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佛教对诗歌的艺术影响
在《高僧传》的《竺僧度传》中留下赠、答两首诗,僧度姓王名唏,字立字,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与同郡杨德慎之女杨苕华定亲,未等完成大婚,双方的父亲相继过世。王唏经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感到人生不过是一场灾难,遂遁入空门,出家做了和尚。杨苕华服丧期满后,修书赠诗于僧度,劝他还俗,修百年之好。下面是杨苕华的赠诗:
僧度皈依佛门,抛弃恋人,抛弃人生,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解脱。 “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抛掉的是享乐,得到的是解脱。佛家认为,人的享乐是短暂的,解脱是无限的,不能因小失大,不能把无限丧失在有限中。所以为了无限的来生解脱,他就毅然地抛弃人生。他的思想依据是什么?业报轮回是佛教中的重要思想,这种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因果报应具有相同的地方。僧度十分相信这种轮回报应,力求超脱这种轮回,超脱轮回的做法就是遁入空门、潜心修行。
许多有文化的僧人文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的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的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的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的选择,追求禅宗中的理性。下面是黄庭坚的一首诗:《六月十七日昼寝》, “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黄庭坚深知佛理,语带禅机,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 “马龁枯萁喧午枕”和“梦成风雨浪翻江”两句,马吃干豆秸和风雨浪翻江,看起来无甚关系,但前后联动起来看,单借助梦为中介物,巧妙地由此及彼,表现了诗人遁入江湖的素念。黄庭坚要求自己的词像禅那样无拘无束,无边无际,变化多样,给人以新奇,引人以遐想。
这些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僧度却用这种朴实的哲学思想来说明人间的苦难,世俗实是块秽土,不可久留,走上与尘无染的路。那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遁入寂静的空门,过隐遁的生活。我们在僧度的这首诗中还可以看到,佛家思想和儒道思想的融合。“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这几句充满儒道思想。僧度作为一个文化僧人,既受到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他又学习了佛教思想,不同思想的交流和融合,自然而然地就会影响他的作品。
试论禅宗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试论禅宗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他的诗歌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很显著,因此得到了“当代诗匠,又精禅理”①的赞誉和“诗佛”的称号。
王维在创作中不仅把宗教观念与感情化为诗的语言来表现,而且借鉴了禅宗的认识方法来丰富诗的表现手法,从而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禅宗影响于王维的山水诗歌创作艺术,可分为三种类型: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助诗。
这三类形式,从*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来看,具有不同的价值。
……。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佛教通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进展,至唐朝,已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取得了独自进展的态势。
唐朝是佛教进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各宗派创建,而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士医生研习佛学理论成风,与各宗派名僧进行佛学义理的普遍交流,佛学理论慢慢渗透到他们文学创作的思想意识中。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诗歌无不渗透着禅宗思想。
王维早年即习佛,他的名字确实是由于崇佛而取典于佛教维摩诘居士的。
《新唐书》称其“与弟缙齐名……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1]王维信奉禅宗,尤其对南禅宗的佛理有深刻的明白得。
《旧唐书·王维传》云:“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乾元二年七月卒。
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道别缙书,又与生平亲故道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2]在唐朝崇佛风气的盛行,士医生与佛教僧人普遍来往的环境阻碍下,王维亦与很多僧人结识。
这可见于他诸多反映与僧人往来的诗,如:《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住持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过福禅师兰假设》、《饭覆釜山僧》、《同崔兴公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等。
与王维结交的僧侣中,他与禅宗关系深厚。
[3]因此,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主张对王维的诗文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阻碍。
尤其是经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他一心想到佛教中去寻求自我摆脱。
他表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切。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他感叹:“一生几许悲伤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许多诗文流露出他内心向往超离世事,取得思想摆脱的期望。
因此,王维被誉为“诗佛”。
王维的诗深受禅宗阻碍,他往往把佛典章句、佛学理论和对佛学思想的明白得融入到诗文的创作中,写了很多禅理诗宣扬佛理,表达他对佛教的明白得和对人一辈子的体悟。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一、王维与佛教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很深,他的全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均笃信佛,《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记载,“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一生虔诚,常素食素服,,《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归隐后,他更是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
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很多,见诸于诗文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
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旧唐书本传》中记载王维经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的佛教休养促成了他任运随缘的人生哲学,他在《六祖慧能禅师碑铭》中写道:“五蕴本空,六尘非有。
众生倒计,不知正受。
莲花承足,杨枝生肘。
苟离身心,孰为休咎?”,在他看来,我和法都是虚幻的,根本就没有吉凶、善恶的存在。
“至人达观,与佛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他认为保持平和、不悲不喜的人生态度才是完美的与佛齐功的人生境界。
也有人将王维的这种隐逸从容的人生思想归于他坎坷的官场之路,笔者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仔细分析便知,王维的仕途并不算艰难,在张九龄被贬之前,他的仕途甚至还算是比较顺利的,他25岁便得人举荐为官,33岁时受张九龄汲引拜官右拾遗,36岁转为监察御史,39岁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事,43岁时任左补阙,迁库部郎中。
王维官场的转折应从他56岁被囚禁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开始算起,而他的享年是61岁。
纵观王维的一生,笔者认为他的仕途并不是其笃信佛教的根源,更不能将他诗作中的禅意归为官场失意。
例如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其与裴迪辋川赋二十景诗,在《文杏馆》诗中写道:“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更表达了还想为官为民服务的愿望。
试论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3以禅 法入诗 。早期 王维接 触 的是北禅 宗 ,重修 禅打 .
