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物流规划的原理及操作方式
新建工厂的物流规划与建设
新建工厂的物流规划与建设新建工厂的物流规划与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
物流规划涉及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过程中零部件的供应以及成品的配送等诸多环节,而物流建设则需要考虑到道路、仓库、运输工具等设施的建设和布局。
只有合理的物流规划和建设,才能有效地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物流规划在进行新建工厂的物流规划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原材料的采购和运输。
工厂所需的原材料通常是从供应商处采购,而供应商的选定需要考虑到距离、供货能力、质量、价格等多个因素。
一般来说,距离较远的供应商将会导致较高的运输成本和较长的供货周期,而距离较近的供应商则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供货周期。
为了使原材料采购能够顺利进行,需要与供应商进行有效的合作,并对供应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确保原材料能够按时到达工厂,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零部件的供应和生产线的布局。
零部件的供应需要根据生产计划来进行,保证生产所需的零部件能够及时供应。
需要对生产线进行合理的布局,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在进行生产线布局时,需要考虑到零部件的供应路径、生产线之间的联动关系、设备的摆放位置等因素,以确保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在成品的配送环节,需要考虑到产品的仓储和配送。
仓储的选择需要考虑到仓库的容量、位置、设施等多个因素,以确保产品能够得到妥善的保管。
在产品配送方面,需要考虑到配送路线的选择、配送方式的确定等因素,以确保产品能够及时送达客户手中。
二、物流建设在进行新建工厂的物流建设时,需要考虑到道路、仓库、运输工具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道路建设,需要确保道路顺畅、便捷,以确保原材料和产品能够顺利地运输。
还需要考虑到停车场、装卸区、道路标识等设施的建设,以确保运输过程能够顺畅进行。
其次是仓库的建设,需要考虑到仓库的布局、设施、设备等因素。
仓库的布局需要考虑到原材料的存放、产品的分拣、仓储设备的摆放等因素,以确保仓库能够高效地进行物流操作。
物流规划.doc
物流系统规划方案(初稿)目录1.物流架构 (2)2.拉动模式 (2)3.主机厂外协件物料的接收流程 (3)4.系统的信息点布局与结构图: (4)5.生产计划的接收和排产 (6)6.生产管理和车辆跟踪 (7)7.生产信息广播 (7)8.内部物料拉动系统/及时要货系统 (8)9.配送区模式 (9)10.生产监控LES (9)11.供应商信息平台 (9)12.方案的优劣分析 (10)1. 物流架构①三方物流仓库根据生产计划、供应商供货能力对每种物料设定安全库存、最高库存、最低库存,该仓库与供应商之间通过SCM系统进行信息沟通,当物料消耗至安全库存时,SCM系统会自动发出物料需求,供应商在接到物料需求后在规定的时间将规定数量的物料运送至三方物流仓库。
②主机厂的配送区与三方物流仓库之间通过LES系统进行信息传递,拉动方式可分为电子看板、排序以及订单拉动3种方式。
③主机厂内部的线旁库与配送区之间亦通过LES系统进行信息传递,其电子看板拉动的物料采用线旁库将需求信息发至配送区,由配送区补充线旁库的消耗,而序列件则采用由线旁库直接将需求信息发至三方物流仓库,由三方物流仓库根据线旁库的需求备料,并在规定的时间将物料送至主机厂配送区,配送区在收到序列件物料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将其送至线旁。
④该模式只适用于供应商就在主机厂附近,由主机厂直接将需求信息通过LES系统传递至供应商,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将物料送至主机厂。
2. 拉动模式1、电子看板拉动发料:每种看板件根据其大小、包装容器、使用频率、价值设定需求触发点及最低库存点。
LES系统会根据车型、BOM及流水线节拍自动在系统中扣掉线旁消耗的物料,当线旁物料消耗至触发点时,LES系统会向配送区发出该物料的需求申请,配送区发料员通过车载电脑收到线旁的物料需求信息后,及时将物料补充至生产线,同时通过车载电脑进行过账处理。
如果生产线在物料消耗至最低库存点时,发料员仍没有将物料补充至线旁,则生产线操作工人将按动线旁的紧急按钮,将紧急需求信息传递到配送区,配送区发料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将物料送达工位。
生产线的物流规划
9
三、生产线配送物流的作业
3) 、车间物料地址 ➢车间物料地址规划也称物料储位管理,是物流标准化操作的主要因素, 为方便管理与交流,需在物料存储位置编写地址编码; ➢物流操作人员根据地址编码很方便快捷找到物料和配送地点,减少因经 验不足带来的错送、漏送,或因寻找物料而浪费大量时间,为物料信息化 管理创造条件; ➢在储位管理中,要能明确指出物品的位置、数量和品种,能及时掌握货 物的去向、数量,对货物进行全方位管理; ➢储位编码如同货物的地址,货物编码好比姓名。有了地址和姓名,才能 准确无误把信送到; ➢流水线编号一般根据车间、工段、流水线、工位等确定;其次需确定分 装区地址,在确定车间物料地址的同时需做到线旁与库房衔接。
3
三、生产线配送物流的作业
2. 生产线配送物流作业的需求
➢生产线配送物流作业是为生产服务的,必须服从生产作业对配送物流作业的整 体要求; ➢在生产现场,加工或装配不能间断,必须是连续作业,所以要有一定存量的线 边库存; ➢生产作业是增值过程,所以有限的场地,在布置时应最大限度向生产作业倾斜: 线边库存尽量占用最小的空间,更多的空间要分配给生产作业; ➢零部件配送的目的地,要尽量靠近作业人员,减少作业人员走动、转身、弯腰 所花费的不增值作业时间; ➢配送物流作业(配送、装卸、摆放、拆包、交接等)是不增值过程,因此作业 应尽量简化或省略。
物流路线规划与实施(范本模板)
物流路线规划与实施(范本模板)1. 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物流路线规划与实施的范本模板,帮助企业或组织在进行物流路线规划时能够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2. 规划阶段在物流路线规划阶段,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步骤:2.1 收集数据收集与物流相关的数据,包括货物种类、数量、重量、体积以及运输距离等信息。
