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35232410b1c59eef8c7b4a7.png)
参考资料: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 祥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 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③《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第三节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上古音韵部
遥韵:章与章之间押韵,一般放在句末,也 有放在句首的。 《周南· 麟之趾》: ①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②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③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一、二、三章,章末“麟”押韵,遥韵。 近来西方学者以为“麟兮”二字一起押韵, 称“富韵”。
课堂练习:分析《静女》各章的韵例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来自《诗· 豳风· 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入 二之日栗烈,--入 无衣无褐,--入 何以卒岁。--阴
形声字: 肃(觉部uk )—萧(幽部u ) 叔(觉部uk )—椒(幽部u) 溥(鱼部a) —缚、搏、博 (铎部ak)
3、阳入对转 阳声韵也可以同入声韵对转而相通, 条件有两个:一是主要元音相同; 二是辅音韵尾必须是同一发音部位。 也就是说,只有[k]同[ŋ]对转,[p] 与[m]对转,[t]与[n]对转。
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静女》第三章(P913):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一、三句脂部 匪女之为美, 二、四句之、职部 美人之贻。
抱韵:四句两韵,第一句与第四句押韵,第 二句与第三句押韵。如: 《周颂· 思文》: 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 一、四句职部 立我丞民, 二、三句真部 莫非尔极。
上古音三十部分甲、乙、丙三类。
甲类的共同特点是阴声韵是由单元音构
成,入声韵收舌根塞韵尾-K,阳声韵收舌 根鼻韵尾-ng。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https://img.taocdn.com/s3/m/fc72794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6.png)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1。
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 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1)声母:20个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诗经韵例与上古音(1)
![诗经韵例与上古音(1)](https://img.taocdn.com/s3/m/6612a10cad02de80d4d840b1.png)
宋代之前,學者並沒有“古韻”的概念, 當他們用自己的發音念先秦韻文時,發現並 不協韻。有一些學者以為古書傳鈔有誤,便 擅自改變用字。而其他大部分學者認為,這 些字不協韻的原因,是因為先秦的發音跟現 在不同,所以必須改變讀音。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 料: 《诗经》、《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 和汉字的谐声系统。
方法: 考求古韵部的方法,主要是系联法。
《邶风·凯风》一章
《陈风·株林》一章 韵
《小雅·何人斯》四章
《小雅·鼓钟》四章 韵
《大雅·卷阿》一章
《鲁颂·泮水》六章
“南”“心”为韵 “林”“南”“林”“南”为 “风”“南”“心”为韵 “钦”“琴”“音”“南”为 “南”“音”为韵 “心”“南”为韵
中古的韻:《廣韻》206韻,韻腹、韻尾相 同,區別聲調,而不區別韻頭。
相關韻書簡介 (1)《廣韻》
是宋陳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編撰的,成 書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說成書 于景德四年(1007年)。書成後皇帝賜名 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 《廣韻》是宋代的官韻,也是我國第一部 官修的韻書。《廣韻》是在《切韻》、 《唐韻》基礎上增廣而成的。要瞭解《廣 韻》,應先對《切韻》、《唐韻》有所瞭 解。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可作重 要参考
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
如:“其”在“之”部,从“ 其”得声
的“淇、棋、期、欺、基、箕 、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 标准。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音韵学讲义教案第七章上古音的韵部
![音韵学讲义教案第七章上古音的韵部](https://img.taocdn.com/s3/m/3d91aed6cc7931b764ce15aa.png)
音韵学讲义第七章上古音的韵部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第一节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
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一、《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
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
其系联方法如下: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
又说明“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 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
