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导论1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美学导论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美学导论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第一节审美现象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艺术欣赏在本质上一种高级审美活动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或者换言之,它应当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蒋孔阳在《美学新论》对审美关系的论述: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这是突出强调了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这一自由有两层意思:一是外在的自由,是从外在事物实际的功利关系束缚中超越、解放出来;二是内在的自由。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蒋孔阳关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四个特点的看法正确的揭示了审美关系与其他种种关系的主要区别,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一般来说,审美现象就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
1、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审美对象中与主体及其没敢相对应的结构是多层次的,分为形式层、意蕴层、意蕴层后面更深沉层面,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2、审美主体:是进入审美关系的人及其美感。
审美主体的构成层次与审美对象的构成层次是对应的。
分为形式层、意蕴层和“存在”。
3、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层次:静观关系、对话关系、存在关系。
四、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所谓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指的是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从来都不是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审美现象历史性的理解具有哪些意义?1、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审美现象。
第一章 美学导论
浙江理工大学课程教案(第一讲)教学内容一、为什么要学习美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爱美也要知美知美“所然”更要知美“所以然”。
美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学。
1.通过掌握美的规律,能够增强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自觉性,提高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从形式上来说。
审美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
2.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从内容上来说。
审美观与伦理观、真理观一起构成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审美观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
审美观直接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
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胸怀崇高的审美理想,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3. 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工作。
从思维上来说。
普通美学是与特殊的专业美学如文学美学、戏剧美学、电影美学、电视美学、服装美学等不同的美学,它主要阐述各专业美学所共有或共通的带有普遍性的美学问题。
它超越各专业美学,提供给人对社会人生、艺术、自然等方面的总体认识。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基底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
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时,组织了名为“艺术与科学”的展览,又邀请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发表了一次露天演讲,题目叫做《物理与美学》。
千余名清华学子参观了展览,聆听了演讲。
杨振宁博士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侃侃而谈物理研究中的美学发现和审美乐趣,以及自幼受到的中国美学思想熏陶对其物理研究及一生的影响,听者为之倾倒,为之动容。
有学子慨叹:从来没有想过,美学离我们这么近!实践证明,掌握美学理论知识和提高审美能力,不仅有助于文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而且有助于理工农医类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张法 美学导论 笔记
张法美学导论笔记张法的《美学导论》是一本介绍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发展历程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本书的笔记:1.美学定义: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美的本质、起源、表现形式以及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评价。
