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平均数导学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人教新课标(2023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人教新课标(2023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选自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人教新课标(2023秋)第七单元第一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3.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如总数、个数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够细心,导致数据不准确。因此,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总数和个数的确定。
2.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小组讨论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探索平均数的性质,锻炼其推理、论证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解决平均数相关问题时,尝试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定义: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即总数除以个数的结果,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收集数据并计算平均数,演示平均数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4.通过实际案例,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解决涉及平均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第1课时 平均数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第1课时 平均数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1课时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展示等。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平均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平均数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应用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提高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采用PPT、教学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表现出较好的学习氛围。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平均数》教学设计 导学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导学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90—94页内容,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二、教材分析: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课标要求:“统计与概率”为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课标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四、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对平均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为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五、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六、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七、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八、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卡片。

现在,小明有12张卡片,小刚有10张卡片,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样使他俩的卡片同样多。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第1课时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课题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平均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第二部分是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具体设计如下:1.创设情境,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

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启迪。

上课伊始,创设在规定时间内折纸飞机的情境,选出一组同学折的纸飞机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象形统计图探究如何求平均数。

学生虽然能求出平均数,但概念是非常模糊的。

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不理解。

“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学生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和教师的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及意义。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出现在最多和最少之间,可以用“移多补少”来解释,这样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会逐步清晰起来。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5分钟)1.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折纸飞机,选出一组同学折的纸飞机贴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观察象形统计图的特点。

(出示课件)1.根据要求折纸飞机。

2.观察象形统计图,了解统计图中数据的特点。

1.把苹果平均放在下面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二、尝试探究,感悟深化。

(15分钟)1.根据出示的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求这组同学平均每人折了多少个。

《平均数》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导学案

《平均数》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导学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二、探究新知(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教学例1、出示例1情境图,分析信息。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学习平均数这一概念,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平均数》。

这部分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能够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会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一组学生参加了一场比赛,他们的得分分别是85、90、92、88和80分,我们可以通过求平均分来了解他们的整体水平。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我会通过解释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们明白平均数是如何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会演示如何将一组数据相加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来求得平均数。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例题来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让学生们跟随我一起计算。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计算并回答。

6.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有关平均数的作业题,让学生们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来进行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答案:平均数= (70 + 80 + 85 + 90 + 95) ÷ 5 = 420 ÷ 5 = 842. 小明有一组测试成绩,分别是85、90、92、88和80分,求这组成绩的平均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 1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

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

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尝试小研究:研究一: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说课稿及教学导学案设计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说课稿及教学导学案设计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说课稿及教学导学案设计模板【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利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同时,我们也将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平均数的含义。

2. 能够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 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呈现新知、练习训练和作业设计。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启发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在呈现新知环节,我将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在练习训练环节,我将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在作业设计环节,我将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平均数(1)导学案

