分由根向上运输;毛细作用是液体由细的管道减小到极细尺寸后升华的一种作用。
•无机盐的运输途径:无机盐的运输主要依靠根毛的吸收作用,根毛吸收周围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使其进入根内,再由细胞间液、细胞质流、维管束等向上运输。
3.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路线从根到茎、再到叶子,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路线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根到茎的运输,主要依靠根压力、蒸腾拉力和毛细作用。
•第二阶段:由茎到叶的运输,主要依靠筛管和维管束。
•第三阶段:由叶回根的运输,主要依靠无机盐和有机物质的联合作用,包括维管束、细胞质流等。
四、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对植物的根、茎、叶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运输的主要途径和运输路线;2.实验演示:利用简单的实验装置,演示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3.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和归纳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概念。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嘿,咱今儿来聊聊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呀!你想想,物质就像一群小调皮,在我们身体里或者其他地方到处乱窜,那它们咋窜的呢?这可就有意思啦!咱就说在细胞里吧,那细胞膜就像个把门的,有些物质能大摇大摆地进来,有些就得偷偷摸摸找别的办法。
这就好比你家大门,认识的人能直接进,不认识的就得想办法让你给开个门。
主动运输呢,就像是一群努力奋斗的小家伙,它们自己使劲儿地往目标地方奔,哪怕累得够呛也不放弃。
这多像咱为了实现个目标,拼命努力的样子呀!还有协助扩散,就像是有朋友帮忙一样,有个伴儿带着那些物质一起走。
就好像你去个陌生地方,有个熟人带着你,是不是就轻松多啦?再说说胞吞和胞吐,哎呀呀,这可好玩了。
胞吞就像是细胞这个大嘴巴,一口把东西吞进去,胞吐呢,就是再把东西吐出来。
这像不像你有时候吃东西,吃进去觉得不好吃又吐出来呀?哈哈!那咱教学的时候咋整呢?咱得让学生们感觉就像在玩游戏一样。
可以弄些小模型,让他们自己动手摆一摆,看看这些物质是咋运输的。
也可以讲些小故事呀,把那些复杂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咱还可以搞些小实验,让学生们亲眼看到这些现象。
比如说,用个什么东西模拟物质运输,让他们观察观察。
这可比光讲理论有意思多啦!然后呢,让学生们互相讨论讨论,就像大家一起聊天一样,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这时候说不定还能冒出些特别好玩的比喻呢!咱还得鼓励学生们多问问题呀,别不好意思。
就像那句话说的,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嘛!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搞懂这些知识呀。
总之呢,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就得有趣、生动、好懂。
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到知识,还能印象深刻。
这样他们以后再遇到相关的问题,就能一下子想起来啦!这多棒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我的扁桃体发炎了,为了尽快的好起来,就进行了静脉注射,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药物是借助于什么从我的手部到达扁桃体,来发挥治疗作用的呢?
是借助血液进行了运输。
血液是物质运输的载体。
携带有药物的血液从手部到达扁桃体经过了怎样的路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运输的途径》。
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用我们在生活中熟知的输液为切入点,符合生物学新课标“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水泵将水运输到需要的地方。
心脏如同水泵一样,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
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大体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流动的方向,了解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两处气体交换,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与学习
体循环
(一)自学探究:仔细观察课本54页“血液循环示意图”,参考55页有关内容讨论:
1.体循环的起点是,终点是。
2.血液循环的途径:
左心室→_______→_______→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_______→_______→右心房。
3.通过体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在体循环
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血?
利用动态的体循环途径示意图,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写出体循环的血流方向及途径。
师生共同总结体循环的路径。
(板书)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设计意图】通过动态体循环示意图的观察,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体循环的途径,通
过师生共同书写,更利于学生的记忆。
点拨: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氧与营养物质一起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又扩散进入血液,这样交换完了之后血液含氧气少了,颜色变暗红,我们把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称为静脉血。
【设计意图】血液循环的路线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是本节的难点,利用课件创设教学
情境,教学过程能更好突破难点。
通过体循环给组织细胞带来了充足的氧和养料,并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也正是体循环的意义所在。
肺循环
(一)自学探究:仔细观察课本54页“血液循环示意图”,参考55页有关内容讨论:
1.肺循环的起点是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__。
2.血液循环的途径:
右心室→_______→肺部的毛细血管→______→左心房
3.通过肺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在肺循环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血?
