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HR的创新思维!
HR六大模块
规划模块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MBO、甘特图、结构化思维(思维导图)、组织发展、组织进化、组织变革、组织结构优化(直线制、直线职能制、模拟分权制、事业部制、分子公司、矩阵制、委员会、多维立体),基于效率提升的流程再造(优化)、职能再分配、三支柱模型、运营流程图、盈利模式、需求预测、人才供给、基于战略规划的人才盘点、人才对称图、波特价值链、洛克希德法、战略实施模型、决策树、蒙特卡罗模拟技术、SWOT、帕金森效应招聘模块工作分析(观察法、实践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工作日志分析法、文件筐分析法、关键事件分析法)、职位说明书、素质模型、素质辞典、任职资格、工作描述、岗位操作指引、基于任职资格的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BEI行为面试法、情景模拟法、限定式问答、压力面试法、集体面试法(含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题库、面试评价标准、人才甄选、人才测评技术(各种测评工具DISCPDP PFMBTI九型啥的)、招聘渠道扩张、招聘分析报告、人才库、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培训模块培训需求分析(九个维度)、TTT、PTT、讲师团队建设、讲师级别管理、讲师激励、讲师考核、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管理、课程优化、柯氏四层评估、学习路径图、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体系、素质训练卡、培训八步法、NLP教练技术、情景模拟训练、ADDIE循环、沙盘推演绩效模块MBO、BSC、KPI、360、SMART、PDCA循环,汉堡原则,指标库,绩效指标提取,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监控与跟进,绩效面谈,绩效支持与辅导,数据统计,绩效总结,绩效改善计划,绩效推广培训,基于绩效结果的培训需求分析,目标责任书,绩效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马太效应,摩尔定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倡导行为的积分制、赋权分析矩阵薪酬模块薪酬结构、EVA红利分配、3E薪酬、宽带薪酬、岗位评价技术(因素比较法,排序法,要素计点法,海氏,美世),年薪制,职位序列,职簇职级职等职门还有职什么职什么,薪酬调查报告,股权激励方案,薪酬数据分析报告,基于价值链的薪酬分配,基于绩效结果的薪酬调整方案,基于价值贡献的年终奖励计划、马斯洛需求分析、亚当斯公平理论员工关系(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
创新思维方法包括
创新思维方法包括
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设计思维:通过深入用户体验和需求,寻求创新解决方案。
2. TRIZ方法: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数学模型,破解技术问题。
3. 逆向思维:从反方向来考虑问题,寻找破解问题的方法。
4. 联想思维:通过类比和比较,挖掘创新思路。
5. 创意启发:通过刺激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6. MVP方法:通过快速构建项目原型,检验是否符合用户需求,进而优化产品。
7. 故事化思考:将故事化描述问题或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和需求。
8. 全面分析思维:对问题进行全面宏观和细致微观分析,找到最优解。
9. 6顶思考帽:通过6种不同颜色的思考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10. BDA思维: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隐蔽的需求和趋势,推动创新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维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维在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需求。
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变革,创新思维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要素。
本文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创新思维,并提供一些创新思维的实践案例。
一、挖掘潜力,培养创造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创新思维首先需要从员工自身出发。
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忽视了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
因此,创新思维要求我们挖掘员工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招聘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面试方式,而不只是依靠简历和考试成绩评判一个人的能力。
通过让面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强调个人发展,鼓励学习创新创新思维要求我们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并鼓励他们学习和实践创新。
为了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例如,开展创新培训课程,提供员工参与创新项目的机会,以及设立创新奖励制度等。
这些举措将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注重团队合作,促进协同创新创新思维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团队的合作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培养员工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促进团队的协同创新。
一种方法是引入跨部门合作的项目,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建立开放的工作环境和通畅的沟通渠道,员工可以分享创新想法,互相启发,从而实现整体创新的效果。
四、借鉴外部资源,引进新思维创新思维还需要汲取外部的资源和思维。
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寻找外部专业人士或顾问,借鉴他们的经验和观点,引进新鲜的思维方式。
例如,企业可以组织创新交流会议,邀请行业专家发表演讲,分享他们的创新经验。
此外,可以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研究和创新,相互借鉴成功的经验。