同时,还应收集供应商、仓库和客户的位置信息。
2.2 分析需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明确物流需求,包括运输方式、运输时间、服务水平和成本要求等。
同时,还需考虑货物特性和运输环境的限制。
2.3 设计物流网络基于需求分析结果,设计物流网络,确定货物流向、配送中心和运输线路等要素。
考虑到各种因素,如交通状况、运输工具可用性和成本效益等,制定合理的物流路线。
2.4 优化方案通过数学建模和优化算法,对物流网络进行优化,以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成本。
考虑不同的约束条件,如时间窗口、货车容量和运输限制等。
2.5 评估与选择评估不同方案的优劣,并选择最合适的物流路线方案。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总运输成本、运输时间、服务水平和环境影响等。
3. 实施阶段在物流路线实施阶段,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步骤:3.1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规划结果,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仓库建设、道路改善和交通设施建设等。
确保物流网络的顺利运行。
3.2 运输管理建立运输管理系统,包括车辆调度、运输跟踪和货物管理等。
确保运输过程中的信息流畅和货物的安全。
3.3 监控与调整定期监控物流路线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对物流路线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条件。
4. 总结物流路线规划与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约束条件。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实施,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并满足客户需求。
希望本文档的范本模板能够为您的物流路线规划与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机械行业自动化生产线与技术方案
机械行业自动化生产线与技术方案第一章自动化生产线概述 (2)1.1 自动化生产线的定义与分类 (2)1.2 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趋势 (2)1.3 自动化生产线的优势与挑战 (3)1.3.1 优势 (3)1.3.2 挑战 (3)第二章生产线设计与规划 (3)2.1 生产线布局设计 (3)2.2 设备选型与配置 (3)2.3 生产线物流规划 (4)2.4 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4)第三章技术概述 (5)3.1 的定义与分类 (5)3.2 技术的应用领域 (5)3.3 技术的发展趋势 (5)第四章硬件系统 (6)4.1 本体结构 (6)4.2 驱动系统 (6)4.3 传感器系统 (7)第五章控制系统 (7)5.1 控制原理 (7)5.2 编程与调试 (7)5.3 视觉系统 (8)第六章应用案例 (8)6.1 焊接应用 (8)6.1.1 案例背景 (8)6.1.2 应用场景 (8)6.1.3 应用效果 (8)6.2 装配应用 (9)6.2.1 案例背景 (9)6.2.2 应用场景 (9)6.2.3 应用效果 (9)6.3 检测与搬运应用 (9)6.3.1 案例背景 (9)6.3.2 应用场景 (9)6.3.3 应用效果 (9)第七章自动化生产线集成 (9)7.1 生产线与的集成 (10)7.2 生产线与信息系统的集成 (10)7.3 生产线与智能工厂的集成 (10)第八章生产线智能化技术 (11)8.1 生产线数据采集与监控 (11)8.2 生产线故障诊断与预测 (11)8.3 生产线自适应控制技术 (12)第九章自动化生产线的实施与维护 (12)9.1 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 (12)9.2 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维护 (13)9.3 自动化生产线的升级与改造 (13)第十章与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前景 (14)10.1 与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创新 (14)10.2 与自动化生产线的市场前景 (14)10.3 与自动化生产线的政策环境与产业布局 (14)第一章自动化生产线概述1.1 自动化生产线的定义与分类自动化生产线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通过自动化设备、仪器和系统,完成产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种生产方式。
汽车制造企业物流规划内容和方法
汽车制造企业物流规划内容和方法
一、汽车制造企业物流规划内容
1.供应链规划:确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同关系、供货周期、供货数量和供货地点,实现供需的协调和配对。
2.生产计划规划:包括产能规划、生产调度和生产线布局等,确保汽车制造流程的顺畅进行。
3.库存规划:确保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库存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降低库存周转周期和库存成本。
4.运输规划:包括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路线和运力,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
5.仓储规划:确定仓库的布局和设备配置,优化仓储管理流程,提高仓储效率和减少货损。
6.计划与控制规划:制定物流计划和监控制度,对物流活动进行跟踪和控制,及时调整规划以适应市场变化。
7.售后服务规划:制定售后服务网络布局和服务时间安排,确保及时响应客户的售后需求。
8.绿色物流规划: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广环保包装等措施,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二、汽车制造企业物流规划方法
1.数据分析法:通过对物流活动中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如市场需求数据、运输成本数据、库存数据等,确定合理的物流规划方案。
