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各论·第四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
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
![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https://img.taocdn.com/s3/m/38c1744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2.png)
05
操作后需要对穴位进行消毒, 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适应症与禁忌症
01
02
03
适应症
慢性疼痛、肌肉萎缩、神 经麻痹、风湿痹痛、妇科 病症等。
禁忌症
急性炎症、高热、大出血、 传染性疾病等。
注意
火针操作需要专业医师进 行,非专业人员请不要自 行操作。
谢谢观看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皮肤针适用于头痛、失眠、眼疲劳、颈椎病、肩周炎、腰痛等病症,也可用于 调节免疫功能和美容养颜。
禁忌症
皮肤针一般无绝对禁忌症,但对于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 肤破损或炎症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03
皮内针
定义
皮内针是一种针灸治疗方法,通过将 针刺入皮肤表层的特定穴位,以达到 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 的。
适应症
皮内针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如头痛、偏头痛、肩周炎、颈 椎病等。
禁忌症
对于一些急性感染、炎症、皮肤破损、过敏等情况,不宜使用皮内针治疗。此外 ,孕妇和年老体弱者应慎用皮内针。
04
火针
定义
火针是一种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使用特制的针具,通过加 热后刺入人体特定穴位或部位,以调和气血、温通经络、祛 风散寒等作用。
火针具有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双重作用,能够激发人体阳气 、促进气血流通,对于一些慢性疼痛、肌肉萎缩、神经麻痹 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操作方法
选择合适的火针和穴位,对 穴位进行消毒。
将火针在酒精灯上加热至针 尖发红。
02
01
迅速将针刺入穴位,并迅速
拔出。
03
可以根据需要留针一段时间 或进行温针治疗。
04
皮内针与体针不同,它不刺入肌肉层 ,仅在皮肤表层进行针刺,因此对人 体的刺激较小,安全性较高。
刺灸法各论第四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
![刺灸法各论第四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https://img.taocdn.com/s3/m/bc9cd7c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7.png)
操作方法
❖ (一)准备
选穴:与毫针同,但选穴宜少,多以局部穴位为主。 消毒:皮肤应严格消毒,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第三十三页,共38页。
❖ (二)烧针与针刺
➢ 烧针:关键步骤。先烧针身,火烧针尖。三种:白亮、 通红、微红。针刺较深,需白亮;针刺较浅,通红;针 刺表浅,微红即可。
➢ 针刺:左手持火源,右手持针,尽量靠近施治部位,垂 直点刺,速进速退,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减少疼痛并 防止出血。
取穴及操作:耳穴内分泌、皮质下、胰胆、三焦、神门, 每次3-4穴,图钉型;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麦 粒型。
❖ 痛经
取穴及操作:耳穴内生殖器、内分泌肾,图钉型;中极、 地机(麦粒型)、次髎(图钉型)
❖ 单纯性肥胖
➢ 取穴及操作:丰隆、阴陵泉(麦粒型)、公孙(图钉 型);耳穴胃、口、内分泌(图钉型)
赤肿痛等。
Ø慢性:皮肤病、扭挫伤、疳积、小儿营养过剩、
头痛、指趾麻木等。
第十一页,共38页。
临床举隅
❖ 偏头痛
➢ 主穴:太阳 ➢ 加减:前额痛加攒竹或印堂;后头痛加委中或大椎;侧
头痛加耳尖或率谷;巅顶痛加百会。 ➢ 操作:点刺双太阳,2-5ml每穴;印堂攒竹8-10滴;
委中刺络5-10ml;耳尖率谷百会8-10滴。必要时刺络 后加罐。
❖ 毒蛇咬伤
➢ 主穴:伤口及其周围 ➢ 操作:尽快散刺法,闪罐法拔出毒液和血液
第十四页,共38页。
❖ 中暑
主穴:曲泽、委中、太阳 操作:曲泽、委中采用深刺血络法10ml每穴,可加罐
泻热;太阳点刺。
❖ 痤疮
➢ 主穴:阿是穴:在颈、胸上部督脉旁开0.5-3寸的区间, 寻找阳性反应点。
➢ 操作:挑刺法,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组织,挑尽为止, 且每穴挤出血2-5ml。每次2-3穴。
第1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
![第1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https://img.taocdn.com/s3/m/680336704028915f804dc2e9.png)
一、三棱针法三棱针法是指使用三棱针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治疗疾病的方法。
亦称"刺络法”。
三棱针是点刺放血的工具,取法于古代九针中的“锋针”,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又说:“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
”故现今有人称三棱针法为“放血疗法” 。
《灵枢•官针》中还记载:“病在经络痼痹者,……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
另外,《内经》中还有“络刺”、“赞刺”、“豹纹刺”等具体方法的论述,表明三棱针法已成为临床刺络放血的常用针法。
(一广作方法右手拇指,食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 1 —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
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
常用的刺法有以下几种:1 •腧学点刺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用2 %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施术部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3毫米左右,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放血,如十宣、十二井穴等处。
2 •散刺法亦称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滞的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
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
