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多 在北方,江南的许多地区还非常落后 。 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逐渐开发,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①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 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②自然条件好: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 较安定。
民族关系上:北方民族大融合
促进融合的原因(一):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西北部的 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民 族 迁 徙 促 进 民 族 融 合
促进民族融合原因二(统治者改革)
建康
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出现了 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目的:
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 进文化。
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为江南地区的 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共同开发修建了许 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片荒地被开垦成良田; 3、稻田开始使用绿肥; 4、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5、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 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 移奠定了基础。
影响: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 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 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北魏 的君主。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 成为艺术。 东晋王羲之:集书 法之大成,写出的 字,有“天下第一 行书”的美誉,他 被后人称为“书圣 ”。
南朝祖冲之:数学 家、天文学家,在 世界上第一次将圆 周率的数值计算到 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 数,这项成就领先 世界近一千年。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 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
维护了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的 团结和凝聚力,为维护国家统
一提供了有力支持。
03
历史人物
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文学家,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 军事手段,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建立了曹魏政权。
经济交流与文化交融
随着各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相互交融, 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人口迁徙与杂居
历史上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人口迁徙和杂居,加速了不 同民族间的融合。
民族融合的过程
01
02
03
民族间的通婚
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是民族 融合的重要途径,促进了 民族间的基因交流和文化 交融。
文化交流与传播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 传播,使得不同民族的文 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政治手段推动
历史上一些朝代通过政治 手段,如推行民族政策、 设置羁縻州县等,促进了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的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
的内涵。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随着民族融合的推进,各民族 的认同感逐渐增强,形成了对 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
THANKS
感谢观看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 融合课件
• 政权分立 • 民族融合 • 历史人物 • 历史事件 • 历史意义
01
政权分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
曹魏、蜀汉、东吴
南朝、北朝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鼎立, 互相攻伐,形成了政权分立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各自有多个 政权并立,如宋、齐、梁、陈与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吴 (222—280) 263年魏灭蜀 280年西晋灭吴
西晋短暂统一(280—316)
东晋 (317—420)
南北朝
317年司马睿, 建康
鲜卑拓跋部
建立:386
北朝 北魏 对峙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 宋420



刘裕
589
北方人民为什么南迁?
割据主要都在北方,战争主要也是在北方,赤壁之战 仅仅是在长江上,对江南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南方 此时相对平静,于是大量的北方人民迁移到南方。
一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背景
(二)过程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 曹军以少胜多, 大败袁军,奠定了 统一北方的基础。
• 赤壁 • 大战
曹操 刘备
孙权
孙、刘 联军
赤壁 之 战
时 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过 曹军不习水战 孙刘火攻
结 果 曹操失败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影 响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思考:少数民族怎样才能在中原牢牢站稳脚跟?
孝文帝(拓拔宏)
改革
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改革的措施有什么意义?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 北方 大融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 心力。
2、北民南迁后,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 现全国统一奠定了 物质基础。
引发战乱的还有什么因素 ?
广大的北方和西北地区还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 从自然环境上讲,居住在寒冷地方,自然条件恶劣, 物资经常不足,就常常南下掠夺,这也同样导致战 乱,中原地区人民不给就开打,打不过只好逃,又 使大量北方人民逃到南方。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2)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局面;(2)运用比较法,探讨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及其特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3)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转化;(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问: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回顾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过程;(2)分组讨论: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原因及其历史背景;(2)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3)探讨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4. 互动环节:(1)提问: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以及江南地区开发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分析: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三国鼎立在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生分析:1、经过学习新教材和新教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读过《三国演义》作品,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过《赤壁之战》为学习本课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3、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方面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储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三国鼎立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3、情感体验: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1、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三国资料设计好具有引导性的历史问题,为学生的评价提供材料。

2、教师预计学习过程中可能出想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他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知识问答:1、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周瑜打黄盖,____________________。

关公面前耍大刀,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小短文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小短文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小短文
政治权力的分立与民族的交融
随着对政治权力和民族间的交往的加强,政治权力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正在成为一种实际结果。

政治权力的分立实质上是政体系分化,它将政治权力分散,不集中,在皇权上第三方也有一定权力,从而屏蔽强权政治。

民族交融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流行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都会有所交融,从而使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础。