2.优化算法法:应用数学优化算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解决算法,
寻求最优物流规划方案。
3.模拟仿真法: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对物流活动进行模拟和评估,
找出问题和改进方案。
4.经验法:借鉴过往的物流规划经验和行业最佳实践,结合企业实际
情况,制定合适的物流规划。
6.市场调研法:通过对市场、竞争对手、客户需求等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各个环节的需求和挑战,制定相应的物流规划策略。
三、总结。
精益生产线物料配送方法
精益生产线物料的配送方法一、关注点及分析工具所谓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以个人的理解---就是对顾客与供方商业流程的三大要素: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管理。
供应链的三大要素密不可分,而物流是最基本的活动。
在物流管理中,生产线的配送物流,是供方配送物流、配送中心配送和制造物流的交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关注点,就是从供方或配送中心送达车间的生产线配送物流作业的研究。
针对于生产线配送物流分析,根据需求决定业务模式,业务模式决定作业方式的原则,采用先调研生产线配送物流的需求,结合订货模式,确认生产线所需零部件具体的补货模式,再根据补货模式确认对应的搬运方式。
二、生产线配送物流作业的需求首先,要来分析一下生产线配送物流作业的需求。
生产线配送物流作业是为生产服务的,必须服从生产作业对配送物流作业的整体要求:1、在生产现场,加工或装配不能间断,必须是连续作业,所以要有一定存量的线边库存;2、因为生产作业是增值过程,所以有限的场地,在布置时应最大限度向生产作业倾斜:线边库存尽量占用最小的空间,更多的空间要分配给生产作业;3、同时,零部件配送的目的地,要尽量靠近作业人员,减少作业人员走动、转身、弯腰所花费的不增值作业时间;4、而且配送物流作业(配送、装卸、摆放、拆包、交接等)是不增值过程,因此作业应尽量简化或省略。
把上述生产线的对配送物流作业的需求整理一下,我们会发现:如果采用单元化设计和线边规划,能很好的解决第3项和第4项中的需求问题;第1项和第2项问题是矛盾统一体,综合描述一下:就是如何用最小的库存来满足连续的生产。
用丰田管理方式的描述,即:将必须的产品,在必须的时候,仅按必须的数量制造出来(配送过来)。
需求已经明确,需要选择合适的维度来描述物流,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而供应链物流管理,按照不同的维度,可以划分出很多的分类。
比如:按照物流目的地,可以划分为直供模式和配送中心模式;按照物流作业流程的发起人,可以划分为供应物流、制造物流和分销物流;按照提供物流服务的发起人,可以划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按照物流的作用分类,可以划分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逆向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
生产线物流规划的原理及操作方式
生产线物流规划的原理及操作方式(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生产线物流规划的原理及操作方式(一)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贯穿始终,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物流是最基本的活动,相对于信息流和资金流,物流规划的科学性对企业的整体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的切入点是生产线的物流规划,利用现有条件,比如生产节拍、工艺流程、单元化包装、场地面积等参数,结合ABC分类和流量平衡图进行分析,规划物料的运输数量、运输时间、线边存放方式、线边库存量的范围、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等,即PFEP-Planning For Every Part包含的内容。
之后,运用PFEP的结果,结合场地面积,制作生产线定置图。
分析的流程和步骤见下图:一、生产线规划需求分析生产线物流规划是为生产作业服务的,必须服从生产作业对物流的整体要求。
其核心目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具体的表现就是:1. 降低线边库存量,或者说以最低的存量满足连续生产。
2. 缩短零部件的运输距离,降低物流成本。
特别是生产线边的存放地,要尽量靠近作业人员,减少作业人员走动、转身、弯腰所花费的不增值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3. 提高场地利用率,因为生产作业是增值过程,所以有限的场地,在布置时应最大限度向生产作业倾斜:线边库存尽量占用最小的空间,更多的空间要分配给生产作业在生产现场 4. 物流作业(配送、装卸、摆放、拆包、交接等)是不增值过程,因此作业应尽量简化或省略,同时也将减少物流作业设备的相关投入。
所以,物流规划必须符合以上要求,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二、循环周期与ABC分类满足生产与库存控制是矛盾统一体,需要为库存量找到一个平衡点。
把线边存量看成是仓库,那么,同样可以利用库存模型进行计算最低库存。
下面运用不同的模型来计算线边的库存量: 1. 如果采用ROP模型设置,那么订货点=补货周期*单位时间的平均消耗+补货周期内的需求波动(即安全库存=服务水平因子*标准偏差),其线边最大库存量在连续补货的理想状态下,与订货点相同。
简述生产物流平衡的具体措施。
简述生产物流平衡的具体措施。
生产物流平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物流管理和协调,
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运作和物资供应的平衡。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
1. 生产计划的合理安排:生产物流平衡的第一步是合理安排生
产计划,确保产能的充分利用和生产批次的合理分配,以减少生产过
程中的空闲和浪费。
2. 进销存管理的协调:通过科学的进销存管理,根据市场需求
和企业资源,合理控制产品的库存和流动,避免过剩或短缺。
3. 生产工艺和物流设备的优化: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提高生
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选择合适的物流设备和技术,如自动