3 •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胶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按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人脉中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在其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
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4 •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迅速消毒后,右手持针迅速刺人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可再刺人3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破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第四节其他针法三皮内针
![第四节其他针法三皮内针](https://img.taocdn.com/s3/m/55d6bcf97c1cfad6195fa748.png)
疗程
(二)适应范围
多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
不愈的慢性病征。如神经性头痛、面肾经麻痹、
腰痛、痹症、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小儿遗 尿、痛经等。
(三)注意事项
1、关节附近不可埋针,因活动时会痛,胸腹部 因呼吸时会活动,亦是不宜埋针。 2、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 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 3、埋针期间,针处尽量不着水,避免感染。
皮内针
颗粒型(麦粒型) 一般长1cm 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掀钉型(图钉型) 长约0.2-0.3cm,针柄环形 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
(一)操作方法
1、颗粒式皮内针 用镊子夹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皮下横向刺入,针 身可刺入0.5-0.8cm,针柄留于皮外,用胶布顺着针 身进入的方向粘帖固定。 2、掀钉式皮内针 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腧穴,直刺掀入,用胶布固 定。或者先将针圈贴在胶布上,手执胶布直压掀入 所刺穴位。 一般3-5天,最长1周。 若天气炎热,留针不宜过长,以1-2天为好。 留针期间每隔4小时用手按压埋针处1-2节 其他针法
一、三棱针法
二、皮肤针法
三、皮内针法
四、电针法
五、穴位注射法
三、皮内针法
皮内针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
位的皮内作为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又称
“埋针法”。 针刺部位多以不妨碍正常的活动处腧穴为主, 一般选用背俞穴、四肢穴和耳穴等
针具的种类
第四节其他针法一三棱针法
![第四节其他针法一三棱针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063364af1ffc4ffe47ac48.png)
3、刺络法: 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消毒 →左手拇指压在下端,右手持针→对准静脉→刺入23mm立即退出→按压 适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发热、中暑等。 4、挑刺法 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 速刺入1-2mm→随即挑破皮肤使之出血→按压 适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 管神经性头痛。
第四章 针灸方法
第四节 其他针法
第四节 其他针法
一、三棱针法
二、皮肤针法
三、皮内针法
四、电针法
五、穴位注射法
一、三棱针法
三棱针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 液,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三棱针古称“锋针”、“刺血络”或“刺络”,今 称为“放血疗法”。 《灵枢 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去活络、开窍泄热、消肿止痛 适应范围: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
常用的病症:某些急症和慢性病:晕厥、高热、中暑、
中风、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痈疖初起、
扭伤、疳证、头痛、玩廯、丹毒、指
(趾)麻木等。
(三)注意事项
1.对于放血量较大患者,术前作好解释工作。 2.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3.操作手法要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 深,创伤过大。点刺穴位不宜太浅,深刺血络要深浅 适宜,出血不宜过多,切勿伤及动脉 。 4.体弱、孕妇、产后和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 注意患者体位,谨防晕针。 5.每日或隔日1次,1-3次为1疗程,一般每次出血量以 数滴至3-5ml为度。
(一)操作方法
1、点刺法:
左手拇、食指向针刺部位推按→消毒→右手持针(拇、 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段。针尖露出35mm)→刺入3-5mm→即出针→按压 适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耳尖、头面部的 攒竹、上星、太阳等穴。 2、散刺法: 准备步骤同上,不同的是散刺法是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 心点刺,可刺10-20针以上。 适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廯。
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
![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https://img.taocdn.com/s3/m/ba070c0a650e52ea55189859.png)
25
叩刺部位
(2)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 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 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上常于 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处进 行叩刺。 (3)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 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 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26
