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的调研报告(最新)
传统文化实践调研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支调研团队,对传统文化实践进行了实地调研。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调研的目的、方法、过程和结果。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现状;2. 分析传统文化实践的优势与不足;3. 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2. 访谈法:与传统文化传承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进行访谈,获取一手资料;3. 实地考察法:深入传统文化传承地,实地观察传统文化实践情况;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四、调研过程1. 确定调研主题:以“传统文化实践”为调研主题,明确调研方向;2. 制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方法、调研对象、调研时间等;3. 组织调研团队:选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合作;4. 开展实地调研:根据调研方案,对传统文化传承地进行实地考察;5. 收集和分析资料:整理访谈记录、实地考察照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分析;6. 撰写调研报告:根据调研结果,撰写本报告。
五、调研结果1. 传统文化传承现状(1)传统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但传承人数逐年减少;(2)传统文化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无人现象严重;(3)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2. 传统文化实践的优势(1)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2)传统文化实践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传承民族精神;(3)传统文化实践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
3. 传统文化实践的不足(1)传统文化传承人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导致传承效果不佳;(2)传统文化实践缺乏创新,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3)传统文化实践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受限。
4. 典型案例分析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为例,剪纸艺术在我国民间流传已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于基层文化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改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加快推进我市先进文化建设,为赶超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安排,市政协文教委员会、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组织部分委员对农业县(区)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于10月15日至17日,深入到平定县冶西镇(村)、锁簧镇(村),盂县路家村镇、牛村镇(村)、下社乡,郊区荫营镇、西南舁乡、李家庄乡柳沟村等8个乡镇10个村的文化站(室)和三个县(区)的文化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重点考察。
市政协副主席张云翔、朱纯国和市、县(区)文化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调查。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文化部门积极努力下,全市农村文化工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活动为载体,以队伍建设为依托,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有效利用现有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基本阵地建设情况1、县(区)图书馆平定、盂县、郊区都设有图书馆,馆址独立,馆内有书库、阅览室。
3个图书馆总面积3260平方米,其中,平定馆1500平方米,盂县馆560平方米,郊区馆1200平方米。
目前,3个图书馆藏书量共157843册。
其中,平定馆53543册,盂县馆54300册,郊区馆50000册。
每年各馆购书经费以财政下拨为主。
以2001年为例,平定馆购书经费为2万元,盂县馆0.6万元,郊区馆0.5万元。
平定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8人。
盂县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7人。
郊区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3人。
2、县(区)文化馆平定、盂县、郊区都设有文化馆,均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基层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推动基层文化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内容:1.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方式。
2. 内容:调研范围包括基层文化设施、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等。
三、调研结果分析:1. 基层文化设施方面,部分基层单位设施落后,面积不足以满足文化活动需要,且质量较低。
2. 传统文化传承方面,部分基层单位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加之新媒体快速发展,部分传统文化正在消亡。
3. 文化活动开展方面,部分基层单位对文化活动重视程度不够,活动品质和水平有待提高。
4. 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部分基层单位文化工作者数量少、素质不高,工作开展受限,亟需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
四、问题解决建议:1.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设施建设,推进基层文化设施提档升级。
2. 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基层单位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加强与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3. 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基层单位应加强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提高活动品质和水平,增强文化活动吸引力。
4. 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基层单位应加大对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改善待遇和工作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基层文化工作。
五、结论:基层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
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注重传统文化传承,提升文化活动开展水平和加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可以有效推动基层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意义、实际运用、传承与创新、影响因素以及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基层社会治理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受到影响因素的制约。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性。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实践及效果。
结论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意义、实际运用、传承与创新、影响因素、提升水平、重要性、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及实际运用,以期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积极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可以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撑。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民族精神,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意识,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处和互帮互助。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和完善。
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的结合之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优秀传统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资源,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而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则需要探索与思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塑造方面。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谐共融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治理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鼓励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强调个人与集体的相互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还体现在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上。