不管是政治权力的分立还是民族的交融,都是社会的发展的良好趋势,都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

政治权力的分立是政治体制的重要内容,主要是以它的内在结构方式来规范政治权力的运作,这种结构方式就是分权和集权的表现形式,只有将政治权力分散,使政治分权,才能落实民主政治制度,避免被集权主义控制。

例如有五国实行联合政体,它们之间享有一定的联合自治,除了联合执行其它外交事务外,它们的任何内政也不能受到外力的影响,促进了五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深入发展,释放了低关系的积极力量,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民族交融是一种文化交流,它反映出“接纳异乡人为己任、混杂文化中各自保留风格和精神”的理念,既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又相互融合共和国。

民族交融是一种互相尊重文化差异的理念,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还能有效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它能够给社会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例如在拉美,原住民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的相互融合,拉丁文化就应运而生,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多元化的文化宝藏;在欧洲,来自欧洲不同地区的各民族文化,如希腊、罗马、英格兰等,也都形成了交融文化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由过去的仇恨转为友好的相互尊重。

政治权力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都是主宰人类发展历史的力量,它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请你为这一时期的某一重要人物设计名片:
人物选择正确;主要事迹史事准确,表达清晰;评价恰当
样例: 人物:诸葛亮 主要事迹: 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治理蜀国,成就突出。 示范: 人物:曹操
主要事迹:
官渡之战,统一北方; 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精于兵法,善于谋虑。 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 1 诗中的“三顾”“两朝”各指什么?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 2 他在辅佐“两朝”期间做了哪些努力? (任人唯贤、发展生产、改善周边关系) 3 学习他什么品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 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 联系。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①三国时期,是中国从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统一的 过渡阶段。形成局部性统一。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三国鼎立和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相比,是历史的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发展。
有用之才。
第三单元
考点4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1.北魏建立: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政权,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2..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②北方民族交融趋势出现。 2、改革的目的:①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 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祖母和孝文帝进行的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②经济上:恢复发展生产,实行均田制; ③迁都:由(平城)迁到(洛阳); ④改革鲜卑旧俗(禁胡服、学汉语、改用汉姓、 与汉族人通婚、用汉制、学汉礼)。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江南地区的开发)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新课件教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江南地区的开发)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新课件教用

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
1、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康
2、灭亡 420年、刘裕建立宋朝
东晋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朝
1、时间 420年————589年
2、朝代 宋、齐、梁、陈
3、都城: 建康
东晋 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
2、表现
《原创》P53之三第二问
①农业 ②手工业
东晋 南朝 ①农业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主要内容
1、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情况 2、少数民族的内迁 3、淝水之战 4、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情况
魏灭蜀汉 (263年)
魏的大臣司马懿控制魏 政权,266年,司马炎 夺魏政权,建立晋朝, 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316年,匈奴 灭西晋
北方混乱,出 现十六国局面
• 18.流动趋向: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迁 往中原地区,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 江南地区。
• 重要意义: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 江南地区的开发。
• 拓展与探究
• 思考一:气候变迁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 移,所似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 思考二:气候变迁不是人类历史发展变 化的决定因素。政治、经济因素都会影 响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
1、经济发展的原因? 2、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本111页倒数第二段第三行: “修建了许多……推广到江南。”)
3、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 么影响?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 温润,土地肥沃。 2、劳动力技术: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 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的开发
修建水利工程,开垦良田 种植水稻为主,开始用绿肥,产量增加 小麦推广到江南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1、国家由分裂到逐步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表:(略)认识: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3)统一北方的政权。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2、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民族融合的定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最高级形式是形成新的民族。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民族融合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①民族战争的影响: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

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擅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

②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自东汉末年以来,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③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

④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了解和友谊。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优势地位
原的统治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2022·重庆A第4题1分)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
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
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B)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1640周年(七上第19课P93-96) [2022·重庆A4;2021·重庆A3,B2;2017·重庆A23(1)]
概况 383年,前秦苻坚领军南下,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 淝水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后,北 之战 影响
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项目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过程 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相同点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增强了国力,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 移风易俗
不同点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
目的 在 兼 并 战 争 中 取 得 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 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表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 江南地 现 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区的开发 (3)商业: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 跃的大都市 影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响
(3)民族关系:三国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4)文化: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前言政权分立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概念于西方哲学和政治学中已经被深入研究。