《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弓I”。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十五、《诗经》的用韵及上古音简说
![十五、《诗经》的用韵及上古音简说](https://img.taocdn.com/s3/m/ffdcf190fd0a79563c1e724f.png)
牙音
见
溪群疑
舌音
唇音 齿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端
透
定
泥 余(喻四)
章(照三) 昌(穿三)船(床三) 书(审三) 禅
帮(非) 滂(敷) 并(奉)明(微)
精
清从
心
邪
庄(照二) 初(穿二)崇(床二) 山(审二)
影
晓
匣(喻三)
来
日
谢谢
“门水”,古书中“毋”即“莫”,“封”即 “邦”,“妃”读如“配”。
二、上古声母的研究
2)上古时期无舌上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
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 就是“古无舌上”说,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 店(端d)、占(知zh)、笃(端d)、竹(知zh)
❖ 娘归泥例:
奴(泥n)、女(娘) 娘 (娘):读如 囊(泥n) ❖ 日归泥例: 涅(泥n)、日(日) 然 (日):读如难(泥n)
二、上古声母的研究
4)上古时期无“喻”母: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
母。 ❖ 喻三归匣例:
《韩非子》:自营(喻三)为私。
《说文》:自环(匣h)为私。 《论语》:孝乎(匣h )为孝。 《释文》:孝于(喻三)为孝。 ❖ 喻四归定例:
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字写法不同的情况。如: “匍匐”,《谷风》作“匍匐”,《礼记》作“扶 服”,《左传》作“蒲伏”。可知“匍”、“扶”、 “蒲”声母同。 3)反切: 《诗经》“蕴隆虫虫”中的“虫”,《经典释文》有 两个反切:直忠反和徒冬反,可见“虫”、“直”、 “徒”声母同。
4)读若: 例如:“扮,从手,分声。读若粉。”“扮”“粉” 声母同。
• 《周礼》:“掌王中失之事。”
音韵学常识及《诗经》的用韵
![音韵学常识及《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2b6cf9020740be1e650e9a6b.png)
其三,押韵。诗句中某字与某字押韵,古人常 说:“×与×韵”,或说“×与×为韵”。 押韵条件是声调相同、韵尾相同、主元音相同 或相近。 编辑韵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诗人查找 押韵字。但实际上作诗押韵比韵书规定的韵要 宽,允许某些相邻近的韵通押。
2、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 三个大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即先秦至 两汉。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古音学。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魏晋南 北朝隋唐宋),也叫韵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音 主要反映在《切韵》系韵书里,所以研究这一时 期的语音主要是依据《切韵》系韵书,因此而形 成的学科叫《切韵》学。与古音学相对,这一学 科也叫今音学。
(2)异文 后人引用前人的文章语句,某些字与原书 中的字可能不一样,用了另外的字来代替,这 种情况叫做“异文”。异文当然是字形不同, 而 读音相同。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异文也有可 以到后来读音相同。 《诗· 邶风· 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 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
这些被发现的韵书,除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 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外,其余均出于敦煌莫 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
为使散失的韵书重归故土,我国学者做了大量工作。 1921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根据 照片抄录印行。 1925年,北大刘复从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和两种《切韵》序文编入《敦煌掇琐》。 1936年,刘复、罗常培、魏建功把他们见到的九种《切 韵》、《唐韵》残卷及《广韵》编成《十韵汇编》影印 出版 1955年姜亮夫将自己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及附 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辑》出版。 1983年,周祖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集、编辑的30种 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 中有详细考释和校记。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5adcec3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4.png)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汉族人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韵,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
至於国风、《小雅》和《大雅》,就没有一篇是没有韵的。
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了解它的格律,当然也就要了解它怎样用韵。
在本节里,我们主要谈两点。
第一是《诗经》的韵例,第二是《诗经》的韵部。
谈到韵例和韵部,首先就必须把韵和韵母分别开来。
因为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而不是韵母的问题。
韵母是指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韵头不同的字如檀tán干gān涟lián廛chán貆huán餐cān是可以互相押韵的。
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习惯上叫做韵脚。
