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案附反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观察实验结果,最多溶解了多少勺食盐?最少溶解了多少食盐?大多数小组溶解了多少勺食盐?和你们猜测的一样吗?
师:怎么计算50毫升水溶解了多少食盐?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盐能在水中无限地溶解吗?
师引导小结:也就是说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都是50毫升的水溶解的盐却不一样多呢?
教学关键: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准备:学生:一杯盐、一瓶水、一个搅拌棒、一个小药匙、一个烧杯。教师:学生用具一套:一架天平、一袋盐、大小不同的烧杯各一个。
一、导入:
1、老师这里有一杯水(出示)和一袋盐(出示)。演示:现在我把一小勺盐放入水中,搅拌后会怎样?再加入一勺盐,搅拌后会怎样?那我不断地加盐,不断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师:怎么加盐?
师:怎样使每次放的盐尽量一样多?
师:前一勺盐放进去后,什么时候再可以放入后一勺盐?
师:什么情况下停止放盐,实验结束?
师:怎样统计一共溶解了多少食盐?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修改后的方案?
2、猜一猜: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3、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阅读实验小提示)
4、学生实验
5、分析整理实验数据
1、于揭题时提问
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问题进行研究。所以在设计时,很多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揭示课题的。在《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一课教学时,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一小匙食盐倒入水里,搅拌几下,盐溶解了,再加一小匙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不断加盐,盐能不断地溶解吗?学生根据以往的认知情况回答说:不可能吧。那么一杯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这样的问题,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学习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动力。
3.于整理处提问
虽然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方法,但作为可以量化的学习结果,科学知识的掌握也是必要的。在一个主题研究结束时,要梳理学生的收获,分析整理归纳学生的实验数据,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去构建所学知识的结构,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系统。在《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这一课的教学时,正是有前面完善的实验计划,加之学生能规范的操作,所以实验结果也非常接近。八个实验小组中有五个小组溶解了11勺盐,三个小组组溶解了12勺盐,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即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11勺盐。但我并未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提问:有什么办法计算50毫升水平均溶解的食盐的勺数,学生思维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马上想到了数学课上求平均数的方法,我进而又问:"怎样知道5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盐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把水蒸发掉,称称留下盐的重量",有的说:"盛出11勺盐用天平称一称",有的受启发马上说:"先称出一勺盐的重量,再乘以11勺就可以了……,"那为什么都是50毫升的水,溶解的盐却不一样呢","通过这个实验你又有什么发现",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产生误差的因素,了解盐不能在水中不断地溶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这些适时有效的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探究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不断地得以升华。
4.于拓展处提问
主动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在科学课中,探究是活动的核心。但每一次探究的只是一个知识点,它既是上面一个知识的终点,也是下面一个知识的起点。维持科学探究动力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只需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结合探究主题的小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学生能始终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如在本课的教学即将结束时,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怎样使杯中没溶解的盐继续溶解?如何把溶解在水中的盐再分离出来。其中问题一是对前一课知识的迁移,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能够想到给水加温或者再放入一些水的办法使没能溶解的盐继续溶解,使前一节知识点得以扩展。而后一题又是下一节课教学要探讨的内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悬念和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的热情,同时也为下节课教学做好了铺垫。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案
天桥岭林业小学张海燕
教学目的:1、设计“一杯水能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2、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杯水能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
2.于无疑处提问
有时候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比较大的距离,学生无法找到两者的连接点,思维处于暂时短路状态。这时学生迫切需要一个引路人,教师的提问无疑是最好的桥梁。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探究的效益。"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难着手进行研究,必须把它转化成可操作,可研究的问题。"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材料"、"一杯水是多少水"、"如何放盐"、"怎样使每次放的盐同样多"、"放盐时注意什么问题"、"什么情况下停止加盐实验结束"、"如何称量和记录",通过对这些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交流,最后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比较完善的实验计划,这样学生在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准备的材料,实验的步骤后才能保证下面的小组实验有效有序地进行。
师:怎样知道这50毫升水溶解的盐是多少克呢?
6、认识饱和溶液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延伸与扩展:
1、怎样杯中没能溶解的盐继续溶解?
2、怎样使溶解在水中的盐再从水中分离出来?
把握提问的契机,适时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探究效益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张海燕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常用方法,科学课教师组织学生探究离不开提问。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提问的契机,提出有效的科学研究问题,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益呢?现在根据自己在本学期制定的这个研究课题并结合《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2、那我们这节课就要研究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了,想想会是什么问题呢?
3、板书课题
二、新课
1、设计实验方案
师: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材料?
师:有了这些料,你打算怎么做,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吗?
师:你们同意这个方案吗?这个方案中有哪些地方说得不够具体、明确,需要修改和完善?