刺激强度
35
作用原理
通过烧红针具之灼热作用,以温经散寒、 通络活血、祛腐生新。临床主要用于风寒 湿痹症、痈疽、瘰疬 。亦可用于顽固性 面瘫的治疗。
36
一 针具
针具多选用能耐高温的钨合金材料制作, 针柄以耐热的非金属材料制作。 单头火针、三头火针。 1.细火针:针身直径为0.5mm。 2.中火针:针身直径为0.75mm。 3.粗火针:针身直径为1.2mm。 4.三头火针:三枚粗针集束而成。
34
第四节 火针法
概念:是将特制针具(或毫针 1 寸者)在
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刺入一定部位,并快 速将针退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古称“焠刺”。《灵枢·官针篇》说: “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明· 吴昆 解释说:“焠刺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 此治寒痹之在骨也。” 张仲景《伤寒论》论述了火针的适应症 (寒证)和不宜火针治疗的病证(三阳病证)。
40
操作方法
左手拿点燃的酒精灯,靠近施术部位,右 手持火针或用止血镊子固定一寸毫针,烧 针后,迅速垂起刺入腧穴并迅速拔出,出 针后不要揉搓针孔,以免出血。
41
针刺的深度
《针灸大成 火针》:“切忌太深,恐 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 耳” 四肢2~5分;胸背1~2分;面部肌肉 丰厚处可刺2~3分(限于用毫火针)。
第四节其他针法五穴位注射
![第四节其他针法五穴位注射](https://img.taocdn.com/s3/m/7a5ed9c3da38376baf1fae48.png)
第四节 其他针法
第四节 其他针法
一、三棱针法
二、皮肤针法
三、皮内针法
Hale Waihona Puke 四、电针法五、穴位注射法
三、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
一种治疗方法。它可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
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 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作用。
(一)操作方法
1、针具:不同的型号 2、穴位选择: 选穴原则同针刺法,结合经络穴位按诊选取阳性反应 点。如条索、结节、压痛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 泽等。软组织损伤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 一般每次2-3穴,不宜过多。 3、注射剂量: 以穴位部位来分,耳部0.1ml、头面部0.3-0.5ml、四 肢部1-2ml、胸背部0.5-1ml、腰臀部2-5ml
(二)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很广。 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 均可采用本法, 如痹症、腰腿痛等
(三)常用药物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均可 中药:当归、丹参、黄芪、川芎等。 西药:维生素B1、B12、C,抗生素,风湿宁 等。
(四)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向患者说明情况,注射后在48小时内会有 酸胀感,有时会较长,一般不超过1天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注意药物的性能、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 过敏反应和药物的有效期等。 4、一般药液不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意避 免神经干。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 穴位注射。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剂量宜少。
(一)操作方法
4、操作 步骤:消毒→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将针 缓慢推进,使之产生得气感应→回抽无血即将药液注入 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 慢性病、体弱者可用轻刺激,推液可慢 一般疾病就采用中等刺激。 药液过多时,可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向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5、疗程 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1疗程。 反映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交替使用,每个疗程休息 3-5日
特殊针具刺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火针法、针刀疗法)-针灸学
![特殊针具刺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火针法、针刀疗法)-针灸学](https://img.taocdn.com/s3/m/18e2d0d4cc22bcd126ff0c66.png)
(1)弱刺激
叩刺力度小,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短;施术部位皮肤微潮红,无 明显出血点或渗出;患者略有痛感。适用于老年人、久病体弱者、 孕妇、儿童,以及头、面、五官等肌肉浅薄部位。
(2)强刺激
叩刺力度大,针尖接触皮肤时间略长;施术部位皮肤明显潮红、 湿润,有较明显的出血点或渗出;患者有较明显的痛感。适用于 年壮体强者,以及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部位。
2.叩刺方法
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后,医者按 上述方法持针,将针头平对叩 刺部位,借用腕力叩打皮肤, 并迅即弹起,反复进行,至皮 肤充血红晕为度。操作要点: 用力均匀、速度均匀;借用腕 力,即叩即起;针尖起落垂直 于叩刺部位。
3.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分为以下3种,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年龄、叩打部 位灵活选用。
(3)刺络法
是刺入浅表血络或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操作时,先用松紧带或橡 皮带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常规消毒,针刺时,左手拇 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斜向上刺 入脉中2~3mm,立即出针,使其流出一定量的血液,待出血停止后,再 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 排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肘膝关节附近等有较明显浅 表血络或静脉的部位。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2.穴位叩刺