平均数(1)导学案

平均数(1)导学案课题:3.1平均数(1)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2.能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导学提纲】完成下列问题:1.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常用来表示.2.对于个数,,…,,我们把叫做这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记为¬,读作“”.3.班级某两组同学献爱心活动中,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A组18,20,22,18,24,18B组20,22,18,22,22计算A组同学捐款平均数,A组同学捐款平均数.4.小红记录了连续5天最低气温,并整理如下表由于不小心被墨迹污染了一个数据,请你算一算这个数据是()日期一二三四五平均气温最低气温(℃)1618191818.2A.21B.18.2C.19D.20【展示交流】1.10名射击运动员第一轮比赛成绩如下表所示:环数78910人数4231则他们本轮比赛10名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环?2.小明和小丽所在的A,B两个小组同学身高如下:A组(10人)/cmB组(12人)/cm159,164,160,152,154,169,170,155,168,160160,160,170,158,170,168,158,170,158,160,160,168你怎样计算A组和B组的平均身高呢?与同学交流你的做法.【课堂反馈】1.一组数据为10,8,9,12,13,10,8,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某班第一小组6名女生在测仰卧起坐时,记录下她们的成绩(单位:个/分):45,48,46,50,50,49.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3.已知一组数据85、x、90、80的平均数为85,则x=4.某住宅小区六月份1日至5日每天用水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那么这5天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是.5.已知的平均数为6,则_______.6.一组数据3,5,7,m,n的平均数是6,则m,n的平均数是7.若数据,,…,的平均数是5,则数据+10,+10,…,+10的平均数为.8.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某市举行了聂耳艺术周活动,某单位的合唱成绩如下表:若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则余下数据的平均分是.9.某中学足球队20名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cm)170,167,171,168,160,172,168,162,172,169,164,174,169,165,175,170,165,167,170,172.求这20名队员的平均身高.10.对某校八年级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进行体能测试,成绩记为1分,2分,3分,4分4个等级,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下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根据图中信息,求学生的平均分数.【迁移创新】1.已知两组数据x1,x2,…,xn和y1,y2,…,yn的平均数分别为2和-2,则x1+3y1,x2+3y2,…,xn+3yn的平均数为2..若数据、、、…、的平均数是,数据、、、…、的平均数是,则数据、、、…、、、、、…、的平均数为.3.某中学初三(1)班的一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为80分,男生平均成绩为82分,女生平均成绩为77分,则该班男、女生的人数之比为.4.若n个数的平均数为p,从这n个数中去掉一个数q,余下的数的平均数增加了2,则q的值为【课堂作业】课本P102习题3.1第1、7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对平均数的认识和应用。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平均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小数和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不是很清晰,对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平均数概念的讲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的平均数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发现平均数的规律。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题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好黑板、粉笔、练习本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体育比赛、吃蛋糕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平均数的作用。

通过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八单元第一节《平均数》【导学案】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八单元第一节《平均数》【导学案】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八单元第一节《平均数》(导学案)知识点概述本节课主要将带领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使用简单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掌握这一知识点对于理解数学中的其他概念和解题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数学应用于生活的基础。

知识点详解一、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比如,对于数字3,4,5,6,7来说,这组数据的总和是25,共有5个数值,因此平均数是25/5=5。

二、计算平均数的方法1. 直接加总除以个数法最常用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是直接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总个数。

这个方法较简单,适用于数据量较小的情况。

例如,需要计算12,34,67,89,45这五个数字的平均数,则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把这五个数字相加,得到他们的总和:12 + 34 + 67 + 89 + 45 = 247;(2)再将这个和除以5,得到他们的平均数:247 ÷ 5 = 49.4(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 简便法如果遇到具有规律性的数据,可以使用简便法来计算平均数。

这一方法将数据前后呈现出一定关系的情况简化成了一个数学公式。

例如,我们需要计算1,2,3,4,……,99,100这一系列数据的平均数。

这时,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第一个数值 + 最后一个数值)× 数值个数÷ 2 = 平均数其中,第一个数值是1,最后一个数值是100,数值个数是100。

因此,平均数就等于(1+100)x 100 ÷ 2=50.5。

三、注意事项在计算平均数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1. 数据集错位当数据集错位时,不能使用简便法计算平均数,而应该使用直接加总除以个数法来计算。