坐 ,在 《 旧唐书 ・王维传 》中称 他 “ 焚香 独坐 ,以禅 诵为
事 ” ,在 其 诗 中也 随处 看到 “ 寂 ” 、 “ 禅 安禅 ” 之类 字
眼 .如 :
二 、王 维 诗 歌 中禅 宗 思 想 的 三 种 表 现 方 式
诗 、 以禅趣入 诗 、以禅 法入诗 ,表现 出一种 宁静 、空寂 、淡远 的 艺术风格 ,而这也 正是 禅 宗思想 的体现 。诗人 把这 种 思想融入到诗 里 ,增 强 了诗 的美感 ,对中国 山水诗歌 的发展 产 生了深远地影 响。
【 键 词 】 维 禅 宗 思 想 诗 歌 创 作 关 王
影 响 ,要 摆 脱 这 种 痛 苦 ,就 容 易 从佛 教 中 去 寻 求 解 脱 了 , 用 佛 教 的 “ ” 理 来 消 除 内 心 的 痛 苦 。 更 为 甚 者 ,是 天 宝 空
十五年安 禄山攻 陷长 安 ,王维 迫任伪职 ,后来尽管 他因有 《 凝碧诗 》而得到肃 宗的宥免 ,并责授 太子中允 ,但 此事 对他 的打击 是巨大 的。仕 途上 的不 得志 ,使 他对佛 教产生
宁 静 的趣 味 。王 维把 学禅 中体悟 到 的 “ ” 、 “ ” 、 静 寂
“ ” 带 人 诗 歌 ,这 类 诗 往 往 不 用 禅 语 ,而 禅 意 十 足 。正 淡
王 维信佛 ,~方 面与 家庭 环境有关 。其母 崔氏长年诵
经 奉 佛 ,潜 移 默 化 ,而 其 弟 王 缙 “ 官 于 登 封 ,因 学 于 大 尝
到 开 元 二 十 二 年 才 被 张 九 龄 擢 为 右 拾 遗 。 正 当 他 振 奋 精
绿竹 含 新粉 ,红 莲落 故 衣 。渡 头烟 火 起 ,处 处采 菱 归 。 (《山居 即事 》 ) 这首 诗 为我 们 展 现 了夕 阳苍 茫 、柴 扉 虚掩 、仙 鹤 归 巢 、采菱人归 这些黄 昏时分最令人 感慨 的画面 ,读诗 时如 同置 身于其 中 ,仿 佛感受 到了时光 与人世 的消歇 流变 ,在
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王维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开启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全新的时代,除去他自身具有的创作才华外,他整日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又在沉醉的同时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诠释,得以用画为诗,用禅为诗的创新手法,他将禅宗中的禅趣与大自然中的景物完美的融为一体,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展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意境之美——“空”、“静”。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禅理;意境AbstractKeywords:WangWei;landscapepastoralpoems;Zenideas;Artisticconception摘要IAbstractII前言1一、禅宗对诗人心态的影响:2(一)、困厄中的隐逸心态2(二)、对待山水的平静心态3(三)、无住于心的人生态度4二、禅宗对诗歌风格的影响:4(一)、引禅语入诗5(二)、引禅法入诗51、空寂52、闲静7三、结语10谢辞12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的传统被他完美的承袭,作者用自己的创作才华将其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他的山水田园诗作,拥有极其高深且独具特色的艺术地位。
东坡诗人早前就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赞赏,他首先对王维在画画方面的造诣上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其寓情于景的诗歌创作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与此同时,王维还是一个深懂佛家禅理之人,并且享有“诗佛”之美誉。
他从小追随母亲跪坐焚香,诵经念佛,一开始是因为风俗的耳濡目染,在那以后伴随着生活经验教训的丰富,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在政治方面的遭遇以及各种不顺心使他一头扎入“佛”的怀抱当中。
因此,他的诗歌创作经常能够流露出非常浓郁且厚重的佛教方面的影子,特别是禅宗。
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都蕴藏着丰富的哲学理念,呈现出一片空寂,闲静的艺术特色。
本文笔者将带领大家以意境为根本出发点,分为两大部分,以及若干小点来深入探讨一下诗人王维在这一方面造化。
一、禅宗对诗人心态的影响:诗人王维在他的一生当中接触过多种佛家宗派的思想,诗画作品中也都流露出丝丝禅意与禅趣。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一个顶峰,并产生了诸多佛学宗派。
其中,禅宗影响最大,王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政治上的失意。
使王维退隐山林,过起一种闲适自然的亦官亦隐生活。
在这种生活中。
他将自己所领悟到的宗教思想融入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之中,再加上对他对自然深刻透彻的观察,用忘情于山水田园而甘于寂寞的情怀加之空虚之心去体味生活,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深远意境。
使人在悠然的山水田园美景中,品味禅学的精深。
一、佛学与审美的有机结合吴功正先生在《唐代美学史》一书中这样评价王维与禅学的关系:“他把禅趣融为诗趣,以禅的精神作为诗的审美精神,他用禅的体悟方式作为诗的体悟方式。
这样,在王维那里。
禅与审美便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神入化。
”王维把参禅领悟到的意境渗入作品中,使他的山水诗蕴含着一种禅意,体现出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云峰、古木、没有人迹的山径,配上幽咽的泉声、凄冷的日色和曲折的潭岸,呈现出一幅幽美的画面。
这些景物的描写,正是诗人禅寂心境的写照。
王维在孤独与寂寞中,走进大自然。
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程中,将自己的`佛学思想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艺术意境。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盛开,谷幽鸟鸣,夜静林寂,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寄寓着诗人的幽独情怀。