师:一杯水是多少水?是大杯还是小杯?为了节省时间取多少水比较合适?(统一确定取50毫升水)
师:观察实验结果,最多溶解了多少勺食盐?最少溶解了多少食盐?大多数小组溶解了多少勺食盐?和你们猜测的一样吗?
师:怎么计算50毫升水溶解了多少食盐?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盐能在水中无限地溶解吗?
师引导小结:也就是说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都是50毫升的水溶解的盐却不一样多呢?
教学关键: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准备:学生:一杯盐、一瓶水、一个搅拌棒、一个小药匙、一个烧杯。教师:学生用具一套:一架天平、一袋盐、大小不同的烧杯各一个。
一、导入:
1、老师这里有一杯水(出示)和一袋盐(出示)。演示:现在我把一小勺盐放入水中,搅拌后会怎样?再加入一勺盐,搅拌后会怎样?那我不断地加盐,不断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师:怎么加盐?
师:怎样使每次放的盐尽量一样多?
师:前一勺盐放进去后,什么时候再可以放入后一勺盐?
师:什么情况下停止放盐,实验结束?
师:怎样统计一共溶解了多少食盐?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修改后的方案?
2、猜一猜: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3、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阅读实验小提示)
4、学生实验
5、分析整理实验数据
1、于揭题时提问
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问题进行研究。所以在设计时,很多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揭示课题的。在《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一课教学时,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一小匙食盐倒入水里,搅拌几下,盐溶解了,再加一小匙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不断加盐,盐能不断地溶解吗?学生根据以往的认知情况回答说:不可能吧。那么一杯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这样的问题,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学习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动力。
3.于整理处提问
虽然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方法,但作为可以量化的学习结果,科学知识的掌握也是必要的。在一个主题研究结束时,要梳理学生的收获,分析整理归纳学生的实验数据,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去构建所学知识的结构,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系统。在《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这一课的教学时,正是有前面完善的实验计划,加之学生能规范的操作,所以实验结果也非常接近。八个实验小组中有五个小组溶解了11勺盐,三个小组组溶解了12勺盐,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即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11勺盐。但我并未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提问:有什么办法计算50毫升水平均溶解的食盐的勺数,学生思维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马上想到了数学课上求平均数的方法,我进而又问:"怎样知道5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盐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把水蒸发掉,称称留下盐的重量",有的说:"盛出11勺盐用天平称一称",有的受启发马上说:"先称出一勺盐的重量,再乘以11勺就可以了……,"那为什么都是50毫升的水,溶解的盐却不一样呢","通过这个实验你又有什么发现",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产生误差的因素,了解盐不能在水中不断地溶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这些适时有效的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探究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不断地得以升华。
4.于拓展处提问
主动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在科学课中,探究是活动的核心。但每一次探究的只是一个知识点,它既是上面一个知识的终点,也是下面一个知识的起点。维持科学探究动力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只需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结合探究主题的小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学生能始终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如在本课的教学即将结束时,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怎样使杯中没溶解的盐继续溶解?如何把溶解在水中的盐再分离出来。其中问题一是对前一课知识的迁移,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能够想到给水加温或者再放入一些水的办法使没能溶解的盐继续溶解,使前一节知识点得以扩展。而后一题又是下一节课教学要探讨的内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悬念和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的热情,同时也为下节课教学做好了铺垫。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案
天桥岭林业小学张海燕
教学目的:1、设计“一杯水能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2、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杯水能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
2.于无疑处提问
有时候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比较大的距离,学生无法找到两者的连接点,思维处于暂时短路状态。这时学生迫切需要一个引路人,教师的提问无疑是最好的桥梁。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探究的效益。"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难着手进行研究,必须把它转化成可操作,可研究的问题。"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材料"、"一杯水是多少水"、"如何放盐"、"怎样使每次放的盐同样多"、"放盐时注意什么问题"、"什么情况下停止加盐实验结束"、"如何称量和记录",通过对这些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交流,最后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比较完善的实验计划,这样学生在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准备的材料,实验的步骤后才能保证下面的小组实验有效有序地进行。
师:怎样知道这50毫升水溶解的盐是多少克呢?
6、认识饱和溶液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延伸与扩展:
1、怎样杯中没能溶解的盐继续溶解?
2、怎样使溶解在水中的盐再从水中分离出来?
把握提问的契机,适时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探究效益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张海燕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常用方法,科学课教师组织学生探究离不开提问。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提问的契机,提出有效的科学研究问题,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益呢?现在根据自己在本学期制定的这个研究课题并结合《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2、那我们这节课就要研究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了,想想会是什么问题呢?
3、板书课题
二、新课
1、设计实验方案
师: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材料?
师:有了这些料,你打算怎么做,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吗?
师:你们同意这个方案吗?这个方案中有哪些地方说得不够具体、明确,需要修改和完善?
师:一杯水是多少水?是大杯还是小杯?为了节省时间取多少水比较合适?(统一确定取50毫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