2.美的本质: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是人类对事物的形式、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审美评价。
美是多元的,不同的文化和个体可能对美有不同的标准和理解。
3.美的起源:张法认为,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美有着深刻的感悟,这种美感逐渐发展成为审美活动。
4.美的表现: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自然景观、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等。
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5.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评价:人类对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这也反映在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上。
例如,古希腊时期的人重视和谐与秩序,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则更加关注个性与创新。
6.美学的研究方法: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分析、历史研究、心理学分析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美的实质和内涵。
7.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美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中世纪时期,美学成为了神学的一部分;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美学则更加注重审美经验的分析,强调个体在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
8.美学的意义:美学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美的本质,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品味。
通过学习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9.美的表现: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自然景观、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等。
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10.美的分类:美的分类包括自然美(如山水、花鸟)、人文美(如建筑、雕塑)、艺术美(如绘画、音乐)等。
11.美学的基本问题:张法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美”、“如何认识美”和“如何评价美”。
美学导论
• 1、什么是美学 • 2、在中西比较中确立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特 征 • 3、居间的象: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秘密 • 4、中国美学的范畴系统 • 5、中国美学的发展脉络 • 6、中国美学的思想资源 • 7、中国美学的现代化进程
美学词源考证(一)
• 一、西文中的本来意思 • 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A. G. Baumgarten, 1714-1762)于1735年首 先使用,其拉丁文的写法是aesthetica,鲍 姆嘉通用它来翻译希腊文aisthesis,其本义 是感觉或感性认识。英文通常写为 aesthetics或esthetics
墨竹图Ink Bamboo 藏吉林省博物馆 纸本墨笔 60x30
郑燮(Zheng Xie, 1693-1765)
衙斋竹图 Bamboo in Government Office 藏徐悲鸿纪念馆
与具象和抽象艺术相应的西方美 学理论
• 1.再现论或者模仿论 • 2.表现论或者创造论
与半具象半抽象艺术相应的中国 美学理论
文同( 文同(Wen Tong, 1018-1079) ) 墨竹图( 墨竹图(Ink Baboo) )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绢本墨笔 131.6x105.4
李衎, 李衎 Li Kan, 12451320
竹石图 Bamboo and Rocks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163.5x102.5
文征明, Wen Zhengming,1470-1559
庞贝城壁画:酒神狄俄尼索斯
Angel of the Fifth Trumpet
基督和天使
乔托:笃信(约1306)
马萨乔:三位一体(约1427)
三位一体透视分析
波拉尤洛:圣塞巴斯提安殉难(1475)
美学导论 一种分析方法
美学导论一种分析方法引言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艺术与审美的学科,旨在探讨美的本质、美的形成机制以及美的价值与意义。
许多哲学家、艺术家和学者都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理解美学这一主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分析方法的美学导论,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鉴赏美。
美学的分析方法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对艺术品和审美经验的分析来理解美的本质。
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审美经验的分析审美经验是指在欣赏艺术品或美的对象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对审美经验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美的形成机制和人们对美的反应。
分析审美经验的关键是描述和解释观察者所感受到的美的特质、情感和意义。
这种描述可以包括对配色、构图、形式、空间、声音、节奏等方面的观察和描述。