结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维是现代组织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挖掘潜力、强调个人发展、注重团队合作和借鉴外部资源,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创新的突破。
创新思维包含哪些方面
创新思维包含哪些⽅⾯ 创新思维包括哪些⽅⾯呢?创新它是⼀个⾮常古⽼的词。
在英⽂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个,更新。
第⼆,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的核⼼。
下⾯就由店铺为⼤家介绍下创新思维包括哪些⽅⾯,希望可以帮到⼤家哦。
创新思维的定义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反常规的⽅法、视⾓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案,从⽽产⽣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的本质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
创新思维的特点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
我们要解决某⼀创造性问题,⾸先进⾏发散思维,设想种种可能的⽅案;然后进⾏集中思维,通过⽐较分析,确定⼀种最佳⽅案。
在创造性思维冲,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都是⾮常重要的,⼆者缺⼀不可。
然⽽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发散思维更为重要,它是思维的创造性的主要体现。
发散思维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局限,重新组合已的知识经验,找出许多新的可能的解决问题⽅案。
它是⼀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向和范围的,可以“标新⽴异”“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的思维⽅式。
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打破传统的框框,也就不能提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案。
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
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例如,让学⽣说出“红砖”都有哪些⽤途,学⽣可能回答:盖房⼦,筑墙,砌台阶,修路,当锤⼦,当武器,压纸,作画写字,磨红粉当颜料,练功,垫东西,吸⽔……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的数量越多,说明思维的流畅性越好;能说出不同的⽤途,说明变通性好;说出的⽤途是别⼈没有说出的、新异的、独特的,说明具有独创性。
成功管理者的六种思维方法yeenqin
7
一、六顶思考帽的来历
(一)《六顶思考帽子》的创始人是爱德华 • 狄泊诺博士,他是世界上 公认的创造性思维和思维技巧的权威,写过56本书,被译成35种文字,并在 50多个国家的重要公司、名校和政府部门工作过。由他设计的思考方法系统 和工具在当今世界被广泛运用,并产生出巨大效益。 欧洲创造协会为表彰他 的贡献,要求国际航空联盟的正式命名委员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一个行星。 DE73因此而成为爱狄泊诺星。
(二)《六顶思考帽子》的基本原理: •平行思考 ;•全面思考;•集中思考;•秩序思考 ;•限时思考 。
(三))为什么叫《六顶思考帽子》 1、思考问题与头脑有关,而“帽子”又与头有着直接联系 2、帽子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物品,并且具有轻易戴上或摘下的特点 3、如果赋予帽子一定的角色,便可以标明它的功能和职责, 4、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分别代表着六个不同方式的思考,所以,《六顶 思考帽子》重要的不是“帽子”,而是赋予“帽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或方 法。
方 式产生了革命性的效果。名列世界500强之列的企业纷纷采用这种通俗易行的方法,并取得 了不容小觑的成绩——微软、摩托罗拉、松下、麦当劳、ibm、西门子、雀巢等许多著名企 业都利用波诺思维来培训自己的员工。而这一神奇思维方式的最大魅力,仅被作者归纳为 两点:一、简化思考,“在某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二、可以让思考者“自由地转化思
8
二、六顶思考帽的功能
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决定企业命运的要素越来越集中在智力资本的管理与运用方 面。但是,对于如何来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从而有效管理和运用企业的智力资本, 管理学界却莫衷一是。波诺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思路。他提供了一整套 形象、生动和易用的组织思维方法。用6种颜色的“帽子”来代表6种思维方式,这种思考
hr团队的能力要求以及hr团队的发展计划
hr团队的能力要求以及hr团队的发展计划1. 引言1.1 HR团队的重要性HR团队在一个企业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部门,HR团队负责招聘、培训、激励和管理员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绩效和发展方向。
一个高效的HR团队能够帮助企业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HR团队也承担着维护企业文化、推动组织变革和解决员工纠纷的重要责任。
他们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规、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只有建立一个具备全面素质的HR团队,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变化,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HR团队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它们不仅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更是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建立一个高效的HR团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内容已完结】1.2 HR团队的能力要求HR团队的能力要求是建立一个高效、专业和创新的团队,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挑战。