随着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政权分立更加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政权分立的角度出发,探讨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2.政权分立的概念政权分立是指国家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不同机关(即“三权分立”),以避免某一权力机构滥用权力、建立权势专制的现象出现。

在实际操作中,政权分立可以具体体现在一国的立法机构、执行机构和司法机构间的平衡。

一般情况下,各个机构都是由不同的人担任,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相互制约,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有效避免权力被滥用、权力膨胀等问题。

3.民族融合及其意义民族融合是指各个民族之间通过文化、语言、思想等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各民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融合不仅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可以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以实现各民族的全面发展。

此外,民族融合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全球化的进程中,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关系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需要双方平等、公正的交流平台,而政权分立则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政权分立通过将权力分散,使各个民族都能够有自己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相互交流,并最终实现民族融合。

此外,政权分立还可以保障各民族的权益,避免某一民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其他民族产生损害和影响。

在高度多元化的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政权分立可以有效保障各民族基本权益,避免矛盾的发生。

5.民族融合和政权分立都是现代民主制度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政权分立可以为不同民族提供公正、平等的政治环境和平台,从而进一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保障民族权益的保护。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二课 汉 唐 盛 世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建立:386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西晋 短暂 统一
北魏 统一:439 西魏 (北周)
西汉 东汉
蜀 吴
东晋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光武中兴”
东汉末年,外戚 汉 宦官专权,政治 光 腐败;土地兼并 武 严重,社会经济 帝 及民生凋敝,中 刘 央力量日益削弱。 秀 黄巾起义,地方 豪强势力迅速坐 大,拥兵自重, 混战不断。

北方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课堂感悟
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的 豪强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的局面。还有此时北方人民的南 迁和少数民族的内迁,都具有重 大的历史意义,两者都有利于民 族的融合,这些都为隋唐时期的 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治--统一
乱--分裂
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是 在治、乱两个极点中呈波 浪式前进,治为主流。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北方大融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 凝聚力和向心力。 2、北民南迁后,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 物质基础。 3、国家长期的分裂混战状态使人民渴望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
一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
东 汉 疆 域
三 国 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退,因为国 东 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 鼎 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不利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从 立 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历 形 史进步,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 势 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 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 退; 从大规模的分裂和局 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 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

沅中 石明德
15
2、民族融合 典型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的苦恼:孝文帝颁布改革的圣旨不 小心被墨水弄脏了,好多地方都看不清楚,你能 帮他把空缺的地方补充完整么?
(2)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影响是什么?

孝文帝的苦恼:孝文帝颁布改革的圣旨不 小心被墨水弄脏了,好多地方都看不清楚, 你能帮他把空缺的地方补充完整么?
易误点
1
误以为曹操是三国人 并建立 了魏国 魏国的开国皇帝是曹丕,而 不是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 的丞相,尽管他当时已经在 行使皇帝权力,但名义上还 不是皇帝。
2
小组讨论: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沅中 石明德
9
“三国尽归司马氏”
(1)三国分立后,实现统一的是哪个国家?它 成立的时间、人物、都城都在哪里?
10.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C )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
C
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一二.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件好
1.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 )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2.一位同学参加《幸运52》节目,有道题目是“三国时的
第一位皇帝是谁”,她应选择的正确答案是( )
A、诸葛亮 B、曹操 C、曹丕
D.孙权
3.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加之内迁各族的反抗斗争,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状态,淝水之战使这一局面持续。

3、四世纪后期,北魏政权建立,统一黄河流域,顺应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孝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体系松散但是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本单元线索清晰但内容抽象,利用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材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哦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3、比较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政治方面:政权分立。

这一时期国家由统一走向了分裂,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年,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狼狈逃回河北;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年,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经过之战,曹操退守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3)年,废掉称帝,国号,定都,东汉结束;年,在称帝,国号(),史称蜀;年,称王,国号(),后定都。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1)魏灭蜀:死后,大臣掌握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西晋代魏:年,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朝,定都,史称“西晋”;(3)西晋灭吴:年,西晋灭掉,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3、西晋灭亡(1)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2)内部混战,“”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4、东晋与前秦(1)东晋建立:年,重建晋朝,都城在,历史上称为“”。

(2)4世纪后期,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重用汉人这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以后,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南朝:年,大将自立为帝,国号“”,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5)北魏: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6)北朝: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