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静有机结合,即山水审美体验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使人在欣赏到幽美画面的同时,也体味到作者所追求的没有烦扰的寂静祥意。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1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对于大自然的观照不仅局限于一种客观的,穷形尽相的描写和单纯的情感体验,他的最高妙之处还在于诗人消除了“我”之情见,诗人以禅慧观照整个世界万物,其描绘的山水显现出一种空辽,通透,澄清,澈明的境界。
用宗白华先生的话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一.王维的生平与佛禅的关系
家庭环境对王维信奉佛教的熏陶。
王维之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请施庄为寺表》)。
崔氏笃志信佛,对王维无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所处的家庭环境中沉浸着浓厚的佛教氛围,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要分析王维的诗歌必然会联系到佛禅来加以理解。
人生经历对王维信奉佛禅的影响。
除开家庭环境的影响,王维中年以后潜心伺佛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的坎坷经历。
可以说王维迈向禅境的经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伴随其人生经历中不幸事件的接踵而至而逐步形成的。
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词”(《新唐书》)。
开元三年(715)十五岁作《题友人云母障子诗》。
十年离家赴长安,谋求进取。
开元四、五年间,在长安,间至洛阳,先后写了《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十九岁作《桃源行》、《李陵咏》诸
篇。
所作诗篇文思成熟,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后世称颂的名句,足见其才情胜过常人。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终生信奉佛教,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佛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本文主要谈谈佛教的禅宗思想,进而论述王维信奉佛教禅宗的原因,以及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标签:佛教禅宗;王维;诗歌一、佛教的禅宗思想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东汉时期传入我国。
在不间断的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彼此渗透,并最终二者相融合,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
隋唐时代佛学在中国快速生长,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隋末农民起义失败后,唐朝的统治者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政权,以防止农民战争的再起。
同时在思想领域为了缓和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方法,使他们各自发挥自己对社会有用之处。
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并不相信佛教,可他却认为佛教对“治国”有利,并加以扶持。
除唐太宗之外,武则天女皇也利用佛教来为她当皇帝制造舆论,如此等等,这样在李唐王朝的倡导下,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一大批僧侣贵族,在朝廷的支持下,佛教在社会上更加广泛的流行起来。
在此时期,陆续创立了好几个宗派,有华严宗、天台宗和禅宗等,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几个宗派。
中国僧人慧能创造性地建立了禅宗,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具有开辟性的改革和意义的,印度的佛教与此大有差别,印度的佛教没有禅宗,只有禅学。
禅,梵语为禅那,含义是静思打坐,是印度各宗教共有的修行方法。
佛教也把坐禅作为修行的方法。
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坐下静虑,使心中无任何杂念,最终达到一种绝对虚静的境界。
禅宗在唐代时期创立,并体现为南北宗。
神秀提倡北宗,主张“渐悟成佛”,他奉行的是印度的禅学,即不断地修炼,甚至是几个世代的修行。
慧能的南宗与此大不相同,它摒弃繁琐的宗教仪式,不要求累世修行和布施财物,不追求念经拜佛,不要求非要有文字,甚至是也不主张坐禅,他强调通过精神的领悟掌握佛教义理,倡导“顿悟”成佛说,“一切皆空”和“佛在心中”的教義。
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有何影响
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有何影响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有何影响王维作为中国的诗人,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诗史上,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把禅学理论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他的山水诗饱含了禅理、禅趣、禅悦、禅味,神韵天成,意趣横生。
在本文中笔者想就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王维与禅宗思想的渊源王维,字摩诘,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居士,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清人徐增曾将王维与李白、杜甫比较,指出其诗与佛禅的关系: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字字皆合圣教。