具体来说,HR团队需要具备以下能力要求:1. 具备全面素质:HR团队成员需要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领导力。
他们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基础,能够应对各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2. 提升专业能力:HR团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聘、绩效管理、培训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3. 拓展创新能力:HR团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能够为组织提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
4. 加强沟通协作能力:HR团队需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各部门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传达信息和解决问题。
5. 制定完善的员工发展计划:HR团队需要制定完善的员工发展计划,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目标,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HR团队需要具备全面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能够制定完善的员工发展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维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维苏宁思维:转型的力量何来?当众多企业高喊转型时,苏宁已走在了前面。
苏宁,从“一列高速列车”变成每一单元都能独立作战的“联合舰队”,成功地实现了扁平化和小微化。
自称不讲“太多理论”、也不谈“概念或模式”的苏宁云商CHO孟胜祥在主题演讲——《转型背后的力量》中,畅谈了苏宁转型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苏宁转型成功的关键:转型背后要靠力量的推动与支撑。
那么,苏宁转型的力量从何而来?孟胜祥说,来自于八个方面:一是全员参与,“从高管、总裁到一线员工的全面转变,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二是观念的转变,让“员工更加独立自主,更加活跃”并“学会独立作战”;三是来自于理性的尝试,找准方向,“先瞄准,后开枪”,再适时校正准头;四是按“体验为王”、“用户导向”的经营宗旨促动苏宁人的全面转变;五是全国大量引进社会人才;六是打造“全开放24小时”的学习平台,依托互联网,“建立一个四端融合新的培训体系,支撑全国几百个城市几十万员工的自我学习”;七是推出“12+12的奖金模式”“股权激励”等多种员工激励措施;八是创新员工发展模式,鼓励年轻知识精英脱颖而出,使员工“快速出成效、快速有回报”。
同时,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也在演讲中表示,HR和财务、IT一样,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工作”,HR如何发挥最大价值的途径是,“要站在集团最高决策者角度来看问题,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要知道企业未来发展的模式方向、路径是什么”。
孙为民提出了一个观点: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实时协同时代”,不论一个人的空间在哪儿、时间如何,都能够做到实时协同。
在“实时协同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发生两大变革:一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二是打通非正式组织的连接,如朋友圈、小团队、微创新、弹性化组织等。
“无边界组织”的有益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从来都绕不开时代的变革。
当互联网的发展使大量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无边界组织”的概念也流行开来。
简述六大创新思维
简述六大创新思维
六大创新思维是指一系列能够帮助人们开拓思维、鼓励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这些创新思维的应用可以帮助个人和组织在不同领域寻求突破和创新。
1. 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通过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思考,可以发现问题背后的潜在因果关系,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2.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创新和创造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它鼓励人们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发掘潜在的机会和解决方案。
3. 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观察、洞察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创新产品和服务。
设计思维注重用户体验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4. 敏捷思维:敏捷思维是一种快速适应变化的思维方式。
它鼓励快速试错和学习,通过灵活应对变化和调整策略来实现创新。
敏捷思维适用于快节奏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
5. 终身学习思维:终身学习思维是指持续学习和不断进修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寻求新的学习机会和经验,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
6. 反思思维:反思思维是一种深入思考和评估的思维方式。
它鼓励在行动之前和之后进行反思,审视自己的决策和做法,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
这六大创新思维可以相互结合和应用,帮助个人和组织在创新过程中更加高效和有成效。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通过培养和运用这些创新思维,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实现更加创新和有竞争力的成果。
HRBP七大胜任力模型
分别为:聚焦客户、理解业务、澄清问题、建立关系、结果导向、有效创新、专业能力,从这七方面来谈谈对HRBP胜任力的看法。
胜任力之一:聚焦客户现在人人谈互联网思维,我认为就是用户思维、体验思维,归根结底都是客户思维。