(一)《诗经》的韵例韵例就是关於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我们举几首诗作例子来说明《诗经》的韵例。
字的下面加△号、○号、*号的都是韵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诗经》与上古音韵学
![《诗经》与上古音韵学](https://img.taocdn.com/s3/m/000bae1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0.png)
《诗经》与上古音韵学有关《诗经》与上古音韵学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与上古音韵学,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最早的真正意义的文学。
我们现在一般能见到的《诗经》的读本基本上都是文学性普及读本,而通常能看到的文章也大都是赏析性质的文章。
而一本《诗经》留给我们的价值还不止在文学方面,由于它本身是韵文,因此这就为上古音韵,特别是古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
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的重要内容,是古代汉语的研究重要手段和媒介。
特别是古韵学,到了清代达到了繁荣时期,极大的推动了“小学”的研究,也成就了一批大家。
但由于汉语音韵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入门阶段需要记忆大量的材料,因此给人以艰深的感觉,也就长期被人忽视。
一些语文工作者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
比如《诗经》谁都知道,但有谁知道《诗经》与上古音韵有什么联系呢?一、《诗经》韵脚的系联《诗经》中的诗每一节都是押一个韵的,我们之所以今天读起来不压韵,是因为古今字音的变化。
通过对《诗经》韵脚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上古字韵的面貌。
首先我们可以把每一节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总结出来。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氓》的第一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节中“丝、谋、丘、媒、期”这几个字是押一个韵的。
换句话说,这几个字在《诗经》创作的时代的韵是相同的。
再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这五节我们可以知道:“洲”和“逑”是一个韵;“流”和“求”是一个韵;“服”和“侧”是一个韵;“采”和“友”是一个韵;“芼”和“乐”是一个韵。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35232410b1c59eef8c7b4a7.png)
(三)直音法 用同音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这种方法比读 若、譬况法准确,是一大进步,但缺点是难 避生僻字,如:瑊,音鍼。玏,音勒。(颜 师古注《汉书》)“瑊”人们不认识,但 “鍼”字人们依然不认识。
二、反切注音法 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 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于魏 世,此事大行。”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 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 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 去其发声。”(见《黄侃论学杂著》,页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阴声韵 之 幽 无韵 宵 尾 侯 鱼 支 韵尾 歌 i 脂 微
ə u ô o a e ai ei əi
入声韵 职 觉 韵尾 药 -k 屋 铎 锡 月 韵尾 质 -t 物 韵尾 缉 -p 叶
ək uk ôk ok ak ek at et ət əp ap
阳声韵 蒸 əŋ 冬 uŋ
韵尾 -ŋ 东 o ŋ 阳 aŋ 耕 eŋ
二、音韵学的概念和组成 (一)古音学(上古音) 古音学研究的是上古音。“古音学” 的“古”是相对于中古(唐代)而言, 研究上古(周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以《诗经》、《楚辞》等韵文为主要 材料,研究上古韵部系统;以形声字 为主要依据研究上古声母系统。
(二)今音学(中古音) 今音学研究的是中古音,“今音”指中古音, “今”指中古时期,即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今 音学是以《切韵》一系的韵书和韵图为主要材 料,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等韵学 以宋元及其以后出现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探 讨等韵图的编制与演变、音理与音系,这门学 课叫等韵学,古人按照一定的音理给韵母划分 的类别,称为“等”,古人给韵母分四等,哪 一等与哪些声母相拼,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 “等”又与声联系起来了。实际上,“等韵学” 就是分析发音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近似今 天的“语音学”。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4479a17a300a6c30c229f3e.png)
二、 古人对声韵的描述 古人对汉语语音早有感悟, 例如:《老子》第二十章:“唯 之与阿,相去几何。” “唯” 古音在微部,“阿”古音在歌部, 是不同韵部的字,但微与歌属同 类同横行者,主要元音相近,都 为阴声韵,可以旁转,故音相近。
古人还可据口形判定远距离说话人的的 语意。《管子· 小问》篇记载了这样一个 故事, 桓公与管仲阖门而谋伐莒,未 发也,而已闻于国矣。桓公怒,谓管仲 曰:“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 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 “国必有圣人。”桓公曰:“然,夫日 之役者,有执席食以上视者。必彼是 邪?”于是乃令之复役,毋复相代。少 焉,东郭邮至,桓公令傧者延而上,与 之分级而上。问焉,曰:“子言伐莒者 乎?”东郭邮曰:“然,臣也。”桓公 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 故何也?”