虽然传统文化中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与现代社会治理的需求有所差异,但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其优点并进行改良和创新。
比如,传统文化中注重集体共同决策和社区自治的特点可与现代社会治理的要求相结合,形成一种既有民主参与又有科学决策的组织方式。
同时,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特点也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得到体现,推动社区共治和社会互助的方式。
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还需要从教育和传媒方面加强。
通过教育,可以使年轻一代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需要通过现代媒体手段加强,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信仰。
最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还需要注重实践与创新。
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可能并不适用,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
通过尝试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哪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可以继续发扬,哪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需要,哪些需要改良或者创新。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交流学习,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点,改进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以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需要。
关于基层文化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基层文化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基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淮安大文化建设、维护群众文化权益,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稳定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
近期我们就基层文化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基层文化建设概况近两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市的基层文化工作取得较好的业绩。
截止2008年底,全市116个乡镇在2006年前已建成60个乡镇文化站,2007年建成21个,2008年建成12个,目前全市仍有23个乡镇文化站没有达标。
县农村文化、社区文化工作较为活跃,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较为丰富。
有不少文化品牌、文化名牌在省内外、国内外榜上有名。
楚州区的博里是全国著名的农民画之乡,近些年来,有近300幅作品先后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挪威、瑞典等国家和地区展出,30多件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
金湖的秧歌、南闸的民歌都是国家级、省级传统特色文化项目。
金湖的秧歌被列为省首批重点保护对象。
南闸民歌被中央电视台采编摄制向海内外推介。
在今年10月份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市)联合举办的小戏、小品比赛中,我市选送的《忆江南》获得了全省唯一的一个大奖。
在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我市的基层文化建设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还存在着一定的情况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二、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一)基层文化阵地偏少。
目前全市各乡镇虽然都有文化站,但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存在“一个人,一间房,一桌一凳一公章”的“五个一”的窘境,很难有所作为,并且文化站多数都在乡镇政府大院内,成了机关的活动室,农民只能“望站兴叹”。
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出现滑坡。
过去遍及农村的广播现在是所剩无几。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调研背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我对某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
调研目的:1. 了解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探索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 提出改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收集相关政策文件、学术研究成果、媒体报道等,了解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框架和理论基础。
2. 实地调研:选择某地农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访谈农民、村民代表以及相关管理人员,了解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调研结果:1.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a. 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平台,农民参与意识较低。
b. 农村基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c.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缺乏资金支持。
d. 农村基层文化传承存在断链问题,传统文化日益衰退。
2.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a. 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和平台,提高农民参与意识。
例如成立文化委员会,建立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等。
b. 积极挖掘、开发和利用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活动形式。
例如组织农村文艺演出、乡土剧目推广等。
c. 增加财政投入,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例如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领域。
d. 加强农村基层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开展文化教育、培训活动。
例如组织传统工艺技能培训班、开展农村书院活动。
结论与建议:1. 结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但也有一些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可供借鉴。
2. 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平台;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水平;开展农村基层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注重培养农民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素养。
以上是对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希望能对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引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智慧、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因此,探索和思考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相结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传统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1. 价值观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如尊重、和谐、诚信等。
这些价值观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可以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 道德准则的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引领人们遵守道德准则,遵守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亲友互助等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行为。
3. 社会信任的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信任和诚信的精神,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信任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信任和诚信的精神,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