2. 艺术品的形式分析艺术品的形式分析是美学分析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对艺术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艺术品作为美的对象的特质和特点。
形式分析的关键在于识别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如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等,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作品整体的结构。
3. 艺术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分析艺术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艺术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和创作背后的动机,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或文化现象。
这种分析的关键包括对艺术家的生平、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以及相关作品的研究和比较。
4. 美学概念的分析美学概念是用来描述和解释美的概念和原则的概念工具。
通过对美学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理清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差异,揭示美的定义和界定的多样性。
这种分析的关键在于对美的概念和原则进行分类、比较和解释。
5. 艺术哲学的分析艺术哲学是美学的分支学科,通过对艺术的本质、艺术哲学家的思想和艺术批评的原则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哲学的分析通常包括对艺术的定义、艺术形式的分类、艺术创作的目的和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讨论。
朱立元美学——导论
(三)美学学科阶段
美学概念: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 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 系统地思考审美对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以上美学三个阶段发展论是蒋孔阳先生提出来的。
蒋孔阳(1923.1.23-1999.6.26) 四川 重庆万县人。教授,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文艺学博士 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著作:《蒋 孔阳文集》(4卷)
对应审美对象的三个层 次,审美主体也有三个 层次 (1)感官快适:通过 感觉非功利接触审美对 象。 (2)情感触动:主体 和对象之间往往需要对 话交流才能达到更高的 审美境界。 (3)生命承担:忘我 之境。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生命承担 情感触动 感官快适
3、审美关系。 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形成审美关系,也可划分为 三个层次。 (1)静观关系。超功利地感觉,无所为地而为 地观赏、想象、欣赏。
审美关系构成示意图
存在关系
对话关系
静观关系
四、审美现象的历史性。
1、审美现象历史性的概念。 所谓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是指审美现象本身 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 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 展而不断演变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它 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 境造成的差异性。
神奇美丽的九寨沟风光
2、对社会的审美体验。 社会美即人的美。美好的爱情,淳朴的世 风,能让我们产生优美的审美快感。 为人类自由解放的正义事业而流血牺牲, 能让我们产生崇高的美感。 人生中会出现幽默意境,或者以堂皇的形 式出现的荒谬、倒错,能使我们产生轻松 的喜剧美感。正如宗白华所说:“对强大 者发现它的渺小,对渺小者也见出它的尊 严,在圆满里发现它的缺失,但在贫乏里 也找出它的完善。”
1美学导论
西方: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和谐=杂多+比例(适 当的数量关系 )
适合于直观的事物,也适合理性事物
既可以是人的外在形式,也可以是人的内 在精神、天体运行的神秘秩序。
• 苏格拉底:美和善同义,一个事物适合另 一种事物
柏拉图:现实的美、感性的美、相对的美 超现实的美、理性的美、绝对的美
惠施的立场 庄子的态度
主体与对象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自我与世界 的根本统一性。
解释学的关怀
对话 :对艺术品的欣赏时: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风格不同;艺术家的 表现
实际上还加入了人要表达的意念、主题的
需要
主客关系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入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自然事物的存在为我们的审美提供了素材和 条件,只有审美者亲自地观赏它,这个景 物才展现出来。
“美” :作为物质的自然景物/艺术品和人相 互作用产生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 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 子·秋水》
人体是左右对称,所以人偏爱对称的形象 人与宇宙都是以黄金比例为基本原则的
美作为价值表现: 美存在的事实证明在于人“感受”到了美, 形象性如何从其他属性中独立呈现出来? 对象对于审美主体的意义和价值被关注, 美是作为人类的表现和可能性被理解
审美人类学 审美文化学 审美个性
审美人类学
人类对某些感性形式的直觉方式和情感感 应模式——基于人类具有相同的有机体组 织和共同的基本生存经验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哥拉)
美作为感性形式:
“当一个对象单纯因为它的形式在我们心 中引起快感,而不引起占有的欲望,它是 美的” (康德) 人“感觉”到了美,美是一种愉悦/快感— —不因为感官的享受而来的快适,也不是 获得新知识的愉悦——它的形式