用同音 字注音
返回本章目录
譬况法
急气 缓气 譬况法
《淮南子· 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吕氏春秋· 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闀。 高诱: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描写某 《公羊传· 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 , 字发音 长言 伐者为主。 的情貌 短言 何休: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 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和方法
四川话中,老一辈的人把麦子的 “麦”说成[mia21],而年轻一代即 使是说方言,也不说[mia21 ],而 说成[mei21], 再比如“阶”字, 老一辈的人读[kai55], 年轻一点的 就读成[t iai55], 介于普通话的[t ie55],和老一辈的[kai55]之间。
越是封闭的区域,那里的语言越 具有存古的性质,因此就越能引 起方言研究者的注意。
上古音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材料就 是现存的各地方音以及汉藏语繫中 与汉语有亲属关繫的少数民族语言, 比如广西的侗台语族中侗、壮、水、 瑶、黎等语支的语音。南方的闽、 粤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都不同程度 地保留了上古音。是研究上古音的 活材料。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ce3944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c.png)
⾳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三、⾳韵部分1、⾳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传统学问。
2、今⾳学:⾳韵学的分⽀之⼀。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
3、古⾳学:⾳韵学的分⽀之⼀。
与“今⾳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如《诗经》、《离骚》、《⽼⼦》等⽤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
4、等韵学:⾳韵学的分⽀之⼀。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
5、古代常见的⼏种注⾳⽅法:(1)譬况法:采取打⽐⽅的⽅法给汉字注⾳的⽅法,⽐如《淮南⼦》⾼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也是⼀种打⽐⽅的注⾳⽅法,如《说⽂》“宋,读若送”。
(3)直⾳法:即⽤同⾳字注⾳。
如“根,⾳跟”(4)反切法:⽤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可⽤“莫袍切”来注⾳。
6、⼏种主要的⾳韵学著作及⾳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编著,是中古时期⼀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韵》⾥。
对后代的⾳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韵》:全称《⼤宋重修⼴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修订、补充,是我国第⼀部官修韵书;其语⾳系统与《切韵》基本⼀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的另⼀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韵情况编纂⽽成,反映了⼗四世纪我国北⽅的语⾳系统,是研究近代⾳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4479a17a300a6c30c229f3e.png)
古代的注音方法
古人没有拼音,但也发明了很多注音方 法。
读若法、直音法
《说文》:珣(xú ),读若宣。 n
读若法
《说文》:釆,辨别也,读若辨。
《周礼· 蜡氏》郑注:蜡(qū),读
用音近
字注音
若狙(jū)司之狙。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
厶,音司。
直音法
《辞源》仍,音成。
《辞源》:仳(pí ,音嚭(pǐ)。 )
《礼记· 表记》:“先王谥以尊名。 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 郑玄注:“壹读为一。”(《十 三经注疏》下,中华书局,1980 年,页1641)
另一种方式是直音。就是用一个字 为另一个同音的字注音。古籍中凡 是“音某”、“读为”、“读曰”、 “读与某同”等都属于这一类。直 音就要求两个字的读音要一致。但 有时候就难免要受局限,例如:鞥 (eng)这个字,就不好找同音的字。
长言、就是发元音时让语音有一 个持续的时间,国际音标用[:] 表示。短言,就没有这种持续, 很短暂就过去了。将伐用长、短 音区别出主动和被动,这是古代 齐方言的一个特征。
东汉· 刘熙著《释名》也多采用这种 譬况法给一字多音注音,如《释天 第一》:“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 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 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 远也。(见《尔雅、广雅、方言、 释名清疏四种合刊》,页1006,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这三十部是通过对《诗经》、 《楚辞》、先秦散文中的韵 语以及谐声繫统归纳得出的, 以归纳《诗经》的用韵为例, 先要寻出《诗经》押韵的体 例,简称为韵例
《诗经》押韵有句尾韵,也有 句中韵,有一首诗只用一个 韵的,也有中途换韵的。有 句句押韵的,也有隔句押韵 的等等。王力有《诗经韵 读》。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78798715964bcf84b9d57b44.png)