原来人力资源的组织架构,都是职能式的,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考虑过: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服务的客户是谁?有的说是员工。
有的HR认为自己是管理部门,是帮助企业去监督和管理所有业务人员的,这似乎也无可厚非。
但在追逐组织人本效益最大化的今天,恐怕人力资源部并非仅仅是管理部门,而是同时具备服务职能。
事实上,人力资源的客户,不仅是员工,还有业务经理、公司高管、甚至总裁、老板等。
当然,能够把员工当成客户已经不错了,但有几个人是真正站在员工角度考虑问题的?与其经常抱怨员工难管,要我说是你没本事针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员工制定有效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不能影响和激励大家,还谈什么员工的问题?目前,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都试图成为一个经营部门,因为只有需要你自负盈亏时,摊派制的行为习惯才能转化为客户思维。
这时不得不考虑:你设计的产品是业务部门所需的吗?如果无人埋单,你将毫无价值!这也是人力资源部经常说的,“组织、机制改变人的行为”吧。
当然,聚焦客户不是简单的迎合,而是让客户满意,也许组织模式的改变能够帮助人力资源从业者扭转自身角色,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个时候你不会设计一个绩效考核的表就直接发给业务部门,而是认真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明确绩效考核到底能够帮助业务部门解决哪些问题,让业务部门会用、爱用、抢着用。
这样,你就和客户间建立了信任和粘性,这才是真正的聚焦客户!胜任力之二:理解业务我给企业做咨询时发现一个现象,一位企业老板想培养人力资源负责人,于是打算让其轮岗,以便全面了解公司业务。
老板的想法是如果轮到销售体系,最好直接去一线做销售和跟单,这样对于快速了解业务非常有好处。
而这位人力资源负责人,也觉得只要在销售部门帮助负责人做一做人员管理,就对人和业务都会了解。
简述六大创新思维
简述六大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方法,激发创造力,推动创新发展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思维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下面将介绍六大创新思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思维模式。
1. 反向思维反向思维是指从与传统思维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传统思维通常是顺序逻辑,而反向思维则是从终点出发,逆向思考。
通过反向思维,我们可以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传统的思维模式认为产品的价格应该越高越好,而反向思维则可能认为降低价格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提高销售量。
2. 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指通过将不同领域的概念、观念或知识联系起来,寻找到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联想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的视角和灵感,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成果。
例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是通过将设计和科技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革命性的产品。
3. 敏捷思维敏捷思维是指快速反应和适应变化的思维方式。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敏捷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调整策略和行动,抓住机遇。
敏捷思维注重反馈和学习,通过不断试错和改进来实现创新。
例如,敏捷开发方法在软件开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快速迭代和用户反馈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4. 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方法。
它通过关注用户需求和体验,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创造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设计思维强调观察、洞察和共情,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和痛点,来设计出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谷歌的搜索引擎就是通过对用户搜索行为和需求的深入研究,设计出了更准确和相关的搜索结果。
5. 横向思维横向思维是指跨领域、跨行业的思维方式。
它通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结合和应用,来创造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横向思维能够打破行业壁垒,寻找到不同领域的共同点和创新点。
例如,亚马逊公司通过将电子商务和物流领域进行结合,打造了一个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
6. 整体思维整体思维是指从宏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关注系统和整体的运行和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的10大创新思维
人力资源管理的10大创新思维(一)价值创造无边界,员工与顾客共创价值互联网时代,员工跟客户之间的界限模糊了。
员工是客户,客户是员工,两者之间角色互换,价值创造无边界,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价值。
如小米的粉丝军团就成为小米的产品技术创新与品牌传播的生力军,美国维基百科的数十万编辑,既是客户,又是具有专业化知识与技能的员工.此外,人才价值创造边界与范围也扩展了,企业人力资源产品服务延伸到了价值链上的客户,如在基于价值链经营的饲料企业、牛奶企业通过互联网学习发展系统将养殖户的能力提升与管理纳入企业人才发展系统之中。