是指选取与所治病证相关的穴位进行叩刺的方法。常用于特定穴、 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3.局部叩刺
是指针对病变局部进行叩刺的方法。常用于头面五官疾病、关节 扭伤、局部肿胀、肌肤麻木不仁等病证。
挑刺法
3.出血量及疗程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1个疗程,出血量多者,每周 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mL为宜。
针法总论
![针法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6d3fac355901020206409c11.png)
三棱针法
——由古代锋针发展 针柄呈圆柱体,针体呈正三棱锥体,三 棱为刃,针尖锋利 古代对刺血疗法十分重视,《灵枢· 九针 十二原》提出:“宛陈则除之,去血脉 也”。 “络刺”、“赞刺”、“豹纹刺”
(一) 操作方法
点刺: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 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等 穴。 散刺:多用于治疗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 顽癣等。 刺络:多用于泄泻、中暑、发热等。 挑刺:多用于治疗肩周炎、胃痛、颈椎病、 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叩刺部位 循经叩刺 穴位叩刺 局部叩刺
刺激强度 轻刺 中刺 重刺
皮内针法 ——埋针
麦粒型 一般长1cm 针柄形似麦粒 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图钉型 长约0.2~0.3cm 针柄呈环形。 针身与针柄呈垂状
针刺部位
多以不妨碍正常的活动处腧穴为主,
一般多采用背俞穴、四肢穴和耳穴等。 Nhomakorabea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锋针?针刺方法分为哪几种? (2)皮肤针的刺激强度是哪几种? (3)皮内针的适应范围? (4)常用的电针有哪几种波形? (5)使用电针的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作好必要的解释工作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 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出血不宜过多, 切勿伤及动脉。 4.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出血倾向 者,均不宜使用本法。 5.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 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毫升为宜。
电针
电针法(electroacupuncture),是将针刺 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 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 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穴位注射法
![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穴位注射法](https://img.taocdn.com/s3/m/ccf890f84b35eefdc9d33303.png)
20
(二)操作程序
操作方法
❖ 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 刺入穴位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 “得气”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 药推进。
❖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 者用轻刺激,注入速度宜缓;急性病、体强者 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
❖ 如果注射药物较多时,可将注射针由深到浅, 边退针边推药,或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波、疏密波、断续波。
便于
9
(一)电针常用的输出波形
(1)密波:一般频率高于30赫兹的连续波称为密波· 作用;能降低·神经 应激能力,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肌肉和血管痉
挛。 (2)疏波·:一般频率低于30赫兹的连续波称为疏波。
作用:刺激作用强,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常用 于治疗痿证,各种肌肉、关节及韧带的损伤。 (3)疏密波:是疏波和密波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
21
操作方法
22
(三)注射剂量
操作方法
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
注射 部位
~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 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
~5ml。
药物 5%~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10~20ml。 性质 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和特异性药物一般用量较小,
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量 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23
操作方法
(四)疗程
❖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反应强烈者 也可隔2~3日1次。
❖ 10次为一疗程 ,休息5~7天后, 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24
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 凡是针灸的适应证大部分可用本法 治疗。
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ppt参考文件
![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ppt参考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db59b8910ef12d2af9e7a5.png)
临床运用
适应范围皮肤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临 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 经萎缩、急性扁桃腺炎、感冒、咳嗽、 慢性胃肠疾病、便秘、头痛、失眠、 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28