例如,我们需要计算3,4,5,6,……,17,18这一系列数据的平均数。

这时,不可以使用简便法来计算,因为数据集不是从1开始。

2. 小数位数的确定计算平均数时,小数部分的位数也是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确定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图文并茂
教材中配有大量图表和插 图,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 平均数。
实例丰富
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生活实 例,使得平均数的学习更 加贴近实际。
与前后知识联系
与已学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平均数之前,已经学习了 加、减、乘、除等基础运算,这些运 算技能是计算平均数的基础。
与后续知识的联系
学习平均数之后,学生将接触到更多 与统计相关的概念和方法,如中位数 、众数等,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 全面地了解数据分析的方法。
平。
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给出相 应的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查
漏补缺。
评价标准制定及实施
01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单元测试、 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02
向学生和家长公布评价标准,让其了解评价方式和标准。
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评价
03
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拓展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素 材和渠道。
06 评价方式与标准 制定
课堂表现评价方式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采用口头反馈和书面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建议。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其自我反思和合作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方式
能根据简单统计数据 求出平均数,并理解 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引 导学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学 习,共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加深 对平均数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八单元第一节《平均数》(导学案)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八单元第一节《平均数》(导学案)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八单元第一节《平均数》(导学案)一、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学习过数数、加减法、乘法、除法等知识,也掌握了如何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如何求班级的人数、身高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老师在班级活动中要求统计出班级同学的体重平均值,小明在家自学时想知道自己的月考平均分等等。

因此,学习平均数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2.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的平均值3.能够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能够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数据三、学习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如何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的应用四、学习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五、学习方法1.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授课来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通过教师的提示和激发,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平均数的应用场景3.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和思考,和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彼此促进六、学习过程1. 导入新知识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平均数的知识,那么平均数是什么呢?2. 概念讲解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也就是数值的平均水平,它是我们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计算平均数的公式:> 平均数 = 总和÷ 总个数3. 计算实例现在,给大家举一个计算平均数的实例:5、2、8、9、7 这 5 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呢?我们先计算总和:5+2+8+9+7=31然后计算总个数,也就是这 5 个数的个数:5最后,用总和除以总个数,即可得到平均数:31÷5=6.24. 应用实例假如老师让我们统计班级的身高平均数,我们该如何计算呢?我们先让每位同学去测量自己的身高,然后把每个同学的身高加起来,除以班级总人数即可得到平均身高。

5. 思考题1、有一组数:10、11、12、13、14,这 5 个数的平均值是多少? 2、如果Vanessa 在同一天内做了三次数学作业,分别得了 85、90、95 分,求她的平均分是多少?七、学习体会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学会了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

教案:平均数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组数据,如:8、10、12、14、16。

2. 请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3. 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中间值是12,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新课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示例:计算8、10、12、14、16的平均数。

平均数= (8 10 12 14 16) ÷ 5平均数= 60 ÷ 5平均数 = 124. 请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器计算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5、7、9、11、13。

5.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练习题包括:计算平均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3.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1. 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计算平均数,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021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导学案】8.1平均数

【2021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导学案】8.1平均数

备课教案励志小故事觉得苦你不送外卖有人送、觉得累你不开滴滴有人开、觉得难你不干有人干、觉得贵你不买有人买、觉得工资低你可以滚出公司。

这种逻辑:表面上是对人的激励和鞭策。

本质上会造成底层工人之间无限恶性竞争、无限的降低底线、无限的向资本和垄断妥协、无限的向剥削和压榨妥协。

从而无限拉低底层人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消费水平、生活品质、生活环境、心理素质。

这种逻辑,表面上是正能量,本质上是洗脑和摧残。

让工人阶层的恶性竞争、工资水平无限下降;才能让贪婪的资本节约更多成本,获得更多利润。

穷人的一次失败,为了还债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为还债一辈子送外卖。

你将不再会有精力去思考和投机。

穷人的失败可能断送了他所有暴富的机遇和时间,让不确定的人生瞬间确定下来,让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可能性逐渐缩小。

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只有当你有足够多的资本时,允许你失误的次数才会逐渐增加。

拥有足够多的资本,哪怕尝试个三番五次失败了,也不会伤你元气。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机遇是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的。