美学导论
第一章美学导论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
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
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
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
美学原理课件.导论(一)
美学原理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导师知常一朱光潜先生的学术历程二宗白华先生的学术历程美像“空气”和“爱”一样不可缺少,尚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也是人类尊严之所系,还是生命力的源泉。
马斯洛:"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人类对于美的需要正像人类需要钙一样,美使得人类更为健康"。
"对美的剥夺也能引起疾病。
审美方面非常敏感的人在丑的环境中会变得抑郁不安。
" 布罗日克就指出:"对于发达社会中的人来说,•对美的需要就如同对饮食和睡眠的需要一样,是十分需要的。
" 卡里特:没有某种来自想象美的刺激或抚慰,人类生活就几乎不可想象的。
缺少这样一种盐,人类生活就会变得淡而无味。
宁失印度,不失莎士比亚。
中文有“美”字,印度梵文有llavanya,阿拉伯文有jamil,古希腊文有Kaov,古罗马有pulchrum, 现代欧洲国家的“美的”一词,很多都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字源相关,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bello,法国语的beau,英语的beautiful,德语的schon,波兰语piekny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爱美学之心,人皆没有。
举例,对于美学的冷漠。
余光中《莲的联想》已经进入中年,还如此迷信迷信着美对此莲池,我欲下跪想起爱情,已死了很久想起爱情最初的烦恼,最后的玩具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毙了拜伦的坟上为一只死蝉,鸦在争吵战争不因海明威不在而停止仍有人喜欢在这种火光中来写日记虚无成为流行的癌症当<a name=baidusnap0></a>黄昏</B>来袭许多灵魂便告别肉体我的确拒绝远行,我愿在此伴每一朵莲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是以甚远,甚近心中有神则莲合为座,莲叠如台诺,叶何田田,莲何翩翩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我在耳侧,我在其间,我是蜻蜓风中有尘有火药味。
需要拭泪,我的眼睛无用之用在于:让爱美学之心人皆有之。
美学导论1
美学导论1美学导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内容要点:第一节美≠美学1.美的普遍存在美的体系2.美学的定义答案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大英百科全书》答案2:美学是艺术哲学(黑格尔)答案3:美学是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李泽厚)3.美学的困难(柏拉图)第二节美如何成“学”1.西方美学成“学”的三个基础基础1:对事物本质追求(最早、最重要基础)基础2: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源于古希腊人)基础3: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2.中国在三个基础上不同特征第三节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1.从柏拉图到鲍姆加登到康德、黑格尔2.西方美学的三套模式模式1:从美的本质到所有美的现象(自然、社会、艺术、科学、制度......),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模式2: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本结构;模式3: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从哲学上说,一般-典型为基本结构3.现代以后的转变第四节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1.“美学”中文的定型2.中国美学的三阶段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重要现象是,当中国学人发现西人以严密的逻辑否定了美的本质之后,在有分量的美学著作中,谈美的本质的人就越来越少,走向了寂境了。
第五节美学如何存在1.美学的种种困难困难1:发展多舛困难2:自身混乱困难3:逻辑矛盾困难4:名实悖论2.美在虚实之间3.美学的基本问题重点:美学的历史和美学的基本问题难点:aesthetics(美学)的字义显示的美学的内在的复杂性美学的基本问题和结构第二章什么是美内容要点:第一节柏拉图之问1.柏拉图之问的根据2.柏拉图之问的意义3.柏拉图之问的悖论第二节美的本质的追求历史1.西方发展路线柏拉图(理式)→亚里士多德(形式)→普罗提诺(一的光辉)→阿奎那(完整、形式、光辉)→文艺复兴(形式)→英国经验主义(感官快适)→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休谟(心理构造)→柏克(物的感性)→狄德罗(关系)→康德(合目的的形式)→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特征1:两种根本特征2:主客观的“关系”对美的重要性特征3:从一般联系到一种辩证关系特征4:从一般客观到个人主体特征5:三大定点的确立形而上根据理念(客观事物)形式△快感(主体心理)2.苏联发展路线3.中国发展路线第三节“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1.从图像论看美的本质的无意义2.从词性看美的本质的迷误3.从句型看美的本质的虚幻第四节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1.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2.海德格尔的美的不可言说3.巴尔塔萨的美在相遇第五节美如何在重点:关于美的本质的发展路线难点:对美的本质的否定和关于美的本质的三种新论第三章美怎样获得内容要点:第一节美:从何谈起1.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态度:认识态度、功利态度、审美态度2.