利用动态的肺循环途径示意图,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写出肺循环的血流方向及途径。
师生共同总结,肺循环的路径:(板书)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共同书写肺循环的途径,加深了学生对肺循环的进一步理解。
点拨: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二氧化碳会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会扩散进入血液这时血液中氧含量变得丰富,颜色鲜红,我们把这样的血液称为动脉血(看来动静脉血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不同),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这也正是肺循环的意义所在。
强调: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起始:肺循环,它的起点为右心室,终点为左心房,而体循环始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
观察思考:
过渡:两条循环途径看似独立,他们真的没有联系吗?
课件呈现《血液循环示意图》
右心室
肺泡
氧气
二氧化碳 肺动脉
肺循环 肺部毛细血管
①肺循环和体循环是同时进行的,还是一前一后的?
②肺循环和体循环哪一个路线长?心脏四个腔,哪一个壁厚?这说明了什么?
③肺循环和体循环的交汇点在什么器官?
师生归纳总结:
1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
2体循环路线长,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最强,这说明它的形体结构与它的功能相适应。
3交汇点在心脏。
血液循环的路线为(把上面两个板书合二为一):
4修改和完善,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并形成整体认识:血液循环途径是一条闭合路线,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大约需要30秒的时间,效率是很高的。
三、角色扮演:循环列车。
游戏规则:
1.以列为单位,每个同学只能代表体循环或肺循环的一个站点。
2.随意指定某同学循环或肺循环的一个站点,按顺序报出站名,如果有障碍,请下一位同学快速接上,比比看,看那列同学火车开得稳?开得快?
【设计意图】这样的游戏,能够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学生非常感兴趣,比起单纯地背诵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四、盘点梳理,整体感知
五、知识应用:
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扁桃体发炎进行了手部静脉注射,药物是沿着怎样的途径到达病灶发挥作用的呢?看哪位同学能最早描述出药物是怎么到达扁桃体处的?静脉注射药物后,最先在心脏的那个腔中发现药物?
药物到达发病部位血液几次经过心脏,几次经过肺?
六、当堂达标、巩固提高
A类:(体循环的途径基础)
1.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A.右心室右心房
B.左心室左心房
C.右心室左心房
D.左心室右心房
2.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部位是()
A.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
B.心脏
C.肺部的毛细血
D.肝脏
3.体循环和肺循环之间的关系是()
A.先体循环,后肺循环
B.先肺循环,后体循环
C.体循环和肺循环交替进行
D.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4.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部位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的部位是()
A.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
B.心脏
C.肺部的毛细血管
D.肝脏
5.肺组织本身所需的氧气和养料是由()提供的。
A. 体循环
B. 肺循环
C. 冠脉循环
D.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提供
6.从手腕静脉处给胃炎病人输入药液,药液由手腕到达胃的途径中()次经过
心脏。
A. 1
B. 2
C. 3
D.4
B类:(综合考查)
7.下图是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关系图,据图回答问题。
(1)血液由[]______经过[]______后,由______血变成______血,再由[]______流回到[]______,完成肺循环。
(2)[①]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来实现,[①]与[②]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_实现。
(3)血液由[]______经过[]______给全身组织细胞供血,在[]______处进行气体交换,______血变为______血,由[]______流回[]______完成体循环。
(4)[⑪]、[⑫]之间的气体交换靠_______来实现。
绝大部分氧在血液内以______的形式由______运输。
8.下图为人体内某段血液循环的图解,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循环途径为循环。
(2)[ C ]所示的结构名称是,流的是血。
(3)[ D ]所示的结构名称是,它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仅由构成。
(4)假设图中①②代表结构B与结构D之间生理过程的某些物质,则应是。
(5)比较结构A、B、D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含量最高的是结构,含量最低的是结构。
9.
小明参加百米短跑,下肢骨骼肌会产生很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运输到肺泡的途径是什么?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题型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不同梯次的学生,A类是面向全体学生,B类则是面向探究能力较好的学生,而生活在线的设计则是为了体现生物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体现新课标的“解释生活、服务生活”理念。
这样既能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探究能力强的同学视野得到拓展,潜力充分开发,各尽所能。
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