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思考题

合集下载

马原课后思考题

马原课后思考题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原思考题

马原思考题

马原思考题一、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二、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四、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和作用?五、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方针的重要性六、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七、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八、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掌握这一规律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九、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十、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直观的错误在何处?十一、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掌握这唯一标准有何实际意义?一、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概括的说就是以下三个观点:世界是统一的;其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而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性、永恒变动性中的一种。

首先,这里所说的物质,并不是人们平时所理解的物质,它是一个哲学概念。

列宁在恩格斯对物质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对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世界是有着共同本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在辨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除了以不同形态存在的运动着的物质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它指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不是意识,从而坚持了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划分了界限。

世界物质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在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中,虽然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某种形态,但是它们的形而上学性却把世界理解为机械的世界,忽略了世界是会变化的这一事实。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辩证的统一。

马原复习思考题

马原复习思考题
复习Fra bibliotek考题绪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 一
第一章
•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 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简述实践的含义、 简述实践的含义 特点和基本形式。 •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
点和根本区别。 点和根本区别。 18.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0.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2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李芮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李芮)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李芮 2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2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4.用真理的辩证性原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 用真理的辩证性原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 用真理的辩证性原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 宋鹏) 宋鹏 25.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何在?(王威 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何在? 王威) 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何在 王威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思考与练习(一):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1.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

【免费阅读】马原思考题及详细答案

【免费阅读】马原思考题及详细答案

1.内涵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的?(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4.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怎样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阶级性和实践性是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完整版)马原思考题题

(完整版)马原思考题题

马原思考题1.请问什么是主要矛盾,为什么要认清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举例说明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

答:①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②首先,我国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

今天人民需求的层次和品位已大大提高,不再是简单的温饱需要,而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二者所表述内涵大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后者强调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个方面,充分反映了现阶段人民需求更高、更广泛的特点。

2.如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看待西南交通大学发展目标中“承交通天下国家梦,创中国特色双一流”与“世界一流”的关系?答:3.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底线思维,就是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在工作上不思进取、消极懈怠、墨守成规。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亟须各级领导干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但是,少数领导干部却为官不为、消极懈怠,还狡辩说这是“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

实际上,这是对底线思维的极大误解。

底线思维是一种担当思维。

底线思维要求讲纪律、守规矩,为人做事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但坚持底线思维,不是遇到问题绕着走,而是强调做工作要有预案、对险情要有准备,进而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积极主动工作。

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最硬的底线。

马原思考题

马原思考题

思考题一p54页
思考题二p104
思考题三p158
结合107页内容
思考题四p252
结合课本233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可否认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

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因为: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依然存在并运行着。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入垄断时期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在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自我调整和改革,好像政治制度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民主基础扩大了,人民获得了普选权等等,但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民主的虚假性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的民主仍然是金钱民主。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

总之,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实行了调节劳资关系、开展失业救济、加强社会保险等一系列所谓的“福利”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成长经历(或者那些优秀品质)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原复习思考题(大全)

马原复习思考题(大全)

一、辨析题1、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埋葬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吸收资产阶级分子或私营企业主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将改变党的性质。

答: 错误。

无产阶级政党是开放的,只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价值观,均可以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部分,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更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反而可以使党吸收民族先进思想进而壮大自身的力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

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虽然不能将这些人员简单地列入工人阶级范畴,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他们也绝不是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

这些人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壮大,成为先富起来的群体。

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总体上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从这一点上说,他们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只会巩固、而不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党的执政地位。

因此,我们党不应对其他阶级、阶层中的优秀分子采取拒绝态度。

任何人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就可以申请加入党的组织。

对来自社会各阶层、群体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我们党要通过培养、教育,把他们锻炼成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这是我们党能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保持蓬勃向上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是由自然和人组成的。

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理论来源、阶级基础、科学基础、马克思的贡献。

)3、马克思主义有哪些鲜明的特征?4、如何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章第一节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理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可知论、不可知论。

3、简述列宁的物质范畴及意义?4、理解掌握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掌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5、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理解时间、空间及其特性。

6、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7、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8、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9、理解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性第二节1、理解掌握联系、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2、理解发展及其实质,为什么新生事物不可战胜?3、理解掌握矛盾、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

为什么说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4、阐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联系分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理解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矛盾次要方面6、阐述质变和量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联系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联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7、阐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以及我们要如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8、理解掌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等五对辩证法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1、理解唯物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联系2、了解辩证思维方法。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1、理解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实践、实践的形式和特点?为什么说实践在认识中起重要作用?3、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称为能动的反映论?4、简述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6、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二节1、真理,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如何?用这个原理分析我们要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3、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绪论 (2)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4)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7)第一章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0)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1)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11)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13)第二章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5)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6)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6)第三章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9)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9)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0)绪论1、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通过经典作家的阐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1)从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从狭义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在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产生,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

他的创立是时代的需要。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也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

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015年修订版p10)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正因为无产阶级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2015年修订版p13)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久不衰,永葆青春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成长经历(或者那些优秀品质)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完整版)马原思考题题

(完整版)马原思考题题

马原思虑题1.请问什么是主要矛盾,为何要认清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举例说明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

答:①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趋增加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趋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会协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掌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②第一,我国矛盾已经由“人民日趋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成“人民日趋增加的美好生活需要” 。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稳固解决了十几亿人的饱暖问题,整体上实现小康。

今日人民需求的层次和品位已大大提升,不再是简单的饱暖需要,而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两者所表述内涵大不同样,前者重申的是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后者重申的是全方向、多层次、立体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民主、法治、公正、正义、安全、环境等多个方面,充分反响了现阶段人民需求更高、更广泛的特点。