事物固有的三种属性属性:知识属性、实用属性、审美属性3.从审美心理学到审美现象学第二节美:基于心里距离1.从虚静开始的心理距离2.心理距离中主客双向加括号的过程和内容3.心理距离的结果:美=美感的两个公式美=客体形象+主体美感美感=客体的美+主体的快感第三节美:呈现为直觉形象1.直觉的理论2.直觉的内容:直觉形象与形象直觉美=客体形象+主体美感=直觉形象美感=客体的美+主体的快感=形象直觉3.直觉之“境”及其审美主客体的统一第四节美:表现为内模仿和移情1.心理完形:从主体改变客体2.内模仿:主体遵从客体3.移情:主体变成客体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的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方面有同质之处移情讲的是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作用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第五节美:体现为主体同构1.完形理论中“力的式样”的同构2.中国理论中“天下一气”的同构3.同构的内容第六节美:走向意义深处1.艺术作品与审美知觉2.艺术审美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客体方面,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质料为艺术形象,在主体方面,是从审美知觉到艺术呈现。
尔雅通识课美的历程——美学导论
1.1已完成1《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形容的是谁?()A、贾宝玉B、薛宝钗C、林黛玉D、王熙凤我的答案:C2《4' 33''》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A、约翰·斯特劳斯∙B、约翰·凯奇∙C、尼古拉斯·凯奇∙D、皮埃尔·布列兹我的答案:B3“审美麻木化”就是指对“审美现象”的麻木,对“审美对象”的非关注。
()我的答案:√1.2已完成1“事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句话出自()。
A、孟子B、孔子C、荀子D、墨子我的答案:D2按需求层次理论,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匮乏需求”?()∙A、生理需求∙B、安全需求∙C、尊重需求∙D、自我实现需求我的答案:D3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A、佛洛依德∙B、荣格∙C、马斯洛∙D、拉康我的答案:C4《向日葵》是著名画家莫奈的作品。
()我的答案:×5审美需求属于B需求,即“存在需求”。
()我的答案:×1.3已完成1审美当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A、养心B、养身C、养眼D、养神我的答案:D2审美最主要的器官是什么?()∙A、味觉∙B、触觉∙C、视听∙D、动觉我的答案:C3以下哪部电影不是张艺谋的作品?()∙A、《英雄》∙B、《红高粱》∙C、《活着》∙D、《卧虎藏龙》我的答案:D4《美学散步》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集。
()我的答案:√5审美不属于人类心理的高峰体验。
()我的答案:×2.1已完成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A、中国菜系B、法国菜系C、土耳其菜系D、泰国菜系我的答案:D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美的日常用语分类?()∙A、美人∙B、美食∙C、美丽∙D、美德我的答案:C3《美食家》是当代作家陆文夫的著名小说。
()我的答案:√2.2已完成1玉龙是哪个地区文化的遗物?()A、仰韶文化B、红山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我的答案:B2“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句话出自()。
美学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美学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第一章测试1.自然美的形式主要包括()答案:形象美;动态美;色彩美;声音美2.自然美的发现经历了()三个阶段。
答案:畅神;比德;致用3.人的美包括()答案:人格美;风姿、风神美;形体美4.下面那句诗表达了日常生活的美()答案: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5.杜尚的《泉》瓦解了构成视觉艺术的以下最基本假定()答案:艺术应该看上去是美观的或美的;艺术应该表现某种观点;艺术是手工制作的.;艺术是独特的6.《诗经·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描绘了人物动态的风姿风神美。
()答案:错7.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将人格的树立与社会的要求密切结合在一起,核心是“礼”和“仁”。
()答案:错8.中国古代文人常常用“闲”来表达超功利的审美态度。
()答案:对9.美学家莱辛认为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面孔所表现的苦痛并不如人们根据这苦痛的强度所应期待的表情那么激烈是因为“古希腊人看来,表现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
”()答案:对10.德国美学家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与现代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有着根本的不同。
()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模仿论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亚里士多德2.以下艺术现象或说法与模仿论艺术观不相契合的是()。
答案: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艺术与真实的“理念”相距甚远,其本质是虚幻的,根本无法揭示真理,因而理想的生活是不需要艺术的。
()答案:对4.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小说写作所要模仿的不是“一般的生活”,而是“应当如此的生活”,这意味着作家在创作时应当依据想象力,压制和摒除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