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是 否平齐,滚刺筒是否转动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 者疼痛。
勿刺伤深部动脉。 4.气血两亏的虚证及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
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
1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皮肤针法
皮肤针法是古代“毛刺”、“扬刺”、
“半刺”等刺法的发展。
针具图1 皮 肤 针 ( 七 星 针 )
15
图2
针具图2
针具图2
16
针具图3
梅花针(5支短针)、七星针(七支短针)、
罗汉针(18支短针)
3
三棱针图
图 三棱针
4
(1) 刺络法
刺病所的较深、较大静脉放出一定量血液的方法。 先用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
使相应的静脉进一步显现,局部消毒后,左手拇 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瘀 曲的静脉向心斜刺,迅速出针,针刺深度以针尖 “中营”为度,让血液自然流出,松开橡皮管, 待出血停止后,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并以75% 乙醇棉球清理创口周围的血液。 本法出血量较大,一次治疗可出血几十甚至上百 毫升,多用于肘窝、腘窝部的静脉。
5
2 点刺法
即点刺腧穴出血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 针刺前在点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点刺处推按,
使血液积 聚于点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 食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针直刺2~3mm,快进 快出,点刺后采用反复交替挤压和舒张针孔的方 法,使出血数滴,或挤出液体少许,右手捏干棉 球将血液或液体及时擦去。为了刺出一定量的血 液,或液体,点刺穴位的深度不宜太浅。
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PPT课件
![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3ba54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d.png)
㈣注意事项
⑴要经常针具检查。 ⑵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
痛。 ⑶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
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 ⑷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应进行清
洁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 ⑸滚刺简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
痛或出血。
三、皮内针法
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b.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临床
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c.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
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⑵刺激强度与疗程
a.轻刺: 用力稍小,皮肤仅现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 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
⑷挑刺法
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挟起皮肤,使皮肤固 定 , 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一2mm,随即将针身 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或少量粘液。也有 再刺入5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㈢适应范围
三棱针刺络放血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 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㈡操作方法
⑴点刺法
1、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指向针 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而用2%碘 酒棉球消毒,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 。
2、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挟紧被刺部位,右 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 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 刺入3─5mm深 。
⑹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l疗程,出血量多 者,每周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ml 为宜。
二、皮肤针法
㈠定义和特点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 , 是以多支短针组成的, 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皮肤针法是 由古代的“半刺”、“扬刺”、“毛刺”等刺法发展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适应范围
• 作用:通经活络、开窍泄热、消肿止痛 • 适应证:实证、热症、瘀血、疼痛等
以疼痛、发热、肿胀为主要表现
➢急性: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 痛、目赤肿痛等。 ➢慢性:皮肤病、扭挫伤、疳积、小儿营养过剩、 头痛、指趾麻木等。
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祛腐生新
操作方法
• (一)准备 • 选穴:与毫针同,但选穴宜少,多以局部穴位为主。 • 消毒:皮肤应严格消毒,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 (二)烧针与针刺 ➢ 烧针:关键步骤。先烧针身,火烧针尖。三种:白亮、通红、微红。针刺较深, 需白亮;针刺较浅,通红;针刺表浅,微红即可。 ➢ 针刺:左手持火源,右手持针,尽量靠近施治部位,垂直点刺,速进速退,用无 菌棉球按压针孔,减少疼痛并防止出血。
• 三棱针、皮肤针、电针、火针疗法如 何操作?