此论虽有渲染,却道出了王维山水诗作精于佛禅的特点。
称王维为“诗佛”毫不为过,一则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二是因为他的好多诗都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王维生活的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
唐代文士普遍崇佛,诗人礼佛也是平常之事。
大诗人王维就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他在《请施庄为寺表》说其母“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①可见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
《王右丞集注》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王维未满三十岁就拜在道光禅师门下,这位道光禅师,也是北宗中人。
可见王维确实与佛家因缘不浅。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②由此,王维对神会的南宗佛法倾心服膺。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已经完全过上了僧侣般的生活。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
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中国禅宗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质,在禅宗文献中饱含相当多的文学成分,可以说,禅宗的发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相互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文学中的禅,这在中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表现。
中国禅宗文化更鲜明的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
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见性"说,即众生的自性本净,圆满具足;间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这是自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和大乘佛教"悉有佛性"论及"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佛家心性学说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论(主要是儒家的"性善论")相融合的产物。
禅宗的这一理论思想必然与文学结下不解的渊源。
其实,就正如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
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唐代创作自出唐到盛唐逐步繁荣,形成了百花竟盛的局面,这与禅宗的发展暗相呼应,表明二者在思想背景上有共同之处。
论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
园诗派的杰 出代表 。 本文即拟就 禅学 对王 维 山水 田 园诗意 境 的影 响 , 谈 几 点 自己 的 看法 。
中 国 山水 田 园 诗 的 发展 , 主 要 是 围 绕 “ 意 ”和 “ 境 ”两者 间的 关系而发 展的 。 在诗 歌 中 描 写 山 水 , 《诗 经 》、 《楚 辞 》已 经 出 现 , 象 《诗 经 》中的 “ 昔 我 往 矣 , 杨柳 依 依 ∃ 今我 来 思 , 雨 雪 霏 霏 ” , 以及 《楚 辞 》中 的 “妈 媚 兮 秋风 , 洞 庭波 兮 木 叶下 。 ”不 失为 很 好 的 描 绘风景 的名句 。 然而 , 它们在 诗歌 中只是 处 于从属 的地 位 , 它 们的存在 只为 托物 起 兴 服务 , 还 没有 作 为独 立 的审美 对 象 进 入 人 们的审 美意识 。 魏晋 时期 , 玄学 兴起 , 文 人 们寄情 于 山水 , 然 而 , 他 们 只是 重 视 山 水 外 形 下所 蕴 含 的玄理 , 山水 仅 只 是 玄 理 的外 现 或载体 , 人 们只重其形 , 而未挖掘 山水本 身所 蕴 含 的意 义 。 真正 的 山水派 诗作 , 应 从 谢 灵 运 始 。 由于 政 治上 的失意 , 谢 灵运 醉心
崇梵僧, 素 梵僧 , 秋 归覆釜 春不 还 。 落花 啼 乌纷 纷 乱 , 涧 户 山 窗寂 寂 闲。 峡 里 谁 知 有 人 事 , 郡 中遥 望空 云
再看 王 维的《萍池 》& 春池 深 且广 , 会待径 舟回 。 靡 靡绿 萍合 , 垂杨 扫复平 。
这 里 , 作 者 的精 神世 界 已完 全 净化 、 升 华 , 彻 底 融化 到 具体的 物象 中去 , 仿 佛 只是 自 然 的 原 本 状 态 。 这 是 一 种更高级 不 着 痕迹 的 微妙 复归 和还 原 , 也 是更 高程 度 的“意 ”
对王维生平的感悟
对王维生平的感悟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诗佛”。
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造诣,在艺术上也独树一帜。
从对王维生平的感悟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
1.仕途与隐逸情怀:王维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早年得志后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和人生起伏,既有半世为官的经历,也有半世隐逸的生活追求。
这种官场与山林之间的徘徊,体现了古代士人既渴望实现社会抱负,又向往自然恬淡生活的矛盾心理。
2.诗歌与禅意结合:王维晚年笃信佛教,他的诗歌创作深受禅宗思想影响,许多作品富含禅意,比如《鸟鸣涧》、《竹里馆》等,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宁静和谐来表达内心的超脱与平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3.绘画艺术成就:作为文人画的先驱者之一,王维在绘画上的成就同样卓著。