()答案:错5.1917年,杜尚在厨卫商店挑选和购买了一件男用陶瓷便池,并命名为《泉》,提交给纽约独立艺术展。
后来这件小便池被艺术界认定为一件“艺术品”,根本原因是()。
1美学导论
审美形态学(审美范畴)
审美形态学是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在 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圈中,如何凝 结成代表文化大风格的审美范畴形态, 它们如何影响人们审美观念与艺术创造, 以及它们自身又如何发展演变的一门美 学分支学科。它在吸取文化史、艺术史 等历史科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描述、 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审美 形态。
当代美学发展为我们现代美学体系提供了一 个理论构架,这个构架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那种 严密的但往往又是封闭的演绎的逻辑体系,而是 以若干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相关地构成的开放而 富有弹性的联系,是美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相互 关系以及由此而组成的学科完整体。这是一个多 维的同时又是统一完整的美学知识系统。这个体 系具有开放性,它并不宣布美学研究的终结,它 也并不宣布体系本身的最后完成,而是随着美学 学科本身的发展和相邻学科的发展,不断调整和 拓展自己的构架,接纳新的分支学科,革新自己 的观念,深化自己的理论。
三、现代美学体系的建立
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的贯通
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的融合
美学与诸多相邻学科的渗透
理论美学与应用美学的并进
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的贯通
当代美学所呈现的前所未 有的多元性、专门性、游移性 和相互包容性,并不意味着当 代美学已经完全背离了传统美 学。实际上,传统的形式并没 有也不可能被彻底废除,传统 的研究对象并没有也不可能被 彻底抛弃,传统的思想进程并 没有也不可能被彻底割断。
审美哲学是对审美活动进 行哲学探讨的一门美学的分支 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 基础,吸收东方哲学和西方哲 学的智慧,对于审美活动的本 质等问题进行哲学的、形而上 的思考。审美哲学的核心范畴 是审美体验。
审美设计学
审美发生学
审美心理学 审美社会学
美学导论讲义
•精神分析的无意识理论
•格式塔的知觉完形
•现象学的意向性构成学说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
•庄禅的言不尽意论、言语道断
中国古典诗论的含蓄、比兴、言外意、象外象、景外景、直寻、滋味、兴趣、性灵、境界、意境等
第九讲:审美活动的存在论(非形而上学)内涵:美在体验
•内模仿
•移情:同情:恕道:仁:
•游戏与游于艺
•异质同构
•美在体验(狄尔泰)
•在-世界-之中:审美与时间性
•身心一体:体知、亲知、实践之知
•审美活动作为存在意义的生成实践
第十讲: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审美活动的超越内涵:美在否定中获得自由
•自由的否定与否定的自由:主体对万物敞开
•老庄虚静与逍遥无待
•孔门四毋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佛(觉)之去执无我与般若(不二\绝对)涅槃(彻悟\慈悲)
•“美”字的视觉语义场:上古音旁转相通:“美”“義”同义说。“義”:《说文》“義,己之威仪也。从我,羊。”从我得声,亦从我受义:“高大”“美盛”。山之高大,“嵯峨”。《洛神赋》“云髻峨峨”李善《文选注》“峨峨,高如云也。”张衡《西京赋》“神山峨峨”注“高大也”。娥,体态丰满的女子。《方言》“娥,好也。秦曰娥,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秦晋等地以女子高大丰满为美。“粉肥雪重,燕赵秦娥”“忆秦娥”,“娥”即美女的代称。杭世骏:“月为常儀”实为“嫦娥”。“儀”的初文“義”,从我得声,且从我受义。人的体态外表的丰满诉诸视觉感受,产生愉悦性的特点。神话人物,作为力量的象征的英雄,古人自我理想的外化,都是硕大无朋的体态。《山海经》中的夸父,《淮南子》里的夷羿,后羿。“夷”字从大从弓,取象于“大人”。“夸”从大于声,《方言》:“硕、于、巨,大也。”从于得声即有“大”义。崇尚壮大孔武的人,具有超人力量的“大者”。《楚辞天问》“平胁曼肤,何以肥之?”“平胁”即肋骨不显,状其丰满;“曼肤”,肌肤润泽。“肥”通“妃”,配也。殷人远祖王亥,带着牛羊游牧于有易,却被有易氏之女的体态之美所吸引。“平胁曼肤”的体态,就是肥硕丰腴之美。“艶”即“艳”,从“豊”得义,“豊”就是盛大。《淮南子》高诱注:“好色曰美,好体曰艳。”“艳”之好在其体态的“豊”即肥硕丰满。《诗经》中的“卫风硕人”“硕人敖敖,说于农郊”《方言音释》“硕、沈、巨、夏、于,大也。齐宋之间,曰巨曰硕。”“敖敖”身材高大之貌,语转为“窈窕”。“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肌丰肉满乃至“重颐”亦不为过。《楚辞大招》“丰肉微骨,调以娱只”“丰肉微骨,体便娟只”“曾颊倚耳。”王逸注“曾,重也。”殷周青铜器文饰的粗朴厚重,秦汉之际兵马俑的苍劲肥实,人俑造型的雄浑魁伟,直到唐女俑的丰满硕大。
美学原理 (1)导论
3、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点) 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与理论。 美学应把握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并在这 种活动和关系中来理解审美经验、审美主 体和审美对象、艺术活动还有“美”的观 念或价值。(朱立元《美学》) 总之,美学的对象不外乎: 静态:美·美感·艺术 动态:审美关系·审美活动
新技术的出现是否也给美带来了新变
作为现代技术之运用的鸟巢
1、前面提到的电影《木马屠城》,包括许多好莱坞 大片,所谓“大场面、大制作”,我们从影片中感受 到的磅礴气势也好、荡气回肠也罢,均和新技术有关 。 2、这也可以说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新技术的支持 息息相关。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美学家的观点非常 值得注意——阿多诺和本雅明,前者激烈地抨击大众 文化,后者则对新技术的到来额手相庆。尤其是后者 ,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对复制技术的出 现表达了颇有意味的观点——光晕消失之后,民主到 来了。