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的研发与设计,通过员工社区让员工和业务经理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的研发、设计与体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B2E .基于互联网,员工与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互动交流,随时随地为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和管理的改进与提升提出建议,使价值创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数据化人力资源决策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管理互联网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基于数据,并用数据说话和决策成为可能,使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管理成为提升人力资源效能管理的有效途径。
人与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累积、集聚的巨量大数据为人力资源的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提供了无穷的科学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基于数据并用数据说话.企业随时随地收集关于工作现场、员工个人和员工互动互联数据,将员工行为与情感数据化,如从大数据分析中进行选人决策;从大数据中分析员工价值诉求与期望从而制定薪酬策略;从大数据分析中寻求职位系统与能力系统的最佳效能匹配关系,剔除人力浪费,从而提升人才匹配决策的科学性;从大数据中分析劳资关系与冲突的临界点减少企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降低管控与交易成本,减少内耗.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系统可以对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及经营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定量化评价,使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化管理成为可能。
因此,未来的企业人力资源部要有计量专家和数据挖掘分析专家,强化人力资源价值量化管理.(三)去中心化与员工自主经营与管理互联网改变了人与组织的关系,改变了人与组织的力量对比。
HR是什么精编版
文化与变革倡导者
定义文化,持续变 革 能够定义合适自身 的文化,学习如何 分析并塑造一种文 化,能够发动、管 理变革,且持续推 进变革,从而对企 业的业绩会产生最 大的影响。
11
尤里奇的四个基本理念
HR应当关注成果,而非专业活动
—要为业务或组织带来价值和贡献
价值是由客户界定的
—HR的工作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致力于将HR工作同企业的战略或业务目标关联起来,除了最基础的“人才”方面,还 包括了“对企业文化与领导力的贡献”。HR人员要担负起评估和改善人才、文化和领 导力水平的重任,HR人员要将企业战略转化为HR的具体计划,以便真正实现战略意 图,转型发生了:HR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需要升级,HR部门的架构也需要重新规划 。此阶段HR的关键点是能够在企业战略与HR的行动之间建立起清晰的关联路径,HR 信誉来自于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及贡献。
15
高效的HR部门
创建HR愿景
我们是谁?我们都是合伙人,是同盟,是公司的倡导者。 我们要做什么?应当培养人才,塑造公司文化,建立高效团队。 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在市场上致胜。
建立HR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
1、将基础职能和战略分开。 2、和整个公司的业务结构相吻合。如果公司业务结构集中,那么HR应该
第四阶段:由外而内的HR
利用HR的政策流程等实践活动来促成某些外部经营条件的变化,以及对外部变化及 时做出回应,是“由外而内的HR”阶段。比战略型HR走得更远,会根据企业的商业 环境、利益相关者需求而调整自身的工作。这个阶段会将眼光投向组织之外的客户、 投资者和社区,以他们的视角来定义成功的HR是什么样。在此阶段,HR的效能将会 体现在客户占有率、投资者信心和社会名声等方面,HR信誉不仅来自于前述的企业内 部要求,而且还要包括企业外部相关角色的意见。
HRBP七大胜任力模型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一些话,比如某个员工会对领导说,大家都认为他/她不好,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会把它转为现实的问题,即请问大家是谁?都有谁说了他/她不好?具体哪些不好?有什么事例证明吗?这样的问题都不可能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于是,我们要经常在自省,我们问的都是现实的问题吗?
但酒肉关系只是初级的关系,如果要真正赢得信任,必须为业务部门创造价值,一定要关注利益相关人。每当我们推行一件事,会涉及很多人,比如绩效管理,会涉及的利益相关人并非仅员工,还会涉及中、高层管理者,乃至总裁、董事长.不同层级对一件事的诉求往往不一样,员工不希望绩效是为了扣钱;中层不希望拍脑袋打分还要硬着头皮面谈;高层不希望这只是一个形式……
HR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是专业的延展还是解决问题?从组织的角度来看,解决问题是王道,助力业务是王道,推动战略是王道!
胜任力六:有效创新
做BP(即业务伙伴)的还需要创新?当然,BP的出现就是源于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一人生病,全家吃药"。不同的业务、不同的人员要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目的是有效!因此,把别人的方案抄过来的做法将不复存在。我最怕HR同行找我要各种方案、制度和表格,拿去稍做修改就给企业用上了。“拿来主义”的弊端是,你很难说清其中的逻辑,以及设计者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于是,当使用者挑战HR时,可能就无言以对。
第三,HRBP这个岗位并非把人力资源部改成了三驾马车的模式,才可以有这个角色的出现。即使没有三驾马车,仅是二驾或四驾,亦或现在的职能式的组织结构不变,仅增加了BP的岗位也是可以的,凡事不需教条,仅需有用!
其实BP并不是个新词,之所以大家现在热捧,是因为互联网来了,90后来了。随着“全民创业、大众创新”的理念推广,现在的员工越来越难激励和保留,企业该重新审视人力资源工作了。说实话,BP这个岗位真的不是谁都能做,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岗位,互联网公司的BP经验可以稍少一些,因为对接的业务负责人和员工都是年轻人。但传统企业则比较难,因为传统企业的业务负责人,都是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如果你没有多年的HR或其他功力,如何与业务领导平等对话?更谈何影响力?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创新思维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创新思维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创新思维在质变与不确定的时代,我们需要敏锐感知影响组织与人变革的因素,洞见组织变革的趋势,创新组织与人的定义与思维,使组织有前途,工作有效率,人才有活力。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创新思维,欢迎大家阅读参考!1人才共享思维过去的人才是企业所有制、单位所有制,人才是由企业所独占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个体知识劳动者不再依附于任何一个组织,他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同时为很多企业提供服务。