化仓储系统、智能运输工具等,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4.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通过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紧密合作,建
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及时获取所需物资和产品,减少物流周期
和成本。
5.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信息化的生产物流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流动和库存状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物
资供应,提高生产物流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
6. 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通过对生产物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获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和信息,如生产能力利用率、物资周
转速度等,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生产物流的布局和流程。
总的来说,生产物流平衡需要在生产计划、进销存管理、生产工艺、物流设备、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采取相应
的措施,以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运作和物资供应的平衡。
物流生产计划
物流生产计划
物流生产计划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物流运输和仓储管理,以确保产品按时、按量、按质地达到客户手中的一项重要计划。
物流生产计划的编制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企业实施生产计划和物流管理的重要依据。
首先,物流生产计划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
企业应该通过市场调研和销售预测,了解产品的需求情况和销售趋势,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
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生产计划,确保产品能够及时地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物流生产计划需要合理安排生产能力。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确定生产能力,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的情况发生。
同时,要考虑生产设备的维护和更新,确保生产能力的持续稳定提升。
此外,物流生产计划还需要合理安排物流运输和仓储管理。
企业应该根据产品的特点和销售区域,选择合适的物流运输方式和仓储管理模式,确保产品能够及时、安全地运输到客户手中。
同时,
要合理规划物流运输路线和仓储布局,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最后,物流生产计划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企业应该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计划、物流运输和仓储管理的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控,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提高物流运输和仓储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物流生产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它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能力,合理安排物流运输和仓储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产品能够及时、安全、高效地达到客户手中。
只有做好物流生产计划,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装物流规划课件
改善背景——09-12年料位面积
单位:m2
21000
18000
NO1
NO2
1、新车型的料位面积参考X11C的面积 2、09年无新增车型,故09年为料位集约之年
15000 12000
9566
11436
面积
9000 6000 3000
0
7696
3740 08年
7696
3740 09年
7480
10年
年份
采用单元化设计和线边规划,能很好的解决第3项和第4项中的需求问题;第1项和第2项 问题是矛盾统一体,综合描述一下:就是如何用最小的库存来满足连续的生产。用丰田管理方 式的描述,即:将必须的产品,在必须的时候,仅按必须的数量制造出来(配送过来)。
4
三、生产线配送物流的作业
明确需求后,需要选择合适的维度描述物流、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供应链物流管理,按照不同的维度,可以划分出很多的分类: ➢按照物流目的地,可以划分为直供模式和配送中心模式; ➢按照物流作业流程的发起人,可以划分为供应物流、制造物流和分销物流; ➢按照提供物流服务的发起人,可以划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 ➢按照物流的作用分类,可以划分为供应物流 、销售物流、生产物流 、逆向物流、 回收物流 、废弃物流 。
3
三、生产线配送物流的作业
2. 生产线配送物流作业的需求
➢生产线配送物流作业是为生产服务的,必须服从生产作业对配送物流作业的整 体要求; ➢在生产现场,加工或装配不能间断,必须是连续作业,所以要有一定存量的线 边库存; ➢生产作业是增值过程,所以有限的场地,在布置时应最大限度向生产作业倾斜: 线边库存尽量占用最小的空间,更多的空间要分配给生产作业; ➢零部件配送的目的地,要尽量靠近作业人员,减少作业人员走动、转身、弯腰 所花费的不增值作业时间; ➢配送物流作业(配送、装卸、摆放、拆包、交接等)是不增值过程,因此作业 应尽量简化或省略。
生产线布局(超详细)PPT课件
产品特性
产品的工艺要求、生产流程、 物料特性等对生产线布局有直 接影响。
人力资源
员工的技能、经验和工作习惯 对生产线布局的效率和效果有 重要影响。
环境因素