他的画作强调意境而非形似,提倡以诗人的灵感去构图着墨,将诗与画完美融合,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局面。
4. 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虽然没有直接资料提到王维廉政清明的具体事例,但其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性格特征,以及在诗歌中流露出的人格高尚、情操纯净的一面,都反映出他作为士大夫的高洁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王维的一生是对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与道家顺应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理念的生动体现,他的作品与生平故事激励着后人对于生活哲学与个人价值取向的深入思考。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有三,尤其是辋川诗中可见这种影响:第一是直接描写诗人参禅的活动的诗。
如:《蓝田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再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以上两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活动方式虽然不同,均能悟道。
由此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第二,直接阐述禅理的诗。
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哦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第三,渗透禅趣的诗。
南宗禅强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顺应自然,还归自然便是归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是挂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
因此,野花幽发,谷鸟幽鸣,空林寂寂,松风似秋,均是参禅悟道的最好契机。
王维的禅趣和他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有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辋川集》中一首著名的山水诗。
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正是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思想相吻合。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禅境与诗境——浅论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第17卷第1期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VoI.17,No.12007年3月JOURNAL0FJIANGXIYOUTHVOCAlll0NALCOI上EGEMar_2007禅境与诗境——浅论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戴婕(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深谙佛理者,他将禅境引入诗境,丰富了盛唐山水田园一派诗歌的内容和表现艺术。
本文分析了禅境对他诗歌意境的影响。
对王维诗作了总体而简括的梳理。
【关键词】禅境诗境王维影响【中闰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1A【文章编号11672—2108(2007)01一0055—02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深诸佛理者。
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禅学造诣,使他将禅境化作诗境,创造了“澄澹精致”(《与李生论诗书》)“趣昧澄复”(《与王驾评诗书》)【1]而不同于任何一个时期的山水田园诗。
丰富了盛唐山水田园一派诗歌的内容和表现艺术。
这也正是他对山水田园诗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众多的流派中。
王维的诗以其意境浑然、含蓄隽永、生趣盎然而独树一帜,他将禅境引入诗境,创造了意与境偕、情景相融的艺术表现功能。
并发挥到了极至,并以其“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在言外的要求。
盛唐时期。
诗人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北宗禅思想的影响,大抵是教人通过“凝心入定”的观照冥想,进入一种无尘无虑的“寂然界”,这是禅宗证悟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
因此,到大自然中或禅房静室中去寻求寂静不灭的境界.是当时大多数人参禅的一般途径。
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禅”意,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境入诗;三是诗表现出来的禅境的意象描写。
第一.以禅语入诗。
王维多与佛家弟子往来。
在他的诗中就有许多对禅院、僧人、居士的描写,而且到处可见禅语,如《胡居士卧病遗米赠》(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以下所引王维诗俱出此集,不再注出处)【2]:了因四大观,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论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 白布衫 、 搭膊 、 毡 笠子 , ” 前面写林 冲取 了 、 脱了、 放; 后面 写林 冲穿 了 、 系了 、 带, 两 组相 反动 作 , 前面写
安顿 ; 后面 写出行 。这 次远行 , 是 反抗 的远行 , 是决绝 的远行 , 是铤 而走险的远行 , 前面 有什么?林冲不得而 知, 从此漂泊江湖 , 浪迹天涯。
尖刀插了 。 ” 煞尾又用 “ 刀” 。
中 学 语 文 ・ 文 本 解 读 I I l I 攀
论祥 宗对王维山水诗的蜀响
圃 何 照 文
王维( 7 0 1 —7 6 1 ) , 字摩诘 , 太原祁( 今 山西 祁 县 )