企业需要通过项目的方式、通过合作的方式与这些个体知识劳动者进行价值交换。
知识劳动者不再简单从属于任何一个单位,不再为单位所有,人才的独特能力与知识是被社会与所有企业所共享的。
对于一些特殊的人才,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某一个企业所有,他的知识与智慧也是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共享的。
在这种条件下,一定要建立从人才所有到人才共享的思维,要建设人才知识与智力资源的共享理念与机制,这是面对人才所要建立的第一个思维。
2人才使用权的思维与人才共享思维相适应的是,要从人才的所有权到人才的使用权过渡。
即不求人才所有,但求人才所用。
我们所使用的不是人才的身体,而是人才的知识与智慧。
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不是人才,因为人才是流动的,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你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你所拥有的技能以及你能够使用多少人才的价值创造能力。
在这种条件下,企业追求的不再是所谓的人才所有权,而是人才的使用权,这种人才的使用权就是所谓的价值创造使用权。
这是人力资源发展所应该具备的第二个新思维。
3人才合伙思维过去是雇佣人才、招聘人才,随着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人才由过去被动适应货币资本转变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因素,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具有同等的企业价值创造权、价值分享权以及价值创造决策的话语权,人才与货币资本的关系从被动过渡到主动、平等的关系。
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之间不再是单一的雇佣关系,而是相互的雇佣关系,资本可以雇佣人才,人才也可以雇佣资本。
HR应具备的14项组织能力
HR应具备的14项组织能力人力资源转型应该有两种类型的结果:一种是“符合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第二是提高组织能力。
他认为,人力资源转型应该改变企业的基本特征,文化或企业形象,并称这种人力资源转型的成就是组织能力的定义和创造。
David Urich 教授介绍了跟踪“组织能力”的14个指标的内容。
组织能力代表企业了解什么,擅长什么,以及如何构建行为模式以提供价值。
投资者关注的大多数无形资产都是由组织能力来定义的。
组织能力还决定了客户关心的企业品牌以及塑造员工行为的企业文化。
可以并且应该通过测量和跟踪来监控组织能力。
David Urich教授认为,14个组织能力指标是:人才,速度,共同思维,问责制,协作,学习,领导力,客户连通性,创新,战略调整,精简,社会责任,风险,效率一、人才人才安全不仅意味着“人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和“战略跟随人才”,还意味着为顶尖人才投入时间和资源。
员工必须具备公司的能力和认可。
有能力的员工有能力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业务需求。
同意公司的人通常会使用这些能力,并且相信他们会一直这样做。
领导者可以评估他们的组织在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方面的表现,并评估这些人员如何尽最大努力获得最佳绩效。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跟踪员工能力:评估具有当前和未来工作所需技能的员工比例,将当前员工状态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并衡量员工生产率指标,这些指标是投资于员工的单位产出。
一家公司将跟踪猎头公司所针对的员工数量,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代表着一家拥有高延迟人才的公司。
另一家公司邀请投资者访问,他们可以向任何员工询问与公司战略,产品和财务状况相关的任何问题。
这种商业熟悉度测试给投资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可以先判断员工的能力。
二、速度获胜的速度可以使公司从平庸转变为快速敏捷。
“速度”意味着组织可以快速识别和进入新市场,快速开发和交付新产品和服务,快速与新员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快速实施新的业务流程。
领导者可通过以下方式在组织中构建此功能:集中精力快速,严谨地制定决策,在组织内部实施变革流程,消除变革障碍,消除限制变革的其他因素。
HRBP七大胜任力模型
HRBP七大胜任力模型分别为:聚焦客户、理解业务、澄清问题、建立关系、结果导向、有效创新、专业能力,从这七方面来谈谈对HRBP胜任力的看法。
胜任力之一:聚焦客户现在人人谈互联网思维,我认为就是用户思维、体验思维,归根结底都是客户思维。
原来人力资源的组织架构,都是职能式的,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考虑过: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服务的客户是谁?有的说是员工。
有的HR 认为自己是管理部门,是帮助企业去监督和管理所有业务人员的,这似乎也无可厚非。
但在追逐组织人本效益最大化的今天,恐怕人力资源部并非仅仅是管理部门,而是同时具备服务职能。
事实上,人力资源的客户,不仅是员工,还有业务经理、公司高管、甚至总裁、老板等。
当然,能够把员工当成客户已经不错了,但有几个人是真正站在员工角度考虑问题的?与其经常抱怨员工难管,要我说是你没本事针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员工制定有效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不能影响和激励大家,还谈什么员工的问题?目前,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都试图成为一个经营部门,因为只有需要你自负盈亏时,摊派制的行为习惯才能转化为客户思维。
这时不得不考虑:你设计的产品是业务部门所需的吗?如果无人埋单,你将毫无价值!这也是人力资源部经常说的,“组织、机制改变人的行为”吧。
当然,聚焦客户不是简单的迎合,而是让客户满意,也许组织模式的改变能够帮助人力资源从业者扭转自身角色,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个时候你不会设计一个绩效考核的表就直接发给业务部门,而是认真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明确绩效考核到底能够帮助业务部门解决哪些问题,让业务部门会用、爱用、抢着用。