生产环境的要求、法律法规、 环保要求等对生产线布局有制 约作用。
02
生产线布局的类型
直线式布局
总结词
简单明了,便于管理,适合小批量生产
详细描述
布局评估的方法
01
02
03
04
生产流程分析
通过分析生产流程,评估生产 线布局的合理性,找出瓶颈环
节和浪费。
设备利用率评估
计算设备的平均利用率,判断 是否存在设备闲置或使用不足
的情况。
空间利用率评估
评估生产线布局的空间利用率 ,判断是否充分利用了生产空
间。
物流效率评估
分析生产线上的物流效率,判 断是否存在物料搬运距离过长
收集生产线布局相关 的数据,包括设备布 局、设备参数、生产 流程、物流路径等。
分析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据,分 析生产线布局存在的 问题和瓶颈环节。
制定方案
根据问题分析结果, 制定相应的布局调整 方案。
实施调整
按照制定的方案,逐 步实施生产线布局的 调整。
效果评估
在布局调整后,对生 产线的运行情况进行 评估,判断调整效果。
详细描述
该电子产品制造企业采用精益的生产线布局,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生产线布局 高效,各工序之间衔接紧密,以减少浪费。同时,大量采用自动
总结词
安全、卫生、人性化
VS
详细描述
该食品加工企业注重生产线的安全性、卫 生和人性化设计。生产线布局合理,保证 清洁度和卫生标准。同时,充分考虑员工 操作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高生产效率和 工作质量。
车间物流相关规定
车间物流相关规定引言概述:车间物流是指在生产车间内进行物料运输、仓储和分配的过程。
为了确保车间物流的高效运作,提高生产效率,各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车间物流相关规定的内容。
一、物料运输规定1.1 运输方式规定:根据物料的性质和尺寸,确定适合的运输方式,包括手工搬运、叉车运输、输送带运输等。
不同运输方式的使用应符合安全、高效、节能的原则。
1.2 运输路径规定:确定物料运输的路径,避免交叉运输和物料堆放过程中的混乱。
同时,应规定运输路径的标识,以便操作人员清晰明了地辨识。
1.3 运输时间规定:根据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制定物料运输的时间表,确保物料按时送达生产线,避免因物料运输延误而导致生产中断。
二、仓储规定2.1 仓库布局规定:根据物料种类和使用频率,合理规划仓库的布局,确保物料的存放和取用方便快捷。
常用物料应放置在易取得的位置,而不常用的物料则应妥善存放。
2.2 物料标识规定:对于存放在仓库中的物料,应进行标识,包括物料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以便操作人员迅速找到所需物料。
2.3 库存管理规定:建立科学的库存管理制度,包括定期盘点、库存报表的生成和分析等,以确保库存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避免过多或者过少的库存。
三、分配规定3.1 分配方式规定:根据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确定物料的分配方式,包括按批次、按定单、按需分配等。
分配方式应与生产线的生产能力相匹配,避免因物料分配不当而导致生产线停滞。
3.2 分配准确性规定:确保分配的物料准确无误,避免因物料分配错误而导致生产线的不正常运行。
分配过程中应进行记录和核对,确保物料的准确性。
3.3 分配时间规定:根据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确定物料的分配时间,确保物料按时送达生产线,避免因物料分配延误而导致生产中断。
四、安全规定4.1 安全设施规定:车间物流过程中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防护栏、警示标识等,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4.2 操作规程规定:制定车间物流操作规程,明确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操作流程,加强安全意识培养,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发生。
生产线的工作原理
生产线的工作原理
生产线是一种自动化机械设备,用于将原材料或半成品经过一系列工序和处理过程,最终转化为成品的设备。
它通过设置一定的工作顺序,使每个工序相互衔接,协调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生产线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材料进料:原材料从供应链中运输至生产线入口,可能经过仓储、物流等环节。
通常采用输送带、输送机械等方式进行自动化输送。
2. 工序流程:生产线通常由多个工序组成,每个工序有特定的操作和生产要求。
工序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原材料在经过一个工序后,会自动传送至下一道工序。
工序之间的传送会利用传送带、机械手臂等。
3. 人工操作:在生产线上,会有操作员进行一些需要人工操作的工序,例如安装配件、调试和监控设备等。
这些工序需要操作员的技能和经验。
4. 设备自动化:生产线上还会有各种生产设备,例如机床、装配机器人、自动化测试设备等。
这些设备通过编程控制,实现自动操作和生产。
5. 质量检验:生产线上通常会设置质检工序,用于对成品进行质量检测和筛选。
质检设备可以使用各种传感器、检测设备,
对产品进行自动化检测。
6. 成品出料:当产品生产完成后,经过质检合格后,会从生产线的出口离开,并进行包装、标识等后续工序,最终进入市场销售。
总结起来,生产线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设置合理的工序流程和自动化设备,实现原材料到成品的连续加工和生产。
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并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生产线设计方案
生产线设计方案一、引言生产线设计方案是制造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成本、质量以及可持续性。
一个优秀的生产线设计方案需要平衡多个因素,包括设备选型、工艺流程、布局设计、人员配置、物流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
以下将探讨生产线设计方案的几个关键方面。
二、设备选型与工艺流程1、设备选型: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设备是生产线设计的重要步骤。