• 预习电针、穴位注射法、穴位贴敷法 、穴位埋线法
感谢下 载
1. 浅刺(点刺随病显现的浅表小静脉出血的方法,适用于:下肢后面、额部、颞部、耳 背、足背等部位)5-10ml
2. 深刺(较深、较大静脉放出一定量血液的方法,适用于:肘窝、腘窝部的静脉)>20ml
4、挑刺法 • 是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 操作注意:消毒;针对阳性反应点。
二、皮肤针法
• 概述 ➢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一般针柄长15-19cm,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 ,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用针具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 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
➢皮肤针法为丛针浅刺法,是以多支短针浅刺人 体一定部位(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它是我国 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
•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 “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 “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灵枢 · 官针》
➢皮肤针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 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 疾病的目的。
(一)操作方法
1、叩刺部位 • 经脉辨证循经取穴。 常用于督脉(阳脉之海)和膀胱经(背俞穴众多)。 “保健” • 穴位叩刺, 常用于特定穴,夹脊穴,阿是穴(如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等)均为重
• (三)针刺深度 ➢ 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神经分布而定。 ➢ 针灸大成·火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 ➢ 四肢、腰腹部针刺稍深,0.5-1.2cm;胸背部针刺宜浅,0.15-0.5cm。痣疣以针刺 到其基底部为宜。
临床应用举隅
• 适应范围:痹症、慢性结肠炎、阳痿、痛经、痔疮、瘰疬、网球肘、腋臭、疣、痣 • 痹症
临床举隅
• 偏头痛 ➢ 主穴:太阳 ➢ 加减:前额痛加攒竹或印堂;后头痛加委中或大椎;侧头痛加耳尖或率谷;巅顶 痛加百会。 ➢ 操作:点刺双太阳,2-5ml每穴;印堂攒竹8-10滴;委中刺络5-10ml;耳尖率谷百 会8-10滴。必要时刺络后加罐。
• 腰肌劳损 ➢ 主穴:委中 ➢ 操作:点刺委中穴及其附近血络,并加罐,出血10-20ml
注:
• 神经衰弱、局部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为宜。 • 代替三棱针作散刺放血,常用于面积较广泛的浅刺放血(如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 • 代毫针使用于年老体弱紧张拒针者。
民间经验:在头面等不宜多放血处,可 配合拔罐放血放气。(轻叩肤红无血为放 气,重叩出血+拔罐为放血)
临床举隅
• 高血压病 ✓ 部位:症状明显时:后项、腰骶、乳突部、气管两侧、臀部及阳性物(胸椎5-9两 侧为多见)及内关、风池、足三里等处; ✓ 血压稳定、症状缓解时:脊柱两侧(腰骶部为重点)、阳性物及气管两侧、乳突 部、小腿内侧等处 ✓ 操作:轻中度刺激手法,每日隔日一次
2、散刺法 • 又称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 操作注意:消毒;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
适用范围: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等。祛 瘀生新、通经活络。
3、刺络法 • 是刺入浅表血络或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 • 操作注意:消毒;刺随病显现的静脉,操作迅速。
➢适用范围:急性吐泻、中暑、发热、静脉曲 张等。 ➢太阳、尺泽、委中
• 陈旧性软组织损伤 ➢ 主穴:局部阿是穴 ➢ 操作:散刺法10-20针,加罐,出血10-20ml
• 咽喉肿痛 ➢ 主穴:少商 ➢ 操作:点刺,10-20滴
• 目赤肿痛 ➢ 主穴:太阳、耳尖 ➢ 操作:点刺
• 毒蛇咬伤 ➢ 主穴:伤口及其周围 ➢ 操作:尽快散刺法,闪罐法拔出毒液和血液
• 中暑 ➢ 主穴:曲泽、委中、太阳 ➢ 操作:曲泽、委中采用深刺血络法10ml每穴,可加罐泻热;太阳点刺。
➢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 稍长,以微出血为度。(背臀肉厚处或 感觉迟钝者。泻:面瘫新患)
➢中等度刺法,用力介于轻刺、重刺之间 ,可见明显潮红,不出血。( 介于二者 间,平补平泻)
(二)适应范围
主要的常见适应证有如下几种: • 头痛、偏头痛,胸痛、胁痛,肢痛及腰扭伤,痹证 • 口眼喎斜,哮喘、咳嗽,痿证, • 胃脘痛、腹痛、呕吐,呃逆、 • 遗精、阳萎、痛经 • 心悸,失眠,眩晕、小儿惊风 • 目疾,鼻塞、鼻渊,瘰疬,斑秃等。
• 中风偏瘫(痉挛性偏瘫)
➢ 部位:痉挛劣势侧 ➢ 操作:中等刺激量,以局部肌肉产生收缩为度(对抗优势痉挛) • 斑秃
➢ 部位:脱发区为重点刺激部位,后项、腰骶部两侧及内关。太渊 ➢ 操作:先从脱发区边缘向中心呈环形叩刺,然后在不脱发区皮区向脱发区中心作