2.如何用矛盾的广泛性与特别性辩证关系原理,来对待西南交通大学发展目标中“承交通天下国家梦,创中国特点双一流”与“ 世界一流”的关系?答:3.有的领导干部以为:“底线思想,就是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 ,在工作上不思进步、悲观懒惰、抱残守缺。

这类看法对吗?为何?答:这类看法是错误的。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任务深重,亟须各级领导干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辟进步、做事创业。

但是,少量领导干部却为官不为、悲观懒惰,还狡辩论这是“坚持底线思想,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 。

实质上,这是对底线思想的极大误会。

底线思想是一种担当思想。

底线思想要求讲纪律、守规矩,为人做事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但坚持底线思想,不是遇到问题绕着走,而是重申做工作要有方案、对险情要有准备,从而遇事不慌、临危不乱,踊跃主动工作。

比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证 5000 多万农村贫穷人口所有脱贫是最硬的底线。

马原思考题整理

马原思考题整理

马原思考题整理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及这一原理对于建构和谐社会的意义。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5、如何把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
系,并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6、哲学的基本问题、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7、为什么说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9、.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

1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

14、如何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原理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有什么现实意义?
16、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

17、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含义及区分二者的依据和意义。

19、简述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20、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2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马原思考题整理

马原思考题整理

马原思考题整理马原思考题整理一二章为重点序1、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作出了哪两个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什么?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5、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是什么?(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1、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体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什么?根本属性:运动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4、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实践6、什么是意识?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不仅是自认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是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理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佩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法国),博利叶(法国),欧文(英国)2.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特征定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发现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特征:①实践性②科学性③革命性④(阶级性)3.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原因: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4.物质定义及意义。

(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大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正确。

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观念是一种人对外界事物形成的意识,它的存在基础是外界事物,是由外界事物和人脑的生理结构决定的,所以一切观念的东西都是物质在头脑的反映和随之进行的改造。

6.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可以改变规律?不是,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①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规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③互为前提: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7.主观能动性及其表现定义: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表现:①意识具有能动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人行为生理活动的作用8.相对静止及意义定义: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意义:①只有认识了相对静止,才能了解运动,才能找到它的量度。

②只有认识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③正是有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才使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②贯穿于辩证法思维体系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焦点和分歧10.矛盾就是斗争,斗争就是你死我活的对抗。

错误。

模糊了矛盾的概念,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同一性: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相互转化。

11.“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他的对立面。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2.度及其意义?定义:度是一事物保持其自身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意义:①实践中注意适当和适度的原则;②掌握最佳的度,使事物的质和量达到最佳统一;③不要将度凝固化。

13.学习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及意义?原理: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意义: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②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4.“欲速则不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什么哲理意识的能动作用:①要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个辩证的把握。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③以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为基础。

④发挥意识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15.一刀切的做法对吗?为什么?不对。

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不平衡性。

④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有其特殊性。

16.辩证的否定观及意义辩证的否定: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意义:对待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既不能绝对的肯定一切,也不能决定的否定一切。

17.联系及特点定义: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关系。

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④条件性18.“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对吗为什么?(矛盾普遍性原理)不对。

①矛盾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要一分为二,全面整体看问题。

③正视矛盾。

19.新事物为什么不可战胜?①新事物是有远大前途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孕育而成,它批判了旧事物不合理的、继承其合理的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0.如何理解实践中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标准③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不对,客观真理具有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都是具体的,都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都带有相似的性质。

①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正确认识,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应,客观事物不断发展,人类的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也必须不断发展。

2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就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都是具体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都带有近似的性质。

关系:①互相渗透,互相包容②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24.能动的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有特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和客体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与反映论,正确地指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过程。

25.地理环境及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

作用:①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②地理环境的好坏对国家和地区经济有重要影响;③地理环境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为人们的休闲、旅游等提供了特定的活动场所。

26.唯心史观形式、缺陷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形式:①天命史观②英雄史观缺陷: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原因原因:①认识阶段:对社会规律的错误认识②历史阶段:生产规模狭小限制眼界③阶级阶段:贫富差距悬殊,剥削阶级垄断精神生产及其成果并鼓吹精神万能27.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的方向和过程。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决定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2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谈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两手都要硬: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思想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是最终最根本标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两者不可割裂:①只抓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只要GDP,忽略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那是可怕的,人的价值观出现了混乱,不知道什么是对错,不知道该信仰什么,这个民族将没有希望,人无希望则躁,民族无信仰则衰,社会无信仰则乱,国家无信仰则亡。

②只抓精神文明,没有财富的增长,没有生活水平的提高,再美好的精神追求和想象都显得苍白和无力。

29.我信仰政策及意义。

政策:信仰自由(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有信各种教的自由)30.道德和法律的关系(相同与不同)两者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不同:①产生条件不同②调整范围不同(道德大于法律)③内容不同(法律强调权利义务对等,道德强调义务)④表现形式不同⑤调整机制不同3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相矛盾的,不可兼得。

③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3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结果两重性: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值过程结果: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生产出剩余价值33.货币的本质及职能货币无非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3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的变化不对。

①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看,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总体看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

②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35.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及作用。

运用其原理谈谈对我国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启示。

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作用:①自发调节②促进生产技术③优胜劣汰启示:①要树立市场意识,面向市场组织好生产和销售,做到信息对称,避免资源浪费②要树立科技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③要树立竞争意识,有危机感,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积极面对挑战,增强市场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