需要考虑设备的生产能力、精度、可靠性、节能性以及维护性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设备购置成本以及运行维护成本。
2、工艺流程:合理的工艺流程是生产线高效运行的基础。
需要针对产品特性、市场需求、资源利用以及企业实际条件进行设计。
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产生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等因素。
三、布局设计1、整体布局:需要考虑车间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安全距离以及空间利用等因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顺畅和高效。
2、设备布局:需要结合工艺流程和设备特性进行设计,保证设备之间的距离合理、物流顺畅且操作安全。
四、人员配置与培训1、人员配置:需要依据设备操作要求、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计划等因素来确定操作人员数量和技能要求。
2、培训计划: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技能和操作水平,以确保生产线的高效运行。
五、物流管理1、物料管理:需要制定合理的物料管理制度,确保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有效管理。
2、仓储管理:需要设计合理的仓储设施,确保物料的存储和使用符合要求。
3、运输管理:需要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确保物料的及时运输和交货。
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环保措施:需要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和污染排放。
例如,可以采取封闭式生产、废气废水处理等措施。
2、节能减排:需要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例如,可以选择高效电机、实施绿色采购等措施。
3、资源循环利用:需要设计合理的资源回收利用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可以实施废料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措施。
简述生产物流平衡的具体措施。 -回复
简述生产物流平衡的具体措施。
-回复生产物流平衡是指在生产和物流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使得生产和物流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佳状态,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物流效能。
为了实现生产物流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下面来逐步解析生产物流平衡的具体措施:第一步:需求预测和计划需求预测和计划是生产物流平衡的关键一步。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可以准确了解顾客需求的变化和趋势,并据此做出合理的生产计划。
同时,还需要与供应链上游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供应能够及时满足需求。
第二步:生产排程和计划生产排程和计划是在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将产品的生产任务合理地安排到不同的生产资源上,以达到最佳的生产效率。
要实现生产物流平衡,需要考虑到生产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环节的灵活性和生产时间的控制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与物流部门进行协调,确保生产任务能够按时交付。
第三步:库存管理和控制库存管理和控制是生产物流平衡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的库存管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库存水平,避免产生过多的库存积压或库存短缺。
同时,还需根据产品的性质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设定库存水平,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定期盘点、库存周转控制、安全库存备货等,以确保生产和物流之间的平衡。
第四步:供应链协同管理供应链协同管理是实现生产物流平衡的重要手段。
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计划和目标,并分享信息和资源,可以实现生产和物流之间的协同。
同时,还可通过供应链协同管理优化供应链结构、缩短供应链周期、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高生产物流的效率和效益。
第五步:技术支撑与信息化建设技术支撑和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生产物流平衡的重要保障。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物流设备,可以提高生产和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订单跟踪等业务的全面自动化和可视化,可以实现生产和物流之间的及时沟通和协同。
第六步:持续改进和优化生产物流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工厂物流规划入门
5
6 7 8 9
现场入库验收点5
现场入库验收点6 现场入库验收点7 现场入库验收点8 现场入库验收点9
总装南1门、南2门车位
总装北2门、北3门车位 总装北4门、北5门车位 KD大件(整箱入库) KD小件(分拣入库)
2S
2S 2S 2S 2S
2
2 2 2 2
∑
18
四、人员设备测算
间接岗位科员需求评估:
第11 位 第8 段
第12 位 第9 段
第13 第14 第15 第16 第17 第18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第10 第11段 段
DB表示为2.5排量 A表示为二驱 J表示为高配
第六位代码表示:车辆配置级别 F表示为中配 第八、九、十位代码表示:车型代码 第十一位代码表示:燃油喷射系统 第十二位代码表示:销售地区
工厂物流规划入门教程
课前调查
1、你是怎么理解物流规划的?
2、物流规划与IE/GK有联系吗?