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5、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6、三次战役战役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二、经济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由统一走向了分裂,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经济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开发。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2、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 3、孙刘联军的正确战术
•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 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 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
原因
孝文帝 迁都洛阳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 了条件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1.改革的内容
汉化政策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⑤用汉制 ⑥学汉礼
2.改革的作用
(1)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 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 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 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 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 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平城 洛阳
①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 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A.曹操建立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诸葛亮派船到达夷洲
2.公元208年左右,东汉天下 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A.刘、袁、曹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诸葛亮治 蜀的内容
A.重视水利 B.减轻赋税 C.联络台湾 D.开发西南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 课件(21张PPT)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 课件(21张PPT)

3
教学预设(新课教学)
2.视频引导,角色扮演,学生概述
播放视频,学生简单讲叙东汉建立及末期的情况。让学 生分别从农民、皇室和地方豪强三个角度扮演角色说说 假如你身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
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曹操这个人物,我国古代著名的军 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壮心是什么?将遇到的对手是谁?
隆 中 对
秦汉一统
隋唐一统
南北朝
说课的内容
1 2 3 4
课程资源 学教方法 教学预设 板书设计
-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 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 同缔造的。 解读:首先,表述更加准确。与原课标相比(原课标 2-6-2利用
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人民共同缔造的),课标 表述更加科学(中国改为中华),内容指向明确(民族交往的故 事),层次清晰(讲述、说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教 学核心与目标明确。教学的主题内涵不再是具体的史实,而是通过 史实——讲述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实现 对历史的理解(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再次,体现了历史意识开放式培养的要求。课标对教学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并没有予以结论性 的规范,而是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感悟与学习(感性认识阶段), 经过充分理解、生成、建构,上升到价值判断(理性认识阶段)。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 国号吴,定都建业。
东 汉 疆 域
东 汉
三 国 鼎 立 形 势 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 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 退; 从大规模的分裂和局 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 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东 汉 末 年 军 阀 割 据 形 势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二节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 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政治 特点
长期分裂对峙,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
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中华民族更加发展壮大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三国
两晋
魏 蜀 (220—265) 吴
(221—263)
(222—280)
3 东0多年的大统一后,豪强并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割据势力……
袁绍
马腾 刘璋
张鲁
曹操
刘表
袁术
孙策
三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军队 —— 孙刘联军
20万
5万
曹操军队以多败少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曹操骄傲自满的情绪
—— 迁移的主要原因:战乱、灾害 —— 迁移的影响: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2 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 江南地区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② 有优越的自然环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③ 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
先进的生产技术
P80 课中问题 对比公元前1世纪西汉时与 公元6世纪南朝时的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 化?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蜀汉诸葛亮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 东吴征服、招降、笼络越族
范围广、时间久、民族众多,又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实质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影响
促进各族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为隋唐统一创造条件
一 西汉灭亡 公元9年
二 东汉的兴亡(25年— 220年) 1 东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25年 人物:光武帝刘秀 定都:洛阳
2 中国古代社会的治世时期——“光武中兴” 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减轻赋役负担, 任用清廉官吏,社会安定,经济好转, 史称“光武中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 、了解“赤壁之战” 和曹操
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

3、通过认识我国
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综合归
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归纳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向
(四)教学重点了解政权分立,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及其意义。

(五)教学难点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当时所做的突出的历史贡献;进而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
向,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以此引起学生兴趣, 并把学生引入课堂.
【叙述】我们一起欣赏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都非常熟悉, 请问,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大家能了解多少呢?
【活动】”猜一猜”他们都是谁?引入到东汉' 末年时期。

承转】东汉末年发生了黄巾起义,软弱无力的东汉政府只能依靠地方军阀镇
压,结果导致了军阀割据(展示地图),大家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北方割据势
力极多,而且互相争斗,战乱不休。

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最后是谁统一了北方?
(曹操)曹操并不是象三国演义里讲得完全是个反面人物,他是我国古代著名
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征讨袁绍胜利后,写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觉得他的壮心是什么?他将遇到的对
手是谁?(介绍孙、刘期间可请学生讲述“三顾茅庐” 、“隆中对”的故
事)
【活动】人物模拟:假如你是曹营的一位高级谋士,你会怎样为主进言?其目的是过
渡到下面的分析。