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融合模式1. 教育培训通过在教育培训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2. 制度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中,可以借鉴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基于信任和诚信的制度来促进社会信任的建立;可以通过建立基于和谐和亲友互助的制度来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3. 社会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的群众参与和社区自治的理念,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实现治理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治理。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人们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传统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所替代,面临着丧失和衰亡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我们选择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
首先,我们走访当地的传统工艺品展示馆和博物馆,观察和了解各种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渊源。
其次,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向民众询问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了解程度。
最后,我们还找到了几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听取他们对传统文化价值和保护的建议。
三、调研结果分析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传统工艺品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木雕、陶瓷还是刺绣,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逐渐变得困难,传承的人数也越来越少。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传统文化持积极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值得传承和发扬。
然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
很多人只知道一些表面知识,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意义和内涵并不了解。
专家访谈中,专家们指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的力量,更需广大民众的参与。
他们建议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培养年轻人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
同时,还应加大对传统工艺品制作过程的宣传,唤起人们对传统工艺品的关注和支持。
四、结论和建议鉴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3.加大对传统工艺品的宣传力度,唤起人们对传统工艺品的关注和支持。
4.整合资源,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5.政府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保护和资源支持。
五、调研心得和体会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危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

A!华优$传&文化対基层社会治撑作4郭惠兰(中共太原市小店区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32)摘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强大的支撑作用,关系到当下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治国理政的问题。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基治理;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31(2021)01-0041-03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结合新时代基层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支撑作用,关当来时期治国理的7一、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和要求基层社治理是社治理的基,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7城市的街道社区、农村村,基层区的治理范7基层治理、多,是对,是的,是社会和的基,治理中要7基层社治理的,社会是展、和7出:“党的工作的力支撑基层,社会展和民出的和基层,基层基作和,不7”强和创新基层社治理,党的十中来展,党的十九大加强和创新社治理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中会出,坚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基层社治理新格局,特别是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五中全出的完善社治理的新要求,这强和创新基层社治理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弓I。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中华民族基的文化基,且与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相协调,意义上关中华民族的永展7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仁”的思想、“德治”思想,与社会〔收稿日期〕2020-12-18〔作者简介〕郭惠兰(1975-),女,中共太原市小店区委党校讲师。
农村基层文化活动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文化活动调研报告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注重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每个省市都在积极推行一些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引导和帮助农村居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是对农村基层文化活动进行的调研报告,主要围绕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带来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和种类经过整体调研,我们了解到,农村基层文化活动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包括乡村文艺晚会、传统文化展示、非遗技艺培训、文化讲座、文化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
在内容方面,主要以本地乡土文化、民间故事、传统技艺为主,例如折纸、剪纸、编织、绣花、民族舞蹈、民间歌曲等,活动形式以演出和展览为主,涉及内容实用性强,深受当地居民欢迎。
二、文化活动带来的影响首先,农村基层文化活动能够促进农民的文化素质、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提高,增进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文化活动能够拓展农村居民的知识面,促进当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性和创新意识。
再次,文化活动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凝聚人心,增进社会文化交流,发展社会经济,从而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虽然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在发展中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组织能力不足。
许多地方缺少专业组织人员,很多文化活动仅由当地村委会或干部个人组织,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有序性。
2.资金来源不足。
农村基层文化活动的资金来源较为有限,大多来自基层财政拨款,难以满足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的需求。
3.文化活动档次不高。
部分文化活动过于简单,缺乏创新性和创造性,没有明显的亮点和特色。
4.文化传承方式不足。
大多数较为传统的文化内容,传承方式单一,靠较为少量的老年人继续传播,较难向年轻一代进行有效的传承和推广。
基层文化建设实践报告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基层文化建设实践报告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基层文化建设实践报告: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一、引言文化建设是国家繁荣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层文化建设则是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基层文化建设实践是为了推动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通过深入实际调研和实践,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方案。
本报告将从调研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措施与建议,并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调研与实践过程1. 调研目的与方法为了全面了解基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和实践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实地观察,深入基层社区和乡村,了解当地的文化活动、传统习俗等情况。
其次,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居民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认知和期望。