这时代表面上人人机会平等,但是给穷人的机会非常有限。

王思聪失败一次不过是兴趣爱好的失败,而你失败一次则是生存生活的失败。

穷人,更应该不断学习和思考,因为没有钱,知识就是你最大的财富。

穷人,更应该谨慎和保守,因为生活不允许你失败。

所以,越穷的人越应该保守和谨慎。

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逻辑:我一无所有,哪怕失败也不过继续做穷人。

所以穷人没负担,所以穷人可以失败无数次。

这种意识是很可怕的。

人们常常有两个逻辑错误。

我认为应该避免:第一:我很穷。

失败了不过继续做穷人,所以我不怕失败,所以我失败的机会很多。

这种观念是很可怕的。

穷人的失败会严重降低你现有的生活质量,让你惨上更惨,雪上加霜,甚至妻离子散,走投无路。

第二:我很年轻,所以我不怕失败。

因为我时间多,所以失败了也可以东山再起。

这种观念也很可怕。

年轻不应该成为你失败的的借口,你失败的真正原因是盲目、不谨慎、不负责、一叶障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课时1平均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课时1平均数
A、小于 B、大于 C、不能确定
4、山东金斯顿男篮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王刚是球队中的一员,身高是189厘米,可能吗()A、可能 B、不可能
5、如果三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12岁,三人中没有一个人年龄小于10岁,那么三人中年龄最大的可能是()岁.
A、11 B、15 C、23
二、解决问题:
1、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800米,第二天上午修了600米,下午修了400米,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小玲上学期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2分,已知语文得了87分,外语得了91分,数学得了多少分?
3、一辆汽车,前4小时行驶240千米,后5小时行驶327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定义
小组活动,
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第8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课时
课时一;平均数
主备人
数学教研组
所在学校
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课时1平均数
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呢?
1、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板书;移多补少.
2、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你最想知道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教学内容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课时课时1:平均数
主备人数学教研组所在学校
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教师要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
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
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力目标
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本、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补充、总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呢?
1、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板书:移多补少。

2、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板书:(14+12+11+15)÷4=13
教师:谁再来说说这个3表示什么意思?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同桌交流讨论。

(二)、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

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哪个队能赢。

教师:今天,老师就请你来当个公正的裁判。

(2)旧知再现,比较单人的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表一:
教师:你认为哪个队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因为19﹥18,所以男生队赢了。

(3)新旧联系,比较人数相同的两个队成绩。

多媒体课件出示表二
小组合作、讨论:比较男生队和女生对的比赛结果,谁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女生队(18﹢20﹢19﹢19)÷4=19(个)男生队(19﹢15﹢16﹢20)÷4=17.5(个)
教师:这个17.5是小数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是平均分得到的数,剩下的2个要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多了0.5个,平均数可以是小数。

教师:现在谁赢了,怎么比出来的?
学生:因为19﹥17.5,所以女生队赢了。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同桌合作完成。

(三)、回顾小结
三、巩固练习:P92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
(14+12+11+15)÷4=13 板书定义小组活动,
女生队(18﹢20﹢19﹢19)÷4=19(个)
男生队(19﹢15﹢16﹢20)÷4=17.5(个)
19﹥17.5
六、习题精选:
1、学校气象小组上午8点、10点、12点测量气温三次
分别是12℃、15℃、18℃,下午3点、6点测量气温二次,分别是17℃、14℃。

求这一天的平均温度。

( )
A、(12+15+18+17+14)÷(2+3)
B、(12+15+18)÷3+(17+14)÷2
C、(12+15+18+17+14)÷(8+10+12+3+6)
2、一条山路长24千米,小华上山用8小时,下山用4. 8小时,小华上山下山平均每小时行多少米? (
)
A、24÷(8+4.8)
B、24×2÷(8+4.8)
C、24÷8+24÷4. 8
3、小明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千克,小华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8.5千克,小明的体重()小华的体重。

A、小于
B、大于
C、不能确定
4、山东金斯顿男篮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

王刚是球队中的一员,身高是189厘米,可能吗()A、可能 B、不可能
5、如果三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12岁,三人中没有一个人年龄小于10岁,那么三人中年龄最大的可能是()岁。

A、11
B、15
C、23
二、解决问题:
1、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800米,第二天上午
修了600米,下午修了400米,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小玲上学期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2分,已知语文得了87分,外语得了91分,数学得了多少分?
3、一辆汽车,前4小时行驶240千米,后5小时行驶327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