这样,你就和客户间建立了信任和粘性,这才是真正的聚焦客户!胜任力之二:理解业务我给企业做咨询时发现一个现象,一位企业老板想培养人力资源负责人,于是打算让其轮岗,以便全面了解公司业务。
老板的想法是如果轮到销售体系,最好直接去一线做销售和跟单,这样对于快速了解业务非常有好处。
而这位人力资源负责人,也觉得只要在销售部门帮助负责人做一做人员管理,就对人和业务都会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 6个HR的创新思维!随着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模型以及技术的引进和运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现代化,管理制度越来越健全。
但这些并不能保证执行过程的顺利,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削弱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多制度框架无法解决的深层次矛盾,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既有中国文化糟粕的影响,也有旧有人力资源“潜规则”的残留,更有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旧有意识的制约。
未来,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简单移植西方管理框架,转向深入解决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与高层决策者共同努力,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思维。
从技术创新到体制创新在很多企业,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制度很难落地,典型表现为各级管理者缺乏执行动力,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忽视相关既有规章制度,实际奉行人力资源潜规则。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体制创新。
与国家体制是关于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安排类似,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就是企业中各级管理者在人事方面的责权利安排。
很多企业对各级管理者责权利的安排没有理顺,导致人力资源技术和制度层面的方案很难推动和实施。
一种情况是责任大权利小。
一些企业决策者经常要求企业或部门的负责人为整个企业或部门业绩负责,但在具体的人事安排上,该企业或部门负责人连选择和配置副手的权力都没有,甚至被剥夺了对副手进行绩效考核的权力。
这种情况下,副手很容易跟部门或企业负责人对着干,削弱负责人的领导力和团队的战斗力,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的价值被严重消耗掉,人力资源制度也变得形同虚设。
另一种情况是权利大责任小。
一些企业或部门负责人的权力非常大,其可以决定提拔谁、任用谁以及如何分配各种资源,却不用为用人不当带来的不良后果负责,最后留下一个烂摊子和一群裙带关系提拔上来的人,自己依然高升走人。
还有一种不正常的情况是责任大利益小。
人力资源变革往往涉及到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所以改革总有风险。
在很多单位,管理者需要承担人力资源变革的风险,但是管理者的薪酬、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却和改不改革没有关系,那管理者为什么要冒风险推动人力资源改革?上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责权利不对等的情况在国内企业相当普遍。
中国企业如果真正想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推动企业的创新和进步,首先要把各级管理者在人力资源上的责权利理顺。
唯有如此,企业管理者才会有内在动力去追求更加精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反之,再好的人力资源技术和方案都只是摆设。
从制度建设到领导力建设在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旦出现问题,管理者第一反应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出了问题,认为方案太糙、不够量化和细化,甚至苛责方案制定者把方案量化、细化到员工找不出毛病、心服口服接受企业管理的程度。
实际上,任何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都存在问题和缺陷,任何方案的推进都会受到支持,也会遭遇反对。
人力资源管理方案能否顺利执行下去,除了方案本身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者的领导能力。
换句话说,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执行不下去,更有可能是各级管理者的领导力出了问题。
与其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方案的细化、量化中,不如考虑如何提高企业各级管理者的领导力。
以绩效考核为例,如果一个管理者领导力强,无论采用什么绩效考核方式,也无论绩效考核的结果是拉开收入差距还是实现平均分配,都有可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如果管理者领导力不够,无论采用哪种方案,都有可能遭到员工的激烈反对,导致方案无法执行下去。
未来企业需要加快推进各级管理者的人力资源领导力建设。
具体的工作包括提升高管团队的人才理念以及加大改革的魄力和决心;提高中层干部队伍的人力资源执行力;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流程优化能力;开展行动学习,对业务经理和人力经理组成的跨部门团队进行培训;等等。
从职责管理到能力管理二十世纪以来,似乎所有中国企业都在强调以岗位为核心的职责管理,但真正做到的很少。
这是因为,在机器工业时代出现的“岗位职责”体系,更多的是要求员工被动地匹配岗位需求。
“人岗”的高效率匹配,主要是基于两个条件:第一,岗位职责和员工的能力比较匹配。
第二,岗位的职责和员工的能力都相对稳定。
但是随着经营环境的动态变化以及知识型员工强调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不但岗位职责变动频繁,员工能力变化也很快,这样一来企业需要不断重新调整岗位职责和员工能力的匹配情况。
针对这一显著变化,中国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能力的变化对其分配相应的任务更灵活,还是重新拆解企业的岗位体系更灵活?毫无疑问,根据员工能力的变化来配置相应的任务会更有效。
然而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依然寄希望于员工被动匹配岗位的变化,最明显的一个表现是,如果一家企业某个岗位的职责说明有八条,最后一条一定是: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考虑人(员工)的发展,人的能力,人的兴趣,一定是基于人来匹配工作与岗位职责,而不是基于岗位职责来找人。