最后,我们还采访了一些文化专家和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获取他们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2. 实践内容及成果通过调研和实践,我们发现了一些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基层文化活动的缺乏,导致了基层居民的参与度不高;其次,基层文化传统的流失现象相对普遍;最后,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和资源投入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措施与建议:三、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措施与建议1. 加强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宣传在各个社区和乡村建立文化活动站,定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吸引居民的参与。
同时,加大对基层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推动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基层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 注重基层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弘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和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基层的文化传统。
同时,注重通过新媒体和互联网等渠道宣传基层文化,使之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3. 提高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与投入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
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奖励机制,鼓励基层社区和乡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激发基层的文化创造力。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三篇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三篇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一篇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当前,基层治理正经历由单向管理向多元化、参与式治理的创新转变,构建与我县相适应的治理体系,确保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针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从政策层面加以解决、从业务层面加以指导、从经费层面加以保障的务实举措,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在创新中突围、在共治中拓展、在法治下前行。
一、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一)完善协商制度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创新。
规范议事范围及参与主体。
凡涉及村(居)务、财务的重要事项,都要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商议和表决。
参会人员由村(居)民代表、村(居)“两委”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各村(居)民小组组长组成,普通村(居)民可以自由到会旁听。
涉及外来人员的议题外来人员代表列席会议,确保村(居)民代表会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确保协商决议公开。
实施阳光村(居)务工程,凡协商决策需要村(居)委会落实的事项,均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第一时间公开,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
随时收集村(居)民意见,解答村(居)民疑问,对村(居)民的不同意见作出解释。
设定每次村(居)民代表会议的第一项议题为反馈上一次会议决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协商决策落实到位。
(三)重视基层社会自治,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
加强和改进农村(居)建设,规范和提升村(居)民自治水平,夯实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基层社会自治功能,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和途径,丰富自治内容和形式,努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破解基层“两张皮”“灯下黑”“吊脚楼”“大呼隆”难题的路径方法(一)是建立基层治理工作责任制。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权责明确的评估体系,引导基层组织尤其是“一把手”像抓经济发展、抓安全生产一样重视基层治理。
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I. 研究背景过去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在中国逐渐被边缘化。
许多人认为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而且不再具有实际的价值。
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其内涵包括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II. 调研目的1.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情况。
2. 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3. 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4. 提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建议。
III. 调研内容1.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情况通过对不同地区和群体的调研,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在一些地区和群体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正在得到积极的推动与保护。
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语言、民俗、传统技艺等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在当地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一些城市和现代化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较为严重。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较低,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2.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调研对象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宿。
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传统文化也是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3.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不高;二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到位,部分传统文化元素面临失传的危险;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的冲突,一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淘汰和边缘化的风险。
关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的调研报告(最新)

关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的调研报告(最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注重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化人、培育人、构建和谐社会、凝心聚力中发挥特殊作用。
当前,我省全力构建的“三治融合”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既是“枫桥经验”的升级版,也是各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的生动实践。
最近,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就“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开展课题调研。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省基层治理中的实践这些年来,我省各地重视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基层“三治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概括总结各地的做法和成效,主要有:注重挖掘弘扬孝文化。
诸暨市成立了孝德文化研究会,仙居县在全县倡导孝慈为荣,绍兴市上虞区着力做好孝女文化的宣传。
还有不少地方开展了评选孝慈儿女、孝慈媳妇等活动,并张榜公布、张贴上墙,弘扬孝德、重孝尽孝已成为各地的文化自觉。
注重挖掘弘扬善文化。
嘉善县以县名为荣,在全县大力倡导善文化,倡导与人为善、以善为本,用善意来待人处事。
该县陶庄镇充分挖掘、整理和利用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善文化”资源,建立了善文化陈列室和学堂,传播善文化精髓。
注重挖掘弘扬和文化。