林教 头将 一 群歹 人剜 心枭 首 , 报 仇 雪恨 , 几番 来 回, “ 刀枪” 并用 。
“ 钥 匙” , 前文写林 冲锁了大 门 , 带了钥匙 , 此处则
不再写钥 匙 。林冲 如此细 心地握着 它 , 可是守护 换来
的是一把 致命 的大 火 。随着草料场 的大火烧起 , 这把 钥匙 已经无法 为他 打开那扇 安身 立命的大 门 , 钥 匙 已 经失去存在意义 , 扔与不扔都 已经无关紧要 , 故而作者 并未作任何 交待。 总之 , 小说 中写到 的物品也好 , 没有写到 的也罢 , 在留下与抛弃之间 , 他 丢掉 了幻想 , 决绝地走上了反抗 的道路 , 这 些细节描 写充分地表现了作者 的精巧构思 , 除了为情 节发展服 务的需要 外 , 还为下 文描写埋 下了 伏笔, 并且暗示了人物心理 的变化过程 。 ★ 作者单位 : 贵州 毕节市金 沙中学。
三、 刻画人物性格 与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 林冲进入 山神庙 中 , 仔细看时 , 殿上坐着一尊金 甲 山神 , 两边一个判官 , 一个小 鬼 , 侧边堆着 一堆 纸 , 接 下
王维诗中的禅意[精华]
王维诗中的禅意摘要: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
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
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
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
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
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
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
”[1]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
王维诗歌中的禅宗境界与自然意象
王维诗歌中的禅宗境界与自然意象青海民族学院汉文系张伯娟王维的诗歌中.禅宗的引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着浓厚的印度文化渊源的禅宗特别是北禅宗由王维引入山水诗中.使得谢眺等人因朴素而尚显粗陋,肤浅的审美方式交得精徼.幽深,静寂却又生机勃勃,神采流溢却又含而不露.禅.在佛教入中国前有二意:一为封土为坛,扫地为祭,意即封禅。
二为传受。
引申为禅让。
佛教入中国后给予了禅独特的内涵。
禅,意为“静虑”“思维修”,它不同于一般哲学上的范畴。
而是佛教的一种修养实践活动。
因为它是佛教“戒”,“定”,“慧”之一的“定学”中最大的一种.通常把“禅”与“定”合称为“禅定”。
所谓“禅定”即是通过精神的高度集中.观想特定的对象,摒弃杂念,以臻明镜般的宁静,空纯状态。
同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寻常的功能.以泯灭主体与客体.过去与未来.可能与现实的差别。
禅宗从印度佛教中吸取了“万法为心”的思想.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一切都是心所生的幻像.只要反观自心。
超脱人世苦恼,以“无念”为宗旨就可以超脱人世苦恼.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禅宗把对外的崇拜引向了人对内心的自省,这不但应和了王维的心理也为其禅诗反观内心奠定了基础。
然而禅本身又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哲理.它本身就蕴含这一种巨大的文化能量.尤其是当“禅”与中国传统的文艺思想艺术结合起来的时候.它更带给文艺美学以深远的影响。
禅宗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成就了王维诗歌中特有的开阔悠远空灵的艺术境界。
回归自己的本心。
回归一种没有执着分别没有外物困扰也没有个人情感活动的空寂心态。
正是因为如此王维的诗歌中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而这种意境的展现也恰恰表现出中国诗学的美感所在。
中国古代诗歌中“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特有的话语.意境的完美与否也就成为了品评诗歌的最高艺术标准。
对于意境的追求也就成为诗人们终身追求的目标。
解释“意境”是从“意”与“境”两个方面入手的.即从文学形象中“意”与“象”.“心”与“物”等方面入手的。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李艳亭中国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彰显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采。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奇葩,为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的文化给养。
在那个名家辈出、群星丽天的文化背景下,诗歌流派纷呈,诗人创作各具特色。
以山水田园诗创作为主的王维,在佛教禅宗的影响下通过诗歌的美感去探索宗教的灵性,创造出许多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禅诗”。
一、王维诗歌风格的转变在探索王维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时,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并不是固守于同一种风格,而是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之下的对艺术的不同审美把握。
在他的早期诗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文人士子少年壮志的豪迈和一片赤子报国之心。
如: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过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吏,都户在燕然。
《使至塞上》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
《从军行》这些诗作从不同角度展示出诗人立志报国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戍边的豪情。
然而四十岁左右的王维在经历了生命中诸多的坎坷之后,诗作的风格中多了一份隐逸安禅的闲适,少了一些敢于与世抗争的积极心态。