这就要求企业在职位划分的基础上建立员工的任职资格体系或能力体系,对员工的任职资格或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和评价,根据员工的任职资格和能力等级来配置相应的工作任务。
从成本导向到创新导向过去多年中国企业一直在靠成本低廉参与竞争,由此造成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设计存在惯性的成本导向思维。
尽管人们的生活成本在提升,企业并没有支付给员工更高的工资,大多数企业还在固守原有的薪酬制度。
然而,员工对于薪酬提升有了新的要求,正在“倒逼”中国企业改革,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也明确给出了创新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几个聪明的脑袋拼搏创立一个技术或者互联网类的公司,运营三五年,然后到美国上市,很快就会产生数亿美元的市值,相当于好几万人的大型制造企业辛辛苦苦几十年积攒起来的财富。
中国企业已经无法躺在低劳动力成本的安乐窝里睡觉。
未来,中国企业需要突破成本导向的人力资源思维惯性,向着如何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如何激发人才的创造热情、如何进一步释放创新型人才身上隐含的巨大生产力方向转变。
这就要求企业建立驱动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人才招聘中要看重候选人的创新潜力和内部工作动机,对创造型人才的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要毫不吝啬,要营造人才之间的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氛围,要鼓动人才日常的工作创新甚至内部创业,要形成组织内部的安全气氛和创新气氛。
从外在报酬到内在激励很多人批判中国人拜金,这实际上和多年来我们的制度设计过于强调外在报酬(货币报酬),导致工作本身对员工的激励作用逐渐消失有关。
员工做事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没名没利的事情没有人做。
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一般而言,员工工作的动机会经历三个层次和阶段:第一阶段,为了利而工作,有利可图才会努力,这时货币薪酬激励很重要。
第二阶段,为了名而工作,员工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获得良好声誉与社会地位,这时企业要及时认可员工的工作,让员工有荣誉感。
第三阶段,为了职业理想而工作,员工因为喜欢某项工作而将其做到极致,企业要鼓励这样的员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向,这才是员工优秀绩效的来源和努力工作的恒久推动力。
质量管理专家戴明认为,“员工是为了金钱报酬才努力工作”的观点简直就是侮辱人性。
基于结果的目标管理容易让员工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利益,内在激励是员工努力工作的重要驱动要素,过分强调外在激励,会让内在激励逐渐弱化,进而变得越来越依赖外在激励。
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改革方向一定要从过度依靠外在报酬转到强调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
内在激励并非只是对层次比较高的人才适用,对企业里的普通工人同样适用。
如果企业一开始就假想员工不能采用内在激励,其所有的制度设计就会越来越体现外在激励,而这种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员工就更加缺乏内在工作动机。
因此,管理者首先需要帮助员工认识到看似平凡的岗位的内在价值在哪里?该岗位和组织存在的使命以及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在哪里?企业还可以对工作内容进行扩大化和丰富化,推进员工建言系统的完善。
在沃尔玛,卡车司机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对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在埃克森美孚,油罐车司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平衡记分卡指标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管理者需要唤醒员工的内在工作动机,这不仅仅是管理者成熟的表现,实际上也是在帮助员工成长。
从利用人性弱点到激发人性向善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里讲到,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团结,窝里斗。
他说,一个日本人就是一头猪,三个日本人就是一条龙,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但是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说过,中国人就是表面上的集体主义,实际上是差序格局,核心是自我主义。
为了提高企业效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设计都在利用中国人“不团结窝里斗”的弱点。
比如,过去很流行的“赛马不相马,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之类的管理思想,其本质是利用人和人之间趋于白热化的直接竞争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这种竞争的结果可能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同时也使得员工之间成为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相互之间私心多了,拆台多了,团队合作精神很弱。
反过来,西方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X理论过渡到Y理论,虽然Y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讲清楚人性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管理人文情怀的巨大进步,推动西方管理制度的设计者开始从利用人性弱点转向激发人性向善。
未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一定不能只停留在简单提升效率上,不能简单地利用量化考评、计件工资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来提高效率。
效率不是管理的唯一目的,管理有着更伟大的使命。
企业家和管理者在设计制度时一定要考虑激发员工人性向善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这样激发出来的员工积极性才是具有恒久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