课程目录
1 2 3 4 5 6
学习目的 物流规划、IE、GK岗位职责及之间联系
物流规划思路&方法 人员设备测算
GK十二项联系 结束语
一、学习目的
1、理解物流规划、IE、GK岗位职责及之间联系;
2、了解物流规划原则及其注意、准备资料事项; 3、了解人员设备测算方法;
第七位代码表示:变速箱形式 Y表示为6档位手动“MT”W表示为无级变速“MCVT” T31表示为P32E E表示为多点燃油喷射“EGI” W表示为中国大陆
第十三位代码表示:架装
A表示为标准
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位代码表示:选装件 备注:物流作业者重点需熟练掌握第二、五、六、七段里面的代码和代码分别表示的含义。
汽车总装车间物流规划原则及方法
零件号 XXX-XXXXXX1 XXX-XXXXXX2
零件名称 XXXX1
单车 用量
1
XXXX2
1
工位 DF04高/mm 1 200 1 000 1 250 1 800 1 200 1 350
包装 形式
专用 器具
专用 器具
单元包 装数量
存储量
取整
单层存放 占地面积
30
关键词:总装物流 规划布局 物流设备 零件包装 中图分类号:U463.06 文献标识码:B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院 江禄晓 周自云 王建海
1 内部物流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规划的 流程
(1)规划基本原则 a.满足工厂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 b.工厂总平面布置及车间机器设备的布置应满足 物流流向合理、 物流距离短的要求。 c.车间分工任务的划分应满足最大限度地减少物 流环节,减少倒运、搬运次数,满足直达化的要求, 同时满足零件的“先进先出”要求。 d.确定合理的库存量和物料周转量。 e.物流活动与生产节拍同步,以减少在制品的 库存。 f.物料装、卸、搬、运要尽量使用机械化以省 力、省时。
生产线节拍(JPH)=月度峰值计划 产能/月计划有效工作时间
设定库存周期主要根据零件到货周期 及生产线节拍确定,一般将总装车间设定 线体生产需求量1~2 h作为1个周期。 计算容器具占地净面积的参数见表1。 存储量=设定的库存周期×单车用量×生产线体 节拍/单元包装数量 容器具占地净面积A =∑Ai b. 物料库位规划 库位地址主要是针对物料存储位置进行的一种 地址编码管理,目的是便于物料信息化的管理和物流 标准化的操作。对零件供应商来说,可根据订单需求
图5 (1)卸货区域场地布局 卸货区布局一般包括:部品卸货区、空器具回收 装车区、紧急部品卸货区及叉车充电区几个部分,见 图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线物流规划的原理及操作方式(一)
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贯穿始终,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物流是最基本的活动,相对于信息流和资金流,物流规划的科学性对企业的整体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的切入点是生产线的物流规划,利用现有条件,比如生产节拍、工艺流程、单元化包装、场地面积等参数,结合ABC分类和流量平衡图进行分析,规划物料的运输数量、运输时间、线边存放方式、线边库存量的范围、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等,即PFEP-Planning For Every Part包含的内容。
之后,运用PFEP的结果,结合场地面积,制作生产线定置图。
分析的流程和步骤见下图:
一、生产线规划需求分析
生产线物流规划是为生产作业服务的,必须服从生产作业对物流的整体要求。
其核心目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具体的表现就是:
1. 降低线边库存量,或者说以最低的存量满足连续生产。
2. 缩短零部件的运输距离,降低物流成本。
特别是生产线边的存放地,要尽量靠近作业人员,减少作业人员走动、转身、弯腰所花费的不增值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3. 提高场地利用率,因为生产作业是增值过程,所以有限的场地,在布置时应最大限度向生产作业倾斜:线边库存尽量占用最小的空间,更多的空间要分配给生产作业在生产现场
4. 物流作业(配送、装卸、摆放、拆包、交接等)是不增值过程,因此作业应尽量简化或省略,同时也将减少物流作业设备的相关投入。
所以,物流规划必须符合以上要求,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二、循环周期与ABC分类
满足生产与库存控制是矛盾统一体,需要为库存量找到一个平衡点。
把线边存量看成是仓库,那么,同样可以利用库存模型进行计算最低库存。
下面运用不同的模型来计算线边的库存量:
1. 如果采用ROP模型设置,那么订货点=补货周期*单位时间的平均消耗+补货周期内的需求波动(即安全库存=服务水平因子*标准偏差),其线边最大库存量在连续补货的理想状态下,与订货点相同。
2. 如果采用M-x模型,那么线边最大库存量=补货周期*单位时间的平均消耗+补货周期内需求波动(即服务水平因子*标准偏差)。
如果需求波动不大,比如丰田公司,就把安全库存简化设置为需求的20%甚至更低(丰田生产方式第三版P401),那么,从上述的公式可以得到结论:生产线无论采用定量不定期补货,还是定期不定量补货,库存的最大值,在需求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取决于其补货的间隔周期。
所以,在生产线的物流规划中,第一个设定的参数的就是零部件补货的间隔周期即循环周期。
循环周期的设置决定了线边库存量的最大最小值。
那么,如何针对不同的物料设置不同的循环周期才是合理的呢?本人推荐采用大家熟悉的工具:ABC分类(帕累托统计)。
下面我举例说明,为了方便计算,做如下假设:
A类零部件占品种比例10%,占总价值70%
B类零部件占品种比例20%,占总价值20%
C类零部件占品种比例70%,占总价值10%
假设所有零部件每1小时配送一次物料,则:
零部件的库存周转期=70%*1+80%*1+10%*1=1小时,
1小时内配送的品种比例=10%*1/1+20%*1/1+70%*1/1=100%