但正是这一转变使他的创作更富有个性,更具有艺术审美的宏阔而丰富的意境。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
来着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作者观察世相,仰天长叹,人事代谢不息须臾,抒发了其亲身体验到的佛教中“诸行无常”。
而他的《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则表现了诗人在一草一木中参悟到的禅意,用自然景物展示法界的圆融。
《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从不同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宁静,创造了超脱尘俗忘我入禅的境界。
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浅谈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浅谈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字摩诘,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维摩诘经》乃是佛教一重要经书,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且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诗歌相映成趣。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徐复观先生说:“谈中国艺术而拒绝玄的状态,那等于研究一座建筑物而只肯在建筑物的大门口徘徊。
”(《中国艺术精神》)王维所接触的思想史很复杂的,这些思想不仅表现在其人生观和艺术观上,而且影响了他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
但他所受到的最深刻的影响应该说是来自禅宗。
所以,谈王维的诗歌创作,从禅宗的角度去欣赏,无疑是必要的。
本文拟就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谈几点浅见。
一、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中国士大夫一直追求一种既远离世俗纷争,又遍享人生之乐的生活,特别像王维这样虽然心向山野恬淡之乡而又身处世俗繁华之地的士大夫,禅宗提供的处世方式恰好为他提供了身心两全、左右逢源的两全之策。
他一面陶醉于“朝罢须载五色诏,珮声归向凤池头”、“仙家未必能如此,何事吹笙向碧上”的空中繁华,一面吟赏着“有无断常见,生灭梦幻受”的禅宗机理。
于悲欢纠结、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始终保持着心里的稳定平静。
读其诗,可见禅事禅理丝丝入透。
(一)直接描写参禅活动。
例如《蓝田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再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以上两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活动方式虽然不同,均能悟道。
由此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原以后,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笔者在研读王维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王维与佛教
王维,唐代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著名诗人,以五言诗成就最高,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诗作容易合乐,传播广泛,声名颇高。
通读王维的诗篇,不难发现经常含有隐逸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倾向归于逃避现实和消极厌世,他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与调和,是对人生和生活的另一种领悟,充满了禅机和佛老思想。
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很深,他的全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均笃信佛,《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记载,“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一生虔诚,常素食素服,,《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归隐后,他更是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
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很多,见诸于诗文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
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
的重要部分,《旧唐书本传》中记载王维经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的佛教休养促成了他任运随缘的人生哲学,他在《六祖慧能禅师碑铭》中写道:“五蕴本空,六尘非有。
众生倒计,不知正受。
莲花承足,杨枝生肘。
苟离身心,孰为休咎?”,在他看来,我和法都是虚幻的,根本就没有吉凶、善恶的存在。
“至人达观,与佛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他认为保持平和、不悲不喜的人生态度才是完美的与佛齐功的人生境界。
也有人将王维的这种隐逸从容的人生思想归于他坎坷的官场之路,笔者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仔细分析便知,王维的仕途并不算艰难,在张九龄被贬之前,他的仕途甚至还算是比较顺利的,他25岁便得人举荐为官,33岁时受张九龄汲引拜官右拾遗,36岁转为监察御史,39岁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事,43岁时任左补阙,迁库部郎中。
王维官场的转折应从他56岁被囚禁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开始算起,而他的享年是61岁。