汉语音韵学常识2008-08-17 15:09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古代文学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古代文学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e4cec54c3b3567ec102d8a91.png)
《诗经》的用韵(上古的韵部)(一)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汉语语音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用韵等为主要研究对象。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的语音,以《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的语音,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对象。
现代音:指“五四”以来的语音,以北京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就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懂点上古音是很重要的。
通论十五、十六就是谈一些上古音的知识的。
(二)韵和韵母(见教材534页)韵:韵母:(三)《诗经》的韵例(见教材534-535)韵例韵脚(句尾韵)偶句韵首句入韵变相的句尾韵一韵到底合韵换韵交韵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四)《诗经》的韵部1、韵部: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教材538页)上古韵部,清代学者称为“古韵”,主要就是《诗经》时代的韵部。
2、《诗经》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材料,二是方法。
(1)根据《诗经》的用韵字,采用系联的方法《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A、《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B、《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何;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C、《邶风·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等等,这样就得出一组在《诗经》中可以互相押韵的字:皮、仪、为、紽、蛇、莪、河、何……(音韵学家命之为“歌”部)(2)、先秦两汉的其它诗歌韵文,如《楚辞》等。
(3)、根据谐声偏旁那些没有用作韵脚的字,则主要根据谐声偏旁来归纳。
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的字(指早期形声字)在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
段玉裁说:“同声必同部”。
如:“我”,属“歌”部,那么凡从“我”得声的字亦属“歌”部,如:俄、峨、娥、蛾、饿、鹅、儀、議……同样,我们知道“皮”属歌部,那么凡从“皮”得声的形声字也是属“歌”部,如:波、彼、披、陂、破、被、跛、颇、簸……等。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404c7e9b02d276a200292e9c.png)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音韵
![音韵](https://img.taocdn.com/s3/m/e73e21c7aa00b52acfc7caf7.png)
四 上古声调研究 清代开始研究上古声调,顾炎武、 清代开始研究上古声调,顾炎武、江永认 为上古四声一贯(只有一个声调)。黄侃: )。黄侃 为上古四声一贯(只有一个声调)。黄侃: 入两声;段玉裁: 入三声, 平、入两声;段玉裁:平、上、入三声, 孔广森: 去三声;王念孙、 孔广森:平、上、去三声;王念孙、江有 入四声;王力: 诰:平、上、去、入四声;王力:先分平 后分长短:长平、短平;长入、 入,后分长短:长平、短平;长入、短入 四声。现在没有定论。 四声。现在没有定论。
三 上古声部的研究方法 1 谐声法 造字之初,同声必同部。有相同声符的 造字之初,同声必同部。 古代声韵必同。这就是所谓的谐声法。 字,古代声韵必同。这就是所谓的谐声法。 2 反推法 大家通过谐声字也可以大致知道上古的声类, 大家通过谐声字也可以大致知道上古的声类,但 是它们的实际拟音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很难办 是它们的实际拟音是怎样的呢? 的问题。唐末沙门守温遗留下三十字母图, 的问题。唐末沙门守温遗留下三十字母图,宋代 学者根据当时的语音,补成三十六个字母, 学者根据当时的语音,补成三十六个字母,就是 常说的守温三十六母。 常说的守温三十六母。清代钱大昕根据这个中古 时期的声母系统,研究上古的声母系统, 时期的声母系统,研究上古的声母系统,并佐证 以方言,首先提出“古无轻唇音” 以方言,首先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 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章炳麟“ 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章炳麟“娘日二 纽归泥”说;黄侃“照二归精,照三归端”;曾 纽归泥” 黄侃“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综合前人研究, 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综合前人研究, 王力提出古代声母共有三十二个。 王力提出古代声母共有三十二个。