(1)审美意识的觉醒是美 诞生的基础。从早期石器造 型的演变可以看出人类审美 意识觉醒的大体情况
砍砸器·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 打制石器外形 不太规则,比 较粗糙,完全 以实用为目的, 看不出审美意 识的参与。
石镰·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 器外形规则、光滑, 具有一定的形式美, 但其外形的美观主要 出于实用目的,虽然 有一定审美意识的参 与,可还不是人类自 觉审美创造的产物 。 总之,审美意识是在 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 中逐渐觉醒的。
2.从客观现实、物理属性上
探索美的本质
(1)美是事物的某些物理属性
和谐
比例
对称
多样统一
均衡
典型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的本质 在于数的和谐 黄金分割律(0.618)是 最美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导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内容要点:第一节美≠美学1.美的普遍存在美的体系2.美学的定义答案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大英百科全书》答案2:美学是艺术哲学(黑格尔)答案3:美学是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李泽厚)3.美学的困难(柏拉图)第二节美如何成“学”1.西方美学成“学”的三个基础基础1:对事物本质追求(最早、最重要基础)基础2: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源于古希腊人)基础3: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2.中国在三个基础上不同特征第三节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1.从柏拉图到鲍姆加登到康德、黑格尔2.西方美学的三套模式模式1:从美的本质到所有美的现象(自然、社会、艺术、科学、制度......),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模式2: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本结构;模式3: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从哲学上说,一般-典型为基本结构3.现代以后的转变第四节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1.“美学”中文的定型2.中国美学的三阶段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重要现象是,当中国学人发现西人以严密的逻辑否定了美的本质之后,在有分量的美学著作中,谈美的本质的人就越来越少,走向了寂境了。
第五节美学如何存在1.美学的种种困难困难1:发展多舛困难2:自身混乱困难3:逻辑矛盾困难4:名实悖论2.美在虚实之间3.美学的基本问题重点:美学的历史和美学的基本问题难点:aesthetics(美学)的字义显示的美学的内在的复杂性美学的基本问题和结构第二章什么是美内容要点:第一节柏拉图之问1.柏拉图之问的根据2.柏拉图之问的意义3.柏拉图之问的悖论第二节美的本质的追求历史1.西方发展路线柏拉图(理式)→亚里士多德(形式)→普罗提诺(一的光辉)→阿奎那(完整、形式、光辉)→文艺复兴(形式)→英国经验主义(感官快适)→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休谟(心理构造)→柏克(物的感性)→狄德罗(关系)→康德(合目的的形式)→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特征1:两种根本特征2:主客观的“关系”对美的重要性特征3:从一般联系到一种辩证关系特征4:从一般客观到个人主体特征5:三大定点的确立形而上根据理念(客观事物)形式△快感(主体心理)2.苏联发展路线3.中国发展路线第三节“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1.从图像论看美的本质的无意义2.从词性看美的本质的迷误3.从句型看美的本质的虚幻第四节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1.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2.海德格尔的美的不可言说3.巴尔塔萨的美在相遇第五节美如何在重点:关于美的本质的发展路线难点:对美的本质的否定和关于美的本质的三种新论第三章美怎样获得内容要点:第一节美:从何谈起1.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态度:认识态度、功利态度、审美态度2.事物固有的三种属性属性:知识属性、实用属性、审美属性3.从审美心理学到审美现象学第二节美:基于心里距离1.从虚静开始的心理距离2.心理距离中主客双向加括号的过程和内容3.心理距离的结果:美=美感的两个公式美=客体形象+主体美感美感=客体的美+主体的快感第三节美:呈现为直觉形象1.直觉的理论2.直觉的内容:直觉形象与形象直觉美=客体形象+主体美感=直觉形象美感=客体的美+主体的快感=形象直觉3.直觉之“境”及其审美主客体的统一第四节美:表现为内模仿和移情1.心理完形:从主体改变客体2.内模仿:主体遵从客体3.移情:主体变成客体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的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方面有同质之处移情讲的是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作用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第五节美:体现为主体同构1.完形理论中“力的式样”的同构2.中国理论中“天下一气”的同构3.同构的内容第六节美:走向意义深处1.艺术作品与审美知觉2.艺术审美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客体方面,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质料为艺术形象,在主体方面,是从审美知觉到艺术呈现。