纵观王维的一生,笔者认为他的仕途并不是其笃信佛教的根源,更不能将他诗作中的禅意归为官场失意。
例如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其与裴迪辋川赋二十景诗,在《文杏馆》诗中写道:“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更表达了还想为官为民服务的愿望。
所以,王维经常用他的禅意诗,表达了“入世中的出世”,又表达了“出世中的入世”,这种能入能出,能出能入,出入由心,出入自如的心态非常人所及。
后世将王维尊称为“诗佛”,一方面是因为他笃志信佛,佛学理论修养深厚,其诗歌中包含了很多佛教意味宗教倾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博学多才,诗作水平极高,在唐代诗坛享有崇高盛誉。
二、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崇尚直觉观照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向往物我两忘、我心即佛的精神境界,遵从随缘任运、平淡从容的生活态度,正契合了王维理想中的精神世界,使诗人的世界观、感情和审美情趣都受到渲染,不能不外化而行诸笔墨,创作出了数量颇多的上乘禅诗禅作,以一种空灵、清淡、恬静、和谐的艺术境界,把禅文化的精神和身受禅文化熏陶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王维的许多诗歌作品中,颇具意境地向我们展现了空灵、清净的自然界,处处流露出随缘的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
形态。
以《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该诗融诗意、画意、禅意、乐理于一体,生动地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在寄情山水田园的背后,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读这首田园佳作,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美丽静谧的山水田园风光,更能从字字句句中读到诗人超然物外、高尚洒脱的皈依情趣。
王维在这首诗中借清美的山水营造世外桃源的氛围,抒发自得其乐、怡然自得的情趣。
诗人能写出这样美好的诗篇,必定是将整个身心溶于山水田园的怀抱,达到了心性合一的美妙禅境,明代文人王士祯就曾赞叹“字字入禅通其解者,可语上乘”。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又一代表作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心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以动写静,虽是有动有声,然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吾梵一如”,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心灵的空寂宁静与精神的离世绝俗。
王维将如此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作,不露半点痕迹,令人惊叹。
王维与佛教的情缘还体现在有关寺庙的诗作中。
例如他在以禅语入诗的代表作《过香积寺》中写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寺院超尘静谧的境界,云峰、古木、钟声、青松等形象刻画出萧瑟暗淡、幽寒阒寂的境界,有力地表现出王维超然洒脱的心情。
在《游感化寺》中他还写道“翡翠香烟合,琉璃宝地平。
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
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
琼峰当户拆,金涧透林明。
……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嘉蔬绿笋茎。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在这首诗中,诗人同样是以一种空静的心灵观体验自然,展示出空静的境界。
王维的少数作品可以视作“禅言诗”,直接用禅语表现禅理,但其艺术价值不是很高,很有有人研究。
如《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这
首诗所说的“居士”即在家信佛的人,“四大”是佛教所说的地、水、火、风四种构成色法,“莲花目”指佛眼。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中写道:“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
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
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首诗中描述的是佛学的一种境界。
类似这样的谗言诗,都是直接用禅语讲道理,整篇诗的表现如同偈语,没有一定佛学修养的人难以理解。
袁行霈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王维诗中的禅意,“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诗歌意向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
这显然与禅学的浸润有关。
”王维的禅意既不是因个人遭遇而发,也并非简单的宗教意趣,其“身心相离”也并非简单的“心在空门”,从形式上来看,这种禅意世界是以禅理化儒道的心灵本体。
王维的佛理诗歌、山水诗歌以及其画作所体现出的禅意世界,一方面反映了王维的禅宗思想和自然主义的倾向,也是其心灵慰藉的良方。
诗人以禅宗的教义和思维武器,打通了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忏悔与解脱、责任与超然,甚至痛苦与欢乐之间的矛盾性,在终极关怀和社会关怀、宗教意趣和审美意趣的转换之中,显现了独特的人格和风范。
三、结束语
在佛教的鼎盛时期,禅宗对唐朝的社会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除了上文所论述的王维诗歌创作,还涉及到美学、绘画、建筑、饮食、茶道等众多领域。
以禅宗的经典著作《坛经》为例,处处体现出了顿悟成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真妙,劝世人行善止恶,积德为本,已不仅仅是中国平民的佛经,而更是中华之禅学,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