《唐韵》(亦称《切韵》《广切韵》)唐孙湎作。依 唐韵》 亦称《切韵》《广切韵》 唐孙湎作。 》《广切韵 切韵》增字加注,已失。近年发现两种残卷。 《切韵》增字加注,已失。近年发现两种残卷。 广韵》 亦称《切韵》 后改。全称《 《广韵》(亦称《切韵》,后改。全称《大宋重修广 简称《广韵》 有广切韵之义。 韵》,简称《广韵》,有广切韵之义。 第一本官修韵书。 第一本官修韵书。 按平、 入分卷。因平声字多,分为两卷, 按平、上、去、入分卷。因平声字多,分为两卷,计五 2.6万多字 万多字。 卷,收2.6万多字。
《诗经》的用韵
![《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f4197dc5bb4cf7ec4afed029.png)
⒉《诗经》的韵部。
上古韵部和中古韵部大不相同。 《诗经》乃至上古韵部的归纳,主要 采用两种方法:
⑴ 根据诗、文押韵字的互相系联。
⑵ 根据谐声偏旁互相系联。一般来 说,同一谐声偏旁同属一个韵部。
汉字中,形声字占大部分。这样两 种方法并用,首先是将《诗经》《楚 辞》等先秦韵文的用韵归纳出来,再 根据谐声偏旁(声符)就可以把先秦 出现的字都分别归入古韵各部中。
觱发 缤纷 容与 微妙
仓庚 芣苢 窈纠 契阔
(古代的双声、叠韵,现代音变了)
• ⒉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围。 连绵字的构成:形容词 名词 古代的构词方式: 构成双音词 构成词组(同义,近义)
加强诗歌的音乐性
⒊字母:即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 只好用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中古守温三十六字母,就是用三 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收1521 个谐声偏旁,提出古“同声必同部” 说,在“古谐声说”条目中说:“一 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 同部。明乎此而部分音变平入之相配, 四声之今古不同,皆可得矣。”
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同在一上古韵部。段 氏为清代上古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⒊上古韵部,根据音韵学家的研究, 分三十部。用汉字作为韵部代表字, 就是韵目。
①要有古代文献的证据。
②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声相同,韵相异,差别太大不行;
韵相同,声母差别太大也不行。
• 乃请诸楚曰:鲁虽有罪,其执事不辟难, 畏威而敬命矣。子若免之,以劝左右可 也。若子之群吏,处不辟污,出不逃难, 其何患之有?患之所生,污而不治,难 而不守,所由来也。能是二者,又何患 焉?不靖其能,其谁从之。鲁叔孙豹可 谓能矣,请免之,以靖能者。子会而赦 有罪,又赏其贤,诸侯其谁不欣焉。望 楚而归之,视远如迩。……
诗经为例研究上古韵部
![诗经为例研究上古韵部](https://img.taocdn.com/s3/m/7a08e2d084254b35eefd3402.png)
概述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法是系联法。
1。
系联《诗经》入韵字。
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2。
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3。
系联谐声系统。
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2]操作示例1。
《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
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
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
其系联方法如下: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只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
又说明“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
《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北音学(近古音)
现代学者以元代《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对 象研究近古(元明清)的语音系统。这门学 问称北音学。《中原音韵》音系是现代的北 京语音系统(国语、普通话)的直接来源。 传统音韵学没有“北音学”由于古人崇古, 元明清的学者当时的语音不屑一顾,不研究 当代音。
第二节 反切
一、反切产生前的注音方法 ❖ (一)譬况法 ❖ 譬况法是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说明发音
❖ 反切原则
❖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被注音的字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 上字定声,下字定韵(含调)。
❖ 夲: 土刀 切。tǔ +dāo→t+āo→tāo
❖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读为、读似、读近。音如、音若、音相近、读曰 等。比如: ❖ 珣,读若宣。(说文·玉部) ❖ 觭,读为奇伟之奇。(郑玄注《周礼·太卜》) ❖ 嬗,音如蝉。(《汉书》服虔注) ❖ 珛,读若畜牧之畜。(说文·王部)
❖ (三)直音法
❖ 用同音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这种方法比读 若、譬况法准确,是一大进步,但缺点是难 避生僻字,如:瑊,音鍼。玏,音勒。(颜 师古注《汉书》)“瑊”人们不认识,但 “鍼”字人们依然不认识。
《静女》第三章(P913)
匪女之为美, 二、四句之、职部
美人之贻。
➢ 抱韵:四句两韵,第一句与第四句押韵,第 二句与第三句押韵。如:
《周颂·思文》:
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 立我丞民,
二、三句真部 一、四句职部
莫非尔极。
➢ 遥韵:章与章之间押韵,一般放在句末,也 有放在句首的。