第二阶段:3.审美深度的人类意义4.美的符号化与解符号化重点: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和事物具有的三种属性审美活动的基本过程难点:美的深度的内容和意义第四章美的基本审美类型主要内容:第一节审美类型的基本理论1.中国美学关于审美类型的理论两大特点:第一:基本上是建立在美的展开上的,在西方美学中的好些不属于美的概念,在中国都可以归为美。
这主要与中国宇宙的基本元素,天地阴阳不是斗争性而与合和性相关。
第二:审美类型中总含有一种等级批判因素。
这是与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相对应的。
先看强调等级差异的分类再讲审美类型司空图《诗品》、黄铖《画品》、杨曾景《书品》、郭麟《词品》、许奉恩《文品》中国美学审美类型:a阳刚阴柔,从宇宙天地总分b神、逸、妙,从主要思想和历史发展总分c四时之景,从宇宙天地间人的互渗和运动分d二十四品,它是二、三、四基本分法的一种展开中国美学是以宇宙天地为核心而展开的,宇宙又被定义为美,因此审美类型,基本上是美的类型。
2.西方美学关于审美类型的理论第一个观点:审美,是我在审美,这个我,要有理论上的普遍意义,就是我们,即人的平均水平。
因此审美类型,是以我们为尺度来划分。
第二个观点:宇宙的原本是善与恶,宇宙的运动在于善与恶的斗争,美学的原型来源于两个永恒不变的世界:天堂的启示意象和地狱的魔幻意象。
二者相互作用产生了三个中间类型:天真类比意象、自然和理性类比意象、经验类比意象。
这五类意象正好对应地表现五种模式a天堂启示意象表现于神话模式b地狱魔幻意象表现于反讽模式c天真类比意象对应于传奇模式d自然和理性类比意象表现于高级模仿模式e经验类比意象对应低级模仿模式整个宇宙事物可以分为五大类:神界、人界、动物界、植物界、矿物界a天堂启示意象表现的是天国,是人的宗教理想b地狱魔幻意象表现的是地狱,是与人为敌的世界c天真类比意象提供的是一个人类纯真理想世界d自然和理性类比意象提供的是一个人类的现实理想世界e经验类比意象提供的是一个与魔幻世界有关联的日常世界由二(启示世界、魔幻世界)生三(天真、自然和理性、经验世界)而成五(神话、反讽、传奇、高模、低模)美的基本类型:由神(天堂)与魔(地狱)生三(传奇、高模、低模)成五基型(神话、反讽、传奇、高模、低模)进而凝为四基型(喜剧、传奇、悲剧、反讽)再展开为24相3.印度美学关于审美类型的理论两个基本概念:“味”:印度美学的最高范畴“情”婆罗多《舞论》八种味:味艳情味滑稽味悲悯味暴戾味英勇味恐怖味厌恶味奇异味情爱笑悲怒勇惧厌惊色紫白灰红橙黑蓝黄神常情:8 不定情:33八种常情分为正面和负面正面:爱、笑、勇、惊(高于人的)负面:厌、怒、惧、悲(低于人的)八味基于八常情,因此基本从心理导出。
印度美学虽然在具体的艺术门类上,偏于从客体方面去分类,但这个客体分类是以主体心理八味为基础的。
正如中国美学以阳刚阴柔为基础。
4.本书的审美类型的理论审美类型划分提出以下原则:a在不同文化分类范式中寻求共约性的逻辑统一b以人在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审美对象的历史展开为基础c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不同关系为依据第二节美(优美、壮美、典雅)1.美的最重要的审美对象2.美的特性首先:美具有一切审美对象都有的形象可感性美的第二个特点:客体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美的第三个特点: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美的第四个特点: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尺度,与人有由历史实践活动而来的内在同一性美来自于这样一些客体,它既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又具有人的尺度的完善性,它以符合人已掌握的客观规律的感性形态展现自己,这种展现又完全符合人的目的、愿望、理想、自由。
因此,美的对象与人的感性知觉有着直接的适合关系,与人的心理情感有着结构的同构关系,与人的目的、愿望、理想有着内有的或显或隐的同一性。
3.优美和壮美区别:a空间上形的大与小b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c力量上的强与弱d性质上的柔与刚4.典雅典雅是从与优美和壮美不同的角度对美的定义第三节悲(悲态、悲剧、崇高、荒诞)1.悲态悲态是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宇宙人生本体询问的伤感情怀2.悲剧悲剧呈现的则是对不能把握东西的一种抗争悲剧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3.崇高悲剧是走向崇高的死,崇高却是在崇高中走向生4.荒诞第四节喜(怪、丑、滑稽)1.喜的理论2.怪3.丑4.滑稽第五节审美分类的意义重点:审美的基本类型的大类小型及其理论根据难点:壮美与崇高的区别第五章美的文化模式主要内容:第一节美的文化生成第二节美的西方模式1.西方模式的五个基点2.西方模式在不同时代的表现3.西方模式在各门艺术中的表现第三节美的中国模式1.气阴阳五行:中国模式的思想基础2.中国模式在书法、绘画中的表现3.中国模式在建筑、文学中的表现第四节美的印度模式1.神系演化与印度模式2.佛塔佛窟与印度模式3.舞蹈手势与印度模式第五节美的伊斯兰模式1.宇宙中心与伊斯兰模式2.清真寺结构与伊斯兰模式3.清真寺装饰与伊斯兰模式第六节文化模式与美重点:西方模式和中国模式的具体内容难点:一种文化的美学模式如何体现在该文化的一切方面第六章美的人类学起源主要内容:第一节寻源:何处进入1.从猿到人的基本环节2.从仪式、装饰品到四大文明第二节美:在礼中孕育1.原始之礼(仪式)的整合性2.原始之礼的演化3.仪式与美的关系第三节美:从“文”中涌出1.原始仪式文身发展的三阶段2.文作为人的外观和文化的外观3.文与美的关系第四节美:在抽象中流动1.作为礼器的彩陶2.彩陶器形变化的意义3.彩陶图案抽象化的意义第五节美:在变像中凝结1.作为礼器的青铜2.青铜图案重组变形的意义3.青铜图案猛兽吃人及其演化第六节美:破礼而出1.礼崩乐坏后的两条路线斗争2.形式美感与哲学/政治意义的分裂3.分裂后的复杂内容重点:了解仪式出现后各门艺术的演化历史难点:艺术演化与美的出现的关系第七章美的宇宙学根据主要内容:第一节根据之一:人与对象的同一性1.同一性的宇宙学基础2.同一性的现象学证明3.同一性的三个层面第二节根据之二:形式美规律(形式原素)1.点、线(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曲线)2.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3.色(体系结构、心理关联、境界意蕴)第三节根据之三:形式美规律(结构原理)1.对称与均衡2.比例与尺度3.节奏与韵律4.主从结构第四节根据之四:原型与象征1.原型:宇宙的同一2.象征:同一的象征3.原型与象征的个案:不同文化中的圆重点:形式美的原素和结构难点:原型与象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