向心性环形叩刺。要求均匀密刺,手法适中,反复进行10-20次,以局部皮肤潮红 为度。余处轻中度手法,10-20次为1疗程。
点叩刺部位。“治疗” • 局部叩刺, 即在病变局部叩刺,如局部肿胀,顽癣,或在其局部围刺,散刺。“治疗
”
2、操作
➢ 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未端固定于小鱼际,针柄未端露出手掌后约2 -5cm,以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
➢ 腕关节弹动(肘臂不动),针尖叩刺皮肤迅速弹起。如此反复操作。
➢ 针尖垂直于皮肤,先轻后重再轻。不可出现不当的拖、拉、擦动作。
➢ 不论轻、重刺激都应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 起,这样可减轻针刺部位的疼痛
3、刺激强度
➢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 短愈好,仅现轻度潮红,少量充血。( 多用于眼周、头部等皮薄肉少,体弱者 。补:面瘫日久)
临床举隅
• 高血压病 穴位及操作:耳穴心、肾、皮质下,图钉型;三阴交、足三里、曲池,麦粒型。
• 偏头痛 ➢ 穴位及操作:耳穴神门、颞,图钉型;取太阳为主穴,前额加印堂,后头加大椎 ,侧头加外关,颠顶加行间。太阳、印堂图钉型,他穴麦粒型。
• 糖尿病(2型)
➢ 取穴及操作:耳穴内分泌、皮质下、胰胆、三焦、神门,每次3-4穴,图钉型;肺 俞、脾俞、肾俞、足三里,麦粒型。
横向刺入,针柄留于外;胶布顺针身粘贴 2、揿钉式皮内针(图钉型) ①夹住针圈,直刺揿入,胶布固定 ②针圈贴于胶布,手捏胶布直压揿入
(二)适应范围 • 需久留针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 • 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哮喘、高血压、小儿遗尿(经常发作) (三)注意事项 • 关节处、胸腹部不可埋针 • 疼痛明显者取针重埋 • 避免感染
(三)注意事项
➢ (1)针具(针尖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者及时修理) ➢ (2)消毒(针具、局部皮肤包括穴位)。重刺后,局部皮肤尤其要注意消毒以防感染
。 ➢ (3)动作轻捷 ➢ (4)禁忌:创伤、溃疡。
三、皮内针法
• 将特制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皮内作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治疗方法。(静以久留)
(一)操作方法 1、颗粒式皮内针(麦粒型)
• 痤疮 ➢ 主穴:阿是穴:在颈、胸上部督脉旁开0.5-3寸的区间,寻找阳性反应点。 ➢ 操作:挑刺法,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组织,挑尽为止,且每穴挤出血2-5ml。每次 2-3穴。
(三)注意事项
➢ 解释知情 ➢ 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 点刺手法:轻稳准快 ➢ 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防止晕针 ➢ 每日或隔日一次。出血量视病情而定
➢ 膝部:膝眼、鹤顶。细火针,五分深 ➢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细火针,五分深 • 网球肘:粗火针浅刺肘部阿是穴2-3针
• 注意事项 出治疗痣疣外,面部禁用火针 有大血管、神经干的穴位禁用火针 血友病和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火针 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应避免洗浴;局部发痒,不宜搔抓,以防感染 对初次接受火针治疗的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以防晕针
第四节 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 皮内针法 电针法 穴位注射法
泸州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目的与要求
• 1.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法、针刀疗法定义。 • 2.掌握各种针法操作技术。 • 3.熟悉各种针法适应范围。
三棱针
皮肤针
皮内针
• 火针
针刀
一、三棱针法
• 定义: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 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 痛经
➢ 取穴及操作:耳穴内生殖器、内分泌肾,图钉型;中极、地机(麦粒型)、次髎 (图钉型)
• 单纯性肥胖
➢ 取穴及操作:丰隆、阴陵泉(麦粒型)、公孙(图钉型);耳穴胃、口、内分泌 (图钉型)
四、火针法
• 是将特制的金属针烧红,迅速刺入一定部位,并快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 燔针、焠刺。《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 烧针至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反损于人,不能去病——高武·针灸聚英
古称:刺血络、刺络 现代:放血疗法
➢演变:九针—锋针;作用:“泻热出血”; “宛陈则除之,去血络也” ➢《灵枢·官针》“络刺、赞刺、豹纹刺”
宁失其穴、勿失其络
(一)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