做一下简单的调整,把A类的配送间隔改成0.5小时,B类维持配送时间1小时,C类的配送时间延长为2小时,则:
零部件的库存周转期=70%*0.5+0.2*1+0.1*2=0.75小时,
1小时内配送的品种比例=10%*1/0.5+20%*1/1+10% *1/2=75%
对比发现:仅仅把配送的次数分配给高价值的零部件,降低价值高的零部件的配送次数,零部件的库存周转期下降了25%,1小时内的配送的品种数量下降了25%。
与《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II原理》一书中的原理6(把生产调整次数分配给高值物品以降低其库存,可轻而易举地补偿低值物品库存的增长)对比,会发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不同种类的零部件的在生产线的循环周期,按照单位时间内零部件的流量进行ABC分类,分别设置不同的循环周期。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几点:
1. 物流流量参数包含了很多维度:品种数、数量、体积、重量、价值等,在仓储、配
送、线边等不同的作业中考虑的因素不同。
而ABC分类是一维的,对于生产线边规划,本人建议以体积为维度。
即单位时间内的零部件需求总体积作为统计参数。
2. 在现有的ERP系统中,同一种零部件,其特征项不同,比如不同颜色的保险杠,其零部件的编码未必是一致的,很少采用特征项的方式进行编码。
但是在物流规划中,同一种零部件因单元化包装相同,装配工位相同,需求量之间有相互关联,是必须归纳处理的。
3. 循环周期为生产线上的零部件连续补货的间隔时间,与采购提前期有本质的不同,补充的批量为循环周期内需求量,而且是最小包装的倍数,最好是单元化包装的倍数。
4. 设定循环周期补货,设置采用的是M-x模型,对于采用ROP模型,用订货点触发补货的,两者在同一循环周期,同一服务水平下,是没有区别的。
5. 需求的波动需要通过品种的均衡分布来削弱,即丰田所说的均衡生产中的品种均衡,丰田生产方式提供了目标追踪法的算法,详见丰田生产方式第三版P389,本文不做具体描述。
三、流量平衡图
线边的库存相当于一个水库,用于保证生产线的连续均衡运转。
如果输入大于输出,线边库存将持续增长直至爆仓;如果输入小于输出,线边库存将持续下降直至停产。
因此,零部件的流量必然是均衡的,输入与输出在长时间内相等。
把零部件在单位时间的流量及存量,以参数的形式量化的计算出来,并用图形表示的工具,就是流量平衡图。
流量平衡图是用图标的直观形式表现流量和存量,其可用的维度较多,零部件品种数、零部件数量、体积、重量、价值等,都可以作为计量流量的维度。
在仓库的物流规划中,优先考虑的是价值维度;但是在生产线的规划中,优先考虑的是体积维度,在规划的时候需要注意。
流量平衡图是下一步规划的依据,流量决定了搬运设备的选型和数量,存量决定了功能区的设置和面积,以及存储设备的形式和数量。
因此,流量平衡图的计算必须严谨,以数据说话。
四、PFEP
设置了循环周期,计算了生产线边的流量和存量,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完善PFEP。
PFEP 是Planning For Every Part的缩写,直译成:为每个产品做计划。
按照本人的理解,零部件的加工和装配,需要有工艺来约束,而PFEP就是零部件的物流作业工艺。
PFEP的是物流分析很有效的工具。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 零部件的基本信息:零部件的编码、名称、单台用量、单件尺寸、单件重量、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量等
2. 单元化包装的信息:零部件的包装形式、SNP(Standard Number of Packing-标准包装数量)、包装尺寸、包装净重、包装总重量等
3. 零部件存放的信息:投料工位、存放区域、存放方式(通用料架、地面堆放、专用工位器具等选项)最大库存、最小库存等
4. 零部件的补货信息:供方、补货触发方式(订单、看板、按灯、物料篮等)、补货路径(即动线)、补货周期、供应商的名称、供方编码、供方所在地等
总而言之,PFEP描述了所有零部件物流作业的所有的相关信息。
需要补充的是:
1. 本文以生产线的循环周期为主要参数进行生产线的规划设计。
运用逆序设计的原则,以生产线的需求作为仓库需求的输入,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考虑供方的距离、经济批量的大小,就可以进行仓库的规划设计;
2. 零部件具体的补货模式和运输方式的选择,参看本人的文章详解:生产线配送物流的作业原理
3. 零部件不进行包装转换,分拣后配送工位,会减少了物流作业量。
但是在某些场景下,包装转换是必须的(比如物料篮)或者是被迫的(比如供方未按包装要求提供零部件)。
对应的,PFEP必须有相应的规定和记录。
4. 动线即补货路径不得交叉,而且根据流量计算,每条动线的负载要求均衡。
5. 搬运器具、存放器具、搬运设备的选择,尽量以标准化为主,会降低物流设备的投入。
同时考虑人机工程,提高作业效率。
五、线边规划图
PFEP中存放和补货的相关数据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生产线的线边规划图。
线边规划图详细的标注生产工位,生产作业区域,物料存放方式(品种、区域、包装形式、包装数量等)、动线等相关内容。
经验证后,线边规划图还需要以目视化的方式,直接在生产线边的相关区域标识功能,方便管理。
六、总结
一言蔽之,生产线的物流规划,是可以用数据化的方式来规划的。
采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将大大减少线边的存量,提高作业的效率。
而且,生产线的物流规划仅仅是工作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因为零部件的需求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丰田每月评审一次生产节拍,相应的,零部件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看板的枚数会重新计算。
同样的道理,在生产线物流规划完毕之后,也需要定期对物流规划进行评审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