【分析】赤壁之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和两大军事集团的优势和劣势.
曹操大军南下,首先碰到刘备,刘备挡得住吗?挡不住只能逃,那么孙权单独挡得住
吗?也挡不住,那怎么办?他们只能联合起来,于是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于赤
壁,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此展开。

(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双方力量对比)【赏析】赤壁之战行进图和”火烧赤壁”短片. 【总结】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一时间无力再南下,孙权保住了江东、江南地方,而刘备则取得荆州,并进而取得四川一带,最终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是否知道三国分别是哪三国,分别是谁建立的?
【活动】小游戏“动动手”给学生提供三国形势图和有关人物、都城,请学生把它放到指定的位置。

【转述】220年,曹丕称帝,建立北魏,都城洛阳;221 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都城建业。

各国安定下来,发展经济。

魏国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发达,闻名全国;吴国发展造船业,230 年,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

【探究】讨论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退步。

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大家可以自由讨论,最后派代表把结论说出来。

学生发言后总结:1、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2、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国家的分裂成了既成的事实,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出示图“北方人民南迁” ,让学生观察,问:北方人民为什么要南迁?割
据主要都在北方,战争主要也是在北方,赤壁之战仅仅是在长江上,对江南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南方此时相对平静,于是大量的北方人民迁移到南方。

【叙述】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据史料记载,当时南迁的人口近百万,故土难离,可是他们为什么偏偏要到并不发达的南方去)?学生:因为北方战乱,那么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战乱是什么?三国之间的战争。

【叙述】五胡内迁三国的面积相对来说,就这么一小块,在广大的北方和西北地区还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从自然环境上讲,是居住在寒冷地方(南方土地肥沃,降水充足,光热条件非常好,适宜发展生产,中原地区就略逊一畴,但是还有更恶劣的更北的地方,在那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物资经常不足,怎么办?就常常南下掠夺,这也同样导致战乱,中原地区人民要反抗,战火纷纷,又使大量北方人民逃到南方,(展示迁移图),南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羝、羌等族,这在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活动】“猜一猜”放映动画片“敕勒歌” ,让学生猜一猜,这首民歌和哪个少数民族有关?学生:(鲜卑)。

鲜卑族的皇帝是谁?出示孝文帝图片。

【叙述】北魏出了一个优秀的皇帝——孝文帝,名叫拓拔宏,他实施了改革。

大屏幕展示孝文帝图片。

简介: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从小深受祖母冯太后的影响,熟知汉族文化。

他非常有才华,据史书记载,行军打仗途中,在马背上口授文章,随从记录,整理后不用改动一字。

他在位时,曾经进行过一次著名改革,即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生活动:对比观察地图:说一说:鲜卑族的政权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向南迁移)。

【提问】那么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能站住脚吗?能,如鲜卑族就进入了中原还建立了一个比较强大的政权——北魏。

那怎么才能在中原牢牢站稳脚跟呢?我们知道,压迫越大,反抗越大,而且老是镇压又是打仗,对中原的发展肯定不利,所以只能采取改革。

学生活动:猜一猜,凭图片,猜内容。

并让学生总结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生:(略)。

同时,汉族也有深受少数民族影响的地方,比如,胡床的演变。

师:北魏孝文帝进行大胆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请大家看图归纳改革措施
【活动】通过“猜一猜”活动得出孝文帝采取的改革措施
【提问】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迁都、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
族通婚)这些改革的措施有什么意义?(使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或者说是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启发】从这些措施看,是鲜卑学习汉族,为什么?(汉族的文化更先进)
那么是不是少数民族的东西都是落后的没用的呢?不是的,汉族也同样有接
受外来文化的表现。

这里有一个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那就是我们坐
的椅子。

【展示】中国古代是席地而坐的,后来从少数民族那里传入了椅子(展示图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简制胡床—类似马扎,它收放自如,携带方便。

【总结】由此,我们其实也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璀璨的中华文明是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欣赏】最后,让我们在一首熟悉、好听的歌曲中结束我们今天的一课。

课外作业:链接生活: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教学提纲:
二、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1、政权分立
军阀混战(东汉末年)——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2、民族融合(为大一统奠定基础)
① 北方人民南迁(开发江南)
② 少数民族人民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