杭州一些社区连续几年举办邻里节;湖州吴兴区朝阳街道碧浪湖社区开展文明楼道建设;一些农村每年举办以和洽关系为主的全村百姓家宴,形成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杭州有4.2万名“武林大妈”活跃在楼道里,通过熟人社会“互知互谅互信”的特点化解邻里矛盾;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把无讼文化与“和为贵”的价值追求纳入村文化建设,引导村民遇纠纷调解在先,打造了“嘉兴无讼”的样板;缙云县吸收乡贤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创新“乡贤+人民调解”工作模式,打造“正道讲和团”。
全省不少地方建立了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实现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民主自治。
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作者:王阳阳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21期摘; ;要:我国文化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是精髓,在育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能够发挥文化社会治理功效,提升人们的思想认知,加强人们的自我管理,进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革新。
本文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审视其积极作用,提出相应的方法。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 ;传统优秀文化; ;积极作用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融入的必要性(一)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实现的时代要求在城市社会发展历程中,尤其在信息技术推进城市向智能化、智慧化发展过程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时代发展的美好夙愿,也是城市发展走可持续路径的需要。
在城市发展中,“运用什么方法来治理社会”“如何能够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成为城市智慧化发展关注的问题。
响应中央政策方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使基层社会治理向精细化工作模式进程,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转型,使基层社会治理具备有效性、精细性,满足时代发展需要。
(二)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的现实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需要与时代发展接轨,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思维,坚持党中央基本路线,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工作模式,赢得人们认同,进而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
一方面,根据人们的美好发展夙愿,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为人们打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场地,实现人们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人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对其有较多期许,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其中,采取软硬兼施的基层社会治理方法、内容、路径,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思想认知,牢固党政思想阵地,强化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与此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内容、方法、形式的转变、创新,增加人们城市发展归属感,促进人们幸福生活。
基层文化治理调研报告:长效管理促文明提升 创新融合促文化新生

长效管理促文明提升创新融合促文化新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需求不单单再是对衣、食、住等的物质需求。
当前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已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如何进一步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何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让群众获得幸福感,这些成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江阴市为最大限度整合各类资源,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化覆盖模式,将建成区5个街道及所属社区(村)划分为35个创建网格,分别由一名市领导及有关市级机关部门挂钩、街道和社区领导具体负责,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的格局。
昆明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城市道路、农贸市场、校园周边、重点区域卫生环境和社会秩序“六个不滑坡”,推进小区微改造、小区社会治理、城市景观形象、城市文明交通、数字化城市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六个持续提升”,推动创建工作常态长效。
江阴、昆明等地也为此做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调研组深入江阴、昆明等地学习调研四天,先后听取了江阴市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做法、参观了江阴特色村、昆明城市管理、宣传氛围等,同时通过调研结合自身工作,对标找差,为推进街道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努力。
一、调研点位1.江阴华西村华西村隶属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
从2001年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建成了一个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达30340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
华西村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
1988年,吴仁宝老书记倡导成立了“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负责精神文明建设的“产、供、销”。
同时,华西重视传统艺术,投资200万元的华西特色艺术团,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团”。
基层文化传承与创新状况调研报告

基层文化传承与创新状况调研报告研究背景基层文化对一个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精神的表达,更是社区内部相互交流和沟通的纽带。
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基层文化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如传承困境、环境变动、观念转变等。
为了解和评估当前基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调研方法我们选择了某省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社区,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式,对基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与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收集到300份有效问卷。
在深入访谈中,我们与社区的文化传承者、创新者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体验和观点。
调研结果文化传承情况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基层文化的传承情况并不理想。
大部分社区中的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而老年人的传承力量逐渐减弱。
同时,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和俗正在逐渐消失,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
文化创新情况尽管基层文化传承存在困境,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积极的创新努力。
一些社区通过举办文化节、组织文化培训和志愿者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年轻人参与和传承传统文化。
此外,一些创新的文化活动和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增强了社区文化的吸引力。
影响因素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总结了一些影响基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因素。
首先是社区环境的变动,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新观念和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其次是教育体系的改革,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可能导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失去兴趣。
此外,家庭因素也是影响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因素,家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传承意愿与能力。