一、 古今语音的异同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 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 以今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 入。”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 (中华书局,1988,P7)
二、音韵学的概念和组成 (一)古音学(上古音) 古音学研究的是上古音。“古音学” 的“古”是相对于中古(唐代)而言, 研究上古(周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以《诗经》、《楚辞》等韵文为主要 材料,研究上古韵部系统;以形声字 为主要依据研究上古声母系统。
每个方面都各有不同的情况。
A、韵脚在句中的位置
句中韵 句尾韵(常见)
B、一章中所用的韵数
一韵到底 换韵
C、韵脚间 的距离
句句押韵 隔句押韵
(偶句押韵 )
其他情况
首句入韵 首句不入韵
交韵 抱韵 ……
对于《诗经》的韵例,必须从以上三个方 面去分析,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比如:
《关睢》(教材P911)
第一、三章 韵例
(一)《诗经》的韵
《诗经》的用韵代表着先秦语音的 韵母体系,由于时代的发展,到汉 魏六朝时,人们读《诗》就感觉到 很多地方不与当时的用韵一致了, 如何看待这种不一致,有人认为是 《诗经》的作者临时改变了读音, 以求叶音协韵。这就是所谓的“叶 韵说”。
到南宋·朱熹为《诗》作《集传》 就全面采用叶音说,如《邶风• 燕燕》:“燕燕于飞,上下其
A、句尾韵; B、一韵到底; C、偶句押韵且首句入韵。
第二四五 章韵例
A、句中韵; B、一韵到底; C、隔句押韵且首句不入韵
句中韵一般脚落在句末前一个字上,而句末 这个字多是虚字,所以叫“虚字脚”。句中 虚字相同,每一个字又押韵,就构成了双字 韵脚,这双字韵脚又称“富韵”。
➢ 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 二、反切注音法
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 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于魏 世,此事大行。”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 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 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 去其发声。”(见《黄侃论学杂著》,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他认为这里的“南”就应叶
“尼心反”。今天读音不押韵,
只能说明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
而产生了变化,而不是古人在 那时就改读了这个字的读音。
(二)通过《诗经》押韵考求 古音
1、韵例 韵例是押韵的格式。《诗经》的韵例必须从
三个方面进行考求:
韵脚的位置;
一章中所用韵数;
韵脚间的距离。
(二)今音学(中古音)
今音学研究的是中古音,“今音”指中古音, “今”指中古时期,即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今 音学是以《切韵》一系的韵书和韵图为主要材 料,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等韵学
以宋元及其以后出现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探 讨等韵图的编制与演变、音理与音系,这门学 课叫等韵学,古人按照一定的音理给韵母划分 的类别,称为“等”,古人给韵母分四等,哪 一等与哪些声母相拼,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 “等”又与声联系起来了。实际上,“等韵学” 就是分析发音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近似今 天的“语音学”。
情况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比如《淮南子·原道 训》:“蛟龙水居”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 之交,缓气言乃得耳。”《公羊传》何休注: “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 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二)读若法 ❖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为难字注音的方法。 ❖ 意思是“读的像……音”。术语有:读若、读如、
《周南·麟之趾》: ①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②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③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一、二、三章,章末“麟”押韵,遥韵。 近来西方学者以为“麟兮”二字一起押韵, 称“富韵”。
课堂练习:分析《静女》各章的韵例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 参考资料:
❖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 沈祥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
❖ ②《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 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 ③《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第三节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上古音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