结论与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1.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区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感;2. 加强基层文化教育,提升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兴趣;3. 建立更加完善的文化传承机制,激励和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者;4. 支持和鼓励基层社区的文化创新,培育新的文化活动和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的调研报告(最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注重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化人、培育人、构建和谐社会、凝心聚力中发挥特殊作用。
当前,我省全力构建的“三治融合”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既是“枫桥经验”的升级版,也是各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的生动实践。
最近,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就“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开展课题调研。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省基层治理中的实践
这些年来,我省各地重视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基层“三治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概括总结各地的做法和成效,主要有:
注重挖掘弘扬孝文化。
诸暨市成立了孝德文化研究会,仙居县在全县倡导孝慈为荣,绍兴市上虞区着力做好孝女文化的宣传。
还有不少地方开展了评选
孝慈儿女、孝慈媳妇等活动,并张榜公布、张贴上墙,弘扬孝德、重孝尽孝已成为各地的文化自觉。
注重挖掘弘扬善文化。
嘉善县以县名为荣,在全县大力倡导善文化,倡导与人为善、以善为本,用善意来待人处事。
该县陶庄镇充分挖掘、整理和利用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善文化”资源,建立了善文化陈列室和学堂,传播善文化精髓。
注重挖掘弘扬和文化。
杭州一些社区连续几年举办邻里节;湖州吴兴区朝阳街道碧浪湖社区开展文明楼道建设;一些农村每年举办以和洽关系为主的全村百姓家宴,形成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杭州有4.2万名“武林大妈”活跃在楼道里,通过熟人社会“互知互谅互信”的特点化解邻里矛盾;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把无讼文化与“和为贵”的价值追求纳入村文化建设,引导村民遇纠纷调解在先,打造了“嘉兴无讼”的样板;缙云县吸收乡贤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创新“乡贤+人民调解”工作模式,打造“正道讲和团”。
全省不少地方建立了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实现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民主自治。
注重挖掘弘扬家风家规家训文化。
全省不少地方在挖掘、宣传原有优秀家训家规的同时,还在全体村民中倡导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开展立新家训家规活动,继承和发扬积极向上、清正廉洁的好家风。
注重挖掘弘扬诚信文化。
全省绝大部分村都制定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城市不少社区也制定了社区公约,以此倡导诚信,规范人的行为。
注重挖掘弘扬民俗文化。
近几年来,全省不少地方积极挖掘优秀民俗文化,有的地方每年举办赛龙舟、耍龙灯、猜灯谜、舞狮子、赏灯会、拔河赛、扭秧歌、打年糕、贴春联等活动,以此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文化认同。
注重挖掘弘扬节庆文化。
不少地方利用春节,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作用,举办村晚、吃团圆饭;利用元宵节赏灯猜谜;利用清明节祭祀先烈、祖先;利用重阳节看望老人、组织登高赏秋等等。
这些文化活动就像润滑剂,促进了人际融洽。
注重挖掘弘扬清廉文化。
不少地方开展了立家训家规、树新风新貌活动。
这些家训家规核心主旨大多是教人清正廉洁、诚信守法、与人为善、尊老爱幼
等;还有的地方挖掘了当地先贤的清廉故事进行宣传,不少地方还利用先贤廉洁事迹建立了清廉文化基地。
注重挖掘弘扬耕读文化。
全省各地涌现和培育了农民画村、渔民画村、书画之乡等等。
临安、兰溪等地还面向农民书画家举办了农民书画赛。
全省不少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都挂起了农民、渔民、居民自己创作的充满正能量的书画作品。
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以柔性的方式、滋养人心的作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我省“三治融合”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中渐入佳境。
但我们发现也存在着制约其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一些地方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现代化治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存在不平衡的状况。
从调研情况看,一般是乡村好于城市、老社区好于新社区、基层班子强的地方好于弱的地方。
三是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基层治理的平台、载体还不够多、不够丰富。
有些地方虽然在做这项工作,但与现实结合不够,载体创新不够,契合点少,方法简单,存在“两张皮”现象,不能实现寓教于
“无形”。
四是一些地方片面注重强制手段和市场经济行为,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五是自媒体“虚拟社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作还没开展有效的探索。
三、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治融合”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民为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内生追求,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又体现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推进“三治融合”除了要扎扎实实做好法治这篇文章之外,在德治、自治中要善于更好地运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基层现代化治理中发挥应有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和美社会环境。
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中,要坚持一手抓传统文化的教化,一手抓法治理念的强化,做到“两手抓”,努力探索民主、法治、公平、责任、透明、廉洁、高效、和谐的治理模式。
摒弃“以文化人”看不见摸不着见效慢的思想,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把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到基层治理中去。
政府主导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优秀文化。
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很多无形的精神信念仍旧存在。
全省各地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史料、建立乡村(社区)档案,加强相关文化传承保护、文化故事整理,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开展民间研究,唤醒当地群众内生最深沉的本土文化共同记忆,引发共鸣,弘扬真善美。
城乡共同发力促进融合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要在继续抓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弘扬的同时,针对城市社区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挥作用方面存在的短板,花更多的力气抓好城市社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弘扬。
各地街道、社区既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基层治理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又要注重挖掘、总结街道、社区已有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做法、好平台、好载体,更要学习借鉴乡村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成功经验。
切实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建设,创新拓展厚植优秀传统文化载体。
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是基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要切实把建设好文化礼堂、文化家园作为政府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基层治理的重点工程,使它们真正成为村民、居民的精神家园。
要根据时代进步
的要求、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积极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烙印上时代精神,成为现代基层治理强大的动力。
充分发挥乡贤和文化人才作用,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在乡村要进一步推广“一约两会三团”机制,即普遍推行村村有民约,有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有百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法律服务团,构建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自治体系。
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中,建立多方参与的调解纠纷机制。
切实做好“乡贤文化+基层治理”的文章,汇聚乡村老党员、老干部、复转军人、经济文化能人、道德模范、教育科研人员等贤能之才,发挥他们在群众中的威望和社会影响力,助力乡村的乡风文明、慈善公益、公序良俗、决策咨询、民意表达、邻里协调。
搭建乡贤参事会、智囊团、慈善基金会平台,吸纳乡贤成立乡风文明促进会,充分发挥他们熟悉本地乡情民意又了解外面发展趋势的优势,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